语言的主观性

合集下载

语言的沟通与辨析

语言的沟通与辨析

语言的沟通与辨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思维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播。

通过语言交流,人们可以传递信息、分享经验、表达情感。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之间的沟通和辨析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困难。

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差异是最主要的障碍。

例如,英语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语中则成为“お茶(ocha)”。

同样的,表达时间和数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使得跨语言的沟通变得复杂而困难。

此外,同一语言内部的言语差异也是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使用会随着地域、时代、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同的单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英语中的“cool”在年轻人之间表示“很棒”,而在传统文化中则表示“冷和惬意”。

这种言语差异是因为语言本身是活的,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

在语言的辨析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两个要素: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要求我们能够准确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以便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主观性则强调在使用语言时要考虑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主观偏见而对语言的选择和理解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不仅会导致沟通的失败,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的沟通与辨析,我们需要培养一些技巧和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简化语言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这样能够更容易地被他人理解。

其次,我们要时刻注意语境,不仅要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还要关注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以便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三,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因为语言差异而轻视或排斥他人的观点。

只有通过相互的尊重和理解,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与辨析。

语言的沟通与辨析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们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观点,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理解的社会。

主观性语言和采访语言

主观性语言和采访语言

主观性语言和采访语言主观性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采访语言采访语言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艺术。

采访语言要体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要有真情实感,要严谨,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

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

采访语言的艺术:1、记者的语言要体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记者采访时要掌握好谈话的语气,处处体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哪怕是不喜欢的采访对象,处于礼貌和工作的职责,也要尊重、体贴采访对象,不能用傲慢、咄咄逼人、讽刺、挖苦、过激的语言。

比如:冬日娜采访史东鹏时提的“很有名”三个问题就显得很不礼貌:1)你觉得和刘翔在同一个时代是不是很悲哀?2)开赛之前,问史东鹏:你有没有信心得亚军?因为冠军已经是刘翔了。

3)赛后问史东鹏:刚才的比赛你尽力了吗?这样的提问分明带着不尊敬和挑衅的口吻。

难怪网友这样评价:“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田径记者,冬日娜无厘头式提问,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

看着史冬鹏接受采访时的尴尬,我们真想说一句:冬日娜姐姐,拜托,来点专业精神好不好?”看到这样的提问,这位田径记者被网友称之为“冬菇教”,力推冬日娜参选网络“金乌鸦奖”就不足为奇了。

采访时,不光不能用过激的语言,语言表述还要清楚、准确、亲近、明朗、通俗,语速要中等,以给自己和采访对象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记者在提问之前,要耐心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状况,耐心听他们的叙述,根据他们的叙述由此引出自己的问题。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标签: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

《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

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

《“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

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对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所谓主观性,指的是语言中表达说话者观点、情感、意愿等主观态度的特征。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在语法层面上,一些研究表明,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句法结构,用于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

例如,直陈句和祈使句往往比疑问句更能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因为前两种句型更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或观点。

此外,一些语法现象如假设句和感叹句也常常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在词汇层面上,研究发现一些汉语词汇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等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情感和意愿。

情感词如“喜欢”、“厌恶”等也是主观性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些程度副词如“非常”、“极度”等也可以用来增强主观性。

在语用层面上,研究者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用策略,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例如,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排比等常常用来强调说话者的观点。

还有一些语用词如“我认为”、“我觉得”等可以明确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总之,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表达主观性的语言特点。

这些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言现象,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例如,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主观性,因为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也可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常常涉及到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的表达。

同时,现代汉语中的语篇结构也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研究者发现,一些语篇结构如倒装句、强调句等可以用来突出句子中的主观性内容。

此外,修辞手法如并列句、对比句等也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同时,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来说,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法、词汇和语用手法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语言学概论复习(完整)

语言学概论复习(完整)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语言的主观性: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互动的另一方面包括受话人受到影响,做出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

)2.语言能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灵活发音的能力有机结合。

人的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相同。

3.心理现实:贮存在人脑的人对客观现实认知的成果,是关于客观现实的各种知识信息。

其来源:①感官对客观现实的直接感知,经脑神经综合处理转化为记忆信息;②对语言文字的接收处理。

4.颤音:舌尖或小舌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

(是舌尖、小舌这两个柔软的尖状物处在十分放松并有气流的冲击的状态下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

)例如:俄语中的Р(如РУка,手)是舌尖颤音[r]。

5.闪音:舌头颤动一次发出的音。

例如:英语very中的处于弱读音节的r[ʃ]。

6.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

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

例如汉语普通话/ɑ/音位有不圆唇和舌位低两个发音特征;某个音位利用哪些特征和其他音位对立,这由该特征在音位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而定。

例如:英语音位用清/p/浊/b/对立而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用是否送气来区别。

7.语言节奏:语言的节奏是狭义的节奏,是语流中某些超音段要素在时间上等距离地、周期性地交替出现。

相当于音乐节拍但不如音乐规整严格。

包括音节(或韵素)型节奏和音步型节奏。

8.成句范畴: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情态、时、语态等句子功能意义类别。

成句范畴有一定的表达形式,例如疑问句语气可以用语调或虚词表达。

9.黏着语:只以黏着语素替换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

例如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等。

10.概念结构: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叫做一种语言的概念结构,词义的形成以现实现象为基础,同时也受制于本语言词义的相互关系(概念结构)。

不同的语言对现实有不同的切分,也就具有不同的概念结构。

11.中心意义:离开上下文后人们最熟悉的意义,它大多同本义一致,有时同本义不一致。

语言主观性概念探析

语言主观性概念探析
20 0 9年 9月 第l 7卷 第 3期
西安外 国语 大学学报
J u n l f Xia n en to a td e iest o ra o ’ nI tr ain l u isUnvri S y
Sp.09 e t2 0 Vo . 7 1 1 .No 3 .
语 言 主 观 性概 念 探 析
Ke rs sb cit; ujcf ai ;nesbet i ywod : uj t i sbet ct n it ujcit e vy i o i r vy
1 .引言
灵统一体。我们认 为, 无论是像人们所希望 的那样将
“ 主观性” 放入现象学还是 心理学, 它也只是体现为语
言的一个基本属性。“自我” E o 指的就是说 出“ ( g) 自 我” 的这个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主观性” 的基础所
i .S m e nt n n eci i s aebe ie nten t no n u t ujcit.T ru ht bevt no e c o edf iosadd sr t n v engvno oo figii sb t i s i i po h h i l sc e vy hog eosra o f h h i t df iosaddsr tn ,hsppr i uss h ieetne rtin fi ii sbet i mogrsac e . e nt n ec pi s ti ae s se ed fr tr e t so l g sc ujcit a n erhr i i n i o dc t f n i p ao n t u vy e s
如 h , r nw等。也就是说 , ih e 这些词都 探讨语言 的主观性表现 , 内容涉及 句式 、 指示语 、 时体 、 情 方面的表义内容 , t s e ,o 必须以出现在说话 人“ 的言语 中的“ 来确定其所指。 我” 我” 态、 语气、 语篇标记等。可以说 , 言的主观性研究 已逐渐 语 Bneie s I 和一些表示思维活动 的 从语言的各个层面展开 ( 参见刘瑾 20 :) O99 。但是 , 我们也 另外 ,evn t也对人称代词“” “ p s 发现 , 语言的主观性虽然在整体概念上是和说话人相关 , 但 动词构成 的现在 时主谓结构进行 了分析。他认为 ,I u -

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观性语言的运用

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观性语言的运用

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观性语言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认知的深入,语言的运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特别是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观性语言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那么,什么是主观性语言?它又是如何运用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呢?一、主观性语言的概念主观性语言指的是说话人基于自身主观感受、情感或态度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具有很强的个人性。

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主观性语言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带给对方更加深刻的体验。

二、主观性语言的运用1.实现情感表达主观性语言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感受。

例如,“我感觉困了”,其实比“我很困”更能够表达出说话人的真实感受。

另外,使用主观性语言还可以让交流更为真实自然,在沟通中更易产生共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强调个人立场借助主观性语言,人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立场或看法,在社交中与他人交流互动。

例如,“我觉得这本书很棒”而不是“这本书很好”,通过主观性语言的运用可以强调个人态度,让交流变得更加谈得来。

3.拓展思路使用主观性语言还可以拓展人们的思路,增加其思考深度。

例如,“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人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三、主观性语言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过度主观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但是个人主观色彩过重会使得交流变得有失客观,尤其在一些公共场合,需要注意适当地控制主观因素,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客观、准确。

2.注意使用场合使用主观性语言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

在一些正式场合,需要用到更多客观性语言,通过适当的表述方式来充分阐述个人意见,避免因为过于主观而影响到交流效果。

3.注意语气及词汇的选择在使用主观性语言时,还需要注意语气的把握,谨遵社交礼仪和交际形式,避免因为语气的过于强烈而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词汇的选择也是主观性语言使用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环节,需要用到更加贴切的词汇来表达感受和立场。

语言主观性与主观性理论研究

语言主观性与主观性理论研究

二 ,情 感 功 能 。作 为 语 言 传 递 的信 息 也 有 两 类 :

类 是 语 言 单 位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固 定 的共 性 信 息 :
另一 类 是 与语 我 们 在 研 究 语 言 自身 的 同时 ,不 能 忽 视
过 句 子 结 构 、词语 、语 音 、语 调 以 至 身体 语 言来
体现 “ 自我 ” 。在 语 言 结构 层 面上 ,语 言 普遍 存 在

些 词 类 和语 法 结构 编 人 “ 自我 ” ,这 一 编人 “ 自
喜 、恶 等 。 在 句 法 上 ,某 种 特 殊 的句 式 ,也 体 现 出 主 观
第2 8卷 第 7期
Vo.8 1 2 No7 .
21 0 2年 7 月
J1 u. 2 1 02
口 语 言 文 字 学 研 究
语言 主观性 与主观性理论研究
李 青
( 大学 大连 英 语 学 院 ,辽 宁 大连 16 2 ) 16 2
【 摘
要] 主观 性是 言语 主 体在 说 出一段 话 的 同 时还表 达 他 对所 说 内容 的认 识情 态、评 价 、
意 ” 肯 ”等 。表达 内心状 态 和变化 的心理 动词 如 、“
段 话 的 同时 还 表 达 了他 对 所 说 内容 的认 识 情 态
(ps mi m dly 、评 价 、态度 和 情 感 , 即说 话 e ie c o ai ) t t 人 在 说话 的 同时会 留下 “ 自我 的印记 ”[ 。 1 1 自然 语 言 充 斥 着 主观 性 现 象 .说 话 人 总 是 通
态度 和 情 感 。主 观性 存 在 于语 言表 达 的 各 个层 面 。过 去 的 研 究 。多从 客 观 的 角度 研 究语 言的 结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以的意思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以的意思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以的意思一、井蛙与海的距离:语言的限制1.1 井蛙的视界井蛙生活在井边,视界被井壁所限制,对世界的了解极其有限。

它无法想象海的辽阔、浩渺和无垠。

1.2 井蛙之声井蛙习惯于在井底鸣叫,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然而,因为井的限制,它的声音只能在狭窄的空间中回荡,永远无法传达到海的彼岸。

1.3 海的“语言”海拥有浩瀚的海水、巨大的波浪和各种生物的声音。

它用自己的“语言”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流。

然而,井蛙生活在井底,无法理解和回应海的语言。

二、语言的局限性2.1 语言的主观性语言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描述。

井蛙无法理解和传达海的概念,因为它无法超越自己的井界。

2.2 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意义有所差异。

井蛙的语言只适用于井底的小圈子,无法理解和融入海的文化和语言。

2.3 语言的局限性带来的误解由于井蛙无法理解海的语言,它会对海的概念产生误解。

它可能错误地认为海是井底水池的放大版,无法意识到海的无垠和浩渺。

三、超越语言:把握事物本质的方式3.1 直观感知事物直观感知是超越语言的一种方式。

井蛙可以通过观察自身周围的水、石头和昆虫等来理解井底的生态系统,但它无法直观感知海的辽阔和无限。

3.2 学习和体验学习是拓宽认知的重要途径。

井蛙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动物的声音和行为,以及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逐渐了解海的概念。

3.3 跨越界限井蛙要想了解海,就需要跨越自己的界限,寻找出口。

它可以通过攀爬井壁或者寻找其他途径,如地下水道,来到达广阔的世界。

四、井蛙对海的猜想井蛙对海的理解是有限的,但它仍然可以尝试描述海的特点和猜想海的可能。

以下是井蛙对海的猜想: 1. 海是一个庞大的水池,比井底的水池要大得多。

2. 海里可能有许多其他动物,比如鱼、海豚和鲸等。

3. 海的表面应该是波涛汹涌的,有时也会很平静。

4. 海和井底一样,供应着水分和生命的活力。

语言学纲要考试重点以及答案

语言学纲要考试重点以及答案

语言学概要复习重点1、语言的主观性语言具有人际互动的功能,说话人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愿,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

说话人受到影响,做出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

2、论述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语言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1)社会传递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第一性的,是最基本的手段。

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语言。

原因有四: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不能没有语言;语言的使用范围很广泛;语言使用最方便;传递信息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以语言为工具。

所以在社会生活之中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方式,这些方式生活中可以不用,使用范围有限,使用方式比较不方便,而且辅助性方式本身就以语言为基础。

辅助性方式有:体态语(动作、肢体语言)、交通信号、公用标识、符号公式等,还包括文字。

2)人际互动功能①说话人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愿,即语言具有主观性,说话人受到影响,做出相应的语言或者行动上的反映。

②互动传递客观信息或者主观信息③语言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时,是以接受者存在为前提的——互动的条件(面对面),但是接受者存在其他方式:书籍、报刊、书信等——以读者为信息接受者(以读者为存在)自言自语——以自己或某物为信息接收者(想象中)3、语言能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灵活发音的能力有机结合即为语言能力4、举例说明:语言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语言的差异与民族思维方式特点相关。

1)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差异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思维中的概念分类差异很大。

例如,人类对光谱的感知普遍相同,但是不同民族抽象为词汇之后的概念差异很大,除了科学术语之外,语言之间无完全相同的词。

再如,汉语之中的“高”在英语之中对应的有tall、high、long。

2)不同语言的语法系统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思维判断的差异。

汉语中描述“书”的时候,“我去买书了”“书买完了”,两处的书虽然指代不一样但是表示一样的。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一、概述语言的主观性,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者个人态度、情感和视角的表达。

主观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上,还贯穿于语言的交际过程和语境之中。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成为揭示语言本质和人类思维机制的重要途径。

主观性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多个语言学分支。

从共时层面看,它关注不同语言或方言中主观性表达的共性和差异从历时层面看,它探讨主观性表达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

主观性还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紧密相关,共同揭示语言的主观性如何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得以体现。

在研究方法上,主观性研究注重实证分析和理论构建相结合。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提取出主观性表达的典型特征和规律借助语言学理论框架,对主观性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主观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语言的主观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关乎语言本身的性质和功能,还涉及到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主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1. 语言主观性的定义与重要性语言主观性,指的是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时所体现出的个体主观意识与观点。

它是语言学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议题,涉及到语言的交际功能、社会语境以及使用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语言主观性的定义涵盖了多个层面。

在语法层面,主观性体现在诸如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手段上,这些手段能够反映出说话者对事件或状态的看法和态度。

在词汇层面,主观性则通过词汇的选择和使用来体现,不同的词汇可能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评价意味,从而传达出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

语言主观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不仅需要传递信息,还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

语言主观性使得语言能够承载这些复杂的信息,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在语言研究中,“主观性”和“主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所表现出的个人化和主观化的倾向。

主观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所表现出的主观化程度。

这种主观化程度可以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各个方面。

例如,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或者使用情感词、程度副词等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而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如何将自己的主观性融入到客观现实中。

这种融入方式可以是隐含的或者是明确的。

例如,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者使用修辞手法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时的个人化和主观化的倾向。

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也反映了语言作为文化和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语言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语言学研究中,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是近年来备受的话题。

本文以日语助动词“”(ma)为切入点,探讨其在语言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对“”作为日语助动词的特殊之处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是日语中的一个常见助动词,其基本意义为“的话”,具有引出假设、条件、让步等含义。

在句子中,“”通常出现在从句的句首,引出一个新的信息或者判断,强调前提条件或假设。

语言交互主观化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语言手段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使得语言具有主观性。

在日语中,“”常常被用来引出说话者或作者的假设、推测、评价等,进而传递出主观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以下句子中,“”引出了一个假设的条件,表达了说话者对客观事件的看法和主观情感。

「もし雨が降ったら、試合は中止するでしょう。

语言的主体性

语言的主体性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影响我的几篇文章2009-11-18 10:57:19 阅读53 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

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

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参看Lyons 1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专题讲座七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专题讲座七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专题讲座七: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2005年04月28日)浏览人次405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

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

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参看Lyons 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有人侧重“共时”,有人侧重“历时”。

小议语言主观性

小议语言主观性
件 , 义 是概 念化 的结 果 , 念 化是 主客 观互 动 的结 果 , 类 的 语 概 人
认知 和语 言 是 基于 客 观世界 的体验 的 。因 此 . 言 的主 观 性研 语
都是 以说 话 人 “ 自我 ” 为基 点 , 语 言结 构 中普 遍存 在 的 现象 。 这类
不援用“ 主观性” 的概念, 是无法解释清楚的。(yn, 9 : 1 LOs 953 ) 1 4
语 言 学 理 论 出发 , 别 探 讨 语 言 中 的 主 观 性 在 语 音 、 汇 和 句 法 中 的 体 现 。 分 词 【 键 词 】主 观 性 ; 音 ; 汇 ; 法 关 语 词 句 关 。语 言 非描 述 性 意义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是表 达 性 意义 . 话 即说 人 借 以 表达 自己的 信念 、 度 和 情 感 一 类 的 意 义. 态 这类 意义 之 所 以 能够 通过 语 言来 表 达。 不开 不 同语 言 体 现为 其 提供 了相 离 应机 制 这一 事实 。在 说话 的 时候 , 每个 人都 有 自己的主 观认知 .
童 皇堡壁


小议语言主观性
。 杨 丽梅
( 黄淮学院 外语 系,河南 驻马店 4 30 ) 6 00 【 摘 要 】随着 认 知语 言 学 的兴 起 , 来 越 多 的 语 言 学 家 开 始 对 语 言 的 主观 性 给 予充 分 的关 注 。 语 言 的主 越
观 性 是 指 语 言 中 总 是 多 少 包 含 有 说 话 人 “自我 ” 表 现 成 分 , 语 表 达 说 话 人 的 视 角 、 感 和 认 识 。 本 文 从 认 知 的 话 情
语 言 的任 意性 和相 似性 之 争 由来 已久 , 自古 希 腊时 期 到现

语言中的常见陷阱及避免方法

语言中的常见陷阱及避免方法

语言中的常见陷阱及避免方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易犯的错误中,不仅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还可能引发误解和沟通障碍。

本文将介绍语言中常见的陷阱,并提供一些避免这些陷阱的方法。

一、歧义性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词语,而这些词语却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含义。

这种歧义性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会引发误解。

例如,“我在银行见过他”这句话,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支持,听者很难判断“银行”是指银行机构还是河岸边的银行。

为避免这种歧义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或使用更具体的词语来澄清意思。

二、主观性表述语言中的主观性表述往往带有个人情绪和态度色彩,容易产生争议和偏见。

例如,“这本书很好”这样的评价性陈述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标准,很可能被他人理解为“好”与否是个人主观的判断。

为避免主观性表述引发歧义和争议,我们可以使用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提供更具体的细节来准确传达意思。

三、用词不当在语言运用中,我们常常会因疏忽或使用不当的词语而造成误解。

例如,“曾经”和“经常”两个词都表示过去的时间,然而“曾经”强调的是某个动作或状态的一次性发生,而“经常”则强调的是某个动作或状态的频繁发生。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词混淆使用,很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传达。

因此,我们在使用词语时,要仔细考虑其准确含义,并与上下文相协调使用,以确保信息的传达准确。

四、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语言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错误的语法使用会导致句子结构混乱,理解困难。

例如,“我会去图书馆帮你买书”这个句子中,“帮你买书”应当是“去图书馆帮你买书”,通过修正语序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通顺。

为避免语法错误造成困扰,我们需要提高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保持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习惯。

五、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可能会引起误解和沟通障碍。

例如,“蓝绿色”的概念在中文中被视为两种颜色,而在英语中只视为一种颜色。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一、引言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我们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和语言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动态性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事物、概念和现象不断涌现,促使语言不断地创新和演化。

新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不断产生,使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 社会性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语言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会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变体,如方言、俚语等。

同时,社会的变化也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如语言的融合、语言的消失和语言的复兴等。

3. 传承性语言的传承性指的是语言的发展是连续的、累积的过程。

新的语言使用者通过学习和模仿上一代的语言使用者来获得语言的技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代人都在为语言的演变做出贡献。

4. 规律性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些规律包括语音的变化、词汇的更替、语法的演变等。

例如,语音的变化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词汇的更替常常是由于社会变迁和新事物的出现;语法的演变则表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趋势。

5. 主观性语言的发展还具有主观性。

语言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价值观念来选择和使用语言。

这种主观性使得语言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也使得同一语言的不同使用者可能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同时,语言的主观性也意味着语言的发展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也不断涌现,推动着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6. 开放性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语言的开放性愈发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主观性作者:伍宗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5期摘要: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

《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

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

《“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

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沈家煊先生认为“他是去年生的孩子”这类句子属于一种独立的句式,表达一种独有的“移情”义——主观认同,这种意义是糅合产生的“浮现意义”。

主观认同句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种表现,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同的移情义。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沈家煊先生近几年对汉语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语言的主观性(一)“主观性”的定义“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Lyons,1977:739)。

(二)语言“主观性”的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情感”(affect)。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

对“情感”的研究较深入的是所谓的“移情”(empathy)现象。

Kuno(1987)指出,第三人称反身代词的用法在很多情形里无法用纯粹的句法规则加以说明,而是跟说话人是否“移情”所指对象有关。

如例(1)中的himself:(1)John was worried about what Shelia would do.As for himsef,he knew the best plan.(约翰很担心希拉会干些什么。

对自己来说,他最知道该怎么办。

)后面一句如果用一般代词him(As for him),那么就是说话人站在约翰的立场上,直接表达约翰内心的想法。

在意念上这样的表达大致相当于一个直接引语:(2)John thought ,“As for me/myself,I know the best plan.”在例(1)中说话人没用“John thought”这样的字眼,而是直接表达了约翰的想法。

因此Kuno对“移情”的定义是“说话人将自己认同与……他所用句子描写的事件或状态中的一个参与者”(Kuno,1987:26)。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情感”和“视角”有密切的联系,很难分清楚。

汤廷池(Tang,1986)按照Kuno的思路,从汉语的角度提出话语中表达说话人“移情”焦点的一些原则和“移情”的程度等级(speaker’s empath hierchy)。

例如:(3)张三打了李四。

张三打了他的太太。

李四的丈夫打了她。

李四被张三打了。

李四被她的丈夫打了。

同样是丈夫(张三)打老婆(李四)这件事,说话人的移情(同情)对象可以是张三,也可以是李四。

例(3)中第一句是纯客观的报道,其他句子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逐渐从张三移向李四。

这说明指称形式的选择和句式的变换都跟“移情”有关。

张宏明(Zhang,1994)则从历时的角度证明了汉语的“被”字句是“移情”主观化的产物。

2.说话人的“视角”。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

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pect),可以比较下面两个句子:(4)John is gone.(5)John has gone.例(4)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约翰离去)及其结果(约翰不在这儿)。

例(5)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因为约翰走了,所以他帮不上忙了。

因此例(5)的主观性程度高于例(4)。

3.说话人的“认识”。

“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

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

例如:(6)a.He must be married.(他必须结婚了。

)b.He must be married.(他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如a句表示客观上他有采取某项行动(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mpistemic modality),如b句是说话人主观上对命题“他结婚了”是否为真作出的判断。

换一个角度说,a句的he是“句子主语”或是“语法主语”,b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他结婚了”。

显然,b 句的主观性比a句强。

除了情态动词,一些连词,特别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也有客观描述和主观认识的分别:(7)小王回来了,因为他还爱小丽。

(8)小王还爱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例(7)说明“小王还爱小丽”是“小王回来”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例(8)不是表示“小王回来”是“小王还爱小丽”的原因,而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主观推定,即说话人推定“小王还爱小丽,因为我知道他回来了”。

因此例(8)的主观性强。

在其它语言里,这两种因果关系用不同的次序加以区别,例如德语的weil(因为):(9)Er ist nach Hause gegangen,weil er Kopfweh hatte.(他回家了,因为他头疼。

)(10)Er ist nach Hause gegangen, weil er hatte.Kopfweh.(我推定他回家了,因为我知道他头疼。

)例(9)是回答“他为什么回家?”,例(10)是回答“你怎么知道他回家了?”例(9)是关于他头疼的事实,例(10)是关于他头疼的知识。

大家知道,德语里从句的次序跟主句的次序不一样,动词位于句末,如例(9)中的hatte。

但如果像例(10)表达主观的认识时,则与主句的词序一样,动词居句子的第二个位置(Keller,1995)。

三、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近年来,沈家煊先生很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语法教学,经常运用语言的主观性来阐释一些语法现象,比如“把”字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语言的主观性着眼,就比较容易把一些以往难以讲清楚的语法现象讲得简单而又清楚,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汉语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以汉语中的三个句式为例来加以说明:(一)主观处置句——“怎么把个晴雯姐姐没了”有人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认为“把”字句的动词须有“处置”义,但也有例外。

例如:(11)a.我把他打了一顿。

a.我把大门的钥匙丢了。

b.我打了他一顿。

b.我丢了大门的钥匙。

动词“打”不仅在“把”字句中有处置意味,在动宾句中也有处置意味,但动词“丢”在动宾句和“把”字句中都没有处置意味。

也有人将“把”字句的动词意义重新归纳为“致使”,但是动结式复合词“急疯”在“把”字句和动宾句中都有致使义,而重叠式动词“想想”在动宾句和“把”字句中都没有致使义。

还有人认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受事“完全受影响”,动词有“高及物性”。

例如:(12)a.他喝了汤了,可是没喝完。

b.*他把汤喝了,可是没喝完。

“他喝了汤了”,汤不一定已经喝完,“他把汤喝了”要理解为“汤已经喝完”。

既然认为“把”字句的宾语应该是有定的,为什么有定的专有名词作宾语时往往在前面加上“(一)个”?例如:(13)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曹雪芹《红楼梦》)朱德熙(1982)的解释是:晴雯姐姐虽然是一个确定的人,可是说话人宝玉没有想到死去的会是晴雯姐姐。

从这一点说,晴雯姐姐不是已知的,所以前面要加“一个”。

问题的关键在于“说话人没有想到”,是主观性决定了要添加“(一)个”。

这样的“把”字句也经常带有出乎意料的字眼,如“偏偏、怎么、忽然、竟”等。

因此,认为“把”字句的宾语一般是定指的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定指成分代表说话人认定听话人可以识别的事物,跟“致使”(deixis)有关,而“指示”本质上具有主观性。

虽然一直有人想取消“处置式”这个名称,但始终没有取消,这说明“把”字句有“处置”意味的判断还是基本符合我们的直觉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区分两种既互有联系又性质不同的“处置”:一种是“客观处置”,一种是“主观处置”。

沈家煊(2002)曾指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达“主观处置”,“主观处置”的核心是“说话人认定”。

说话人可以移情于受事,受事既可以成为说话人“同情”的对象,也可以成为说话人“钟情”的对象。

对同一客观量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会形成不同的主观体验。

“把”字句经常体现出说话人对事物“量”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还可以是针对动作或性状的。

朱德熙(1956)指出,状态形容词“表示的属性都跟一种量的观念或是说话人对于这种属性的主观估价作用发生联系”,“都包含说话的人的感情色彩在内”。

总之,认定“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主观处置”,可以将“把”字句中看上去互不关联的句法语义特征联系起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仍是一个难点,这跟学生只知孤立地记取上述“把”字句的特征而缺乏对“把”字句语法意义的整体把握不无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