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物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变革,核心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作为21世纪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素养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而在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理解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引导。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已成为当下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旨在为生物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生物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核心素养在生物学教育中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通过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研究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生物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核心素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2. 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3. 探讨教师在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和方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4. 借助案例分析和评估方法,探讨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和问题,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建议和思路。
初中生物设计核心素养教案
初中生物设计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和技能。
3. 能够运用生物设计核心素养解决生物学问题。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2.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要素:观察、提问、实验、分析、创新。
3.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应用: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到结论推断。
4. 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要素和意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并要求他们运用生物设计核心素养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结论并展示成果。
5.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生物设计核心素养应用于其他生物学领域。
教学资源:1. 生物实验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指导书和数据分析工具。
3. 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
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 实验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并进行评分评比。
3. 口头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他们将生物设计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他们从中体会生物设计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7篇
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7篇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7篇新课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篇1)一、细菌的发现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细菌的休眠体开花和结果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植株的生长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
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科学探究意识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非常重要。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提问、猜想、实验并总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加强科学观念的培养科学观念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一种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物保护观念。
三、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细胞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生物学涉及到许多实验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非常重要。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或课题研究,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或研究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生物学涉及到很多前沿和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对于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非常重要。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通过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教案
1. 理解生物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
3. 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节:生物核心素养介绍
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生物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分享自己对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解
第二节:实验技能训练
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并与实验目的进行对比分析第三节:观察与思考能力培养
1. 图片展示生物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四节: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1. 安排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成果,分享合作经验和收获
课堂反思:
1. 学生对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3.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表现及改进措施
教师评价:
1. 教学目标能否达到?
2. 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水平
3. 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教案附件:
1. 实验操作手册
2. 生物核心素养相关资料
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学习单元由知识点、任务、情境、课时、素养目标等要素共同组成,而单元教学便是要将这些要素根据某种规范与需求重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有结构的教学整体。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确保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具有大单元任务、观念以及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
而单元教学怎样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对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上的相关要求,遵从大单元任务的教学逻辑,设法结构化相关内容与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这需要各阶段教师深入探索与实践。
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对学科核心素养来说,单元教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培育与发展途径,两者间存在真实性与整体性的高度契合。
一方面,单元教学所具备的整体性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特点有很大相似之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单个技能或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而是对观念、品格、能力等育人效果的综合培育,这也使学科教学必须提升视角的整体性,以大问题、大概念的方式开展单元教学设计,以确保学科育人的实现。
另一方面,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真实性,而这也是单元教学的重点。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真实性的问题,而单元教学则追求一体化真实性教学,以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真正的学习,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大单元教学,就是指在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学生认知与发展规律以及相关核心素养下共同建构起来的最小教学单位,具体是指对同一学科内的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整合、设计与开发,主要特点表现为大贯通、大迁移与大整合。
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课本本身所划分的单元学习内容,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对单元的划分依据不仅是知识内容,而是围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对课程内容、情境、任务、目标等加以科学整合的教学单位。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优质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课本中各个模块的专题背景加以认真地分析和研读,以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单元观念,通过单元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围绕培养学科问题解决能力与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性学习,感受学科知识逻辑的连贯、系统思维与研究方法,从而有效避免浅表化、碎片化的教学。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结构、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能力与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解决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方法1. 概念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图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设计一系列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解释实验现象。
3. 案例分析:以实际生物学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合作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答案和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合理性等。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分析自己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互相评价、交流经验。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设计1.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生物教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培养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生物信息。
- 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形成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 教学内容3.1 生物基础知识- 细胞结构与功能-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2 生物技术- 观察与实验- 调查与探究- 生物技术的应用3.3 生物与生活- 食物与营养- 健康与疾病- 生物与环境4. 教学策略4.1 问题驱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4.2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生物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4.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小组合作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6. 教学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实施教学。
7. 总结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评价,以实现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寓教于乐、注重实践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深入探讨核心素养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设计策略、案例分析、评价方法和实施步骤,同时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
1.2 研究意义生物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人际和实践等多方面素养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的应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注重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
对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为生物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正文2.1 核心素养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在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应用十分重要。
批判性思维对于生物学习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理解生物现象背后的原理。
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生物知识,而不是仅仅记忆知识点。
沟通技能是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需要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有效和他人交流讨论。
通过互相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团队合作也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生物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学生需要学会和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旨在通过对生物学科核心概念和知识点的系统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梳理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但对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自觉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大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等;(2)学会运用生物学术语描述生物现象,提高生物学术语的应用能力;(3)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生物大单元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生物奥秘的欲望,使其树立科学研究的志向;(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4)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生物科学付出的努力,培养其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物技术的发展,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同时关注生物伦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课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课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课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和发现生物现象的规律。
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整合性。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课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达到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的效果。
跨学科的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课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观和生态观。
教学设计应注重生物知识的情感化和价值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环保观和生态观,强化生物教育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和生态保护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
五、注重多元评价和个性化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课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多元评价和个性化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
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教学中要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初中生物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背景生物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并提高生活常识和科学素养。
因此,设计一套合理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方案,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细胞结构、遗传原理、生物多样性等。
2. 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3. 生物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生物学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食物链、生态环境保护等。
4. 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开展小型科学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1. 问题导向的研究。
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合作研究。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 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
通过真实案例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自评与互评。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研究。
2. 实践成果评估。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成果和表现,包括实验报告、观察记录等。
3. 课堂表现评估。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能力、合作态度等。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文|朱乔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
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生命,包括生物的结构、功能、进化、生态学等方面。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有关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例如生物的结构、功能、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调研等手段,积极参与到生物学科学习中,能够合作与他人一起进行探究和发现,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关注环境生态问题,并且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善环境。
4. 学习策略与元认知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生物学科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有意识地去调整学习策略。
三、课程内容1.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结构与功能、组织器官系统、生物的营养和代谢等。
2. 生物的进化和遗传:生物的进化理论、遗传规律、基因工程技术等。
3. 生物的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世界的情感。
第二步:知识讲解通过直观生动的PPT呈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物的进化和遗传、生物的生态学等知识点,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步: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进行基因突变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合作探究组织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例如探究某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观察生物群落的变化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观察思维。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掌握到的与整体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
在生物课堂中,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知识与信息素养的落实1. 知识素养: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概念图、知识网络等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和理解生物知识。
2. 信息素养:生物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获取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调查,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和分析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二、思维与创新素养的落实1. 批判性思维:生物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设计具有争议性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创新思维:在生物学中,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未知的领域,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通过设计创新性的实验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沟通与合作素养的落实1. 沟通能力:生物学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 合作能力:生物学中的实验和研究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实验、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人文素养的落实1. 关怀生命: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学生需要具备尊重和关怀生命的意识和态度。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保护环境、动植物保护等活动,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2. 伦理意识:生物学研究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伦理意识。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伦理问题,培养他们的伦理意识和思考能力。
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应该从知识与信息素养、思维与创新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来展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涵盖了生命的起源、进化、生物多样性、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们需要进行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该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2.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与观察;3. 发展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5. 了解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1. 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阅读教材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
2. 实验设计与实践:学生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生物学现象和原理。
例如,在细胞实验中,可以观察细胞结构,学习它们的功能与相互作用。
3. 问题解决和思维发展: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设计生物物种进化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理解进化的原理。
4. 科学应用: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例如,通过讨论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引发学生对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来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观察细胞的实验,来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教学视频、图像、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
4.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科学实践活动,如参观实验室、农场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初中生物教案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生物教案核心素养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生物教育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讲解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其意义;
2.实践:通过实例分析,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讨论: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深化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植物图,引出“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生物?”的问题;
2.讲解:讲解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3.实践: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例如:水稻生长需要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5.总结:总结生物教育核心素养对于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学生是否理解了生物教育核心素养的内容?
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七、拓展:
1.组织生物科普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
2.组织参观生物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实验的乐趣;
3.设计生物小项目,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处理事务、面对挑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具有的综合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实施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教师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教授生物种类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展示实物等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展示。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生物学的实际应用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探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授动植物的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采集,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生物学是一门注重观察和思考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授生物进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讨论自然选择、适应性变异等现象。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思维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授生物能量转换过程时,可以将化学和物理知识融入生物学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化学和物理基础。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生物学的学习和分析。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创新实验、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授遗传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和开展遗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在实验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核心素养的实施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物系统性思维、科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本体性思考、技术应用能力、科学沟通能力和科学伦理意识等方面。
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课程设计1.生物系统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物种适应性和遗传基因的变异,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
以“鲨鱼的适应性”为例,让学生了解鲨鱼种群的生态环境,掌握其食性、趋光性、散热机制等适应性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适应性的基因变异进行探究,理解鲨鱼种群在环境变迁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我适应。
2.科学实验与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细胞膜的半透性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从而探究细胞膜的半透性机理,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并解释细胞膜半透性的重要意义。
3.本体性思考通过让学生思考生物学题目,引导他们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启发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如“细胞生长和分裂的相关性”,让学生思考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与生命活动、环境变化等相关性,启发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来深化对生物学的理解。
4.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教学案例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基因编辑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5.科学沟通能力通过让学生参加团队讨论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科学沟通和合作能力。
如“创新的生命科技团队研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与团队成员一起开展创新性的生命科技研究。
让学生在团队交流和创新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沟通和合作能力。
6.科学伦理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伦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
如“基因改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让学生探究基因改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讨论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教学分析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下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生物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作者:张宏建来源:《中学生物学》2017年第11期摘要将立足这四个方面的素养目标,进行“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的设计。
关键词情境创设实验探究模型建构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1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主要是介绍了ATP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与ADP 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本节知识点相对较少,但是却与多个学习模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可以与物质运输、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进行高级思维的提升。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应用本节课的知识。
从传统教学来看,本节课的知识难度较低,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但是,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记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科思维和科学素养。
因此,笔者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深度挖掘,将“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ATP的分子结构与RNA有何关系” “ATP与ADP是如何转化的”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2 设计思路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用情境吸引学生,用实验引领学生,用模型训练学生,用思维培养学生。
本节课的实施过程如下:①设计对照实验,让学生明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②设计模型制作,让学生明白ATP与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的异同。
③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白ATP结构式与结构简式中A的差异。
④设计过程演示,让学生明白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过程。
⑤设计思维碰撞,让学生明白ATP与ADP的转化十分迅速。
3 教学目标生命观念目标:能用物质和能量观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能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ATP和ADP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
理性思维目标:能掌握ATP的分子简式和特点;能理解ATP的化学组成及其在化学组成上与RNA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明确ATP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通过模型建构ATP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及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实践、理解能力。
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并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关注ATP在医学上的应用,并能主动向他人宣传有关ATP的理性解释。
4 教学过程4.1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展示数组本校运动会图片,让学生回忆运动会场景,并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用此把学生的关注引进课堂。
在运动会上,无论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都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借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在你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物质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②糖类、脂肪、蛋白质中,哪种物质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呢?4.2 实验探究,进行思维碰撞学生不约而同地猜测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糖类。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
师生按照实验探究的历程,提出假设(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葡萄糖),设计实验:实验材料:新鲜的带有骨的腓肠肌、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电刺激、指针、滴管等。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滴生理盐水、实验组滴葡萄糖),并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预测的实验结果都是:对照组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实验组肌肉收缩、指针偏转。
可是,实验下来的结果却是两组肌肉都收缩、指针都偏转,与学生的预期极度不相符。
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腓肠肌内还有能源物质。
学生自主完善:本次实验需进行前处理(先将腓肠肌内原有的能源物质消耗掉)。
这样基于实验结果的碰撞,让学生深度理解了前处理的必要性。
完善实验设计后,继续实施实验,却依然没有出现学生预期的结果,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是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实验组的结果也是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这就说明了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那脂肪或蛋白质是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继续实验的结果表明:脂肪、蛋白质也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那到底什么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学生在深度的思维碰撞之后,已经对“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充满了期待。
此时,教师告知学生:有一种不知名的物质可以让肌肉收缩、指针偏转。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4.3 物质探秘,进行模型制作4.3.1 物质探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自主学习PPT上的资料。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该物质的英文名称为Adnosine triphosphate。
Adnosine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
tri是三的意思。
Phosphate是磷酸基团。
该物质的结构式图2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找到腺苷、找到核糖、找到腺嘌呤。
4.3.2 模型制作学生根据PPT的信息及信封里的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的模型进行粘贴,并用笔将各个部分的化学键画出来。
学生带着自己对ATP的理解,进行ATP的模型制作:找到代表核糖的模型,贴在信封的中央;再找腺嘌呤,贴在核糖的左侧,并用笔将两部分用短横“—”连起来,制作腺苷;然后,将一个磷酸集团贴在核糖的右侧,并用短横“—”连起来。
此时,教师让学生们暂停模型制作,引导学生为这个结构命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这样,学生对“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之后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将剩余的两个磷酸集团也根据ATP的结构贴到信封上去,并提醒学生注意磷酸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的画法为“~”。
制作完毕后,教师将学生作品放到视频展台上展示,强调高能磷酸键的含有的能量,并用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30.54 kJ/mol,用简笔画提醒学生画高能磷酸键的方向。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给该神秘物质命名,并完成ATP的信息卡(图3)。
4.3.3 构建简式教师在黑板上散乱放置代表A、3个P、2个“~”和1个“—”的磁性板,让学生构建ATP 的结构简式。
通过与上一环节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学生明白ATP中的A是腺苷,而不是腺嘌呤。
物质探秘和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深度理解了ATP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解决“ATP的分子结构与RNA有何关系” “ATP中的A与核酸中的A有何差异”等有很大的帮助。
4.4 资料分析,进行过程模拟4.4.1 ATP的水解学生阅读ATP水解过程的资料,然后到黑板上来利用磁性板模拟演示ATP的水解过程。
此时,学生需要用另一组磁性板构建“A—P—P+Pi”,教师要引导学生给“A—P—P”命名,并写出字母缩写。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ADP的结构及ATP的水解过程,而且还加深了对ATP的结构认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哪些过程可以用ATP水解释放出来的能量,并引出吸能反应这个概念。
4.4.2 ATP的合成学生阅读ATP合成过程的资料,然后到黑板模拟演示ATP的合成过程。
在掌握了ATP水解过程后,学生模拟演示ATP的过程就轻车熟路了。
4.4.3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能为ATP合成提供能量的生理过程的资料,归纳合成ATP所需能量的来源。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 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是可逆反应吗?②细胞中的ATP 含量很少,可是细胞对ATP的需求量很大,机体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呢?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从本质上弄清楚ATP的水解和合成,并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
4.5 本节聚焦,进行知识回顾教师展示本节聚焦,让学生自查是否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ATP作为能量通货进行解释,并进行“我是医生”的活动,要求学生宣讲ATP在医学上的应用,并能进行有关ATP的理性解释。
5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趣味导引、有氧思维,激情开展教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本节课中的亮点环节如下:①情景导入的有效。
利用运动场景的展现,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心一下子拉入了课堂学习。
②实验意外的吸引。
预实验时,对照组的实验现象竟然和实验组一样收缩?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竟然都不能让肌肉收缩?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震撼着学生的心,并持续激发学生去了解新知的热情,到底哪种物质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③自主学习的驱动。
学生阅读教师提出的资料时,结合教师所给材料进行粘贴模型。
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模型,提高了学生阅读资料的认真细心程度。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先将资料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再转变成自己的动手行为,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收获新知的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④模型制作的碰撞。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研究ATP结构式,并利用所给材料,模拟制作了ATP的模型,再到黑板上去模拟制作ATP的结构简式。
通过这两个模型的碰撞,学生彻底弄清了ATP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完全明白了ATP中的A的含义与结构式中A的含义是不同的。
⑤细节知识的强化。
学生在高能磷酸键的画法、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这两个细节上,常常不经意地犯错。
笔者通过简笔画,让学生趣味地明确了高能磷酸键的画法;30岁离五四青年节远去了,这种联想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记住了高能磷酸键所含有的能量。
⑥高级思维的激发。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是一个人一天竟然需要40 kg的ATP,这种矛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高级思维的动机,让学生清晰地得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这个结论。
ATP的合成与水解是否是可逆反应的碰撞,能让学生清晰地明白酶的不同、能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