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必修2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
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长袍②中山装③列宁服④旗袍⑤西装
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D.③④⑤
2、下面的情况,反映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服装特点是 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
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
C.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D.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3、下列小说反映的是反对我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念内容的是 A.《西游记》B.《三国演义》C.《水浒传》D.《红楼梦》
4、民国成立后,以下哪种礼节已经是社交场所少见的
A.点头B.握手C.鞠躬D.跪拜作揖
5、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
B.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中,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A.平等观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一定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2.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
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
”“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
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这一历史时期是指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3.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4.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5.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
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6.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 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 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7.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高考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测评人民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一材料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证发展要求()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3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4.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A.婚礼简约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D.夫妻平等5. 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受西方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西风东渐”的趋势。
下图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中山装B.官服图案C.卖报图D.1913年的电报电文6.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境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8.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9.对右图中的住宅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B.是乡村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C.是城市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D.中西合璧是其典型特征10.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11.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
最新-2018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控(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现代以后,服饰的转变趋势是()①美观②适体③方便④平民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近代传统的长袍马褂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服饰的变化与当时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关。
答案:D2.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服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近现代服饰逐渐向平民化发展B.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C.男女服饰呈现出单一化的局面D.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流行开来思路解析:近代男女服饰呈现多样化趋势,而且地域性差别巨大。
答案:C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式服装一度备受青睐主要取决于()A.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紧张B.反资反封建的社会大背景C.广大人民追求艰苦朴素D.苏式服装体现了时代潮流思路解析:当时,西装被看成资本主义的象征,马褂被看成封建主义的象征。
答案:B4.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饰()A.与阶级身份密切相连B.地域性差别完全消失C.趋向于完全的西式化D.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思路解析:“文革”结束后,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人们的思想而且服饰也逐渐走向开放。
答案:D5.中国饮食文化呈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开始于()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思路解析:解答时应注意结合当时的背景,19世纪40年代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
答案:A6.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民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四合院是北方的典型住宅B.未曾出现完全欧化新式住宅C.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D.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趋向思路解析:随着外国人的大量来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答案:B7.下列事件曾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是()①辛亥革命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成立④改革开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解答时可从这些重大运动的积极影响入手考虑,尤其是婚姻的变化非常明显。
最新-2018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摩登姑娘、太太们……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服饰和饮食的西化B.洋货在中国的畅销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等信息,说明人们出现了盲目学习西方社会习俗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原创)1898年,有人作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①服饰改革②废止缠足③婚姻自由④反清革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41866年,张德彝记载了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这一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的服务周到而且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经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题干材料中“1866年”“从天津到上海”等信息,说明西餐馆主要分布在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B5(原创)某征婚广告称:“女子须不缠足者;须知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2018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男子服饰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装成为礼服之一B.孙中山根据欧美服饰的优点设计出中山装C.服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洋务派的倡导D.服饰有向平民化转化的趋势2.当今中国,各种服装店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服装琳琅满目。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的服装业已融入到国际潮流B.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中国的纺织行业已达到世界领先D.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获得很大提高3.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推断,在中国最早出现西餐的地方应是()A.通商口岸B.地主家庭C.都城北京D.中国内地4.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 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5.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业局面的是 ()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江南制造总局D.天津机器制造局6.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的代表参加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7.元旦这一节日可能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B.戊戌变法前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前8.(改编题)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六十年代讨饭吃;七十年代有饭吃;八十年代选饭吃;九十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原创题)观察下图中四种饮食现象,它们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端午节吃粽子②以玉米为主食③酿制葡萄酒④喝咖啡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10.(2010·新泰模拟)“街上到处是五花八门的广告。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了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传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后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答案:B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在重庆,“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4.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5.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6.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卷人民版必修2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卷(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D.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上海地区先后出现,社会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所以出现妇女服饰的变化。
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答案 D解析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所以答案是D项。
3.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蒋介石与宋美龄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
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摒弃上;④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没有体现。
4.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并坐品尝西餐的情景。
下列有关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②男女平等意识增强③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④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上海人到西餐馆品尝西餐的情景,这不能说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了,而只能说明饮食习惯有所变化,故排除③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5小题,)1.经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学习,你觉得近代前期中国人自己创办大量报刊的主要目的是()A. 丰富社会生活B. 促进商品销售C. 唤醒民众,启蒙思想D. 宣传政府政策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报刊向民众宣传自己的主张,目的是为了唤醒民众,启迪人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故选C。
2.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
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A. 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B. 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C.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 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D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片可知,图一为溥仪穿着龙袍,是传统的长袍马褂样式;图二为溥仪穿着民国时期的西服;图三为溥仪穿着中山装,中山装因孙中山提倡而得名,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
三幅照片反映了溥仪不同阶段的服装,溥仪不同阶段的服饰变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故ABC三项都能体现,而不能体现本人政治观念的变化。
故选D。
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图8中能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新生事物是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A略4.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准确的是A. 《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B.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C.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D. 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A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而《申报》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报刊,A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BCD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2018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男子服饰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装成为礼服之一B.孙中山根据欧美服饰的优点设计出中山装C.服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洋务派的倡导D.服饰有向平民化转化的趋势2.当今中国,各种服装店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服装琳琅满目。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的服装业已融入到国际潮流B.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中国的纺织行业已达到世界领先D.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获得很大提高3.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推断,在中国最早出现西餐的地方应是()A.通商口岸B.地主家庭C.都城北京D.中国内地4.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 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5.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业局面的是 ()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江南制造总局D.天津机器制造局6.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的代表参加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7.元旦这一节日可能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B.戊戌变法前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前8.(改编题)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六十年代讨饭吃;七十年代有饭吃;八十年代选饭吃;九十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原创题)观察下图中四种饮食现象,它们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端午节吃粽子②以玉米为主食③酿制葡萄酒④喝咖啡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10.(2010·新泰模拟)“街上到处是五花八门的广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④汉语受到严重冲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材料不能体现出汉语受到严重冲击,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下图所示照片拍于1905年,照片中的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
该照片反映出晚清( )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 B.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C.自行车已逐渐普及 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答案] B[解析] 在当时,自行车是新式交通工具,图中的木制自行车应该是一个仿制品,这表明当时的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
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材料看出旧式婚姻仍占主导地位,由此可知B、C、D三项的解读是正确的。
在新旧婚姻习俗中,新式婚姻更为简便节约,旧式婚姻较为繁琐,因此A项理解错误。
4.2010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若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百姓前往上海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 )A.乘坐蒸汽轮船B.乘坐火车机车C.乘坐民航客机D.乘坐马车[答案] C[解析] 题干中的100年前是1910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故当时中国百姓乘坐民航客机是不可能的。
5.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中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考点】【题点】答案B解析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这首词中的现象正是对这一影响的反映。
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考点】【题点】答案D解析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所以答案是D项。
3.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
这说明()国立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 齐鲁大学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C.中国传统文化遭打击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国家在进入中国过程中适应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中西方的建筑理念的共通,故B错误;根据题目中教会大学融合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可知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政局稳定的问题,D项错误。
4.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的开展B.社会制度的变革C.辛亥革命的胜利D.西方思想的影响【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一直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测试卷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①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①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①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2.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小论文,有下列写作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B. “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C. 20世纪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铁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3.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
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思想的崩溃B.革命运动的开展C.进步人士的推动D.资本主义的发展4.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5.清朝文人管同(1780~1831)在其著作《禁用洋货议》写到:“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其言论说明了()A.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B.洋货输入使消费观念发生变化C.清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清朝文人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6.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
高一历史专题检测2: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必修2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婚礼上新娘子身穿新式旗袍,头遮喜庆红盖头,新郎一身长袍马褂的装扮。
关于这种场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交融的产物B.体现了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C.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D.这种婚礼在20世纪初的城乡普及解析:选D。
学生易区分不清C、D项,新式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答案为D。
2.《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①西方文化的传入与融合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在1900~1919年还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时材料也没有反映。
3.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选C。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及反映的内容——西餐,经分析可以判断正确选项为C。
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解析:选C。
材料中反映的是自由民主的思想观念,辛亥革命后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5.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选A。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卷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1、“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该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D.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不得不改变就业方式。
故答案为C项。
铁路的修筑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民国时期,在大城市里,西服,旗袍流行而农村仍以粗布大衫为主;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而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在大城市里,妇女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而在农村大多数妇女仍是“三寸金莲”。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B. 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斗争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城市里西风东渐的程度非常大,而农村里西风东渐的程度非常小,即材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地区差异而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斗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文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手段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5小题,)1.经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学习,你觉得近代前期中国人自己创办大量报刊的主要目的是()A. 丰富社会生活B. 促进商品销售C. 唤醒民众,启蒙思想D. 宣传政府政策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报刊向民众宣传自己的主张,目的是为了唤醒民众,启迪人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故选C。
2.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
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A. 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B. 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C.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 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D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片可知,图一为溥仪穿着龙袍,是传统的长袍马褂样式;图二为溥仪穿着民国时期的西服;图三为溥仪穿着中山装,中山装因孙中山提倡而得名,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
三幅照片反映了溥仪不同阶段的服装,溥仪不同阶段的服饰变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故ABC三项都能体现,而不能体现本人政治观念的变化。
故选D。
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图8中能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新生事物是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A略4.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准确的是A. 《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B.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C.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D. 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而《申报》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报刊,A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BCD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
下列图中所示的服饰或建筑,能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B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和识记判断能力。
图中的①旗袍和②中山装在结构上都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男女标准服装;而③是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图④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色;由此可以排除ACD,故选B。
6.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 社会变迁角度B. 近现代化角度C. 社会群体角度D. 社会思潮角度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与题意不符,A错误;现代化主要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与题意不符,B错误;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与题意不符,D错误;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题干中知识分子、近代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都应当属于社会的不同群体,C正确。
故选C。
7.高二文科班李云龙同学在授课老师的指导查阅了《海国图志》、《变法通议》、《三民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计划参与某一课题研究。
据此判断,该研究课题的主题应是A. 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冲击B.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C. 近代中国重大政治变革考证D.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到的著作或文章均是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出现的,这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后思想观念的体现,故该研究课题的主题应是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D项正确。
A项是背景,BC两项不符题意。
故选D。
8.下图是民国初年婚礼图片,从中反映出当时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上的变迁是A. 男女平等的实现B. 中国传统婚礼的废弃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D. 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D试题分析:依据图中人物的穿着及礼仪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上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
故选D。
A、B两项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且从图中无法得出;C项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变化。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的变化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4~17题。
9.下图是一位近代著名人物的纪念邮票,其中下面对此人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②曾主编过《生活周刊》和创办生活书店③还曾创办过《新华日报》④曾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③10.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先生的话反映的是()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③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1.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请回答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A. 报纸B. 广播节目C. 电视节目D. 互联网12.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①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③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④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本题考查历史人物邹韬奋和学生识图、解图能力。
邮票人物是邹韬奋,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主编过《生活周刊》和创办过生活书店,但没有创办《新华日报》,而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的是田汉,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主要指先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再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材料中鲁迅先生的话“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故③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有③的选项ABD,故选C。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和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从题目提供的数据看,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突出反映了互联网起步晚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然其后用户增幅巨大,由此得出结论互联发展最为迅速,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由题中1999年--2005年上网计算机台数和上网人数的迅速增长都说明①③是正确的;由题目中国际出口宽带数据的迅猛增长可知②是正确的;C叙述太绝对,错误。
据此分析,选项A正确,故选A。
13.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下面选项中不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的是()①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②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③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④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
A. ①②③B. ③④C. ②④D. ①②③④D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840年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外国的侵略,故①错误.政治的导向性、商业发展的趋利性、思想的革新性主要发生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②③④错误.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了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外商企业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2、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4、革命性质及阶段: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5、思想观念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6、阶级关系变化:产生了无产阶级;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7、外交政策:由“闭关自守”到近代被迫开发.8、国际地位:下降.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4.下表是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开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研究性学习时A. 重庆B. 西安C. 武汉D. 上海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片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受西方的影响是最早的;D正确,所以可以排除ABC。
故选D。
15.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以下各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改良旗袍②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③国人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建成④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始A. ①②③④B. ④①③②C. ③④①②D. ③②①④C本题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合所学可知①辛亥革命后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设计了改良旗袍。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③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④李鸿章在1881年开办了天津电报总局,这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局,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始。
故排序为:③④①②,故排除ABD。
故选C。
二、非选择题,自练自提(本大题共3小题,)1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