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苏联首次核试验的反应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核威慑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历史是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中的重要章节。
这段历史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对抗呈现出军备竞赛、地缘政治斗争以及核威慑等多个方面。
1. 美苏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之间,军备竞赛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双方都试图通过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来确保自身安全和影响力的扩张。
这种军备竞赛在核武器领域尤为明显。
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使世界进入了核时代。
紧接着,美国也在1952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此后,两国相继进行了多次核试验,不断提升核武器的技术水平和威力。
军备竞赛的结果是,美苏核武库的规模迅速扩大,核武器的威胁也日益加剧。
2. 地缘政治斗争除了军备竞赛外,美苏之间的对抗还表现在地缘政治斗争中。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都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
这种扩张努力导致了苏联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干预。
美苏之间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热点地区上的对立与冲突都是地缘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3. 核威慑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对抗的核心问题是核威慑。
核威慑是指通过显示和威胁对方使用核武器来阻止对方的攻击,从而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美国与苏联的核威慑策略是基于“相互保证毁灭”原则的。
双方明白一旦发动核战争,将对全球造成毁灭性后果,因此在核武器问题上,尽量避免直接的冲突。
这种相互威慑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美苏关系,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爆发。
4. 变革与解冻1980年代后期,冷战局势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理念,通过削减军备和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试图解冻冷战局势。
这一新思维对美苏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两国领导人在多次峰会上开始进行核军控和裁军的谈判,并签署了若干消减核武器和军事力量的协议。
历史事件解析: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演变
历史事件解析: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演变1. 背景介绍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持续了数十年的敌对状态。
这一时期被称为冷战,由于双方并未直接交战,但却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竞争和斗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紧张局势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超级大国。
然而,尽管他们曾是盟友,但在巴尔干半岛、东欧和德国等地区出现了政治分歧。
这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形成了一个紧张的局势。
3. 对抗与竞争3.1 核武竞赛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核武器竞赛。
从1949年苏联首次成功测试核武器开始,两个超级大国加快了自己核武器的研发,并试图通过拥有更多更先进的核武器来增强自己的国家安全。
3.2 领土争端与代理战争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体现。
他们支持各种反对势力并进行代理战争,以争夺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韩战、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代理冲突的例子。
4. 改革开放与终结4.1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开放1985年,苏联出现了新一轮领导层更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
他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塑苏联政府机构,并推动经济的开放和民主化进程。
4.2 冷战终结与苏联解体1991年,随着斯大林主义思想的衰落和冷战结束的到来,苏联逐渐分崩离析。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独立国家的建立。
5. 结论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演变极为复杂,从最初的盟友到逐渐恶化的敌对状态,再到冷战终结和苏联解体。
这一时期的事件对全球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对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后欧洲的重建过程中,随着苏联力量的增长和美国对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本文将探讨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包括各自的外交政策、军备竞赛以及对抗的战略局势。
一、外交政策对比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苏联采取的是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援助共产主义国家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阵营之中。
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和反对,因为它直接侵犯了美国对欧洲地区的影响力。
相对而言,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旨在限制苏联的扩张和影响力。
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向战后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既有助于恢复战争带来的破坏,又能够稳定欧洲的政治局势,并且削弱了苏联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发起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旨在通过军事联盟来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二、军备竞赛与核威慑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期间,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军备竞赛。
两个国家都不断增加其军事力量,并且努力开发和制造更先进的武器。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抗,并给全世界带来了持续的紧张局势。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领域。
苏联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标志着其进入了核武器俱乐部。
之后,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并通过核试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威慑能力。
双方通过这种相互威慑的状态,形成了“相互确保毁灭”(MAD)的局面,认识到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使用核武器将导致双方毁灭,从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三、对抗的战略局势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主要体现在战略层面。
苏联采取了全球革命战略,试图通过援助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运动来推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苏联支持的古巴革命、越南战争以及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对于美国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
相反,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
苏联的核政策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演变
苏联的核政策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演变岳汉景(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摘要: 苏联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核政策的制定。
苏联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苏联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
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武器。
苏联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随着苏联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关键词: 苏联;核政策;核武器;美国;核不扩散机制中图分类号: E51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 -0961(2010)03-0009-09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GJ003)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06JJDGJW009)作者简介: 岳汉景(1971- ) ,男,安徽蒙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二战以后,因反德国法西斯入侵的胜利而实力大增,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美国实施世界霸权政策的首要反对者。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展开了全面对抗,其中包括军事方面的对抗。
而核武器被称为“绝对武器”,它是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美苏两国对核武器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核政策成为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内容。
随着国际形势和苏联核力量的发展变化,苏联对待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建设的态度也不断变化,对其发展演变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时期(1945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核武器研制计划正式开始于1943年,由物理学家伊戈尔·库尔恰托夫领导[1]37-42。
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与核威慑
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与核威慑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与核威慑成为全球的焦点。
这场无声的军备竞赛,不仅为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了军事实力上的对抗,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并对全球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谓激烈异常。
两个大国在核武器、导弹技术、军事基地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军备扩展。
苏联成功爆炸了原子弹,紧随其后美国则成功引爆氢弹,这个过程中双方不断地相互压制、挑衅对方。
正是因为这种冷战的军备竞赛,双方都处在高度警戒状态下,任何一方的失误都有可能引发全面核战争。
这种高强度的对抗形势,使得人类社会付出了巨大的安全代价。
然而,虽然苏联和美国正在剧烈地进行军备竞赛,但其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有限的理性。
两个超级大国都明白,核战争的发生将毁灭整个人类社会。
正是基于这种理性,双方意识到要避免战争、维护稳定,从而形成了核威慑的机制。
核威慑是指当一方发动核攻击时,另一方必将以核报复作为回应,这种相互威慑可以有效地避免战争的爆发。
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威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双方都明白,只要对方拥有足够的核武器,他们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因此,双方都在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和威力,以保持相对的平衡。
这种平衡状态被称为“相互保证毁灭”(MAD),即相互保证对方的毁灭。
双方的核武器足够多以至于任何一方发动核攻击都将导致灭顶之灾,因此核战争变得无利可图。
然而,尽管双方都在依赖核威慑来避免战争,但这种情况仍然可怕。
核威慑是建立在不确定性和互信之上的,一旦互信破裂,核战争的威胁就会重新出现。
事实上,冷战期间,双方都进行了多次核危机,特别是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将两国拖入了全面核战争的边缘。
这种不确定性和紧张的状态持续了数十年之久,使人们对未来的和平充满忧虑。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了,但核威慑的影响仍然存在。
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核威慑机制使得其他国家也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发。
如今,全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九个,核不扩散以及核武器的非扩散成为了全球安全的重要议题。
1964年那些国家比中国更早应有核武
1964年那些国家比中国更早应有核武摘要本文将探讨1964年那些国家比中国更早应有核武的背景和原因。
分别从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个国家进行分析和比较。
其中苏联是最早拥有核武的国家,美国是第一个成功实现核武研制的国家,而英国和法国则在1960年代初也成为核武国家。
通过探讨这些国家的核武发展历程,可以更好了解世界对核武器的关注和应用。
1. 苏联的核武之路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应用核武器的国家。
在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了首次核武试验,这也标志着苏联成为了核武大国。
1953年,苏联成功研制出了大威力的氢弹,使其核武实力更加强大。
而在1961年时,苏联又进行了全球首次的太空核试验,向全世界展示了其核技术的强大实力。
苏联的核武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主要是由于其拥有庞大的科技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2. 美国的核武之路美国在核武研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1945年,美国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武试验,并在同年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
这个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核武大国。
不久之后,美国还成功研制了氢弹,并在1952年进行了首次成功试爆。
美国在核武研制方面的成功,与其拥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
3. 英国的核武之路在1960年代初,英国也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英国的核武研制起因于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苏联成功进行核武试验之后。
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安全,英国决定自主研制核武器。
在1952年,英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武试验,从此进入核武发展的行列。
尽管英国的核武实力不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但它对核武的拥有仍然在战略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法国的核武之路与英国类似,法国也在1960年代初获得了核武器。
法国在二战后意识到对国家安全的需要,决定自主发展核武器。
在1960年,法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武试验,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的国家。
法国选择拥有核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自身的战略独立性,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名词解释美拉德反应
名词解释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是指当核反应堆发生事故时,反应堆中的燃料棒温度升高至极限,发生燃烧和挥发,会释放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而导致放射性污染和爆炸性的氢气产生的一种反应。
美拉德反应最初是由苏联核工业史上的基础研究学者亚历山大·亚诺维奇·美拉德于1958年发现并提出。
根据美拉德提出的理论,钍、铀和钚等原子核较大的放射性物质,在高温、高压和氧气的作用下,会形成氧化物,并且释放放射性核裂变产物,而这些物质会和水蒸汽、氧气等物质反应,形成氢气,在高温高压下会发生爆炸。
美拉德反应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核事故现象。
在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美拉德反应,导致该反应堆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这次事故造成了34人直接死亡,另有数以千计人患癌症,而其放射性污染范围也覆盖了苏联、欧洲大陆和亚洲地区。
为减少美拉德反应的风险,核电厂采用了多重防护措施来确保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其中包括使用质稳定性良好、容易控制的天然铀作为初始燃料,保证燃料的温度和压力在一个可控范围内,通过堆芯内的水来冷却反应堆,防止燃料过热燃烧和挥发,以及在燃料棒内加入铝等元素,防止燃料棒过热和膨胀破裂等措施。
总之,美拉德反应是指当核反应堆发生事故时,反应堆中的燃料棒会
发生燃烧和挥发,会释放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而导致放射性污染和爆炸性的氢气产生的一种反应。
这种反应极其危险,有着极其严重的后果。
为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采取多重防护措施确保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苏联的秘密武器:用核爆引发海啸
苏联的秘密武器:用核爆引发海啸淹没美国星岛环球网 2007-03-19 [ 打印 ] [ 大中小 ] [ 关闭 ] 美国于2005年爆发“卡特里娜”飓风,造成严重伤亡事故。
事后,美国气象专家史蒂文斯发表文章称:“‘卡特里娜’飓风是由俄罗斯秘密研制的气象武器引发的!”尽管俄罗斯方面随即予以反驳,但美国方面的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
早在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而苏联也曾秘密研制地震武器,试图通过地震冲击波引发海啸淹没美国。
苏联从核爆中获得启示冷战期间,苏联曾秘密研制过另一种气象武器,代号“水星”计划,到俄罗斯时代更名为“火山”。
该计划具体内容为:利用核弹引发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提出这一计划的苏联科学家认为,核爆炸可以制造海啸、引发火山爆发和改变大气物理结构,从而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这一计划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地下核试爆:当时,苏联科学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效应试验时惊奇地发现,在进行地下核试验后若干天,往往在距离实验地点数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外的某个地区会发生强烈的地震。
通过对大量试验资料的分析,科学家们证实了这些地震与核爆炸有关系。
科学家的这一发现震惊了苏联政界和军界的高层领导。
早在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内的新地岛成功试爆了一颗当量为五千万吨梯恩梯的热核弹。
这次试验后不久,苏联特工搞到了一份美国军事科技情报文件集,呈送给了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这本文件集中,有一篇美国潜艇遭遇苏联超级爆炸物冲击波袭击的报告。
美国人在报告中说,大爆炸使潜艇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次打击使得美国上下一片惊慌,担心苏联人会在美国海岸深水区内投放热核爆炸物,从而引发沿海地区的海啸,进而淹没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太平洋深处的核竞争在苏联科学院院士安德烈·萨哈罗夫的率领下,大批苏联科学家投入了“大地构造武器”(即地震武器)的研制工作。
萨哈罗夫主张:一旦美苏开战,苏联应在第一时间内在美国海岸深水区投掷热核炸弹。
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
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在冷战的40多年里,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都试图超过对方。
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1945~1957年使第一阶段,美苏双方主要进行了研制核武器竞赛。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也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
1952年10月31日,美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53年8月12日苏联也进行第一次氢弹试验。
随后,美苏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
据统计,1945~1985年,全世界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美苏分别占80次和562次,合占世界总数的80%以上。
两国储存的核弹头总数达4.5万枚以上,战后世界核弹头总数90%以上。
军备竞赛的第二阶段为1957~1983年,双方以研制核弹头的运载工具以及新型核弹头的竞赛。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太空。
1958年1月31日,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加加林的操控下,首次球绕地球飞行并返回地面。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
同时,美苏又进行了多次洲际导弹、中短核导弹发射实验。
从1957~1984年,在全世界发射的3000多颗人造卫星中,美苏两国占90%以上,且70%是军用卫星。
1986年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重型轰炸三种战略武器合计数:美国1989件,苏联为2594件。
核弹拥有量,美国为1.3万余枚,苏联为9640枚。
第三阶段,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以研制和建立战略防御系统为主要内容。
如1981年4月12日枚发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此后又多次进行了同类的飞行。
苏联于1983年进行了首次小型航天飞机试验,此后两次试飞成功。
美国在航天飞机方面领先苏联,但苏联在反卫星武器系统和建立航天站方面则领导美国。
在常规武器发展方面的竞赛也相当激烈。
1954年3月1日——美国成功爆炸世界上第一枚氢弹
1954年3月1日——美国成功爆炸世界上第一枚氢弹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05期1949年9月,苏联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必须制造出威力更大、更具威慑力的武器才能制衡苏联。
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研制氢弹,匈牙利籍的科学家爱德华·泰勒成为该项目负责人。
其实,将氢弹称为“三相弹”更为合适,因为氢弹的爆炸首先需要由核裂变引发聚变,接着聚变释放出的中子会诱发出更剧烈的裂变,从而形成大爆炸。
经过艰苦的研究和多次试验,1954年3月1日,美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比基尼岛试验成功,爆炸的实际TNT当量高达1500万吨。
随后,在美国帮助下,英国于1957年5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
轻核的聚变反应比重核裂变现象发现得早,氢弹却比原子弹出现得晚。
另外,可控制的聚变反应堆由于障碍重重,至今仍是科学技术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协和式飞机是一种由法国国家航空宇航公司和英国飞机公司联合研制的中程超声速客机,它是世界上少数曾投入商业使用的超声速客机。
1965年2月,法国国家航空宇航公司在图卢兹开始建造协和式飞机的第一架原型机001号机。
经过4年时间,协和式飞机的制造终于完成。
1969年3月2日,试飞员安德烈·杜加德驾驶着协和式001号机从图卢兹起飞,顺利完成了首次飞行。
同年10月1日,001号机进行首次超声速飞行,并持续了9分钟,最高速度达到了1.5马赫(1马赫=1倍声速)。
协和式飞机于1976年投入服务,主要用于执行从伦敦希思罗机场(英国航空)和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法国航空)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跨大西洋定期往返航线。
飞机能够在15000米的高空以2.02倍声速巡航,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约3小时20分钟,与普通民航客机相比,飞行时间少了一半。
虽然票价昂贵,但协和式飞机仍然深受商务旅客的欢迎。
出生于1571年的开普勒是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试验
世界上规模最⼤的核试验 世界上规模最⼤的核试验最⼤核试验,威⼒惊⼈ 1960年5⽉1⽇,鲍尔斯驾驶的⼀架美国U-2式间谍飞机在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上空被击落,此后赫鲁晓夫不⽌⼀次地说“要给美国点厉害看看”。
这期间。
当量为1亿吨梯恩梯的超级氢弹的研制⼯作已在“阿尔扎马斯-16”绝密试验室结束。
它⽐1945年将⽇本⼴岛夷为平地的美国原⼦弹的当量⼤1万倍。
假如这样⼀颗超级氢弹在莫斯科上空爆炸,莫斯科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把它投在纽约,纽约也会连同它的座座摩天⼤楼⼀起化为灰烬。
即使躲在很深的地铁下⾯也难以幸免于难。
因为地铁的所有出⼊⼝将被烈焰熔化。
离爆炸中⼼700公⾥以内的城市也在劫难逃。
⽐如,俄罗斯的图拉布或美国的费城将全部被毁,库尔斯克,彼得堡或波⼠顿将⼤部分被毁。
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超级氢弹。
1961年夏天苏联的超级氢弹已经制造出来,剩下的只是试验问题了。
最后决定在新地岛试验场实施爆炸。
试验场占据了整个新地岛,⾯积为8.26万平⽅公⾥。
1961年10⽉30⽇把氢弹装进了图-95战略轰炸机。
主要问题是轰炸机如何在氢弹爆炸前及时离开杀伤区。
氢弹将在4.5公⾥⾼空爆炸,是在图-95能够爬上的最⾼⾼度15公⾥⾼空投下的。
3张降落乎⼏乎同时张开。
在氢弹爆炸前机组⼈员有17分钟可以利⽤。
图-95以最快的速度(亚⾳速)离开了投弹地点并在氢弹爆炸前飞出了250公⾥。
爆炸后发出的耀眼的红光直刺驾驶舱。
所幸的是,机组⼈员已事先戴上了墨镜。
飞机风驰电掣般地继续逃逸,可是冲击波来势更快。
它将飞机⼀会⼉抛上,⼀会⼉抛下。
⾝后形成了⼀个新地岛居民谁也未曾见过的令⼈丧魂落魄的蘑菇云。
迅速膨胀并盘旋上升,直⼊⼤⽓层。
在“阿尔扎马斯-16”博物馆有⼀部纪录这次爆炸情形的新闻记录⽚。
这部纪录⽚⾄今没有同观众见⾯。
在爆炸地点厚3⽶、直径为15-20公⾥的冰块被融化。
参加试验的⼈躲在2OO公⾥远的地下室⾥,就这样他们也感觉好像被颠了起来,他们听到了⼀声威⼒强⼤的闷响,令⼈⼼惊胆寒,以为世界末⽇来了。
美苏核战略与冷战期间的紧张对峙
美苏核战略与冷战期间的紧张对峙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核战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对峙,不仅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核武器带来的恐怖和不可预测性。
本文将从核武器的发展、战略思维的演变以及对峙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核武器的发展是冷战期间紧张对峙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苏联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也开始加紧研发。
从此,美苏两国展开了一场核武器的竞赛。
这种竞赛不仅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对抗,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担忧。
核武器的发展和使用催生了一种“恐怖平衡”,即相互威慑的局面。
两国都拥有足够的核武器来摧毁对方,这种平衡使得双方都不敢轻易采取军事行动,以免引发全面核战争。
其次,冷战期间的核战略思维发生了演变。
早期,美国采取了“互相保证毁灭”(MAD)的战略,即如果任何一方发动核战争,双方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种战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美苏之间的关系,但也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安。
后来,美国提出了“灵活反应”(Flexible Response)的战略,试图通过灵活运用军事力量来应对各种威胁。
苏联则采取了“限制性反击”(Limited Retaliation)的战略,即只在受到核攻击后进行有限的核反击。
这种战略思维的演变反映了双方对核战争的认识和对抗策略的调整。
最后,美苏核战略与冷战期间的紧张对峙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核战略的威慑作用使得冷战期间没有爆发全面战争,避免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灾难。
然而,这种威慑也带来了一种持续的紧张局势,让人们时刻担心核战争的爆发。
其次,美苏核战略的对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各国纷纷加强核武器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
最后,冷战期间的核战略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苏之间的对抗让其他国家不得不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做出选择,形成了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
总之,美苏核战略与冷战期间的紧张对峙是当时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德国人为苏联提供美国核武器秘密情报
德国人为苏联提供美国核武器秘密情报「俄」弗拉基米尔·安东诺夫文李有观编译1945年7月,出席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收到国内发来的电报:“小孩子已经诞生”。
这意味着,原子弹试验已经获得圆满成功,现在美国拥有一种新的超级武器。
杜鲁门连忙对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暗示这个事情,但斯大林却装作不明白对方的意思。
惊人的消息4年以后,1949年8月29日,美国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大气辐射水平明显升高。
根据对空气样本的分析和对其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美国专家做出了明确的结论:苏联爆炸了原子弹。
这个惊人的消息立即报告给了杜鲁门总统。
经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研究,美国的专家们确定了苏联这个爆炸装置的大概功率和结构情况。
结果发现,苏联的这颗原子弹几乎完全仿制美国。
看完情报部门提供的有关报告后,杜鲁门总统立即召见了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要求他调查美国核武器项目是否有泄密情况,调查重点是曾经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核实验室工作过的科学家。
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向杜鲁门总统提出建议,不要马上公布这一令人震惊的的消息,先在国内进行舆论准备。
美国政府授意记者们提出苏联研制核武器的可能性问题,而美国政府在对此问题给予肯定回答一周后才宣布: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
这一消息立即轰动了全世界……苏联获得情报欧洲和美国的专家从1939年就开始积极研究原子核裂变并从中获得新能源的问题,然而苏联的同行也没有落后。
早在1934年,苏联化学家尼古拉·谢苗诺夫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化学连锁反应的量,并于1956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40年,他的理论被苏联物理学家雅科夫·泽利多维奇和尤里·哈里顿用来进行铀-235原子裂变。
然而,当时苏联很少有人相信他们的国家正在研制原子弹。
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科研机构向喀山疏散,使核领域的试验工作被迫中断。
同时,德国物理界的强大力量使人担忧其有可能掌握核武器。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冷战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冲突和合作。
本文将从苏联的核武器发展、援助与干涉、非对称战争等方面来探讨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一、核武器的发展苏联在冷战期间致力于核武器的发展。
在1949年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的极度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苏联的核武器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其在外交政策上的立场。
苏联借助核武器的实力,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坚持自己的意志。
例如,苏联在1949年提出了“毛岸英”建议,希望通过全球裁军来消除核武器并实现和平共处。
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
二、援助与干涉苏联在冷战时期还利用援助与干涉策略来扩大其影响力。
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给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换取他们的政治支持。
例如,苏联援助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为埃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
这些举措旨在增强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力量之一。
此外,苏联还在非洲和南美洲提供了援助,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并与美国竞争。
除援助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干涉行动,试图扩大其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力。
例如,苏联在匈牙利革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干预并镇压了示威者。
这些干涉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非对称战争苏联还采用了一种称为“非对称战争”的策略来对抗美国。
这种策略旨在通过间谍活动、政治操纵和经济竞争等手段削弱对手,并在全球范围内施加影响。
苏联在情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如,苏联间谍金里奇和埃阿顿成功窃取了美国的核能研究和军事技术机密,使苏联能够在冷战期间迎头赶上。
此外,苏联还通过支持共产党和革命运动来干扰美国的利益,并削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尽管苏联在冷战期间采取了积极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政策,但最终这样的政策并未带来可持续的成功。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科技竞赛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科技竞赛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还表现在科技竞赛的激烈对抗上。
这场科技大战不仅推动了两国科技的发展,也对全球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太空竞赛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是冷战时期科技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尼克一号,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随后,美国为了迎头赶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并于1969年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
太空竞赛的背后是美苏争夺科技领导权的较量,两国为了展示自身的科技实力,不断推动太空研究的进展。
二、核武器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互相的威胁和恐吓导致了两国的核能力不断提升。
苏联于1949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不久后,美国也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核试验。
双方在核武器研发上展开了激烈的竞赛,不断提升武器数量和威力,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压力。
这场核武器竞赛以相互保证毁灭的威慑平衡为基础,进一步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立。
三、竞赛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对于美苏两国而言,这场科技竞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了取得优势,两国在科技领域加大了投资和研发力度。
许多科学技术的突破都在这一时期实现,例如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核能技术等。
这些科技的发展不仅使美苏两国的军事实力大幅提升,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对全球科技发展的影响冷战时期的美苏科技竞赛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国的科技进步对其他国家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激发了各国投资科技研发的热情。
另一方面,美苏对峙导致了科技资源的过度集中,其他国家难以获得必要的科技支持和合作机会,使得科技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总结起来,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科技竞赛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大战。
太空竞赛和核武器竞赛的展开,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不安与焦虑。
这场竞赛挑战了人类的科技潜力,也让我们认识到科技的力量和威胁。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核战争的最接近时刻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核战争的最接近时刻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独裁者巴蒂斯塔,成为美国南方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变故引起了美国的担忧,尤其是当苏联开始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时,美国的警惕程度达到了顶峰。
古巴导弹危机成为美苏核战争的最接近时刻,世界也因此面临着核毁灭的威胁。
一、古巴导弹危机背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背景是美国对于古巴革命政权的敌视和苏联的支持。
古巴革命成功后,领导人卡斯特罗将古巴转向社会主义道路,并与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在苏联的支持下,古巴开始发展导弹基地,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和恐慌。
二、导弹危机爆发1962年10月,美国发现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基地。
这些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并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安全。
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此反应强烈,他决定采取行动阻止苏联继续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并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
双方在导弹危机期间进行了多次紧张的外交交涉和军事对峙,使全球陷入了恐慌状态。
三、导弹危机解决导弹危机的解决离不开双方的外交努力和妥协。
在危机期间,美苏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谈判,并最终达成了协议。
根据协议,苏联同意撤回位于古巴的导弹,并允许国际巡航导弹检查机构进入古巴确认撤离情况。
美国则同意不对古巴进行军事干涉,并承诺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四、导弹危机的影响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最具紧张程度和最接近核战争的时刻,它改变了世界格局,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古巴导弹危机使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对抗进一步加剧,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达到了顶峰,但双方也意识到核战争的可怕后果,因此更加重视外交解决途径。
其次,古巴导弹危机促使美苏两国进行更直接的军备控制协商。
两国都意识到核武器的威胁,于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启动了一系列的军控谈判和核裁军协议。
此外,古巴导弹危机也影响到全球其他地区的安全形势。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冷战对抗可能带来的战争风险,并推动了核裁军和非扩散的全球努力。
总结起来,古巴导弹危机无疑是美苏核战争最接近的时刻,但双方最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危机,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核危机的冷战高潮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核危机的冷战高潮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核危机的冷战高潮冷战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冲突,使得冷战逐渐升级,并最终达到了一个危险的高峰时刻——古巴导弹危机。
这一事件在双方的对峙和外交斡旋之下,在一场十分紧张的博弈中得以解决。
本文将探讨这一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并带您回顾这段动荡时期的历史。
一、背景与导火索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苏联推行社会主义模式,而美国则主张资本主义体制,双方的矛盾和竞争逐渐加剧。
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双方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
导火索出现在1962年,当时古巴成为了冷战中的一个关键棋子。
二、导弹危机爆发1962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核导弹,意图在美国后院形成军事威慑。
当时,美国情报机构发现了这一行动,并确认苏联正在进行导弹基地的建设。
这一发现引发了美国政府的警觉,对古巴导弹基地的存在感到震惊和愤怒。
导弹危机爆发后,双方陷入了一场紧张的博弈。
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如果古巴继续存在导弹基地,将视为挑战,并采取军事行动。
而苏联则坚称,他们有权在任何国家部署军事设施作为自卫手段。
三、对峙与外交斡旋在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一系列密集的外交活动。
肯尼迪政府采取了限制古巴和苏联的措施,并向北约成员国发出警告。
与此同时,美国军方也立即加强了对古巴的军事情报活动。
然而,肯尼迪政府也意识到,军事行动可能会引发一场全面战争,对双方和世界带来毁灭性后果。
因此,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外交解决方案。
在苏联和美国秘密外交谈判的推动下,双方逐渐缓和了对峙态势。
四、危机的解决最终,导弹危机在外交斡旋下解决了。
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苏联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并接受国际核查。
而美国则同意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并作出不对古巴进行军事入侵的承诺。
这一事件的解决为双方提供了避免全面战争的机会,也标志着冷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苏联第一颗原子研制成功爆炸时间】美国核武器垄断被打破
【苏联第⼀颗原⼦研制成功爆炸时间】美国核武器垄断被打破 1949年8⽉23⽇,苏联研制的第⼀颗原⼦弹爆炸成功,从⽽打破了美国在军事上独家垄断核武器的局⾯。
⼆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美国加紧扩⼤核武器⽣产,并且进⾏核讹诈。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临着现实的核威胁。
苏在哈萨克斯坦沙漠进⾏⾸次原⼦弹试爆 在这⼀复杂⽽紧张的形势下,苏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的原⼦武器和完善的运载⼯具,必须训练部队能在敌⼈使⽤⼤规模杀伤武器的条件下作战。
战后头⼏年,苏联军事技术发展的重点就是制造和试验导弹核武器,并对⼀些最有效型号的导弹核武器组织⽣产。
为此苏联采取了许多重⼤措施,培养掌握新技术的⾼级专家,增加科研经费的拨款,建⽴了很多新的研究所如物理研究所、放射物质研究所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苏联⼯业结构发⽣了深刻变化,动⼒、机械制造、化学⼯业、⿊⾊⾦属和有⾊⾦属⽣产、建筑建材⽣产等主要⼯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变化对苏联国防⼯业发展和核武器研制起了重⼤推动作⽤,并为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当时,外国报刊经常发表怀疑苏联在短期内能够解决如此复杂的科学技术和⽣产问题的见解。
很多外国军事权威断⾔,苏联掌握原⼦能⾄少还要10到15年,甚⾄20年的时间。
他们认为,美国在这段时间内将远远地⾛在前⾯,并在军事对⽐上达到别⼈望尘莫及的地步。
但这些预⾔均以失败告终。
早在1943年初,苏联的科学实验机构在科学院⼠库尔恰托夫的领导下就开始了原⼦能问题的研究⼯作。
由于学者、发明家、⼯程师、技术⼈员等共同努⼒,1946年底苏联第⼀个铀—⽯墨反应堆开始运转。
随后,⼜建⽴了强⼤的实验反应堆和⼯业反应堆,以便⼤量⽣产可分裂物质。
著名的苏联学者阿利汉诺夫、亚历⼭德罗夫、布洛欣采夫等对解决原⼦问题作出了重⼤贡献。
1947年苏联政府声明,原⼦弹的秘密已不复存在。
1949年8⽉,苏联进⾏了第⼀次原⼦弹爆炸实验,这⼀爆炸震动全球。
美苏冷战笑话
美苏冷战时期,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宣传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由于这种紧张的氛围,一些关于美苏冷战的笑话也应运而生。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美苏冷战笑话:1.苏联的月亮和美国的月亮苏联宣传说他们的月亮比美国的更大更亮。
一个美国科学家回应说:“没错,但我们的月亮上有人。
”苏联立刻回应:“那又怎样,我们的月亮上晚上也有人!”2.太空竞赛苏联领导人向美国发出挑战:“我们要在太空建立一个站,而且比你们的更大!”美国回应:“那又怎样,我们的空间站有麦当劳。
”苏联领导人愤怒地说:“那我们也建一个麦当劳!”美国冷笑:“那又怎样,我们的麦当劳里有空调。
”3.火箭发射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火箭,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电视上。
火箭升空后不久,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只穿着太空服的松鼠。
美国观众大笑:“看,连你们的火箭都带有逃逸系统!”4.导弹和香肠苏联制造了一种新型导弹,宣称能击中任何目标。
美国对此表示怀疑,于是苏联决定进行演示。
他们选择了美国的一个小镇作为目标。
导弹准确地击中了目标,但苏联人惊讶地发现,导弹带回来的不是小镇的照片,而是一根香肠。
苏联科学家解释说:“哦,对不起,我们忘了把镜头装上了。
这是我们在发射前用来测试瞄准系统的香肠。
”5.美国间谍在苏联一个美国间谍在苏联被捕,苏联官员问他:“你在苏联的目的是什么?”间谍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学习你们的先进科技。
”苏联官员冷笑:“那你可真是来错地方了。
你应该去我们的图书馆,那里有很多关于美国的书。
”以上这些笑话都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和相互竞争。
但请注意,这些笑话只是为了娱乐和轻松,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事件或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那是个非常有威力的东西”。1945 年 8 月 20 子弹试验,进一步增加了苏联的危机感。12 月,苏
日,斯大林召见库尔恰托夫,强调美国在广岛投掷 联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转。1947 年 1 月,斯大
原子弹震撼了整个世界,力量均势已经被破坏,指 林再次召见库尔恰托夫等人,要求在 1948 年务必
二
导人看来,美国投掷原子弹的真正目标不是日本, 而是苏联,旨在向苏联施加压力[6] (p.20)。尽管苏联在
1949 年 9 月 3 日,美国一架远距离侦察机在
战后初期面临着百废待兴、医治战争创伤的艰巨 苏联境内收集到了放射性空气标本,随后,美国派
任务,研制原子弹仍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出更多的飞机收集空气样品。情报部门和一个由
的与动机”。时任副国务卿的艾奇逊也提出了同样 联情报部门陆续获得了其他国家研制原子弹的机
的建议。他警告说:苏联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恢复因 密情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示国防委员会组织
原子弹而造成的力量失衡;如果美国在原子能问 有关部门实施苏联的原子能发展计划,并由核物
题上坚持排斥政策,拒不让苏联分享核秘密,势必 理学家库尔恰托夫来具体负责。但是,在当时的情
先加以考虑,“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国务院和国防部 为此做过准备,或者认真考虑过这种情况”[9] (p.73)。尽 管一些科学家认为苏联爆炸原子弹是预料之中的
美国立即研制比原子弹更具杀伤力的氢弹,必然 导致本已对西方怀有猜忌、疑惧的克里姆林宫更 加坚定地与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对抗的决
事情,但美国政府官员和科学界的普遍反应仍是 心,促使苏联进一步发展核武器,并对美国在西
成功,当时尚不会对美国构成真正的威胁。苏联要
原子能委员会顾问小组的成员们认为,氢弹
研制出像美国 B- 29 那样的可以投掷原子弹的远 的研制虽然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这项工作过于
程轰炸机尚需时日,美国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仍 复杂,开支过于庞大,这将严重影响原子弹的研制
然保持着对苏联的核优势。因而,苏联核爆炸对华 工作。在他们看来,大量小型和可以投送的原子弹
[关键词]杜鲁门政府,苏联核试验,核军备竞赛 [中图分类号]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 6241(2010)10-0049-06
核武器的问世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做出让步[1] (p.63)。美国决策者对原子弹的垄断表现
的事件,极大地影响了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 出异乎寻常的自信,一直非常乐观地认为,苏联不
策者可以有三种选择:置之不理;与苏联进行谈 不能达成协议,再大力生产原子弹和氢弹。他向杜
判,谋求达成原子能的国际管制;研制破坏力更为 鲁门强调,如果美国在军事上对核武器的依赖与
强大的核武器,增加核武库的储存量,确保美国对 苏联的绝对核优势。应当说,尽管苏联原子弹爆炸
日俱增,那么美国在原子能问题上不可能取得国 际合作的成功[13] 。 (p.613)
计划,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原子能发展都要由一个 研制出原子弹。时任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商务参赞
国际原子能机构来进行管制;任何把核燃料用于 的惠特尼在 1945 年 12 月写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汇
50
世界史研究
报说:苏联一心要得到原子弹,为数不多的证据表 议事日程。
明,这一工作将拥有绝对优先权,苏联将利用一切
在欧洲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的工具。他本人主张 苏联人永远也不可能制造出原子弹。
在原子能问题上同苏联进行接触和对话,拟定控
事实证明,美国决策者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
制核武器的办法,认为美国如果利用这种武器来 就在美国开始研制原子弹之时,苏联科学家同样
炫耀“我们的优势,只会使他们更加怀疑我们的目 开始对原子能问题给予关注。从 1943 年开始,苏
震惊。
欧、近东、地中海地区的盟友产生负面影响,因为
在其顾问的一再敦促下,杜鲁门于 9 月 23 日 这些国家将处在苏联的直接核威胁之下,成为苏
发表公开声明说,“我们所获得的证据表明,在过 联对付美国核优势的“人质”,这些国家很可能会
去的几个星期中,苏联进行了一次原子爆炸”。他 走向中立主义。在给杜鲁门的一份长达 70 页的备
会进一步加剧美苏关系的紧张。但是杜鲁门决意 况下,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击退德军的进攻,前
继续单独垄断原子弹,并扩大原子弹的生产,以增 线需要的是更多的枪支弹药,难以投入足够的人
加与苏联打交道的筹码。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促 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原子能研究。同时,包括斯大
使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采取更为强硬态度,不断向 其施加压力,迫使其在东欧、中东以及东亚问题上
诉斯大林说美国制造出一种全新的武器。斯大林 听后表面上无动于衷,这令杜鲁门颇感失望,但实
子垄断”和“窃取苏联军事机密”的一种工具。苏联 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提出,应当缔结一项国际
际上,斯大林急令苏联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速度。这 协定,完全禁止拥有、生产和使用原子武器;缔约
可以说是美国施展“原子外交”的开始。对此,斯大 各国应承担如下义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
1950 年美国研制氢弹的决定,则是美苏核军备竞 年间才有可能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2]。1947 年 12
赛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标志着双方竞争的重大升 月,原子能委员会和中央情报局的分析人员根据
级。
“已知情报和苏联的科技能力”,确信苏联在 1951
年以前制造出原子弹的可能性非常小[3] (p.13)。1948
不可能是原子弹。 令人困惑的是,美国政府习惯于制定各种各
就在苏联研制原子弹的关键时刻,为了保持 样的应急计划,以备不测,但对苏联原子弹的试验
自己的核垄断地位,美国政府于 1946 年 6 月提出 了建立国际原子能管制的“巴鲁克计划”。按照该
似乎缺乏足够的准备。其实,早在 1945 年,美国的 一些科学家就曾预言,苏联将在 1948—1950 年间
表示将提供最大限度的援助,改善科学家的物质 和日常生活需求[7] (p.148)。苏联在研制原子弹方面采
杜鲁门的国家安全顾问索尔斯等人认为,这很可 能是核反应堆爆炸引起的虚惊,而不是原子弹。国
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整个工作被纳入了军 防部长约翰逊表示,无论苏联试验的是什么,反正
事体制,致使西方情报机构自始至终未能对苏联 原子能计划的规模、进展情况等做出准确判断[8]。
还尽力降低苏联核爆炸的重要性,称“自从人类首 次释放原子能以来,其他国家在这种新力量上的
忘录中,他正确地预言:在苏联拥有原子弹之际, 美国决定研制更高一级的核武器,其结果必然导
发展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们过去一直就估计到 这个可能性”[10] (p.485)。有的美国学者认为,华盛顿对
致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进而根本改变遏制战 略赖以生存的基本原则[12] 。 (p.39)
盛顿造成的影响只是政治上和心理的,并非军事 比任何巨型武器更为实用,即使可以设法投送氢
上的威胁,美国不必为此大动干戈,前两项选择或 弹,适合它攻击的目标只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鉴
许更为恰当。但是,美国政府采取的却是第三种方 案。之所以如此,固然有政治上的原因,但更多的
于此,“我们大家都希望想方设法地避免发展这种 武器,我们都不愿看到美国率先开展这项行动。我
原子弹在日本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使苏联决 自己所拥有的原子弹,这显然是美国政府不可能
策者充分认识到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尽管斯大 做到的。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美苏双方互不让
林等人在公开场合对原子弹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 步,致使刚刚开始的核军备控制谈判无果而终。7
子,说它只不过可以用来吓唬胆小者,但私下里认 月,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进行了第二次原
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们一致认为,目前倾注全力从事这种发展工作将
早在 1942 年,利用核聚变制造氢弹(也称热 是错误的”。不过,顾问小组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
林表示,杜鲁门“企图向我们施压,原子弹的确给 核武器;禁止生产和保存这类武器;在该协议生效
他撑了腰,可这种敲诈的伎俩是我们所不能接受 后三个月内销毁所有核武器的储备;缔约国宣布,
的”,苏联绝不能容忍任何国家拥有对苏联的决定 性优势[5] 。 (p.95)
任何对上述条款的破坏是对人类犯下最严重的国 际罪行。如果接受苏联的这一建议,美国就要销毁
能,但至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于正在进行的战 现有原子弹将按照有关规定加以处置;在原子能
争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从 1943 年至 1945 年,苏 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具有否决权。尽管该计划得
联在原子能研究方面进展缓慢。
到了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赞同,苏联政府表示坚
1945 年 7 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故意告 决反对,认为该计划不过是美国借以“维持它的原
一
年 7 月,中央情报局再次做出估计:根据目前所掌
握的情报,苏联制造出其第一颗原子弹的最早日
在战后初期,原子弹成为美苏关系中的一个 期可能是 1950 年中,但 1953 年中的可能性为最
非常微妙而又重要的因素。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 大[4]。一直到 1949 年 8 月下旬,中央情报局依然坚
认为,在许多部门,原子弹被人们看成能抵消苏联 持这一判断。最乐观的就数杜鲁门总统了,他坚信
1946 年 1 月 25 日,斯大林再次指示,研究工作要 专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确
以“俄国的规模”进行,不能再花时间从事琐碎的 研究,要求制定必要的措施以加速工作,扩大研究
信在 8 月 26 日到 29 日间,苏联在亚洲大陆某处 进行了核试验。这一消息不啻是对美国决策者的
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参加这一项目,并 当头一棒,不少官员对此做出的第一反应是怀疑。
两国竞相把核武器当作抗衡对手、追逐霸权的工 可能很快制造出自己的核武器,可能需要 5- 15 年
具,使得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由此达成了所谓 的时间,甚至是 20 年的时间。1946 年 10 月中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