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鉴赏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事物形象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事物形象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分析事物形象的解题思路。

3、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析事物形象的解题思路。

2、规范答题步骤。

考前预习

一、知识点指津

(一)事物形象及分类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是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主要出现在咏物诗里,通过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盛,托物言志。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

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

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认知理解事物形象

例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解析:大凡不幸之年代必有伟大之诗篇问世,此诗正是此年代之产物。中国历史上,南宋是一个尴尬的朝代,可谓内忧外患,屈辱求生,北方半壁江山沦陷,南宋皇帝却又只知苟且偷安,不思收复河山,偏安江南一隅,只把杭州当汴州。

这时,作为有理想有抱负之知识分子内心必感苦痛,一心想收复河山却又处处受到打击。而其中不外乎两条出路:其一是像陆游、辛弃疾等人积极抗争,为收复失土奔走呼告,但却屡遭排斥,大多最后郁郁而终;另一种则是选择退隐,像孔子说的“邦无道,则愚”,而又不愿随波逐流,与邪恶同流合污,所以就只能借助于写几首诗词消心中之块垒,郑思肖正是这样的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写照,也是一种情绪上的抗争,是当时士子内心一种无奈、伤感的呼告,孤芳自赏的外表掩藏着一颗无奈的心。

后两句则是诗人掷地一呼的最后宣誓,当民族、国家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时候,诗人以自身仅能拥有的气节、操守来维护着作为读书人心中最后的净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