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串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串讲
统计
第一章:导论
1:统计一词;三个意思,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

2:统计资料的性质:具体性,群体性,数据表现形式的泛数字性,计量性。

统计工作的性质:是一种认知活动,以数量的方式认识客观世界。

统计学的性质:科学性,方发行,通用性。

3:劳动保障统计的作用:①立法执法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②管理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③社会需要④科研需要⑤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趋势加强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4:劳动保障同级的内容体系: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调查体系,分析体系。

核心是指标体系。

5:指标体系:劳动与就业体系,劳动时间指标体系,劳动生产率指标体系,工资收入指标体系,社会保险与员工福利,劳动安全与卫生,人工成本指标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劳动关系体系,劳动保障监察体系。

6:劳保统计调查不足:①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②调查力量不足,投入不够。

③多部门参与,但缺乏协调。

第二章:劳动力统计
1:劳动力统计的意义:①劳动力统计是劳动力开发与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②对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测量是判断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③劳动力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④劳动力统计是劳动保障统计各项内容的基础。

2: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组织劳动力统计,研究劳动力状况的基本依据,是认识劳动力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框架。

3:劳动力基本数量指标:劳动力资源,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有酬就业人员和自营就业人员,职工,
4;劳动力资源: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总和。

5: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

处于就业和失业状态的人口,就是经济活动人口,也叫劳动力。

6:非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下人员,16岁以上如下人员:学生,待学人员,家务劳动着,离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其他。

7:就业人员:所有年龄在16岁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8:失业人员:所有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有就业意愿并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机会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的人。

9:没有规定失业人员上限原因:①国际上没有规定②可以全面反映劳动力市场供给情况,老年求职也是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

③以退休年龄规定失业上限不合适,年龄段不统一,而且返聘不违反不被禁止的。

10:我国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乡村劳动力失业统计问题,城镇登记失业和城镇调查失业,下岗人员就业状态分析。

11:就业不足人员:又称不充分就业,在就业人员中,因非个人意愿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时间不足20小事,并且正在寻找或者愿意应聘更多工作的人员。

12:有酬就业人员:所有为某一经济活动单位或他人工作,并按事先约定,按期从工作单位或雇主处领取工作报酬的人员。

包括:职工,退休返聘,外籍,个体雇员,保姆,家教,帮工。

有酬就业人员本质特征:为他人工作,工作成果归他人,按雇主的指示要求而工作,对工作成果不负完全责任,不承担风险,仅靠劳动取得报酬。

13:自营就业人员:所有直接从事或参与经营,并直接从经营利润中取得经济收入的人。

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人员,私企老板,个体工商经营者,合作经营者,无薪家庭工人,其他。

基本特征:为自己工作,拥有经营决策权,并承担全部经营风险,其经济收入与经营利润密切相关。

14:职工:判断职工的标准①在单位工作②以工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

15:不视为职工:个人承包商店经营,领取单位原材料在家里进行生产的家庭工。

16:职工人数统计原则:谁发工资谁统计,谁发基本工资谁统计,职工档案所在的单位发工资,新招来员工要统计为单位职工。

17:劳动力统计调查的特点:范围广,关联性强,指标不多但分组很多,有些指标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18:劳动力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不出现重复和遗漏。

正确的方法统计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对难以确定的状态要准确判断。

正确处理计划书,编制数,统计数的关系。

19:全面报表制度:由政府统计部门制定统计报表,按级下发到基层单位填报,再逐级上报汇总的一项制度。

主要要求:①统计表式,统计指标由国家统一制定。

②报表实行逐级布置,直到基层单位,再逐级上报直到国家统计局。

③实行快快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原则④工作程序时间性要求严格⑤统计尽可能全面。

20:劳动力抽样调查特点:①抽一部分②对象是个人,不是单位③询问不是填表④调查资料超级汇总⑤计算方法由样本推算全部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21:劳动力抽样调查注意的问题:①严格调查样本抽取②认真选聘和培训调查员③积极取得被调查人的配合④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询问方式⑤集体户,流动户口是调查的难点。

22:人口普查特点:①提供了劳动力的行业与职业分类的详细信息②劳动力的相关特征分组更加详细③结果不用汇总,直接使用。

23:行政记录:具有经常,详细的特点,可以为统计调查提供大量的资料,是统计的补充。

可用作劳动力调查的项目有:①单位人员名册及增减变动情况。

②单位考勤记录③发放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记录酥社保方面的记录。

第三章:劳动力统计
1:劳动力总量分析:①劳动力资源占人口的比重(16岁以上人口/总人口*100%)②劳动力参与率③失业率④人口就业率⑤失业原因分析⑥就业弹性。

①可以预测分析未来劳动力资源发展趋势,比例低说明未来其实增长。

②又叫经济活动(16岁以上10亿人中8亿在工作)参与率。

反应人们参与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普遍程
度,反应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个总指标。

可以以总人口为基数13亿人,可以以劳动力资源为基数16岁以上10亿人,可以分年龄性别统计。

③反应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失业程度,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指标。

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
*100%。

失业率是一个敏感的先导性指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水平和供求状况,反应市场经济活动的景气状况。

青年失业16-25岁
④就业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⑤供需不协调。

结构不合理。

观念需更新。

信息不灵通。

技术进步快。

市场机制不健全。

⑥就业弹性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含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明显降低,因为:①我国经济正在由外延扩大再生产转为内涵扩大再生产②国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2:劳动力变动分析:包括劳动力增减变动分析,和劳动力流动分析。

3:劳动力增减变动分析:分为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

在国家或地区是自然增减,在一个单位是机械增减。

4:劳动力流动分析:地域区域的流动分析。

从以下两方面:分析劳动力流动量和流向。

研究流动原因,探究流动规律。

5:我国劳动力流动量特点:区域上看,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

城乡上看,农村流向城市。

产业流动上,第一产业(农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主要流向三产。

单位间的流向,从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刘翔昂私营,个体和外商企业。

6:劳动力行业和产业的结构分析:三个产业,职业划为8大类66中类,1838个职业。

7:职业:对人们所从事工作性质和种类的定义和划分。

8劳动力岗位结构分析:同时在两个或以上岗位工作,如何统计?看哪个是主要岗位,哪个是次要岗位。

劳动时间多的是统计岗位。

按工资类型统计岗位。

9:劳动力性别结构分析:观察和研究性别骑士的问题。

10:劳动力素质:劳动者所具有的品质。

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
11:文化素质,劳动者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年限。

是劳动者最基本的素质。

研究19本16 15 12 9 6 2 0
12:技术素质:企业职工具备的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或实践锻炼才能具备。

13:身体素质:劳动者的体能状况。

健康的身体是参加劳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劳动者获得自身发展的基础。

指标有年龄分析患病情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体能情况
13:思想素质:劳动者的爱国心,事业心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作风。

职工作为中国人,首要要有基本的爱国思想。

爱国也应具体体现在爱厂爱本职工作上,职工的事业心也是企业反战的重要条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正是现在企业所倡导的口号。

第四章:劳动时间统计
1:劳动时间统计的任务:①核算社会劳动时间总量②分析研究社会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为失业就业不足研究服务③核算和反应企业劳动时间废品和适用情况。

④为制定生产计划,核算产品城北年,搞好经济核算提供依据。

⑤为企业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定员标准提供资料⑥工时统计数据还是核算企业职工的劳动消耗核算核发工资和奖金的重要依据。

2:法定或制度社会劳动时间总量: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者(经济活动人口,失业人员,就业人员)的法定工作时间总和。

3:实际社会劳动时间总量:全社会所有就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从事有收入工作的时间总和。

4:企业工人劳动时间核算:①日立工作时间,②制度公休时间,③制度工作时间,④出勤工作时间,⑤缺勤工作时间,⑥停工时间,⑦非生产时间,⑧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⑨加班加点时间。

(一二三:人数*日数,四五六七:全天和半天,八:1-2-4-5-6)
5:就业不足,超时:比重=人数/总人数*100%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动的效率。

经济增长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2:一般生产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

劳动生产率仅指劳动这一单项的投入。

3:边际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值。

增量效率指标。

4: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产出数量/劳动消耗量
5:按不同产量指标计算的工业劳动生产率:①产品实物量指标:实物量/劳动消耗量。

标准实物量:把种类相同而型号,规格,品质不同的产品产量,按各自相遇的折算系数折合为具有统一标准规格的,可以之间相加相减的标准实物产量。

②按产品价值量指标:总产值:企业全部产品的完整的价值形态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本。

(工业总产值/劳动消耗量)增加值:从总产值中扣除原材料费用价值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价值后的产品价值。

(工业增加值/劳动消耗量)净产值:(工业净产值/劳动消耗量)③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工业劳动生产率。

基本工人:产出总量/人数。

生产工人:(有辅助工人)产出总量/工人平均人数。

全员:产出总量/企业全部人员人数。

④按不同时间计量单位计算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小时,日,月(季度,年)。

月(季度,年)属于全员。

⑤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总产出(相当于企业的总产值)与劳动的总投入之比。

国内生产劳动生产率:GDP(增加值)/人数。

国内生产净值劳动生产率:
6:劳动生产率统计分析的方法:绝对水平差异的比较,差异相对程度的分析,时间数列,指数负心,相关分析等。

7: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①劳动生产率表懂描述指标②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③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④技术装备水平及其利用情况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影响分析。

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耗用量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工资统计
1:工资: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是有酬劳动的劳动报酬,是企业或雇主支付给有酬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2:工资特点功能:劳动力在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均衡时的劳动力价格。

生产的成本,企业的投入。

是管理和激励手段。

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杠杆。

3:工资统计的意义和作用:①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服务。

②为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服务。

③为企业经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服务④为社会与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资料⑥为反应和研究人民群众生活提高情况提供依据。

⑥为各项税费的收取,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法律的执行提供依据。

4:工资调查的基本途径:工资的支付方,工资的收取方。

5:工资调查中注意的问题:①敏感性问题(统计调查中的某些问题因可能涉及被调查者的某些不愿让别人知晓的隐私或商业秘密,从而让被调查者担心,顾虑或反感,抵触。

这时调查回来的信息要么不真实虚假不完整甚至是被拒绝的。

②工资的概念。

6:工资总额: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

7: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人员范围,单位范围,费用范围,时间范围。

8:工资总额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

9:工资总额同级的新要求: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

月季年工资总额实发数计算要合理。

工资构成项目应按照,如实反映,先进后分,先主后次,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填报。

必要时,可以用扣除法来计算工资。

10:工资总额变动分析:①工资总额变动幅度。

②工资总额变动因素分析③工资总额构成变动分析
11;工资水平变动分析:①平均工资变动分析②实际工资变动分析。

12;工资极差与工资关系分析:工资极差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收入数量差异。

13:研究收入分析差异程度的专用方法:劳伦茨曲线,基尼系数。

14:1905创立的反映工资与收入插入状况的图示方法。

1912年G=A/A+B
第七章:社会保险与员工福利统计
1:社保统计的任务:①通过建立各种调查制度,收集提供社会保险对象状况的大量信息,分析这些,为社保制度的建立于完善奠定基础。

②建立与社保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统计制度,收集合提供社会保险信息,为社保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和信息保障,为社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③调查收集和提供社会保险实施效果的信息,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评价,以及未来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依据。

通过提供专业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为社会保险科学研究服务。

2:社保统计的内容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范畴;社保对象统计,社保基金统计,社保管理工作统计。

3:社保统计的资料来源:统计报表制度。

4:社保对象统计指标:社保应参保人数。

社保实际参保人数。

社保待遇享受人数。

5:社保对象统计分析:社保覆盖率。

社保参保率。

6:社保基金: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汇集国家,社会和个人各方面的力量,为保障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以及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专项基金,是保证社会保险制度顺利实施而专门设置的专业基金。

7:社保基金特点:①依据法律法规设立的。

②属于专项基金③基金管理机构是政府或者政府授权。

④是长期储备基金,必须保值增值。

⑤是社保制度的物质基础。

⑥分为各险种专项基金,各险种独立运行独立支付,独立管理。

8:社保基金收入统计:社保基金应缴收入。

社保基金实际收入。

社保基金欠缴额。

社保基金指出统计。

社保基金结存统计。

9:员工福利:企业,单位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计划,补贴,服务以及事物报酬等。

10:工资福利比=福利支出额/工资总额。

第八章:人工成本统计
1:人工成本统计意义:①对国家而言,人工成本统计对有关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对企业和雇主而言,人工成本统计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加强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参考信息。

③对劳动力市场而言,人工成本是重要的市场信息,人工成本统计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全方位的劳动力价格信息。

2:人工成本:雇主因雇佣劳动力而发生的所有费用。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的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费用,包括工资,保险,福利,职工教育培训,住房,劳动保护等。

3:人工成本总额构成:劳动报酬总额,社保费用支出总额,福利费用支出总额,员工住房费用支出总额,教育培训费用支出总额,劳动保护费用支出总额,其他。

4:企业人工成本与企业总成本关系:核算对象不一样,核算意义不同,核算方法不同,统计核算的范围上有同有异。

5:人工成本平均指标:全员人均人工成本。

生产工人人均人工成本。

单位产品平均人工成本。

单位产量平均人工成本。

单位产值平均人工成本。

6:人工成本总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工成本总额增长分析,人工成本构成变动分析,人工成本总额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7:平均人工成本分析:平均人工成本增长情况的分析,。

平均人工成本对比分析。

8: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分析
9:人工成本占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例。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卫生统计
1:劳动安全与卫生统计的内容:劳动条件与劳动保护监察统计,伤亡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
2:劳动安全与卫生统计的任务:①否见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信息收集制度,全面准确及时的手机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相关信息。

②全面准确及时反应生产代为的劳动保护措施实施情况,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情况,安全生产情况,伤亡事故发生情况和职业病情况。

③分析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性,预测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概率与趋势,为事故的治理与预防工作服务。

④研究分析职业病的发病原因和发展趋势,为职业病的治理与预防工作服务。

⑤全面监察监督劳动保护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情况,为加强劳动安全与卫生工作服务。

3:伤亡事故:在生产作业现场意外发生的,与生产或工作有关的,导致劳动者人身受到伤害,使其一时或永远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

4:伤亡事故分类:按严重程度(轻伤,重伤,重大1-2死亡,特大3以上死亡)按事故对人身的伤害(直接原因)分类(20种,打,电,淹,烫,火,塌,机械,车伤,爆炸,中毒,透水,冻伤)按事故发生的管理或技术方面原因(间接原因)分类
5:伤亡事故次数: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因公伤亡事故的总次数,反应了一定时期内伤亡事故发生的总规模。

6:工作日损失:事故受伤者工作日数按时际伤休工作日天数汇总计算,或按平均伤休天数*受伤人数取得。

7: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统计指标有:人身伤亡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
8:间接经济损失: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或因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的价值。

一般损失1W以下。

较大1-10W重大10-100W特大100以上
9:主次图:也叫排列图,帕累托图,统计分析社会财富占有分布情况使用的方法。

按某一事故因素数量多少的顺序排列的条形图与li累计百分比图相结合的坐标图解方法。

10:其他图:因果图,事故管理图。

11:职业病一般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包括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与劳动状况有关的,与生产环境有关的。

12:职业病种类:尘肺,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皮肤病,眼病,耳鼻喉口腔,肿瘤,其他。

第十章:职业培训统计
1:职业技能培训统计基本指标:培训机构基本情况统计,参加培训人员情况统计,培训经费收支统计。

第十一章:劳动关系统计
1:劳动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2:劳动关系统计内容体系:公会统计,劳动保障争议处理统计,劳动保障监察统计。

第十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产生与发展:12345代。

计算机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个人机,计算机领域: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与自动化生产,数据处理,网络通信。

第十四章: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1:劳动和社火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劳动保障各项业务信息化工作的总称,是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2: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概括为:一个工程,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

两大系统,建设社会保险子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子系统。

三级结构,由中央(劳动保障部门)省,市(市级数据库是构成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组成。

四项功能,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宏观决策。

3: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①建设三级数据中心和三种类型的数据库②建设网络系统③建设应用系统④重构业务模式。

3:数据中心是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提供数据的构建,存储,维护分发与共享等信息服务的基础环境,是实现数据存放和集中处理的场所,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布按照中央,省,市三级,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组建。

4:生产库:位于生产区,生产资源数据库,也叫业务资源数据库,是可资利用的原始信息数据库。

主要存放全体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以及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各种基本信息。

5:生产库交换库决策库是三种类型数据库
6:建设应用系统:①业务管理应与系统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③基金监管应用系统(支持社会保障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包括本级和上级非现场监督。

通过及时审核基金管理数据,分析评价基金管理和制度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基金安全。

支撑该系统的核心应用软件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监管软件)④宏观决策应用系统(宏观决策应用系统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统计,调查以及网络扫描等手段,建立全国性的,有效的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采集体系,形成宏观决策数据库,如采集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监测信息,养老保险宏观决策信息,失业登记和领取失业保险监测信息,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监测信息等。


7: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①纵向建设,横向对接。

②交换信息③交换层级(在横向交换的工作组,主要非为两个交换层级。

一方面要在近期在各地经办层次上与相关公安,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做好信息交换,另一面在中央层级为失业国家四大基本信息库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家拟建的人口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做好有关的衔接与交换工作。

8:规则规范类001-099 指标体系101-199代码类501-999 200-500为预留。

第十五章:表格基本功能
1:功能屏幕显示工作表简介区域的概念输入与修改数据数据文件保存新建关闭文件属性清除数据移动数据复制数据选择性粘贴自动填充暑假撤销操作与恢复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