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课堂重在给力
课堂教学要“三动”
作者简介:侯新宇(1981-),女,吉林省东辽县宴平乡中心小学校,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教育的本义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是能动地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
但是,人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同步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三动”,即自主动、真正动、全员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
一、鼓励学生自主动所谓“自主动”,就是不受任何外加的推动、促动而自发、自主地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既是他们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表现,也是教师很好地驾驭课堂、协调调动的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运用能力、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首先,要鼓励他们主动求解,弄懂自己不懂、不会、不明白的知识点;其次,要鼓励他们主动求疑,把自己学习后存在的疑难困惑提出来,向老师问,向同学问,把自己的疑惑弄清楚,弄明白;第三,要主动求异,即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见解说出来,例如一题多解,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答方法,若需要的话,也可以进行辩论、争论,进而达到正确理解、达成共识的目的;第四,要主动求法,即自觉运用以往学过的学习方法或创新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内容更扎实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要主动求博,即在弄懂学明白的基础上注意旁征博引,联系相关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大学习外延,使学习内容更宽泛、更深入、更有方向。
二、调动学生真正动所谓“真正动”,是指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驱动下扎实、有效地进行的思维操作活动。
这种“真正动”,没有花架子、没有装腔调、没有表演戏、没有做秀显摆,只有学生为了自己的充实与提高而进行的脚踏实地、真真正正的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
每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预设的方案,讲解和设疑,完成教学任务,但那样就是在表演,也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了。
打造“三动”课堂 激昂学生生命——南京一校“三动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论述
教育研究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几年来,南京一校始终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从转变观念的“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研究”到抓住关键的“三率”“五高”评价要素研究;从以生为本的“15+25”式教学策略研究到激昂生命的“三动六段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每一步的研究都让我们收获到了成长。
打造“三动”课堂,激昂学生生命,让我们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课堂从“依靠教”到“依靠学”,从控制生命到激昂生命的积极转变。
一、提出背景我校研究的重心一直是聚焦于课堂教学。
结合学习全国课程改革,结合现代化教育方针,对比我校课堂教学现状,虽成效显著,但喜忧参半。
其忧主要表现有三:1.教师控制欲望较强烈。
重视自己怎么“教”,忽视学生如何“学”;2.教学观念转变未彻底。
重知识轻情感,学生的生命之花不够绚烂;3.自主合作探究欠实效。
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缺少实质的有效探索。
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现状的整理与反思,我们在以生为本“15+25”课堂教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三动”课堂,激昂学生生命的研究主题,探索南京一校“三动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力求以科研为依托、以教研为途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归宿,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求索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
二、理论依据1.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新课程标准》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时代特征,扩大了国际视野。
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评价目标由“单一”到“多元”。
“三动”成就课堂
面 :一 看 教 学 目标 是 否 实 现 , 二 看 学 生 是 否 投 入 , 三 看教 师 的教 学行 为 是 否 恰 到 好 处 。 教 学 目标 是 否
教师在 教学舒伯特 的 馈 王> 时 ,先 用优美 的声音
演唱舒 伯特的 《 篮 曲>,学 生马 上就被 吸引住 了。 摇
实现 ,课后我们通过对照教学 目标 很容易判断 出来 。
问 题 的答 案 。 其 次 ,要 打 动 、 感 动 学 生 。音 乐 的 重 要 特 征 就 是 情 感 性 ,一 首 好 的 作 品 ,能 触 动 人 们 的
内 心 世 界 ,使 人 产 生 感 应 和 联 想 , 活 跃 人 的 形 象 思
乐 《 锦鸡 出山》 这 一课 时 ,抓住 “ 众御顽 敌 ”这 个
环 节 ,创 造 情 境 让 学 生 动 手 用 这 些 打 击 乐 器 来 创 编
一
维 。 如 ,一 位 教 师 在 执 教 《 个 真 实 的故 事》 这 节 一
甚至从事音乐工作。
2学 生 “ 动 ” . 行 。在 课 堂 中 ,如 果 学 生 的 内心 想 法 有 了 ,情 感 有 了 ,不 让 它 用 行 动 表 现 出 来 ,那 就
问 题 一 定 要 精 心 设 计 , 既不 能 太 难 ,让 学 生 望 而 生
畏 ,又 要 有 一 定 的 难 度 ,让 学 生 通 过 动 脑 思 考 才 能 想 出 问题 的 答 案 。 在 学 生 聆 听 乐 曲 前 ,教 师 可 以 这 样 问 :请 同 学 们 认 真 听 这 首 歌 曲 ,听 后 谈 谈 你 有 什 么 感 受 ? 你 觉 得 歌 曲抒 发 了 一 种 怎 样 的 情 感 ? 这 样 的 问 题 ,学 生 要 用 心 聆 听 ,经 过 动脑 思 考 才 能 找 到
“三动”课堂中的“主体内动”教学策略
“三动”课堂中的“主体内动”教学策略作者:张月红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5年第07期著名的“鸡蛋论”讲的是: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而学习,从外打破是灌输,从内打破是探究.学习者积极、主动、创造性的主观反应,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果,他们的内部思维活动对学习有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知道,学习者对物理知识的习得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内部活动,那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再外显为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学生对学科问题主动认知的目的.“三动”课堂中的“主体内动”教学策略,以课堂为载体,以具有“问题化特征”的教学信息来“驱动”学生的内部思维活动,强化知识的同化,重视知识的迁移,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1 “主体内动”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1.1 基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生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无非两种情形.一种是人为地生硬地联系,一种是自然地有机地联系.显然前者是形式上的外在的联系,后者才是实质的内在的联系.通常称前者为“机械学习”,后者为“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是言语符号,而是言语符号所携带的意义.教师的任务就是设法把这些言语符号所携带的人类能理解的意义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如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科问题的认知方式有两种:一是同化,教学中应注重反馈,强化新知识的同化,新知识的同化能增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稳定程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最后能形成通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脚手架.二是迁移,通过知识迁移的过程,可让学生从简单的硬性记忆上升到思维理解,并充分体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在物理科学中的普遍应用.运用知识的“迁移”,能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还蕴含着一定的教学论思想,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三个成分构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年龄的不同,适当利用动机的这三个成分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1.2 基于“元认知”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通过对元记忆的研究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和监控,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评价和调控的元认知过程.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体验,主要包括伴随主体活动的自觉意识或情感体验.其调节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修正目标,即确定新目标,修改或放弃旧的目标.二是元认知体验能通过对元认知知识基础的补充,改组元认知知识.三是元认知体验能激活策略.教师可以在示范的基础上,布置一个难度适中的题目,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认知模式进行反思、估价,逐步增强学生认知的条理性及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一个高级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需要元认知的统摄、调节和监控.1.3 基于“问题解决”理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主要特征是“疑惑与解惑”.“疑惑”不仅是“解惑”的前提,同时,它也是有效激活“解惑”的重要载体.因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疑惑”引发的学习者知与不知的困惑以及认知锁链的脱节是诱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重要诱因.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基于学科问题的认知疑惑,能依据学科认知目标,对其按照学科知识与认知特征进行有效的分解与组合,它同时又具有启迪学习者认知思维的认知功能.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意识地制造这种困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2 “主体内动”教学策略的含义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外因主要指的是具有“问题化特征”的教学信息,而其中的内因则主要指,学习者的认知意识与认知行为.很显然,只有当学习者对外界的教学信息做出主动的反应,才能在其过程中获得内心体验.“主体内动”指的是,要让学习者对外界的教学信息做出有意义的感知、辨析、思辨及甄别一系列认知行为,实现对物理学科问题的认知.要让学习者做出这一系列的行为元素,应首先创设一个具备良好认知活动的认知环境,激活学习者对物理学科问题认知需求,然后让学习者按照学科认知的脉络去辨析问题特征,形成认知策略,最后通过对问题特征的思辨,形成认知迁移.可以说,主体内动是建立在已经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驱动”的形式来刺激主体做出有意义的认知反应.“在感知中激活认知需求,在辨析中明辨问题表征,在思辨中透视问题特征,在甄别中诱发认知迁移”是构成“主体内动”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3 “主体内动”教学策略的物理学科特征3.1 基于需求的问题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这里的需要指的是认知需要,是学习者对事物、知识和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当主体感受到认知不协调时,即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不协调时,就产生了这种认知需要.所以,让主体产生这种认知需要的方法就是在学习者还没有体会到这种感受前,通过呈现某些问题来刺激他,驱动他的这种认知需要.比如,关于静摩擦力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问,是不是受到静摩擦力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呢?受到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是运动的吗?静止的物体能不能受到滑动摩擦力,而运动的物体又能不能受到静摩擦力呢?通过一系列的设问,让学习者意识到原以为“理所当然”——物体在静止时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时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的认知,出现了新的认识必要,从而诱发认知冲突,激起他们对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所以,“基于需求的问题意识”就是指个体通过外部的问题刺激,对问题解决所感知的需求,它是主体内动的“第一要素”.在认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能够自我激活“知其所以然”的愿望.这种能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问题意识是关系到问题解决能否优化的先决条件,通过具有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问题驱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同时通过元认知在学习者内部的反馈调节,刺激思维,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对问题解决的需求,是另外一种有效的途径.3.2 基于思辨的认知表征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中,外因指的是有问题化特征的教学信息.学生对问题解决有了一定的愿望以后,基于思考他们会对问题现象、问题成因进行剖析,对相关知识进行表征,这就是指的“基于思辨的认知表征”.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问题的表征已具备一定能力,但需要经过教师更好的引导.比如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教学中,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他们对学科问题会进行一定的表征:人们为什么会想到去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为什么这样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此命题?为什么要通过控制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来探究命题的规律?为什么会想到用左手定则来表征规律?这一系列的认知疑惑,将促动学习者的认知意识与认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习者做出积极的反应.3.3 基于透视的认知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是言语符号,而是言语符号所携带的意义.教师的任务是设法把这些言语符号所携带的人类能理解的意义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由于“机械学习”,新旧知识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只是凭“机械识记”强硬地将其装入脑中,对新知识内含的“客观意义”并没真正理解,因此不能算作有效学习.而“有意义学习”,则由于新旧知识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符合内在逻辑的联系,所以真正理解了新知识的“客观意义”并顺利地转化为“心理意义”,所以“有意义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这就是奥苏贝尔对本文的启示作用,所以要让学生对知识形成迁移,在认真对待物理学科的问题特征和问题属性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非常重要,这种用“已知(包括知识与方法)认知未知”的认知方式就是学生惯用的认知方法.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对小球做单摆运动的过程展开分析,基于学科认知特征考虑,因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以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肯定是有力做了功,到底是哪个力在做功呢?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怎样?重力做功对动能又有何影响呢?基于透视的认知方式将学生从对知识的疑惑直接带入到解惑的环节中.3.4 基于迁移的认知策略“基于迁移的认知策略”主要是指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知识的“迁移”,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抽象出问题的表征,帮助他们超越具体情景和例证,从简单的硬性记忆上升到思维理解,并帮助学生在更高的抽象层面上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迁移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掌握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并相应地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基于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这种认知策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也就慢慢发生了.正如,利用已有的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就是这样一种方式.总之,以问题解决为认知载体的认知活动,是实现有效认知的重要认知平台,而“问题驱动、主体内动、交流助动”则是实现有效认知应把握的教学策略.这三个“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其中,“主体内动”在“三动”教学策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而“问题驱动”是促成“主体内动”的方法保证,“交流助动”是对“主体内动”的有效支撑,没有“问题驱动”与“交流助动”就不能形成“主体内动”,反过来,“主体内动”也是“问题驱动”与“交流助动”的主观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这三种形式同时进行,相辅相成,有利于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
构建“三动”课堂,追求“三高”实效
构建“三动”课堂,追求“三高”实效作者:杨春花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5年第06期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的达成基于有效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高效率、高效果地实现教学目标,形成较高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高效课堂的特征表现为:师生在课堂中愉悦互动,少教多学的教学实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高度增长。
要构建小学高效课堂,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必须达到“身动、心动、神动”。
一、在“全身运动”中体验,凸显教学高效率小学教学的对象是6岁至1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认知都不够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够完善,必须通过对具体事物接触、感知以发展思维,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各种感官、肢体的运动,经历体验过程,获得认知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领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脚运动等“全身运动”,经历有效学习活动,凸显教学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量一量”活动,学生用学生尺测量书本、文具盒、练习本等物体的边长,用学生尺测量铅笔、粉笔、钢笔的长度,两人合作用米尺测量身高、课桌高度、窗台高度;学生们来到学校排球场,让他们动脚走一走,估一估,量一量,让他们先走一步,量一量一步大约长多少厘米,接着估一估排球场的每条边长多少米,需要走多少步,再实际走一走,最后用卷尺量出排球场每条边的长度,验证他们的猜想。
孩子们在课堂上动手又动脚,动眼又动口,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运动、操作、学习。
学生几乎全部在各种操作、观察等活动中探究体验,他们通过全身运动,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个性张扬的课堂,师生愉快互动,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学效率高。
二、在“心灵活动”中感悟,彰显教学高效益高效益的教学需要在同样的时间内低投入高产出,这是每个教师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让学生“心动”,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让他们在积极的心灵活动中感悟。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到“三动”
������������������������������������������������������������������������������������������������������������������������������������������������������������������������������������������������������������������������������������������������������������������������������������������������������������������
至是无效的.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杜绝“满 堂 灌”,要 用 不 同 的媒体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刺激,让学生所 有 感 觉 器 官 都 动 起 来,只有让学生参 与 课 堂,参 与 活 动,学 生 才 会 有 收 获,学 生 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要杜绝教师“满 堂 问 ”,不 要 拿 缺 乏 思 想 价 值 的 问 题、 无营养的问题提问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问、多说,多动 生 思 维 也 活 起 来 了 ,数 学 的 学 习 也 就 轻 松 得 多 了 . 二、教师的“少教”不是不教,而 是 教 师 以 “配 角”角 色 参 与 课
堂活动 一 要 杜 绝 教 师 “满 堂 灌 ”,让 学 生 各 方 面 的 感 观 都 动 起 来 数学的学习重在 理 解,“满 堂 灌 ”的 数 学 课 是 低 效 的,甚
笔者听了不少的公开课,发现有不少 的 教 者 为 了 追 求 课 堂的“热闹”,不断地抛出问题,但问的 多 是 一 些 浅 表 的、琐 碎 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缺乏数学 思 想 价 值. 对 学 生 的 思 维素质的培养没有 好 处,让 学 生 遇 到 真 正 的 问 题 时,缺 少 深 入思考的经验.作 为 数 学 教 师,课 前 一 定 要 设 计 好 问 题 串, 好的问题串可以让 学 生 的 思 维 动 起 来,多 感 观 的 刺 激,能 让 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打造生动、灵动、互动的“三动”课堂-2019年文档资料
打造生动、灵动、互动的“三动”课堂-2019年文档资料(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打造生动、灵动、互动的“三动”课堂一、激发兴趣,打造生动的课堂新课改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
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让课堂生动起来。
曾有一堂数学课的开场让笔者眼前一亮:“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比较仁慈的地主,为了回报三个长工多年来的辛勤劳动,把三个伙计叫到面前,每人给他们一根长短不一的绳子,让他们用这根绳子任意去围地,绳子里的地就是属于长工的了。
请你给这些长工出一个主意,让他们的绳子圈出的土地达到最大”。
作为数学门外汉的笔者,顿时来了兴趣,学生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是要靠兴趣的,在兴趣驱使下的学习才是快乐的。
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新的知识点,一开始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倘若老师能一以贯之地以激发兴趣为抓手,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任何一种教学如果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脱离,必然是枯燥无味、孤立无效的,也必然是失败的。
让课堂充满人文性、实用性,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
二、积极探究,营造灵动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普遍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需要思考的不仅是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而且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门学科教学之中,甚至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以学科为平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组织学生积极探究,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灵动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灵动的教学应变策略。
课堂不是车间,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方案实施,这便是课堂的生成性原则。
构建小学数学“三动”课堂,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构建小学数学“三动”课堂,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小学如今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特别是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是比较困难的学科,因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从而理解复杂的数学难题,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并没有太深入的概念,数学学科的学习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时,应该采用三动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认知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动”课堂;创新思维引言:三动课堂就是指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在不断的思考和摸索过程中构建数学体系,化繁为简,逐步积累自己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技能,并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增强创新思维,从而获得严谨和科学的数学能力。
以下将对构建小学数学三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展开具体的论述:一、构建学生的全感皆动课堂,让其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具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课堂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从激发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学习,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最重的时间点,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此特征作为教学的侧重点,以更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打动学生的内心,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并满足自身好奇心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为达成这样的目的而产生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如此一来,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有效保障,其创新思维能力也在逐步萌芽。
例如,教师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的教学时,可以使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比如,要求五名学生走上讲台,并扮演不同的动物,第一名学生扮演鸭子,走上讲台的时候叫一声“嘎~”,第二名学生扮演小猫,走上讲台的时候叫两声“喵喵~”……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活跃整个课堂,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数字,并将数字与声音相结合,学生对数字背后所表达的意义就会了解的更为深入,而课堂的活跃度也会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有效提高,并且,游戏的方式可以促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想象,在进行叫声训练的时候,可能还会想出自己在动物园中见到的动物,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开始生根发芽。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三动”课堂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三动”课堂作者:陆玉辉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全员互动”的小学数学“三动”课堂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热情,展示创造潜能,实现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性、智性和灵性的创新型人才,彰显“三动”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三动;数学课堂;学生发展;三维目标一、什么是小学数学“三动”课堂“三动”数学课堂,是指让学生在“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全员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探究数学、有效建构数学、快乐交流数学,化复杂为简单,化单一为丰富,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的数学课堂。
“全感皆动”即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身体等多种外部感官尽可能同时、全方位、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更好地促进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轻松学、做数学,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感受和感悟的天地,体现数学课堂的操作性、体验性和思考性,实现“行与思”的高度和谐。
“全程跃动”即通过有序而变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始终能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收获感、充实感和生命的跃动,实现在建模运用中学习的目的。
通过认知结构的重构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数学课堂的有序性、挑战性、创造性,达到“知与智”的高度和谐。
“全员互动”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或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或小组合作再集体交流,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互助的信息交流网,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发展个性、共享共进的高效学习场。
体现数学课堂的交往性、互助性、人文性,实现学生“知与情”的高度和谐。
陶行知先生通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要求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即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从而让学生积极思考、操作感悟、开拓视野、畅所欲言、自主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的“三动”
浅谈课堂教学的“三动”课堂教学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
课堂教学秉承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在教学中尽力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下面,我来谈谈课堂教学的做法。
首先,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新课前,我会有意识的布阵设疑,激起悬念,自然导入新课。
我会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比较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的大小。
当学生比较出来后,我对他们的答案表示肯定和表扬,并及时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总结。
当学生为他们自己取得的成绩或者老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时,我为他们设置一个障碍,如:让他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任意大小的两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想办法算出它们的面积。
这时,孩子们就会开动脑筋,尝试不同的方法,得出各自的答案。
然后通过汇报、对比,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我常问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知识要学以致用,计算公式才是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
学生一直参与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增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启了创新的意识。
又如数学课本的编排,有些地方地方留有“空白”,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要启发学生对这一“空白”探个究竟,问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动脑去补充这些“空白”。
又如在教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末有分析“零除外”这句,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中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三个字,我想是为了让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分析,加深理解。
然后,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
为了达到让学生动口,除了每节课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见解、说清道理,还要学会归纳总结,每完成一小节或一个单元后,设下说话训练,让学生把学过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达出来。
同时多读课本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结语,可以集体读、分组读及个人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加深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典型的错误进行评议、讨论。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尝试练习时,出现两种解法:①.1/4+1/3=2/7;②.1/3+1/4=4/12+3/12=7/12;我首先没有公布正确答案,而是组织学生讨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动”
一
首 先 ,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 学 是 一 种 顽 强 而 巨 大 的 力 量 ,它 可 以主 宰 人 的一 习 生 , 因此 , 从 幼 年 起 就 应 该 通 过 教 育 培 养 一 种 良好 的 人
收 , 以 朗读 , 以 背 诵 , 以 解 说 , 可 以 表 演 。 由 于 学 可 可 可 也
说 课 文 里 讲 的 故 事 地 点 是 在 山 谷 , 山谷 中肯 定 有 个谜
… …
我 紧 追 不 舍 : 看 到 课 题 你 还 想 问 些 什 么 ? ” 一 下 “ 这
学 生的话 就 多 了 : 山谷 在 哪 ?有什 么谜 ?谜 底 是什 么?怎
薄 谈 小 学 语 文 载 掌 中 静
江 苏省 灌 云县 伊 芦 膘 头 小 学 左 士 祥
“ 动 ” 量
新 课 程 标 准 明确 指 出学 生 是学 习和 发 展 的 主人 。传
统 的 单 纯 接 受 式 , 闭 、 燥 的 学 习 氛 围 阻 碍 了学 生 的 封 枯
发展 。课 程 改革 的核 心 任 务 就 是 建 构 开 放 的 、 满 活 力 充 的课 堂 运 行 体 系 。而 课 堂 要 想 活起 来 , 生 必 须 动起 来 , 学 只有 动起 来 , 生 才 能 在 自主 、 作 、 究 中 得 到 真 正 的 学 合 探 发 展 。动 起 来 , 精 彩 。不 妨 把 新 式 课 堂 粗 浅 的 概 括 为 更 “ 动 ” 让学 生 在 动 中 学 习 , 学 习 中发 展 。 三 , 在
带 着 兴 趣 参 与课 堂 ,这 样 的课 堂 又 怎 能 说 不 是 百 花 齐
用“三动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习
多( 学生 ) ” 最 易导致 两大 问题 : 一 是疑似 学 习, 通俗地说 , 有部分学生经 常处 在“ 人 在心不 在” 的状态 ; 二是虚假学 习 , 即教 师
只看到 “ 习得 的 结 果 ” ( 如 答案 、分数 、 作 品等 ) , 而忽视 “ 学 习 的过 程 ” , 导 致 学 生 “ 虚假 学 习” 。导 致学生 “ 假 学 习” 的 原 因
去暗示。
堂 的教学模 式 ,就是 改变这 种 困境 的一 授课 的修改方案 , 主要是针 对学 案中的 自 主学 习板块 、 课 堂活动 板块 、 检 测拓展 和
单 向推动板块 中的问题 , 教 师在 对应 的板
块如何引导 、 如何过渡 、 如何组织活动 、 如
② 新旧知识有直接联 系的, 采取一定
示、 质疑 的 内容 , 提 供使学 生 “ 动起 来 ” 的
材料 。根据学习 目标 , 每节课设计 2 - 3个 活动 内容 。 设计层次体现重 点、 难点。 教师 可根 据学 生展示 的结果 和提 出的 问题进
关键词 : 三动
课堂
真正
学 习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课 程 与 教 学 研 究 所 教 授崔 允都指 出 : 班级 教学 的“ 一( 教 师) 对
些成 果。
一
①学生 自己能学会的 , 相信学生——
教 学 中的这 两 大难题才 是提 高课 堂教学 拿 出共案 ,然后专 门安排上课 、听课 、 评 引导学 生学 ; 在备课 时 , 我们应 努力做 到 : 课, 再修 改。 修改 中每个组 员都要发言 , 对 凡是学 生 自己能够探索得 出的, 教师不去 代替 : 学生 能够独 立思考 发现 的 , 教 师不
很 多, 如教 师的满 堂讲授 , 或 讲授 内容不
激励“三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激励“三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
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等心理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激励全体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数学素质。
一、激励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求知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且这一矛盾势必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妥善解决数学知识特点和儿童思维特点所引起的矛盾,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学实践经验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切实引导好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
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最终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摆小花图,每次摆2朵,摆3次,并列出加法算式:2+2+2=()。
用同样的方法摆正方形图、圆形图,分别摆4个3,5个4,再列出加法算式:3+3+3+3=()、4+4+4+4=(),接着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是:加数都相同。
福田小学:“三动”策略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福田小学:“三动”策略提升学生科学素质作者:张丕发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3年第07期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学校十分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把科技教育塑造为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
在我校,科技教育主要实施以“三动”策略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方法,“三动”就是“动手做,动笔写,动口说”。
动手做包括做实验、做发明、做模型、小制作、做调查,让学生在“做中学”,形成科学成果;动手写包括写实验计划,写实验记录,写出自己的想法,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写科普手抄报,写科普黑板报,画科幻画,让学生在写与画中总结和表达;动口说包括课堂汇报,科学辩论会,科技主题班会,环保演讲,微型科普表演剧,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活动成果,交流科学方法。
在以“三动”策略为核心的科技教育活动中,学生会因“外”动而促“内”动,通过“动手做,动笔写,动口说”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以“三动”策略为核心的科技活动使一个个科学教育项目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学校于2010年被评为福田区科技特色学校,2012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先进单位。
一、“三动”让科学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上课了,福田小学四年级2班的学生却都在超市里,50多个小学生一下子使得本来安静的小超市,热闹起来。
有的拿起一袋饼干,翻来覆去的看着,有的拿着一瓶果汁,在本子上记录着,还有几个同学拿着一袋他们爱吃的辣条,在讨论着。
他们是在买零食吗?不,他们是在上科学课,正在搜集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在学校的植物园里,几个学生手拿几片树叶,在比较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还有几个学生在用铅笔把树叶的样子拓印在练习本上,有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他看到的大树;在学校的操场上学生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实验室里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菌和微生物。
这一幕幕场景都是福田小学科学课堂的掠影。
“三动”合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 工作 的教师坚决调离教学 岗位 。
4 . 完 善 评 价 机 制 。 客 观 、 公 正 、 科 学 地 评 价 教 师 ,能 有 效 地 激 励 他 们 恪 尽 职 守 , 不 断进 取 。坚 持 形 成 性 评 价 与 终 结 性 评 价 相 结 合 , 对 教 学 活 动 的 过程 和 结 果 全 面 衡 量 ;坚 持 定 量 与 定 性 相 结 合 , 能 量 化 的用 数 据 来 评 价 ,不 能 量 化 的 用 客 观 事 实 来
1 . 健全培 训机 制 。教师 是专业性 很 强的职业 ,为使教师
成 为 高 素 质 的 教 育 专 业 工 作 者 ,必 须 大 力 开 展 多 元 化 的校 本 培 训 。一 是 新 任 教 师 岗 前 培 训 ,让 他 们 了 解 工 作 要 求 ,熟 悉 教 学
常规 ,进行师 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 。二是课程培训 ,熟 悉新 课程标准 ,了解教改动态 ,更新教 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三 是非课程化培 训,主要侧重于教育 理论的学 习,课题研 究能力 的培养 ,课堂教学反思 的实践等 ,不 断提 高课堂教 学水平 。 2 . 强化激励机制 。学校管理者 的一个重要职 能就 是要 充分 调动教师 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他们 的专业发展 。要尊 重教 师 的劳动 ,信任教师 ,依靠教师 ,激发他们 的主人翁 责任 感和 使命感 ;努力营造宽松健康 的学术 氛围 ,鼓励教师潜 心教研,
教 育 教研
I
l
“ 三动 ’ ’ 台力
文/ 冯春保
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
共享 。二是课堂 交流 ,大力开展 听课 、评课活动 ,建立 课堂教
学研究 的长 效机 制 。三是集体攻关 ,充分挖掘教研共 同体的智 慧潜力 ,组织课题攻关 。 2 . 搭建学术交流平 台。首先立足校 内,大力弘扬教研组 的
教学简报:实施“三动”工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施“三动”工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小学以“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工程为突破口,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认真钻研、善于实践、善于表达、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子。
一、立足课堂,落实“三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该校树立“三动结合”的观念,营造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力求实现“发展为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策略,形成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一个结合三个自主四个探究”。
一个结合,即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三个“自主”,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四个“探究”,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事实、证据;分析、处理、评估;表达与交流、修正与完善,让学生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养成探索和创新的学习方式,形成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格局。
二、立足科技活动系列教材,落实“三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自主开发了“科技启蒙”、“科技探究”“科技创造”等校本课程,包括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小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等方面的内容。
三、小课题引领,落实“三动”,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活动的内容包括以动植物为主题的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题的活动、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以社会实践为主题的活动、以生活学习为主题的活动。
对于小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对活动的过程不进行干涉,学生按既定的实施方案,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小组集体活动和分工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小学数学的“三动”教学——互动主动能动
钟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师生、生生间合作交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健康良好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主动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体系,掌握教学内容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角色,从重视“教”到加强学生的“学”,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例子:“甲乙两个工程小队共同完成了一条长达400千米的隧道工程,现在已知甲工程小队单独完成消耗的时间是10天,乙工程小队单独完成消耗的时间是8天。
请问,两个工程小队合作完成需要多长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于是就出现了以下三种答案:①400÷(1/10+1/8)。
②400÷(400÷10+400÷8)。
③i÷(1/10+1/8)。
针对上述三种答案,教师可以将计就计,把上述出现的三种答案全部写到黑板上,让大家一起分析和比较,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辩,最后证明了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直接关系。
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加强思考和自主学习。
二、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能动能力小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开展互动教学活动,不仅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和团队意识,还可发挥学生群体互助内在潜能,使学生体验感悟到集体力量,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比如在学习“比”的问题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实录: 1.设计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猜想 (1)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比”和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填写“比”和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表,填完之后,让学生自主思考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动”课堂重在给力
“三动”课堂是通过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脑动、手动、口动的立体课堂,“三动”课堂以尊重生命价值为前提,让学生脑、手、嘴一起动起来,以自然、创新、协调、发展为方向,以追求教学质量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为目标,使课堂成为一种有机的生态整体和稭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
由上可知,“三动课堂”核心是动,如何给力呢?
1、导入给力,创设情境
“三动”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主攻,教师主助,目标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使课堂气氛紧紧围绕教师的言语和教学思路,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
因此,教师要给力导入,紧紧围绕简单、实际、有效六个字,找准“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课堂活动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的热情。
常用办法有:1、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教学问题,用已有知识又无法解决;2、制造悬念,引导质疑探究;3、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做出概括,让学生类比联想;4、故事引入,激发学生解释、猜想与论证的期望;5、实验与操作,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6、利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后再把问题深入,使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决或产生认识上的冲突;7、设置问题或以错纠错,引导思考等。
2、探究给力,鼓励质疑
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不是凭空设想,而是教师主助时为学生主攻创设的探究机会。
“三动”课堂,给力探究要鼓励学生勤思、勤做、勤问、勤说,让学生做中悟,亲历建构新知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因此课堂要善于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提倡“不是通过传播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探究给力来引发更多的问题。
”教师助思,就是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动起来,让师生的思维达到共振,形成共识,体验感悟共鸣的幸福感。
如某数学概念抽象难懂,甚至于蕴藏着隐含条件,稍不注意,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盲点”,可让学生亲历揭示概念的“盲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如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时每一步的解题都觉得有理有据,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错误,此时,教师应让学生思维过程“晒”出来,让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及时发现,以错纠错,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从而达到以“误”导“悟”的思维过程,借力给力,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
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做到,说明了实践是最好的教师,给力探究,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做。
在“三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大的发展空间,注意为学生提供“做”中感悟数学的机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
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数学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这种生成的数学是一种教育智慧,彰显了课堂生命活力。
由此可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活动中获得数学经验,并将数学知识又适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最有价值的学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激起探索新知识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探究给力,学生勤问,问在何处呢?可以是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可以是标题中定理、性质、法则,可以是教材中的思考、探究、证明、旁白与注记,可以是条件与结论的交换,常量与参量的交换,更可以是问题的等价变形与变式,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将问题不断化生为熟,化复杂为简单,使问题向纵深发展。
三尺讲台不是教师的专利,给力探究,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说,上台展示。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学科语言表达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索的蓝天。
可以是让学生上台说,小组说,补充说,总结说等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说说你的理解”,“你是怎样想的”,让其成为课堂的主宰。
3、评价给力,收获幸福
幸福,虽然不能测量,但却可以储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幸福储蓄罐”,“三动课堂”更是一个零存整取幸福的场所,你学习上的勤奋与刻苦,你点滴的思考与发问,你思维的碰撞与互动,都会储蓄幸福。
“三动课堂”,给力评价,收获幸福。
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积累和模仿性的应用,这种评价的片面性在于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检测,轻激励。
教师只注意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能不能考高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而“三动课堂”必须从学生数学素质发展出发,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积极、正面的评价中,不仅能认识自己,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励自己来不断进取,走向成功,收获幸福,成就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然而,“三动课堂”又如何给力评价?
首先,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语,给予学生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做出评价。
当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阐述、辩论自己的观点。
这个辩论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改进的过程,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矛盾美。
其次,引导学生在情感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评价,同伴的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甚至
会是一种超越。
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积极的评价,既能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又易于在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让被评价者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评价的结果,进而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能在这种互动的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综上所述,“三动课堂”的学习需要有教师和学生智慧的共同开发,但智慧的开发与运用,是遇到困难时的不弃,是思维受阻时的坚持等,都需要良好意志品质,概括为两个字,即“韧劲”。
“牛”的生动形象就成了我们仿效的榜样,“冲天的干劲,不畏难、不怕苦,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再加上矢志不移、,就能使“三动课堂”形成持续的学习热情,让我们共同参与,给力“三动课堂”,开辟教育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