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隆中对》(第2课时)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
22.《隆中对》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2、文学常识。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X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公元207 年,X备屡败,只好投靠X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X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X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X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X备,X备很器重他,徐庶对X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X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X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X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X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1 / 7【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X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X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X备?【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X表无能。
用反问句方式暗示X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X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X备进一步怎么办?【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X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通“以”。
)(3)句式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2 / 7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X州平、徐庶、元直、先主(X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X邦、X表、X璋、X 鲁、关羽、X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一、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
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新课标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这篇文章,既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
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学目标1、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知识目标)2、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能力目标)3、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情感目标)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五、教学过程六、板书23、隆中对/ 亮自比:管仲、乐毅\隆 | 庶推荐:卧龙也| 记 |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 事| / 与曹不争与要可盟|中 | 对| 占据荆益奠定帝基 || 策| 修明政理革除刘张 | 记| \ 和合四方联吴抗曹 | 言对||\ 备识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3《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23《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导入:《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提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教师参考资料: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投影: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及卓越才能。
2 .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 . 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 . 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
二、交流相关资料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
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
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领豫州刺史。
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
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洲去依附刘表,当时刘表集团内部为继承人问题曾展开激烈斗争,刘备受该集团中外戚势力排挤,被派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多媒体教案
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详细配套教案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隆中对陈寿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朗读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隆中对视频欣赏文学常识简介《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写了为人称道的《出师表》。
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文学常识当堂检测《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著有《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安汉人______________家,所著《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___卷,记载三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西晋陈寿陈寿承祚晋史学三国志65魏蜀吴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三国志》叙事从东汉末年开始,主要记述魏、蜀、吴三国时期六十年的历史,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评价渚葛亮,评价隆中对策;赏析文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延伸拓展,培养能力。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隆中对策”。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隆中对策”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是实施“隆中对”战略的结果,蜀国战略基本遵照“隆中对”战略思想,这表明诸葛亮有着天才般的预见。
生2:“隆中对策”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强调恤民和用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
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谈到曹氏集团的“以弱为强”,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如此贤明的政治思想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给后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3:“隆中对策”毕竟属于纸上谈兵。
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为恶劣。
“隆中对”,以荆州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夺取荆州,向北胁曹,向东压服孙权。
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荆州又多了对手孙权。
“隆中对”的战略全取荆州的计划泡汤了,蜀国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了蜀的劣势,勉强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4:历史是公正的,又是无情的,看似可行的策略在实行过程中却又是那样艰辛,以致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不得不放弃那个诱人的目标。
看来构想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为国者当思之慎之。
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炮制,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假如没有诸葛亮对国内形势的精辟分析,三国局面是否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利还是弊?生5:我认为是有利的。
2020届九年级语文上册22《隆中对》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莫之许也 2.先主器之
3.凡三往 4.因屏人曰
5.度德量力6.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探究一、二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学习认真、活动热烈,针对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2.积极回答,积极展示。
3.教师注重多层次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规则与评价:
1.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答案,给予积极评价
2.回答不全面者,给出鼓励和点评。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教师设计意图:
1.使学生充分预习课内知识。
2.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教师个性化修改(用红色标记):
1.XXX
2.XXX。
第二步:课内探究 深挖掘
●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预习问题】(时间5分钟)
1.文学常识:
《隆中对》节选自《 》,标题是后人加的。陈寿,字,朝人,史学家,所著《 》
2.反思教法情况:反思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问题,教学步骤与方法调整的原因,以便今后进一步 深化和完善。
3.学法指导工作情况: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阅读、归纳、思维训练等方法指导是否到位,以便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意识等。
问题反思
1.反思教学中有哪些失误,有哪些不足。
2.反思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当学生意外提问时或学生做小动作时甚至无法预料的事件,你是如何机智处理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语文达标检测(示例)内容:《隆中对》满分20分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一、基础识记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0.5=4分)因屏.人()猖蹶..()()主遂诣.亮()倾颓.()陇.亩()存恤.()帝室之胄.()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6*0.5=3分)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2分)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6*0.5=3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
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 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保抚和争锋修B. 保和抚结好修C. 守和抚结好修D. 守抚和争锋修6.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22.隆中对教案doc
22 《隆中对》(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提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评价渚葛亮,评价隆中对策;赏析文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延伸拓展,培养能力。
[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隆中对策”。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隆中对策”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是实施“隆中对”战略的结果,蜀国战略基本遵照“隆中对”战略思想,这表明诸葛亮有着天才般的预见。
生2:“隆中对策”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强调恤民和用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
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谈到曹氏集团的“以弱为强”,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如此贤明的政治思想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给后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3:“隆中对策”毕竟属于纸上谈兵。
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为恶劣。
“隆中对”,以荆州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夺取荆州,向北胁曹,向东压服孙权。
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荆州又多了对手孙权。
“隆中对”的战略全取荆州的计划泡汤了,蜀国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了蜀的劣势,勉强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4:历史是公正的,又是无情的,看似可行的策略在实行过程中却又是那样艰辛,以致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不得不放弃那个诱人的目标。
看来构想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为国者当思之慎之。
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炮制,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假如没有诸葛亮对国内形势的精辟分析,三国局面是否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利还是弊?生5:我认为是有利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隆中对》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2.一词多义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为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
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
之时人莫之许也()此用武之国()
孤之有孔明()
而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
教师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2.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
教师个性化修改(用红色标记):
第四步:教后反思促成长
自我评价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即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是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计划进行变更,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等。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教师设计意图:
1.使学生充分预习课内知识。
2.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教师个性化修改(用红色标记):
1.XXX
2.XXX。
第二步:课内探究深挖掘
3.凡三往4.因屏人曰
5.度德量力6.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探究一、二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学习认真、活动热烈,针对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2.积极回答,积极展示。
3.教师注重多层次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规则与评价:
1.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答案,给予积极评价
2.回答不全面者,给出鼓励和点评。
达标要求: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隆中对》(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隆中对
导学目标
11、进一步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
22、掌握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任务的方法。
33、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4、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
子。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
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
训练案“拓展延伸部分
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 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 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隆中对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whole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he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 hope youcan make progresswith the help 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 isextremely rich,science and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to pursueadocument, but as longasyou still havesuch a smallpersistence, youwill continue togrow and progress. Whenthe complexworldleads us to chase out, reading anarticleordoing a problem makesuscalm downand return to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activate our imaginationand thinking,establishour belief, keep ourpure spiritualworld and resisttheattack of theexternal world.。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2.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3.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4.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5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2.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3.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复习实词(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隆中对》这篇文章选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
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人物传记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我们首先谈谈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23 隆中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评价渚葛亮,评价隆中对策;赏析文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赏析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延伸拓展,培养能力.[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评价诸葛亮及隆中对策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隆中对策”。
学生自由发言.生1:“隆中对策”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是实施“隆中对"战略的结果,蜀国战略基本遵照“隆中对”战略思想,这表明诸葛亮有着天才般的预见.生2:“隆中对策”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强调恤民和用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
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谈到曹氏集团的“以弱为强”,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如此贤明的政治思想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给后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生3:“隆中对策"毕竟属于纸上谈兵。
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为恶劣。
“隆中对",以荆州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夺取荆州,向北胁曹,向东压服孙权。
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荆州又多了对手孙权。
“隆中对"的战略全取荆州的计划泡汤了,蜀国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了蜀的劣势,勉强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4:历史是公正的,又是无情的,看似可行的策略在实行过程中却又是那样艰辛,以致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不得不放弃那个诱人的目标。
看来构想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为国者当思之慎之.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炮制,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假如没有诸葛亮对国内形势的精辟分析,三国局面是否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利还是弊?生5:我认为是有利的。
一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隆中对》(新人教版)
23隆中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2、学点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一、搜集资料了解作品作者及背景1、走近作者陈寿(232——297),字_______,晋朝安汉人,_________家。
据《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年轻时喜爱学习,从师于著名史学家谯周。
他刚正不阿,为人率直,故而遭到黄皓等人的非难和嫉妒。
但因其史才出众,也先后被张华、杜预等人荐为朝廷官员。
除《三国志》外,另撰有《蜀相诸葛亮集》《古国志》等书。
2、了解作品《三国志》的体例是_____________体国别史,分《魏书》《蜀书》和《吴书》,六十五卷进。
记载三国时期(220—2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国的历史,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为“前四史”。
3、时代背景简价: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典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时,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轩各,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朗读课文,纠正读音乐.毅()颖.川()诣.()屏.人()()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猖獗..汉沔.()帝室之胄.()挟.天子()箪.食壶浆()三、疏通文意,结俣课下注释,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躬.耕陇亩( ) 莫之许.也( ) 谓为信.然( )先主器.之( ) 此人可就.见( ) 不可屈致..( )将军宜枉驾顾.之( ) 先主遂诣.亮( ) 欲信.大义于天下( )来( ) 遂用猖蹶...( ) 君谓计将安出.( ) 自董卓已.天时,抑.亦人谋( ) 凡.三往( ) 挟.天子而令诸候( ) 非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利.尽南海( )..卒益州之众(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将军身.与亮情好日.密( ) 孤.不度德量力(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①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②信.义著于四海( ) 谓为信.然( ) 欲信.大义于天下( )③贤能为.之用( )好为.《梁父吟》( ) 谓为.信然( )④谓为信然.( ) 然.忐犹未已( )⑤此诚.不可与争峰(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⑥因.屏人日(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如粜还有,请总结在下面:4.翻译下列句子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
导学目标
11、进一步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
22、掌握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任务的方法。
33、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4、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
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
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
训练案“拓展延伸部分
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