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等学生自我觉悟。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 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克己复礼”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3)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 评价 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主流思想。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 “德” ?
2).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唯心: 认为在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 有不变 存在,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 而生活。 要顺应“道”而生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指 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 ①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顾炎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B
黄宗羲、顾炎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 同点包括 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 ④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A.①②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君者 水则覆舟。 出自《荀子·王制 王制》 水则覆舟。”出自《荀子 王制》。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 芳斗艳的局面。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所谓“百家”,是泛 指,意为数量多,习惯上称为“九流十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 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 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明礼义 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 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 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小结: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⑶其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⑷属于民间学派
如何看待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和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 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他的改良政 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但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 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 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尊卑有序,承认阶级压迫、压制人民斗争 的保守性和消极性,这也是的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 想工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四、川流入海——从融合中感悟百家合流 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
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做法家, 还有人将其当做儒家。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其思想有何特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
百家争鸣
历史组:谭睿凤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历史组谭睿凤
春秋战国
三、思想篇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中国第一圣人 墨子:"摩顶放踵"的智者 庄子: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荀子:"先秦最后的儒者" 孟子:"亚圣"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儒学宗师 朱熹:理学大师 王守仁:一代完人 黄宗羲:"不下古之名家"的一代圣哲 顾炎武:"开国儒师" 王夫之: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儒
期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曲径探幽——从士的演变探百家争鸣的成 因
私学破除了等级、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使大量
贾人、贱人和农家子弟入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使文化知识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推动了新 的士阶层的形成。这些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 各种士人频繁地在各国、各政治集团,甚至各社 会阶层之间交换能量、信息,讲学之风、争辩之 风、著述之风一时遍及各国,“百家争鸣”的局 面形成了。
————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 期
据材料概括,诸子只有十家的原因?
一、拨开迷雾——解析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0张PPT)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 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 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 “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 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 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1、孟子的思想
① “仁政”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 人性论: “性本善”
“亚圣”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 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 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整理编订“六经” 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六经”。 (四)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
孔子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 水”、“性恶论”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节俭”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 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
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 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 多年来不断增植,已 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 大的人工园林,园林
内栖息着多种禽鸟, 为旅游观赏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孟子
材料一 :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也。”
仁政 仁义
民贵君 轻
性善论
君舟民 水
性恶论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确切出生地不详, 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到了唐朝 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 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 子并称老庄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壹
教材分析
(1)通过实行看图式教学、表格对比、关系连线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壹
教材分析
思考:何谓“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概念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此九派成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为“十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
3.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问: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辍广。 天行有常, 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摘自《 摘自 荀子》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分析其产生 的根源。 的根源。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思维拓展 :“礼”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依仁成礼,以礼成仁 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孔庙——杏坛 杏坛 孔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流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单 元 解 读
宏观上:儒家思想地位的升降 演 变
微观上: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孔庙——杏坛
2005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 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 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 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 成《孟子》一书。尊称“亚 圣”。
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
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 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 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主张从六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来培养学生
4、文化成就:
整理编纂了《诗》、《书》、《礼》、《易》、 《乐》、《春秋》,合称“六经”,、对发展儒家 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孔子政治思 想的评价
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 命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 “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
仁政
仁义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4、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 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5、庄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 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 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 见解。
协调人际关系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 “为政以德”
礼
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中庸
②创办私学,发展教育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 培养大批人才。
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
《诗》《书》《礼》《易》《春秋》《乐》
2、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 驳、彼此吸收融合。
二、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社 会 革 大 变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三、“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栏目导航
21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31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 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 想的哲学基础。
栏目导航
15
(2)发展: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相对 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 法治 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 专制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栏目导航
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
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
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
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
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
题意相符。]
栏目导航
1 234 5 67
43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读] 史料强调了“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栏目导航
27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要点归纳】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
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 件。 (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 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
2.法家:韩非子。
(1)地位: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以法治国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 (2)主张:君主要_________, 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君主 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 大一统专制 (3)影响:把_____
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
【易错辨析】法家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依法治国‛相同吗?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 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
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备人:熊宇翔教材分析:关于本课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仔细研读课标可以发现,本科侧重点在于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因此教材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动,引出诸子百家的横空出世,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感受这一社会转型的同时,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诸子百家的研究成果生成之后,又经相互诘难、批验与吸收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使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一目,教材叙述了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的变动,体现编者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理解和学习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2)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一目,强调其如何应对社会之“变”,即怎样以思想之“变“(主张)来适应社会之“变”(或济世)。
(3)道家和法家墨家一目,编者意图就是告诉学生诸子百家实际上就是不同阶层利益的代言人。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变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不同的社会阶层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不同的思想主张。
教材最是容易挂一漏万,本课教材在百家的叙述体系下,争鸣方面的内容安排就存在一定缺陷,没有能够很好体现“争鸣”,故教学过程当中呈现“争鸣”这一重要内容成为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对于新课教学而言,我决定以百家为重点,争鸣作为难点可以单独用一节课来引导学生探究诸子的思想冲突与互补。
学情分析:百家争鸣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也涉及许多诸子散文。
学生对诸子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高中阶段学习百家争鸣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一是深刻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
一方面诸子学派从不同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出发,对社会问题争鸣不已,各行其道;另一方面个学派的观点和主张都有其局限。
二是思想与时代的双向互动,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的大变革时期,摆脱封邦建国束缚的士阶层秉承“以其道易世界”担当社会责任,推动当下经济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变革。
对高二的学生而言,要穿越时空去感知远古充满诡异而玄机重重的学术思想治国思想,那也是陌生的,是被动模糊的。
因此,基于课标要求和教科书表述以及学情分析,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本课设计不准备打破教材结构,我将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立意“围绕社会转型,强化一个变字”,主要讲清楚:(1)为什么会出现变革”?即传统文化出现的背景。
(2)怎样面对“变革”,各派站在不同的立场应对“变”所提出的策略、思想、看法。
(3)“变”的实质是什么?(4)“变”的传统文家化的现实价值是什么?为此,设计了“现实切入--史料缀联—情境考证—感悟智慧”(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考证、典型发言、情动身受、探索寻踪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新情景和增加丰富的感性史实材料,让学生通过史料研习、借助生活经验得出历史结论,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进而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素养。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关系等领域的变化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思维的立足点,让学生进行探讨诸子百家的应对策略,认识诸子主张反映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的触动与影响。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释历史的素养和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3.用好教科书,整合春秋战国的“百家”发展,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挖掘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理性分析;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感受国学的深厚魅力,为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形成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
同时帮助学生理顺中国古代社会对“人”的解放,强调中国哲学的朴素的“人文”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诸子百家的分歧、焦点与争鸣课时计划:3课时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导入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中国社会也相应出现了道德滑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化的价值。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持续升温。
回顾一百多年来从尊孔到反孔,再到以科学态度和方法重新看待儒学价值的历程,可以说,“国学热”的兴起,正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扬弃和发展。
国学的源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就奠基于这一时期。
今天,让我们一起神游远古的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巨大波澜。
古代哲人们是怎样关注现实,又是怎样鼓吹他们的治世或遁世之说的呢?通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2500多年前远古哲人们的风采,感知远古的他们的心灵呐喊,体会时代对他们的呼唤,感受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匡世济国的历史使命。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角度切入,用回顾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导入新课,意在让同学们建立宏观的历史框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阶段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历史观。
过程设计一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会“变”?精选四段材料,从四个角度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画面—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视点一:孔子家世的变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載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分封商朝忠诚的名臣微子启于宋,领导殷商的遗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其封位微仲即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纶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视点二:孔子父亲的使命与时局据《左传》襄公17年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职位不高的武官。
一次,鲁国和几个诸候国攻打小国逼阳(山东峄县南),一部分人攻入城内,守城人把闸门放下,叔梁纥双手掀起闸门,先入城的军队退出;又有一次,叔梁纥与鲁国另两个将领打退齐国侵扰。
翦伯赞《先秦史》说:《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中,言“侵”者六十次,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围”者四十次,言“师”者三次,言“战”者二十三次,言“入”者二十七次,言“进”者二次,言“袭”者一次言“取”言“灭”者,更不可胜计。
视点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诗经,秦风》为秦襄公时诗,诗云:“駟铁孔阜,六辔在手。
”这是先秦典籍中所见最早的“铁”字这里既把黑色的马称为“或“铁”,说明这种黑色金属在当时已是常见之物。
可见我国的铁制工具至少在西周末年的周王畿内已经使用于农业生产。
1978年在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的秦墓中又出土有一把铜柄铁剑。
所有这些,都可与上述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从文献记载的角度看,春秋末期,在秦、晋、卫、周、齐、燕等地牛耕的萌芽已经出现,即原始牛耕已经出现。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牛耕的最早起源地(见《国语·晋语》《论语》)。
●《诗经·小雅·大田》:“渰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注:隐瞒)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视点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发展演灾》说:“士”原是贵族最低阶层,受礼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上层贵族腐朽无能,但“士”还能保持着很高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境界。
孔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到战国时期,各国谋求改革,士”的需要急增,“士“构成新式官僚的重要来源,在政治上异常活跃。
这个群体不仅仅来源于资族,还有其他等级的知识分子,他们保持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及“精神贵族”的气质。
他们游于各国诸候之门,上者猎取卿相,下者也可求得一饱。
而知识界袖则更受到君主的特殊礼遇,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议政事”,以“道(治国、平天下之道)影响诸侯们的政治作为。
他们所面临的是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他们之所以受到列国君主的尊重,也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道”问题设计:根据上述视点,指出春秋张国社会变化的表现,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并指出变化的根源和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学生1..........学生2..........学生3..........学生4..........【设计意图】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材料轴象、深类,我选用通俗的材料表述,强化村料本身的历史内酒,淡化文言文的语文功能。
由这四段材料学生不难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高面。
进而用PT课件打出归纳:“动荡的春秋战国”“发展的封建经济”“活跃的百家流派”“积极的济世救国”。
由相关的文字与图片信息追问它们肯后的历史原因,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等问题设计成思维探究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历史的真实,为理解各派的思想主张奠定差础。
◎过渡导述时代巨变,旧的东西已江河日下,新的因素在蓬勃兴起。
战争动荡、频仍,激活了时代的活力,同时也引发了“士”阶层的思想震荡,出现了号称“诸子百家”的“九流十家”。
我们聚焦于儒、墨、道、法四家,看看这些“士”(知识分子)是怎样应对时代之“变”的?二、“诸子百家”如何应“变”的?(一)儒家之应“变”情境一:孔子杏坛教学实录有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孔子随意问道:“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请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大的侯国,这个候国内忧外患,但只要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它治理得既富且强。
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治理,我也只用3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好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国、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曾哲:曾皙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
”这个时候,曾哲便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Y0),咏而归”问题设计: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曾皙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学生1..........学生2..........学生3..........学生4..........【设计意图】材料来自《论语·先进》,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教学的情境材料,容易打动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据材料考证孔子授课过程中闪现的思想观点,训练学生据史立论的智慧,并为引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提供教学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