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

高中化学人教版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

第2课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一、氯气的制法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实验室用MnO 2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Cl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离子方程式为MnO 2+4H ++2Cl -=====△ Mn 2++Cl 2↑+2H 2O 。

(2)实验装置装置A B C 作用制备氯气 收集氯气 尾气吸收 仪器名称 仪器a 的名称分液漏斗 /仪器b 的名称圆底烧瓶 (1)Cl 2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2)尾气吸收:利用NaOH 溶液吸收多余的Cl 2、以防污染环境。

二、Cl -的检验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 加入AgNO 3溶液 加入稀硝酸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Ag ++Cl -===AgCl↓ NaCl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Ag ++Cl -===AgCl↓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实验室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可依次通过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提示:通过饱和食盐水时会带出水蒸气,故最后用浓硫酸除水。

(2)尾气Cl2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吸收。

(×)提示:澄清石灰水的浓度太小。

(3)Cl2中的HCl可以通过NaOH溶液除去。

(×)提示:Cl2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4)溶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含Cl-或CO2-3。

(×)提示:加AgNO3溶液能够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除Cl-、CO2-3外,还有OH-等离子。

2.阅读教材“方法导引”,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模型。

提示: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加入AgNO3溶液加入稀硝酸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溶解,放出无色气体2Ag++CO2-3===Ag2CO3↓、Ag2CO3+2H+===2Ag++CO2↑+H2O氯离子的检验方法3.家中有一碗水,姐姐说是蒸馏水,弟弟说是盐水,想一想如何证明这碗水是否含有NaCl?提示:利用焰色试验为黄色证明Na +的存在;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Cl -的存在。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学案)
药品
现象
分类(填氯化钠类,或蔗糖类)
稀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硝酸钾溶液
无水乙醇
【成就二】
电解质:;
非电解质:;
【任务四】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2SO4、HNO3; Ba(OH)2、NaOH; NaCl、K2SO4
HCl==
H2SO4==
HNO3==
Ba(OH)2==
NaOH==
NaCl==
K2SO4==
【成就三】我体会到,电离方程式书写准确的注意事项有:
【成就四】我知道了酸碱盐的定义



第二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电离
2、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3、了解酸碱盐的定义
【温故知新】请画出常见物质的树状分类图
【任务一】
药品
现象
分析
蒸馏水
盐酸
【任务二】
药品
现象
分析
氯化钠
(固体)
蔗糖
(固体)
氯化钠
(溶液)
蔗糖
(溶液)
【成就一】
我知道了“电离”的含义:;
【任务三】

生物高中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复习学案

生物高中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复习学案

细胞增殖一.基础知识1.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了__________的复制和___________的合成.前期:“两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两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中期:染色体变____变____,排列在__________中央,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佳的时期后期:__________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

末期:“两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两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 DNA数目加倍是在____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在____期。

3.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比较简单,一般是延长,从向内凹进,分裂为两个,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间分裂为两个细胞。

此过程中没有出现和,故名无丝分裂,如的分裂。

二.巩固练习1.一个细胞周期是指()A.包括前、中、后、末四个时期B.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为止C.从一次分裂开始到下次分裂开始D.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开始2. 如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一个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的过程表示分裂间期B 乙→甲的过程表示分裂期C 甲→甲的过程表示一个细胞周期D 乙→乙的过程表示一个细胞周期3.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其间期的特点是:()A 细胞没有变化B 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C 染色体隐约可见D 细胞内进行着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4.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分裂期的:()A 间期B 前期C 中期D 后期5.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A.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B.纺垂体的形成与消失C.中心体周围发出星射线 D.分裂末期出现细胞板6.下列叙述中表明动物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显著特点是:()A 核糖体合成活动加强B 线粒体产生大量ATPC 中心体周围发射出星射线D 高尔基体数目显著增多7.小麦体细胞有42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小麦细胞内的着丝点数目分别是A.42和42 B.42和84 C.84和42 D.24和428.图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不同情况,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应该是: ( )A 1 4 5 3 2B 2 3 1 4 5C 1 5 4 3 2D 5 4 3 2 1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实线)和DNA变化(虚线)的是( )A B C D1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 )A.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B.纺锤体的形成与消失C.核膜、核仁的解体和重现D.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互变11.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A 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12.下列材料可以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A.洋葱鳞片叶B洋葱根尖C番茄果实D叶表皮细胞13.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A 固定→解离→染色→压片 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B 漂洗→解离→染色→压片 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14.右图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其中A、B、C、D、E分别为不同细胞的代号。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研学案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研学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研学案班别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的范围。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4)知道回声的产生条件及其应用。

2、重点:1、能对生活中乐音的三大特征进行辨别。

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二、自主学习:【知识回顾】3、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产生的。

4、声音传播需要。

、、都可传播声音。

5、声音在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m/s。

三、预习活动阅读课本p32.——-p.35.中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6、音调:物理学中来表示物体的振动的快慢,它的单位是,它决定声音的,越高,音调越高。

7、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频率是Hz到Hz。

通常把高于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低于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8、声音的叫响度。

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有关。

9、我们通常分辨讲话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也可分辩出它们的不同,原因是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它与发声体的和有关。

10、、、是反应声音特征的三个物理量,常将™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四、合作与探究11、活动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调?(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观察到的现象:钢尺伸出桌边越短,钢尺振动得越,听到的声音。

(2)用硬纸片分别快慢不同地划过梳子的齿,比较声音的音调。

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3)改变同一根琴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结论:振动越,频率越,音调越。

振动物体的长度越,音调越高,振动物体的粗细越,音调越高,振动物体拉得越,音调越高。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熟悉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熟悉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6、能按照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1 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2 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3 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4 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5 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第一课时)一、形形色色的分子【阅读讲义】认真阅读讲义35到37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

在阅读进程中勾出你以为重要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讲义中相应地方。

认真读图2-8、2-9、2-10、2-11、2-12和36页的知识卡片等去熟悉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分子的空间构型。

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完成下表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2、请你利用身旁的易患材料参照讲义35、36页内容制作CO2、H2O、NH3、CH2O、CH4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4、写出CO2、H2O、NH3、CH2O、CH4的电子式;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H、C、N、O原子别离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原因吗?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阅读讲义】认真阅读讲义37到39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处。

在阅读进程中勾出你以为重要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讲义中相应地方。

认真读图2-15、表2-4、2-5,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

2.2 气压带和风带(一) 导学案 【使用说明】1、先认真阅读课本,用双色笔做好预习笔记,认真填写预习部分的内容并记忆。

2、认真思考预习部分的思考题,想好答案要点,课堂讨论时积极发言,踊跃参与。

3、认真完成各问题后的例题,思考问题的突破口和考查点。

[学习目标] 1、学完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其形成过程。

2、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导学提纲] 问题一 单圈环流 1 结合课本33页活动题及右图描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思考:现实中单圈环流能否形成?为什么? 问题二 三圈环流 (北半球为例)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表现: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1 低纬环流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箭头①),在 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 上空(南风),受 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 (箭头②),到30°N 附近上空时,变成了西风。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 。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 (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 之间形成一个 环流圈。

2 中纬环流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也叫盛行西风(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又叫极地东风(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附近相遇,暖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箭头⑧)。

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环流圈。

高中地理学案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

高中地理学案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

第二节风成地貌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2.风蚀地貌:二、风积地貌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风积地貌:沙丘和沙垄。

3.沙丘:(1)基本形态:新月形沙丘,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除此以外,还有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

(2)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下凹,坡度较陡。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防治措施: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力作用包括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

(√)3.“顶平、身陡”的称为风蚀蘑菇。

(×)4.雅丹地貌在东部沿海比较常见。

(×)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

“圣墓山”上的巨大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圣墓山”上的蘑菇是怎么形成的?提示:风力侵蚀。

在图上填出字母所代表的风成地貌景观的名称。

提示:风力侵蚀。

A是(新月形)沙丘;B是风蚀蘑菇;C是风蚀柱。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流动沙丘可能埋没房屋和道路。

(√)2.水边不能形成风沙地貌。

(×)3.草方格能降低风速,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能力一风成地貌及其成因1.风成地貌的影响及分布: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典型景观风蚀地貌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积地貌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

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敦煌高地南部,为古河道一部分,其形成与存在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敦煌魔鬼城位于敦煌与新疆交界处的罗布泊荒原中,面积约400平方千米,距离敦煌大约150千米。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化学平衡常数基础课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化学平衡常数基础课学案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基础课) 素养 目标 1.通过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

2.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旧知回顾 1.构成化学平衡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反应物和所有产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保持不变。

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但是这个体系中的反应并没有停止,只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知识点一 化学平衡常数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2.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1)浓度商: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任意时刻的c p (C )·c q (D )c m (A )·c n (B )称为浓度商,常用Q 表示,即Q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3)Q 与K 的关系: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限度,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①Q 中c (X)表示任意时刻的浓度,K 中的c (X)表示平衡时刻的平衡浓度。

②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固体、纯液体(如水、乙醇等)的浓度视为常数,不写入表达式中。

如Cr 2O 72−(aq)+H 2O(l)⥫⥬2Cr O 42−(aq)+2H +(aq),平衡常数K =c 2(CrO 42−)·c 2(H +)c(Cr 2O 72−)。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学案姓名班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能力目标: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热爱。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学生尝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念一遍,学生会发现,这个替换是可行的。

问题: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似乎是一致的。

那么,基因与染色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资料:人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几万个基因。

看来,基因与染色体不可能一一对应了,那么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自主学习】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2)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___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_____,一个来自___________。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初中地理_第二章第二节中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二章第二节中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知道我国主要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中国的气候(一)影响因素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加强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纬度位置主要温度带的分布我国的温度带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甘薯、---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分析形成原因。

2、知道我国的主要的温度带、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学习过程第一模块自主探究(一)活动一:读图课本 P32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思考:1、找出0℃等温线。

说出它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并在图上描出此线)2、找出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分别是哪里,各为多少℃?算一算温差为多少?3、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说说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第二模块合作探究1、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2、漠河镇成为冬季气温最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模块自主探究(二)活动二:读图课本 P33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思考: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2、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3、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4、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说说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第四模块合作探究1、为什么夏季南北温差不大?2、青藏高原成为夏季气温最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五模块自主探究(二)阅读P34中国的温度带结合图2-24说出:1.我国习惯上划分几个温度带?2.各温度带是如何分布的?3.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4.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5.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6.我们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温度带?有哪些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如何?7.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什么?第六模块学生质疑(请同学们说出你的疑惑)第七模块课堂小结学生交流本节的收获或感受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降水因素C、海陆因素D、地形因素2、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直射在北半球B、正午太阳高度南方比北方大C、北方地区昼长夜短D、夏季风不断北上3、秦岭淮河一线是下列哪两个温度带的分解线()A、热带、亚热带B、亚热带、暖温带C、亚热带、中温带D、中温带、暖温带4、关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南北气温相差很大B、东部等温线稀疏且与纬线平行C、全国普遍高温D、西部等温线较密且与等温线平行5、元旦时北京的气温()(1)比哈尔滨高、比广州低(2)比武汉高、比海南低(3)是0℃(4)比武汉低、比海南低A、(2)(3)B、(1)(4)C、(2)(4)D、(3)(4)6、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点是()A、纬度最高的漠河附近B、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C、深居内陆的吐鲁番盆地D、纬度最低的南沙群岛7、我国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分界线是()A、南岭B、秦岭C、天山D、昆仑山8、寒潮发生时,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可能降到()A、-5℃B、-2℃C、0℃D、1℃9、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漠河是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B、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C、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D、海南岛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10、不与东北平原同处一个温度带的地形区是()A、内蒙古高原B、长白山C、准噶尔盆地D塔里木盆地11、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的热量条件是A、≥10℃积温在1600—3400℃之间B、≥10℃积温在3400—4500℃之间C、≥10℃积温在4500—8000℃之间D、≥10℃积温在8000℃以上12、我国北纬30度地区夏季气温不都在20℃以上的地区是()A、华北平原B、渭河平原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13、秦兵都上初中了还从来没见过家乡下雪,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是他的家乡的是:A、北京B、郑州C、哈尔滨D、海口14、除夕之夜,哈尔滨举行“冰灯游园会”,而广州则举办“迎春花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起伏大B、降水差异大C、离海远近相差大D、纬度差异大二、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和 (城市)的各月气温曲线图。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习目标1.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简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知识|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

①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互接触,并发生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部位。

②结构基础: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神经元兴奋――→传导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传递方向:单方向。

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再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二、人脑的高级功能1.脑的组成及功能(1)大脑: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调节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2)小脑: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3)脑干:内部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语言中枢(1)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功能,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2)组成及受损症状①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②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出现失读症。

③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④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出现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关系及其意义各自具有不同的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调控机体各部分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自查自纠|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间都是双向传导的(×)2.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3.听觉性言语区(H区)受损伤后听不见别人说话(×)4.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干、脊髓、大脑皮层(√)5.针刺指尖引起的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图解图说|★某些神经抑制或阻断类药物作用于突触处,能够抑制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

★醉酒后出现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呼吸急促等症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案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能够在等压线图上推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培育综合思维力量。

区域认知:近地面与高空、不同下垫面的风受力存在差异。

综合思维: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风的受力分析,理解植树种草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地理实践力: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向,推断风力大小。

本节要点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自主梳理·探新知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缘由(1)直接缘由: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

(2)根本缘由: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拟类型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F2(地转偏向力)和F3(__摩擦__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__平行__ 与等压线__斜交__合作探究·释疑难学问点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问题探究__■材料一风级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材料二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方向气压与风向示意图。

依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形成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烟柱直冲天〞是风吗?(2)形成风的直接动力是什么?用材料二图中哪个字母来表示?(3)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用材料二图中字母来表示。

并说明它们对风施加的影响。

提示:(1)不是。

“烟柱直冲天〞是空气的上升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才叫风。

(2)水平气压梯度力 a(3)地转偏向力(c):只转变风的方向不转变风的速度大小;摩擦力(d):减小风速。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学案【学习目标】1. 说出组织的定义,概述人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 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3. 描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重点难点】重点:1.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难点:1.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新知探究】探究任务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自主探究:1.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什么开始的?2.什么是细胞分化?3.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什么?4.什么叫做组织?5.人体有哪四种组织?它们各有什么不同?合作交流:从受精卵发育成高等的动物或人,细胞要经历哪些主要的变化?探究任务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自主探究:1.器官是怎样形成的?举例说出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的名称。

合作交流:1.请分析说明皮肤是器官吗?探究任务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自主探究:1.什么叫做系统?2.人体有哪些系统?3.人体是怎样构成的?合作交流:跑步时,除了运动系统活动增强外,还有那些器官系统的活动也随之增强?这说明了什么?【拓展提升】动物体(或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什么?附:参考答案探究任务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自主探究:1.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什么开始的?一个细胞——受精卵。

2.什么是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就叫细胞分化。

3.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什么?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4.什么叫做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就叫做组织。

合作交流:从受精卵发育成高等的动物或者人,细胞要经历细胞的分裂、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化等生命活动。

探究任务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自主探究:1.器官是怎样形成的?举例说出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的名称。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仁爱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学案

仁爱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学案

第二节海陆变迁一、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4.知道板块运动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

5.知道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也会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地壳运动海平面人类活动2.“____________”就形象地描绘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答案:沧海桑田(二)板块运动与地表变化1.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假说。

20世纪60年代,又诞生了____________学说。

答案:魏格纳大陆漂移板块构造2.魏格纳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开始破裂,分裂成几块大陆,各大陆缓慢地____________,形成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答案:原始大陆漂移分离3.____________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__________大板块,各板块处于不断____________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________,多火山、________。

答案:板块构造六运动稳定活跃地震4.地球__________能量的释放,往往使地壳中的岩石产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面震动,形成__________。

答案:内部地震5.从世界范围来看,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带。

答案: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合作探究】1.海陆变迁受哪些力量的影响?答案:内部力量外部力量力的来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来自地球的外部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流水、风、海浪、冰川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而变得高低不平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二者共同作用,同时进行,永不停息2.有关海陆变迁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四周是海洋。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反射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反射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第2课时反射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是反射弧。

2.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分为四个区域:H(听觉性言语区)、S(运动性言语区)、V(视觉性言语区)、W(书写性言语区)。

4.脑干内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5.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2.人脑的高级功能(1)脑位于颅腔内,脑由大脑、脑干和小脑组成,脑干内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2)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调节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言语区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失写症、失读症、听觉性失语症和运动性失语症。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2)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3)大脑皮层言语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A.神经中枢B.反射弧C.中枢神经系统解析:选B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神经中枢是大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形成的结构。

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走路不稳、语无伦次、呼吸急促。

在人脑的各组成部分中,与上述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 .小脑、大脑、脑干B .大脑、小脑、脑干C .小脑、脑干、大脑解析:选A 人体小脑控制躯体平衡、大脑控制语言、呼吸中枢在脑干,所以与上述现象有关的生理功能分别是小脑、大脑、脑干。

4.某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谈话和看懂文字,则病人的受伤处是大脑皮层的( )A .V 言语区B .H 言语区C .S 言语区解析:选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 区受损伤时,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叫运动性失语症。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2.2《地球的运动》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2.2《地球的运动》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难点】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资料与问题】一、地球的自转图1 地球上的昼与夜示意阅读图1 ,回答第1~3题。

1.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在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如何呢?3.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及时差材料及工具:地球仪、彩色胶带及手电筒。

1.教室关灯,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地球仪上,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半球与夜半球。

2.在地球仪上找到家乡的大致位置,贴上彩色胶带标记,观察家乡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3.在地球仪上任选一条经线,并用彩色胶带粘贴标记:(1)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该经线两侧同一纬度越靠东的地方越先见到太阳,表明时刻越早。

(2)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中心射到粘贴彩色胶带的那条经线上。

我们会发现,这条经线到国际日界线之间的地方都过了12 时、其他地方还没到12时,从而感受到时差的存在。

4.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20时(北京时间)开幕。

结合图课本2-30,想一想,俄罗斯莫斯科、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的当地居民在什么时间可以观看开幕式直播?二、地球的公转图2 地球公转示意阅读图2,回答第1~5题。

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复习回顾】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2、外因:(1)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

对于固体和纯液体,改变其用量,反应速率。

(2)压强对于有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减小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

(3)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体系的温度,反应速率;降低体系的温度,反应速率。

(4)催化剂(5)其他外因如、、、、等。

练习题1.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 )①升高温度②加入催化剂③增加反应物浓度④将固体块状反应物磨成粉末A、②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各条件下发生反应A+B =AB时,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20 mL中含A、B各0.003 mol.L-1的溶液B.常温下,100 mL中含A、B各0.05 mol.L-1的溶液C、常温下,0.1mol.L-1的A、B溶液各10 mL相混合D.在标准状况下,0.1 mol.L-1的A、B溶液各10 mL相混合【思考交流】1、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如何实现的?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和活化能?一、有效碰撞理论①有效碰撞:能够发生的碰撞叫有效碰撞。

②活化分子:只有具有(能量超过)的分子,才能发生有效碰撞,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③活化能:称为活化能。

不同反应有不同的活化能,活化能是活化分子平均能量与普通分子平均能量之差。

④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百分数是一定的。

化学反应速率与分子间的有关,因此所有能够改变、以及的外界条件,都可以用来、反应的速率。

二、有效碰撞与化学反应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

实质: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分子数,活化分子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化学反应速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 学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的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学习重点】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学习过程】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学法提示:采用读图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方法:阅读课本内容和图完成:1.在图2.13中找出0℃等温线,观察这条线大致沿哪座山脉和哪条河流分布。

2.观察图中等温线的疏密,说明气温的变化情况。

3.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说明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

读课本图2.14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4.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南北气温极值是多少?5.7月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6.根据以上问题,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7.指出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阅读课文内容和图2.17完成:8.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什么?9.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交流展示】同桌或小组进行学习结果的交流【合作探究】研讨解决:讨论完成课本33页活动。

【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3.明确我国因降水的不同而产生的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学习难点】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东西干湿的差异显著【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学法提示:采用读图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方法:阅读课本课文内容和图2.18完成下类问题。

1.在图2.18中找出1600mm 、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观察这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区?2.在图中用彩笔描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

生物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生物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第4课时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考点解读】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5.学习重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6.学习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自主探究】2、例题精析:〖例1〗下列为某一多肽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请回答有关问题:(1)上述结构中,代表氨基的结构式为_________;代表羧基的结构式为_________;代表肽键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R基。

(2)上述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

(3)该化合物是由______个氨基酸失去_______分子水形成的,该化合物称为________,这样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_。

水分子中的氧来自于__________,氢来自于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氨基酸的种类是由R基决定的,根据R基结构可以数出有2种氨基酸。

(3)要知道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的数目,应首先找到肽键(—CO—NH—)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有3个氨基酸通过2个肽键连接,肽的命名和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的数目相同,因此该化合物称为三肽。

脱水缩合时前一个氨基酸的—COOH提供羟基(—OH),后一个氨基酸的—NH2提供氢(—H),“—OH”和“—H”结合生成水。

答案:(1)—NH2—COOH —CO—NH——CH3—CH2OH(2)两(3)三两三肽脱水缩合—COOH —NH2和—COOH〖例2〗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有()A.152;152 B.151;151 C. 1;1 D.2;2解析:每两个相邻的氨基酸之间会形成一个肽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物质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如:
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_____
如: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3、强电解质:
4、弱电解质:
二、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写、拆、删、查(守恒规律)
3、写出以下化学方程式:(利用溶解性表写完表一)
①锌与稀硫酸反应:
②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③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练习:粗食盐中除含有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镁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砂等不溶性杂质。

通过教材中“粗盐的提纯”及你做过的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经过溶解、过滤、蒸发操作后的氯化钠中还含有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镁等可溶性杂质。

①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除去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下的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溶液可除去氯化钙,同时除去_________________,
③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下的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溶液可除去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后余下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调节溶液PH=7为止。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家作:
1、22gCO2气体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含有氧原子数为______________,含有质子数总数为______________,电子总数为____________,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它所含的氧原子数与______________gH2O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相等。

2、1L 0.1mol/LH2SO4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加水稀释到2L后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

3、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多少克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多少mol水,生成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多少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