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1.《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

”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的崛起D.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注意题干限定角度“人才选拔”。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解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

答案:D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A.反对君主制度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无道君主解析: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

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德州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富民思想的出现,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主流形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项错误.] 2。

(2020·珠海检测)汉儒抛弃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这说明() A.汉儒完全背离了孔孟之道B.外儒内法的格局最终形成C.汉朝政府企图用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D.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适应君主专制的变化D[先秦时期孟子的思想体现出民本思想,“从道不从君”体现出道义的重要性,“尊君卑臣”体现出君主的重要性,说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适应君主专制的变化,故D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A项错误;外儒内法的思想是汉代儒家思想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论述汉代思想统一的目的,故C项错误.]3.(2021·泉州质检)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惠州调研)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2.(2012·潮惠三校联考)下列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 )3.★(2012·湛江一中模拟)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这两个事例可以说明(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B.知识精英希望加大中西方文化交流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4.(2012·汕头摸底)杜维明著书说,“东亚的发展虽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儒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5.(2012·潮州模拟)“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6.★《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B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经”部的是()A.《道德经》B.《楚辞》C.《汉书》D.《中庸》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道德经》是子部,故A项错误;《楚辞》是文集,故B项错误;《汉书》属于史书,故C项错误;《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答案:D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答案:A4.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社会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
顺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哲学思想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四、墨家学派 主旨(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 “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 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 (“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 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贤者举而上之,富 而贵之,以为官长”,体现了尚贤的主张。)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5.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6.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 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4.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思想核心与特点?
(1)形成:①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②孟子、荀子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思想核心: ①“仁”,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②孟子将孔子 的“仁的“仁”是一
种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
“争鸣”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 法,本质是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教材补漏】 (1)阴阳家:用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和社会人事的思想流派【万物皆 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相胜)两大定 律】——代表有齐国的邹衍 。 (2)名家:善于辩论和语言分析的思想流派(如白马非马)——代表有 赵国的公孙龙。 (3)纵横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思想流派——代表有苏秦(主张 “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 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4)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派思想的学术流派——代表有吕不韦 (代表作《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代表作《淮南子》)。 (5)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代表有楚国 的许行。 (6)小说家:主要记录民间的街谈巷语的学术流派。

高考历史一轮达标检测【25】“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达标检测【25】“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后达标检测25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8·来宾模拟)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2.(2018·安徽皖南八校模拟)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3.(2018·江苏盐城模拟)《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其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得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D.礼乐秩序4.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5.(2018·柳州模拟)《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

该材料(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6.(2018·福建德化联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演练第13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演练第13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必修模块第十三单元第1讲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

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士阶层。

这()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私学兴起使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从而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故B项正确。

春秋时期私学没有取代官学,排除A项;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私学兴起促进了百家争鸣,D项因果倒置,排除。

2.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

”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学派一致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克己复礼为仁”【答案】A【解析】材料观点认为向百姓征敛大量钱财以举办乐舞活动,既不利国也不利民,这体现了墨子的“非乐”思想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属于墨家的主张,故A 项正确。

B项属于道家思想,排除;C项属于法家思想,排除;D项属于儒家思想,排除。

3.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

他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这一主张() A.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B.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C.顺应了政治发展潮流D.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答案】C【解析】荀子反对“百家异说”,主张文化统一,追求社会安定,顺应了战国末期政治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法家为各国政治变革奠定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各家学派相互影响,但其“思想隔阂”终难“消弭”,故D项错误。

4.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如图)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含解析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47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A[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项正确;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不能反映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没有反映出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不能代表古代所有时期的学术状况,故D项错误。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D[“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中的“朋友有信”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已成趋势,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故B项错误;“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故C项错误;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训练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解析:A、C、D三项分别是思想、阶级关系、政治军事变革的表现,这些表现归根到底由生产力因素所决定。

答案:B2.春秋战国时期,告子曾与某人辩论人性问题。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不分于东西也。

”某人反驳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此人可能是A.孟子 B.荀子C.老子 D.孔子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

材料“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的意思是“人性的善良,好比水向下流一样。

人没有不善良的本性,水没有不往下流的”,这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A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关注民生,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相符合,故答案为C。

答案:C4.某学者说:“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C.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解析:题干信息“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韩国形成了团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21河南洛阳一模)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这一现象()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2.(2020哈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3.(2020东北师大附中二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

这体现出()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4.(2020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

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5.(2020安徽淮北二模)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6.(2021山东临沂期中)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反映了当时()A.私人教育的盛行B.人才培养的标准C.社会人伦的秩序D.新兴阶级的愿望7.(2020湖北调研)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

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2.《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这表明孔子主张()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3.《论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氏春秋》则说:“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

”后者对孝的认识()A.与前者本质相同B.更强调个人道德修养C.体现了时代潮流D.更强调宗法血缘观念4.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

这说明()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5.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统治秩序B.创建中央集权制度C.借助权术治国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6.在对秦国进行细致观察后,荀子赞扬秦国国民的淳朴畏法,百吏的恭俭忠信,士大夫的明通而公,朝廷的行政效率,他将秦治视为古代理想政治一般的典范。

同时他也发现了秦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无儒”。

由此可知,荀子()A.维护了儒学的尊严B.注意吸收法家思想精华C.推崇礼法结合治国D.认识到秦朝存在的危机7.从殷商时期的“惟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课时训练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符,故选B项。

A、C、D项分别是道家、墨家、法家的主X,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B2.2015·长郡模拟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治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老聃……孔子……墨翟”“一则治,异则乱”分析,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和墨家各有特点,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反之则会导致动乱。

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

答案:C3.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主要说明孔子 ( )①主X以“仁”为核心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X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X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

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②④解读正确,孔子所说“仁”,材料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排除①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第十三单元 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第十三单元 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十三单元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

答案:C2.(密码原创)2011年6月16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11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武帝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天人感应”,天子代表天管理民众,但是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单选题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以“六艺”来培养学生,这里的“六艺”除了礼、御、书、数外,还包括()①乐②易③射④诗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

这一学派应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6.《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食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A. 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B. 儒家思想应得统治者的重视C. 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祟D. 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7.“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此观点出自()A. 墨家B. 道家C. 法家D. 儒家8.《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符,故选B项。

A、C、D项分别是道家、墨家、法家的主张,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B2.2015·长郡模拟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治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老聃……孔子……墨翟”“一则治,异则乱”分析,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和墨家各有特点,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反之则会导致动乱。

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

答案:C3.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主要说明孔子 ( )①主张以“仁”为核心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

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②④解读正确,孔子所说“仁”,材料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排除①③。

答案:D4.2015·盐城模拟《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D.礼乐秩序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由题干信息“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说明作者主张立法以治天下。

韩非子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正确。

答案:C5.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

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

逐项分析可知,A是道家思想;B强调教化,是儒家思想;C强调君主权威,是法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故选C。

答案:C6.2015·安徽联考右图是一幅“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 )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解析:“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体现的是节俭、不浪费。

这与墨家主张相同。

答案:D7.下列言论中,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的观点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至乐无乐,至誉无誉”B.“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C.“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体现了“无为”“逍遥”的处世方法,属于道家的主张。

B、C是儒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A是道家思想。

答案:A8.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内容与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的思想相符。

答案:C9.“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这一思想是在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下提出的,该主张使君主权力神学化,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10.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对比分析,可知题干后半句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这相比于孟子主张有所发展,故选C。

A、B体现了孟子的主张;D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排除。

答案:C11.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

“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 (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解析: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秘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 表述错误。

答案:B1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

“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强调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以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

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材料二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材料三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

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

第二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

第(3)题,第一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回答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4.2015·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荀子)。

——[西汉]刘向《荀子叙录》“荀卿则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

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

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

……历经数代人的试验和尝试而达致的传统或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解析:第(1)题,迁移荀子的思想观点,紧扣材料一中的“人之性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语句,归纳答案。

第(2)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二董仲舒与朱熹对荀子的态度,迁移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与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的知识回答。

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结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等实际,迁移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回答。

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