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教案(共5篇)

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教案(共5篇)

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教案(共5篇)第一篇: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教案《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执教:许坤强一、教学内容《蝈蝈和蛐蛐》小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六单元《京韵》中的一首歌曲。

二、目标与策略1.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能有感情地演唱这首京韵儿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课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进一步了解京剧,体会其誉为国粹艺术的传承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学习、表演《蝈蝈和蛐蛐》四、课型:综合课五、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1、介绍京剧相关知识:脸谱(课件)师:我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学习状态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生:——2、初听: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

下面我们就听一个发生在这两兄弟之间的一首故事(歌曲)。

(教师表演歌曲《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述的内容时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生:——3、再听:设问:这首歌曲的风格怎么样?能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首歌曲的特点吗?生:——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4、用节奏读歌词:(1)跟老师读,注意“儿化”;(2)强调“老弟呀,嘿嘿”的节奏:先请同学试读;(3)强调依音和顿音5、试着唱谱:6、划分段落,逐段学习:(解决音准、节奏问题,强调旁白部分的调值)7、发声练习(见课件)8、演唱(用发声练习的方法):(1)集体唱(2)分角色表演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四)课堂小结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认识了蝈蝈和蛐蛐。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一、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态环境。

2.能够区分蝈蝈和蛐蛐,并对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写作,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蝈蝈和蛐蛐的区分与辨认。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取的教材是《蝈蝈和蛐蛐》,这是一篇富有浪漫色彩的童话故事,它以小小的昆虫们为主人公,通过动态的描述和富有生命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奇和想象的世界。

2.教学流程(1)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先自行进行观察和思考。

并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感觉,去区分两种昆虫,并就它们的不同特点逐一进行辨认。

(2)利用图例,对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进行阐述,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昆虫在自然环境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3)介绍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命周期,并对它们的行为和生命活动进行生动的描述。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几个聚光点进行深度探究。

例如,让学生选择一个属于蝈蝈和蛐蛐的聚光点,进行深刻地分析和叙述,以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语文表达水平。

(5)帮助学生分析蝈蝈和蛐蛐的形象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去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

(6)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爱好自然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1.课堂介绍法:通过图片和阐述,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基本情况和生态环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高质量互动。

3.形象描述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描绘出蝈蝈和蛐蛐的生命特点和行为习性。

4.课外阅读法: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短篇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

幼儿园教育音乐学习教案蝈蝈及蛐蛐三篇例文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导读:本文幼儿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蛙鸣筒【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③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篇二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件音道具若干双响筒活程:一、入活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和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小朋友你有没有在草地上玩呀?: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音同出示PPT国画背景)是什么声音呀?再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放音)你都听出来了是什么声音呀?哦蟋蟀是?我来看看(出示、片)是呀?是?()是?(蟋蟀)。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

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

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

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

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简介1.1 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特征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

1.2 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知识。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叫声特点2.1 蝈蝈的叫声特点分析蝈蝈的叫声产生的原理,叫声的特点,以及叫声在蝈蝈交流中的作用。

2.2 蛐蛐的叫声特点分析蛐蛐的叫声产生的原理,叫声的特点,以及叫声在蛐蛐交流中的作用。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饲养与繁殖3.1 蝈蝈的饲养与繁殖讲解蝈蝈的饲养方法,繁殖习性,以及繁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2 蛐蛐的饲养与繁殖讲解蛐蛐的饲养方法,繁殖习性,以及繁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蝈蝈与蛐蛐的文化意义4.1 蝈蝈在文化中的意义介绍蝈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4.2 蛐蛐在文化中的意义介绍蛐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第五章:蝈蝈与蛐蛐的观察与研究方法5.1 蝈蝈与蛐蛐的观察方法讲解如何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习性等,以及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5.2 蝈蝈与蛐蛐的研究方法介绍研究蝈蝈和蛐蛐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研究等。

第六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习性6.1 蝈蝈的生态习性探讨蝈蝈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选择、活动规律等。

6.2 蛐蛐的生态习性探讨蛐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选择、活动规律等。

第七章:蝈蝈与蛐蛐的保育现状7.1 蝈蝈的保育现状分析蝈蝈目前的保护状况,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措施和成效。

7.2 蛐蛐的保育现状分析蛐蛐目前的保护状况,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措施和成效。

第八章:蝈蝈与蛐蛐的观察与研究实例8.1 蝈蝈的观察与研究实例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展示如何对蝈蝈进行观察和科学研究。

8.2 蛐蛐的观察与研究实例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展示如何对蛐蛐进行观察和科学研究。

第九章:蝈蝈与蛐蛐的趣味知识9.1 蝈蝈的趣味知识分享一些关于蝈蝈的趣味性知识,如趣闻轶事、传说等。

蝈蝈与蛐蛐说课稿

蝈蝈与蛐蛐说课稿

《蝈蝈与蛐蛐》说课稿格尔木第三中学朱海霞一:说教材《蝈蝈与蛐蛐》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选课均为中外现代诗歌,这些诗都是由大自然中的平常景物获得灵感,收到启发,用美妙的诗文,弹奏出自然的乐章,抒写心中情怀,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蝈蝈与蛐蛐》寥寥数语描绘夏日的蝈蝈和冬日的蛐蛐交替唱歌的情景。

本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初步了解现代诗的学习方法,对诗歌特点有了基本认识,但他们对诗歌想象世界的描述和梳理,体会诗歌的感情由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篇幅短小的特点,我认为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读促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诗文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感情。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把握诗歌意象。

五:说教法学法说教法朗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探究学习法说学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三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自然环节二:朗读感知,踏访自然环节三:探究感悟,品味自然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自然(3分钟)设计意图: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步入自然,为学习文本做铺垫。

环节二:朗读感知,踏访自然(14分钟)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蝈蝈和蛐蛐》教案:爬行动物自主学习,学生主导课堂

《蝈蝈和蛐蛐》教案:爬行动物自主学习,学生主导课堂

本文将从蝈蝈和蛐蛐的故事入手,探讨爬行动物自主学习和学生主导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蝈蝈和蛐蛐的故事蝈蝈和蛐蛐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好歌手。

蝈蝈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练习;而蛐蛐则喜欢和别人一起唱。

有一天,它们一起玩耍时,蝈蝈说:“我唱得很好,是最好的。

你的声音并不那么悦耳动听。

”蛐蛐受到了伤害,因为它觉得自己也很优秀。

于是,蛐蛐跑到森林里,寻找一个专门的老师来询问怎么才能变得更优秀。

老师告诉它,要学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营养,要多和别人一起合唱,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

蛐蛐听从老师的建议,和蝈蝈一起合唱,它把从蝈蝈那里学到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成为了更好的歌手。

蝈蝈看到蛐蛐变得更棒了,心里很高兴,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也去寻找老师来学习,并且把学到的东西与蛐蛐分享,使得两人的合唱更加完美。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一个人可以具有一定的天赋和优势,但是学习和成长需要和别人一起合作、相互学习。

这也是爬行动物在存和适应环境中所采取的方法。

二、爬行动物自主学习爬行动物是生物界中的佼佼者,很多种类的爬行动物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并且适应。

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些生物得以发展、繁衍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

在生物学中,自主学习是生物在经历某些刺激或行为后,能够从中得出经验,再根据这些经验进行调节、转化和迁移,从而使行为适应更广泛的环境。

例如,有关慎用食物的创伤记忆可以清晰地改变爬行动物对食物的选取行为和食物成分的消化吸收。

该能力源于爬行动物的大脑结构和神经系统。

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爬行动物的大脑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它们会利用追逐捕食、避免受到捕食、交配、孵化等自然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学习,从而增强自身适应力。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爬行动物的学习能力取决于一些神经元网络,它们可以接受和处理输入信息,并且根据环境变化和行为部分的输入信息发出相应的输出。

从结果上分析,神经元网络会参与实体对象、空间物体的视觉相关处理,认知信号的生成等基本生理机制。

《蝈蝈和蛐蛐》教案:带你走进昆虫王国

《蝈蝈和蛐蛐》教案:带你走进昆虫王国

【导读】自然界万物皆有灵感,昆虫作为自然界一个重要的物种,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生态功能。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蝈蝈和蛐蛐》这篇教案,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昆虫王国,探究蝈蝈和蛐蛐两种昆虫,了解它们的习性、生存方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探索昆虫王国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增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正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习性、外貌和种类特征;2.掌握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3.能够发散思维,自主学习了解和认识其他昆虫物种;4.培养对自然界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蝈蝈的生态习性和特征蝈蝈是昆虫界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蝗虫,长约2-5厘米,喜欢在夏秋季节出没。

蝈蝈属于植食性昆虫,食物来源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叶子、茎、花等。

在生态环境中,蝈蝈是重要的植食性昆虫,能够控制植物的生长和种群数量。

虽然蝈蝈的食性对农业和林业有一定的危害,但其对自然环境平衡的维护和保护也是不可替代的。

2.蛐蛐的生态习性和特征蛐蛐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昆虫类,体形偏小,通体呈绿色、棕色或黄褐色。

蛐蛐同样是植食性,以植物的叶片为主要食物来源。

蛐蛐在自然环境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控制植物的生长,还能够为花卉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3.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蝈蝈和蛐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的食性和繁殖方式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种群数量,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而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资源、捕捉和猎杀昆虫,就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中来,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昆虫、动植物的繁衍和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蝈蝈和蛐蛐的栖息地、生活方式、食性、外貌等,把得到的信息和课堂知识相结合。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五分钟说课稿

五分钟说课稿

五分钟说课稿《蝈蝈和蛐蛐》唱“我是蝈蝈,我是蛐蛐。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的x号选手) eg(综合一组的5号选手) 刚才我所唱的这首新歌就是我今天说课·模拟上课的题目《蝈蝈和蛐蛐》(板书)根据音乐新课标当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说教材·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三个环节来阐述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蝈蝈和蛐蛐》这首歌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第六课。

这首歌曲呢它是xx调(板书),节拍为xx拍(板书)。

歌曲非常的诙谐活泼,主要表现了蝈蝈和蛐蛐他们在大草原上相互吹牛的场面。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他们的认知领域相比一·二年级已经有所扩展,并且想象力丰富,不仅善于演讲,更喜欢想象。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的音乐作品的情绪体验,情感反应也拿捏的更加的准确和细致。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节奏训练,学生能准确的打出附点八分音符这一节奏型;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律动表演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唱蝈蝈和蛐蛐,学生能够感受到京歌的独特魅力。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制定为学生能大胆·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而我认为歌曲当中,“我是蝈蝈,我是蛐蛐”这里的京歌独特的装饰音的演唱,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将它设定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通破难点,我将采用的教法有:聆听法·演示法·律动教学法等。

而学法上,我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法。

最后呢,我将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小学音乐课《蝈蝈和蛐蛐》说课

小学音乐课《蝈蝈和蛐蛐》说课

《蝈蝈和蛐蛐》说课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说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六单元《京韵》中的一首歌曲。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京韵》是展现音乐与戏曲文化的单元,在小学阶段共出现戏曲文化单元共4个。

本课是《京韵》这个单元中的一首歌曲。

其音乐风格介于音乐与戏曲之间,是汲取北方戏曲(如京剧)、说唱(如评书)的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叙述性诙谐歌曲。

是整个单元表演歌曲与听赏音乐中与音乐结合最为紧密的歌曲,可以称之为戏歌。

《京韵》这个单元共分三课时完成,本课是整个单元的第二课时,三课时内容都围绕着音乐与戏曲这个主题展开。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听赏了现代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与《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初步了解了京剧的相关知识(如:京剧的行当与唱腔的特点),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另外,本课教学又是下一课时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教学之后,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安排表演《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对于学生来说,与京剧相近曲调、节奏与咬字,难于掌握。

需要在优秀完成本课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

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歌曲及聆听乐曲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乃至戏歌的曲调特点,学会从音乐的本质上理解音乐、分析音乐、表现音乐,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高品质生活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聆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以及演奏京剧时使用乐器的音色特点,进一步感受京韵同时学会演唱京韵歌曲。

过程与方法: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课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蝈蝈与蛐蛐的教案1一、教学设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

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

“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歌唱”。

“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__,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学会正确区分蝈蝈和蛐蛐。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和定义。

2. 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

3.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发兴趣。

2. 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特征:通过PPT展示蝈蝈和蛐蛐的特征图片,详细讲解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正确区分蝈蝈和蛐蛐,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基本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2. 学会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特点。

2. 保护蝈蝈和蛐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

2. 讲解生态环境:详细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特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声教学目标:1. 学会分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

2. 了解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含义。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特点。

2. 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听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引发兴趣。

2. 讲解鸣叫声:通过音频和PPT展示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特点,详细讲解鸣叫声的含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分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

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的方式,学会比较和分析不同的昆虫特征。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和描述昆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自然界的生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表达对昆虫的认知和感受。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的昆虫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能够表达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具: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标本,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器材(如放大镜、记录本等)。

材料:学生分组工作表、观察记录表。

环境:适合进行观察和活动的室内或室外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昆虫,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名称、特点和生活习性。

通过图片或实物标本,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3. 观察与比较:学生分组,每组分配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标本。

学生使用放大镜等器材,观察和比较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如体型、触角、翅膀等。

4. 描述与讨论: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观察记录表。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蝈蝈和蛐蛐的不同之处,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践活动,选择一种昆虫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感受记录在学生分组工作表上,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表和分组工作表,评估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观察和描述昆虫的能力的运用和表达水平。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2020幼儿园音乐蝈蝈和蛐蛐说课稿最新范文

2020幼儿园音乐蝈蝈和蛐蛐说课稿最新范文

2020幼儿园音乐蝈蝈和蛐蛐说课稿最新范文歌唱蝈蝈和蛐蛐可以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以下是整理的幼儿园音乐蝈蝈和蛐蛐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音乐蝈蝈和蛐蛐说课稿范文一【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蛙鸣筒【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2. 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 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 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 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③ 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3. 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 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 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1. 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2. 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幼儿园音乐蝈蝈和蛐蛐说课稿范文二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九(上)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九(上)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与说课稿一、《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蝈蝈与蛐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要讲的是《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歌,在讲课之前,我先将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中的名篇。

被编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共编排了五首现代诗歌,每首诗歌虽都写自然风光,但各有特色。

《沁园春·雪》注重描写北国风光的恢宏壮美;《雨说》诉说着霏霏春雨的灵性;《星星变奏曲》描绘星空的静谧深邃和温情与憧憬;《夜》的静谧、美好令人神往。

而《蝈蝈与蛐蛐》则为我们弹奏了两曲大地的音乐。

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对这些诗歌的学习,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对这些诗歌的学习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每首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济慈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蝈蝈与蛐蛐》一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整首诗中。

同时又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时“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的主题,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结合该诗的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三个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和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2.在诗歌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中的自然美景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生活中的美,并写出来。

要完成以上三个目标,必须从诗歌意象入手,因此对本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特点和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具体作用,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生活的诗意。

这既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要完成以上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使用阅读体会法、引导欣赏法、自主讨论法等方法。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诗歌并找出诗歌意象。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进而发现美,从而去感受诗行的魅力、自然的魅力。

以此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美的眼光,并用笔将发现的美点写出来。

这些方法的使用,是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运用能力的训练过程,符合语文教学读写听说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原则。

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对本诗的教学。

一、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诗中意象
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特点及作用,整体把握诗中美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诗歌主题)。

三、课后练习
留心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人、事、物等,并写出理由,下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