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03版
教育学原理考研用书
教育学原理考研用书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考研准备,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用书:
1.《教育学原理》(原书第十版)-俞章盛
2.《教育学原理》(原书第六版)-刘殿中
3.《教育方法学》(第三版)-吴忠杰
4.《教育学》(原书第十二版)-周恩来
5.《基础教育心理学》(原书第四版)-钱光庭
6.《教育测量与评估》(原书第六版)-罗伯特·L·索恩斯坦
7.《教育管理学》(原书第四版)-陈利斌
8.《发展心理学》(原书第十版)-道森
这些书籍涵盖了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且在内容上不会有重复的标题和相同的文字出现。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用书来进行学习和备考。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普通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进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考试要求一方面要反映教学大纲内容,突出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力争具体化、规范化;对学生能力要求上分为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是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有关名词、概念、原理;理解掌握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把知识系统化;应用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参考教材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参考用书:1.《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版2.《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2002年5月第19次印刷3.《教育学》,王道俊、王汉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三版,2005年6月第22次印刷四、考试形式与题型(一)考试形式:闭卷(二)命题双向细目表五、说明1、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试题的组配应考虑试题的内容和知识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2、在能力层次方面:识记占30%,理解掌握占50%,应用占20%。
3、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时间为120分钟。
六、考试内容(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学目标: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理解)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识记)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识记)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识记)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4.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
频等学习资源完成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则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
流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02
慕课教学模式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兴起,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
过互联网学习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
03
混合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倡导 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与传统教育技术区别
传统教育技术主要关注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 则更加注重教学设计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以及学习者学习 能力的培养。
28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2024/2/3
01
翻转课堂模式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2024/2/3
1
目录
2024/2/3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功能与目标 •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 德育原理及其实施途径 • 师生关系与班级管理 • 评价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 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方向
2
01 教育学概述
2024/2/3
3
教育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 育价值观为引导,探索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和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同时,教育学也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 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0
班级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1 2
班级规模与编班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一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469(本站推荐)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469(本站推荐)第一篇: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469(本站推荐)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46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欧洲世俗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A.公民B.平民 C.骑士D.僧侣2.在教育学史上,被视为 A.德育B.智育 C.美育D.体育13.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培养学生关心帮助孤寡老人的品质,这类教育活动属于()A.民主意识教育B.文明行为教育 C.法制观念教育D.爱国主义教育14.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说明学校体育具有()A.思想性B.技能性 C.娱乐性D.竞技性 15.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B.管理 C.考试D.课程设置16.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A.实践法B.谈话法 C.参观法D.讲授法17.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A.智力因素B.理性因素 C.非智力因素D.感知因素18.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即()A.讲解与演示过程B.参观与讨论过程 C.提问与对话过程D.教授与学习过程19.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已,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 C.连续性D.主体性20.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的首要特点是()A.科学性B.强制性 C.生活性D.规范性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教育22.人的身心发展 23.学校教育制度 24.教育目的 25.陶冶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26.教育学创立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27.教育发展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8.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主要层次是什么? 29.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浙00469# 教育学原理试卷30.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结构?31.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32.经济基础对教育具有哪些制约作用?请联系实际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2003年教育基本原理(附参考答案)试题已全部筛选
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比较教育学考试科目:教育基本原理研究方向:各方向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理性主义道德哲学2.元认知3.现代教学4.品德5.格塞尔爬梯实验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你怎样理解教学中现时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3.你怎样理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4.列举您读过的重要教育论著并对其中之一做简要评述。
三、论述题(每题30分,任选2题,共60分)1.结合当今时代特点论述终身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2.结合时代特点评析当今教学改革运动。
3.试论述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
参考答案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比较教育学考试科目:教育基本原理研究方向:各方向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指一种哲学理念。
在人性问题上持怎样的观点,往往会导致产生怎样的教育教学主张。
诸如人性自然论者,坚持教育依循自然的法则;人性本善说,强调教育爱护引导的原则;人性本恶说,主张教育趋利避害的原则等等。
而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开创者们,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主体性本质观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如古代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人性问题的看法,没有囿于从性善性恶论来研究人性问题,而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分析人的本质的。
与古典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柏拉图思想一脉相承的是近代理性论者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
笛卡尔是近代第一个把上帝的意识本质还原为人的意识的哲学家。
在人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关系上,笛卡尔更重视人的心灵实体,把思维、理性看成人的本质。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统一了体现在人的主体性本质中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的矛盾。
2.元认知:指近二十年来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包括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三版 考研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1. 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辨析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特殊矛盾: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原因:是思政教育存在的基本依据、发展的主要动因,并规定着其他矛盾。
对这一特殊矛盾的研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①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②这一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推动着其不断发展。
③这一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
(教育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之间的矛盾等。
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矛盾的具体体现)*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1)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研究客体,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本学科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本质联系的反映和概括,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03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基本规律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或者说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第一个基本规律。
一、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脱离共性的共性和脱离个性的共性都是不存在的。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片面强调强调共性或个性都是错误的。
二、人的发展的界定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交互影响的。
离开生理发展不可能有心理发展;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三、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向前发展的,因而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研究生《教育原理》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1、《教育学原理》,成有信主编,大象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教育原理》,金一鸣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3、《教育原理》,陈桂生著,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第一版。
4、《教育学原理》,胡德海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5、《教育原理》,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6、《教育学原理》,王道俊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7、《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瞿宝奎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8、《元教育学研究》,瞿宝奎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9、《教育学史论纲》,王坤庆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0、《教育学文集》,瞿宝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与教育学》卷、《教育与社会发展》卷、《教育与人的发展》卷、《教育目的》卷。
11、《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12、《现代教育学基础》,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13、《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瞿宝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20世纪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王坤庆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金林祥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中国教育学百年》,郑金洲、瞿葆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教育原理》,柳海民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李政涛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教育学原理》(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叶澜主编,杨小微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1、《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原理》,金一鸣,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2006年1月1日)22、大夏书系•陈桂生教育学文丛《学校教育原理(增订版)》,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2年6月1日)杂志:1、教育研究;2、教育理论与实践;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4、教育研究与实验;5、中国教育学刊;6、教育学报;7、课程.教材.教法。
教育学原理书
教育学原理书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书
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必读的教材,也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
本书将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原理。
首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教育学原理书将系
统地介绍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原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教育学原
理书将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解释和阐述,包括教育、教学、学习、发展等概念,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教育学理论体系,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再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指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学说。
教育学原
理书将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教育学原理书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必读的重要教材和参考书。
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的重要工具,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丨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笔记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三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关键词:教育、学习、教育要素、教育形态、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新特征。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阅读一篇/部他的代表作,理解他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找一找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或课程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6.访问一些校长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学习评价一、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双向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体会。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社会的个体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被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大都是在自然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建构方面起不到一种明确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授课方式:理论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报告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杨黑马、李晓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参考书:《教育学概论》刘京生、陈秀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养,使其具备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定义与特征-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任务与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3.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4.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法律与政策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授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介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教育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学生报告: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做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小组讨论成绩:根据小组讨论的质量、参与度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3.个人报告成绩: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研究深度给予评分。
六、成绩评定1.期末考试占60%;2.小组讨论成绩占20%;3.个人报告成绩占20%。
1.杨黑马、李晓峰.《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2.刘京生、陈秀兰.《教育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
《教育学原理》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 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判断,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目 的是探索和发现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此外,教育评价主 要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更加关注 教育活动的过程和内在机制。
THANKS
目的等问题。同时,教育学也为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式。
02 0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理论基础,帮助教育学 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同时,教育学也为心理学提供 应用和实践的平台。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社会结构、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对教育影响的分 析框架,帮助教育学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教育学也为 社会学提供教育领域的研究案例和数据支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按研究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按研究方法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研究范式分(实证主义 研究、解释主义研究、批判主义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教育评价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要点一
联系
要点二
区别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教育评价可以为教育 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教育活动 的实际效果,从而改进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同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支持,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对美的追 求和向往;美育则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和道德品质,促进德育的深入开展。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是在探索教育现象和研究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既可以
指导实践,又可以解释现象与理论体系。
其基本原理是:
(一)教育目的理论。
即清楚理解求学者的学习目的,确定教育的内容、程序、方式以及有关期望和努力等方面。
有效的教学,必须先解决教
学的目的问题,即教师要确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再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期望和努力等方面。
(三)教育过程理论。
即把教材内容分解为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要有适当的课程设计,采用恰当
的教学方法,正确评价学习者的反应结果,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并在
课堂上进行教学总结。
(四)教育环境理论。
即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
的身心发展,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课后题整理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简要说明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并加以辨析。
答:(1)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①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引导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
③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四者的辨析①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具有各自的工作领域和工作重点,不完全等同。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又密切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相互混淆。
②思想政治工作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工作,也不完全等同于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③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含义相同,可以通用,事实上人们在很多时候也是将其当作同一概念使用的。
但也有一定区别: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较宽泛,主要运用于工厂、农村、党政机关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更严格,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运用于学校。
2.怎样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答: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必须得从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入手。
研究这一特殊矛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它,推动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据此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原理--03版
水平1(前习俗水平) 水平2(习俗水平)
相 关 理 论
水平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 普遍伦理原则( 原则与良心定向)
第二部分
4
学生发展的规律
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均衡。
学 生 的 发 展
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反应了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受教育者——学生
组员:蔡丹迪 陈雪萍 方颖莹 金仙芝 胡亚丽 李丹 雷黎颖 马正华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过渡页
第3 页
1.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 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部分
1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结束部分
参考文献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教程》【司晓宏、张立昌 主编】 《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 主编】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主编】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 1. 赵雪霞. 传统与现代学生观的对照[J]. 教学与管理, 2007 (10): 22-23. 2. 郭启华.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王春燕. 《 学记》 对学生主体性地位论述的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 2009 (4): 6-9. 4. 邬智. 《 学记》 之学生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4 (4): 60-61. 5. 胡佳, 曾长秋. 以学生之心为心——《 学记》 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J]. 教育教学 论坛, 2013 (38B): 187-188.
教育学原理 魏曼华 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魏曼华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活动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基本原理的学科。
魏曼华是中国教育学界的知名教育学家,他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在魏曼华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关注。
魏曼华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魏曼华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激发和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魏曼华提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能力。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爱。
只有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魏曼华还提出了“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开来。
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只有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魏曼华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提出的“因材施教”、“激发和引导”、“情感教育”以及“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等知识点都对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 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儿童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保障 联合国 1959 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Child Right Statement) 1989 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Convention on the Right Of the Child )
第9页
第二部分
3
学生发展的任务 童年期(7-12岁)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
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及计算技能; 发展有意注意的能力; 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 发展社会性的情感; 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建立起对自己的完整态度; 学习与同辈的相处; 学习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 发展对社会、集体的态度; 培养创造意识。
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指大多数儿童的发展顺序是相同的;可变性指客观条件不一样,身心发展 具有可变性。
一 般 规 律
(案例)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发展过程和结果也会不同。
发展的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
第17页
第二部分
5
学生发展观
学 生 的 发 展
追求共同理想的学生发展观 现代主义教育的“完人”主张试图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完人” 模式来规定人的发展,将人的发展理解为对“完人”这一标准无 限的接近,这样培养的人事实上是没有差异的标准化的人。 传统教育中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事实上是“完人” 教育目的观的反映,将学生的发展理解为达到这种“完人”的目 标。 这种学生观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忽视了个体与个体不 同的多样特性。 反映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趋向于用标准化指导和规范 学生。
学 生 的 发 展
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 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 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 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s Stage
第14页
感知运动图式
表象图式 运算图式
相 关 理 论
青 年 早 期
第12页
过渡页
第 13 页
《学记》
“君子之教,喻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 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豫时孙摩”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 而善之谓摩。”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羞愧和怀疑
内疚感 勤奋和自卑 同一性、角色混乱 总体主义、延缓
相 关 理 论
青少年期
13~19岁
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忠诚
……
第15页
……
……
……
……
第二部分
4
柯 尔 伯 格 儿 童 道 德 发 展 阶 段 模 式
第16页
学生发展的规律
学 生 的 发 展 阶段1 服从与惩罚定向 阶段2 利己主义定向(“对我有何益处?”) 阶段3 人际和谐与一致(好孩子定向) 阶段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 法律与秩序定向)
学 生 的 本 质 属 性
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时期 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 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第4页
第一部分
2
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 生 的 本 质 属 性
生理
心理
发展需要的多面性
认知
情感
全面发展
道德
第5页
审美
第一部分
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 生 的 本 质 属 性
受教育者——学生
组员:蔡丹迪 陈雪萍 方颖莹 金仙芝 胡亚丽 李丹 雷黎颖 马正华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过渡页
第3 页
1.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 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部分
1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水平1(前习俗水平) 水平 Nhomakorabea(习俗水平)
相 关 理 论
水平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 普遍伦理原则( 原则与良心定向)
第二部分
4
学生发展的规律
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均衡。
学 生 的 发 展
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反应了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第 29 页
案例
受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权利也是义务
小周是一名13岁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成绩优良,很受教师和同学喜爱。但小 周的父亲一直认为,要在社会上混口饭吃,读那么多书没用,只要上了小学六年,会 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识几千个字,会做四则运算就足够了,于是就让小周在小学毕业后辍学跟自己做生意。 尽管小周很不乐意,坚持之下上了一年初一,但到了初二,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再供她 上学。 小周的班主任劝道,每个公民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至少应该让小周上完初 受教育是公民的义务 中;但周父则反驳:既然是权利那就完全可以不行使,义务教育是学校的义务,不是 学生的义务。小周拗不过父亲,只得辍学回家。
学 生 的 地 位
中国
履行《儿童权利公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22页
第三部分
学生地位观
传统教育派 教师中心论 消极人性观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中心论 积极人性观 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
第18页
现 代 学 生 观
第二部分
5
学生发展观
学 生 的 发 展 后 现 代 学 生 观
个性化的学生发展观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于各级各类学生来说,在他们 身上所展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并未达到顶点, 他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 能性,施以适当的教育就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其次,学生的发展是个性化的发展。强调“差异性”、“多 元性”、“平等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复杂、 丰富。 再者,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应该遵循世界的 丰富性与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只有这样,教育内部 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
学 生 的 地 位 后 现 代 学 生 观
第25页
过渡页
第 26 页
1. 联合国关于儿童权利的宣言与公约 2. 我国法律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性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四部分
联合国关于儿童权利的宣言与公约
联合国对学生的社会定位和权利规定主要是以儿童的名义进行的。 1. 《儿童权利宣言》【1959】 192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颁布了《儿童权利宣言》,1959年就行了修 订。 目的 在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民主、维护人类基本的权利和自由、保 护身心尚未的儿童以及规范人类对于儿童的培养义务。
学 生 的 发 展
少 年 期
少 年 期
第11页
第二部分
3
学生发展的任务
学 生 的 发 展
青年早期(14、15~17、18岁)又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 为职业生活做准备; 学习选择人生道路; 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定向; 学会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 提高自我调节生活与心理状态的能力; 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青 年 早 期
运算图式
第二部分
4
学生发展的规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阶段 口唇-感觉期 大致年龄 0~1岁 自我危机 基本信任VS不信任 自我品质 希望 理论关键词 基本信任感 希望
学 生 的 发 展
肌肉-肛门期
运动-性器期 潜伏期
2~3岁
4~5岁 6~12岁
自主VS害羞和怀疑
主动VS内疚 勤奋VS自卑
意志
目的 能力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第二部分
4
学生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阶段 年龄段 0~2 2~6、7 6、7~11、12 11、12~以后 认知结构 特点 反射行为个体 问题解决者 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非守恒 思维不可逆、整体与部分关系 具有守恒性、可逆性 脱自我中心性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第19页
过渡页
第 20 页
1. 学生的社会地位 2.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3. 学生地位观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过渡页
第 21 页
《学记》
“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结束部分
参考文献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教程》【司晓宏、张立昌 主编】 《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 主编】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主编】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 1. 赵雪霞. 传统与现代学生观的对照[J]. 教学与管理, 2007 (10): 22-23. 2. 郭启华.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王春燕. 《 学记》 对学生主体性地位论述的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 2009 (4): 6-9. 4. 邬智. 《 学记》 之学生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4 (4): 60-61. 5. 胡佳, 曾长秋. 以学生之心为心——《 学记》 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J]. 教育教学 论坛, 2013 (38B): 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