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学案)
最新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精品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和借鉴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二、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三、学习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的特点:(1)主持者:。
(2)重点: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3)设立。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征收,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
④作用:使国家从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
①原因:与相适应。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③作用: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成为国家的,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
(3)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1)政治:旧都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时受北边强敌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 过程: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讲汉话、、通婚姻、、行汉制等。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利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合作探究】1.阅读人教版《历史选修1》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那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2.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其措施主要有哪些?3.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2.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3 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4.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完整word版)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2、阅读P34 “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活动1】阅读P36 “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学案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目标】1、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形式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知识导学】A级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内容:484年,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___________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背景:___________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__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___________,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_____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___________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1)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___________。
(2)作用:改变了原先___________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都城___________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与___________相邻,时受骚扰。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 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活动 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 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 P32 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 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 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 3】结合活动 1、2 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结构】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一)迁都洛阳【活动 1】阅读 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用说明】认真阅读学习目标,依据知识结构并结合课本预习勾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以备课堂检查。
自主对“课堂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及时上交,以备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
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组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前导学】(阅读完成非常学案p12页)(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2)统一黄河流域:统一于年;(3)改革的有利条件:(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三)、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孝文帝即位:(权力保证);(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思想动员)(人才培养)(奠基作用)(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自学过关】1、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意义;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3、阅读“学思之窗”: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我有问题问老师】【合作探究】1、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2、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课堂检测】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5.下列人物中,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是A、道武帝B、太武帝C、冯太后D、孝文帝6.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7.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推动孝文帝改革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不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征服B、实行一些汉化措施C、开始实行编户D、重用儒生,兴办太学11、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1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内迁的五胡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课程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少数民族内迁1、民族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少数民族散居;2、内迁的五胡:、、、、;2、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的消亡,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中考链接◆1.(2013·甘肃白银市)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2.(2013·山东聊城)4.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A.推进大一统格局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3.(2013·山东潍坊)3.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4.(2013·山东滨州)3.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5.(2013·山东莱芜)材料: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含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答案)第第2课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概念阐释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梳理]:一、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1、: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④;⑤;(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历史背景:
1、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2、政治前提:北魏统一了北方
3、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阶级矛盾:政治黑暗,租役沉重
民族矛盾:民族歧视,压迫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汉族地主官僚不满
4、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个人因素)
二、改革的目的
根本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直接目的: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三、改革的内容
均田制(经济)
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遏制土地兼并北方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评价:积极: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2、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作用;分析改革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知识导学】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⑴建立:386年鲜卑建,定都,史称。
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国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存有戒心;官僚与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
为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1、推行均田制(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附近定居,实行,“劝课农桑”,这是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土地。
(前提)⑵时间: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⑷性质:均田制是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地主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保证和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也激化。
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及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按官吏发放,不许官吏。
学案12: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创新制度方面的措施与作用。
2.“巧设计迁都洛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为深化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
【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概况(1)主持者:冯太皇太后。
(2)目的:建立各种新的制度,用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措施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荒地变为土地国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且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是加速北方游牧民族农耕化最具影响力的措施。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强大,改革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2.过程(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的姓氏改为。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网络构建]【合作探究】探究一全面认识均田制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486),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 背景(智者的选择):1、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基础);出现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趋势。
2、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矛盾、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
(必要性)3、冯太后和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推动力)二、改革措施:1、均田制目的:保证政府的,缓和。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把控制的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并承担一定的和兵役。
影响:没有触及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提高了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 整顿吏治措施:①官吏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者处死。
②实行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对巩固北魏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
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环境和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4、革除旧俗措施:①穿,改,说,与汉人;②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
意义: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促进了。
三、特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深入到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和的性质。
四、改革的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化;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奠定了基础【要点解读】★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提示:从背景、内容、实质方面考虑)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生活。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学习目标】(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学习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了解东汉后政权的更替情况蜀十六国东汉魏西晋北周东晋宋齐梁陈吴南朝2、了解鲜卑族的基本情况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
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
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
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
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一了黄河流域,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
3、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新课探究】:(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1.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_________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_________吞并,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
2.发展:(1)386年,拓跋珪重建_________,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398年,拓拔珪迁都_________,次年称帝。
3.统一(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流域。
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课题: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等基础知识;理解孝文帝改革中的两个概念:均田制、三长制;分析归纳两大历史现象: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加快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所起的作用。
【预习案】
阅读教材,梳理知识
1.阅读26-27页第一个标题,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均田制能够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内容和作用划在书上。
3.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起到怎样的作用?
4.整顿吏治的主要做法有哪些?作用划在书上。
5.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的影响划在书上。
6.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的内容有哪些?
7.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突出的影响是什么?
1。
孝文帝改革经典学案
第3课孝文帝改革学案●无棣一中历史组一、背景①前提:②必要性:③推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内容三、影响①经济上:②政治上:③民族关系上:★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和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依据: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本人的努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改革的启示答案示例:①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意;②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③改革要具有勇于创新,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大无畏精神;④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1.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A.大兴安岭北段 B.大兴安岭南段C.小兴安岭北段 D.小兴安岭南段2.北魏统一北方是在A.386年 B.439年C.485年 D.493年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5.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C.俸禄制 D.改穿汉服6.孝文帝改革开始于什么问题A.整顿吏治 B.解决土地问题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8.北魏时台湾名称A.朱崖洲 B.夷洲C.流求 D.琉球9.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C.改穿汉服 D.迁都洛阳10.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气候恶劣,影响农业生产B.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C.日渐强大的柔然威胁平城D.太子恂发动了叛乱,危及改革。
学案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下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两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们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采用封建生产方式,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1)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大军南下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深度点拨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2)讲汉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①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为全国首姓。
②参照汉族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通过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的认同,争取到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高二】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高二】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第三单元北魏孝帝改革学案【双基梳理】●北魏孝帝改革(从公元471年开始)1、背景:①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加剧。
这些威胁到了北魏的统治。
②局部统一和统治者注重汉化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冯太后临朝听政,督促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化。
孝帝自幼学习儒学,深受汉化影响。
2、内容:前期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中期改革的重点是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后期的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化。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4、性质:北魏孝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5、作用: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日益活跃。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福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堂巩固】(08年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1)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魏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2)统一:
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100多年的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初步结束三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改革的必然性
(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的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之多。
(2)民族矛盾尖锐
原因: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⑶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改革的可能性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⑴前提: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
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的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过的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作用:
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⑹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2)措施:
①任期考核制
官吏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以上及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
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
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成,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改革阻力小。
②经济上:平成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⑵目的: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过程
①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定都洛阳。
②即对部分保守拓跋贵族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③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
(4)影响;
①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②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4.革除旧俗
1)有利条件: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2)主要目的: 为了尽快解决迁都洛阳后的民族差异问题。
3)措施:
①改行汉制
②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
④用汉姓:把拓跋氏改姓元氏,抹去皇室的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单音汉姓。
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与汉族的联姻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⑥重汉臣:北魏政权机构中汉族官员的比重由原来的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了胡汉官员各半的局面。
(2)影响: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四、改革的影响
1、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⑴农业
发展的原因
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
②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推广
⑵商业:--洛阳的繁盛
城市规模“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商品贸易活跃,对外贸易兴盛(四通市)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表现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五、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节,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2)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注意: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