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作业:第1部分 命题区域5 生物的种群、群落与环境 第2讲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课件:第1部分+命题区域4+生命活动的稳态+调节+第3讲
第9页
栏目导航
解析:选D 根对生长素最敏感,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高浓度的生长 素抑制其生长,故幼根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左侧生长慢,所以向左弯曲 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极性运输,A错误;幼根应该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 芽鞘中是极性运输,B错误;胚芽鞘应该向右弯曲生长,胚芽鞘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 的琼脂块左侧生长快,所以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C错 误;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D正确。
第15页
栏目导航
6.(2019·菏泽一模)油菜素内酯(BL)被称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如图为对油菜萌 发的种子进行不同处理后,其幼苗主根生长的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16页
栏目导航
A.在萌发的油菜种子中IAA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B.由曲线看出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该实验可探究IAA和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影响 D.一定浓度的BL可削弱IAA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解析:选B IAA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A正确;实验中没有设置一系列的BL溶 液探究对油菜主根生长的影响,不能证明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两个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和BL的有无,因此可探究 IAA和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影响,C正确;比较图中两条曲线可知:一定浓度的BL 可削弱IAA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正确。
第24页
栏目导航
高频考点整合提升
第25页
栏目导航
考点一 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和生理作用
(江苏专用)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22个常考点专攻专题五生态课件
(×)
(9)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
(10)生态系统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11)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12)生产者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是生产者
(√)
(13)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 ( ×)
(14)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都有利于治理温室效应(√)
关注点 8 不能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澄清] (1)信息传递的方向通常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不 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也不同于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而 是存在于三个方面: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跳舞 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
关注点 4 牢记六个“未必”和三个“一定” [澄清] (1)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 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 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 (2)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 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
关注点 5 牢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三个“不等于” [澄清] (1)植物≠生产者:蓝藻、光合细菌等不是植物,但能 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是植物,但营寄生生活, 属于消费者。 (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 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 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判一判]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1)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2020届高考生物山东版二轮复习训练题:第一篇 教材基础保分必背 六、生物与环境
六、生物与环境保分必背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形成原因(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所致;(2)种群增长“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即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的条件下获得的;(3)造成二者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存斗争(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
4.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K值受环境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
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6.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上大多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上呈镶嵌分布。
7.群落植物垂直结构的复杂的意义是植物种类数增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8.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0.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11.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1)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其原因是,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020江苏高考生物二轮课件:1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解析:选 BC。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 两 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 1.5,由于 a、b 两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未知,所以 a、b 两点的种群增长率大小无法判断,A 错误;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 知,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 1 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 0,即增长率小于 0,B 正确;a~ b 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 1,即种群增长率大于 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 加,该时间段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正确;b~c 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 率大于 1 时,该鲤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 1 时,该鲤鱼的种群 数量逐渐减少,D 错误。
热考命题 1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2018·高考江苏卷,T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 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4) 次 生 演 替 和 初 生 演 替 相 比 , 时 间 往 往 比 较 短 的 原 因 是 次__生__演__替__开__始__时__,__保__留__了__原__有__的__土__壤__条__件__,__甚__至__还__保__留__了__植__物__的__种__子__和__其__他__繁__殖__体___。
解析:选 C。图 1 中 a 只影响出生率,而 b 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 a 为性别比例,b 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 c 为种群密度。图 2 为图 1 的变式,图 2 中甲使 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 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 1 中 b 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 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 正确;图 1 中 c 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正确;图 2 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 1 中 a 为性别比例,C 错误;图 2 中丙为性别比 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文档: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一种群和群落【最新考纲】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
5.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6.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7.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8.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思考答案思考一:增长率是新增加数量与原种群数量的比例,只是一个比值。
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在种群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增长率虽然不变,但增长速率却很大。
思考二:不是,垂直结构是描述群落的特征,是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分层现象和种群的空间结构无关。
思考三:黑光灯诱捕法,逐个计数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法等。
思考四:前者主要指同一地段上不同生物的分层现象,后者主要指在不同地段上由于环境差异造成的不同生物的分布不同。
2020年高考总复习二轮生物辅导与提分专题十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精校
知 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
识
体 系
率。(P96—正文)( × )
构 建
21.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
核
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P101—与社会的联
心 考
教 材
系)( √ )
点 突
热
破
点
2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
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
知 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P60—正文)( √ )
识
体 系
2.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P61—
构 建
探究)( √ )
核
3.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
心 考
教 材
稳定。(P63—思考与讨论)( × )
识 体
3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
系
构 建
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
核
减等。(P123—正文)( √ )
心 考
教 材
3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
点 突
热
破
点 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扫
描 (P124—正文)( √ )
描
增长速率呈“钟型”。图示如下:
第26页
第二篇 专题十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教 材 热 点 扫 描
第27页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 ·生物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第二篇 专题十
新高考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五生态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强化练习知能提升202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强化练习·知能提升]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B.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解析:选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种群数量都呈“S”型曲线增长,比如,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些生物会逐渐消失,A错误;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并不是所有的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如从森林到沙漠的演替,C错误;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较多,年龄组成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若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也不一定会维持稳定,D错误。
2.有关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估算法B.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C.取样器取样法既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也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D.利用昆虫的避光性等特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
当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直接计数法);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比较困难,常用估算的方法,A项错误。
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研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项错误。
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通过计数或估算得到的物种数目即为物种丰富度,在已知调查面积的情况下,统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还可以求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
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调查农田昆虫的物种丰富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D项错误。
3.如果用样方法调查A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调查过程中可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区域适当增加样方数C.若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调查其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一般就是该植物种群的真实种群密度解析:选C。
2020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作业:第1部分命题区域4生命活动的稳态调节第1讲Word版含解析
第一部分命题区域4第一讲内环境稳态课时跟踪一、选择题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寒颤现象表明内环境稳态失调B.运动后Na+、K+排出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C.血浆中的物质可以进入组织液中,而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进入血浆D.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及葡萄糖分解丙酮酸的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中解析:选B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寒颤现象,这属于体温调节,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A错误;运动后Na+、K+排出较多,但机体可进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因此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血浆中的物质可以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物质也能进入血浆,C错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而葡萄糖分解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变会妨碍肺泡通气,使CO2在体内积累过多而导致酸中毒。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O2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体液调节B.缺氧会使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减少,有利于减轻酸中毒C.O2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的成分D.可通过检测血浆的pH来判断患者是否酸中毒解析:选B CO2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缺氧会使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减少,但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同样可导致酸中毒,B错误;O2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正常人体的血浆pH为7.35~7.45,通过检测血浆pH 可判断患者是否酸中毒,D正确。
3.研究发现,低温刺激能促进大鼠组织细胞合成胰岛素受体,从而提高大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受体能直接参与运输葡萄糖,促使血糖浓度降低B.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传入下丘脑并产生冷觉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葡萄糖的受体,胰高血糖素的受体,神经递质的受体D.寒冷环境中大鼠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的散热量解析:选C胰岛素受体接受胰岛素信息,不能参与葡萄糖的运输,A错误;产生冷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错误;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葡萄糖的受体,胰高血糖素的受体,神经递质的受体,C正确;寒冷环境中,由于自身调节,大鼠散热量等于产热量,D错误。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5.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5题 种群和群落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5题种群和群落1、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已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该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一定相等2、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3、种群的自然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某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M表示种群数量,据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2之后B.(K—M)/K中的值为0.5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C.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点时进行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图1是某林区划区轮伐的示意图,图中黑点密度代表树木的长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林区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光照B.若要调查该林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④用样方法调查C.利于保护林区资源的轮伐顺序为①→②→③→④D.过度采伐可改变该林区的演替速度和方向5、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春节前后,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B.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⑥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来影响种群数量的6、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7、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C.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8、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9、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J”型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B.“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C.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也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10、某小组开展探究振荡培养中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B.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相同C.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无需进行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D.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准确的种群数量11、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
2020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生物是理科学生高考时必考的一门科目,想考的话,首先就要背熟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能启动生物的生殖行为的外界因素是光照时间的长短(长日照:貂、鼬;短日照:山羊、鹿)2、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数目、细胞分裂方式、细胞种类都不断增加,而细胞全能性降低。
3、极体和极核的比较相同点: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都为体细胞一半;不同点前者在卵巢中形成,后者在胚珠中形成,前者基因型可以和卵细胞不同,后者的基因型与卵细胞相同。
4、大豆种子中与动物受精卵中卵黄功能相同的结构是(子叶)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小麦种子中与动物受精卵中卵黄功能相同的结构是(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
受精极核形成后直接发育,受精卵形成后经过休眠期后才发育(同时受精,先后发育)5、酵母菌有氧气时有氧呼吸,进行出芽生殖(无性生殖);在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性生殖)6、多年生植物生殖生长开始后,营养生长不停止。
7、枝条扦插成活过程中发生了脱分化与再分化(需要生长素,不需要外界光照和营养物质)8、胚囊中的细胞(植物细胞:卵细胞受精形成受精卵,两个极核受精形成受精极核)和囊胚中的细胞(动物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到一定时期,此期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9、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有机物种类增加、干物质减少、有机物分解、耗氧增加。
高考生物知识重点遗传和变异1、同源染色体之间相对应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对应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2、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而染色体上整个基因增添或缺失、改变属染色体变异。
3、发生双受精时,参与受精的两个精子基因型相同,参与受精极核形成的两个极核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
4、等位基因(D)与(d)的本质区别与D和A的本质区别是相同的:碱基对的排列序列不同。
2020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课件:第1部分 命题区域5 生物的种群、群落与环境 高考区域大题突破系列(4
解析:(1)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污水中有机物的 化学能。(2)由图可知,A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D 是消费者,C 是大气中二氧化碳 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 碳的形式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鱼属于消费者,即图中 D, 由于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鱼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4)群落的 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分布,体现了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5)生态系统中处理污染物的方法有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 物的降解作用。
(1)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 A、B、D 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碳在①②两个过程中分别主 要以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
(3)鱼类属于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常用________法调查鱼类的种群密度。 (4)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荷花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 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5) 当 人 工 湿 地 遭 到 生 活 污 水 的 轻 微 污 染 时 , 主 要 通 过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 的影响。
答案:(1)藻类(生产者) B(或 A-C) (2)藻类→植食性鱼类 D/A×100% (3) 抵抗力稳定性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保证鱼类获得较高的能量输入 物理 生物种 群的繁衍
4.某地为解决生活污水(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净化问题,而建立了一个人工湿地, 该人工湿地中的生物主要有芦苇、荷花、藻类、轮虫以及人工放养的鱼和鸭等。如图 为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书本黑体字速记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4.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必背基础知识点1.种群指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群落指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加上无机环境。
2.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共五个。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型、随机型、密集型。
4.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跳蝻、蚜虫、蚯蚓、昆虫卵)适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2020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课件:第1部分+命题区域5+生物的种群、群落与环境+第1讲
第34页
栏目导航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 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 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24页
栏目导航
(5)(2016·江苏卷)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 × ) (6)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7)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 )
第25页
栏目导航
2.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和演替叙述的正误 (1)(2017·江苏卷)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 (2)(2017·江苏卷)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 系。( × ) (3)(2016·海南卷)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 ) (4)(2016·海南卷)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 (5)(2016·海南卷)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 )
第11页
栏目导航
自测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4.(2019·铜川模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
第26页
栏目导航
2020高考生物通用版提分大二轮复习讲义:生物与环境 共6讲 Word版含答案
1.用样方法调查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且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2.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答案1.√2.×3.×4.√5.√6.×7.×8.×9.√10.×
1.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考点一
2020届高三生物(通用版)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阶段复习课 生态
阶段复习课生态生态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历年高考生物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考题经常从以下几个角度考查:1.考查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呈现形式多为曲线图题。
2.与群落相关的题目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一般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的概念、演替类型的判断依据,对种间关系的考查常结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
3.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题目常综合考查,以食物网和能量流动图解为依托或以简洁的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食物网的条数、食物网的绘制、种间关系、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计算等。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常以填空题形式呈现,考查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有关知识。
1.在一个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
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__。
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种群迁入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
(2)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
(3)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 kg,至少需要草________ kg。
【解析】(1)由图甲可看出: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3~7月。
由于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故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
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猫头鹰种群的数量会因食物链条数的减少而增加”,因营养级减少,能量损失减少,导致猫头鹰种群获得的能量增多而数量增加。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a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 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的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 、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 、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 、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 、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 、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 型增长”a 、数学模型:(1) Nt=N 0λ (2)曲线(如右图)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命题区域5第二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选C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B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解析:选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一般而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中,D正确。
3.(2019·江苏省徐州市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降低B.建立动植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选D生物群落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增加,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生物多样性不一定会增加,A错误;就地保护可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错误;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4.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査值偏大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解析:选B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小鱼不能被捕捞,进而导致调查值偏小,A错误;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C错误;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D错误。
5.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
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四个营养级可以构成食物网B.四个营养级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丙C.镉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解析:选C图示不同的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构成食物网,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因此图中含有镉的量越多,营养级越高,则丙所处的营养级最高,B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镉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错误;根据图示柱形图可知,丁的镉含量最低,说明其所处的营养级最低,则其固定的能量最多,由于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正确。
6.下列生物学的相关观点中,错误的是()A.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在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相互选择C.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D.运用生态学原理,人们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生物是共同进化的,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必然互为选择因素,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
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C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人们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D错误。
7.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赛达伯格湖时发现,某种鱼因年龄不同而食性不同:幼年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其幼年鱼)、小虾为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C.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因食物来源不同而分布在不同水层,属于垂直结构D.若大量增加湖中养殖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B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故生产者同化量大于所有消费者同化量之和,B正确;垂直结构描述的是群落的特征,而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属于同种生物,C错误;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其生物的数量增加,不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解析:选B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D正确。
9.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C.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D.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解析:选D据图分析,甲的捕食和竞争消耗的能量最少,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最多,说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A正确;生物体同化的能量是一定的,若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则用于种群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B正确;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增加其被捕食的比例,即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D错误。
10.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
如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A错误;鸡粪中所含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果树只能利用鸡粪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B错误;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该荔枝园还需要给鸡投放饲料,因此,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包括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和给鸡投放的饲料,D错误。
11. 2018年3月,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
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
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
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
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解析:选D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A错误;北部白犀牛位于顶级营养级,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不会使能量流动受阻,B错误;北部白犀牛作为一个物种,含有特有的基因,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错误;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增加个体数量,可通过克隆技术繁殖,D 正确。
12.我国某地曾发生了蝗灾,但消息传出没多久,蝗灾就被兴奋的“灾民”扑灭了,“灾民们”纷纷笑着说,今年卖蝗虫收入比种地强多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农技人员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D.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解析:选D蝗虫的幼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若蝗灾被扑灭后,生态系统中反而增加了其他生物种类,则生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并没有下降,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蝗虫只是第二营养级中一个种群而已,它捕食的庄稼(第一营养级)没有占到10%~20%的比例被同化,C错误;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由于含有部分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中有氮元素,所以它们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