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龚世胜高一生物组【教学分析】本节是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通过阅读这则故事,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还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在众多有造诣的科学家中,两个年轻学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首先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开端;多学科知识的背景是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是科学发现的关键。

在引导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本节又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述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设计理念】以新课标理念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

为指导,在设计中的思考是: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象征,甚至成为高科技的象征。

其独特结构模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从课本的封面看到中关村街头的雕塑;以及街头的路灯,有特色的建筑设计等。

这些形象地告诉我们10年前鲜为人知的DNA,如今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这就是社会实际的切入点。

由于在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学生已经学习了DNA的结构单位、组成成分、名称,并看到了脱氧核苷酸链。

由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DNA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就为学生学好DNA的双螺旋结构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尝试让学生亲历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DNA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解释DNA分子在遗传传递中的作用。

3. 强调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

2.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DNA分子的结构。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DNA分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DNA分子在遗传传递中作用的认识。

二、DNA分子的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组成单位。

2. 掌握DNA分子中碱基的配对原则。

教学内容:1. 介绍DNA分子的组成单位,即核苷酸。

2. 解释核苷酸由糖、磷酸和碱基组成。

3. 讲解碱基的配对原则,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

教学方法:1. 使用PPT展示DNA分子组成单位及其结构。

2. 通过示例解释碱基配对原则。

3.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DNA分子的碱基配对过程。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DNA分子组成单位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碱基配对原则的理解程度。

三、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 掌握DNA分子中磷酸和糖的排列方式。

教学内容:1. 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 解释磷酸和糖的排列方式形成DNA分子的骨架。

3. 讲解碱基如何在双螺旋结构中配对。

教学方法:1. 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 通过模型展示磷酸和糖的排列方式。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1. 观察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DNA分子磷酸和糖排列方式的认识。

四、DNA分子的复制教学目标:1. 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掌握DNA分子复制的条件和机制。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内容抽象,微观,不容易理解,本段教学我打算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反思”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编写在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6章第1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4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5学习方法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及其发现史,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自己动手构建DNA 分子模型并观察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为高二下学期的学习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以下学习基础:首先是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又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DNA和染色体的关系,但仍然没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其次是学生的能力基础:高二的学生已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获取信息及探究能力,逻辑思维逐步成熟,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师精心设置的任务。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高中生好奇心强,乐于合作、探究,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法学法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DNA分子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设计思路基于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要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先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再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及反思宁德市实验学校郜寿潭1. 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 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5.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6。

1案例引趣,导入新课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

教学反思-DNA分子结构

教学反思-DNA分子结构

教学反思-DNA分子结构
这节内容用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安排学生构建DNA的结构模型和总结特点,第二课时讲碱基互补配对应用的相关练习。

这节课自我感觉比较好,主要是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同时,通过构建模型,对DNA结构特点很容易就掌握,印象深刻。

但是第一课时时间上比较紧,有些班学生动手慢的就不够时间讲课后练习。

但这样时间会更加紧。

为了掌握时间,前面的复习和引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然后给5分钟学生阅读沃森和克里克的资料,然后发模型,发前先给学生介绍材料数量、种类和作用,对小组两人进行分出一条链的估价,然后再用碱基连接起来。

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拼的长度为5个碱基对,然后前后两个小组的连接起来,这样可以保证长度又可做出效果比较明显的双螺旋模型。

大概15分钟就可拼好。

然后利用课本的讨论题,让学生总结出DNA的特点。

总结了三个特点后,接下来可以让不同小组之间的分子链比较一下,看一不一样,从而引出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特点。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DNA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哪里。

总结DNA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最后练习巩固。

这样的编排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也轻松。

关于相关计算的练习,我第一个课时备课不足,讲的一团糟,后来参考了别人的“图解假设“法,再给学生讲,效果一下好了很多。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案一: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

教学重点:1.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掌握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幻灯片和视频资料。

3.DNA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图与生物体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Step 2: 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结构使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解释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由糖、磷酸和碱基组成。

阐述碱基是形成DNA的双螺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强调DNA是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的,形成一个螺旋。

Step 3: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详细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展示DNA分子模型。

通过比较DNA与梯度的形状和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

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沿着中心轴向相对旋转而成。

Step 4: DNA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介绍DNA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解释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控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物体的正常功能。

提及DNA replication 和蛋白质合成等基本过程。

Step 5: 拓展知识和应用让学生查找和分享DNA的其他相关知识,如DNA的变异、突变和基因工程等。

通过讨论和互动,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的理解和应用。

Step 6: 小结和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教学延伸:1.让学生制作DNA分子模型,以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DNA分子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示例(精选5篇)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示例(精选5篇)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示例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示例(精选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示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示例篇1DNA分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重要。

教材中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的资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改的科学素养理念。

在教学中要注意由里及表,由浅到深,逐步发散,帮助学生构建DNA分子形成的网络知识系统,达到掌握主干知识的目标。

另外,在相应内容结束时要及时“点题”在教学中我觉得通过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后,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

学生在实践中能准确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而且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和数量关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学难点也能轻松的突破。

但从时间安排上内容有些多,需要一节半的时间方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节和DNA的复制结合在一起,继续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探究DNA的复制规律,组成两节实验连排的课,这样知识比较完整,而且有知识深度的递进,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比较大,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科研意识。

在准备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时,我无数次的被科学家的机智、聪慧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所打动,作为教师我不只要激励我的学生勇攀科学的高峰,同时也要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有所建树。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示例篇2DNA分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DNA 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碱基互补配对时为什么必须A-T,G-C配对”?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一、设计思想:以DNA模型的建构为依托,通过“分析原型---模型假设---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的过程式教学,尝试模型建构的科学方法,通过对DNA分子结构原型的分析过程,体验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教学中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学具动手构建模型,然后通过师生或生生的互评,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达到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中体现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理念,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需有特定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同时理解DNA的分子结构,既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理解基因的本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生物学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知识目标的任务不是很难,相对来说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二是通过运用学具构建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内容安排二课时,这里呈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安排DNA分子结构特点的拓展和有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计算和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他们自然会产生“DNA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怎样的结构?”这样的疑问,而这正是促成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奋点。

此外,学生在初中科学和必修一的学习中已掌握了核酸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等知识,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的经验积累,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学生更擅长于形象直观思维,其空间想象力不足,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有必要利用学具进行直观的模型构建,以增强其理解力,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阐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第3章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3章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DNA晶体结构模型,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DNA分子结构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特点,强调DNA结构的重要意义。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验证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周密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2. 准备DNA晶体结构模型,便于学生观察和探究。

3. 安排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室教学,确保教学环境良好。

4. 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组成,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DNA的图片和相关介绍,引导学生思考DNA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对DNA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新课:通过PPT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详细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毗连、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意义和应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4. 教室互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怀疑。

5.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双螺旋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DNA分子的结构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的分析,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3.科学探究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基于资料提供的证据,得出DNA 的结构特点。

4.社会责任通过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四、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从已知的遗传物质话题开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对DNA结构探究历程的分析,动手合作进行模型构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能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一.教的效果分析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开始,让学生思考要具备这些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究;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将抽象的微观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参考教案.doc教案第一章:DNA分子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定义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3.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定义和功能2.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3. DNA分子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DNA分子的定义、功能和基本组成单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DNA分子在生物遗传中的具体作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介绍DNA分子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

2. 讲解DNA分子的定义和功能:详细讲解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3. 讲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介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和作用。

4. 分析DNA分子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第二章: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碱基配对原则。

二、教学内容:1.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 DNA分子的碱基配对原则三、教学方法:1. 模型演示法: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2. 讲授法: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碱基配对原则。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 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DNA分子的结构。

3. 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详细讲解DNA分子的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的排列方式。

4. 讲解DNA分子的碱基配对原则:介绍A-T、C-G的配对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在遗传中的优势。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包含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分子,它的结构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对于生物学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教授DNA的结构,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

首先,教师在引入DNA结构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渗透,使他们能够了解DNA分子的重要性和其在生命中的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DNA在基因和遗传学中的作用、DNA研究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相关话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DNA结构的好奇心和渴望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图像、模型和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展示DNA的结构。

DNA的结构是复杂而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和形象化。

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二维和三维图像来展示DNA的结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模型,例如DNA链、核苷酸和碱基对等模拟物理实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来感受DNA的结构。

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制作DNA模型,以加深他们对DNA结构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对DNA结构的学习。

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些DNA结构相关的任务,例如交流和解释DNA的结构、设计一段基因序列并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等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DNA的结构。

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反馈和评估来确保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和情景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然后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测验或评估工具来测试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些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总而言之,教学DNA结构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帮助他们理解。

通过渗透背景知识、使用图像、模型和实验、引入互动和合作学习以及进行反馈和评估等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DNA结构的学习效果,并帮助他们建立更牢固的基础。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模型建构4:DNA的立体结构
资料:发现DNA的衍射图是一个圆柱形的结构,所以他们推测DNA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螺旋的。就好像一根弹簧一样。DNA结构的螺旋是右手螺旋。
在我们初步了解DNA的结构之后,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教具,尝试制作一个DNA的物理模型
3、DNA的结构特点分析
观察手中的结构进行结构分析:
2.那么这两条长链是如何组成DNA的呢?
模型建构3:DNA的双链结构
1.碱基和磷酸酸哪一个在外侧?
2.两条链是怎么样的平行关系?请在一下两个选项中选一个
小游戏:请这列同学来组成一条dna单链,另一组同学组成两外一条链。请你们把你们的碱基都朝内部,看看两条链是一种怎样的平行关系?反向平行。
3.为了使DNA的结构更稳定,碱基之间通常会配对形成氢键,配对是随机的吗?有没有规律?
1、模型外侧是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
2、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
同DNA的模型之间有什么区别?
四、DNA分子的有关计算
课本上的拓展题
引出模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
引导学生构建核苷酸的模型
引导学生构建核苷酸链的模型
引导学生了解双链的形成方式以及DNA分子的稳定性
教学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
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一、展示双螺旋雕塑图片
二、DNA的结构探究历程
温故知新:
1、它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2、组成的元素?
3、基本单位?
4、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模型构建1:核苷酸的结构
圆形代表磷酸,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矩形代表含氮碱基,将磷酸和五碳糖用线链接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
6.1案例引趣,导入新课
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

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

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

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

世纪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给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费用4.8万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绝了这项要求。

世纪盛典公司遂将北京大学起诉到法院。

教师提问: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DNA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6.2 资料分析,模型构建
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
指导学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学生根据自己对DNA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有同学构建如下双链模型: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

并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度。

改进后的模型如下: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让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稳定的直径。

再次改进模型如下:
(4)学生构建DNA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6.3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自评、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 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6.4DNA分子结构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不同DNA 分子的结构并不尽相同,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6.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关系
记录本小组制作的DNA模型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并将几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合并,统计、归纳双链DNA分子中四种碱基数量的比例关系。

6.6情感教育提升
在资料分析、模型制作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相比,沃森和克里克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互补;对所从事的研究有兴趣和激情等。


6.7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后总结在制作和运用DNA分子模型的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寻找更好的材料用具和方法,设计制作更科学、更美观、使用更方便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开始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却发现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DNA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碱基互补配对时为什么必须A-T,G-C配对”?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

新课标理念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同行切磋等,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更改,具体如下:
教学过程:开始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以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模型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生物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

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

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细节,如学生拼接时(碳)原子的位置接错、违反空间学现象等,现场发现、现场展示、共同讨论、及时纠正。

在讨论中擦出火花,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得到结论。

互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要注意:课堂调控引导能力对教师是一大考验。

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