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号(>,<,≥,≤)的含义举例说明不等式的表示方法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b,a+c>b+c(加法性质)性质2:如果a>b且c>0,ac>bc(乘法性质,正数)性质3:如果a>b且c<0,ac<bc(乘法性质,负数)性质4:如果a>b且c≥0,a-c>b-c(减法性质)第二章:不等式的运算2.1 不等式的加减法运算展示不等式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举例说明练习题:求解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2.2 不等式的乘除法运算介绍不等式的乘除法运算规则,注意正负数的处理练习题:求解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3.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介绍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如直接解、移项、合并同类项等练习题:求解下列简单不等式的解集3.2 不等式组的解法介绍不等式组的解法,如图像法、区间法等练习题:求解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第四章:不等式的应用4.1 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举例说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距离问题、分配问题等练习题:解决下列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4.2 不等式的优化问题介绍不等式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如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练习题:解决下列优化问题中的不等式第五章:不等式的综合练习5.1 不等式的综合应用综合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运算和解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解决下列综合应用问题中的不等式5.2 复习与总结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基本性质、运算和解法总结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在数学中的应用第六章:不等式的标准形式6.1 不等式的标准形式介绍不等式的标准形式:x ≤a 或x ≥a说明标准形式在解不等式组中的重要性6.2 标准形式的不等式解法展示如何将不等式转换为标准形式练习题:将给定的不等式转换为标准形式并求解第七章:不等式的绝对值7.1 不等式中的绝对值解释绝对值在不等式中的含义和作用举例说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7.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展示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步骤练习题:求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第八章:不等式的函数关系8.1 不等式与函数的关系探讨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函数图像解决不等式问题8.2 函数图像下的不等式解法介绍如何利用函数图像求解不等式练习题: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给定的不等式问题第九章:不等式的不等式系统9.1 不等式系统的概念介绍不等式系统的概念及其解法说明不等式系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2 不等式系统的解法展示如何解不等式系统练习题:求解给定的不等式系统第十章:不等式的拓展与应用10.1 不等式的拓展探讨不等式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介绍不等式的相关拓展知识10.2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分析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练习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不等式问题教案总结:本教案涵盖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解法、应用以及拓展等内容。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不等式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1、性质2、性质3。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解答。

5.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评价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辅助工具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展示不等式的图形和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不等式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图形等元素,生动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题:准备一系列练习题,涵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应用问题。

9.1.2不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9.1.2不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9.1.2不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9.1.2 不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难点:如何正确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是否也像等式一样有其自身的性质?
(二)讲解新课
1. 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在讲解每个性质时,教师都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推导,增强他们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基础题和提高题,让学生在做题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四)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的性质及使用方法。

(五)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框架,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填充和扩展,例如在讲解每一个性质的时候,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解释,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课堂练习部分,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在做题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不等式根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主备人:胡伟审核人:使用人:第11周讨论时间: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解决方法: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的导出,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测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并在理解的根底上加强练习,以期到达学生稳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或小黑板教学设计流程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交流3-5分钟〕学生答复等式的性质: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已学过的等式性质内容的记忆,及表达语言的准确性;〔2〕学生对等式性质得出过程的回忆.探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学生读文8-10分钟后,研讨并解决下面问题〕如果a>b,那么,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A位于表示b 的点B的右侧,画图表示.〔一〕做做1.请你在上面的数轴上画出表示a+3和b+3的点来,哪个点在右侧?并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 a+3______b+3.类似地,应有 a+c______b+c.2.如果在a>b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多举出几组数据,结合数轴来比拟出两组数的大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如果a>b,那么 a+c>b +c,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二〕探究1.根据8>3,用“>〞或“ 8×2_______3 × 2; 8×〔-2〕_______3×〔-2〕.8× _______3×; 8×〔-〕_______3×〔-〕.8×0.01______3×0.01; 8×〔-0.01〕_______3×〔-0.01〕.2.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3.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4.你有什么发现?再举几例,验证你的结论.通过多组数据,观察、思考、一起探究两组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填空的根底上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并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比照,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如果a>b,并且c 〔三〕例题例根据不等式的根本性质,把以下不等式化成x>a或x2;〔2〕2x20.学生独立完成,举手答复以下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稳固不等式的性质.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说出填空根据的是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2〕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掌握情况.解:〔1〕 x-l>2,x-l+l>2+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 x>3.〔2〕2x 2x-x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 x20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 xa或x 〔四〕教后检测1.如果a〞或“a或x8x+1;〔3〕 x>-4;〔4〕-10x 〔五〕当堂训练1.在以下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根本性质.〔1〕假设a-3<9,那么 a ______12;〔2〕假设-a<10,那么a______ -10;答:〔1〕a<1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 2.a<0,那么〔1〕a+2 ______2;〔2〕a-1 ______ -1;〔3〕3a______ 0;〔4〕a-1______0;〔5〕|a|______0.答:〔1〕a+2<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1,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3a<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根本性质1,得a-1<-1.又,-1<0,所以 a-1<0.〔5〕因为a<0,所以a≠0,所以|a|>0.〔此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根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根底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 是非负数等.〕 3.判断以下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口答〕〔1〕因为7.5>5.7,所以-7.5<-5.7;〔2〕因为a+8>4,所以a>-4;〔3〕因为4a>4b,所以a>b;〔4〕因为-1>-2,所以-a-1>-a-2;〔5〕因为3>2,所以3a>2a.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2〕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2〕当 a=0时,3a=2a.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3〕〔学生在答复此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4.按照以下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1〕由-2<-1,两边都加-a;〔2〕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5.用不等号填空:〔1〕当a-b<0时,a______ b;〔2〕当a<0,b<0时,ab ______0;〔3〕当a<0,b>0时,ab ______0;〔4〕当a>0,b<0时,ab ______ 0;〔5〕假设a ______ 0,b<0,那么ab>0;〔六〕教后反思第2篇:根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根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根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根本不等式;④用根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微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根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拟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根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拟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拟法是比拟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标准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根底.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稳固深化.学习根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表达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表达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稳固化归思想及应用根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时机,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根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根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根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根本不等式,以及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根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测,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根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根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根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2.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形.(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四)美育渗透点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数学教案-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尝试指导法、讨论法.2.学生学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从具体下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二)难点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三)疑点弄不清“不等号方向不变”与“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四)解决办法讲清“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的一组比较大小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2.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与等式性质的对比中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3.通过教师的板书及学生的互动练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二)整体感知通过具体的事例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再反复比较三条性质的异同,从而寻找出在实际应用某条性质时应注意的使用条件,同时注意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1、2进行比较:相同点为不管是对等式还是不等式,都可以在它的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同点是对于等式来说,在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情况下等式仍然对立.但对于不等式来说,却不一样,在用同一个正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方向不变;而在用同一个负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这是在不等式变形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1)用“>”或“<”填空.①7+3____4+3 ②7+(-3)____4+(-3)③7×3____4×3 ④7×(-3)____4×(-3)(2)上述不等式中哪题的不等号与7>4一致?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3换成5,-3换成一5,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教法说明】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0呢?为什么?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基本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6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学生活动:看课本第57~58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区别、联系?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下面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③若,且,则,.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不等式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以下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这些先不要向学生说明.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例1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或的形式.(1)(2)(3)(4)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解:(l)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得(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2,得(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4得【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例2 设,用“<”或“>”填空.(1)(2)(3)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例2,由3个学生板演完成后,其他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最后与书中正确解题格式对照.解:(1)因为,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性质1,得(2)因为,且2>0,由不等式性质2,得(3)因为,且-4<0,由不等式性质3,得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注意问题: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1)用“>”或“<”在横线上填空,并在题后括号内填写理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2,3分别用A、B、C表示.)①∵∴()②∵∴()③∵∴()④∵∴()⑤∵∴⑥∵∴()学生活动:此练习以学生抢答方式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烘托学习气氛.答案:①(A)②(B)③(C)④(C)⑤(C)⑥(A)【教法说明】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们是应用不等式的哪条性质,是怎样由已知变形得到的.注意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2)单项选择:①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②由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③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是任意有理数④若,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B.C.D.师生活动:教师选出答案,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答案:①A ②D ③C ④D(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 ) ②∵∴( )③∵∴( ) ④若,则∴,(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判断正误.答案:①√②×③√④×【教法说明】以多种形式处理习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2)练习第③④题易出错,教师应讲清楚.(四)总结、扩展1.本节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2.注意事项:(1)要反复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2)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一定要看清是正数还是负数,对于未给定范围的字母,应分情况讨论.3.考点剖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历届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P61 A组4,5.(二)选做题:P62 B组1,2,3.参考答案(一)4.(1)(2)(3)(4)5.(1)(2)(3)(4)(5)(6)(二)1.(1)(2)(3)2.(1)(2)(3)(4)3.(1)(2)(3)九、板书设计6.1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二)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则,.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若,,则.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若,,则.二、应用例1 解(1)(2)(3)(4)例2 解(1)(2)(3)三、小结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四、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盒子里有红、白、黑三种球,若白球的个数不少于黑球的一半,且不多于红球的,又白球和黑球的和至少是55,问盒中红球的个数最少是多少个?第5篇教学设计初二下册数学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设计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3.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3.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对不等式的性质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他们可能对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够熟练,对一些复杂的不等式问题求解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数学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建模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的符号及其含义。
3.提问:除了比较大小,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不等式的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数轴和具体数字,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例如:若a > b,则a + c > b + c,a - c > b - c等。
-解释性质背后的数学原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点评,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不等式性质,总结解题方法。
-提醒学生关注不等式的符号及其含义,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强调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拓展题:完成以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已知一个正整数x满足不等式2x - 5 > 3,求x的取值范围。
-问题二:已知a、b是两个实数,且a > b,那么以下哪个不等式一定成立?(1) a + 2 > b + 2;(2) a - 2 > b - 2;(3) 2a > 2b。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1》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正数,以及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负数等。

这些性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对于不等式的性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不等式性质的案例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性质,例如:“小明比小红高,如果小明再长高5cm,那么他比小红高多少?”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性质,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关于不等式性质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不等式性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在购物时 maximize your savings?”,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七年级下学期《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数学七年级下学期《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数学七年级下学期《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等式的性质》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不等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通过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意义,提高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运算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实数的基本知识,对数学符号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不等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不等式性质的推导和证明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定义,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性质。

2.难点:不等式性质的推导和证明,以及在不等式性质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运用直观演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如PPT、图片、例题等。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题,涵盖不等式的各种性质。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如身高、体重等,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存在。

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与等式有何不同?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2.呈现(10分钟)呈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传递性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例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等式的性质。

初中数学_8.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8.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高矮,引出不等式的定义。

不等式的定义像a>b,>1,-1<-4+ ,3x+6<0,5x+2>2x+4这样,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10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不等式:(1)-3<0 (2)4x+3y>0(3)x=3 (4)x2+xy+y2(5)x+2>y+5是是不是不是是温故知新问题1.由等式性质1你能猜想一下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吗?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

教师引导:“=”没有方向性,所以可以说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而不等号:“>,<,具有方向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它在方向上的变化。

问题2.你能通过实验、猜想,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吗?思考下面的问题,1、甲的年龄为a 岁,乙的年龄为b 岁,如果甲的年龄比乙的年龄大,请你用不等式表示出a 与b 的大小关系。

c 年后,他们二人谁的年龄大?你能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吗?c 年前呢a>b ;甲的年龄大,a+c>b+c2、在数轴上,点A 与B 分别对应实数a 、b ,并且点A 在点B 的右边,请你用不等式表示a 、b 之间的大小关系。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引入不等式基本概念(适用于初中数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能够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1.复习正数、负数、绝对值等概念,为引入不等式基本概念做铺垫。

步骤二:引入不等式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6大于4」和「6小于4」这两个陈述之间的关系;2.提示学生不等式符号的意义,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表示方法;3.介绍不等式的定义: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用不等号表示,这种关系叫做不等式;4.通过几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步骤三:符号表示法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符号表示法:大于号、「大于等于」号、小于号和「小于等于」号;2.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不等式的符号表示法。

步骤四: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同时乘(除)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翻转。

2.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步骤五:解决不等式问题1.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如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法、不等式的图形表示等;2.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不等式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步骤六:总结归纳1.通过回顾,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2.向学生提供一份复习材料,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通过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实例的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一些有趣的不等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2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负数,以及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这些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不等式运算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对于不等式的符号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等式的性质还没有接触过,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负数,以及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不等式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传递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性质,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不等式的性质的讲解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华高,请问小明比小华高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1.1 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的概念,举例说明。

解释不等式中的“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的含义。

1.2 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介绍不等式的标准形式和斜线形式。

演示如何书写不等式,并强调箭头和斜线的区别。

1.3 不等式的解集解释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演示如何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包括用数轴表示解集的方法。

第二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1 不等式的传递性质介绍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即如果a < b且b < c,则a < c。

通过示例解释传递性质的应用。

2.2 不等式的同向加减性质介绍不等式的同向加减性质,即如果a < b,则a + c < b + c(c为正数)和a c > b c(c为负数)。

通过示例解释同向加减性质的应用。

2.3 不等式的反向乘除性质介绍不等式的反向乘除性质,即如果a < b,且c为正数,则ac < bc和a/c > b/c (c不为零)。

通过示例解释反向乘除性质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3.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如直接解不等式、同向加减、反向乘除等。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解简单不等式。

3.2 复合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复合不等式的方法,如先解不等式组、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质等。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解复合不等式。

3.3 不等式的应用介绍不等式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求解最值等。

通过示例演示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不等式的性质练习4.1 简单不等式的性质练习提供一些简单不等式,让学生练习解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强调解题中的关键步骤和常见错误。

4.2 复合不等式的性质练习提供一些复合不等式,让学生练习解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强调解题中的关键步骤和常见错误。

第五章:不等式的综合应用5.1 不等式的综合应用问题提供一些不等式的综合应用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在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后,进一步研究不等式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后续学习不等式应用的基础。

教材通过举例和证明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工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后,对于不等式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性质。

例如,比较两组数的大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和演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例如,解决生活中的公平问题,如分配物品、安排时间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师准备的小组学习任务。

通过讨论和交流,巩固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并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4. 不等式的大小比较5.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大小比较,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图形和实例,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新课导入: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不等式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掌握不等式运算规则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分析学生的练习情况,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八、课后作业1. 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关练习题。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深入学习作准备。

九、课堂纪律与管理1. 建立课堂规则,维护课堂秩序。

3.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2.1.2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数学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上

《2.1.2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数学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上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不等式变形;2. 能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正确解简单的不等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1、2、3;2. 教学难点: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不等式变形。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粉笔、不等式板演、实物投影仪;2. 准备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不等式变形例题,设计基础题和拓展题;3. 确定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结合讲解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小学和初中的解不等式的情况,了解不等式的性质。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等式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1. 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例题:解不等式5-2<7-2。

2.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例题:解不等式-3(x+1)>5。

3.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尝试用文字和符号两种形式归纳出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补充讲解其他性质。

(三)应用实践1. 设计一些典型的不等式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练习。

2. 引导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些复杂的不等式。

(四)小结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等式的性质及应用。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及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2.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和不足?如何改进?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给予了足够的指导和帮助?4. 本次教学设计中是否包含了足够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本次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机会,通过案例研究、项目任务和问题解决等途径,探索新知识,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开放和活跃的环境鼓励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将学生的想法、质疑和创造力放在中心位置。

七年级数学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1)小华的年龄比小明大3岁,小明的年龄比小刚大2岁。请问:小华的年龄是否比小刚大5岁?请用数学语言表示并证明。
(2)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满100元减20元。如果小王购买了一件原价200元的衣服,实际支付了160元。请问:小王购买的衣服是否享受了打折优惠?请用数学语言表示并证明。
4.探究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如果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式是否仍然成立?请给出证明。
(2)如果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式会发生什么变化?请给出证明。
5.复习题: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以下复习题:
(1)回顾已学的方程和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在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整理本节课所学的不等式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像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直观思维能力。
3.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提高解题技巧。
4.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不等式,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等式的证明:教师以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证明不等式的性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2.讨论内容:
(1)不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如何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和困惑。
3.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设计 9.1.2不等式的性质(2)

教学设计 9.1.2不等式的性质(2)

9.1.2不等式的性质(2)岚皋县城关中学数学教研组:余静一、课标分析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我在不等式的性质(2)教学设计中注重类比思想的应用,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中的重点部分,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定理后,进一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并了解含有符号“≥”和“≤”的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是后继深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解决与不等式有关问题的基础和依据。

教材中列举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定理,这三条性质是不等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性质,不仅要掌握它们的内容、理解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对这些性质进行拓展探究。

(3)不等式的性质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不等式,要经常用到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思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不等式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4)在本章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现在再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已是顺理成章的了,但是知识体系的变化会引起对不等式整个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上的不同,相应问题的难度与方程的综合程度会有所加大,并且突出由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关系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建立不等关系及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意义,并且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渗透方程、不等式思想。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在初中数学内容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在利用不等式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三、学生分析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接下来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了解含有符号“≥”和“≤”的不等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探究并掌握不等式的3条性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类比猜想、验证、归纳和完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

在本节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的概念及其性质,不等式的概念,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具有统一和对立的关系,等式的有关研究,研究本节不等式的性质就顺理成章了。

本节课学生类比等式的性质去猜想不等式的性质,用不同的方式去验证猜想,比如,天平实验,实例验证,运算举例,数轴理解,最后归纳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和相等构成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不等式的性质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及不等组的解集,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所以《不等式的性质》具有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经历和体验探索不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进一步体会猜想、验证和归纳的数学研究方法。

2.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用不等式性质解决一些数学和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基本经验。

3.进一步的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了不等式的概念,因此让学生经过类比猜想,验证,总结出不等式性质,从而解决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难度不大。

但是本节课的学习,估计学生会产生以下困难:1.探索不等式性质时,如何与等式性质进行类比,类比什么,思路不清晰;2.学生在类比等式性质1猜想不等式性质1时,会出现“结果仍不相等”,不能猜想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探索不等式性质2,3时,由于学生思维的片面性,考虑不到不等式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情况。

4.学生不清楚运用性质3时,为什么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如何改变。

5.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注重个体差异。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教学难点确立为:类比等式性质研究不等式性质的数学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不等式性质3.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采取以下的教学支持条件:多媒体、投影仪、几何画板、天平。

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课堂教学策略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节课的教与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类比等式的性质,猜想-验证-归纳得到不等式的性质。

运用直观演示法、天平实验法、运算举例法、多媒体动态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

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不同深度的要求,以及每个环节及时给与学生评价,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收获。

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旨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以下三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严密性:猜想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猜想之后必须验证,通过分析才能总结归纳出结论。

2.思维的灵活性:考虑到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去验证。

3.思维的敏捷性:可以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形成思维板块的积累。

总之,本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教学过程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下)9.1.2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1复习旧知,提出思考一:引入 1、天平与数学 学生回顾天平,老师讲解天平的数学史,让学生了解天平,了解用天平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用天平验证不等式性质做铺垫.2、什么叫等式?性质1是?性质2是?用符号怎样表示?天平数学史的介绍,既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等式和不等式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复习等式的性质是为了类比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学生观察用天平探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教师指出天平平衡可以抽象出数学中的等式,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对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

3、什么叫不等式?不等式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回顾不等式的概念,教师强调不等式的大小由不等号的方向确定.类比等式的学习,学习了不等式的概念之后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活动2类比猜想,验证归纳二:不等式性质1 1、不等式是否具有类似等式的性质呢? 学生类比等式性质1,大胆猜想不等式性质1,老师引导学生猜想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猜想正确吗?我们该如何验证?能否像等式一样用天平验证?学生分组用天平验证,然后展示验证过程3、提出问题:如果天平左边是5g ,右边是10g ,那同时减20g 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天平具有局限性,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可能是负数,除了天平以外,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式? 学生小组再讨论,提出解决方案:①可以用生活中温度的例子来理解②可以从数学运算的角度来理解,③用数轴来理解. 4、通过验证说明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归纳得到不等式性质1,用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学生类比等式性质1的符号语言,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性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等式性质1,提出注意: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理解不等号方向不变. 5、回归教材,勾画重点“不等号方向不变”,并朗读理解 6、巩固练习 (1)小试牛刀:用“>”或“<”填空: ①已知 a >b ,则a +3 b +3. ②已知 a <b ,则a -5 b -5. ③已知 a <b ,则2a a +b. 加深对性质1的理解,教师及时点评与小结.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猜想是获得结论的第一步,但猜想之后需要进行验证或论证. 用天平做数学实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其中的乐趣.天平这个数学模型存在一定局限性,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小组合作探究的乐趣.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学生内化理解巩固练习,加深对性质1的理解活动3自主探究,发现新知三、不等式性质2和不等式性质31、刚才我们探究了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将探究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研究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情况.2、类比等式性质2,猜想不等式性质2教师引导:不等式两边乘或除的数均不能为0学生猜测: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天平验证猜想学生用天平实验验证猜想是正确的.4、学生自我纠错,找出原因,改正错误.同学们觉得这个猜想一定是正确的吗?教师鼓励学生举出反例,说明猜想错误.学生小组交流猜想错误的原因:天平具有局限性,只能乘或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乘或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师:如何把猜想改正确?学生改正猜想,得出结论。

5、归纳总结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纠错的过程,学生总结完善得到不等式性质2和不等式性质3.教师给予肯定6、用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用符号语言表示出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7、微课理解不等式性质3教师播放微课,加深学生对性质3的理解8、回归教材,勾画重点,大声朗读学生清楚研究方向类比等式性质2和不等式性质1的探究过程,经历猜测、验证、纠错、归纳、完善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发现原因,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突破难点.也让学生感知探究新知的乐趣.微课加深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内化、理解不等式性质2,3。

活动4 运用新知 达标检测四、达标检测用动画片里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由浅入深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下节课利用不等式性质理解不等式作准备.活动 5 课堂小结五:归纳总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悟呢?学生从知识,学习过程,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 教师再总结:本节课我们类比等式的性质学习了不等式的三条性质,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的这个数,不仅不为0,还应该分为乘以正数或负数两种情况,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在学习中,我们体验了猜想,验证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用天平实验、生活实例举例、数学验证、数轴理解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最后我们灵活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及时回顾所学内容,教师用思维导图更直观地总结,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小结. 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知识,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图,为以后继续学习服务。

活动6布置作业 巩固新知六、作业 必做:教科书习题9.1第4,6题 选做: • 教科书复习题9第5题. • 比较-a 与-2a 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

板书设计9.2.1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课例点评本节课以课标和学情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在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引入简介天平数学史,渗透了数学文化,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二、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层层递进。

本节课以探索为主线,学生类比等式的性质,猜想、验证和归纳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验类比的学习方法。

在验证过程中从实验实际与数学本身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验证猜想,进一步的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