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糖尿病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2
03Leabharlann 血脂调节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调节血脂 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从 而延缓微血管病变的进程。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与教育
合理饮食
建议糖尿病患者采用低糖、低脂、高 纤维的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 保持营养均衡。
适量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慢跑、游泳等,以改善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过程,提供家庭支持和关爱,共 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06 预防与早期干预
预防策略制定
1 2
高危人群筛查
针对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 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
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均可加重糖尿病微血 管病变的程度,患者应积极戒烟限酒 。
心理调适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
07 专家共识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专家共识的局限性分析
地域差异
专家共识主要基于大城市的医疗经验和数据,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 基层地区,尤其是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
挑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困难,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不同微血管并发症的评估方法各异,难以统一标准。
解决方案
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推广和应用新的诊断技术和评估方 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同时,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能力 。
通过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降低糖尿 病微血管病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3年版《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共识的更新与变化
总结词
与时俱进。
详细描述
2023年版的共识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纳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重点强调了生 活方式干预、个体化评估和定期随访在糖尿病前期管理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更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02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与评估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01
02
选择
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如 年龄、性别、BMI、血糖水平、合并 症等,个体化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干预的注意事项与副作用管理
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干预时,应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患者也应加强生 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
副作用管理
针对不同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等,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 量、用药时间,或加用其他药物减轻副作用。同时,患者也应了解并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及时就诊处 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睡眠与心理健康的管理
充足睡眠
每晚保证7-9小时的充足睡眠, 维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有助于
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炎症。
应对压力
学习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如 深呼吸、冥想和放松技巧,有助 于减轻心理压力和对血糖的影响
。
心理健康支持
如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支 持,如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 ,以帮助应对糖尿病前期的心理
体重:控制体重是糖尿病前期干预的重要手段,定期监 测体重变化有助于评估干预效果。
血脂:糖尿病前期患者常伴随脂质代谢紊乱,监测血脂 水平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作为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 警示信号。
随访策略与重要性
策略
糖尿病高危人群检测和干预:专家共识解读
糖尿病高危人群检测和干预:专家共识解读一、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4亿人,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
为了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减轻患者痛苦,早期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干预至关重要。
为此,我国糖尿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团队共同编制了《糖尿病高危人群检测和干预专家共识》,旨在为广大临床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检测和干预策略。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及检测方法2.1 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根据《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家族史: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肥胖:BMI≥24kg/m²,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高血脂:血脂异常- 年龄:40岁以上- 妊娠糖尿病史-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2.2 糖尿病检测方法针对高危人群,专家共识推荐以下检测方法:- 空腹血糖: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检测血糖浓度- 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采集血液检测血糖浓度- OGTT试验:口服75g葡萄糖,随后采集血液检测血糖浓度- HbA1c:检测血红蛋白A1c含量,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三、糖尿病干预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至关重要。
主要包括:- 饮食调整: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总热量摄入-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限制饮酒- 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参加社交活动3.2 药物干预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处于高危状态的患者,可考虑药物干预。
主要包括:- 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降压药: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调脂药:他汀类、贝特类等3.3 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监测,以评估病情控制情况。
社区糖尿病病例讨论与专家会诊
D
06 社区糖尿病管理策略探讨
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与挑战
现状
当前社区糖尿病管理存在筛查不足、 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随访不到 位等问题,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 不佳,并发症发生率高。
挑战
社区医生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患者 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社区资源有限, 难以提供全面的糖尿病管理服务。
创新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规范用药,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提升社区医生糖尿病诊疗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专业培训
组织社区医生参加糖尿病专业 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诊疗
能力。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社区医生参加学术会议、 研讨会等活动,与专家交流学 习,分享经验。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励基金、评选优秀 社区医生等方式,激励社区医 生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工作。
并发症与合并症情况
眼部并发症
轻度视网膜病变,定期 眼科检查
心血管并发症
高血压,口服降压药物 治疗,定期心血管内科 随访
肾脏并发症
轻度蛋白尿,定期肾功 能检查
其他合并症
高血脂、肥胖,通过饮 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进行 干预
03 专家会诊流程与规范
会诊专家组成及职责
内分泌专家
负责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建立糖尿病专病管理团队
包括全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 科专业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 糖尿病管理服务。
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
通过讲座、宣传册、微信公众号等多 种形式,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和 自我管理能力。
实施糖尿病筛查和早期诊断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定期筛查和早期 诊断,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专家建议解读
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HbA1c达标率提高
24周后连续两次患者血糖检测HbA1c≤6.5%, HbA1c≤7.0%的患者比例
60.00% P=0.001 43.70% 40.00% P=0.043 17.50% 10.10% 甘精胰岛素组 调整OAD组
27.10%
20.00%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空腹血糖值,每周调整2-6U基础 胰岛素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Raskin PR, et al. Eur J Intern Med. 2007 ,18(1):56-62.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2: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患者自我调整方案
患者自我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 口服药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选择和调整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1: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医生指导方案
医生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4.4 4.4-6.1 6.2-7.8 7.9-9.9 >10.0
基础胰岛素剂量调整
-2U 不调整 +2U +4U +6U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备选治疗路径
二甲双胍
α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初诊T2DM患者
*高血糖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专家解读《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分型六 2型糖尿病(T2DM)
T2DM是糖尿病患者中最主要的群体,其主要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患 者临床表型异质性大,表现为:
• 通常发病年龄较大、体型偏胖及代谢紊乱 • 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无需依赖胰岛素治疗 • 可有明确的T2DM家族史 • 常有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如黑棘皮、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
体征主要包括患者面容、体型、皮肤表现、脂肪分布、性腺发育 及视力、听力等。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有哪些?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有哪些?
二、辅助检查 (一)胰岛β细胞功能
血清C肽是临床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主要指标,为区分糖尿病类 型的重要参考。在临床工作中,可用空腹C肽和随机C肽代替。 刺激后C肽<200pmol/L提示胰岛功能较差; 刺激后C肽<600pmol/L提示胰岛功能受损,应警惕T1DM或
常见的胰岛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 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和锌转运 体8抗体(ZnT8A),多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T1DM。在已知胰 岛自身抗体中,GADA敏感性最高,建议将其作为糖尿病免疫 分型诊断的首选指标。 推荐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对所有糖尿病患者筛查GADA。对于 条件有限者,至少应在疑诊T1DM患者中筛查抗体。若GADA 阴性,应加测IA-2A和ZnT8A;如3个常见胰岛自身抗体均阴性 ,而临床表型仍疑似T1DM,有条件者可行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 胞检测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易感基因检测辅助分型。
分型四 GDM与妊娠显性糖尿病
妊娠期显性糖尿病:与GDM不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是在孕期发现 的,已达到非孕人群糖尿病诊断标准,其糖代谢紊乱大多不会在妊娠 结束后恢复正常。患者糖代谢紊乱多发生在孕前,但未被发现,致使 其糖尿病诊断时间在妊娠期。 因此,建议将妊娠显性糖尿病按照非妊娠的筛查流程分型诊断。
中国糖尿病血酮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②治疗监测与效果评估: 研究显示血酮下降说明DKA 缓 解,其下降速度可作为疗效的评估指标, 因此监测血 酮值对评估治疗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发 病后4 ~ 6h每小时监测血糖及血酮水平,当酸中毒缓 解、阴离子间隙恢复正常,则降低监测的频率。酸中 毒持续存在且治疗无效可能是由脓毒症、并发症及胰 岛素剂量不足引起,此时须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干预。
16
①DK:在DKA发展过程中机体酸碱平衡处于代偿阶段,可仅 表现为DK。诊断标准为血酮≥3mmol/L或尿酮体阳性,血 糖>13.9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血清HCO3->18 和( 或) 动脉血pH>7.3;
②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临床特点为血糖>33.3,动脉血pH> 7.3,血清HCO3->18,微量酮尿、微量或无酮血症, 有效血浆渗透压>320,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
19
胰岛素治疗 DKA 仍推荐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共识》增 加了血酮监测及根据血酮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建议,并 对 DKA 缓解后胰岛素治 疗进行指导。具体如下: ①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 0.1 U/( kg·h) ,重度 DKA 患者则以0.1 U/kg 静脉输注后以0.1 U/( kg·h) 继续输注。若第1 小时内 血 糖下降不足 10%或下降不足 2.8 ~ 4.2 mmol/L, 则以0.14 U/kg 静脉输注后继续以先前速度输注。 ②床旁监测患者血糖及血酮,当 DKA 患者血酮的降低速度 <0.5 mmol/( L·h) ,则需增加胰岛素剂量 1 U/h。
18
①第1小时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速度15-20 ml/ ( kg·h) (一般成人1.0 ~ 1.5L) 。随后的补液速度取决 于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 ②要在第1个24 h 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 补液治 疗是否奏效以监测的血流动力学( 如血压)、出入量、实验 室指标及临床表现为准。 ③在补液过程中对心、肾功能不全者监测血浆渗透压,并 对其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以防止补液过多。 ④当患者血糖≤11.1 mmol/L 需补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 治疗,直至血酮、血糖控制。
专家解读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为,应该利用这 两种医学各 自不
些人 包 括 病 人 也 讲 ,你中 ,对 生命 是 差 ,就 可 以纠 正 弥 补 ,对 这 种 孩
给 我 西药 ,它 有 一 些 副 作用 ,就 随着 自然 界 的变 化 而 变 化 的 , 比 子 帮 助 他 调 整 体 质 状 态 ,让 他 将 用 中药 帮 助 我治 疗 这 个 病 就 可 以 如我们讲不光说人 ,就是植物 的 来得 糖 尿病 的机 会小 一些 。 了 ,实 际情 况是 很 多 病 人 如 果 一 话 ,你 们 去 看 在 南 方 适合 生存 的 还 有 肥 胖 儿 的例 子 ,现 在 十
疗方 面各有各的优势 ,我个人认 中药 ,不 想有 副作 用 。
要 注 意 调 节 ,所 以我有 一 个 观 点 ,
中药 有 哪 些 优 势 呢? 中 医 就是说治未病 的观点 ,从小 的时 同 的优 势 ,如 果 一个 糖 尿病 ,有 调 节 人 体 方 面 , 一 个 有 天 人 合 候 ,甚至就可以发现你体质 的偏
谈糖 尿病 中医治疗 ,我想请教 一 但 是 病 人 如 果 血 糖 很 高 的 时 候 ,
当 中起到 一个什 么 作用 。
走 到 成年 以 后 , 比正 常 孩 子得 糖
下 ,徐 教 授 ,中 医在 糖 尿病 治 疗 单纯靠 中药 ,那就达 不到了,所 尿 病 的 几率 要 大 ,从 体 重 来 讲 , 以在 这 样 的 时 候 ,我 们 就 讲 西 药 低 体 重儿 糖 尿 病 比一般 的 要 高发 。 徐远 : 应该这样讲 ,现代 医 该 用 ,合 理 的 西药 是 一 定 要 用 的 , 从 中医 来讲 ,你 有 体 质 的 偏 差 , 学 ,就 是 西 医 和 中医 在糖 尿 病 治 不 要 有 错 误 观 念 ,我 就 依 赖 于 纯 有这 个 问题 ,在 早 期 的 时 候 ,就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糖 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学科的发展,促 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解读目的与意义
1 2
明确筛查与防治策略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明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筛 查对象和防治策略,为基层医生提供实践指导。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规范的筛查和防治,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03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
、病程、并发症等因素。
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在实施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过程中,可能面临医疗资源不足、患者依 从性差等挑战。
对策
针对上述挑战,可以采取加强医疗资源投入、提高患者教育和管理水平等对策 ,以确保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3
促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通过实施专家共识,提高基层医生对糖尿病微血 管病变的认知和诊疗能力,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 提升。
0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流行 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现状
发病率和死亡率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 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地区和人群分布
实验室检查
新技术展望
关注新兴技术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诊 断中的应用前景,如人工智能辅助诊 断等。
通过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了解 患者肾功能、代谢状况等相关指标。
04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 策略与措施
综合治理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
01
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降低
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定稿
本共识中对糖尿病分型的建议, 与不同指南糖尿病分型建议的异同
ADA和WHO
T1DM、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GDM
1999年
(ADA 1997年)
2019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T1DM、T2DM、 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ELISA
有试剂盒,操作简便,易于开展
敏感性和特异性受试剂盒反应模式影响;推荐采用桥联ELISA GADA、IA-2A、ZnT8A
免疫印迹法 CLA LIPS ECL
特异性高 无放射性,易于自动化 无放射性 无放射性,适应大样本检测
操作繁琐,难以适应大样本检测 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 RLA(RBA)法 变异系数较大 需要获得抗原纯蛋白,仪器昂贵
• 但由于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和筛选策略,即使在有效的检测条件下,这些病 因明确糖尿病的误诊率仍然较高,导致患者难以或延迟获得正确的治疗
• 准确的病因分型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基础与关键 • 由此基于我国的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意见,形成了《糖尿
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1.Chung WK, Diabetes Car. 2020, 43(7):1617-1635..2. 周智广. 1型糖尿病的精准医疗距离我们有多远?[J].中华内 科 杂 志 , 2016, 55(1): 4-5.
WHO为世界卫生组织;ADA为美国糖尿病协会;T1DM为1型糖尿病;T2DM为2型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 14(2):120-139.
目录
1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者治疗的信心。
0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治疗的综合效果。
03
加强患者教育及自我管理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治疗的顺利进
行。
05
营养与饮食管理在缓解2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
合理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建议
碳水化合物
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尤其是精制糖和白色主食, 增加全谷类、杂豆类和蔬菜的
02
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 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 病症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 糖检测,如结果异常,再进行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 诊。
病情评估方法
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深 呼吸等方法,降低患者身 心紧张水平。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 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理解。
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途径
健康教育
开展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
心理咨询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 持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确保其获得合理的营养摄入。
自我监测与管理
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和体重 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 计划。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 态度和信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
06
运动锻炼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的 益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家共识解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家共识解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简称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亿,其中约30%~40%的患者伴有视网膜病变。
这一严峻形势促使我国眼科学界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微循环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和纤维组织增生。
微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神经功能障碍使视网膜神经细胞受损,纤维组织增生则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微血管病变。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症状。
此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较大,视力恢复效果不佳。
专家共识强调,早期筛查和干预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
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在确诊后立即进行眼底检查,以后每隔1~2年进行一次复查。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年龄大于60岁、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等,应缩短筛查间隔。
在治疗方面,专家共识推荐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激光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晚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激光凝固病变区域,减轻视网膜病变程度。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如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移植等。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一步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张先生,50岁,糖尿病患者,因“视力下降”就诊。
经检查发现,张先生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处于早期阶段。
医生建议他进行眼底检查,并定期复查。
同时,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以减轻视网膜病变程度。
张先生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并接受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文档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高危人群检测和干预:专家共识解读
糖尿病高危人群检测和干预:专家共识解读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前识别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专家们就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检测和干预达成了一致意见。
本文将解读这些专家共识。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检测专家们认为,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检测应基于以下几个因素:1. 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因此应重点关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2. 家族史:糖尿病在家族中的遗传性很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定期检测。
3.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BMI指数超过25的人群应进行检测。
4. 不良生活惯:长期不运动、高糖高脂饮食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惯都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根据以上因素,专家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筛查,以及定期监测血糖和其他相关指标。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预专家们一致认为,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应基于以下原则:1. 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改善生活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2. 药物干预: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有时需要采用药物干预来控制血糖水平。
专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以确保安全有效。
3. 定期随访: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复查血糖和其他相关指标,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调整干预措施。
结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检测和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专家共识指出,通过定期检测高危人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然而,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仍需考虑,因此建议在实施前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参考文献:1. 专家共识A2. 专家共识B3. 专家共识C。
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解读内容及意义
共识主要内容
共识涵盖了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评估、预防、治疗及康复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针 对性的管理策略。
解读意义
通过深入解读共识,有助于医务人员全面了解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管理的最新理 念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降低骨折带来的危害。同 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骨骼健康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定期检查和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 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骨
折风险。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解读主要成果回顾
1 2 3
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的认识提升
通过本次解读,专家们强调了糖尿病患者骨折风 险高于一般人群的事实,并深入探讨了相关风险 因素和管理策略。
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推广
介绍了针对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的专业评估工具 ,并提倡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以更准确地识 别高风险患者。
02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骨折风险 评估,以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 骨折风险。
早期诊断和干预措施建议
对于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和骨折风险评估,以便早期发现 和诊断潜在的骨折风险。
针对、药物 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其自我管 理能力。
糖尿病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糖尿病可导致骨代谢异常、骨质量下降和骨脆性增加,从而增加骨折风险。
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背景与目的
背景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 患者的骨骼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规范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管理,中 国专家制定了相关共识。
目的
通过解读共识,提高医务人员对糖尿 病患者骨折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降低患者骨折发生率。
专家解读《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比例应到达1%~2 %。 0 0
30 克。 0毫
34 硒据与 柏约 人・ 暖曩
和脂肪 酸 ; 不饱和脂 肪酸再 根据其 不足 . 会使血管变脆 , 发生脑 出血、
不饱和脂肪酸.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双 果进食过多会使人们罹患高血脂症 .
低 碳 生 活 节能 小 窍 I ' ]
专家解读 /军分任侯 ●解7科师 文放内主李 ●4院 医玉 文4内 医 解4泌 长 /0一 军 放院 军医 0 医
每日 脂肪摄入量是多少? l 什么是脂肪?
1糖 尿病患者每 日脂肪摄 入 总 . 量占总能量比例不应超过3 %。 O
《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 治疗指南 》
8 键的 . 称多不饱脂 肪酸。 按双键的位
蛋白的控制。
过 1% 。 O 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周吃2 ~3 次含(一 脂肪酸较多的海鱼 。 ^ 3 )
什么是脂肪酸?
l 的饱和脂 肪酸也必 然进食较多的胆
饱和脂肪酸在氧化分解为二氧 自然界有4 多种脂肪酸 O 依据脂 固醇。
能 它 不含双 化 碳 和 水 时. 释 放 出大 量 能 量 , 5单不饱和脂肪酸 是较 好的膳 肪酸分子中含双键多少分为: . 如果摄入 食脂肪来源. 在每日总脂肪能量 中的 键的称饱和脂肪酸, 含双键的称不饱 是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 .
人体 的脂 肪是由甘油和脂肪 酸 置又可分为(- 族、‘ 6 、 9 | 3 c- 族 ∞- 族 ) , 组成的. 大部分脂肪储存在人体的脂 等不饱和脂肪酸。
小部分在血浆或非脂肪细 2糖 尿病患者应限制饱 和脂 肪 肪细胞内, .
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人 , 两种脂肪酸 胞内。 脂肪 的功能 : ①保护身体. 免 每天摄入量应低于1% 。 0 受外界 因素对重要器官的冲击。 ②脂 不含 双键 的脂肪酸称 饱和脂 肪 所有的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 ③脂肪对 酸. 3饱 和脂 肪酸 和反式脂肪 酸小 肪氧化可产生大量的能量。 . 植物油中椰子油、 棕榈油、 棉籽油含 于7 有利于血胆 固醇和 低密度脂 细胞的新生. % 大脑的发育和神经功能 膳食中饱和脂肪 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④脂肪能帮助脂 饱和脂肪酸也很多。 酸 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 中, 这些 4适 当提高 不饱和脂肪 酸的摄 溶性维生素A D E 的吸收。 . 、 和K 食物也含较多的胆固醇。 故食入较多 入 . 摄 入 量 占总能量 的比例 不应 超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解读糖尿病
在台湾每日新增206名糖尿病就诊患者、25人死于糖尿病,显示糖尿病已严重威胁健康。
糖尿病防治的专业药师表示,民众对糖尿病的卫教知识大多不足,甚至还有许多迷思,而常见的5大迷思更造成民众不敢接受医生的治疗,导致糖尿病一直恶化,终究造成并发症出现,甚至死亡。
药师陈淑谧指出,在台湾10大死因中,糖尿病人数攀升至第4,全台至少有167万人为糖尿病所苦。
一般而言,家族遗传、肥胖体型、饮酒过量、病毒感染等情况,皆可能引发糖尿病发生。
此外,若血糖控制不好,患者易伴随出现视网膜、血管、神经及肾脏等相关并发症,严重者可能有失明、截肢甚至死亡。
远离糖尿病肥胖者先减重10公斤吧!
第1型糖尿病和多重基因遗传有关,第2型糖尿病除了基因遗传外,和日常生活型态也息息相关。
根据统计,父母及祖父母等一等亲中有人曾罹患糖尿病,其子女罹患糖尿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30%至40%,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险群。
其他的高危险群,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多发性卵巢囊肿及妊娠性糖尿病等族群。
这些人通常都长得圆滚滚的,因此减重就成了预防及控制糖尿病的首要任务,特别是高危险群如果又有肥胖身材,建议先减重10公斤,缓解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5大误区
Q1:糖尿病能够痊愈?
A:诊断为糖尿病时,其实胰脏Beta细胞50%已经消失,无法回复,因此不可能痊愈。
但不需就此灰心,只要血糖控制得宜,糖友仍可拥有同一般人的生活品质。
Q2:常吃甜食是糖尿病主因?
A:甜食并非引起糖尿病的主因,不吃甜食亦不代表不会得糖尿病。
其实只要量控制得宜,糖友仍可正常食用各式食品。
需注意的是,代糖类食品虽然不含糖,还是必须注意热量过高的问题。
Q3: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
A:虽然过重的人较容易患有糖尿病,但不运动才是导致糖尿病的主因。
除了运动量多寡,体脂肪过高的人也是高危险群,体脂肪是否过高可从腰围测得,男性腰围应低于90公分,女性腰围应低于80公分,并非以体重判断。
Q4:第2型糖尿病仅限于成人?
A:常认为孩童仅会罹患自体免疫系统出问题的第一型糖尿病,但在饮食西化、不运动的影响下,病患年龄层逐渐下降,甚至向下扩及至国小孩童。
Q5:血糖稳定就可停药?
A:血糖过高必须靠测量才能得知,停药期间仍可能维持高血糖状态而不自知,等出现症状后再就医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大的威胁其实是并发症,如视网膜剥离、肾病变、足部病变等等,若自行减药、停药,反而会因血糖失衡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