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物质构成的奥秘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
他们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探索出了一些关于物质构成的奥秘。
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物质的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奥秘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名叫德谟克利特。
他提出了“原子”这一概念,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割的微小颗粒组成。
直到现在,原子理论仍然是物质构成的基础。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凝聚着质量和正电荷,而电子则带有负电荷。
然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原子的细致结构。
通过粒子加速器等技术手段,科学家发现原子核中还存在着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的。
而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
这些粒子被称为夸克,它们是最小的构成物质的元素。
二、分子的奥秘除了原子,分子也是物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分子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我们经常说的水分子H2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分子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化学反应的发生。
科学家们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研究,揭示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机制。
三、元素周期表的奥秘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的序数排列了所有已知的元素,揭示出了元素之间的规律和特性。
周期表的排列是根据元素的电子结构进行的。
我们知道,原子中的电子会围绕原子核的轨道运动。
不同的轨道对应不同的能级,而轨道中的电子数目是有限的。
元素周期表将具有相同电子壳层结构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可以清晰地展示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元素的框架,也为科学家发现新元素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物质的量子性质除了原子和分子的组成,物质还具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性质。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之一。
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双重性质,即它们既表现出粒子的行为,又表现出波动的行为。
量子理论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原理”,认为在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无法同时得到完全准确的结果。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气>液>固,间隔慢慢变小。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氢除外)1、原子不显电性。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和核外电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2、原子中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质子数13,核外总的电子数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整体不带电。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一层,最多七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类推;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物质的形成与微粒、元素一、物质与微粒、元素的关系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OH-、SO42-等),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Na+),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Cl-)。
2、形成过程: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3、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4、常见的原子团:OH-、NO3-、SO42-、CO32-、NH4+5、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钠和氯为例)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Na+Cl-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联系【巩固练习】1.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铜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远处就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选项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OH-和H+结合成水分子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4.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分子在不断运动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D、乙、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此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B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二节 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考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2微粒的性质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可分的: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即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电子。
③1911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结构理论。
2、卢瑟福实验:3、原子核是可分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可继续再分,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它们分别带有不同电性。
45、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6注意:①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
例: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的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因此决定原子种类的粒子是核质子数(核电荷数)。
不同种类原子的本质区别二、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原子、离子:①图示联系:②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带“钅”特殊:金(Au)、汞(Hg)。
固态非金属单质带“石”例:碳(C)、硫(S)、硅(Si)等。
稀有气体惰性气体例:氦(He)、氖(Ne)、氩(Ar)等。
2、注意:①分子与原子大小比较: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不一定比其它原子大。
②分子与原子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③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体积质量小;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三、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2、简单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
②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实际质量。
四、原子结构示意图1、画法与含义:2、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与原子性质的关系:原子类别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性质金属原子一般<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较易发生化学反应非金属原子一般≥4个易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原子8(氦为2)很难得失电子(常称为稳定结构)极难发生化学反应3、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1 分子和原子1、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H2O水分子注意:⑴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⑵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就是其原子。
例如,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即Hg。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运动。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用⑵⑶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注意: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减小,考题中经常写是由于分子大小或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是错误的,因为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体积不变。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元素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6、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7、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8、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钠Na等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
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等。
9、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可以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可以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10、分子和原子之间不能比较大小,但是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的原子个体大。
如:分子一定比原子大,这句话错误。
考点2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可以深刻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氧气(O₂)、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等。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如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由Na₂和Cl₂构成,硫酸铜(CuSO₂)由Cu²₂和SO₂²₂构成。
2. 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之间有间隔,间隔大小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氢原子除外,它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 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3. 电子排布: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1.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及技能清单
子
部
分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先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带电的原子;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与原子的联系:都能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2.Ne表示:氖元素;一个氖原子;氖气;Al3+表示铝离子;
3.3Mg2+中前面的“3”表示3个镁离子;右上角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元
素
部
分
1.元素符号的意义:一种元素,一个原子;
金石稀类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电子数<4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最外电子数>4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最外电子数=8(He为2)时为稀有气体元素,其化学性质稳定;
氢气、氧气、氮气、磷、硫、碳、镁、铁、氦气、氩气、氖气;
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
能叙述物质的组成
1.依据化学式;2.模式:A2B3由A元素和B元素组成;
3
能叙述物质的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A2B3由A2B3分子构成;
模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A由A原子构成;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AB由A离子和B离子构成;
4
能通过叙述不同物质的组成
找出宏观相同之处
如:找出二氧化碳和氯酸钾中都含有氧元素;
5
能通过叙述不同物质的构成
找出微观相同之处
如:找出液氧和空气中都含有氧分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1. 原子理论-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核外的轨道上运动。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递增的排列方式。
- 表中元素按照周期(横行)和族(纵列)分类,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族。
3. 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结构。
- 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电荷相反的离子间的电静力吸引形成。
- 共价键由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4. 分子结构-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 分子的形状和性质由其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化学键的类型决定。
- VSEPR(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几何形状。
5. 物质的状态- 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等离子态。
- 状态的变化由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引起。
- 相变是物质状态之间的转换,如熔化、蒸发和凝固。
6.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 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
7. 能量转换-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 能量形式包括热能、光能、电能等。
- 焓变(ΔH)是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量度。
8. 核反应- 核反应涉及原子核的变化,如裂变和聚变。
- 核裂变是重核分裂成较轻的核,并释放大量能量。
- 核聚变是轻核合并成重核的过程,也是太阳和其他恒星能量的来源。
9.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
-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用于描述粒子的量子态。
- 量子力学解释了原子和分子的稳定性、光谱线以及其他微观现象。
10.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涉及极小尺度(纳米级别)的材料和结构的研究和应用。
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实验一:氨分子扩散(无色酚酞遇碱变红)1、向水中加酚酞,酚酞不变色。
结论: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再向烧杯中加几滴浓氨水,酚酞变红。
结论: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把装有浓氨水的一个烧杯,和另一个装酚酞试液的烧杯用一大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①(主要)微粒在不段运动。
②(其它)浓氨水有挥发性。
氨水显碱性。
注: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二:半管水和半管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一管。
气体易被压缩,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结论:微粒间有空隙。
气体微粒间空隙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小。
注: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总结: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的动运。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间有空隙。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气体、水、碘单质)、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离子(盐)二、分子1、不同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反之为混合物。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气体(除稀有气体之外的气体)、水、碘(I2)5、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6、H2O由H元素和O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由H原子和O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
注:只有氧气中才含有氧分子,只有水中才有水分子,只有氢气中才有氢分子,以此类推。
三、原子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4、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5、原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金属、稀有气体、碳单质、硅单质6、提出原子学说:道尔顿发现电子:汤姆生发现原子核:卢瑟福原子核质子(+)(+)中子(不带电)原子(正电=负电)电子(-)H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物质由什么样的微粒组成就由什么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的离子叫作阳离子(即核内质子数多于核外电子数),如Na+ Mg2+ NH4+;带负电的粒子叫作阴离子(核内质子数少于核外电子数)如 Cl― O2― SO42―等,在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且正、负电荷数目相等,所以溶液不显电性4、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地壳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Si、Al、Fe。
最多金属与最多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Al2O3默写1—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5、化合价+1 价K、Na、Ag、H ;+2价Ca、Mg、Ba、Zn、Hg ;+3价 Al ;+4价 Si ;+5价 PO 一般为-2价 ,Cl 一般为-1价,铁有+2、+3价,+2价的铁一般叫亚铁 , 6、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如冰、水、水蒸气的构成粒子都是H2O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2)性质:①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小);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分子运动越快);③分子间有间隔[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热胀冷缩的原因);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物质挥发、扩散、溶解等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酒精与水混合后的总体积比两者体积之和略小、气体易被压缩等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3)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描述具体分子的构成时原子要具体化。
如果指明一个(或每个)分子,则后面原子也要根据化学式说明相应原子的个数)。
如水(H2O)可以描述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过氧化氢(H2O2)可以描述为:“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每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4)应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都是由H2O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是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的,是混合物)。
2.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即元素守恒),但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为:分子(3)结构:①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有一种氢原子没有中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②相对原子质量:以1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单位为1。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考试要求:1.了解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化学变化。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等物质。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不断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如: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态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距减小。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该物质由分子构成)例如: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若该物质由原子构成,则对应的原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铁原子是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整理(全面,带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例如扩散、溶解、挥发等)【拓展实验】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①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实验二(如图1):烧杯B中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B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③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2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什么没必要;实验一已经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分子之间有间隔(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例热胀冷缩、三态变化、1+1<2)(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而最小粒子。
注意: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化学性质就由什么微粒保持。
3、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混合物宏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的微观:由不种分子构成的(2)纯净物宏观: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3)物理变化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分子种类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4)化学变化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微观:分子种类改变4、分子由原子构成三、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性质同分子)四、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1、联系: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结构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1、原子 中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3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 1 页 共 3 页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考点1 分子1、 概念:分子是 最小的粒子。
2、 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 ,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 。
③分子间有 ,且分子间隔受热 ,遇冷 。
(特例水结冰:分子间间隔 变大)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 > >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3、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考点1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⒉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单位为“1”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3 元素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
⒊地壳中含量位于前五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钙,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第 2 页 共 3 页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元素。
⒉书写: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O 、S 、C 、P 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 、Na 、Mg 、Zn 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①表示氢元素H 2H :表示二个氢原子,2H 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1 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①“最小粒子”是指构成这种物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粒子最小。
因为分子还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还可以再分。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
因为一些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其物理性质。
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
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3、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2 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① 这里的最小粒子是指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
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分子、原子
都不变
水蒸发变成水蒸汽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分子种类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
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
2、纯净物和混合物
①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纯净物的组成、性质固定。
②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混合物的组成不固定,混合物中各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
3、注意: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用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来描述。
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考点4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因为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① 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②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原子的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r):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
①公式:,它是一种比值,单位是1,省略不写。
③Ar≈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5 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
2、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还有镁氢和其他;
3、生物体中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4、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
5、记忆元素符号: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 、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金Au、铅Pb、汞Hg、碘I(共30种)
6、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的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7、元素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只表示原子个数
例如: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H2O: ①表示1个水分子;②表示水这种物质;
③表示水是由氧、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④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8、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构成”描述。
如;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4种描述方法(以水为例)
①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有2种描述方法(以汞、食盐为例):
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9、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例如:碳元素有三种不同中子数的原子:126C136C 146C
考点6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编写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写了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中,现有元素112种。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② 一个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即有七个周期。
②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一个族,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3、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4、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①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工具 ② 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等) 考点7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核外电子的排布:
② 原子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
②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n 表示电子层数)。
③ 离原子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原子核远的电子能量较高。
④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以此类推。
离核最远的叫做最外层。
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
2、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电子(只有一层的具有2个电子)。
3、原子结构示意图
4、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 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小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大于4个
易得到电子、不稳定
考点8 离子
1 H
氢
1.008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省略); ①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钠离子Na +
、镁离子Mg 2+
、铝离子Al 3+
、亚铁离子Fe 2+
、铁离子Fe 3+
、铵根离子NH 4+
等; ②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离子Cl -
、硫离子S 2-
、碳酸根离子CO 32-
、硫酸根离子SO 42-
、硝酸根离子NO 3-
、氢氧根离子OH -
等;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4、离子结构示意图: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Al 3+
离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电子数,为阴离子,Cl -
5、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符号
元素符号
阳离子符号,如Mg 2+
阴离子符号,如Cl -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6、核外有10个电子的粒子有: (1)分子:Ne 、HF 、H 2O 、NH 3、CH 4 ; (2)阴离子:N 3-、O 2-、F -、OH -
;
(3)阳离子:Mg 2+
、Na +
、Al 3+
、NH 4+
;
7、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以NaCl 为例)
8、化学式前有系数只表示分子个数,如2H 2O :只表示两个水分子。
+13 2 8 2 8 8 +16
9、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①少数非金属单质和少数非金属化合物:金刚石C、硅单质Si、石墨C、碳化硅SiC、二氧化硅SiO2、氮化硅Si3N4、氧化铝Ai2O3
②金属单质:铁Fe、铜Cu、镁Mg、钠Na、汞Hg
③有气体单质: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2)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①大多数非金属单质:氧气O2、氮气N2、氢气H2、硫S、磷P
②共价化合物(一般是由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H2O、过氧化氢H2O2、氨气NH3、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一般是由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的化合物):碱、盐
例如: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氯化钠NaCl、硫酸钾K2SO4、氯化铵NH4Cl、硝酸钙Ca(NO3 )2
②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