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练习方案一 语文版

合集下载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含解析word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含解析word版

废墟的召唤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轮廓.(kuò)远瀛.观(yín g)甲胄.(zhòu)嗫嚅..(niè rú)迤逦..(xī sū)..(yǐ lǐ)窸窣绮.辉(qǐ)黛.青色(dài)2.读准多音字(1)远瀛观.:guàn其他读音:guān 组词:观赏(2)悄.立:qiǎo 其他读音:qiāo 组词:静悄悄二、重要词语1.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4.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5.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6.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7.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瞬息万变:形容极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9.迤逦:曲折连绵。

10.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背景知识有关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四、作家作品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涵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后门》《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废墟的召唤练习【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废墟的召唤练习【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废墟的召唤》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覆没.()充塞.()远瀛.观()嗫嚅.()迤.逦()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轮kuò()chà异()废xū()甲zhòu()停zhì()固níng()3.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绮辉:美丽的光辉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怒骂。

B.迤逦:曲折连绵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

C.凭吊:对着遗体怀念旧事。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地凝神观望。

D.充塞:充满;填满。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4.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4)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5.学习《废墟的召唤》一文后,九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以“是否重建圆明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员,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下面是王林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日前,北京大学6位专家指出,圆明园存在着比防渗工程更大的破坏活动。

专家认为,对近万米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经典园林驳岸进行彻底翻建,是对历经沧桑后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破坏;而对圆明园自然植被以近乎“三光”方式肆意伐掉,并连根铲除,再用挖掘机造山、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和“观赏花木”的做法,不仅是对具有北京平原上少见的生态多样性的圆明园陆面植被的毁灭性破坏,而且也将带来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景观体验的毁灭性破坏。

(2)针对圆明园有没有必要重建,班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重建派认为,圆明园是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word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word版

废墟的召唤宗璞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廊。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已、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

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畅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拓展阅读习题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拓展阅读习题

《废墟的召唤》拓展阅读习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做下列各题(24分)大地的语言(节选)阿来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

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

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

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

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

我喜欢这样的景象。

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

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习题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习题

《废墟的召唤》同步习题一、基础题(6分)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2分)(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2分)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二、整体感悟(4分)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2分)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2分)三、课文阅读题(19分)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词语。

(2分)嗫嚅:理直气壮:2.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4分)3.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4.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4分)5.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分)6.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4分)四、类文阅读题(17分)紫藤萝瀑布宗璞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 语文版

第3课废墟的召唤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干皱.(zòu)点缀.(zhuì)覆没.(mò)B.海藻.(zǎo) 远瀛观.(ɡuàn) 甲胄.(zhòu) 雕镂.(lòu)C.停滞.(chì) 凝.望(nínɡ) 衡量.(liánɡ) 迤逦.(lǐ)D.绮.辉(yǐ) 窸窣.(sù) 蘸.着(zàn) 嗫.嚅(niè)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点缀残碑宛如无依无靠B.甲胄停滞渺小怅然凝望C.蹲伏呼啸辨论慷概激昂D.润泽高耸霞锦瞬息万变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九(2)班主题班会上,班长赵凡的演讲慷慨激昂,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B.一阵笛声随风吹来,忽高忽低,如泣如诉,深深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C.今天周末,李思在家若无其事,无聊地这本书翻翻,那本书看看。

D.“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张凯理直气壮地指责汪羽。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____________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一)阅读课文四至十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石废墟的召唤习题精选 语文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石废墟的召唤习题精选 语文版(通用)

习题精选助学指要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学习本文要以朗读为主,体验、品味、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梳理作品的行文脉络。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将该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凭吊()______________迤逦()()______________···甲胄()______________嗫嚅()()______________ ···怅然()______________·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3.仔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2)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二、整体理解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在括弧内注明所包括的自然段),并归纳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语段阅读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②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

③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④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习题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习题课件语文版

7.“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 道间辗碎凹凸。”结合文章,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_①__采__用__了__比__喻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生__动__形__象__地__说__明__了__废__墟__在__历__史__车__轮__中__的__作_ _用__;__②__废__墟__是__时__间__进__程__,__没__有__废__墟__就__无__所__谓__昨__天__,__没__有__昨__天__就__无__所__谓_ _今__天__和__明__天__。__③__废__墟__见__证__了__时__间__和__岁__月__!__是__废__墟__留__下__了__它__们__的__痕__迹__!_ _④__时__间__和__岁__月__的__见__证__者__本__就__应__该__为__后__世__留__下__一__些__沉__思__和__念__想__!_______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 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 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 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 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 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 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2017上半年,服装行业瞬息万变,市场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B.谈及设计,顾先生理直气壮地同国外专家争辩,最终让他们心悦 诚服。 C.俞振飞评价艺术大师程砚秋,在他如泣如诉的歌吟里,自有一股 锋芒逼人的东西存在。 D.看他若无其事的样子,还以为他家出了什么大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教案(1)(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教案(1)(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教案(1)(新版)语文版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理解句子的含义。

2、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领会作者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的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难点:本文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上:融情于景描写议论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请学生读雨果所写的《给布特勒一封信》,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配《辛德勒的名单》)(学生感知、概括、教师引导小结)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的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呼唤。

第四部分(21-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深入探讨1、在《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废墟”召唤着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废墟的召唤的?(分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探究)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的向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弈的激情。

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作品之中。

“废墟上,不愿永久停泊。

”“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废墟在呼唤,其实是作者在呼唤,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中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习题课件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习题课件 (新版)语文版
示例: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勿忘国耻 以史为鉴 等)
(2)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历史,学校想通过更多 的活动途径来进行纪念。请你仿照下列形式再拟几个,要求 字数相同,结构相同。(9 分)
活动形式一:举行文艺会演 活动形式二: 观摩专题影视 开展橱窗宣传 活动形式三: 举行演讲比赛 举办书画展览 活动形式四: 参观教育基地 进行征文比赛 (3)针对近年来日本追随美国,在东海和南海不断挑起事 端,你会对日本给出怎样的忠告?(3 分) 示例:希望你们能够牢记历史,还世界一片安宁!
A.①句在“伟大复兴”之后加上“的目标”;②句将“拥有”改为“创造”。 B.①句将“接近”改为“将要”;②句将“拥有”改为“实现”。 C.①句在“伟大复兴”之后加上“的目标”;②句将“拥有”改为“实现”。 D.①句将“接近”改为“将要”;②句将“拥有”改为“创造”。
6.(2015·襄阳)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 ,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2015·郴州)
①那时我 20 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 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 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 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 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 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5 分) A.《茶是故乡浓》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
而.止.,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C.所有正直的人都会对一次次的暴力事件义.愤.填.膺.,希

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参考答案:(1)极大的耻辱。
(2)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2.作者看到眼前的废墟,为什么会觉得“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30
字以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信息的概括,语言要简练。
参考答案:因为废墟的残破不堪给人以凄凉之感,它与时代进程相距甚远,多年来丝毫没
有变化。
3.下面是文中的两句话,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3 废墟的召唤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字或词语注音。
瀛(

迤逦(

嗫嚅(

蘸(

解析:注音要准确,声母、韵母、声调要读准。
答案:yínɡ yǐ lǐ niè rú zhàn
2.宗璞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答案:《弦上的梦》 《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丁香结》
3.读完全文后,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种渴望改革的精神。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词语。
(1)奇耻大辱:
(2)瞬息万变: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识记。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 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 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 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 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 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 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 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 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 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2021-202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阅读训练(新版)语文版

2021-202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阅读训练(新版)语文版

3《废墟的召唤》
【阅读训练】
答:
答:
答:
答: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

出题意图:考查对形象化语句的理解。

答题思路: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体和喻体了。

答题误区: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够细密导致的。

2.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出题意图:理解文中关键语句。

答题思路:回答这个题目与仔细阅读上下文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前文的语句,后文对“我并没有凝固”的描写,都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4.答案: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出题意图: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答题思路:这个题目也要联系前后文来回答,并且要明确作者有最后的认识是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的,看清作者认识的变化,就会知道他的前后表述并不矛盾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练习方案一【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题(6分)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轮廓(kuò)干皱(zòu)远瀛观(guàn)B.雕镂(lòu)海藻(zǎo)绮辉(qǐ)C.窸窣(sù)嗫嚅(rú)废墟(xū)D.召唤(zhāo)迤逦(lǐ)停泊(bó)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2分)(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2分)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二、整体感悟(4分)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2分)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2分)三、课文阅读题(19分)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词语。

(2分)嗫嚅:理直气壮:2.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4分)3.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4.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4分)5.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分)6.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4分)四、类文阅读题(17分)紫藤萝瀑布宗璞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A(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B(映衬、逗乐、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④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⑤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两处。

(2分) A处应填B处应填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是从原文抽出的一个段落,将其放回原处,应放在段与段之间。

(1分)3.这篇散文是围绕对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1分)4.文中写了不同时期的紫藤萝,不同的景色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慨。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回答:(4分)(1)十多年前,曾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作者感觉到。

(2)如今,重见紫藤萝,盛开的紫藤萝一派生机勃勃:,作者的心情是。

5.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4分)(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6.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

(1分)7.追求积极又含蓄的主题是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4分)赏析:《紫藤萝瀑布》从花的颜色、数量、形状和芳香几个方面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废墟的召唤》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发出了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这两篇文章都是女作家宗璞的散文,两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但《紫藤萝瀑布》侧重于对生命力的顽强的赞美和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废墟的召唤》侧重于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号召人们,特别是青年担负起改革的重任。

五、中考题(2004,模拟题,14分)碣石山草调石山草是我登碣石山时从山上采来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因而取名碣石山草。

山里人几乎家家养花、卖花,但清一色是外地花卉,南方的柠檬在这里养得又肥又大。

“没有山上的花草吗?”我问。

“没有。

”山里人诧异地回答。

于是,我从一块巨石下挖起这株很不起眼的碣石山草。

回家栽在花盆里。

从此,它的生命线系上了我的感情线。

开始时,由于路上的蹂躏,它仅有的几片嫩叶全蔫了,在花盆里东倒西歪,抬不起头来。

但我仍抱有极大的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是会让人吃惊的。

可连续几天,它不但没有生出新芽,反而叶子渐渐变黑变干,一派死气。

我不禁悲伤起来,为无意间摧折了一个好端端的生命追悔莫及。

于是,我把它从花盆里撤出来,埋在庭院里。

每天,我都在埋有碣石山草的空地前默默伫立一会,一是祭奠它,二是幻想绝处逢生,出现奇迹。

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地上冒出一个新芽,毛茸茸娇嫩的一团,活像一个新生婴儿。

我惊喜地叫出声来,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随即雀跃着告诉了认识的每一个人。

这之后,我对它进行了精心的培育:浇水、施肥、松土、舒茎……慢慢地,碣石山草长势喜人了,芽展成叶,叶抽出茎,葱茏成丛,一个月后,它长成一片独特的风景:葱茏、鲜润的青草,舒展、开放的翠叶;一簇像孔雀开屏时魅力四射的尾翎,又像崇尚率真的靓女的冲天美发;一片像苍翠欲滴的淡绿春山,阵阵风儿吹过,又像绿的海洋,漾起层层追逐的波浪。

既带有野草的狂放,又带有青草的清新;既有大山的清幽,又有大山的质朴。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观赏它不禁让人想起革命前辈李大钊赞美碣石美景的名句。

因此,它引来人人赞美。

一位友人观看到碣石山草,称赞一番,对我说:“你建一个苗圃吧,专门培养自然花草。

”我听了心一动,作为教师,我从事的工作与这多么相似啊!原来如同碣石山草的学生,被老师移植在教室的花盆中,用美德的光辉映照,用真情的细雨浇灌,用知识的土壤培育,用智慧的气息熏陶,他们成为一盆盆亮丽的风景,去奉献社会,美化社会;甚至被人遗弃的很不起眼的差生,多施些感情的雨露,也会长成片片惊喜。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是很有道理吗?然而,曾几何时,我们教育的花盆塑成应试的形状,束缚了盆中的花草自由成长,使其长成畸形,生成病态,甚至夭折——我们为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如今我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摔碎应试教育的花盆,把花草栽在肥沃的土地上,还花草以本性,使其健康成长,回归自然美。

对,我要听从友人的劝告,建一座移栽自然花草、培养自然美的苗圃。

1.文章中说,碣石山草的“生命线系上了我的感情线”。

那么“我”的感情线的脉络是怎样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的呢?请在下列方格号里填上最适当的词语以示“感情线”的发展。

(4分)2.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2分)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2分)4.本文引用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和李大钊“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的名句,均十分恰当,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4分)5.友人是如何对待“我”栽碣石山草的?“我”是怎么做的?(2分)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优美的风景、名人的名言,都会引起你对周围生活的思考。

请你拿起笔,把你的想法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Ⅵ.合作探究题永恒的主题(节选) 江波我无心留恋那诱人的秋光,便直奔“西洋楼”景区。

在整个占地五千二百余亩的园中,那儿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

那里当年曾从西洋“引进”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从图片上看,颇为壮观。

186O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同整个园林一起,被西洋人洗劫之余,一把火烧个精光。

如今只有断缺的石柱立在蓝天下,雕花的残破石碑卧在荒草中。

虽然这景象自幼便镂刻在心上,一旦真的展现在面前,我的两腿竟如钉在地上,觉得心在微微地战栗,思维也仿佛停止了。

当我从沉思中醒来时,眼前又是熙来攘往的人群。

有些盛装艳抹的男女,在轻歌嬉笑中,挤到断柱下频频拍照,我便忽然想到鲁迅小说中刑场上的看客那麻木的心。

一丝淡淡的悲哀袭来,便转身离开。

当天夜里醒来,仍觉眼前杂陈着断石残碑。

1.为什么“我的两腿竟如钉在地上”?2.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到“一丝淡淡的悲哀袭来”?3.面对圆明园残破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联系《废墟的召唤》,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小幽默谁付给谁萧伯纳患了严重的脊椎病,需要从脚后跟截一块骨头来修补。

手术做完后,医生想敲他一笔钱,说:“萧伯纳先生,你可是我从未做过的新手术啊!”萧伯纳笑着说:“那么,你打算付给我多少新手术实验费呢?”[参考答案]http://【同步达纲练习】废墟的召唤Ⅱ.三、1.因为废墟的残破不堪,给人以凄凉之感,它与时代进程相距甚远,多年来丝毫没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