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题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2、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一、导入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东晋41人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吟诗作赋,酣畅淋漓,真是不亦乐乎!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得好,不禁长叹。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是谁呢?他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却堪称神来之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释题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后世誉之为“书圣"。
序序,也叫“叙”或“引”,是一种文体,大致分为三类:书序、赠序、宴集序。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
《兰亭集序》2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是为二乐;
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
三乐;
“引认为流觞曲水,”此乃事趣是为四乐;
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可谓情真,是为五乐;
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可谓极视听之娱,赏心是为六乐;
42/77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 趣六事齐臻,突出了情感主旋律——“乐”。
诗集由来句子:“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内容产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诗 集行成)。
编集目标句子:“后之览者, 亦有感于斯文”。
34/77
课内练习:
分组背诵课文
35/77
第三课时
36/77
乐痛
悲
37/77
思索 阅读课文,归纳作者是怎样入题
• 先交代修禊时间、地点和与 会者
• 描写当地自然风光,暗示它 能够引发与会者诗兴
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 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 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 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 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16/77
何法盛《晋中兴书》: “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
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 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 阴道士好鹅。按《晋书·王羲之传》 说王羲之写是《道德经》。
8/77
9/77
10/77
相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如同今 日“引言”、“序言”。是说明书籍著述 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评论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 发。“序”普通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 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 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 主、夹叙夹议,不多见;抒情成份较多序, 多半是为诗歌唱和集子而作,比如本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
像
一个个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即使
情趣
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
阅读思考
找出语段中体现作者情感线索的字词。 岂不痛哉——痛 悲夫 ——悲
情感把握 痛
论生死: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 老之将至 —— 人生苦短之痛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 生死难测之痛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聚会人多 天气晴朗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景色美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活动雅洁
阅读思考
“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1、总结聚会的情景 2、突出情感——“乐”
第二课时
穷尽 乐趣
实在
阅读思考
朗读1、2自然段,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阅读思考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 (叙事、写景)概述兰亭集会的情况 和作者心情。
第二部分( 3、4自然段 ):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乐与忧、生 与死的感慨。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会”,状语后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助词,无义 会集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5篇
兰亭集序教案篇16【课前梳理】《兰亭集序》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接触过,而且有相应的书法方面的总结,知识上是基本够用的。
主要是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以前以翻译为主的套路,在课堂上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辅助教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开头的部分(头两段),可以从学生的“聚会经历”入手,即生活中的感受会有哪些?一次成功的聚会所要具备的因素有哪些?时间、地点、天气、人齐、环境、活动、感受等等,那么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不是很难懂了。
第三段是作者进一步展开论述的部分,是一种普通人感情变化的规律,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美时易逝,美景难留,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怀感叹。
由美好的短暂过渡到人生的短暂,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第四段中。
可以考虑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引发学生对生死价值的思考。
可涉及生命长短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可作为参考的资料,《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强调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不能不为王羲之的文章所感动。
因为这个话题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整体上看这片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进行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为若干年后学生可能清醒完整地进行自我观照做一点儿准备。
【教学设想】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王羲之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记叙方式。
3、引发学生进行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自读、齐读三、以“聚会”的经历和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脉络四、引发思考【课堂简述】第一课时一、由“墨池临书”和“入木三分”导入二、学生自读,指导诵读三、比较下面两种表述顺序的不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教学设计第10课《兰亭集序》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第10课《兰亭集序》一、素养目标1.鉴赏文章叙记结合、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2.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素养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
圣地会稽,暮春之初,竹林葱郁,溪水汩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把酒临风,墨香飘逸,赋诗天地。
王羲之感怀天地万物,面对昔人、今人、后人,不禁“痛"从中来,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揉揉酸痛的肩膀,拍拍裤脚的泥土,心底却是从未有过的自在和满足。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几经波折,几度追寻,终于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从此与日月同生同息。
三、作者背景常识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幼时跟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此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他被后世赞誉为“书圣”。
[名家评说]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今草大成,高韵深情,百代服膺。
——李志敏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城西南郊的名胜。
“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田园别墅。
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集会游玩的地方。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11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1、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一、导入课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
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
六、范读第二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设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
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
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0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三、文本研习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
”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
中国风兰亭集序语文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将......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兰 亭 集王
羲
序之 ( 魏 晋 )
简介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 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 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 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 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 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 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 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 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 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 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 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目录
作 轶 创 原 文 文课 者 事 作 文 言 学后 简 典 背 翻 字 赏作 介 故 景 译 词 析业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 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