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教案
鲁迅《秋夜》
鲁迅《秋夜》教案一、学习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杂文创作的伟大成就2.把握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体现出的顽强战斗精神,领会本文所采用的以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二、鲁迅生平及其杂文创作成就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为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五”事变,愤而辞职。
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1936年10月19日,因积劳成疾,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近700篇,130多万字。
他的杂文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一生文学创作近四百万字,翻译五百多万字,古籍整理六十多万字。
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配乐朗诵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秋夜 鲁迅 教案
秋夜鲁迅教案教案标题:秋夜鲁迅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鲁迅的《秋夜》一文,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和意义。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秋天的描绘和思考。
阅读活动:1. 分发鲁迅的《秋夜》一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4. 教师进行整体讲解,解读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创作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对鲁迅文章的理解。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对鲁迅文章的理解。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班级分享和点评。
3. 教师进行总结讲解,强调鲁迅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教案评估: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作文的表现进行评估。
2.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作文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
3.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来评估教学效果。
教案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研究和讨论,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秋夜情感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秋夜情感解读初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秋夜情感解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夜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夜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三、教学内容1.秋夜的特点和意象秋夜是秋季的夜晚,在这个时候,大地逐渐进入寒冷的季节。
秋夜的天空多是清澈而湛蓝的,星辰稀疏,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寂寥。
秋夜也常常伴随着凉爽的秋风,吹过脸颊,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
此外,秋夜还有丰收的喜悦,果实的香气弥散在空气中,给人一种满足和欢愉的情感。
2.文学作品中的秋夜情感秋夜是诗人和文学家们喜爱的创作题材,他们通过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林则徐在《赋得双燕归来犹可泣》中写道:“萧疏故国树,寂寞荒城墟。
楚宫传箫管,淮阴送宴徒。
”这里的秋夜情感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离别的忧伤。
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破瓜时节独往还,烟柳阴中啼独眠。
所为萧条不可见,闲庭草木长青青。
”这里的秋夜情感是对岁月流逝和孤寂的感慨。
3.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能力。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秋夜作品,让学生自由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对作品情感的解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解读,与班级进行讨论,锻炼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秋夜情感的内涵和特点。
2.朗读和阅读:让学生朗读和阅读秋夜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3.写作训练:以秋夜为主题,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夜的情感解读。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解读。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秋夜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夜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2.了解秋夜的特点和意象(15分钟)老师通过投影或黑板写出“秋夜”的两个字,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夜的特点和意象,并进行讨论。
《秋夜》教案
《秋夜》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秋夜》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秋夜》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秋夜 鲁迅 教案
秋夜鲁迅教案教案标题:秋夜鲁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鲁迅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分析并理解《秋夜》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秋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学习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秋夜》的复印件;2. 鲁迅的相关资料和作品选段;3.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和背景知识,提问:你们对鲁迅有什么了解?他的作品有哪些?他的写作风格如何?2. 让学生观察课文《秋夜》的标题和开头部分,提问:你们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什么猜测?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讲解分析(15分钟):1. 分段解读《秋夜》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讨论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秋夜》中的某个段落或句子进行解读和感受表达,并与同组成员分享。
2. 邀请学生发表自己对《秋夜》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选段,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作品特点和思想。
2. 鼓励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写作风格,写一段自己的作品,可以是对《秋夜》的续写或者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总结(5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对鲁迅的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选择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一篇读后感;2. 鼓励学生继续写作,写一篇自己的短文,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秋夜》word教案 (1)
《秋夜》教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秋夜》教案设计
《秋夜》教案设计《秋夜》教案设计一、课前预习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a.《秋夜》 b.《春末闲谈》c.《雨前》 d.《风景谈》4、《秋夜》的体裁是()a.散文 b.自由体诗c.散文诗 d.杂文二、当堂检测双项选择题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恶鸟e.小青虫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多项选择题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a.天空 b.枣树c.蜜蜂 d.小的粉红花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a.奇怪而高的天空” b.小青虫c.小的粉红花 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 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红花e.窘得发白的月亮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三、课后练习必做题1、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2、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选做题1、全文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的形象。
2、课文中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请加以概括。
一是:二是:。
秋夜教学设计教案
《秋夜》教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秋夜》教案
《秋夜》教案《秋夜》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胜利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给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剧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肯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育动手动脑力量,充分体现同学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同学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爱憎情感。
[教学预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同学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培育同学的动脑动手力量。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仔细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索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气,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督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索:文中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第1课《秋夜》教案
第1课《秋夜》教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导入: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简介《野草》《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枣树天空热爱青虫憎恶月亮红花恶鸟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课文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秋夜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语文教材来源:《大学语文》教材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秋夜》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秋夜》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复杂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欣赏过的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段阅读,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秋夜、落叶、乌鸦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总结归纳1. 教师总结课文《秋夜》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夜》,谁能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秋夜、落叶、乌鸦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秋夜”为主题,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秋夜》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秋夜》,使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秋天的美好。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拓展延伸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秋夜 鲁迅教学设计
秋夜鲁迅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秋夜鲁迅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 理解鲁迅的思想与风格3. 分析《秋夜》的内容和写作手法4. 学会运用鲁迅的作品进行文学评论和分析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讲解2. 《秋夜》的课文讲解和分析3. 运用鲁迅的作品进行文学评论和分析4. 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并进行讨论或写作三、教学步骤:步骤一:鲁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课堂时间:30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和才华等。
2. 分析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3. 介绍鲁迅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白光》等。
步骤二:《秋夜》的课文讲解和分析(课堂时间:30分钟)1. 分析《秋夜》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2. 阅读《秋夜》并讨论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分析鲁迅在《秋夜》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描写、对话、时空转换等。
4.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通过《秋夜》传达的人性的深层意义。
步骤三:运用鲁迅的作品进行文学评论和分析(课堂时间:30分钟)1. 引导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提供相关的问题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含义和艺术特点。
3. 鼓励学生进行批评性思维和文学分析,帮助他们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论能力。
步骤四: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并进行讨论或写作(课堂时间:30分钟)1. 分发鲁迅其他作品的选段或提供电子版的阅读材料。
2. 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讨论或写作。
3. 鼓励学生就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及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评论和分析。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分析的质量和活跃程度。
2. 学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并进行讨论或写作的质量和深度。
3. 学生对鲁迅思想和文学风格有较好的理解。
4. 学生的文学评论和分析能力有所提升。
五、教学资源和材料:1. 鲁迅生平和代表作品的介绍材料。
九年级语文上册 鲁迅《秋夜》教案 冀教版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秋夜》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秋夜》教案设计《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原作《野草之一·秋夜》,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
作者鲁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统治者及黑暗的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一、学习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杂文创作的伟大成就2.把握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所体现出的顽强战斗精神,领会本文所采用的以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二、鲁迅生平及其杂文创作成就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为抗议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五”事变,愤而辞职。
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 1936年10月19日,因积劳成疾,在上海与世长辞。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近700篇,130多万字。
他的杂文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一生文学创作近四百万字,翻译五百多万字,古籍整理六十多万字。
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三、配乐朗诵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2024版《秋夜》教案(精选)[1]
2024/1/26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奔放, 充满个性和创造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秋夜》的背景和作者李白,掌握诗歌 的基本朗诵技巧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内涵,提高诗歌朗诵和鉴赏能力。
心得体会交流
02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
思考和收获。
观点碰撞与讨论
03
引导学生就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18
05
作业布置与课后拓展
2024/1/26
19
阅读相关篇目,加深理解
阅读《秋夜》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风格。
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文章通过对秋夜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引发了读者对人生 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 贵。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文 章通过描绘静谧的秋夜景象和抒发深沉的情感,引导读者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10
03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秋夜》教案(精选)
2024/1/26
1
目
CONTENCT
录
2024/1/26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作业布置与课后拓展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2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2024/1/26
3
《秋夜》背景及作者简介
《秋夜》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代表作,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 入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沪教版小学语文《秋夜》教案2023
沪教版小学语文《秋夜》教案2023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秋夜》这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2.感受秋天的美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赞美之情;3.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夜》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美丽的感受;3.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描述;2.准确地传达诗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复印课文《秋夜》;2.多媒体课件;3.学生朗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情境导入1.通过播放以秋天为主题的音乐和幻灯片,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向往和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Step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秋夜》。
2.分组进行小组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Step 3 诗歌欣赏1.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秋夜》,学生跟读诗歌。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意象和抒情方式。
Step 4 诗歌理解1.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秋夜》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
2.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自由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自由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夜的美丽。
2.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分享各自的表达内容。
Step 6 诗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背诵诗歌《秋夜》,注重节奏和语调的处理。
2.学生进行小组内背诵比赛,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
六、巩固与拓展1.布置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诗歌《秋夜》的理解。
2.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秋夜的美丽,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七、板书设计秋夜暗香浮动月明中九月清露凉如水夜来秋雨初萧瑟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秋夜》的朗读、解析和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秋天的美丽。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由表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背诵比赛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夜》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10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
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