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选修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论语》十则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论语》中的十则名言,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不器、逝者如斯夫、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名言,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则名言的原文及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名言深层含义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论语》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齐读十则名言,注意发音和语气,理解名言的含义。

3. 讲解与讨论:对每则名言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儒家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加深对名言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十则名言的原文,并在每则名言旁边标注出其含义和背后的儒家思想。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十则名言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论语》十则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些名言。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论语》内容,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3、鉴赏“颜渊季路侍”中的“侍”的表现力:4、从这段对话中,分析孔子、子路、颜回的性格特点。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易误读字踰矩( ) 诲.( ) 曲肱.( ) 戚.戚( )二.通假宇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三、名句背默1.孔子认为君子不追求外在的饮食和居住安定,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2.孔子教诲子路要有认真求学态度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两句,写君子和小人行为品性的差异。

4.《论语》中孔子提出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学习境界的名句是,。

5、《论语》中,两句,反映出孔子不受不义之财的义利观。

6.孔子认为达到“仁”需要做到“四非”,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五、合作探究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点拨】: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二、诵读感知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三、研读分析1、“学而时习”章(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2、“吾日三省”章(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Word文档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Word文档

语文学科导教案主备教师:周旭审查教师:刘艳、教研组长:课题《论语》十则课标要求简易文言文,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异诗文80 篇学习内容这篇课文是中考的必考篇目,要求全篇背诵,内容较简析为简易这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学情剖析文的学习方法和翻译方法还没有完整掌握,还要进行不停地锻炼。

认识文言文的一般知识,能掌握要点字词知识目标的读音含义和“而、为”两个虚词的一般学用法。

习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目能力目标培育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的能力。

标感情、态联系自己学习经历,领会课文丰富出色的文化底度与价值蕴,正直学习态度,改良方法。

观要点理解掌握要点词语的读音含义,正确朗诵背诵理解课文难点累积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真理,知识导航1、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是朗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利;二是专心领悟课文的意思,不依赖译文;三是自己着手,累积词语。

2、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利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畅。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切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料原文词义。

意译有必定的灵巧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地点能够变化,句式也能够变化。

意译的利处是文意连接,译文切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畅、流利、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可以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详细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

凡是古今意义同样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胸怀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不必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方“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生学习行为
创设 情境 导入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
2分
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 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 思想、 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 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 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 〈论语〉十则》 。
合 习 作

学 习
15 分
理解重点词语 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教师要加以 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 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 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学 时 总编 5 课时
1
学 习 方 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导 学 过 设 计
结构 程序以及 时间预设
教师导学行为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 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凝聚力, 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 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 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 句的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 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展 示
5分
交 流
课 堂 练 习
1.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 这个句式说话。如“ ‘学而时习之’与学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 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 ,又如 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2 .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 2.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 则的内容大意 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论语十则》导学案1

《论语十则》导学案1

《论语》十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4.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学习重点:准确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含义。

学习难点: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内容:1.熟读课文。

2.识记书下注释。

3.学习语录,试着用现代汉语说出其意义。

(二)预习练习:1. 给加点字注音论.语()编纂.()不亦说.()乎不愠.()不思则罔.()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2.填空:(1)孔子,名字,是时期的家、家,是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记录及其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内容。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学而.时习之而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知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之知之为知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堂导学:读一读——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朗读全文,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

【方法链接】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1)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标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僻词句。

【方法链接】①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串连词义理解句子——思考整则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通假字及解释:A.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以及学法指导】1、依据基础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熟记【基础案】中的【基础知识】一(黑体部分)、三、四、五,了解【基础知识】二;(A1、A2还需要完成【拓展案】,B1完成【拓展案】的一部分)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我的质疑”处。

4、注意效率,限时完成。

【学习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学习难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基础案】(课前全体学生必须完成,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基础知识】:一.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文言文小知识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论语》十则 导学案 (2)

《论语》十则 导学案 (2)

论语十则学案自学——质疑——解疑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反省自己。

自学方法1、结合工具书了解孔子及《论语》。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自测——互查——互教1、生字词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惘﹙﹚殆﹙﹚诲女﹙﹚不亦重﹙﹚乎2、填空。

孔子,名﹙﹚,字﹙﹚,﹙﹚时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3、翻译下列加点的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愠:温故而知新温故:4、把“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成现代汉语:展示——反馈——导学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逐句逐段翻译十则。

3、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为如下几点:⑴学习方法:⑵学习态度:⑶思想修养:4、出自本文的成语:自测——反馈——点拨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是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3、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子曰:“道听而途说,得之弃也”。

﹙﹚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⑤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自测——反馈——点拨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⑴朋:⑵愠:⑶忠:⑷惘:⑸齐:⑹弘毅:⑺施:2、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⑴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⑶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⑷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⑸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鼓励人们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3、把下面的句子进行分类。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学习《论语十则》,旨在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语录,期望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仁爱之心和诚信品质。

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技巧,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此外,还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论语十则》学习的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重点包括孔子的仁爱观、学习观、道德观等方面,需要认真研读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难点则在于如何将这些古代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此外,由于《论语》的语言较为古雅,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和理解其语言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思考与实践,努力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出自《论语》?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的是哪种思想?A. 仁爱B. 忠诚C. 谦逊D. 勇敢三、简答题1. 请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含义。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一、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学习过程:二.预习导学(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2、《论语》:(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诲女( )知之乎是知( )也(三)、翻译下列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三.学习研讨(相信自己,我能行!)1.简介作者有关知识。

简介文言文翻译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自读、跟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导学案(4课时)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积累实虚词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一、阅读提示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论语》导学案 (教师用案)

《论语》导学案 (教师用案)

《论语》导学案(教师用案)解读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一)教材助读一、学习概述(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相关知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1.作家作品(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

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

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

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

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1.识字注音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曲肱而枕()戚戚()2.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古今异义(1)敝之而无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克己复礼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知者动()(5)饭疏食、饮水()(6)克己复礼为仁()(7)戒之在得()5.特殊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导学问题1.基本理解:○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

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

“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

“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

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孔子主张“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

(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

(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2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孔子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相一致。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概的优良传统。

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

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五、练习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B.五十而知天命C.可谓好学也已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解析C项,“已”通“矣”。

A、B、D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长:总是。

解析B项,“无施劳”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意思。

施,表白。

答案B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请事斯语矣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答案D解析A项,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行。

B项,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C项,安、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好学也已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解析C项,“一日”古义为“一旦”,表假设;今义是“一天”。

答案C5.下列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助词,表陈述语气。

A项,兼词,“于是、于之”;B 项,代词,“它”;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C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月出于东山之上D.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A项为判断句。

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7.默写出下列名句。

(4分)(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治长”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以上“季氏”篇)8.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闻子之志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解析C项,“敏”应为“聪敏,聪明”。

答案C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敝之而无憾②少之时,血气未定B.①天下归仁焉②就有道而正焉C.①请问其目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D.①敝之而无憾②不义而富且贵解析A项,①代词,指“车马衣轻裘”;②助词,的。

B项,都是语气助词;C项,都是代词;D项,都表示转折关系。

答案A10.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对年轻人的告诫。

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C11.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解析C项,理解错误,“‘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的“一日”不是“瞬间”的意思,而是假设关系的连词,“一旦”。

答案C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这三句话翻译的重点都是文言实词,注意“敝”“安”“信”“怀”“敏”“事”“斯”等词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