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还原:在本质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论胡塞尔先验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合集下载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作者:王承盛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摘要:在20世纪的时候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那就是德国人胡塞尔通过对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的一条不同于以前哲学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胡塞尔确立了现象学,他自己相信他的学说已经为人类永恒福祉和最崇高目标指明了方向,并且坚信理性最终会战胜非理性。

我阅读了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通论》看到他从自然本质与本质认识开始,通过现象学还原方法达到最后的理性意识的先验领域,找寻到对世界认识的真正认识,使现象学成为一门脱离经验事实设定的本质科学。

本文就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以清晰的方式简单阐释。

关键词:悬搁:纯粹现象学:还原一胡塞尔的最著名的名言就是“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作为本质科学一定不是开始于以前各种哲学的结果,而一定是在事物里发现其绝对开端。

在找寻“现象本身”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相信自然科学和感觉经验。

认为这才是通往事物和现象本身的途径。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现代自然科学认识的完满、正确和绝对,认为它是可以运用自身规定一切,认识一切。

只有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对科学的科学的哲学才能使经验世界的自然科学还是人心里世界的精神生活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作为给一切科学和理论提供基础的哲学,一定是关于现象的无理论纯粹描述的学说,即现象学。

现象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真正基础,就是要寻求本质,回到事情本身,在对自我的存在和对事物的本质探索中摆脱一切不符合事情的假设。

了解到知识的绝对基础,追寻到作为有可靠科学的哲学开端。

它是一种方法,一种让“现象”达到’纯粹性”的方法。

二在胡塞尔对于事物与知识的绝对基础的探索之前,就有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开启了通过由对存在的客观世界的怀疑进而转移到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来寻求一种普遍合理的关于存在的知识的可能性。

胡塞尔看到了笛卡儿与康德哲学的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先验论哲学的希望。

胡塞尔认为,笛卡儿的“自我”必须经过还原上升为“先验的自我”他又称之为“一般意识”相应的,对认识对象的总体考察也必须是总体的“绝对所与性”,他又称之为“一般对象”。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摘要“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

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

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

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

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

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

“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

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

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某一部分放进括号里,暂时不顾及它,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这一部分。

现象学还原的再认识批判

现象学还原的再认识批判

现象学还原的再认识批判现象学还原的再认识批判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创立认识论的先验学说以来,以先验为绝对和根本的追求是近现代西方认识论哲学的一个通病。

胡赛尔现象学还原亦是如此。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以开辟认识论新大陆为使命,对传统的认识论哲学进行了全面批判,这种批判包括了对康德的先验原理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原理的继承和批判。

胡赛尔认为:自然科学和经验事实因其不关心认识的可能性,依靠各种前提和预设,具有自身的矛盾和背谬,是永远不能作为认识论的基础的;主张认识批判和认识论的创立必须悬搁自然科学和经验事实,把它们打上无效的标志,存而不论,才能还原认识自身的先验构造和绝对被给予性,阐明认识和自在事物一致的可能性。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认为,康德的先验原理,只有先验的形式没有先验的质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于不了解意识和对象的意向关系,即在意向中,意识内涵着对象,对象内涵着意识,对象既是自身的构造又是意识的构造,显现了意识不仅包含了它的先验形式,亦包含了它的先验质料,是先验的形式和先验的质料的统一;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第一思维原理,其缺陷是不恰当地扩大到了上帝和数学领域,则是不可取的。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批判了传统认识论哲学,但这种认识批判则以先验为绝对的,是有着其根本性的偏失的:第一,截分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先验与经验的统一。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悬搁一切自然科学和经验事实,把它们存而不论,全部贴上无效的标志。

如此,他的学术方法既悬搁了亚里士多德阐述的“哲学是万物的第一原理”,又悬搁了列宁阐述的“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计”,更悬搁了朱熹理学阐述的“格物致知”,远离万物,远离一切知识,远离格物,远离自然科学和经验事实,走向诸多繁杂晦涩的术语构思。

我在人类意识结构的考察中发现,人类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活动,这种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意识活动有二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对直观之物的抽象构造,赋予直观之物名称和定义的概念规定,由此带来了人类的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事物和概念认识;一种是离开直观之物的抽象之抽象构造,生成种种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第九章 现象学的先验哲学

第九章 现象学的先验哲学

第九章现象学的先验哲学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第一卷(简称《观念I》)中,胡塞尔还论述了现象学的第二种还原,即"先验还原"的思想方法。

如果说"本质还原"的思路说明胡塞尔还处于"现象学的心理学"的水平的话,那么,"先验还原"则标志胡塞尔达到了"现象学哲学"的高度。

"还原"在胡塞尔这里是指对思想路数的一种转变性的更改方法。

它的具体内容就是:使人的意识从"自然的思想态度"转变到"先验的、现象学的思想态度"。

所谓"自然的思想态度",就是指以自然外界为认识起点的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

这种方法把"外在事物"的存在作为不证自明的客观性,并且把这种客观性作为认识的绝对前提。

例如说,世界是由无数的实在物体构成的;这些物体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人也是一种客观的、如植物和动物一样的存在,只不过人具有思想意识;而思想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的客观物体性的一种属性,因而它也是一种自然物质性的运动,也就是说它也是可以用经验的方法,即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的,例如实验心理学就是一种这样的方法。

可以看出,这种"自然的思想态度,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经验态度"。

按照自然的思想态度,人们把外在的世界确认为一个自明的(即不必再进行证明的)事实,即它本身就是自己的根据,它自身所是的那个样子--自然--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源和理由。

这种"自然的思想态度",即经验性的思想态度,是人开始认识事物时在最初所经常应用的一般方法。

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进行自然科学研究,都是十分有用的。

人们在"自然的思想态度"的方法的指引下,取得了很多的认识上的成功,例如迄今为止的人类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成就,就是经验思维的成果。

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方法

第四章本质的还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本质的还原也称本质的直觉,指一种获得本质的认识的方法。

为了要理解本质的还原,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其次要弄清胡塞尔的直觉的概念,最后要掌握本质的还原的程序。

第一节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本质的还原的目的是认识本质。

但是“本质”这一概念除了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用法外,还有其它很多用法。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澄清“本质”的各种意义:(1)“本质”(Wesen)在德语中经常指物体,特别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Wesen)”。

(2)“本质”也常被用作与表面现象相对的隐蔽着的实质性的东西。

如“这个人表面上粗暴,但本质上是善良的”。

(3)“本质”被某些唯名论的哲学家当做是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因而他们不承认有什么事物本身固有的自在的本质。

以上三者都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

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不是指什么物体,不是指什么隐密的实质,更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词的意义。

按照胡塞尔,本质属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不是躲在现象背后的东西。

本质不是依赖于语词的用法的,相反语词的用法必须以本质为基准。

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

反过来说,如果某事物离开了它的本质,即离开了它的一组必然的规定性,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正如个别的对象,如一棵实在的树,是一个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尽管是一种新的对象。

这种新的对象在存有方式上与实在的东西不同,是一种观念的存有者(Idealitaet)。

由此可见,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的一般。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塞尔区分三种存有者或三种(广义上的)事物。

它们是实在的存有者、观念的存有者、实有的(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的)存有者。

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

但是按照胡塞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念的存有者。

与这三种观念的存有者相对应,存在三种研究本质以及本质间的联系规律的科学。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兼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内容提要: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

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关键词:胡塞尔生活世界危机自然态度先验还原"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1它不仅赋予现象学许多新的可能,也引起了不少激烈争论:"生活世界"究竟是什么?它是我们日常周围具体的生活环境还是某种更原本的东西?它与先验现象学、先验还原的关系如何?它与科学和科学危机的关系又如何?它对于理解人的生存有何意义?关于这些问题,国内近年来已有一些深入讨论。

2一般认为,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而近代科学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生存危机就在于遗忘了这个源泉。

但本文认为,这些说法原则上虽然没有错,但都没有区分出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的两种不同含义,即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

3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截然不同,因而不说明这种区分,就无法澄清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及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地位与意义,更无法揭示造成"危机"的真正根源。

所以,笼统地把胡塞尔讲的生活世界看作一切意义之源,认为只要重返生活世界就能克服"危机",只会给人造成误解甚至误导。

一、欧洲科学危机与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让我们首先从欧洲近代科学危机说起。

此危机究竟何在?人们依据胡塞尔的著作,正确指出此危机就在于近代科学已丧失了它的"生活意义"或"生命意义"(Lebensbedeutsamkeit)。

03 回到事情本身?——略述胡塞尔自我概念的演进

03 回到事情本身?——略述胡塞尔自我概念的演进

回到事情本身?——略述胡塞尔"自我"概念的演进吴增定摘要:自胡塞尔于上个世纪初发表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并创立现象学以来,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在这期间,现象学从一个具有共同原则和精神的哲学流派,逐渐发生变形和分化,最后演变成为一系列五花八门、立场各异的思潮,如生存哲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解构主义等等,不一而足。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曾把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

站在胡塞尔本人的立场来看,这些形形色色思潮的确已经完全背离了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精神。

作为一个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哲学家,胡塞尔的目标是把现象学,也就是他心目中的哲学,变成一门真正地探究"本原"(Ursprung)的"严格科学"(strenge Wissenschaft)。

[1]但是,受他影响的各家各派却反过来强调"本原"的时间性、历史性和差异性,甚至完全否认"本原"的存在以及"严格科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导论自胡塞尔于上个世纪初发表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并创立现象学以来,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在这期间,现象学从一个具有共同原则和精神的哲学流派,逐渐发生变形和分化,最后演变成为一系列五花八门、立场各异的思潮,如生存哲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解构主义等等,不一而足。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曾把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

站在胡塞尔本人的立场来看,这些形形色色思潮的确已经完全背离了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精神。

作为一个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哲学家,胡塞尔的目标是把现象学,也就是他心目中的哲学,变成一门真正地探究"本原"(Ursprung)的"严格科学"(strenge Wissenschaft)。

胡塞尔论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论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论现象学还原关于意向性的理论是胡塞尔对意识结构所作的分析,但他不满足于这样的分析,因为结构分析是以具体心理活动的存在为前提的,还没有达到他的摆脱一切前提的要求因此。

虽然他强调意向性结构中“理想的”因素是“实在”的因素的前提,但他总是在与实在的比较和对照下阐明理想的。

按这样的说明,理想的因素与其说是无条件的先在,不如说是对实在进行理想化的产物,它是以实在为前提的。

胡塞尔于1925 年承认:“《逻辑研究》完全没有达到这种原则上的明晰性的最高阶段。

只有当研究超越《逻辑研究》的有限的问题领域而继续发展,只有对《逻辑研究》的问题领域进行彻底的扩展……我们才能有可能作出最终原则的澄清。

”胡塞尔在这里所说的扩展《逻辑研究》的有限的问题领域,指的是把意识结构的问题扩展到意识本原的问题。

在后来被称为“先验现象学”的阶段,胡塞尔对意向性作了发生学的研究,他力图从意识的本初状态去寻求意识结构的根据和前提。

原初的关于意向性的问题被扩展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达到无前提的意识的本初状态?第二,没有内容的意识如何构造出自己的内容?解决第一个问题的途径是现象学还原,解决第二个问题的途径是现象学构造。

胡塞尔在两种意义上谈论还原:一是把具体事实还原为一般本质,即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还原为意向的本质,这称为“本质还原”(eidetic reduction)。

可以说,胡塞尔早期关于意义给予和意义实现、范畴直观和判断活动的关系的论述,已经包含了本质还原的思想。

胡塞尔后来在更完全、更彻底的意义上谈论还原,把现象学还原作为“悬搁”一切存在的事实的途径,以达到一个绝对的、纯粹的、自明的意识领域。

“悬搁”(epoche)来自古希腊怀疑主义者皮罗的口号“悬搁一切判断”。

胡塞尔借用这一口号,表达对未经考察而相信事实存在的“自然的态度”的不信任。

他认为我们关于事物存在的信念是受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决定的,为了达到绝对确实的基础,必须暂时“中止”或“悬搁”对于存在事实的信念。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提要:胡塞尔的真理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观点和方法基础之上的绝对的真理观,注重对于人们内部观念根据的考察,是反对心理主义超越的真理观,对于在逻辑上纯粹观念上的要求甚是强烈,但胡塞尔的真理观是从人本主义基础出发的,在他试图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中在真理观上存在一些问题,直观式把握真理本质在现象学本质还原到现象学先验还原过程中存在缺陷,对于自身建立的真理体系确切性即真理自身的检验只能通过直观方式把握,以至于这种真理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没有多大的反响。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真理观绝对真理先验还原一胡塞尔在其著作中对真理的论述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真理的客观性上论述。

如胡塞尔在《现象学概论》中论述纯粹逻辑学观念和科学的统一性时提到,"一个事物受到这样那样的规定,着恰恰便是自在的真理,它构成自在存在的必然相关物......作为一种对象,它不是单纯的被意指(被判断),而是被认识;或者:对象如此存在着这就是已成为现实的真理,是明证的判断体验中个别化了的真理。

如果我们反思这种个别化的过程并进行观念直观的抽象,那么,被把握的对象便不是那个对象之物,而是真理本身。

"①在这里他对真理的客观理解是,科学是被统一了的真理。

这种统一的真理接着又被胡塞尔分为个体真理和总体真理。

个体真理出于根据是在某些被设定境况下具有的必然性,总体真理则注重总体的规律。

真理之间的靠演绎的形式联结。

2.从早期胡塞尔的真理符合反映论论述上,"一个在观念上一致的、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有效的真理体系,是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的,另一方面,一个可能的认识体验的思想体系也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根据这些体验,任何一个对象,以及属于这个事物的真理,对于认识者来说就被给予了。

"②其真理的客观性在早期胡塞尔逻辑研究时期反映论的性质更多一点,在观念领域内的合规律性被胡塞尔加以强调。

3. 从真理的绝对性上论述,"一个东西如果真的是真理便绝对'自在的'为真理;真理总是同一的一个,无论它是被非人、被天使还是被上帝判断所把握。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作者:李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2期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从对最初认识论的反思出发,以直观明证性为原则,以探索回溯到本质的通道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

具体的还原方法有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和原真还原等。

这些方法在凸显现象学的问题和回溯现象本身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30-01一、引言1913年胡塞尔完成了先验现象学的突破之后,“还原”便成为其现象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胡塞尔是在向本质事物的回归这个意义上使用“还原”概念的。

他认为现象构建即是从不确定的、有前提的事实到确定的、无前提的“现象”显现的过程。

这既是一种现象学的看,同时又是一种不看,放弃使用未经检验的哲学认识。

关于这一点,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做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陷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又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

” 胡塞尔的“还原”概念与笛卡尔的“怀疑”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们都旨在“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我找出磐石和硬土。

①具体来说,胡塞尔的“还原”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以纯粹的意识为课题,来研究自然思维视野中的纯粹意识领域,这一点与“现象学悬搁”同义;2.与“先验还原”同义,标示着通向先验主体性的通道。

从二十年代起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达到的两个方面的纯粹化问题就是: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

这两种还原都是一种普遍的悬搁,意味着排斥世界和关于世界的信仰,还原到纯粹意识体验上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胡塞尔对现象学还原进行了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和原真还原等方面的具体分析。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是从心理学的现象向纯粹本质,从事实的一般性向本质的一般性的还原,其目的是把握作为本质的先天。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兼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内容提要: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

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关键词:胡塞尔生活世界危机自然态度先验还原“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1它不仅赋予现象学许多新的可能,也引起了不少激烈争论:“生活世界”究竟是什么?它是我们日常周围具体的生活环境还是某种更原本的东西?它与先验现象学、先验还原的关系如何?它与科学和科学危机的关系又如何?它对于理解人的生存有何意义?关于这些问题,国内近年来已有一些深入讨论。

2一般认为,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而近代科学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生存危机就在于遗忘了这个源泉。

但本文认为,这些说法原则上虽然没有错,但都没有区分出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的两种不同含义,即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

3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截然不同,因而不说明这种区分,就无法澄清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及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地位与意义,更无法揭示造成“危机”的真正根源。

所以,笼统地把胡塞尔讲的生活世界看作一切意义之源,认为只要重返生活世界就能克服“危机”,只会给人造成误解甚至误导。

一、欧洲科学危机与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让我们首先从欧洲近代科学危机说起。

此危机究竟何在?人们依据胡塞尔的著作,正确指出此危机就在于近代科学已丧失了它的“生活意义”或“生命意义”(Lebensbedeutsamkeit)。

4而这种意义之所以丧失,又是因为近代科学已遗忘了它起源于“生活世界”这个事实。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刘环/文提要:在很多学者看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先验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分歧,其最早显露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批判中。

本文首先从胡塞尔的相关论述和芬克的解读入手,澄清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误解,并将现象学还原重构为双层还原;然后简述这一双重还原本身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研究中如何得到运用,以及两位哲学家在先验主体问题上又各自获得了怎样的理解,由此敞开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先验意识构建和存在论的兴趣差别,而是两者基于同一现象学方法在探究世界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对先验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先验主体;现象学悬搁;胡塞尔;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前者以研究意识为主,后者则关心存在问题。

这种印象最初源于海德格尔1925年的马堡讲座“时间概念史导论”。

在这一讲座上,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观念I》中所阐述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试图通过对自然态度的悬搁以达到一个绝对意识领域。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所揭示的绝对意识是脱离了周遭世界的存在者,胡塞尔为了对意识进行科学的普遍化研究而忽视了其“在所有科学审视之前所独具的存在意义”①,换言之,胡塞尔遗忘了意识主体的存在问题。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一批判的最终落脚点,但是他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解读,无疑构成了人们批判现象学还原放弃现实世界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一方面,胡塞尔始终主张,还原没有放弃世界主题,不仅如此,它的最终目标是理解世界,并且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我们才必须进一步认识意识主体的先验存在;另一方面,海德格尔承认,他的存在问题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现象学还原,其作为方法本身有可取之处。

而E.图根哈特(Ernst Tugendhat)等学者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奠基于现象学还原。

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

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

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叶剑彪【摘要】Edmund Husserl was the first philosopher to use "Phenomenology" to say a strict rules philosophy theory and way of thinking. Phenomenology is a course on" consciousness phenomenon". The slogan of Phenomenology is" back to seeking truth it- self. "That i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phenomenology, that all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have back to themselves intuitive original source, and all the object of knowledge is limited in absolute internal field.%胡塞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来表示一种严格规定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哲学家。

现象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现象”的学说。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即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把所有哲学概念回溯到它们在直观中的最初源泉上去,把认识的客体限定为具有绝对“自身被给予性”的对象,否定认识超越的可靠性,彻彻底底地将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绝对内在的领域。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还原【作者】叶剑彪【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5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年),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之父,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他影响了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以及德里达等哲学家。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摘要】胡塞尔的哲学理论由静态现象学转向动态现象学在其不断追求“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悬搁与还原的方法构成了导向超越论考察方式的通道,使他的思想已经尝试了向先验现象学的突破。

本文将着重论述胡塞尔如何真正使现象学开始成为“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关于起源、关于万物之本的科学”[1]。

【关键词】现象学;悬搁;还原;一自《逻辑研究》发表后的几年中,胡塞尔的现象学立场面临着许多局限性与模糊性,迫使他开始反思并意识到纯粹描述性现象学具有不充分性,因此他以《现象学的观念》中表达的思想转折为过渡,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之中胡塞尔公开预告了现象学还原与对象在意识中构造的基本思想,正式转向了先验构造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对实事本身”,厘清认识的本质并构造清晰有效、不可怀疑的认识论,为经验科学提供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统一”。

欧洲的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与确定的规律,科学工作者们只聚焦于从客观事实出发,利用科学实验来对科学真理进行检验,并将其信奉为唯一标准。

胡塞尔于1911年在德国哲学杂志《逻各斯》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的长文,他在对实验心理学批判的同时,对这种自然主义思维进行了有利的驳斥:“自然科学是带着一种朴素性将自然作为被给予性而接受下来,当自然科学在其进程中达到一个向朴素经验回溯的地方时,这种朴素性会一再地重复自己——所有经验科学的方法最终都恰恰会回归到经验之上。

[1]”这样,我们就置身于一个背缪的循环之中:经验如何通过经验来相互证明或相互纠正。

自然科学至今没有给出清晰一致的答案,使得胡塞尔认为一切经验型的科学理论都具有不彻底性,它们遵从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设定的合法性必须接受彻底的、批判的考察,我们不能让预设的理论来塑造经验,应该让原初给予的直观作为全部知识的来源,它应该是实际被给于的,应当具有一种绝对的确定性。

浅析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与生活世界

浅析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与生活世界

浅析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与生活世界
何梓晴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4(13)1
【摘要】哲学从诞生起便在追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对这一问题,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回答,从本体论目的论的“本原是实在”,到认识论企图通过论证认识的可能性来证明本原的实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又是怎么回答这一问题的呢?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通过胡塞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浅析胡塞尔的先验还原是什么,并分析在先验还原之后,在对客观科学进行悬搁之后,生活世界又是如何成为科学的主题的。

【总页数】5页(P123-127)
【作者】何梓晴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
【相关文献】
1.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验性
2.先验还原:在本质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论胡塞尔先验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3.在“先验”与“经验”之间——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
4.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从马克思的观点看
5.理念化、生活世界与先验生活——论胡塞尔的“理念谱系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展开全文要想一窥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之堂奥,意向性、直观和还原是我们必须对之有所领会的三个概念。

这些概念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长篇大论才能予以充分说明。

考虑到引论的篇幅和本疏的主旨,我打算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谈谈对这几个概念的思考和理解。

意向性。

谈到意向性,我们自然会想到它是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

意识作为意向性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性就是意识对某物的指向或朝向。

这么一句常见的口号似的定义,好像告诉了我们什么,却又像什么也没有说。

这里的关键之处是要弄清楚“某物”的性质和特点。

这个“某物”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内在的心理表象,这两者都是后于意向性且由意向性构造出来的东西。

大致说来,这个“某物”有时指一般对象,有时指普遍意义,但首先是上文所说的在对象和意义形成之前的康德意义上的图型。

不管是对象也好,意义也好,还是图型也罢,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总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关项逐步构造出来的。

我们只能说,意向相关项是一种“意向的”存在或超越(意向活动)的存在。

既如此,意识的“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意向活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感觉材料或体验,这是实实在在流淌于意识之中的,它可以为我们每个人切身感受到,胡塞尔将其称为“实项的”存在,以对应于意向相关项的“意向的”存在或超越的存在;意识的行为特征,如感知、回忆、判断、愿望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而且不会弄错的,具体来说,我们在感知时不会不知道我们在感知,也不会认为我们是在回忆或愿望等等。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原创:浅析胡塞尔现象学还原之思想

原创:浅析胡塞尔现象学还原之思想

摘要“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还原思想的核心。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

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意识对象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78-02一、关于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

从性质上来说,现象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进入认识领域并同主体发生相互作用而构成一定功能关系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现象就是被“意指”的存在物。

胡塞尔现象学坚持“回到实事本身”(事实是指直观中被直接给予的东西),虽然他没有给现象以明确的定义,但是他对现象进行了特殊的说明。

现象学认为现象无非是事物向我们所显现的有关它们是什么的东西,是客体对主体的“给予”。

一切现象都是意识中或在意识面前显现的,都在意识中构造自身。

现象学的“现象”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谓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能被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外部形态及表面特征,而是指经过现象学“还原”以后达到的纯粹现象“本身”。

在关于胡塞尔“现象”的解释中,需要对“实在的”对象和“实项的”对象做一解释。

因为认识对象有主客观之分。

“实在的”是和“观念的”、“实项的”相对立的概念,是指自然态度中时空中感性之物存在方式。

“实在的”对象是指物理对象,包括心理的和物理的对象。

“实在的”方面和“观念的”方面属于意向活动的意向相关领域。

“实项的”是与“意向的”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意识的材料和意向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 关 系 界 定 的过 程 中 ,方 法论 的 探 讨显 示 丁重 要性 。 对 之 也傲 了相 同 的论述 , 他说 : 心理 学 是 一 门经 验科 “
学 。 这 一 科 学具 有两 个 特 征 : 一 , 是 一 门关 于事 幛 其 它
实 的 科学 ;其 二 ,它是 一 门关 于 各 种 实在 的 科 学 。胡 1 0 / 9 1年两 卷本 的 《 辑 研 究 发 表 .胡 塞 塞 尔 认 为 ,经 验 科 学 并 不 能 提 供 绝 对 明 见 的 知 识 . 90 1 0 逻 它 尔在 第 一卷 中完 成 了 对心 理 主义 的 批判 . 他 的 第 二 无 法说 明 自 己是 如 何可 能 的 。 此 ,他 提 出纯 粹 的或 但 为
二 嚣 很 难清 楚 地 划 分开 来 。 一 点在 先 验现 象 学 和 本 “ 这 心理 学是 一 门事 实 科 学 ,从 而 是 一 门 来 自经 验 的科
质 心 理 学 的 划 界 中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 胡 塞 尔 对 这 二 学 。0 《 粹现 象 学 和 现象 学 哲 学 的观 念 ) 在 在 纯 中胡 塞 尔
识 行 为 进 行 分 析 . 但 它 所 说 的 本 质 仍 是 处 干 经 验 世 界 中 的^ 的 谗 识 行 为 的 本 质 .从 根 本 上 说 .它
仍 是 一 门 经 验 科 学 胡 塞 尔 一 生 力 求 建 立 作 为 严 格 科 学 的 哲 学 ,而 竖 验 科 学 并 不 能 提 供 绝 对 明 见 的 知 识 + 所 以 他 必 颖 要 宴 现 对 经 验 层 面 的 变 破 。 为 此 ,他 提 出 丁先 验 还 原 的 方 法 , 并 把 其 现 象 学 推进 到 先鞋 现 象 学阶 段 。 关 键 词 :先 验 }先 验 还 原 {本 质 ;本 质 心 理 学 ;先 验 现 象 学
・ 收 稿 日 期 : 2 0 — 2 . 0 1 0 4
作 者简 介 :段 丽 真 ( 9 4 ) 1 7 一 ,女 ,河 北 南皮 人 .硕 士 研 究生 ,从 事 胡塞 尔 现象 学研 究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
维普资讯
但 有 一 点我 们 需 要注 意 , 理 学 和 现象 学 都 以意 心 识为 研 究 对象 。 如果 现 象 学仅 仅 停 留在 人 的 经验 意 识
的 层 面 ,那 么 就 无 法 克 服 心 理 学 的 立 场 ,因 为 心 理 学 要 理 解 胡 塞 尔 的 “ 验 还 原 方 法 、首 先 要 理 解 先
中 圉 分类 号 :B 1 . 2 5 5 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 0 5 4 2 0 )3 0 8 — 5 0 0 2 0 (0 2 0 — 0 60
现 象 学 与 心 理 学 的 关 系 问 题 是 胡 塞 尔 哲 学 中避 的现 象 学 如何 彻 底 与 心理 学 区分 开 来 。 免不 了 的问题 . 一 方 面 是 因为 其哲 学 出发 点 是 逻 辑 这 在 《 辑 研究 》中 .胡 塞尔 虽着 重 批 判 的是 心理 逻
维普资讯
兰 州上 学 学报 ( 畚科 学 版) 社
2 02, 0( 0 3 3): 6 9 8— 0
J u n l fL n h u Un v ( o il c e c s o r a o a z o i S ca i e 1 S n
Vol 3 No 20 _O .3 02 P86 9 — 0
先 验 还 原 :在 本 质 心 理 学 和 先 验 现 象 学 之 间
— —
论 胡 塞 尔 先 验 还 原 的 方 法 论 意 义
段 丽 真
( 京 大 学 哲学 系 + 江苏 南 京 南 20 9 ) 1 0 3
内 容 摘 要 :胡 塞 尔在 《 辑 研 究》 中通过 本质 还 原 的方 法 建 j 逻 了本 质 心 理 学 . 它 虽 然 对 人 的 意
卷 又 被 指 责 为 回 到 了 心 理 主 义 这 一 指 责 对 胡 塞 尔 先 验 的 现 象 学 ,这 种 现 象 学 与 心 理 学 不 同 ,它 也 具 有
产 生 了 双 重 的 影 响 :一方 面他 认 为 这 种 指 责 并 不 成 两 个 特 征 :其 一 ,它 不 是 作 为 事 实 的 科 学 ,而 是 作 为
立 , 、 之 所 以 有 这 种 指 责 原 因 在 于 他 们 并 没 有 真 正 本 质 的 科 学 被 确 立 ;其 二 ,它 的 现 象 是 非 实 在 的 。一 』们 理 解 他 的 现 象 学 , 他 认 为 并 不 能 因 为 现 象 学 也 研 究 句 话 ,胡 塞 尔 “ 象 学 不 应 当 是 一 门 关 于 实 在 现 象 现 “ 识 .研 究 各 种 体 验 、行 为 和 行 为 相 关 项 就 是 心 理 的 本 质 科 学 . 应 当 是 一 门 关 于 被 先 验 还 原 丁 的 现 象 意 而 学 0; 一 方 面 , 种 外 部 的 指 责 也 让 他 进 一 步 反 思 他 的 本 质 科 学 。 另 这
心 理 主 义 , 的 现 象 学 就 是 通 过 不 断 对 心 理 学 进 行 克 主 义 , 认为 逻 辑学 必 须 从 心理 学 中获 得 最 终解 释 的 他 即 服 和 摆 脱 而 得 以 成 熟 的 。 主 要 的 原 因 则 在 于 现 象 学 观 点 。但他 也 对整 个 心理 学进行 了分 析 .他 明确 了无 更 和 心 理 学 在 研 究 内 容 和 研 究 方 向上 有 极 大 的 相 似 性 , 论 我 们 怎样 定 义 心理学 .但 在这 一 点上 是 一致 的 ,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