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2)
胡塞尔
生平· 大学时代
1881年3月18日,胡塞尔在柏林大学注销了自己的学籍。 从1881年夏季学期开始到1883年春季,胡塞尔在维也纳大学 读书。胡塞尔把自己的学习精力集中在对数学、特别是对 变分学的研究上。 胡塞尔的父亲是一个"正统的奥地利人",他希望儿子 能够在维也纳获得博士学位。虽然胡塞尔觉得自己在柏林 大学时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获得那里的博士学位,但当时他 思想上并不清楚应该写什么样的题目。同时,他没有在柏 林大学申请攻读学位的原因是:他的朋友阿尔布莱希特在 他之前已经向魏尔施特拉斯教授提出了作这位教授的研究 生的申请,而魏尔施特拉斯认为,阿尔布莱希特作为一个 奥地利人在奥地利有更好的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前途。而 胡塞尔当时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学业。
生平· 童年时代
关于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胡塞尔的妻子马尔薇娜在回忆录 中写到,胡塞尔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他对上课不感兴趣,没有 任何远大志向。在每个学期末,为了能够升级,他不得不拼命 地补习拉下的功课。他的学习成绩有时不错,但有时落在其他 同学的后头。但他的数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胡塞尔当时的一个同学在后来写的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当 时的胡塞尔的:他是一个瞌睡虫,他有一个习惯:在上课时能 很快入睡,其他同学只好不断地把他推醒。当老师向他提问时, 他总是睡眼惺松地站起来,打着哈欠。他对学校里的所有事情 都不感兴趣,只有一件事是例外:他在数学上表现出了特有的 天才,尽管老师对大家要求十分严格,但他总是能够取得最好 的成绩。在课外,他经常读很多很多的书。胡塞尔的学习成绩 表明,他属于智力开发比较慢的学生那一类型。
生平· 童年时代
根据当时学校的习惯,学生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 成绩和天资发展情况,每两年给学生作一次将来职业建议的鉴定。在1872/1874 年(五年级和六年级)期间,学校给胡塞尔(13岁-14岁)将来职业的建议是 “司法”。而在1874-1876年(七年级和八年级)期间,胡塞尔所得到的职业 建议是“哲学”。 一个当时的同学回忆说:“胡塞尔在七年级的时候,对我们大家说出了 一句惊人之语:他将来要研究天文学。我们大伙对他的这个志向很难相信”。 1876年胡塞尔17岁,在这一年初,很快就要毕业的前夕。胡塞尔知道了老师们 对他所作出的评语:“胡塞尔在毕业考试中很难通过,这几年以来他一直使 我们感到为难。”胡塞尔该怎么办呢?他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紧张投入了复习: 早晨五点钟就起床,补习所有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在以前他几乎是连看都没 有看过。当然他的数学是一点儿也没有问题的。他就这样迎来了中学毕业考 试。同时胡塞尔还必须独自通过所有各门课程的口试。胡塞尔考试的最终结 果出于老师们的意料之外,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校长在给校监事的报告 中以自豪的口气写道: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的胡塞尔?quot;是我们学校最差的 学生“。 1876年6月30日,17岁的胡塞尔拿到了奥尔米茨德意志帝国皇家高级文科 中学的毕业证书。他的童年时代就以此为标志而结束了。
胡塞尔 世界的三项结构
胡塞尔世界的三项结构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世界的三项结构”的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进行解析,以及对其意义和影响的探讨。
第一部分: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
他首先提出了现象学这一独特的哲学方法,旨在研究和描述人类经验中的现象和意义。
现象学注重对于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抛开先入之见和预设观念,寻求直接接触和理解客观世界。
第二部分:感性层根据胡塞尔的理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发生在感性层。
在感性层,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物体和事件,通过感知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感性层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交流的第一步,是我们获得经验和知识的初始阶段。
第三部分:知性层在感性层之上,是知性层。
在这一层次上,我们对感性层所传达的感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知性层关注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它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运作所在。
在知性层上,我们可以对感知的事物进行抽象、归纳和推理,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精神层在胡塞尔的理论中,精神层是最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精神层涉及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超越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精神层上,我们思考着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价值,从而超越了个体层面,更加关注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终极价值。
结论: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
通过感性层、知性层和精神层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不仅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胡塞尔的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胡塞尔简介及生平ppt
教育经历
大学学习
胡塞尔在大学期间学习法律和哲学, 并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
学术研究
在大学毕业后,胡塞尔前往柏林大学 继续深造,并开始对数学和逻辑学产 生浓厚兴趣。
学术成就
创立现象学
胡塞尔在1900年发表的《逻辑研究》中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成为现象 学的创始人。
对哲学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后来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 20世纪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是一种特殊的直观方式,它不同于 感性直观和概念思维,而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事 物的本质。
本质直观意义
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 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 认识世界和自己。
03
胡塞尔的生平
求学时期
胡塞尔在大学期间开 始接触哲学,并对哲 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响与遗产
01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对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之一。
02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等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03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对哲学界产生着影响, 被视为现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04
胡塞尔与当代哲学
对后现象学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后现象学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 论指导,对后现象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塞尔简介及生平
• 胡塞尔简介 •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 胡塞尔的生平 • 胡塞尔与当代哲学 • 总结与评价
01
胡塞尔简介
出生背景
家庭背景
胡塞尔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中产阶 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律学者, 母亲则是一位受过严格的上等教 育的家庭妇女。
胡塞尔著作阅读顺序
胡塞尔著作阅读顺序
如果你想要阅读胡塞尔的著作,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阅读顺序:
1. 《现象学的观念》:这本书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入门书籍,介绍了现象学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2.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这本书探讨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现象学的超越论方法。
3. 《第一哲学》(上下卷):这本书是胡塞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他对哲学史的研究和超越论哲学的论述。
4.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这本书探讨了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是胡塞尔对于意识研究的重要贡献。
5. 《逻辑研究》(全三册):这本书是胡塞尔的代表作之一,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逻辑现象学思想。
6.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全三卷):这本书探讨了共主观性问题,是胡塞尔对于现象学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胡塞尔的著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建议你在阅读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胡塞尔的思想背景和研究领域,以及阅读一些相关的导论和介绍性书籍。
此外,由于胡塞尔的著作数量较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胡塞尔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有:《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沉思》(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他生前发表7部著作,但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
胡塞尔是犹太人,晚年遭纳粹迫害。
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
我们按照胡塞尔发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
胡塞尔是数学博士,1853年随布伦坦诺学哲学,受其经验主义影响。
胡塞尔1891年发表《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弗雷格对之严加批判,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影响。
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
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标志,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的方法
第四章本质的还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本质的还原也称本质的直觉,指一种获得本质的认识的方法。
为了要理解本质的还原,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其次要弄清胡塞尔的直觉的概念,最后要掌握本质的还原的程序。
第一节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本质的还原的目的是认识本质。
但是“本质”这一概念除了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用法外,还有其它很多用法。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澄清“本质”的各种意义:(1)“本质”(Wesen)在德语中经常指物体,特别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Wesen)”。
(2)“本质”也常被用作与表面现象相对的隐蔽着的实质性的东西。
如“这个人表面上粗暴,但本质上是善良的”。
(3)“本质”被某些唯名论的哲学家当做是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因而他们不承认有什么事物本身固有的自在的本质。
以上三者都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
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不是指什么物体,不是指什么隐密的实质,更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词的意义。
按照胡塞尔,本质属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不是躲在现象背后的东西。
本质不是依赖于语词的用法的,相反语词的用法必须以本质为基准。
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
反过来说,如果某事物离开了它的本质,即离开了它的一组必然的规定性,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正如个别的对象,如一棵实在的树,是一个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尽管是一种新的对象。
这种新的对象在存有方式上与实在的东西不同,是一种观念的存有者(Idealitaet)。
由此可见,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的一般。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塞尔区分三种存有者或三种(广义上的)事物。
它们是实在的存有者、观念的存有者、实有的(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的)存有者。
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
但是按照胡塞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念的存有者。
与这三种观念的存有者相对应,存在三种研究本质以及本质间的联系规律的科学。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现象学概论
现象学概论一、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一)胡塞尔的生平和著作(P539-544):1.形成年代:1859年4月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876——1878 在莱比锡大学学习;1878——1881 柏林大学;1881——1884 维也纳大学、服兵役;1884——1886 聆听布伦塔诺。
2.逻辑主义时期(描述心理学阶段),以《算术哲学》(1891)为标志1887——1901 哈勒大学讲师;1891《算术哲学》发表后,其试图从心理学法则中得出数学法则的心理主义倾向遭到了弗雷格的批判。
3.现象学的成熟①哥廷根大学时期(1901——1916)1900——1901年发表《逻辑研究》,随后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当副教授;1906年被提升为正教授;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的形成;1913年在《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发表了《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Ⅰ)。
随着《观念》Ⅰ的发表,胡塞尔转向明显的先验唯心论。
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接受胡塞尔的唯心论。
②弗赖堡大学时期(1916——1928)1928《内在的时间意识现象学》③退休后(1929——1938)1929《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巴黎讲演:1931年以法文的形式发表,1950年以《笛卡尔的沉思》为名在《胡塞尔全集》第一卷中出版;在1933年的维也纳和布拉格讲演的基础上胡塞尔写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一书。
(二)胡塞尔现象学的形成和发展1、描述心理学(前现象学)阶段,以1891年出版的《算术哲学》为标志。
2、本质现象学阶段,以1900—1901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为标志。
(1)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参考教材第544—546页):a.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规律和数学公理是人的心理规律,是从对心理现象的观察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是l. b.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心理学的对象(判断行为)和逻辑学的对象(判断内容),使判断内容的客观性“消融”在判断行为的主观性之中,“真理消融在意识体验之中”。
胡塞尔形式和内容
胡塞尔形式和内容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分为不同的阶段,有四个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是以《算数哲学》为中心,这是他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以《逻辑研究》为中心,他在这个阶段创立了关于意向性的现象学。
第三阶段是先验唯心论的现象学,第四阶段则是胡塞尔想生活回归的现象学。
此外,胡塞尔的现象学提出了一种方法:回到事物/事情本身,初衷是找到
纯粹的、不带偏见的意识领域。
它主要关心的领域不是物理现象,而是意识现象,它讨论我们与现象经验(情感、知觉、意识等)的各种际遇方式。
胡塞尔基于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创造性地提出意识的意向性结构——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一点将我们和现象顺利地纳入一个共同的生活视域之中。
胡塞尔是一个著述丰盈、表达欲旺盛的哲学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逻辑研究》《第一哲学》《观念Ⅰ》《观念Ⅱ》《经验与判断》《笛卡尔式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等。
如需更多关于“胡塞尔形式和内容”的信息,建议阅读胡塞尔原著或相关文献。
胡塞尔哲学
德谟克利特很早就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即将世 界上的一切还原到物质材料和物质规律。 苏格拉底反对这一观点,因为他感到精神生活存在 于社会环境中。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坚持苏格拉底这一精神方面 的观点,因为虽然人类属于客观事实的世界,然而 我们是具有目的或目标的人。 随着后来的数学、自然科学的成功,自然科学方法 很快影响到精神科学,
与笛卡尔从他存在的事实中推出客观世界不同,胡 塞尔论证道,自我包含着世界。 “对于我来说,世界只不过是我意识到和在我的思 想行动中有效地显现出来的。 世界的整个意义和现实性必须依赖于我的思想的行 动,我的整个世界的生活就在我这样的思想行为中,
我不能在任何一个不在我之内,其意义和真理不是 来自于我的世界中生活、经验、思考、评价和行 动。”
胡塞尔哲学产生于这样一种牢固的信念:西方文化 丧失了它的真正方向和目的。
在《欧洲科学危机》中,胡塞尔认为危机由哲学远 离他的真正目标所造成, 哲学的目标应该是对人类的关怀提供尽可能好的答 案,要认真对待我们所追问的最高的价值,人类应 该充分发展人类的理性。
胡塞尔认为,现代思想危机的关键在于“自然科学” 的进展,胡塞尔相信,自然科学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类、关于把世界看作什么和如 何最好地认识它的错误态度。
五、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世界,
它是生活主体在其特殊视界中所经验到的世界,在 这个世界中包括着个人的、社会的、感性的和实际 的经验,包括对日常事务多方面的感知、反应、解 释和组织。 生活世界是一个以经验自我为中心的,围绕着自我 的是明晰性渐弱的层层边缘域的世界。
胡塞尔,有限地无限化所产生的理念
胡塞尔,有限地无限化所产生的理念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有限地无限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涉及到人类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探讨。
胡塞尔认为,人类的认识世界是有限的,但同时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无限化并不是指一种无限的虚无或混沌,而是一种无限的开放性、可能性。
胡塞尔认为,这种无限的开放性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础。
通过“有限地无限化”这个概念,胡塞尔强调了人类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局限性。
他认为,这种局限性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限制,而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地超越自身,不断地探索和理解世界。
总之,“有限地无限化”这个概念在胡塞尔的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局限性和挑战。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索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胡塞尔
胡塞尔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描述现象学”。
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
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
胡塞尔倡导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意向性: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
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又包括意向对象。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
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
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或“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
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
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意向性本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术语,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借用它来区分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认为心理现象乃是“通过意向的方式把对象包于自身之中”。
胡塞尔据此认为,意识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即必然是指向某种对象的。
不过他并不认为一切意识行为都是意向性的,比如某些情感行为就不直接指向对象,但他强调,一切非对象性的意识都是以对象性的意识行为为基础的,因此,意向性也就成了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
与他的整个现象学思想一样,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划分
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划分——先验现象学的开端摘要:胡塞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弥补了康德先验哲学主体转向不不彻底性。
胡塞尔彻底地将人的视角从客观世界拉回主体自身,但又突破了自我中心的困境,将唯我论演化为主体和客观世界的双向联系。
而这一革命性的创造始端就是对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的区分。
因而胡塞尔两种态度的区分是我们研究现象学的门户。
关键字:自然态度现象学态度正文:胡塞尔现象学的宗旨是“面向事物自身”,这一宗旨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主体的个人主观性因素要被抛弃,不能让他影响事物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事物与主体我之间有一种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
前者被抛弃,或者用胡塞尔的话说是“悬置”的是自然态度,而对主体与事物之间联系的考察所采取的态度就是现象学态度了。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两种态度的区分与联系。
一、自然态度( natural attitude)简言之,自然态度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持有的态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像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一样存在,但同时又于各种事物打交道。
我们周围的世界与我们的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似乎总是为我而存在。
它们向我们呈现一个视角,或者一个侧面,给予我们它们自身的性质。
尽管只是一个侧面,一个视角,然而我们依然能够将被给予的东西统一于事物。
也就是说,我作为接受者,接受了事物给予我们的任何东西,颜色、形状等等,我也通过事物给予我的视角或侧面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是什么;进行评价:它很漂亮;或者意愿:我希望怎样怎样。
尽管事物向我呈现的只是某个侧面或者视角,但是我能把握事物的统一体,因为我能同时看到事物向我呈现的一面,还有它隐藏的一面或多面,只要我转移注意力的方向就可以得到它,也就是胡塞尔说的共同在场——co-present。
当我看到事物清晰的一面也会模糊地看到它不清晰的一面,因为事物有一个晕圈halo,而我的感知perception也有一个域horizon。
Halo,胡塞尔用“晕”形象地说明了在每一个此时此地被给予之物都具有空间和时间的环境,这个环境直接从属于这个被给予之物的意义。
近代哲学家胡塞尔的影响介绍
近代哲学家胡塞尔的影响介绍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是一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也被后人称为是近代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通过胡塞尔简介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犹太人,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对哲学界的贡献。
1859年4月8日,胡塞尔出生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
他在本省读完了大学以前的所有课程,并进入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主要攻读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等学科,在这个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威廉冯特。
在结束了莱比锡大学的课程之后,他又来到了维也纳大学,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很快就取得了数学博士的学位,之后他又经常去听弗兰兹布伦塔诺的课程,并对他影响很深,也对他日后在哲学界声名鹊起提供了一定的学识基础。
在布伦塔诺先生的建议下,他又来到哈勒大学任教,在就职讲座中,他发表了著名的形而上学的目的与任务讲座。
在任教期间,他发表了例如《算术哲学。
心理学和逻辑学研究》、《纯粹逻辑学导引》、《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等,后两者日后被归纳为《逻辑研究》一书。
1990年,胡塞尔应邀来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工作和研究长达16年时间,他又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和论文,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
1933年,由于他的犹太人血统,被德国政府禁止了任何学术研究活动。
在此期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向他发送了聘书,但被他拒绝了。
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因胸膜炎发作,在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去世,终年79岁。
胡塞尔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影响了不同的哲学、数学等方面的学者,也对现象学的研究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最早的时候,胡塞尔研究的是逻辑学和数学,之后开始研究早期的现象学,这个阶段,胡塞尔主要以关注知识论为核心研究部分。
经过深入研究,他的主题逐渐变成了为哲学和科学奠定普遍基础的现象学观念,在最后阶段,也就是胡塞尔晚期,生活世界成了他最突出的研究主题。
以几个例子来说明学者们在胡塞尔的影响下的成就和贡献。
研究胡塞尔必读书目
研究胡塞尔必读书目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被誉为现象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于现象学、认识论、心灵哲学和存在主义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深入研究胡塞尔的思想,了解他的理论和方法,选择适合的读物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本研究胡塞尔的必读书目。
1. 《现象学演义》(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这是胡塞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象学派的经典著作。
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现象学思想和方法,并对主体、客体、意识、意义等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于理解胡塞尔的思想和现象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
2. 《形而上学危机》(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这本书是胡塞尔晚年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对现象学进行深入反思的产物。
胡塞尔在书中探讨了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试图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制,重新建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3. 《时间的意义》(The Phenomenology of Internal Time-Consciousness)- 这本书是胡塞尔对时间意识的研究成果。
胡塞尔认为时间是主体意识的基本结构之一,他通过对时间现象的分析,探讨了时间的本质和意义,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间观念。
4. 《直观与表象》(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 这本书是胡塞尔对直观和表象问题的探讨。
胡塞尔认为直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他通过对直观的研究,揭示了直观与表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5. 《现象学的逻辑》(The Logical Investigations)- 这是胡塞尔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现象学的奠基之作。
胡塞尔在书中探讨了逻辑和认识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试图建立逻辑的基础,并解决传统逻辑的一些问题。
现象学研究法
现象学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通过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揭示其本质和意义。
该方法最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并在20世纪成为欧洲大陆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下面将从定义、特点、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定义现象学研究法是指通过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揭示其本质和意义的哲学方法。
它关注人类经验中存在的事物或事件,并试图发掘它们内在的结构与意义。
同时,现象学也强调主体性,即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或事件是与我们自身存在方式密切相关的。
二、特点1. 直接观察:现象学研究法要求我们直接观察经验现象,而不是从外部因素或已有理论出发进行推断。
2. 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强调对经验现象进行深入而准确的描述,力求还原事物本来面貌。
3. 主体性:现象学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或事件是与我们自身存在方式密切相关的,因此主体性是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4. 意义探究:现象学研究法试图揭示经验现象的本质和意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
三、应用1. 哲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法最初是由胡塞尔提出的哲学方法,因此在哲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存在主义哲学中,现象学研究法被用来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
2. 心理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法也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
例如,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对患者内心世界的描述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方案。
3. 艺术领域:在艺术创作中,现象学研究法也有一定应用。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态等进行深入观察和描述,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四、优缺点1. 优点:(1)能够还原事物本来面貌: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经验现象,能够较为准确地还原事物本来面貌。
(2)探究事物本质和意义:现象学研究法强调对经验现象的本质和意义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3)适用范围广泛:现象学研究法不仅适用于哲学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心理学、艺术等领域。
2. 缺点:(1)主观性较强:由于现象学研究法强调主体性,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胡塞尔
胡塞尔胡塞尔,E.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目录1生平2年表3思想1. 3.1 第一阶段2. 3.2 第二阶段3. 3.3 第三阶段4. 3.4 第四阶段4影响5著作6荣誉1生平1859年,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在本省受过早期教育后,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在那里,他从1876年至1878年学习了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并抽时间去听哲学家威廉·冯特的课。
胡塞尔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继续深造。
1881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并于1883年在那里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讨论的是“微积分的变分理论”。
1884年至1886年,他听了弗兰兹·布伦塔诺(1838~1917)的课,这些课尤其是其中关于休谟、密尔的课和对伦理学、心理学及逻辑学中的问题的研究对胡塞尔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之后,胡塞尔听从布伦塔诺的建议,来到哈勒大学。
1886年,他在那里成了卡尔·斯通普夫(1848~1936)的助手,后者是哥廷根圈子[1]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指导下,胡塞尔撰写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算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ithmetic,1891)。
他的《逻辑研究》(Logical Inverseigations)发表于1900年。
同年,他应邀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在那里的16年里他创获颇丰,写了一些列的著作,发展了他的现象学概念。
胡塞尔Husserl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符号学的重要概念。
由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在他看来,这是意识最根本的特性。
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概念对符号构造的分解方式,就是意向对象与意向行为之间的张力关系。
能思noesis“能思”(又译“意向行为”)在胡塞尔的意向性分析中,是与所思同等重要的概念。
能思与所思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意向性意识。
具体来说,“能思”意指意识的特殊功能,通过这个功能,能思的诸属性(谓语)才能综合于其基底之上,成为一个统一体。
也就是说,能思乃是意识“立意”的功能,意识通过它为对象(所思)构造起意义。
所思 noema胡塞尔将意向性意识的对象称为“所思”(即“意向对象”)。
这个术语在胡塞尔这里主要有两种含义:首先,所思是指一个综合的对象,一个综合了诸属性(用诸谓语表达的各类意义)的统一体;其次,纯粹的所思乃是一个空白的X,它是诸种意义-谓语得以形成综合体的一个“基底”,诸属性“生长”在这个空白的基底之上,形成被意向的综合体。
这种意义的综合与构造,乃是“能思”的功能。
生活世界lebenswelt现象学重要概念,也常为当代符号学家所使用。
胡塞尔(EdmundHuserl)生涯后期对“生活世界”概念的分析,起源于其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沉思,亦即他对主宰着当时西方科学的“客观主义”的批判。
胡塞尔在《危机》中提出了前科学式认知的重要性。
他提出,虽然科学研究者们旨在寻求超越非课题的当下境遇的知识,但是为了寻求这种知识,他们必须扎根于境遇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前科学的直观视域就成为了科学认识得以可能的基底。
胡塞尔将这种基底性的视域称之为“生活世界”。
括弧悬置 epoché现象学术语,有关符号意义的理解。
epoché—词本是希腊语,意为“中止判断”。
在胡塞尔的理论中,这个方法成为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
胡塞尔的目标是:追寻无成见的真正认识;他认为,认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对“自然的认识”采取一种“悬置”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本质的还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本质的还原也称本质的直觉,指一种获得本质的认识的方法。
为了要理解本质的还原,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其次要弄清胡塞尔的直觉的概念,最后要掌握本质的还原的程序。
第一节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本质的还原的目的是认识本质。
但是“本质”这一概念除了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用法外,还有其它很多用法。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澄清“本质”的各种意义:(1)“本质”(Wesen)在德语中经常指物体,特别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Wesen)”。
(2)“本质”也常被用作与表面现象相对的隐蔽着的实质性的东西。
如“这个人表面上粗暴,但本质上是善良的”。
(3)“本质”被某些唯名论的哲学家当做是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因而他们不承认有什么事物本身固有的自在的本质。
以上三者都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
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不是指什么物体,不是指什么隐密的实质,更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词的意义。
按照胡塞尔,本质属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不是躲在现象背后的东西。
本质不是依赖于语词的用法的,相反语词的用法必须以本质为基准。
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
反过来说,如果某事物离开了它的本质,即离开了它的一组必然的规定性,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正如个别的对象,如一棵实在的树,是一个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尽管是一种新的对象。
这种新的对象在存有方式上与实在的东西不同,是一种观念的存有者(Idealitaet)。
由此可见,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的一般。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塞尔区分三种存有者或三种(广义上的)事物。
它们是实在的存有者、观念的存有者、实有的(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的)存有者。
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
但是按照胡塞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念的存有者。
与这三种观念的存有者相对应,存在三种研究本质以及本质间的联系规律的科学。
它们是:(1)描述的自然科学(die deskriptiven Naturwissenschaften),(2)形相1-精确的科学(die eidetisch-exakten Wissenschaften),(3)形相-描述的科学(die eidetisch-deskriptiven Wissenschaften)。
描述的自然科学研究实在的存有者的本质及其规律。
实在的存有者处于时空中,在原则上可以通过感性知觉来把握。
例如我们能够看到一棵树,一座山等。
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凭感官感知的东西,例如微生物,则可以通过仪器,例如显微镜,来观察。
实在的存有者的本质也被胡塞尔称为形态学的本质(morphologische Wesen)或类型(Typen)。
我们可以观察到实在的存有者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并且发现某些实在的存有者具有共同的形态。
我们根据这些共同的形态把实在的存有者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哺乳类的动物、爬行类的动物等等。
我们说哺乳类动物的本质是哺乳的形态、爬行类动物的本质是爬行的形态。
形态学的本质是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等方法形成的。
形态学的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尽管它们还没有摆脱经验的特性。
这是因为它们的基础是经验的观察,并将随着经验观察的深入而不断修正。
形相-精确的科学研究精确的本质,即理念的本质(Idealwesen)。
形相-精确的科学主要是指数学、逻辑学等形式科学。
与描述的自然科学不同,形相-精确的科学在把握本质的时候所依据的不是实在的对象,而是想象的对象。
几何学中所说的点、线、面、圆、三角不是实在的点、线、面、圆、三角,而是想象的点、线、面、圆、三角。
在实在的世界上找不到没有线的点和没有面的线。
在实在的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完全的圆和绝对完全的三角形。
几何学所研究的形状是想象中的形状。
理念的本质是建立在想象中的例子的基础上的。
举例来说,圆的本质(圆的一般)的例子是任意想象中的具体的圆。
由于理念的本质的形成不依赖于对实在的事物的经验的观察,它们也就不会被经验推翻。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对某一实在的圆进行测量,发现其圆周长与直径的比例不是3.14,而是3.16,我们不会因此而否定有关圆的几何定理,而只会怀疑这个实在的圆不够标准,或我们的测量有问题。
理念的本质是精确的本质,在一个理论系统中理念的本质是可以被清楚定义的,如果我们承认了该理论系统的公理,我们也就必须承认从那些公理中推导出来的有关理念的本质的定理和定义。
理念的本质的形成依赖于对公理的直觉和逻辑推导。
按照胡塞尔,现象学是形相-描述的科学。
现象学研究内在的意识现象中的本质。
我们常把意识称为意识之流,因为意识现象是不断流变着。
如果意识现象中不存在变中不变的东西的话,以及如果我们不能把握那些变中不变的东西的话,现象学就不能成为科学。
然而按照胡塞尔在意识之流中存在变中不变的东西,它们是意识的基本结构、意识行为的基本种类,以及内在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数的观念、逻辑的观念,甚至伦理的观念、宗教的观念、美的观念等等。
胡塞尔说:“至于现象学,它乃是一种有关现象学态度上的先验的、纯粹的意识体验的本质学说。
正如每一种描述的、非自下而上构成的和非理念化的学说一样,现象学在它的自身中有它的合法性。
在还原了的意识体验中凭藉纯粹的直觉本质地把握的东西,不管它们是实有的成分还是意向的相关物,都是它自己所特有的东西,并且对于它来说都是绝对的认识的巨大源泉。
”2有关现象学态度上的先验的还原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在这里我只想指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我们到达纯粹意识。
所谓纯粹意识是指我们不考虑意识现象所代表的东西是否在实在的世界中存在,而仅把意识现象当做意识现象来考察。
胡塞尔认为在纯粹的意识现象中存在本质,这样的本质是可以被直观地把握的,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
“直观地把握”的概念与“描述”的概念相关联。
描述的基础是直观地把握。
把直接“看”到的东西描述下来是现象学的任务。
现象学作为一门描述的科学在它自身中有其合法地位,这是因为它的合法性的源泉是直观。
现象学与描述的自然科学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描述的科学。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现象学的直观是本质的直观,描述的自然科学的直观是感性的直观。
描述的自然科学观察的是实在的对象,现象学观察的是纯粹的意识现象。
现象学在直观本质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这样的例子可以是实际的例子,但不必是实际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可以通过自由想象来获得。
现象学的本质直觉不依赖于对实在的事物的经验的观察,所以现象学中所说的本质不是经验的本质,而是先验的本质。
现象学与形相-精确的科学有相同的地方:它们所探讨的本质是任意想象的世界中的本质。
现象学和形相-精确的科学都运用本质的直觉。
不过,现象学在认识它的范围内的本质的时候处处运用本质的直觉。
形相-精确的科学只是在认识它们的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本质(如几何学的公理、数学的基本原理)的时候才运用本质的直觉,它们的一切其余的本质都是通过在此基础上的演绎推理引进的。
现在我们想说明一下描述的自然科学、形相-精确的科学和形相-描述的科学(现象学)之间的关系。
按照胡塞尔,想象的世界要比实在的世界大得多,实在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想象的世界中的一个特殊的世界。
每一实际发生的事件,可以看作一切可能的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只是由于各种条件凑合在一起,它才实际发生。
因此,想象的世界中的本质(胡塞尔也把它们称为先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然适用于实在的世界,而实在的世界中的本质(形态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不适用于想象的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纯数学能被应用于实在的世界缘故。
纯数学与描述的自然科学相结合,产生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这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化。
同样,现象学对于实在的世界也是有用的。
现象学通过本质的直觉认识意识的基本结构,认识可能的世界的本体论的体系。
尽管现象学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的科学,但是现象学提供的总体性的认识有助于对实在的世界中的特殊的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第二节扩大直观概念的范围通常人们认为直观只是感性的直观。
我们能用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直观)个别的实在的东西,一切其余的东西都是通过思想来把握的。
胡塞尔认为这样的直观概念太狭隘了。
事实上我们不仅能直觉到实在的东西,而且我们也能直觉到的内知觉的东西。
当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不仅直观到所看的东西,例如,一朵花,而且也直观到看的意识行为,例如,对一朵花的看。
当我们在听的时候,我们不仅听到,例如,乐曲,而且我们也直接体验到对乐曲的听。
不仅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意识内容是直观到的意识内容,而且所形象化地想象到的意识内容也是被直观到的意识内容。
胡塞尔还认为,我们不仅能直观到殊相,而且能直观到共相。
不过对共相的直观需要靠对殊相的直观的衬托。
按照胡塞尔,我们能直观共相,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举例来说,在我们面前站着一排人,每个人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我们看见这一排人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
这等于说,我们看见了这一排人的共相(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
也许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他认为:我们看见我们面前的这一个个人,这是直观。
但是说这一排人的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这是通过比较和概括得出的结论。
比较和概括是理智的思维活动,因而不是直观。
胡塞尔将反驳说:我们不仅能看到个别的东西,而且能看到个别的东西与个别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点,因而我们能直观到共相。
当然这是一种理智的直观,是在对殊相的直观的基础上,通过统观殊相间的共同点和差别点而获得的对共相的直观。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直观。
否认这种直观,乃是经验主义的偏见。
胡塞尔认为本质的(共相的)直观与本质的(共相的)抽象的思维有很大不同。
一个有历历在目的形相,一个没有历历在目的形相。
以前我们谈到过胡塞尔区分数的直观和数的符号性的思考。
胡塞尔说:“如果我看到二乘二等于四,以及在模糊的符号判断中说出来,那么我意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这并不是说具有同一现象。
从两方面来看,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我直观着,并且事态本身在直观中被给予,后者我作符号性的意指;前一次我具有直观的内容,而后一次我只有空洞的意向。
”3胡塞尔的这一例子说明了他关于本质直观与涉及本质的抽象思维之间的区别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现象学的本质还原的程序我们在前面的第一节已经谈过胡塞尔区分三种不同的本质。
与这三种本质相对应,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本质的方法。
大致地说,认识形态学的本质的方法是经验的比较和概括。
认识形相-精确的本质的方法是理念化(Idealisierung),即一种以对数学等形式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质直觉为基础的、通过定义和逻辑推理自下而上地建立体系的方法。
认识形相——描述的本质的方法是现象学的本质直觉。
前二种方法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的研究范围,所以我以下只谈认识形相——描述的本质的程序,即现象学的本质直觉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