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的教学设计666
第四单元《乘加乘减》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乘加乘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我认为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回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误解。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提出了之前并未注意到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乘加、乘减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可能难以找到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乘加、乘减算式。
(3)分析乘加、乘减算式中各部分关系:学生可能对乘加、乘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准确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举例:在分组情境中,将24个学生分成4组,每组人数相同,要求学生用乘加、乘减算式表示并计算每组人数。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乘加、乘减运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乘加乘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乘加乘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理解乘加、乘减算式中的各部分关系:让学生明白乘加、乘减算式中的乘数、加数(减数)以及结果之间的关系,如4×5+3中的4和5是乘数,3是加数,结果为乘积加上加数。
乘加乘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乘加乘减课程名称:数学二年级上册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如果遇到加法或减法,应该如何处理呢?二、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1. 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即在进行乘法运算时,遇到加法或减法,需要先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再进行乘法运算。
2. 通过示例演示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如:3 × (4 2) - 5 × (6 - 2)。
3. 引导学生进行乘加乘减的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三、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需要使用的运算方法。
3.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和布置作业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乘加乘减的运算。
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在课后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教学资源:1. 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的讲解PPT。
2. 乘加乘减的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
在课后,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并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乘加乘减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不仅考察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还考察了他们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教案
5、完成“做一做”第1题。
6、完成练习十二帝1题
上下两题对比做,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拓展运用: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
课后小结:
板
书
设
计
乘加、乘减
3+3+3+2=11 3×3+2=11 4×3+4=4×4
3+3+3+3-1=11 4×3-1=11
10、这样的算式先计算谁,再计算谁?
根据主题图和算式找到计算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11、小结: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叫她乘加。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叫乘减。运算顺序是先乘后加,先乘后减。
三、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观察后列式。
2+4×3和4×3+2
2、两个算式意思一样吗?
3、小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无论乘法在算式的前面还是后面,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或减法,否则计算结果会发生变化。
5、列式。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6、汇报。老师板书并追问做题思路。
7、小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条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有道理。
8、观察3×3+2=11·和4×3-1=11与前面学习的4×3=12有什么不同?
9、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4×3=12只是乘法算式。
4×3+2=14
2+4×3=14
在 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教
学
反
思
教
具
课件。
个人修改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6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6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
教学目标:1、通过小动物们重建家园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具等。
信息:1.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间房,已经建好3间。
学生:准备:本子,笔,学具。
教学过程:活动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森林里发生了水灾,小动物的家被洪水冲垮了。
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谁能说说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这么多数学信息,主要说了哪几件事?关于小熊搬砖盖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准确,谁能把小熊搬砖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呢?关于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谁能把小兔子盖房子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师边指边说:信息经过这样分类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当遇到信息较多时,我们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小熊搬砖的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1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老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讨论好了,哪个同学愿意代表小组交流一下?实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生指算式:4×5=20我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精选6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
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
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乘加乘减教案
乘加乘减教案乘加乘减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乘法和加法的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乘法和加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乘法的运算方法。
2.加法的运算方法。
3.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乘法和加法的结合运算。
2.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
2.教学PPT。
3.乘法和加法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引入乘法和加法的定义。
解释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方法。
2.举例说明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比如:2 + 2 + 2 = 6,也可以表示为 3 × 2 = 6。
3.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用途。
比如:购物计算总价、计算面积等等。
Step 2:学习乘法的运算方法1.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乘法表。
2.让学生观察乘法表的规律,例如每一行的数都比上一行的数多一个。
3.让学生自己尝试根据规律填写乘法表的空白部分。
4.解释乘法的运算规则。
比如:a × b = b × a,a × (b + c) = a ×b + a × c。
5.给学生出乘法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Step 3:学习加法的运算方法1.带领学生复习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解释加法的运算规则。
比如:a + b = b + a,(a + b) + c = a +(b + c)。
3.给学生出加法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Step 4: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1.给学生出一些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让学生动手解决。
2.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Step 5:巩固和拓展1.再次给学生出一些乘法和加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乘法和加法的掌握。
2.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和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引入乘加、乘减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乘加、乘减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其含义。
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强调先乘后加(减)的原则。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第二章: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如何解决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数量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乘加、乘减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第三章: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2X 2 = 2X 4 = 4X 4 = 1X 3 =3X 2 = 3X 3 = 3X 4 =以开火车形式汇报答案,并请学生选择一道题目说说表示什么意义。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谈话:同学们到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
)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出示4 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 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人)乘法算式:3X4=12 (人)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教学例5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 人)。
方法2:前面3 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 2 个人。
列式:3X 3+2=11(人)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 人,那就是4 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
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
列式:3X 4-1 = 11 (个)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X3+2, 3X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 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思考:在3X 3+2中,在3X 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在3X4-1中,在3X 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列算式。
小学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小学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
2. 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先乘后加(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难点: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的意义。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练习题、卡片。
3.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
4. 教学游戏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情境引入,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种子,一共有多少个种子?”引导学生思考乘加乘减的问题。
2. 新课讲解: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例子。
3.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乘加乘减的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思路。
5. 游戏教学:设计乘加乘减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些乘加乘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挑选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让大家一起判断对错。
3.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乘加乘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烹饪等。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课堂小结:2. 强调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十、课后作业:1. 布置一些乘加乘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乘加乘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和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和加减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乘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乘法表、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具准备:相关的教学练习册、纸笔。
四、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通过问答等形式,复习学生所学的乘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老师出示一道题目:“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乘坐公交车40分钟,在学校上课100分钟,下课后又乘坐公交车回家30分钟,那么小明一共花了多长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并请学生回答问题。
3.教学新知,讲解操作方法。
首先,通过做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并计算出小明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然后,老师通过PPT展示,讲解乘法和加减法的概念,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
并通过例题、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堂上相互检查。
同时,老师适时地巡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5.运用习题巩固学习。
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与乘法和加减法运算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6.总结归纳,进行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归纳,梳理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五、板书设计:乘加乘减-乘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乘法和加减法的操作方法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和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通过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乘法和加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行更多的讲解和练习。
小学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小学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乘加乘减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的意义。
2. 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乘加乘减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并进行实物演示。
3. 练习与交流: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分享。
4. 应用拓展: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乘加乘减的进一步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乘加乘减在其他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2. 数学游戏:设计乘加乘减相关的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家庭作业:布置有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2. 教具:准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乘加乘减。
3.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引入乘加、乘减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解释乘加、乘减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通过例题展示乘加、乘减的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乘加、乘减的运算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操作是否准确、简洁。
第二章: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包括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
提供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算是否正确、迅速。
第三章:解决实际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提供典型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解答。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合理。
第四章:巩固与提高4.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加: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 乘减:已知两个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能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的应用。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乘加、乘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乘加、乘减的定义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乘加、乘减。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5. 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批改: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2. 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知识。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乘加乘减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
乘加乘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能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乘加乘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乘加乘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购物计算、物
品分配等。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对乘加乘减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乘加乘减法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乘法和加法的复习;
2. 乘法和加法的结合运用;
3. 乘法和减法的结合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入乘加乘减概念,通过问答、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乘加乘减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乘加乘减的初步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与练习(30分钟)
首先,对乘法和加法进行简单的复习,通过具体例子向学生展示乘法和加法的运算方法,并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接着,介绍乘法和加法的结合运用。
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计算、物品分配等,让学生运用乘法和加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关练习。
最后,介绍乘法和减法的结合运用。
同样给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乘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关练习。
3. 综合实践(4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系列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并相互出题。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解答,鼓励学生合作、创新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5篇)第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详细介绍:【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第1 页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
(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
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
列式: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乘加 乘减》教案(三篇)
《乘加乘减》教案(三篇)《乘加乘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
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
看他们干得多起劲。
(出示主题图)二、自主探究: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三、拓展运用: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乘加乘减》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的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的:知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乘加乘减》教案范文
《乘加乘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两个数相乘,再加上第三个数。
2. 乘减:两个数相乘,再减去第三个数。
3. 实际应用题:根据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解决实际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3. 设置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出乘加乘减的概念。
2. 讲解示范: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示例演示。
3. 实践操作:学生独立完成乘加乘减的练习题。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乘加乘减的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层次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运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题的解决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
3. 评价标准:正确理解乘加乘减概念,熟练运用运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题。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乘加乘减的相关课件,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3. 练习题库:搜集和编写各种类型的乘加乘减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第3-4课时:进行乘加乘减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
3. 第5-6课时:讲解乘加乘减的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 第7-8课时:进行乘加乘减的课后作业布置和辅导。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乘加乘减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和加法、减法的关系,掌握运算顺序和规律。
3.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
2.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1.足够的练习题和习题集。
2.小黑板和粉笔。
3.乘法和加法、减法的相关教具。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知识(10分钟)1.师生对话T: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的乘法和加法、减法吗?S:记得。
T:那么,你们知道乘法和加法、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S:乘法和加法、减法可以相互结合运算。
2.呈现问题T:小明买了一箱苹果,一箱有12个,他又买了3箱。
请问,一共有多少个苹果?S:(思考几秒钟)36个苹果。
T:具体的运算步骤是什么?S:12乘以3等于36T:那么,你知道还有其他的运算顺序吗?S:(思考几秒钟)3乘以12等于36T:很好!我们可以看到,乘法的运算顺序可以调换,但结果是一样的。
3.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的运算顺序与特点。
步骤二:示范演示(15分钟)1.解决问题T:同学们,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小华买了5盒巧克力,一盒有8块,他一共买了多少块巧克力?S:(思考几秒钟)40块巧克力。
T:当我们把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时,我们怎么计算呢?S:8乘以5等于40。
T:非常好!那么,我们把问题稍微改变一下。
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小华每天吃掉其中的2块巧克力,那么他需要多少天吃完这些巧克力?S:(思考几秒钟)20天。
T:很好!这个问题涉及到乘法和减法的结合运算。
你们能够清楚地解决这个问题吗?S:(思考几秒钟)8乘以5,然后再减去22.重新总结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律和运算顺序。
步骤三:练习巩固(30分钟)1.规范化练习T:同学们,请你们独立完成一组练习。
一分钟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上台解答。
2.抽查答案T:请同学们上台解答第一题。
S1:(解答过程)T:非常好!请下一位同学继续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中冉小学二三班张秀伟一、教学目标(一)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设疑导入1.复习旧知。
(1)开火车口算乘法:两组学生比赛口算乘法,给计算又快又准的小组画一颗红五星。
之后问全班学生:他们的口算为什么又快又准?他们是利用什么来计算的?小结:利用乘法口诀会让计算又快又准。
2.设疑导入出示四道算式:7+7+7+3 3+3+3+3-1 6+6+6+6+6+6 4+4+4+4+4师:哪些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能改写的会让计算变得简单,不能改写的应该怎样改写也能让计算变得简单?学生尝试改写前两个。
师:这两位同学改写的有没有道理,我们把它们改写的算式叫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新知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1)呈现关于旋转小飞机的主题图:谁来说说关于旋转小飞机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说的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加以点拨(每架飞机上可以坐3人,4架飞机上都坐满了3人,还有一架飞机上坐了2人。
)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1:一共坐了多少人?学生2:一共有多少人坐旋转小飞机?生3:坐旋转小飞机的一共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师:你们小组是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预设一:我们组是三根三根的摆,摆了4个三根,还有一个2根。
我们列式:3×4+2=14 师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预设二:我们组是三根三根的摆,摆了5个三根.。
我们列式:3×5-1=14师问:3×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预设三:我们组是三根三根的摆,摆了4个三根,还有一个2根。
我们列式:3+3+3+3+2=14师问:算式是几个3在相加?再加2是什么意思?预设四:我们组是三根三根的摆,摆了5个三根.。
我们列式:3+3+3+3+3+3—1=14师问:算式是几个3在相加?再减1是什么意思?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
(板书课题)(4).探究计算顺序(1)回想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
(5)总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出示3道算式: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看图列式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来列式。
3.拓展练习出示应用题: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游乐园玩,你能帮他们算算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吗?成人票:每张6元儿童票:半价票师:谁能帮忙算一下一共花多少钱?该怎样列式?学生各抒己见列出不同的算式。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乘加、乘减,你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吗?你还知道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吗?(五)布置作业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乘加、乘减的知识,课下找一找,再上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3+3+3+3+2=14 3+3+3+3+3+3—1=143×4+2=14 3×5-1=14《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复习时,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和意义。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
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计算理清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理解算式的意义。
3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再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汇报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充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
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做练习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1、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
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
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2、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
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
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
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
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
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
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定安县富文镇中心学校程守刚《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算用结合,凸显算用结合的优点,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
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
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
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第三次有机结合——以用明算理。
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
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
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让计算与生活相伴,起到学为所用,是本节课设计中的第四次算用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寻求算用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而尽力。
主要是创设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鱼的条数。
以及没有进行完的开放题,其意不在于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明白算理,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
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的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的开放题进行不完。
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还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尽可能多的吸收营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原文地址:/thread-458542-1-9.html内容来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