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质量评估

合集下载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4)资源短缺问题【方法规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活学巧用】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高中地理试卷-地理必修2单元同步测试试卷及答案-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8K精练版,可打印制卷)

高中地理试卷-地理必修2单元同步测试试卷及答案-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8K精练版,可打印制卷)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单元同步测试试卷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1.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C.清洁生产主要解决清洁产品问题 D.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2.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③我国的可持续性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请回答3~4题。

3.绿色食品是指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4.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5.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符合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6.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厚度已超过了7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雨增多B.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7.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A.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C.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8.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9.制订全国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俄罗斯10.“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

社会进步
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化繁荣
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世界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国际形象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展现负责任的 大国担当。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 著的,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 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破坏等方
面。
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和生态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多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 展与和谐统一
• 引言 •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协调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 和谐统一的目标与路径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背景
01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产生
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条件
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决定 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产 活动,如农业、渔业、畜 牧业等。
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的生态环境为人 类提供了食物、水源、空 气等基本生活条件。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活动改 变了地理环境,如城市化、 农业开发、矿产开采等。
环境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 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地 理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02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提供了食物、水源、能源等基
本生活资料,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载体。
03
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的意义
为了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人
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课时训练3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质量检测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课时训练3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质量检测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08·天津高考)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1~2题。

1.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地平坡缓B.岛多浪小C.滩阔岸直D.河多沙厚解析:建港的自然条件要求:风浪小、港宽、水阔、航道深、不淤沙、海岸线曲折、背风。

港区陆地部分开阔平坦,但海边要等深线密集,坡度陡、水深才能停船。

仔细观察香港港区岛多浪小是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B2.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解析:填海造陆增加的是港区的陆地面积,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对海上行船没有影响,使经济活动与海岸更近,但人类活动的增加可能会造成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答案:D读“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结构图”。

回答3~4题。

3.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货物可能是()A.煤炭与铁矿石B.石油与天然气C.粮食与蔬菜D.木材与水果解析:读图可知,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该运输方式最适宜运输的货物是石油与天然气。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丰富。

答案:B4.俄罗斯海运周转量少的原因是()A.海岸线短B.海岸线较长,但没有优良港口C.经济落后,没有货物需要运输D.海岸线长,但因国土纬度高,海运价值不明显解析:俄罗斯海岸线长,有许多优良港口,但因国土纬度高,冬季海水结冰,所以海运价值不明显,海运周转量少。

答案:D城际列车一般指两座相距不远的重要城市之间开行的多班次趋向公交化的中小编组短途旅客列车,中途不停站或停很少的站,只配臵硬、软座车厢而不配臵卧铺车厢。

如开行的京津、广深、沈大、沪杭、沪宁、成渝城际列车等。

回答5~6题。

5.影响我国上述城市开通城际列车的主导因素为()A.维护社会稳定B.经济发展需求C.人口密集程度D.先进技术保障解析:由材料中城际列车的定义可知城际列车是为了便于重要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开通的,所以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需求。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六章 知识点
1、四时期人地关系?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 表现、原因、分布? 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措施?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的( )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不属展思想。其 中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持续性 原则。B图体现了可持 ________ 公平性 和________ 共同性 原则。 续发展的________
6.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典例: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 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当堂训练:
央视网报道:英国德文郡的莫德 伯里镇已经引领欧洲各城市之先,发 起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购 物时,顾客可以从店里拿到可降解的 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或者可重复使 用的棉麻袋。根据材料回答以下2题。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哪些?作为公众 一员,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行 动,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 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行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用水,废 弃物分类放置,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尽 量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
(3)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 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但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 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地理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能力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价值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分析了这些核心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

本文还探讨了在评价和评估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

本文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地理核心竞争力概述地理空间的概念是指个人对地理现象、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知。

它是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具体而言,它包括:空间定位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和表达地理位置,理解经纬度、地图投影、比例尺等基本地图语言,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查询和分析空间数据。

空间格局认知:能够分析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格局和成因,了解区域分化、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规律。

空间联系和过程分析:能够洞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如扩散、迁移、叠加,以及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强调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上对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现象、发展条件和挑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主要包括:区域特征识别:识别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类地理特征(人口、经济、文化、城市、交通等)及其内在联系。

区域异同比较: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了解区域分化规律、区域类型分类及其在全球、国家、地方等多个尺度上的表现。

区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挑战,评估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探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地理实用性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测、调查、实验、模拟和规划等各种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安徽 周兵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二、 课时建议: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三、本章逻辑联系四、教学建议:1、在进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图6。

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

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此时,人主动顺应自然。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和文字的分析,得出“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的结论.案例1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或分组讨论案例之后,总结出“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的结论。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

学生在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92页的活动题,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引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

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举例.最后总结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2、根据93页“读图思考”题分析图6。

7,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也提高了读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图6.7的变式。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1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1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

关键能力
能力 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分析
(2015·北京)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 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 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 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 767 米)。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破坏 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空出现臭氧空洞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世界:西欧、北
酸雨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 美、日本;中国:
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南方地区
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
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
考纲呈现
考情统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
1. 人 地 关 系
认识区域环境问题的分布差
思 想 的 历 史 2015·课 标 全 国 异,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
演变
Ⅱ·T37(3)、(4) 域环境问题的成因
2.人类所面 乌梁素海水污染 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环境问
环境污染 (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 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 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 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 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 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
临 的 主 要 环 的原因及措施 题,通过原因分析探究环境问

阶段验收评估(八)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阶段验收评估(八)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阶段验收评估(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3·南京调研)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C.农作侵入牧区D.土地生产力下降读“2006~2007年北京a、b、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大气污染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则空气的质量越差)”,回答3~4题。

3.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选项的四种,则据图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可吸入颗粒物4.下列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不达标C.发达国家把污染物转嫁于发展中国家D.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扬尘(2013·太原月考)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漠化速度统计表。

据此回答5~6题。

5.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漠化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其原因可能是()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6.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漠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是()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7~8题。

7.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8.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③废弃物综合利用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012年3月21日,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在2012年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2:(2008海南地理,27,10分)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 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 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 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 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 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 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类型 箭 竹 及 灌丛 28.90 阔 叶 林 25.30 旱地 水 田
区域定位高 山 灌 石砾地、
裸地 丛草甸
0.01
比重 ( % )
10.4 0
判断问题 5.70 3.1
0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
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 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B )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例3: 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上升 (1)图中表明,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50—90年代呈_______趋势, 下降 其生活质量在70年代中期之后呈__________趋势,50—90年代,人均国民生 正 负 产总值与生活质量由______相关变为________相关。 (2)上述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 D A.财富和产品越多,生活质量越高 B.财富和产品越少,生活质量越高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生活质量的唯一保 证 D.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同步增长是生活 高质量的保证
目前,太湖沿岸每年农业中化肥使用量达200万吨~ 300万吨,农药5万吨~8万吨,其中约有50﹪随雨水流 入太湖。每年有近10亿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 河,使每个中小城市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形成黑水带,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此外,太湖 还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养鱼、水运和旅游业带来的污 染。人们在呼唤:救救太湖!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2.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 C.生存问题D.发展问题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符合(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4.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①使用再生纸②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③自备蓝子或布袋购物④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A.①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何种关系( )①对立②统一③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④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图乙中能反映图甲的是( )A.A、B B.A、C C.D、B D.C、B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

据此回答7~8题。

7.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8.“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据此完成9~10题。

9. 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10. 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下图是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练习学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关检测(一)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练习学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关检测(一)

第四章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①F表示资源开发②F表示产业活动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造成图中所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荒漠化B.酸雨C.全球变暖D.厄尔尼诺4.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A.更多地使用燃烧植物获得的绿色能源B.减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动物饲养量C.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D.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答案3.C 4.C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海平面在上升,北半球积雪覆盖面积在减小,这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

第4题,燃烧更多植物,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及动物的粪便发展沼气,可以达到减排的目的;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也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用量,达到减排的目的。

读我国西部各省级行政区域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级行政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小船创作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应用: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1.土地资源(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淡水资源(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不足――→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人地关系(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切行 为都 是 为 了 自身 的发 展 。因此 , 教 师在 与学 生进 行 讨论 时 , 可 以将 人类 与环 境 的 问题 定 位在 发展 的 主 线上 , 与教 材紧密 结合 。 在 这样 的思路 中 , 人 类 和环境
的 问题 就 是发 展 的问题 , 只能在 发展 中去解决 。在人 类 与 环境 的 问题 中 , 人类 怎样 的行 为才对 自身和 环境
教 材 新 析
三、 走 向人 地 协 调— — 可 持 续 发展
人 类 和 环境 是 对 立 与 统一 的关 系 ,在 对 立 中发 展、 在发 展 中对立 。当人 的发 展到 了一定 阶段 , 必然 会 对 环境产 生 比较大 的影 响和破 坏 。 但是人 对 环境 的认 识 也 在不 断 加 深 , 人类 在 与 环境 的对 立 发 展 中 , 也 必
理轰育 2 0 1 3 年 第6 期
的。
= 三 三
环 境产 生 严 重对 立 , 使 环 境 遭 到严 重 破 坏 , 环 境 的 发 展也 严重 影 响 到人类 自身 的生 存 和发展 时 , 人类 和 环
境 的关 系将 向什 么方 向发 展 ?教师 可 以将 问题 细化 ,
也 可 以从 一个 小 环 境 问题 的发 生 原 因 和解 决 措 施 分
都有利 , 怎 样 做才 是 持 续发 展 的关 系 , 这 不 能 只停 留 在 理 论层 面 , 而应 引 导 学生 从 案 例 出发 , 归 纳具 体 的 措施 , 然 后师 生一 起归 纳可持 续发 展 的原则 。 在 教材 的安 排 中 , 所 有可 持续 发展 的原 则 都是 以
然会 走 向统一 和协 调 。 教材 的安排 就是 在人类 与环 境 的对 立 中逐渐认 识 到人类 与环 境关 系 的重要性 。 教师 在处 理该 内容时 , 可 以把 教学 内容 设计 成 问 题, 让学 生 在 问题 中去思 考 和交 流结论 。如 当人 类 和

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
增加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 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 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专题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错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
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 不同措施:
)
专题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
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 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 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1】
(2011·浙江)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五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高中地理】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卷)-高一地理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

【高中地理】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卷)-高一地理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3分,20小题,共60分)1.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 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C.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答案】C【解析】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在中生代时期,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导致恐龙灭绝,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2.在农业社会阶段,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的()A. 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主要位于温度较高的热带地区B. 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是分布于水中的渔业资源C. 农业的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D. 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主要是动植物【答案】C【点睛】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读某地循环农业模式物质流程图。

完成下列各题。

3.该农业模式的优点是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②农作物品种丰富,价格低廉③优化施肥结构,保护土地④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此农业模式最可能位于A. 山东丘陵B. 塔里木盆地C. 三江平原D. 四川盆地【答案】3.C4.D【解析】【点睛】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读下面漫画《危险》,回答下列各题。

5.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沙尘暴 B.水资源短缺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全球变暖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答案】5.A6.D【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荒漠化的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地1980年与2012年土地资源利用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小结

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小结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资源短缺: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导致资源需求
增加
环境污染:工业发展、 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
染严重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 发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
下降,影响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 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活动:排放污染物,污染空气、 水和土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影 响水土保持
旅游活动:破坏自然景观,影响当 地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发展等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系统。 水资源管理:人类活动如灌溉、水资源管理等影响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影响气候系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 利用、水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等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或国家在协调 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限制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理 环 境 对 人 类 发 展 的 影 响 03 人 类 活 动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04 地 理 环 境 与 人 类 发 展 的 协 调 05 人 类 与 地 理 环 境 的 互 动 关 系

高中选考地理复习限时精练(三十二)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选考地理复习限时精练(三十二)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选考地理复习限时精练(三十二)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 / 9高中选考地理复习限时精练(三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读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循环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⑤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A.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③2.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少农民将沼液、沼渣直接在田间填埋,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不利于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B .造成资源浪费C.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D .增加牧草产量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近年来华北地区冬半年雾霾天气多发,PM2.5浓度增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8日晚至29日中午北京出现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

读北京市PM2.5浓度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

3.图示两日的PM2.5浓度A.最高值出现在29日18 --20时B.最低值与午后强对流天气明显对应C.变化原因是暖锋过境致污染物沉降 D .峰值与上下班高峰时段有相关性4.雾霾是北京“城市病”的表现之一。

关于北京雾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多风,华北南部地区的重工业排放物是主要污染源B.秋季受副高控制,工业生产及尾气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C.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是防治雾霾的主要途径D.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及时预报,可有效防止雾霾的发生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耦合及资源共享,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

下图为2005—2015年广州市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演变过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年增长率最快的时段是A.2005~2007年B.2007~2009年C.2009~2011年D.2013~2015年6.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演变,会导致广州A.城市规模扩大 B.失业人口增多C.生态环境转好 D.植被覆盖增加7.2008年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建设落后,交通拥堵频发B.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发展C.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D.金融危机,生产效率下降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0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
农业生产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利用 变化,如森林砍伐、草地开垦等 ,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
显著影响。
水资源消耗
农业灌溉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途径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导致水资 源短缺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化肥和农药使用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 会污染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环境和 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以及这些改变对地球生态系统
的影响。
提出如何协调人类发展与地理环 境保护的建议,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形等。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开发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关乎人类未来的命 运。
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不便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市场条件
市场规模大、需求旺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规模小、需求不 足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
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饮食、服饰、 建筑等。
社会制度
地理环境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等。
宗教信仰
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扩张
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侵占大量农田和生态用地,破 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环境污染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对集中,容易造成大 气、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
交通拥堵
城市化进程中,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如果交通设施跟不上发展需求, 会导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解决图示地区存在的问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18选D,19选C。第18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此 循环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木材做燃料,会造成森林的 破坏;用草皮做燃料,使草场破坏,牧业产量下降,还造成 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粮食单产下降;
所以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广西。第 21题,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影响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 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不是资源、技 术与水源,而是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是我国两大自然林区,由于过度砍 伐,导致目前木材储存量大大减少,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 环境问题,据此回答22、23题。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
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这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博尔 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 要的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 无限度的掠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
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此回答11、12题。
构,减轻大气污染,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一般不直接表现出
极大优越性。第9题,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 燃料,势必加剧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也可能引发农民扩大粮 食种植面积,增加对耕地的压力,导致土地退化 ,在干旱地区 造成土地荒漠化。至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汽车数量增加、燃 料使用量等相关,如果控制得当,未必会大量排放。
加之秸秆做燃料、畜粪当燃料,也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减少、
肥力下降,粮食单产下降,最终导致当地粮食减产。第 19题, 要解决此问题,关键要解决当地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 开发新能源,另外也可发展沼气,沼渣做肥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 经济产业链(如下图),读图回答20、21题。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人地关系思想是个逐步演变的历史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革命以后,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
17.下列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的是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解析】16选D,17选B。第16题,清洁生产即在产品生产过 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
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
济效益的一种模式。清洁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最符合循环经济 模式。第17题,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
1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荒漠化 B.资源枯竭 )
C.破坏性的地震
D.温室效应
12.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产出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解析】11选C,12选D。第11题,破坏性地震是由于板块运动 引起的,其他选项都是人类过度索取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题非常严重。第7题,b为酸雨严重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工
业生产和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性燃 料释放出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汽车尾气排放易形 成光化学烟雾。
2010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 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8、9题。 8.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B.减轻大气污染 D.提高能源利用率 )
【解析】1选D,2选A。第1题,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 较大;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 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方式,局部生态 环境受到破坏;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放的“三 废”物质和农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 染和破坏,可以说,这一阶段人地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不
14.我国南方地区水价低于北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需水量太大 B.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水资源短缺 C.北方地区水污染比南方地区更严重 D.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大于南方地区

15.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下列
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A.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B.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 C.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和粗放农业
22.两大林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③水体富营养化

②物种减少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23.为促进两大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加大保护力度,严禁砍伐
B.扩大造林面积,只种不采 C.采育结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D.在森林砍伐后的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24.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食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第12题,牧童经济在发展中国家
和发达国家都有表现;它是高投入的生产模式,体现了传统 发展模式的不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有尖锐矛盾。
下表为部分地区工业用水比较表。读表回答13~15题。
13.该表说明(

A.东京的水资源最紧缺 B.我国水资源污染程度低于日本 C.低水价是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D.我国的节水技术与意识强于日本
20.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A.河南 B.广西 C.黑龙江

D.山东
21.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 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资源 C.水源 B.技术 D.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
【解析】20选B,21选D。第20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利用甘
蔗制糖,而甘蔗生长需要较多的热量与水分,所以它分布在 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四个省区,只有广西位于我国的南方,
10.下图是21世纪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变化预测
趋势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②曲线表示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 B.①曲线表示自然资源的变化趋势 C.②曲线表示21世纪前期环境污染 不断加剧,到了中叶有所好转
D.③曲线表示世界人口在不断减少
【解析】选C。21世纪世界人口总数应该是增加的过程,自然 资源数量应是减少的过程。
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性的;到了近代,尤其是 20世
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 种认识逐渐向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第2题,在人类文明演变
的各个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地关系、环境 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都存在很大差异。农业文明时期,人
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机械地迁徙,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 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 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16、17题。 16.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 C.集聚生产 B.信息化生产 D.清洁生产 ( B.城市通过垃圾焚烧,减少占地面积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浪费 ) )
因此是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
我国一些地区农村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 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根据图示回答18、19题。
18.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力求达到发展与环境双赢。
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 A.征服自然阶段 C.谋求人地协调发展阶段 B.崇拜自然阶段 D.有神论阶段 )
4.在我国,下列环境现象较多发生在农村的是( A.水土流失 C.水污染 B.大气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5.我国继海上实行休渔制度之后,也开始在长江实行休渔
9.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
生的影响是( )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A.缓解土地荒漠化 C.减轻耕地压力
【解析】8选B,9选B。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 及相关举措的认识和理解。第8题,新能源车广泛使用,城市 交通压力可能依旧甚至更为严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汽车 消费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但新能源车的推广主 旨不在于此;新能源车的广泛使用主旨在于优化能源消费结
制度,其主要作用是(

A.保护中华鲟等珍稀鱼类洄游产卵 B.保护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濒危物种白鳍豚 C.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 D.我国渔获量已居世界首位,防止市场上鱼类过剩
【解析】3选A,4选A,5选C。第3题,征服自然阶段是指工业
文明时代,该阶段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 激化。崇拜自然阶段是指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采集渔猎时代,
C.c为荒漠化严重区 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7.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 有( )
①森林的砍伐
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⑤家庭炉灶烧煤
②工业排放的废气
④汽车的尾气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