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平均数例2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3篇《《平均数》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平均数篇一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1、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
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板书:99分99][板书:98分99][板书:100分100][板书:96分98][板书:98分100]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师生共同演算:平均分是多少?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全课小结。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四、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六、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归纳总结篇二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板书设计:平均数男生女生6+9+7+6=28(个) 10+4+7+5+4=30(个)28÷4=7(个)30÷5=6(个)平均数: 7 平均数: 6《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三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崇文实验学校王艳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听说前几天你们进行了一分钟跳绳比赛,是吗?对于比赛而言,你最关心什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们当裁判,希望你们能公平公正地裁决。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1、出示数据:人数相同的两队成绩师:体育老师说这些信息最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跳绳水平了,那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比一比,看是男生的跳绳水平高,还是女生的跳绳水平高?我发现女生队中王灿成绩最好,所以我宣布女生队获胜,男同学有意见吗?为什么?2、初步感知看来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体水平,那比什么?(比总分)快算一算每组总分都是多少?男生算女生的,女生算男生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3、巧设矛盾,引出新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分的方法论输赢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队的总体跳绳水平吗?板书:平均数。
三、探究新知1、质疑:看到这个新的数学名词,你有哪些想问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今天的数学之旅吧!2、探索平均数的求法我们不光要热爱运动,也要热爱生活,保护环境。
这不,几个好朋友在做环保小卫士,在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的收获。
介绍每人收集的信息(课件)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整理:(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几个水瓶?)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怎样能让每个人收集的同样多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各自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2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2的教案教学背景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平均数时,还需要一定的练习和掌握。
本教案针对平均分例2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教学目标•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能够解决平均数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简单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介绍平均分例2,使用试题进行计算练习。
3.解决平均分例2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即平均数 = 总和÷ 个数。
–计算方法:首先求出这组数的总和,然后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2.介绍平均分例2–平均分例2的问题描述:小明班上有30个人,他们的期中考试成绩如下:69, 76, 63, 85, 77, 90,81, 74, 70, 77, 85, 89, 90, 95, 62, 81, 65, 73,80, 81, 80, 85, 86, 77, 82, 77, 79, 91, 70, 83。
–让学生计算这些成绩的平均分,并让他们自己尝试计算方法。
总和 = 69 + 76 + 63 + 85 + 77 + 90 + 81 + 74 +70 + 77 + 85 + 89 + 90 + 95 + 62 + 81 +65 + 73 + 80 + 81 + 80 + 85 + 86 + 77 +82 + 77 + 79 + 91 + 70 + 83 = 2405平均分 = 总和÷ 30 = 80.173.解决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实际场景,例如:小明的平均分是80.17,他想知道如果他下次考试能得到多少分才能使他的平均分达到85分。
–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已知平均分为80.17,个数为30,总和为2405 要想让平均分达到85分,平均分成立:(2405 + x)÷31 =85x = 263所以小明下次考试要得到263分才能使他的平均分达到85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内容:第42页例1 练习十一1、2、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
1、老师出示8支铅笔,要分给4名同学,怎样分?学生思考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复习平均分的方法。
2、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3、引入“平均数”。
象2支就是这4名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4、揭示课题。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数据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2、3题。
《平均数》例2 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第六册P43平均数例2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
(媒体出示题目)老师给第一组6人共分36块,给第二组8人共分了40块,给第三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学生讨论)师:哪一组的同学分得的糖果多,是第2组吗?(生:不能只看总数的,第二组,糖果多,但人多。
分下来每人只有5块。
)师:哪我们比较什么合理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生:先算一算每组平均分几块,再比比较合理。
)师:板书36÷6=6(块) 40÷8=5(块) 35÷5=7(块)师:哪组分得的糖果多?(生:第3组)师: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出示课题:平均数)二、新授探究一1、(媒体出示书上P43情景图)师: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两队在进行篮球比赛;欢乐队的王强最高;从总体上看,开心队好像比欢乐队高一些)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不能确定,只知道王强一个人高不能说明整个队身高高;欢乐队身高高;开心队身高高)师:只看图,我们不能确定哪一队的身高高。
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确定呢?(分别求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探究二1、(出示书上P43两张统计表)师:我们来看看两个队的身高记录吧。
根据统计表,现在你能估一估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估的方法。
(开心队的身高高,因为5个人的身高在142厘米和146厘米之间,而欢乐队除了王强,其余4人都在139厘米和142厘米之间)2、师:比较两个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总量,如何表示数据的平均水平呢?二、探究平均数的含义(15分钟)1.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通过具体例子,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三、练习计算平均数(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收集一组数据,如一组学生的年龄。
2. 每组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学生汇报结果,讨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
2. 出示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1.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2.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数的含义,如何求平均数呢?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1. 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2)(教案)
平均数(2)【教学内容】教材第91~92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和第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
【教学目标】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师:小明和小刚俩是同桌,小明有课外书5本,小刚有课外书9本,怎样才能让他们两人的课外书一样多呢?生:可以将小刚的课外书给2本小明。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动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那应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学生回顾交流。
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那么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2)。
【新课讲授】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说说题中所给的信息。
1.出示例2情景图。
男生女生2.分析信息。
师: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
生: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生: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生: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
师:大家讨论一下,对不对呢?生:对。
师: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生: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
3.解决问题。
师:谁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男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因为17<19,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应该怎样比较几组数据的成绩呢?生:用平均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平均数(二)。
我们将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多少个苹果?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如何求得的,以及它代表了整体的一个数值。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亲自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等,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 (2+4+6+8+10) / 5 = 6。
2. 小明有4个苹果,小华有6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多少个苹果?答案:他们一共有的苹果数 = 4 + 6 = 10个苹果,平均每人有的苹果数 = 10 / 2 = 5个苹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应用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练习题、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3、4、5、6、7。
1.2 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1.3 学生计算,教师点评。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2.1 教师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含义。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3.1 教师出示求平均数的步骤:a. 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b.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示求平均数的过程。
4. 应用题练习4.1 教师出示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
4.2 学生分享解答过程,教师点评。
5.2 教师出示拓展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6.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辅导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辅导效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十、教学计划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连贯地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景,例如“某班同学参加400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58秒、62秒、60秒、57秒、61秒,请问这个班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来引入对平均数的讨论。
2. 探究平均数: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通过收集数据、计算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方法来求出平均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采用学生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4)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
2)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深入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导入与主题相关,如采用“买水果”游戏连起上节课的学习。
2)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候我们需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2. 拓展(10分钟)1)通过生动有趣的图形与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如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按顺序站成一排,然后问:“假设这6个孩子每人有3本书,6个孩子一共有多少本书?找到平均数可不可以知道每个孩子大概有几本书?”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定义,并口头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与重要性。
3. 讲授(10分钟)1)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内同伴的讨论,让学生自主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讲解完毕,教师板书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记录笔记。
4. 练习(10分钟)1)小组内合作,以一件商品的售价为例,让学生自由组合数字,计算平均值,并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2)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全班展示记录表,练习应用平均数计算方法。
5. 拓展(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感性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一个班级同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能不能知道我们班有哪些科目成绩比较高?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能不能再多发掘一些有用的信息呢?6. 实践(10分钟)1)分发小组实践练习任务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平均数计算方法,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平均数(2)》(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5. 创新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将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七、课后作业
1. 请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家庭近期的用电量平均值,并分析用电量的变化趋势。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请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并判断数据的集中程度。
答案:假设一组数据为:80、90、85、70、88,计算平均值:(80+90+85+70+88)÷5 = 84。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值为84。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这组数据比较集中,没有明显的偏大或偏小情况。
4. 请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以下是几个作业布置的建议:
作业1:请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计算自己家庭近期的用电量平均值,并分析用电量的变化趋势。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和分析结果。
作业2:请学生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并讨论身高的分布情况。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和讨论结果。
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2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设计了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他们的思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家长参与: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例如:“小明的生日聚会,邀请了5个同学,每人带了一块蛋糕,一共分成了6份,每份蛋糕的大小是否一样?为什么?”
2.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合理分组,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2.分工合作: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合作效率。
3.交流互动: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交流、互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总结反馈: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促进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平均数(2)》精品教案
平均数(2)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问题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问题3 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为w1,w2,…,w n,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加权平均数公式:一般地,若n个数据x1,x2,…,x的权分别为w1,w2,…,w 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n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得到加权平均数的公式.(三)比较辨别,理解新知问题4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中的(1)(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体会权的改变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设计意图:同一个问题背景,改变数据的权,则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与作用.问题5 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说说你对权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加权平均数公式分析,发现问题1中各数可看作是权相同的,教师指出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理解简单的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四)例题讲解,应用新知例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为百分制,然后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请确定两人的名次.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分析,三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是如何体现的它们的权各是多少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补全解答过程,规范解题格式.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会权的不同形式.追问:A、B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师生活动:学生反思回答.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五)深化拓展,灵活运用练习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公司为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创作总监这三种岗位各招聘一名职员,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2.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师生活动:学生分析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创作总监各侧重的能力,并对测试成绩赋权,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对结果进行判断.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题,让学生体会权影响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会利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六)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结合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2.权的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及意义,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权的作用及意义.课后作业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和.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分笔试、面试、三个月试用业绩这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成绩如下表所示:公司领导经过考虑决定按笔试20%,面试30%,三个月试用业绩50%的权重计算总平均成绩,分数高者将被录取,你认为谁会被录取呢为什么3.学校把学生学科的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分别按40%,60%的比例计入学期学科总成绩.小明期中数学成绩是85分,期末数学总成绩是90分,那么他的学期数学成绩()A.85分 B.87.5分 C.88分D.90分4.在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中,四位参赛选手的各项得分如下表,如果将专业、形象、人气这三项得分按3:2:1的比例确定最终得分,哪位选手最终得分最高进入下一轮比赛()(每项按10分制)A.小赵B.小王 C.小李 D.小黄5.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现在要计算3人的加权平均分,如果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由3:5:2变成5:3:2,成绩变化情况是()A.小明增加最多 B.小亮增加最多C.小丽增加最多 D.三人的成绩都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难点: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在上课前将学生分成两队,并分别取好队名。
(2)今天我们两个队,要比个高低。
进行口算除法竞赛。
看看哪个队更厉害。
比赛规则:1.请每个组请3个代表参加。
2.答题时间十秒钟,看看能回答对几道。
1.请问哪个队获胜啊?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算出总成绩来,哪个对多,那个队就赢了。
2.说明总数可以得出两个队的总体情况,老师想帮帮输的队,我也来加入。
再将老师的加进去,发现输的队总成绩更多啊。
所以老师这队获胜。
这时,学生会发出抗议,不公平啊!
3.那该怎么办啊?那什么能反映这两队的答题水平呢?
生:可以用平均数。
4.你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怎样求这两个队答题数量的平均数?
生:先算总数再除以人数。
5.通过我们的思考,发现平均数作用挺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运用。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姚明图片。
大家都认识姚明吧。
他可是个篮球巨星。
一起来看看他的简介。
特别指出身高。
(2)我们学校也有篮球队。
老师也将他们的身高统计成表格。
1.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些队员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生:王强148厘米最高。
李雷139厘米最矮。
2.如果两个队进行一场篮球比赛,哪个队的身高更占优势呢?
A.陈老师先来说说我的想法,再看看你们有什么意见。
我觉得欢乐队更占优势,因为王强最高了有148厘米,所以他们队更高。
生:我不同意,不能因为个别同学的身高就决定整个队伍的整体身高。
师:也就是说个别的数据不能反映整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吧!
B.我又有一个想法,那就一个一个比吧。
生:这样较麻烦,不容易比出高低。
C.都说我的方法不行,那你们想想办法吧。
小组讨论。
3.让学生说。
生1:用总数可以。
生2:用平均数也可以。
4.师生一起用平均数来比较这两个队的身高情况。
A.一组计算欢乐队。
二组计算开心队。
B.学生汇报。
欢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C.课件展示两队进行比较身高。
哪个队身高更占优势?
生:开心队。
(3)小结:
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学平均数啊?
生: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师:你们太棒了,总结出平均数的运用。
哪我要看看你们是不是会用平均数去区别不同数据咯。
三、巩固新知
(1)统计自己小组的体重,并计算出平均体重。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三(1)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体重统计表。
学生编号1234567
第一小组263230352829
第二小组22263524293730
1、(1)在人数不统一的情况,可以用什么来比较这两个组的体重总体情况。
(2)哪组平均体重更重?重多少?
2.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收获,我们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请你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吧!
五、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欣赏。
接着就请你们和我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平均数。
感受一下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课本第4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