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
动脉神 经层
膈神经
迷走神经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1.左前方
左肺及左纵隔胸膜 左喉返神经 左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左迷走神经
2.右后方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3.上方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头臂静脉
4.下方
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左主支气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动脉韧带
上纵隔
动脉导管三角
1.位置
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前:左膈神经
2.构成 后:左迷走神经
下:左肺动脉
3.内容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心浅丛
4.临床意义
手术寻找动脉导管
动脉韧带
二、上纵隔
(一)层次 3.后层
管状层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胸腔正中偏左。
(三)纵隔的境界
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侧界:左右纵隔胸膜
(四)纵隔的分区
纵隔分区的意义(定位相当于定性)
不同纵隔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好发部位,纵隔 分区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根据病变的部位提供相应 的诊断范围。
(四)纵隔的分区
气管
1. 三分法
3.食管胸 部⑵毗邻
胸上段的前方: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 及分支、左喉返神经等
胸下段的前方: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左迷走神经等
3.食管胸 部⑵毗邻
后方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等

纵隔肿瘤的CT

纵隔肿瘤的CT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实性畸胎瘤CT表现
多数位于前纵隔中部,即心脏主动脉交界处,少 数可位于主动脉弓以上或较低位置。 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多较清楚光 滑。 多呈混杂密度包括软组织密度、液性密度,脂肪 成份及钙化和骨化成份。 特征性表现者肿块内可出现脂—液面。 增强扫描畸胎瘤肿块内呈不均匀强化。 畸胎瘤恶变时表现肿块边缘模糊不光整,侵及周 围组织且肿块增大较快。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前上纵隔胸内甲状腺瘤
增强早期即明显强化
延迟扫描仍明显强化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内甲状腺瘤

鉴别诊断:
– 甲状腺癌:如局限在包膜内,则不能与良 性肿块鉴别。 – 结节性甲状腺肿:范围更广泛。
后纵隔胸腺囊肿 手术病理证实,女46Y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腺囊肿

鉴别诊断:
– 胸腺瘤囊变:囊变区较小,壁厚,囊内壁 欠光整;囊壁有强化。 – 皮样囊肿:位置相对较低,多较大,囊壁 可钙化,囊内容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脂 肪密度,发病年龄较小。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生殖源性肿瘤
本病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又称生殖细胞 瘤,包括: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影像诊断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影像诊断
❖ 大部分生长不对称,居于前纵隔的一侧(升主动脉 前、右心室流出道和主肺动脉上方突入一侧胸腔 ,多发生在主动脉弓层面),呈“八字形”趴在主 动脉前方( 直径< 2cm的胸腺瘤可仅表现为正常胸 腺边缘局部隆起);
CT表现
❖ 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密度比肌肉密 度稍低),强化幅度<20HU;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
纵膈分区
ITMIG分区
❖ITMIG:国际胸腺肿瘤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 )
❖ 由心胸外科、肿瘤学、放射学、病理学专家共同 参与讨论。
❖基于2014年日本胸腺学会(JART) CT解剖的纵隔 四分法。
❖ 长条形:双侧或单侧,致密均匀,角形尖端指向肺门,内 缘与纵隔相连,下缘位于水平叶裂位置。边缘均清晰锐利 。
❖ 圆形:一侧或双侧,致密,半圆形圆形,内缘与纵隔无明 显分界,外缘弧线清晰锐利,亦有外缘模糊的。
❖ 巨大形:单侧,对侧可有较小的,致密,外带密度逐渐减 低,占整 个上肺及部分中肺,下缘清晰锐利,外缘模糊。
N分期: ❖N0为无淋巴结转移; ❖N1为侵及前组淋巴结(胸腺周围淋巴结); ❖N2为侵及胸腔深部或颈部淋巴结。
M分期: ❖M1a为胸膜或心包转移; ❖M1b为肺或远处脏器转移。
Masaoka分期系统
❖ Masaoka分期系统
❖ 根据疾病的分期及是否可完整切除,1981年 Masaoka分期系统首次被提出,后来出现了非常 多与其相类似和变异的分类。为便于合作研究及 形成标准数据库,ITMIG采纳了Masaoka-Koga 分期系统,并被广泛应用。该分类系统是根据大 体手术标本和肿瘤侵犯范围以及镜下改变来确定 的。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及X线平片漏误诊原因分析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及X线平片漏误诊原因分析

23 影像 学诊 断正确率及 漏、 . 误诊率
按首次 x线报告统计 ,
1 例中诊 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 断正确) 5 8 2 诊 者 7例 占
4.% , 45 诊断结果与病理 不符 ( 误诊 ) 4 例 占 3.%。正侧 者 8 75 位胸片均未发现 ( 漏诊 ) 3 占 23 者 例 .%。5 例进行了胸部 C. 1 I 检查 , 按首次 C. I 报告统计 , 诊断正确 3 占7.%, 7例 25 误诊 9 例
[】 石 1 [] 苏 2

破裂 的诊 断与 治疗 [ 】 中 国临床 医生,04 3 J. 20 ,2 波, 韩宏丽.3 2 例卵巢破裂超声 误诊分析[ ]黑龙江医学 , J.
胞增高, 尿 H G阴性, 血、 C 后穹隆穿刺为脓液或渗出液。
本组患者 中腹 腔 出血 可达 2 0—200 l , 0 0 l 3例引起 失血 I l
占 1.% , 76 无漏诊病 例。2例进行 了 M /检查 , R 分别为胸腺囊 肿及囊性 畸胎瘤各 1 , 例 均诊断正确 。
C. I 检查 ,例进行了 M / 2 R 检查。
2 结

1 2 8例中肿块位于前 中上纵隔 6 , 9例 前
21 手术病理结果 .
3 讨

下纵 隔 1 , 3例 中纵隔 1 , 纵隔 2 9例 后 7例。瘤 体直径在 1 m 0c
肿瘤 5 2例占 4 . % , 0 6 神经源性肿瘤 2 1例 占 1 .% , 6 4 生殖细胞
31 原发性 纵隔肿 瘤的诊断 步骤 ( ) 现病灶 。( ) . 1发 2 定位 诊断 : 肿瘤 位于纵隔 内或纵隔 外 , 确定 以及位 于纵隔 的具体位 置 。( ) 3 分类 诊断 : 主要根 据 肿瘤 位 于纵 隔 内的具 体位置 而

纵膈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纵膈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分区法常见肿瘤的好发位置
2.形态、边缘及密度
形态与边缘
• 良性肿瘤边缘常光滑锐利清晰,与邻近 结构界限清楚,脂肪间隙存在 • 恶性肿瘤常为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边 界不清,较大时与邻近结构的脂肪层常 消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性破坏
密度
囊性病变(

含液性肿块)
病变呈水样密度,CT值常为0HU~20HU,见于甲状腺囊肿、胸腺囊肿、 淋巴管囊肿、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
40-60岁
胸腺组织几乎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故CT
值为脂肪密度
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为残留
的胸腺组织
直径一般不超过7mm
正常胸腺CT表现
60岁以上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CT值 为脂肪密度 体积缩小
胸腺瘤
• 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 胸腺组织 • 【临床与病理】
实性病变

( 软组织密度肿块)
病变呈软组织密度,CT值常为30HU~50HU或以上,见于甲状腺肿、胸 腺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
脂肪类病变

(含脂肪性肿块)
病变CT值一般为负值,其范围常为-80HU~ -50HU,常见于皮样 囊肿、畸胎瘤、脂肪瘤
3、活动性: 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支气管囊肿则随呼吸运动而与气管活动 一致。
男 61岁 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
平 扫。 右 值上 约睑 下 垂
月 。
M 52Y

CT
5 38Hu
前 纵 化 隔 , 内 增 见 强 一 后 占 约 位 , 明 显 。均 匀 强 93Hu
•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 构的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 以肿瘤多见。 •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转移瘤较 常见。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通常包括纵隔内各 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食 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起源的良、恶性肿瘤。

医学影像学10纵隔肿瘤的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10纵隔肿瘤的影像学

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一、X 线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隔突出;边缘
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则钙化,亦可
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但仍需除外
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南方医科大学
教案
— 2012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第一临床医学院 系、教研室 影像教研室 课程名称 影像诊断学 授课对象 医学影像学 2009 级 授课教师 贾铭 职 称 主治医师 教材名称 医学影像诊断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与要求
2012-12-29
教学过程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容畸胎瘤(Teratoma)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 肿瘤,由胚胎期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育携入胸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10 分钟 重点阐述疾病特征性的表 现,以与其它纵隔肿瘤进 行鉴别。
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性畸胎瘤和实质性畸胎瘤两类。囊性
HRCT 以及螺旋 CT 的应用对肺部疾病诊断带来的帮助。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 料或相关网

临床 CT 诊断学 李果珍主编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高元桂主编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
20 分钟
1、通过对疾病病理基础与 胸内甲状腺肿包括先天性胸内迷走甲状腺肿和胸骨后甲状腺肿 。影 像 学 表 现 的 对 照 分 析 ,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1.纵隔解剖1.1 纵隔的定义纵隔是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它从胸骨前缘到脊柱后面延伸,从锁骨上方到膈下延伸。

1.2 纵隔的划分纵隔可根据其解剖层面的不同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上纵隔、中纵隔和下纵隔。

1.3 纵隔器官和结构纵隔内含有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甲状腺、淋巴结等。

2.常见纵隔肿瘤2.1 骨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骨骼肿瘤,如软骨瘤、骨肉瘤等。

2.2 淋巴结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瘤等。

2.3 间皮瘤包括纵隔间皮瘤、胸膜间皮瘤等。

2.4 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的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等。

2.5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等。

2.6 支气管肿瘤包括纵隔内的原发性支气管肿瘤、转移性支气管肿瘤等。

3.影像学诊断3.1 X线摄影通过纵隔X线摄影可初步评估纵隔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纵隔肿瘤。

3.2 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明确纵隔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

3.4 PET-CTPET-CT联合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纵隔肿瘤诊断。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纵隔: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2.纵隔肿瘤:指发生在纵隔内的肿瘤。

肺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纵隔肿瘤及其它)课件

肺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纵隔肿瘤及其它)课件

3、畸胎瘤(teratoma)
❖先天性肿瘤,来自原始胚胎组织的残留物,随心脏大血管下降而入 纵隔。 ❖病理上分囊性(皮样囊肿)与实性;前者多为良性,含中外两个胚 层衍生物(毛发及皮脂物),后者可为良性或恶性,含内中外三个胚 层衍生物,如脂肪、毛发、牙齿、骨骼、腺体、呼吸及胃肠道组织。 ❖较小无症状;较大压迫症状;支气管瘘时可出现咳嗽、咯血、咳出 毛发、钙化物。 ❖颈部体表形成瘘管,可溢出脂类物质及毛发。 ❖胸腔积液、肺性骨关节病,恶性者可转移。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大部分融合成 团,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
平片:双侧上纵隔影增宽,边缘略呈分叶状。 CT:两侧前中纵隔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淋巴瘤
淋巴瘤
平片:左中上纵隔影增宽, 边缘呈分叶状。侧位肿块 位于前中上纵隔。 CT:左侧前中上纵隔肿块, 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
强化。
中上纵隔囊性肿块,邻近气管受压
支气管囊肿
中纵隔气管旁肿物,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支气管囊肿
5、淋巴瘤(lymphoma)
❖HD、NHD,以HD多见,与颈部及全身 淋巴结病变同时发生,或先于其它部 位淋巴结病变
❖平片纵隔增宽,双侧突出,边缘清楚, 分叶状
❖CT示前纵隔、气管旁、气管与支气 管组和隆突下淋巴结中大常见,可融 合或分散存在
胸腺瘤
左前中纵隔肿块,边界清楚,CT增 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胸腺瘤
(有囊变)
左前上纵隔肿块,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呈不均 匀强化,内见低密度囊变区。
男性,30岁,有重症肌无力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 (钙化)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 (囊变)
侵袭性胸腺瘤
左前纵隔肿块(↑),边界 不清楚,侵犯心包及胸膜, 心包积液及双侧胸腔积液; CT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概述•淋巴瘤是淋巴网状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起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分为HD (霍奇金病)及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纵隔淋巴瘤多为全身淋巴瘤的纵隔表现,也可单发于纵隔•以HD多见,占2/3,NHL占1/3•NHL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多见•发病年龄以20-30岁和60-80岁多见。

•早期:常无症状,或有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首诊多为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部位是颈或锁骨上区淋巴结肿大•进展期:多以压迫症状为主,如气管受压,产生气促和胸部不适等;上腔静脉受压时,出现颈静脉怒张和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表现;神经受压: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迷走神经受压则心率减慢,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增加等;交感神经受压,出现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面部无汗等;肋间神经受压出现放射性疼痛;膈神经受压,出现膈逆、膈麻痹及矛盾运动等•正位片上可见纵隔影对称性增宽,呈波浪状,侧位片病变位于中纵隔上中部、气管及肺门区CT 表现•前、中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常融合成块,以血管前间隙、主动脉弓旁和气管旁最常见•多呈对称性,很少单独侵犯肺门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肿块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分叶状,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易包绕上腔静脉等大血管及气管•肿块较大时中央可发生坏死,但钙化很少见;放疗后,坏死、钙化常见男,35岁胸痛2月余,咳嗽、气短1月46HU 63HU 72HU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男,62岁发现颈部肿物3天,纵隔内肿块1天43HU72HU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女,33岁,发现颈部肿物、咳嗽、消瘦半月余59HU 64HU 81HU 原发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男,48岁,发热、乏力、盗汗10余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侵表现•浸润肺组织:结节肿块型、肺炎肺泡型、间质型•侵犯胸膜和心包:可形成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和心包积液•侵犯胸骨和肋骨:可引起骨质破坏女,33岁,发现颈部肿物,咳嗽、消瘦半月余颈部肿物刺活检组织、肺穿刺活检组织原发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结节肿块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肿块,周边有磨玻璃影,肿块内有空气支气管征肺炎肺泡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斑片、磨玻璃影,内有空气支气管征间质型:弥漫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男,35岁胸痛2月余,咳嗽、气短1月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女,57岁,反复活动后气促8月余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侵袭性胸腺瘤结节病或胸腺癌生殖细胞肿瘤中央型肺癌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好发于40岁以上,临床可有重症肌无力表现•肿瘤主要位于前纵隔,多向一侧生长•肿块呈分叶状,可囊变、出血、钙化,钙化相对淋巴瘤多见,但很少伴外周淋巴结肿大•侵袭性生长,边缘不规则,邻近血管常受累及;侵犯胸膜或心包可见结节、积液•增强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男, 46岁, 右眼睑下垂1周67HUB3型胸腺瘤伴胆固醇结晶形成及钙化51HU73HU结节病•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病变•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发生融合•肿大淋巴结多见于主动脉弓旁、隆突下、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肺内表现:沿淋巴管道分布的微结节、肺实变、肺纤维化等男,53岁,咳嗽、咳痰1月余生殖细胞肿瘤• 良性畸胎瘤较易诊断:边界清楚,密度混杂,含多种组织,如水样成分、脂肪、钙化或骨化、毛发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较难与淋巴瘤鉴别:•精原细胞瘤:年轻男性,肿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沿大血管间隙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卵黄囊瘤:年轻女性,多有AFP升高;常在纵隔内呈偏侧性生长男, 24岁,体检发现右前纵隔占位2月余93HU精原细胞瘤81HU 57HU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常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或被继发不张的肺叶包裹,形态类似纵隔肿瘤•但与纵隔肿瘤仍有不同,癌肿因生长速度不均、浸润生长和瘤周间质反应性改变,使瘤-肺交界面仍常有分叶和毛刺•肿瘤所造成的支气管狭窄或闭塞,肺内阻塞性改变•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密度不均,多有坏死男,63岁,刺激性干咳2月余,痰中带血10余天肺浸润性癌,非小细胞癌可能性大小结•纵隔淋巴瘤多为全身淋巴瘤的纵隔表现,也可单发于纵隔•以HD多见,占2/3,NHL占1/3•发病年龄以20-30岁和60-80岁多见•X线表现:纵隔影对称性增宽,呈波浪状•CT表现:前、中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密度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包绕大血管•外侵表现:肺部浸润、胸膜积液、心包积液或结节、邻近胸骨或肋骨侵犯T H A N K S。

医学影像-纵膈解剖和常见病

医学影像-纵膈解剖和常见病

侵袭性胸腺瘤
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 则,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及 胸水,侵犯心包出现心包积液。 肿块边界极不规则,常见包绕 血管生长,与血管间界限不清 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见不 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较明显。
前纵隔大血管胖软 组织肿块影,呈浸 润性生长,边缘不 规则,侵及胸膜引 起胸水。
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仅触及淋巴 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 食管或上腔静脉受压则出现相应症状。
X线:正位胸片主要表现为双侧纵隔影增宽,以上纵隔为主,非对称性,
边缘清楚,呈波浪状;生长迅速,很快融合成团为其特征。
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胸部正位(A)示两上、中纵隔增宽,边缘呈分叶状;胸部侧位(B) 示纵隔内肿块位于气管及主支气管周围,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
注意:食管属于后纵隔!
正常胸部CT(纵隔窗)
纵隔间隙
• 胸骨后间隙 • 血管前间隙 • 气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
在下界平面,有时可见升主动脉后方的心 包上隐窝,不要误为肿大的淋巴结)
• 隆突下间隙 • 隔脚后间隙
正常胸腺
• 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 • 主动脉弓与主肺动脉的层面 • 左右两叶 • 形状似箭头,尖端指向胸骨 • 边缘光滑或波浪状
纵隔异常CT表现
一、形态的改变 → 纵隔增宽
心脏大血管的异常扩张 纵隔内占位
二、密度的改变
1、脂肪密度病变 2、实性病变 3、囊性病变 4、血管性病变
三、增强的改变 四、位置的改变 → 纵隔移位
纵隔病变 指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
内结构的病变。包括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 病变。
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神经源性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Ⅳa期:胸膜和心包转移 Ⅳb期:远处转移
Ⅰ期为良性胸腺瘤, Ⅱ期以上为恶性。

X线:纵隔增宽,前上纵隔边缘清晰锐利或呈分叶 状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侧位片胸骨后肿块, 密度较淡,轮廓不清楚 CT:类圆形、分叶状肿块,可有囊变、钙化,均 匀强化;侵袭性肿瘤边缘不规则,脂肪界面模糊, 胸膜结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MRI: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有强化
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神经.这类肿 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以单侧多 见.一般无明显症状,长大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 蚀时可发生疼痛. 交感神经源性肿瘤:节细胞神经瘤最常见;节神 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少见,周围神经 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鞘 瘤。大多数为良性,儿童神经源性肿瘤恶性率高 达50%,主要为神经纤维肉瘤和神经纤维母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少见。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病 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在 纵隔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 黄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形成的肿瘤可以在纵 隔的任何部位发生外,其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 一定的规律性

前纵隔:胸腺瘤、胸腺癌、 胸腺脂肪瘤、畸胎瘤、淋巴管瘤、 胸骨后甲状腺肿 、部份淋巴瘤 可出现于前纵隔。 中纵隔;纵隔淋巴瘤 (霍奇金 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食管囊 肿、支气管源性囊肿 、心包囊肿等。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肠源性 囊肿等。

支气管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心尖脂肪瘤
小结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包括: 1.发现病变; 2.定位诊断;肺部和纵膈病变的鉴别; 3.分类诊断;纵隔分区对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常见部位的常见病) 4.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诊断)。肿块的形态,密 度,边缘,周围结构的情况,增强的改变及一些病 人的基本资料。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肿瘤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前纵隔:位于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的前缘,呈 倒置的狭长的三角区域;
●中纵隔:相当于气管、主动脉弓、肺门和心脏的 范围;
●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的区域;
2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线以上; ●下纵隔: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以
下; ●中纵隔:位于上下纵隔之间。
3

中 纵 隔
以 下 ;
下 纵 隔
上 ;
上 纵 隔
后 纵 隔
的 范 围
中 纵 隔
呈 倒 置
前 纵 隔
分 法 :
: : ::;:的:
位 第 胸食 相狭位
于 四 骨管 当长于
上 前 角前 于的气
下 肋 至缘 气三管
纵 端 第以 管角、
隔 至 四后 、区升

之 第 胸的 主域主
间 八 椎区 动;动
。 胸 体域 脉 脉
椎 下; 弓 及
下缘
、心
缘的
肺脏
的水
门的
水平
和前
平线
心缘
线以
脏,
4
纵 隔 分 区 示 意 图
5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 ●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 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 ●由于常见的纵隔肿瘤都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因 而后前位和侧位胸部摄片往往能够初步判定肿瘤 的类别。
13
再见!
14
6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织体器层官摄的片关可系准,确断弥显层补示平肿融片块合的层不取面足结代。构及其与邻近组

CT影像学中的纵隔肿瘤的诊断

CT影像学中的纵隔肿瘤的诊断
【 键 词 】 纵 隔肿 瘤 断层 摄 影 X 线 计 算 机 关
C T检 查 对 纵 隔 肿 瘤 具 有 较
纵 隔是 胸 部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内 容 纳 多 个 系统 的 组 织 其
器 官 , 而 发 生 病 变 的 机 会 和 疾 病 的 种 类 颇 多 。C 不 但 能 因 T 对 纵 隔肿 瘤 准 确 定 位 , 且 有较 高 的 密度 分辨 率 , 肿 瘤 的 定 而 对 性 诊 断起 着重 要 的作 用 , 而更 有 效 地 指 导 临 床诊 治 。 从 1 材 料 与 方 法 多年 工 作 累计 加 上 跟 踪 随 访 8 3例纵 隔肿 瘤 患 者 , 终 经 最 手术或活检病理证 实, 4 男 9例 , 3 女 4例 , 龄 1 ~ 7 年 2 8岁 , 平 均4 3岁 。病 例 中胸 腺 肿 瘤 2 8例 , 巴类 肿 瘤 1 淋 5例 , 胎 类 畸
瘤 好 发 于前 纵 隔 的上 区 、 区 和 下 区 , 有 发 生 于 中 区 , 囊 中 也 分
C 诊 断 的 价 值 : 规 x线 对 纵 隔 肿 瘤 的 定 性 有 一 定 的 T 常 参 考 价 值 , 因纵 隔 内部 结 构 复 杂 , 度 接 近 , 规 X 线 影 像 但 密 常 重 叠 , 含 有 较 大 钙 化 、 骼 影 的 畸 胎 瘤 外 , 数 肿 瘤 无 特 征 除 骨 多 改 变 , C 扫 描 可 以发 现 X线 不 能 显 示 的较 小 肿 瘤 , 确 肿 而 T 明 瘤 的 部 位 、 小 、 态 和 内 部 结 构 , 示 肿 瘤 与 周 围结 构 之 间 大 形 显 的关系, 了解 有 无 周 围 浸 润 生 长 或 转 移 , 良恶 性 肿 瘤 的判 断 对 有 重要 价值 , 强 扫 描 有 助 于 鉴 别 囊 实 性 肿 瘤 与 血 供 丰 富 的 增 血 管性 肿 瘤 。 定 位 诊 断 : 隔 肿 瘤 的 定 位 对 判 断 其 来 源 和 性 质 具 有 十 纵 分 重要 的意 义 , T 能 够 十 分 精 确 地 辨 明 肿 块 在 纵 隔 内 的 位 C 置 。纵 隔六 分 区法 分 区简 单 、 区标 记 明确 、 区 定 性 正 确 率 分 分 高, 对判 断肿 块 的组 织 来 源精 细 精确 。 定 性 诊 断 : 隔肿 瘤 的 发 生 部 位 、 度 和 增 强 效 果 结 合 , 纵 密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纵隔分区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在X线诊断中,国内外的放射学家对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基于临床应用的实践提出了许多的分区方法:如传统的五区分法和九区分法等。

Felson提出的三区方法,受到许多学者的欢迎,此法比较简单实用,即在侧位胸片上以纵向走行分成前、中、后三个区域。

根据纵隔肿块在纵隔分区的位置,可考虑纵隔肿块的诊断。

前纵隔区常见肿瘤:胸内甲状腺肿或肿瘤、胸腺的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类肿瘤)和心包囊肿等。

中纵隔区的肿瘤和瘤样病变:淋巴系肿瘤和非肿瘤性的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亦常位于中纵隔区。

后纵隔区以神经源性肿瘤和食管的肿瘤最为常见,非肿瘤性的降主动脉瘤和椎旁脓肿也较常见。

然而,依照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纵隔肿块的定性诊断也常会出错,其原因为:①纵隔分区的定界还不统一,各学者认识之间还存在差异。

纵隔肿块经常具有跨区分布的现象,如淋巴系肿瘤可位于中、前纵隔。

巨大的纵隔肿块,这种跨区分布的现象更为常见,因而造成判断上的困难。

②正常的组织器官具有跨区的现象,如纵隔内结缔组织、淋巴组织和血管等。

③有的纵隔肿瘤并无特定分区定位的特征,如间叶组织的肿瘤、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以及侵犯范围广泛的肿瘤,按纵隔分区进行定性诊断是很困难的。

④组织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位,如异位甲状腺肿瘤、异位甲状旁腺肿瘤、异位胸腺瘤等,影像诊断是相当困难的。

影像检查分辨率是定性诊断的重要因素(1)纵隔内组织器官:CT和MRI对纵隔内组织器官的显示更加清楚和真实,非常接近于解剖学的观察,而且是活体的形态学研究,在确定纵隔肿块与纵隔内组织器官的关系方面较普通X线更为明确和直观,这在纵隔肿块定性诊断上是至关重要的。

如甲状腺与气管的关系密切,经常导致气管受压变形和移位。

气管、支气管旁是纵隔内淋巴组织最丰富的区域,故此区的结节或肿块以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后纵隔神经组织丰富,此区以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食管和降主动脉也位于后纵隔,以及脊柱骨的感染等亦可形成后纵隔肿块,这是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纵隔肿瘤CT诊断

纵隔肿瘤CT诊断

纵隔肿瘤概论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一、前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前和纵移隔位内;至在胸儿腔童入应口考区虑肿淋块巴,管在瘤成;人强烈提示甲状腺肿大或肿瘤,常伴有气管受压变形 2、胸腺肿瘤和畸胎类肿瘤均可发生在前纵隔中部,特别是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胸腺瘤
发生部位较畸胎类肿瘤稍高; 3、肿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囊性、脂肪、骨化、钙化或牙齿为畸胎类肿瘤表现; 4、肌侵无袭力性、胸内腺分瘤泌,症边状界(不库清欣,综侵合犯征附)近和的血组液织系器统官的,症如状合,并应非考转虑移胸性腺的类周癌身可症能状;,如重症 5、少数恶性淋巴瘤也可发生在前上纵隔区; 6、个心区包域囊,肿其位密于度前较肋囊膈肿角还区低,。呈泪滴状,右侧多于左侧,心包脂肪垫或脂肪瘤也发生在这
4、畸胎瘤体积较大溃穿肺和支气管者约10%,因招致感 染而可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且常可咳出毛发、皮脂等物;
5、个别病例可形成胸壁窦道、溃穿食管或穿透横膈。
畸胎类肿瘤
CT表现 1、良性囊性畸胎瘤一般为囊壁不太厚的圆形或
卵圆形肿块,内容多为密度偏低(-5~15HU), 少数囊内CT值可达20~50HU,往往为出血或 感染所引起,当崩解的红细胞碎屑向下沉积, 甚至出现液-液平面,囊壁比一般囊肿厚,且与 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凸出型,囊壁有强化; 2、囊实性或实性畸胎瘤多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 则形的混杂密度肿块,半数以上内含低密度脂 肪成分,部分可见钙化,只有肿块内的牙、骨 影才有特异性定性诊断价值; 3、肿块边缘是清楚。
10% 分三种细胞类型无内分泌 肿瘤特点 较好
胸腺肿瘤
胸腺淋巴瘤与淋巴系统肿瘤鉴别 1、淋巴系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比较年轻; 2、纵隔恶性淋巴瘤以两侧生长,不似胸腺瘤以单侧
突出为主; 3、纵隔淋巴瘤可合并肺门或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4、淋巴瘤对放射线敏感,放疗效果明显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一.纵隔解剖、分区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
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
1.从前向后分为:
(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
(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
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上纵隔胸腺、疏松结
缔组织、淋巴
组织等
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
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
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等
中纵隔胸腺、疏松结
缔组织、淋巴
组织等
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
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
结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
下纵隔疏松结缔组
织、淋巴组织

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
膈神经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
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