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进程,伴随着众多的成就和挑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在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1917年革命后,苏联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控制和调度,大力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然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五年计划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和环境破坏等。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机构,确保了政权的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通过集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人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然而,苏联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腐败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通过普及教育、鼓励科学技术进步和强调劳动者的价值等方式,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苏联的文化建设注重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社会的利益至上。
苏联创造了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壮丽的社会主义雕塑和建筑等,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理想面貌。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苏联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政治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涵盖了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产公有化,消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苏联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源、目标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它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深远变化。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内战,苏联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国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包括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产目标等等。
这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集体化运动。
在苏联农村地区,农民被鼓励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其次是工业化的推进。
苏联在1920年代末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
此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苏联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需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浪费。
此外,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过程较长、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苏联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部压力等。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变革。
第4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 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 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 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 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二月 革命
十月 革命
三年内战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 (恢复和发展 了国民经济) 苏联建立 (政权扩展)
列宁的社会 主义探索
“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的社 会主义探索
农业集体化
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 形成
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 恶化的情况。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 确的理解是( ) 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 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 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治体制(斯大林模 式)的作用以及由 此产生的弊端是什 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背景和影响?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苏联外有 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的的情况下形成的(背景);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有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 上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经济上
政治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 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 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 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 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 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 业 余粮征集制度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 业 全部国有化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
商 业 实行配给制度,取 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消贸易
列宁对社会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 洲
世 界
欧 洲
工业总产 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 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343
钢
5 5 543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两个五年计划完 成之后,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工业国,工业 总产值超过德、英、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工业生 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2.6%上升到1937年 的13.7%。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 好?
1921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
而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标志着一个完全新的政治实验的开始。
苏联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经历了无数的试错、探索和改革后,苏联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取得了最初的胜利。
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开始实行社会主义。
“战斗力第一、生产力第一”被作为苏联建设的指导方针。
1928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为苏联发展奠定了基础。
计划的目标是在五年时间内增加重工业和农业生产,完成采矿和运输等工程建设,使苏联的生产力大幅提升。
其结果是,苏联经济在短短十年内从一个农业国家迅速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这个转变也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而在斯大林时代(1927-1953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即根据政府规定的生产任务,由国家领导人制定总体宏观经济计划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全局的发展。
这种制度非常成功地推动了苏联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1941年的大祖国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但同时,这种制度也导致了问题出现,如供应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工作条件恶劣,等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评价。
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一些村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得以改善。
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普及也拯救了无数人免于生活在贫困和无知中。
苏联对于军事技术的投入也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军队之一。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苏联内部存在的问题。
苏联建设对世界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成功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其最早的影响体现在苏联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苏联共产党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立和发展,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
而苏联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否认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个问题非常广泛,因此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俄国革命,即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苏联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经济的崩溃、内战、外部干涉等。
为了重建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国有化,即将生产资料转移到国家所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此外,苏联还实行了集体农庄化,即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田和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旨在消除私有制,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在经济方面,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活动。
这种体制下,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集中管理,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政治方面,苏联实行了单一政党制,即由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拥有绝对权力。
苏联政府通过集体领导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社会方面,苏联推动了普及教育和医疗保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还实行了全面的就业政策,为人民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
此外,苏联还强调了妇女解放和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供需不平衡。
政府的权力集中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
此外,苏联在军事和冷战竞争中的巨大开支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压力。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尽量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早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影响、作用弊端20世纪30—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991年)二、核心概念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网络
主干整合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 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历史充满了辉煌与曲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苏联逐渐实施社会主义改革,通过国有化、土地改革以及五年计划等手段,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文将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进行探讨。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初期阶段,苏联面临着内外多重困难,如持续战争、经济困局以及民众对社会主义的适应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通过国有化来消灭私有制,实行土地改革来实现农业集体化,推行计划经济来保障国家建设的需要。
这些措施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峰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达到了高峰阶段。
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改革,如五年计划和大规模工业化。
五年计划的推行使得苏联工业化迅猛发展,国家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农业集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也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集权和农业领域的困难是最为突出的。
集权导致了个体创新和创造的丧失,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受到抑制。
在农业方面,农民对集体农庄的不满和私有制的渴望使得苏联农业生产一直面临困扰。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不满情绪。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的解体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
苏联面临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教训。
一、经济发展与计划经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方式,通过国家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
这种方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在后期逐渐显现,也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集体化与农业问题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这一举措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然而,农业集体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民对土地的不满、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
这些问题在后期对苏联的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与科技创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
他们实施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同时,苏联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科技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
他们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
同时,苏联也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推动了苏联文化的繁荣。
这些举措使苏联社会保持了较高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
首先,苏联在经济建设中过于依赖计划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动力不足。
其次,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苏联在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
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节内容概说: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1936年召开了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种体制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种体制在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
后来,它日益严重地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0年代,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 苏联的工业化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目的: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情况: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笔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根据列宁的思想,苏联在1917年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掌握了政权,开始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根据斯大林的五年计划,苏联在1930年代进行了全面工业化,建立起了重工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等。
4. 在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胜利为苏联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苏联从事战争物资的生产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表现。
5.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出现了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
在1964年,赫鲁晓夫掌权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改革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 在1929年,苏联政府决定进行农业集体化。
目的是保证农业生产的供应,并促进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2. 集体化的过程中,许多农民被迫放弃了私有农地和农具。
许多人反对集体化,并在对抗斯大林的过程中遭受了迫害和抢劫。
3. 农业集体化还导致了苏联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
许多农民因为对霸权集体的不满而疏忽了农业生产。
4. 在1941年之前,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开始恢复,并在二战时期进行了制度化的农业生产,使食品供应得到了满足。
三、苏联的工业化1. 在1920年代,苏联的工业化计划已经开始实施。
目的是为了使苏联的经济成为独立的和强有力的。
2. 在五年计划的计划中,苏联的发展重点从轻工业转向了重工业,例如钢铁和大型机械的生产。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得苏联的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样貌。
3. 工业化的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资源的分配不均。
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导致了许多工程的费用超支和负债。
4. 工业化使得苏联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其工业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集体化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初至中期苏联历史中的关键时期,对苏联经济和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苏联通过大规模的国家计划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实施集体化运动,以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稳定农业生产。
起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国有化和集中管理来消除私有制。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国家逐渐控制了关键的工业部门、铁路和银行等重要资源。
这些举措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助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然而,在1920年代初期,苏联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战争和外部干涉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农业生产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领导人决定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
集体化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通过集体劳动和合作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通过这种方式,苏联试图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更好控制,并为国家提供更稳定的粮食供应。
然而,集体化运动的实施过程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反对。
一些富农和农民对集体化抱有怀疑和抵制的态度,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土地和财产。
同时,一些地方的党组织也存在不稳定和无序的问题,造成了实施集体化的障碍。
集体化运动在其初期阶段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失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府的改革措施,苏联逐渐取得了一些成功。
集体农庄在不断增加,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得以扩大。
政府还采取了措施,为集体农庄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虽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反对,但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苏联通过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这一时期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也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尝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总而言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军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一场宏伟的建设之旅,同时也提出了和平共处的政策,旨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友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将主要的生产资料转移到了公有制部门,并开始了计划经济建设。
通过集中调控资源和生产,苏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苏联还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集体化运动,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但苏联通过大规模的农业投资和技术创新,逐渐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同时,苏联通过普及教育、提供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计划经济的管理难度较大,常常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等问题。
同时,苏联也受到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围堵和压力,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封锁、冷战态势等。
这些因素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发展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苏联提出和平共处的政策。
和平共处政策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通过和平、公正、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和矛盾。
苏联积极主张通过政治解决国际争端,并支持争取民族自决权的解放运动。
苏联提出的和平共处政策并不仅仅是口号或政治宣传,而是具体行动的体现。
苏联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
同时,苏联与各个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这种和平共处政策为世界带来了一片和谐的氛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
总而言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体系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和政治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一、经济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核心,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目标。
在20世纪初,苏联经济几乎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
然而,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苏联实行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国家制定了五年计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通过集中配置资源和指导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集体农庄。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和市场。
然而,苏联的经济建设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市场机制不发达,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此外,农业集体化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农民对于集体化的抵制和不满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
二、社会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了对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一方面,苏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首先,苏联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通过国家的投资和政策支持,苏联建立了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
这使得苏联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其次,苏联实行了医疗保健的普及。
苏联建立了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权益。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然而,苏联的社会改革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资源短缺,社会福利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此外,由于政治体制的限制,言论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政治体系苏联的政治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
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
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二、斯大林时期的建设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 苏联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 成6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 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 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 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 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 重比例严重失调
启示(教训) 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 展,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民生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 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维导图
作用: 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特点: 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 内容: 农、工、商、分配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 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 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 124个
二、斯大林时期的建设
苏联军事工业化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路竣工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 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
产品
付给农庄的收 零售给居民的
购价格
价格
小麦(每公担 )
10卢比10戈比 216卢布
牛肉(每公斤 )
21—55戈比
7卢布60戈比
牛)(奶注(:每1公卢斤布=91—0104戈戈比比) 1—1.5卢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 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 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 (3)中国从苏联模式中吸取教训,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开 始寻求新的出路是? 改革开放
第4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内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外部:一战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战争引起革命, 退出一战 革命制止战争 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1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5 新经济政策
政策 军事共
时间
任务 原因
斯大林时期:
⑴经济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斯大林体制
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确立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 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因体制本身存在严重弊端,也给苏联 人民造成巨大损失且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 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改革者
二、苏联的成立 时间: 1922年
苏联国旗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沙俄(1917年前)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至今)
苏联国徽
最初加入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 联邦: 兰、白俄罗斯 (简称:屋外白鹅)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农业国变为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加强。
工业生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从传统的 5 5 3 2 2 1 产总值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优点:赢得了时间,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巩固了国防。 缺点: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经济,用行政 命令的手段管理经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持续稳定的 发展。
我们现在正在用“新经济政策”来 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 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 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列宁 的贡献? 领导· · · 建立· · · ·
• 革命时期: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 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 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 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政治上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存在的问题: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忽视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个人崇拜与家长制 作风盛行。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经济上
1924年,苏联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建设 路线 1926年,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开始实施 “工业化的中心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 社会主义工业化。 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 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结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教训,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发展 2、要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保护环境和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4年零3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1500多个大 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 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 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
斯达汉诺夫
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500个大 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 年增加了120%,比1913年增加了 将近5倍。而同一时期,资本主 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 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 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 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 电力为362亿度。
农 业
内容
影响
国内 固政权, 战争 工 工业国有 群众不满 结束战争 启示战争时期 :国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国际、 业 化 1918— 巩固政权 物资 产主义 情绪高涨, 国内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 紧缺 不利于社 1920 商 取消自由 会稳定和 政策 经济建设 业 贸易
余粮收集 取得战争 胜利,巩 制
农 粮食税 “新” :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 业 经济恢 对战时 中小型企业允 和平时期恢复经济 共产主 新经济 展商品经济 工 许私人和外国 复发展, 1921年 进一步巩 义政策 业 资本家经营 政权稳 政策 固政权 不满 商 自由贸易 定 业
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俄国(1918年之前)—苏俄(1918-1922)—苏联(1922-1991年)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 3.发展速度快 4.行政手段做保证 5.高积累、多投资 ······
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1940年同1913年相比,粮食产量1940年为 9560万吨,比战前的8600万吨只增长11%;如按当 时人口平均计算,仅为49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 公斤。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社会总产值的结构来 看,前苏联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