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实践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实践探究
作者:郑婷婷
来源:《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11期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当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很难从不利的境遇中恢复过来。
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立足于心理活动课,摒弃以往关注“问题心理”的模式,从优势视角来培养初中生的挫折承受力。
首先,明确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目标;其次,构建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开展途径;最后,探讨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通过正向引导,挖掘学生自我实现以及各种积极品质的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避免走向极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心理活动课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的状况,也是他们心理冲突、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
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待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个案辅导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临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知道如何应对。
因此,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初中生的挫折承受力已成为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当个体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自身就具有一种“反弹能力”,能从不利的境况中恢复过来,最终获得良好的发展。
本文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为依托,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支撑下,建立培养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一是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是避免挫折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它的激励作用。
二是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挖掘自身的潜能,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人生定位。
三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挫折情境中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培养他们内在的自信和乐观的品格,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是增强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外在保护因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链接。
二、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开展途径
(一)心理活动课课程体系(见图1)
(二)开展途径
初一、初二年级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的心育活动课,主要以班级心理辅导课为主,辅以成长小组。
初三年级主要以大型团体辅导活动为主。
三、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本研究主张淡化问题,关注优势和尊重关怀,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协助学生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改变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并动员学生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
通过挖掘学生自我实现和各种积极品质的心理潜能,协助其从挫折中挣脱出来,从而使学生自身具有能够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格特质。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非洲卖鞋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挫折不是一件糟糕至极的事,它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也有可能是一个成功的机遇。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
还可通过名人尼克·胡哲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学会向内学习,向内发掘潜能,发现自身的盲点与障碍,把自己认为“不行”“不能”或“没希望”等负面的东西清理掉,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正能量,不断挑战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立足于体验式活动
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感受与体验,促使学生形成应对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展体验式活动。
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受战胜挫折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的品质,进而提高挫折承受力。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意添加或设置一定的障碍物,增加难度和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在学生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设置障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积极性。
如在“勇往直前,挫而不折”大型团体辅导活动中的“无敌风火轮”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活动规则
(1)首先每个组将拿到限定长度的纸团、六块限定长度的透明胶。
要求每个小组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把纸团粘合成一个圈,这个圈足够把一整个小组的人围起来。
(2)每个小组在起跑线出发,在前进的过程中,手不能触碰纸圈。
期间,如果纸圈出现断裂等问题,组员们原地停下来修补,修补完之后并倒数十秒方可继续前进。
(3)小组成员团结合作跨过障碍物,每个成员的脚不能碰到绳子,若碰到绳子则须退回起跑线重新开始。
(4)到达终点时将口号大声喊出来示意教练已经完成任务,这时方可确定结束游戏。
2. 小组分享
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围坐成一圈,彼此分享、交流:
(1)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大家是如何解决的?
(2)当在行进过程中因犯规不断要重来时,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激励自己的?
(3)最后到达终点时,你认为是什么使我们获得了成功?
3. 注意事项
活动刚开始一定要严格,为学生创造适当的经历挫折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一定的挫败感。
但教师、组长要及时给予其鼓励,激励其不断尝试,坚持到底。
游戏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可相应地放松对游戏的要求,但不要太明显。
(三)建立良好的关系链接
在课程设计与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与外在建立良好的关系链接。
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外保护性因素来实现的,而外在保护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同伴。
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亲子团体活动、“信任之旅”活动、“风雨同行”活动等,通过师生、生生、亲子之间良好的互动,创设关心互助的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链接。
四、结语
挫折承受力的养成是一个不断成长、内化、渐进的过程。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关注“问题心理”的模式,从新的、积极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通过正向引导挖掘学生自我实现和各种积极品质的心理潜能,从而使学生自身具有能够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田国秀.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03).
[3]林少艺.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实务评估——以“C中学‘迎风飞翔’抗逆力培养计划”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沈之菲.抗逆力的學习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