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文本.ppt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四节 课件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四节 课件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是中国古代一次十分著名的论辩
事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庄子的快乐,是建立在他的齐物论基础上。 他强调物化,与物融为一体,通过这种途径 回归自然,达到逍遥游的自由境界。他的乐, 是“我”与“鱼”融为一体时体会到的乐。 惠子强调的,则是认识事物时应该有客观的 标准。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 o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斯丹达尔、梅里美、巴尔扎克、福 楼拜、莫泊桑、左拉《萌芽》《卢贡-马卡尔家族》 狄更斯、萨克雷、哈代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里《死魂灵》、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契诃夫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0世纪文学——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缠杂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加缪 《局外人》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卡夫卡 高尔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索尔 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乔伊斯《尤利西斯》 德莱赛《美国的悲剧》、欧·亨利、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海明威、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博尔赫斯《阿莱夫》
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干宝:《搜神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代,小说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传奇】 [宋]洪迈: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 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南柯太守传》《虬髯客传》 宋元话本:“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碾玉观音》《三国志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宣和遗事》 明清小说 冯 梦 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 濛 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姑苏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四大奇书、十大才子书、四大名著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五节 课件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五节 课件

2.戏剧情境: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狄德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现在,作为作品基础的应该是 人物的社会地位、其义务、其顺境与逆境等。依我看,这个源泉比 人物性格更丰富、更广阔,用处更大。 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 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关系。 戏剧情境推动剧情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情境又是导致戏剧冲 突 爆发和发展的条件和契机。
越剧四大名旦 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 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 《梁祝》《追鱼》《红楼梦》《碧玉簪》《玉簪记》
豫剧: 六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七品芝麻官》
评剧 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 新凤霞、赵丽蓉 《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杨三姐告状》
3.表演
齐如山《中国剧之组织》《国剧艺术汇考》 周贻白《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史长编》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西洋戏剧简史》《中国戏剧简史》
(4)中西戏剧的比较 世界三大戏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 梅兰芳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即戏剧表演中的体验派。这个“体系”是在 总结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 讲体验,要求演员进入角色,与角色合而为一。 ◆ “第四面墙”,演员跟观众完全分隔,核心是“真”,要跟生活一样。 布莱希特体系即戏剧表演中的表现派。 ◆ 讲表现,演员与角色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要有意保持距离。 “间离化”理论。 ◆ 推倒“第四面墙”
2.声律 吴梅(1884—1939),江苏长洲 (今苏州)人。曾执教于东吴大学、北 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顾曲麈谈》《曲学通论》《词学 通论》《南北词简谱》等专著,在前人 研究成果和自己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全 面系统地论述了制、谱、唱、演的艺术 规律。曲史研究方面,《中国戏曲概论》 (1926年)是中国戏曲史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

第二章文学概论课件

第二章文学概论课件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把文艺看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文 艺社会学的核心观点,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 构学说基础上的。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社会结构 经济基础 国家机器
生产关系
生 产 力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其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 在于它的审美特征。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布罗夫和80年代中国新时期的钱中文、 王元骧等学者在反思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上的危害时,分别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论,补充和完善了 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尔巴哈 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
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 1923)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心灵与形式》 1911) 《心灵与形式》(1911) 现实主义论文集》 《现实主义论文集》 审美特性》 《审美特性》 社会存在本体论》 《社会存在本体论》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 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 世界统一论
1.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问题总原则是以马克思主 义作为理论指南,坚持中国特色富有当代性。 2.要做到中国特色,关键是作好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 性的“现代转换”工作,这是文论界长期和艰巨的任 务。 3.当代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要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2]必须面对西方文学理论的挑战; [3]努力吸纳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用以研究文学现象。
白城师范学院
悄悄地我来了……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文学文本

文学概论文学文本

二、文学文本的结构
(一)几种文本层面观 1.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 本由“言”、“象”、“意”(《周易 系辞 上》)三层面构成。 2.西方存在着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 一是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形状”和“内在意 蕴”层面(黑格尔P53); 二是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 (英加登P53) 3.我们将文学文本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 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 非文学文本: 语言-------→意义 在这种关系中,语言即指示意义的符号

文学文本: 语言----→形象----→意义 在这种关系中,语言是创造语象符号的材料, 形象才是指示意蕴的符号。
二、文学文本的结构

(3)现象层的具体表现 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 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 在叙事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体现为行动 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换的环境。

解读: 用排比句反复地、忠实地还原和渲染钱文心中 “人民”与“自己”的对比,使读者既为钱文 的不合理生存境遇而叹息,也对这种“政治空 话”和“空话政治”报以冷嘲热讽。小说中的 人物行动愈显得严肃、庄重,今天的读者就愈 能隔着时间的距离而超脱地看出其滑稽可笑, 从而显出富于理性的“反讽”意味。
1.语言层 (2)语言层的审美性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 美的感受;这在诗歌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于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而言,语音具有独立 的地位和价值。
(二)文学文本的结构
1.语言层 (2)语言层的审美性

语音和表情达意的关系:文学语言的音韵、旋律、节 奏不是与内容无涉的纯形式的东西,它还必须适应表 情达意的需要。 抑扬起伏的声音节奏除了能形成语言的音乐美,在实 质上也体现着人的情感变化,从而成为表达情感的最 直接和最有力的媒介。因此,音韵的和谐除声音的和 谐以外,还要尽可能的顾及到音和义的协调。这是较 高的要求。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课件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课件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关帝诗竹碑 不谢东君意, 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 终久不凋零。
学生E打电话给爷爷F:5555老师说这几天要照常上课。
爷爷F打电话给秘书B:还是去北京吧,你准备一下。
3.文学文本的特点: (1)相对的独立性。 (2)语言实体、符号体系。 (3)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
4.文学文本结构层次的划分 黑格尔《美学》: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 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a 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 b 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c 图式化外观层次 d 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中国文论:言——象——意
5.语言层 (1)构成:语音、语义 (2)地位:文学文本的第一个层面,构筑文学形象的条件。 (3)作用:传达审美信息、塑造文学形象、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 ◆ 语音:音韵、旋律、节奏
《吕氏春秋》:禹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 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一章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4周 9月23日 1组 第三节 语言的艺术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8周
10月21日 2组
第二章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9周 10月28日3组 第二节 诗歌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12周11月18日 4组 第三节 散文 13周11月25日 5组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14周12月2日 6组 二、故事和人物 15周12月9日 7组 第五节 剧本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三、戏剧语言17周12月23日8组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二节 课件

《文学概论》第二章第二节 课件

2.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在情感支配之下,由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 音节的停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节奏是表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情感、 情绪的构成部分。 诗的韵律讲究和谐。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语言高度凝练、精确,极具表现力。
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爱惜费 诗眼 忧 求长生 难等期 后世嗤 人生苦短 秉烛夜游 及时行乐
◆ 西方:“诗”源于poesis,本义为“制造”。在最普通的意义 上指 用韵文形式写出的作品。1747年,法国人巴托提出“美的艺术” (beaux-arts)(fine arts),文学才与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 从一般技艺中摆脱出来,获得独立的地位。 (2)抒情性 ① 诗展现的是人的情感。 [英]赫兹利特:恐怖是诗,希望是诗,爱是诗,恨是诗;轻视, 忌妒,懊悔,爱慕,奇迹,怜悯,绝望或疯狂全是诗。
◆ 诗是“辈分”最老的文学体裁。 ◆ “诗”成为“文学”、“艺术”的代名词 ◆ “诗学”成为文学理论的代名词 ◆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最基本的特点 是它的抒情性

文学概论PPT文字

文学概论PPT文字

第一讲导论什么是文学?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

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象交文。

”文学是一门审美的语言艺术。

什么是文学研究?例亚里士多德《诗学》第6章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

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姓甄名费字士隐。

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

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醒得无痕,不落旧套。

)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

(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

)又见奶姆正抱了英莲走来。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美]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讲文学的本质与功能什么是文学的本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易区分)“直指式”←→多歧义(ambiguities)/ 高度“内涵的”(connotative)仅仅指称和说明←→表现情意传达语调和态度←→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例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因为爱情》日常语言←→文学语言(难区分)对语源的发掘利用,更加用心、更加系统文学的“个性”不求实用(“无为的观照”、“美感距离”……)“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性”(invention)、“想象性”(imagination)以上讨论的文学与非文学的所有区别……都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由此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资料:

[波]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陈述 句不是真正的判断而只是拟判断,它们的 功能在于仅仅赋予再现客体一种现实的外 观而又不把它当成真正的现实。”(英加 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第11页,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说明:



“真实的判断”是文本所述在现实中有所指, 而“拟判断”则所指为虚拟的世界,不能 要求确有其事。 “思维方式不同”,在非文学文本中要求 理解其直接、真正的意义;而在文学文本 中则要求理解其隐喻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理解文学文本的语义时,须 充分注意言语所指的虚似性和语义的隐喻 性。
(一)确定文本体裁的意义
1.体裁观念的中介作用 “体裁”这个概念在文本与文学总体中起 中介作用。它表示某些形式结构相同或相 近作品(文本)的集合,它是接近文本并 进一步思考文本的基础。 某种文本体裁观念的形成意味着在文学活 动中确立了某种规范形式,对文本的接受 与研究则在规范形式的基础上展开。
如:苏珊· 朗格的艺术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 符号形式的创造。”(《情感与形式》,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一、诗歌与抒情


(一)情感是诗歌表现的基本内容

诗歌是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中国古代对此已有过较多论述。如《尚 书· 尧典》,陆机的《文赋》,孔颖达的 《〈诗〉大序正义》等。

2.文本形象描述的倾向性


由于文学形象是作者想象之后以语言为媒 介物化,再经读者想象再现的。作者可以 按其想象的逻辑、表达的意向、追求的效 果安排叙述的方式,由此而产生具有倾向 性的意向客体。 文本形象在不同组合中体现抒情的倾向性。 文本形象以特有的叙事方式超越现实类似 事件的原始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本的纵向层次论
中国古代 “言”“象”“意”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 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 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 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 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语而忘筌也。
二、文学文本的结构
横向结构要素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由内容和 形式两种基本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西方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戏剧六成分” 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 近代文学表现说、 再现说 俄国及前苏联的主流文论都遵循内容和 形式二分的要素结构论传统。
中国 文质彬彬 表里相符 事辞相配
言与志 文与道 情与采都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 关系的问题。
2、题材与素材
素材是作家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还为经过 加工提炼的、处于原始形态的生活材料,是杂乱 的、分散的,缺乏明确的主题。题材是在素材的 基础上形成的,是经过作家加工提炼后,写进文 学作品中的东西,它打上了作家情感的烙印,是 作家的主观认识、思想情感和客观材料的统一。
3、题材的形成
题材的形成既要受到作家的生活实践、见 闻阅历的制约,也受到作家的思想情感、兴趣爱 好、艺术修养、世界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永恒主题与时代主题
由于社会生活属于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 段具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 活问题,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 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就不能不具有时代性特征, 所以文学文的主题也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但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些生活内容在 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代、地域、阶级的差异,在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中反复出现,有人称之 为“永恒主题”,也有人称之为文学的“母题”。 如生命、死亡、爱情、怀乡、伤别等。
4、题材多样化与重大题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作家的生活 阅历、审美情趣、创造个性也是千差万别、丰富 多彩的,这就为文学题材的多样化提供了客观条 件。题材的多样性,有利于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作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文 学作品,使艺术的百花园多姿多彩,而且也满足 了广大人民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与 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 迅《野草》)
二、形象层
文学形象不是自然中存在的纯粹客观 的物象,是渗透着人的知觉、想象、情感 等意识心理内容的形象,是主观情意与客 观物象相融合并通过文学文本的语言呈现 出来的“意向”。在叙事性文本中,主要 呈现为典型,如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 型环境;在抒情性文本中主要呈现为意境。 意境与典型是两类极为不同的形象,但又 具有共同特征:
横向要素结构说在我国传统文学理论中张居 主导地位,建国后的文学理论教材中,要素结构 说一统天下。近年来,由于西方当代文论的影响, 文本层次理论有了占据上风的势头。
第二节文学文本的层次结构
我们借鉴中国古代“言”“象”“意” 三层次论和英伽登等人的层次理论和黑格尔 的意蕴概念,把文学文本层次从总体上区分 为三个层面: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
又那么凉
留着
1.文学语言的内指性和虚拟性
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 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 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必须遵循各种形式逻 辑原则。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指向作 品内部的艺术世界,指向作者的心灵世界。 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 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能真实传达作家 的审美感悟就可以了。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导致了它的虚拟性。
第二章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文学活动的具体存在形式,也 是文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作家的创作以它的 生成作为直接目标,读者的接受则以它的存 在作为据以展开的前提,它也是人们进行文 学研究最为可靠的基础,离开文学文本,人 类的文学活动以及对文学活动的认识都将陷 于虚空。本章主要介绍文学文本的内涵特点、 结构层次。
历史意蕴是指文学文本中所蕴含的社会历 史内容。文学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总是在 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不可避免的 要或多或少地具有一种形而下的历史意蕴。
文学文本除了包含形而下的历史意蕴之外, 有时还包含着形而上的哲学意蕴。
所谓哲学意蕴,是指蕴藏、渗透在整个文 学形象之中的,对整个宇宙人生的具有哲理性的 体验和感悟。哲学意蕴超越了具体的社会历史内 容和情感体验,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属于形而 上的层次。
1.多主题与主题多义性所谓多主题,是指一部 作品除了正主题还有一个以上的副主题。
在有些作品中,尤其是大型叙事性文本中, 由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比较丰富复杂, 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及作者的主观态度也是多方面 的。作品所描绘的多种矛盾,所体现出来的多种 情感之中,必然有主次之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 思想感情就是正主题,处于次要地位又比较突出 的思想情感就是副主题
应当指出的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作家感受和 思维的独特产物,并不是单纯语言技巧的运用。 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不提倡刻意的“陌生化”, 而提倡合乎作家思维规律的语言的陌生化。
例文: 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 阳的光线把格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 亮了,又沿着可怕的何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他 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头,看见自 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盘。 《静静的顿河》
文学语言是作家通过对语言的创造性个体性 使用,充分调动语言的一切审美潜力,创造出来 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比较下面两个文本的语言特点
便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
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又那么凉。
便条
我吃了放在 早餐吃的
冰箱里的
请原谅
梅子
它们太可口了
它们
那么甜
大概是你
无论是历史意蕴还是哲学意蕴,都必须以 审美意识作为基础和核心。
第三节文学文本的横向结构
一、文学文本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文学文本的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
方面是经过选择、提炼和概括,写在文 学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作家 对于他所描绘的现实生活现象的理解、 态度和评价,也即作家的思想情感。具 体来说,文学作品的内容由题材、主题、 情节等要素构成。
使用“文学文本”概念,意在突出以 下意味和特征: 第一,文学文本具有语言
性。让“文学是语言艺术”的观念真正落 到了实处。第二,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独立 性。无论是对作品原意的探求,还是对作 品的自由阅读,都必须以文学作品本身 的
存在作为最后的依据。第三,文学文本具 有开放性。它为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 的空间和可能性。第四,文学文本是一种 语言构成物。是由表及里,由多种层次、 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语言层 语言是文学得以存在和显现的基础,是
构成文学的“第一个要素”(高尔基)。 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文学语言更具创造性和个体性特征,它可以 不遵守语言成规,打破语言的约定性,对语言进 行更本己,更具创造性和自由性的使用;同时文 学语言更具审美性。语音上,讲究音响、节奏和 韵律,语义上讲究语言的含混、蕴藉和复义,句 法上,常常使用反常的词句或精心设计的辞格, 以实现审美表达的复杂目的。

2.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性(情感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具有两种功能,即指称
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侧重运用它的指称
功能,即直接指向事物,让人们知道事物的存在。
而文学语言侧重表现功能,不但让人们知道,还
要让人们感受到事物的存在。指称功能指向事物
的自身,而表现功能是向对事物的理解。文学语
言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
(二)主题
所谓主题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生活 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显示出来的、贯穿 全篇的中心思想和主导情感。也就是文学文本的 核心意蕴。文学作品的主题是统帅全篇的灵魂, 是把各种材料凝聚起来的焦点。
作家总是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通过 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 东西表达出来,所以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没有主题。 但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的主题都是明晰的、明确 的。有的主题比较鲜明,有的主题则显得模糊, 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它究竟表现了什么。
(一)题材
1、题材
广义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某一社会 生活领域。狭义的题材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选 择、加工、提炼后,写进文学作品中,用以构成 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组相对完整、存在着 有机联系的具体的生活材料。
叙事性作品的题材总是表现为一系列事件的 展开。人物事件环境共同构成了叙事性作品的题 材。抒情性作品的题材是作者借以抒情言志的特 定的事物或情景。
由于文学文的主题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
是潜藏在文学形象之中的,而文学形象是 不确定的,是“大于思想”的,不同的读 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主题也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来说,究 竟是单主题还是多主题,哪是正主题,哪 是副主题,也往往没有统一的说法。即使 同一个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部作品, 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这就是主题的多义性 问题,主题多义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 可以有多重解释。
验,因而比普通语言更富心理蕴含性,具有意在
言外的效果。
3.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的语言,就是力求通过对语言的新奇 的、反常的使用,破除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以唤起对世界的新奇感受。
在文学语言中,陌生化的手法多种多样,作 家既可以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打破语词 与事物、语词与意义之间的固定统一,赋予词语 不寻常的含义,给习见的事物以不习见的称谓; 也可以运用反讽、悖论等修辞方式,通过语序倒 置、成分省略、宜昌搭配等违反逻辑思维和语法 常规组合,对正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违反和扭曲, 抑或的多重的陌生化效果。
西方黑格尔认为, “外在形状”自身没有பைடு நூலகம் 么价值,用处只在指引“意蕴”。
传统的层次论和要素论都把“意” “内容” 看作文学最有价值的部分,而“言”或“形式” 是没有独立价值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