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G+(淡紫色) 细菌 (革兰染色) G-(淡红色)
第一节
分类、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一、二、三、四代 其他类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
酰胺类、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靳 隽
药理学教研室
内容提要
一、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耐药机
制、适应症。了解其分类。
二、掌握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抗菌谱,作用特 点,临床用途,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三、熟悉比较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各 种头孢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点。
ß-内酰胺酶与耐酶ß-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
使药物停留于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
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耐药机制 3.改变PBPs:
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 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 去抗菌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 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 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 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 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 浅,活力较差;而最接 近青霉菌的细菌个最小、 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窄谱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性质:不稳定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PBPs活性,阻碍细胞壁合成,使 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 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与PBP3
39.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滤过排除
6.安全范围大,最大剂量为 160U
7.自身为酸性药物,与酸性药物联用,如与丙磺舒、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竞争性抑
制从肾小管分泌,使之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延长作用时间
8.代谢产物为青霉素烯酸(青霉素内的杂质、青霉素烯酸、青霉素是导致过敏反应三个主要原
因)
1.抑制黏肽(肽聚糖)合成,抑制细胞壁生成
1.链球菌感染:急性咽炎、猩红热、蜂窜组织炎、败血症、心内膜炎(首选)
2.肺炎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首选)
3.葡萄球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皮肤感染、疖、痈(耐药菌多)
4.G+杆菌感染: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敏感(首选):青霉素+抗毒血清
5.G-球菌:脑膜炎、淋病(耐药)
6 螺旋体:钩体病、梅毒、回归热(首选)注意赫氏反应:用药后症状加重(杀灭螺旋体释放
内毒素所致 )
1.过敏反应:轻则Ⅱ型过敏反应:皮炎红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重则过敏性休克。皮试
后等待 30min 左右,但仍有可能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用肾上腺素、糖
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
2.赫氏反应: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鼠咬热、炭疽等时,治疗后症状加剧,发生全身不适、
寒战、发热、咽痛、肌痛等,这是由于病原体杀死后释放的物质引起
广谱青霉素 抗铜绿假单
类
胞菌类
阿莫西林、氨 哌拉西林、
苄西林、匹氨 阿洛西林、
西林
呋苄西林、
羧苄西林
广谱抗菌药、 不耐酸、不耐
耐 酸 ( 可 口 酶、对耐药金
服)、不耐酶 葡菌无效、只
(联系耐酸 对铜绿假单
青霉素)
胞菌有效
对 G-杆菌作 铜 绿 假 单 胞 用较强(伤 菌 寒、副伤寒), 但对铜绿假 等
药理学之β-内酰胺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抗生素一、选择题A型题1、普鲁卡因青霉素作用维持时间长是因为:A.改变了青霉素的化学结构B.排泄减少C.吸收减慢D.破坏减少E.增加肝肠循环2、青霉素在体内主要分布于:A.血浆B.脑脊液C.房水D.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3、青霉素类药物共同的特点是:A.主要用于G+菌感染B.耐酸C.耐β-内酰胺酶D.相互有交叉变态反应,可致过敏性休克E.抑制骨髓造血功能4、青霉素在体内的主要消除方式是:A.肝脏代谢B.胆汁排泄C.被血浆酶破坏D.肾小球滤过E.肾小管分泌5、耐药金葡菌感染选用:A.米诺环素B.氨苄西林C.磺胺嘧啶D.苯唑西林E.羧苄西林6、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类是:A.头孢他定B.头孢西丁C.头孢孟多D. 头孢噻肟E.头孢呋辛7、具有一定肾脏毒性的头孢菌素是:A. 头孢噻吩B.头孢西丁C.头孢曲松D. 头孢他定E.头孢哌酮8、可治疗伤寒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A.青霉素B.氨苄西林C.苯唑西林D.替卡西林E.氯霉素9、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的首选药物是:A.红霉素B.四环素C.氯霉素D.青霉素E.氟哌酸10、治疗破伤风、白喉应采用:A.氨苄西林+抗毒素B.青霉素+磺胺嘧啶C.青霉素+抗毒素D.青霉素+类毒素E.氨苄西林+甲氧苄啶11、对肾脏毒性最小的头孢菌素是:A.头孢唑啉B.头孢噻吩C.头孢孟多D.头孢氨苄E.头孢他定12、下列头孢菌素药物中,t最长的药物是:1/2A.头孢克洛B. 头孢孟多C.头孢曲松D.头孢氨苄E.头孢哌酮13、青霉素类药物中,对绿脓杆菌无效的药物是:A.阿莫西林B.羧苄西林C.呋苄西林D.替卡西林E.哌拉西林14、属单环β-内酰胺类的药物是:A.哌拉西林B.亚胺培菌C.舒巴坦D.氨曲南E.拉氧头孢15、青霉素治疗何种疾病时可引起赫氏反应?A.大叶性肺炎B.回归热C.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D.破伤风E.草绿色链球菌的心内膜炎16、女婴,5天,发烧昏迷入院,皮肤黄染,囟门饱满,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有大量中性粒细胞,首选:A.氯霉素B.青霉素C.磺胺嘧啶D.头孢哌酮E.庆大霉素17、男性,30岁,高烧,胸痛,咳铁锈色痰,右肺下叶突孪,青霉素试敏可疑,宜选用:A.林可霉素B.红霉素静脉点滴C.青霉素静脉点滴D.青霉素V口服E.头孢曲松18、男性,40岁,嗜酒,因胆囊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恰朋友来探望,小酌后有明显的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头痛,血压降低,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药物有关:A.四环素B.氨苄西林C.青霉素D.头孢孟多E.氨曲南19、男性,28岁,三月前去外地,近十天小便灼痛,近二、三天来小便疼痛难忍,小便时尿道口有较多黄绿色脓性分泌物,查出淋球菌,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皮疹(斑丘疹)——最常见
速发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及荨麻
疹。过敏性休克与青霉素类相似,对头孢菌
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
注意: 对青霉素类过敏或过敏体质者慎用,如需
皮试,应严格执行。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参照 青霉素休克处理方法进行抢救
PPT课件 40
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胆道、腹腔、
盆腔感染;也可用于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
PPT课件
47
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latamoxef)
抗菌谱广,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对G-菌作用 强,对脆弱拟杆菌作用好,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 中等偏强 对-内酰胺酶稳定性高 脑脊液中含量高 临床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皮肤、软组织、骨 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分
类
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 一、二、三、四代:头孢拉定,头孢克洛 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
2. G 菌
高度敏感:
球菌——脑膜炎球菌,韦容球菌 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敏感但耐药:淋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 3. 其他
螺旋体(梅毒,回归热,鼠咬热,钩端)
牛放线菌
PPT课件 20
青霉素——临床应用
首选用药:
@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
@草绿色链球菌——治疗和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 @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 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 敏感但耐药:流行性脑膜炎,淋病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该类抗生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临床使用时疗效高、适应症广,且品种多,故颇受重视。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和耐药机制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科普副、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
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的细菌的作用比静止期强。
三、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机制有:1.产生水解酶2.与药物结合3.改变PBPs4.改变菌膜通透性5.增加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是一组跨膜蛋白,有三部分组成:①转运子负责将药物泵出②外膜蛋白药物泵出的通道③附加蛋白负责将药物由转运子传递至外膜通道。
39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物结构中的-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活性的酶
是随着-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更新换代过程中,逐渐诱
导细菌产生的
目前按照酶作用的底物不同、是否被酶抑制剂抑制分
为4大类11小类
⑤ 靶位结构改变(PBPs)
可发生结构改变,或者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PBPs,
使与-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
(2)借助细菌的自溶酶
外膜
细 胞 壁
糖
肽
膜间隙
细胞膜
PBPs的作用
葡萄球菌
给药后的葡萄球菌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
与药物结合(陷井机制) 改变PBPs
改变菌膜的通透性
增强药物外排
缺乏自溶酶
① 改变菌膜通透性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对于-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通透,而有些革兰阴 性菌的外膜对于某些-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易通过,产生非特异性低水平耐 药。 敏感革兰阴性菌的耐药主要是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结构性质使结合力 降低,以及减少跨膜通道孔蛋白的数量甚至使之消失来实现。
应用:
盆腔、妇科、腹腔等厌氧/需氧菌混合感染
氧头孢烯类
O
拉氧头孢(latamoxef)
拉氧头孢(latamoxef)
特点:
1、抗菌谱,抗菌活性与第三代头孢菌类似, 2、β-内酰胺酶稳定性极高。
应用:
尿路、呼吸道、妇科、胆道感染及脑膜炎、 败血症
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aztreonam)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概述
是一类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化学 结构中均有β-内酰胺环,作用机制都是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按化学 结构分为: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阿莫西林(amocillin,羟氨苄青霉素) 口服效果好,吸收完全。抗菌谱与活性与
氨苄西林相似。对肺炎球菌、肠杆菌、幽门螺 杆菌等作用强于氨苄西林。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不耐酸,不耐酶。
.
1.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羧苄青霉素)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尤其对铜绿假单
胞菌作用较强,对肾毒性小。临床上可与阿米 卡星等合用,用于烧伤继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的治疗。
供口服:头孢氨苄等 供:头孢孟多、头孢呋辛等 供口服:头孢克洛等
三代:供注射: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 酮、 头孢他定等
供口服:头孢克肟等 四代:供注射: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五代:供注射:头孢罗膦、头孢比罗等。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杀菌药,抗菌原理与青霉素相同,与青霉
2.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对G-菌作用强于氨苄,对铜绿假单胞菌疗
效强于羧苄西林。对脆弱类杆菌和厌氧菌有效。 主要用于敏感菌菌引起的感染。
.
五、抗革兰氏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mecillinam)替莫西林(timocillin)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抗菌谱、耐药性) 1. 窄谱:青霉素G、青霉素V 2. 耐酶:甲氧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 3. 广谱: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羧苄西林、哌拉 5. 抗革兰氏阴性菌:美西林、匹美西林
素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1.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对G+菌的作用强于第二、三代,对G-菌 作用差;可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破坏;对 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某些品种对肾脏 有一定毒性。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 道、皮肤感染。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为有机酸,其钠盐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遇酸、 碱、醇、重金属离子、氧化剂及遇热易被破坏, 20℃放置24h,抗菌活性下降,且生成有抗原性的 降解产物。临用现配。 优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价格便宜 缺点:不耐酸(不能口服);不耐青霉素酶(耐 药);抗菌谱窄;易引起过敏性休克。
【作用机制】
1. 抑制转肽酶活性,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7-氨基头孢烷酸(7-ACA)
O R1 C NH O N S CH 2 COOH R2
6-氨基青霉烷酸(6-APA)
O
R1 C NH O S
B
N
A
COOR2
β-内酰胺环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优点: 抗菌谱>青霉素 抗菌活性>青霉素 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 过敏反应<青霉素 较好药动学特点
【临床应用】
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
伤寒、副伤寒
阿莫西林(葛兰素)
片剂、针剂、胶囊、咀嚼片、冲剂、糖浆、混悬剂
4.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
半合成青霉素
(不耐酶,不耐酸,不可口服)
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
Cephalosporins are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Penicillins
(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7-氨基头孢烷酸)
(7-ACA)
(β-内酰胺环)
交叉连接而成的网 状结构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的关键酶 ——
是由多糖链和多肽 二、抗菌作用机制
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
氨曲南(aztreonam)
1. 对G-菌强(绿脓/大肠埃希菌/沙门/克雷伯)
2. 对G+菌、厌氧菌弱。 3. 对β-内酰胺酶稳定(耐酶)
4. 适应症: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尿路、软组织感染 及脑膜炎、败血症。 4. 不良反应少(低毒):皮疹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cefuroxime) 头孢孟多(cefamandole) 头孢尼西/替安/雷特 头孢克洛(cefaclor) 头孢呋辛酯
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cefotaxime) 头孢唑肟(ceftizoxine) 头孢曲松(ceftriaxone,菌必治) 头孢他啶(ceftazidime) 头孢地嗪(cefodizime) 头孢哌酮(cefoperazone) 头孢克肟(cefixime) 头孢特仑脂/他美脂/泊肟脂 1982 年,罗氏公司研发的罗氏芬在瑞士 上市。 94 年,进入中国市场。 半衰期长
(Cephalosporins)
头孢菌素类是由真菌培养液中提取,基本化学结构如图
7-氨基头孢烷酸
7-氨基头孢烷酸 母核:7ACA O R1 S
C
NH
O
C
C B
C
N A C
C
C CH2 R2
接上不同侧链 制成一系列半 合成头孢类。
COOH β-内酰胺环:与青有相 似理化特性/抗菌活性/ 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奥格门汀
奥格门汀是由哪两种药物组成? 说明两者合用起增效作用的原理。
是克拉维酸和阿莫西林所组成的复方制剂。 阿莫西林是广谱青霉素,机制?? 但会被细菌所产生的β-内酶水解而失活 克拉维酸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治疗耐阿莫西林 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抗菌谱增加。 同时,与阿莫西林合用有协同作用,抗菌作用加强。
36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①作用强,属于杀菌剂。 ②抗菌谱:四代>三代>二代>一代。 ③抗G+菌作用:一代>二代>三、四代。 ④抗金葡菌及对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一代>二代 >三、四代。 ⑤抗G-杆菌及对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四代>三代>二代>一代。 ⑥抗厌氧菌:四、三代>二代,一代无效。 ⑦抗绿脓杆菌:四代>三代,一、二代无效。
青霉素G P397
药动学
抗菌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
易被胃酸破坏,仅供注射。 不易进入脑脊液、房水、前列腺液中,
Vd=0.35-0.4L/kg 。 主经肾小管主动分泌而排泄, T1/2β=0.650.7h。
抗菌谱P397~398
G+球菌:A组、B组、C组、G组、F组β-溶血性链球 菌,不产β-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 肺炎链球菌,与厌氧的阳性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单核细胞增多 性李司忒氏菌、厌氧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败血 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真杆 菌属、丙酸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敏感的莫氏卡他球 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包柔氏螺旋 体与鼠咬热螺旋体等。
注射制剂药动学P402
Tp:0.5-1.2h。 RBP: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孟多、头孢替坦、 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依次为60%-95%,其它低于50%。 Vd:头孢噻吩为55.8L,头孢匹胺为85.9L,其它品 种约在10-20L。 头孢他定、头孢唑肟和一、二代头孢主由肾脏排泄 T1/2β:多0.5-2h,头孢雷特、头孢匹胺、头孢替坦、 头孢尼西在3-4h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注射用PCG和口服用PCV为代表
2、耐酶青霉素类:注射用甲氧西林、口服注射氯唑西林
3、广谱青霉素类: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口服阿莫西林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注射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注射用美西林、口服匹美西林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 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口服头孢拉啶、口服头孢氨苄
2.第二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头孢呋辛、口服头孢克洛
3.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kui
4.第四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头孢匹罗
(三)其他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等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
•PC+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
•自溶酶溶解→抗菌作用
三、耐药机制
1. 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2.与药物结合:酶与药物牢固结合→牵制机制或陷阱机制,滞留于胞浆膜外间隙中
3.PBPs 改变:耐甲氧西林金葡菌PBP2a →PBPs 合成↑,亲和力↓
4.改变菌膜通透性:通道孔蛋白(porin ):蛋白表达减少或消失
5.增强药物外排:主动外排系统
6.缺乏自溶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一、 窄谱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PCG :天然,其余半合成
基本结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 ,6-APA )
由噻唑环(A )和β-内酰胺环(B )骈(pian )合而成
一、窄谱青霉素(青霉素G-卞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中获得,含有5种,性质稳定,毒性低,用其钠盐,钾盐/临时现配
[抗菌作用]
强,繁殖期: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大多数G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金黄葡萄球菌,表皮
C N C C S COOH CH 2R 2C C O NH C O
R 1C O NH
C R 1O
C C
S CH 3CH 3
COOR 2A A B B 青霉素
头孢菌素
主核 侧链
葡萄球菌等②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等③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敏感淋病奈瑟菌等④少数G-杆菌:流感,百日咳⑤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螺旋体)、放线杆菌(牛放线杆菌)
⏹大多数G-杆菌弱,肠球菌不敏感,真菌、立克次体、病毒无效
[临床应用]
⏹G+球菌和杆菌、G-球菌,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eg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心内
膜炎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性肺炎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放线菌,钩端螺旋体,梅毒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最常见,首位,3-10%,各种变态均可出现
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和血清病样反应多见,但不严重
原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6-APA高分子聚合物所致
过敏性休克:
主要防治措施:①仔细询问过敏史,过敏者禁用;②避免滥用或局部用药;③避免饥饿注射青霉素;④勿在没有急救药物(Adr)和抢救设备使用;⑤初次使用,间隔24h或更换批号须做过敏实验,阳性者禁用;⑥注射液临用现配;⑦用药后观察30min,无反应可离去;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sc,im Adr 0.5~1.0mg,Glu+Anti-histamine。
2、赫氏反应:
PC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时: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肉痛,病原体杀死后释放物质所致。
3、其他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大剂量刺激大脑皮层;鞘内注射:脑膜、神经刺激症状。
二、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新青霉素I):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PBP2a
苯唑西林(新青霉素II):萘夫西林(新青霉素III)
三、广谱青霉素
耐酸,口服,G+、G-杀菌作用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光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
五、抗革兰阴性(G-)杆菌青霉素类
第三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C水解——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ACA)+侧链
•共四代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第一代:G+强,G-弱: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小于第2、3代头孢,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第二代:G+弱于第一代,G-明显,对铜绿甲单胞菌无效: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
肺炎、胆道感染。
第三代:G+不及第一二代,对G-菌如铜绿甲单胞菌及厌氧菌较强作用: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
败血症、脑膜炎。
第四代:G+、G-均有高效,对β-内酰胺酶对高度稳定。
第四节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
•头孢菌素类
•氧头孢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第五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