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
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
【 中图 分类 号】 R 5 4
【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4 ) 0 3 ( b ) 一 0 0 4 4 — 0 3
Co mp a r i s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 t he i n c i d e n c e o f a r r h y t h mi a i n p s e u d o t h e c a t u—
t r o c a r d i o g r a m, c h e s t X— r a y , u l t r a s o u n d d i a g n o s e d b e c k o n i n g d i a g r a m. An d t h e d a t a o f p e r i o p e r a t i v e c o n t i n u o u s E CG
s c a t h e t e r c l o s u r e o f v e n t r i c u l a r s e p t a l d e f e c t t r e a t me n t , a n d e x p l o r e i t s p r e v e n t i o n me a s u r e s . Me t ho d s 2 2 7 p a t i e n t s w h o
・
临床 研 究 ・
中卷 第 8 期
假性膜 部瘤与真性膜 部瘤室 间隔缺 损介入 封堵 术 心律 失常 发 生率 的比较 与分析
童一 帆 颜 友 良 李顺 辉 李 秀丽 刘 丽 赘
南 昌大学 第 三附属 医 院心内科 , 南 昌 3 3 0 0 0 2
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
6 ・ 2
生
筮 鲞箜 011.v01 3 N0 6 鲤 !a rccl d i a 2 j ce . 8. .
.
膜 部 室 间隔 缺 损 患 者 介 入 治 疗 的 疗 效 评 价
于维雅 怯 红 晓
【 摘要 】 目的 评价 膜部 室间隔缺损 ( S ) V D 患者行 介入 治疗 的临床 疗效及 并发 症。方 法 回顾 性分 析 自
岁 , 均 (. 2 8 岁 , 有 患 者 心功 能 I , 不 伴 急 性 感 染 平 62± . ) 所 级 均
性 心内膜 炎 、 凝血功能 异常 、 周动静 脉血栓 等不 适于心 导管 外
21 4 . 3例患者 中 4 例封堵成功 , 功率 为 9 . % 。未成功的 1 成 53
2例 患 者 中 , 例 因导 管 未 能 通 过 缺 损 处 , 1 术 中导 丝 刚通 1 另 例
12 1 术前 准备 : .. 术前常规查心 电图 、 x线胸 片及相关 实验室
检查 ( 血常规 、 肾功能 、 肝 免疫 等) 。术前 1天静脉 注射抗 生素
预 防 感染 , 口服 阿 司 匹 林 [ 儿 3~ ( g・ ) 成 人 3m 小 5m k d, ( g・ ) 。 k d ]
操作 的病 变 , 排除合并 明显 三尖瓣 、 主动脉瓣 返流 及其他 需心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及防治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及防治发表时间:2009-03-23T16:28:41.59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供稿作者:胡永涛综述,李芳安家晨审校[导读]胡永涛综述,李芳安家晨审校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心内科(河南〓洛阳471003)[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8)5-0054-02〖ZW(〗作者简介:胡永涛(1975—)男,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擅长心血管疾病诊疗术〖ZW)〗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对心功能、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现对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其防治病措施予以综述。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少数为后天性。
先天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为复杂心内畸型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介入经验的积累和操作技术的提高,介入技术已相当成熟,VSD的介入封堵治疗已取得一定的临床应用规模。
心律失常成为VSD介入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心功能、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现对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予以综述。
1 VSD与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VSD患者的心脏结构中较为复杂。
目前VSD的分类是按Kirklin等 [1] 的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将VSD分为5型,即室上嵴上型、室上嵴下型、隔瓣后型、肌部型和室间隔完全缺如型;另一种是将VSD分为3型:即膜部型、肌部型和干下型。
Milo等 [2] 将膜周型和肌部型VSD都分为流入部(窦部)型、肌小梁型、流出部(漏斗部)型。
而以上几种类型中以膜部型和肌部流入部型与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最为密切。
室间隔假性膜部瘤和真膜部瘤破裂怎么鉴别
室间隔假性膜部瘤和真膜部瘤破裂怎么鉴别
患者1岁5个月,20斤,这是4月份彩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基底6mm,有3.8mm和2.5mm两个出口。
这个孩子一般情况下,应该没有自愈可能。
室间隔膜周部缺损40%自愈孩子,大多是在1.5岁内,所以做介入手术时间基本在2岁后。
孩子现在1岁5个月,可以等一段时间再复查一次,确实没有自愈,还是这种情况,可以手术治疗。
室间隔膜部瘤有真性(先天性)和假性(后天性)两类,真性膜部瘤极少见,或称膜部膨出症,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种先天性畸形。
假性膜部瘤即为我们临床上常说的室间隔膜部瘤,是室间隔膜部缺损自然转归的一种现象。
表现为室缺部分周边由隔瓣和(或)前瓣,和(或)部分腱索粘连而成,
二维上也可表现为囊样凸起,顶部可有室缺破口。
鉴别点主要在于
囊壁光滑与否,真性膜部瘤为膜部膨出,故此囊壁较光滑,活动度较大,假性膜部瘤为隔瓣和腱索等纤维机化粘连形成,故此囊壁欠规则,增厚毛糙,活动度较小。
理论容易,到临床上还是比较难区分。
不过,血流动力学一样,是不是治疗也一样呢?。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早期的心律失常
Ea l r hy h i fe r ns a he e l s e o rm e br no nt i ul e t lde e t r y a r t m a a t r t a c t t r c o ur fpe i m a usve rc ar s p a f c
oc dr, s e o eet, o o pi t n o e bao svnr ua spa ae rs (MV A), ad cl es i fdfc rc m l ai fm m rnu etclr e t nuym u z s c o i l S n
a r y h a i h s r u s w s c mp r d t si t h f c ft e a o e fc o s o h e eo me to a l rh t mi n t e e g o p a o ae o e t ma e t e ef t o h b v l t r n t e d v lp n f e r e a y
o c pe 89 ( 2 9 . T ee wa n sait a dfee c i aryh a b t e d me t o cu e a d c u id 6 .% 6 / 0) h r s o tt i l i rn e n rh tmi ewe n o s c c ld r n sc f i
Chn ) ia
A src: bta t Obet e T nlz e h rc r t s f al aryh aa e asa ee oue f ei m — jci s oaayet aat ii r r tmi f rrnct tr lsr o r v hc e sc o e y h t t h c p me b
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
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作者:童一帆颜友良李顺辉李秀丽刘丽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08期[摘要] 目的分析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对其围术期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真性膜部瘤组术后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假性膜部瘤组明显增加(P[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真性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044-03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发病率较高[1],随着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TCVSD)技术的不断开展和日益成熟,VSD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2]。
但是此种技术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5月本院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227例VS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TCVSD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V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3],其中女性129例,男性98例;年龄3~20岁,平均(7.5±4.1)岁;体重15~70 kg,平均(18.2±3.5) kg。
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膜周部VSD 227例,其中膜部瘤样缺损67例,非膜部瘤样缺损160例,将其分为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分析
作者单位 :4 00 30 0湖北省武汉市 ,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心病房
点 : ( ) 出现原 因不 明刺激性 咳嗽 ,反 复痰 血、呼吸 困难、 1 喘鸣和胸部不适 ; ( ) 出现变化较快的肺不张 、局限性肺气 2 肿 ;( )一侧或 两侧肺 反复出现支气管播散病灶 ; ( ) 时大 3 4
选择 。方法 2 1 7月—2 1 年 5月,4 0O年 01 3例 P V P S患者行介入封 堵,分别 用 T ' I E及左 室造影 ,对两种方 法进 行 比
较 ,并对封 堵后效果进 行评估。结果
超声图形与左室造影相关性 良好 ,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 。结论
PV P S封堵较复
杂,对拟行介入封堵的 P V P S患者的 T rE前期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预计介入封堵方案 。介入封堵 疗效可靠、安全。 【 关键词 】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血 管造影;介入封堵术
但本组患者好发于左肺上叶支气管及左肺舌叶支气管 ,其次为 左肺下叶支气管及右肺上叶支气管 ,右肺 中叶支气管和右肺下 叶支气管。支气 管结核 的纤支镜 下所见可 分为浸润 型、溃疡
内膜结核 3 7例 [ ].长江大学学报 ( 科版 ) 医学卷 , 0 7 4 J 自 20 ,
() 4 4 :3 9—30 5.
学 ,2 0 ,1 ( ) 4 . 0 9 2 1 :10
7 Du n G a J. P n e gRB. T eciia n lsso 4 ae t n o rn h- h l cla ayi f 6 cs8wi e d b o c i n h
1 Yu n YR , L a g BM , Z u H, e 1 Br n h a y e r a t i n e - a in h ta . o c ilh p re ei t i n v y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发生传导阻滞高危因素探讨_覃晓波
注射法只需7d 便可成瘤,故成瘤周期短,且接种一定量的肿瘤细胞,可以使一群动物同时带有同样的肿瘤,成功率高。
总之,癌性腹水原位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超声介入治疗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但该模型成功率的高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传代鼠腹腔抽取癌性腹水需进行离心浓缩,以保证单位体积癌性腹水中有足够量的瘤细胞,提高肿瘤接种的成功率;②种植瘤细胞时应注意穿刺进针的进针角度和深度,200g 左右的大鼠采取与水平呈30°角斜行进针,刺入肝脏厚度约1c m 左右,以保证种植瘤位于肝叶中心;③癌性腹水注射量不可太多,注入速度不可太快,退针后应适当按压穿刺点,防止癌性腹水逆流及活动性出血;④癌性腹水注入应等量,形成的肿瘤结节大小、形态才较为一致。
本组2例大鼠接种失败主要原因:1例应是癌性腹水活性不足或注入量过少,另1例应是由于癌性腹水倒流至腹腔产生反应,同时导致肝脏单位体积内癌性腹水量不足,故无肿瘤结节形成而只见散在的白色子灶。
参 考 文 献1 Huang GT,L iang JD,Shen JC .Current r ole of l ocal ablative treat m entsf or hepat ocellular carcinoma[J ].J For mos Med A ss oc,2004,103(6):403~410.2 Huo TI,Huang YH,W u JC .Percutaneous ablati on therapy f or hepat ocel 2lular carcinoma:current p ractice and future pers pectives [J ].J Chin Med A ss oc,2005,68(4):155~159.3 M iao Y,N i Y,Mulier S,et al .Treat m ent of VX2liver tumor in rabbits with “wet ”electr ode mediated radi o 2frequency ablati on [J ].Eur Radi ol,2000,10(1):188~194.4 范林军,何振平,马宽生,等.兔肝VX2肿瘤移植模型的复制及其意义[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11(1):45~48.5 Tancredi T,McCuskey P A,Kan Z,et al .Changes in rat liver m icr ocircu 2lati on after experi m ental hepatic arterial embolizati on:comparis on of dif 2ferent e mbolic agents[J ].Radi ol ogy,1999,211(1):177~181.6 陈 谦,孙 慧,李 强.医学实验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3):377~378.7 陈 华,赵德明.肝癌动物模型[J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5,22(4):32~35.8 徐 静,李 旭.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8(2):116~118.(收稿日期:2007208220 修回日期:2007210205)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发生传导阻滞高危因素探讨覃晓波 孙中波 黄 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电诊断科,南宁市 530021)作者简介:覃晓波(1973~),女,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电诊断。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中及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n t
! ! ! :
! : ! : !
室 间 隔缺 损 经 导 管 封 堵术 中及 术后 并 发 心 律 失 常 的 临床 分 析
s is Ar h t mi o c r e n 4 c s s 2 c m p ee a ro e tiu a l c n e tiu a a h c r i ) u t : r y h a c u r d i a e ( o l t t iv n r lr b o k a d 2 v n r lr t c y a d a c c
Car a r hy hm is urng nd afe r n c t tr ls r e t iu a e a d fc y U uo。 dic a r t a d i a tr t a s a hee co u e of v n rc l r s pt l e e t Zh
并膜部 瘤及 操作 时间无 关 。 结论 : 心律 失常是 VS D封堵 治 疗术 常见 的并发 症 , 严格
选择 手术适 应证 , 免采 用 直径过 大 的封 堵 器是 减 少 VS 避 D封 堵 术 后 心律 失 常 的有 效
措施。
【 关键词 】 室间隔缺 损 ;经导 管封堵 术 ;心律 失 常 中图分类号 : 5 17 R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532 0)40 5—3 1 36 8 (0 80~2 20 6
行 封堵 治疗 的 1 5例 VS 患者 , 1 D 结合 临床 资料 、 电图 、 脏超 声 、 血 管造影 资料及 心 心 心
随访结 果 , 分析封 堵术 中及 术后 并发 心律 失 常的类 型 、 关 因素及 转 归 。 结 果 : 中 相 术
室间隔膜部瘤破裂与室间隔缺损伴发的膜部瘤
系三尖 瓣 隔瓣缘 和腱 索在 室 间隔 缺损 左 向右分 流血 液 长期 高压 冲击下 发 生粘 连 所 致 , 室 间 隔缺 损 上 方 隔瓣 形 成膜 部 瘤壁 , 隔瓣 游 离 缘 的粘 连腱 索 与 室 间隔 缺 损 部分纤 维 组织 围成 膜部瘤 破 孔 ( 出 口) , 而 膜部 室 间 隔 缺损则 被 认为 是入 口。膜部 瘤 的形 成 可 以有效 阻滞 血 液 的左 向右分 流 , 使 一 个 较 大 量 的 血 液分 流变 为 较 小 量 的血液 分流 , 残 留单 个 、 两 个 或 多个 小 孔 , 有 的甚 至
宋治 远 , 张志辉
(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心内科, 重庆市介入心脏病学研究所, 重庆 4 0 0 0 3 8 )
[ 关键词 ]室间隔膜 部瘤 ; 室 间隔缺损 ; 膜部瘤破裂 [ 中图分类号 ]R 6 5 4 . 2 ; R 3 1 8 . 1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 编号 ]1 6 7 2 — 5 0 4 2 ( 2 0 0 7 ) 0 6 - 0 3 7 1 - 0 2
可完 全关 闭室 间 隔缺 损 , 少 数 特 别 巨大 的 膜部 瘤 可 引 起 右心 室流 出道梗 阻 。 2 病理 生理 改变 与 临床表 现 室 间 隔膜部 瘤未 破裂 时 , 无 血 流动力 学改 变 。 也无
现、 临床诊断、 分型及介入治疗 的特殊性等作一概述。
1 概念 1 . 1ຫໍສະໝຸດ 室 间 隔膜 部 瘤 乳 白色 , 与瓣 膜及 腱 索无粘 连 , 较宽 , 直径 约 1 0 m m, 膨 出高度 4~1 0 m m, 破孔常位于瘤顶部 , 一 般 为 1个破
口。 亦 有 2个或 多个 破 口者 。 1 . 2 室间 隔缺 损伴 发 的膜部 瘤
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v e n t r i c u l a r s e p t a l d e f e c t( P mVS D) . Me t h o d s F r o m S e p t e mb e r 2 0 1 1 t o De c e mb e r 2 0 1 2,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n 8 9 P mVS D p a t i e n t s
・
5 2 4・
宇国微创
杂志 2 0 1 3 年6 月第 l 3 卷第 6 期
C h i n J M i n I n v S u r g ,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1 3 . N o . 6
临 床 论 著
・
不 同类型膜周 部室 问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的 疗 效 分 析
( 8 6 / 8 9 ) , 其 中隔 瓣 下 室 缺 9 6 . 7 %( 2 9 / 3 0 ) , 膜部 室 缺 1 0 0 . 0 %( 1 0 / 1 0 ) , 偏 流 出 道室 缺 9 6 . 6 %( 2 8 / 2 9 ) , 嵴 内室缺 9 5 . O %
( 1 9 / 2 0 ) 。 3例 介入 治疗 失 败 , 2例 因主 动 脉 瓣 右 冠 瓣 脱 垂 伴 主 动 脉 瓣 中 ~重 度反 流 而术 中停 止 介 人 手 术 ; 1 例 术 后 封 堵 器 移 位
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失败原因影像学分析
i a o o y s udy m ge l g t
T NG Xagzo A in - u,Z agQ n IG oy ,C NG F -n T N We -a,Y G Xag h h n u ,L u -e HE oj , A nki AN i - i n
t ( a fC teei t n a L bo ah t z i ,G a g o gP oic l e peSH si l u n d n adoac l i r ao u n d n rvn i o l opt ,G a g o gC ri sua aP a v r Is tt , G n zo 0 0,C ia ntue u ghu 5 8 i 1 0 hn )
维普资讯
心血管病 杂志 2 0 年 4 08 月第 1 卷 4
・
13 2 ・
-
论
著 ・
封堵 器 介 入 治 疗 室 间 隔 缺 损 失 败 原 因影 像 学 分析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
P A由于很小未处理外 , D 其他合并 的继发孔房间 隔缺 损和 P A也 同 时封 堵 。术 后 每 天都 复查 l D 2
导联 E G, 续 7天 。 C 持 1 3危 险 因素分析 . 分析影 响室缺封 堵术 后 早期 发 生 心 律 失 常 的危 险 因素 包 括 : 者 的性 别 、 患 年
( . 0± .5 。左 室 造影 测量 P 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5 00 ) MV D左室 面 直
术后 即刻 超声 及造影 显示 : 完全 封堵 35例 , 2 少 量残余 分 流 ( m) 8例 , 量 (<1mm) ≤2m 1 微 残
余分流 l 5例。出 院时 T E检查 残余 分流 均消 T
~
14统 计 学处理 .
采用 SS 15软 件 包对 发 生 P S1.
4肋 间均可 闻及 I~I I V级不 同强度 的收缩 期返
心律 失 常危险 因素 的分析采 用 Lg t oii sc回归检 验 。 所 有计 量 资料都 以 均数 ±标 准 差表 示 。P<00 .5
为差异 有显 著 意义 。
用美 国 A A公司 A p t r G m lz 封堵器 8 ae 3例 , 国产封
堵器 25例 。共 用 封 堵 器 36枚 , 中包 括 2例 7 6 其 合 并肌 部室 缺采 用 P A封 堵器 封堵 。除 1例 D
度或 I 度房室传导阻滞 ( V ) 完全性左束支 I I AB、 传导阻滞 ( L B ) C B B 等对心功能 、 生活质量都有不 同程度 的影 响 , 甚至 可危及 生命 。因此 , 如何 减少
室间隔膜部瘤破裂与室间隔缺损伴发的膜部瘤
室间隔膜部瘤破裂与室间隔缺损伴发的膜部瘤【关键词】室间隔膜部瘤;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破裂室间隔缺损与膜部瘤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即室间隔膜部瘤破裂与室间隔缺损伴发的膜部瘤,前者被称为真性膜部瘤,后者则为假性膜部瘤[1]。
有文献报道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伴有膜部瘤者达30%~60%,作者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治疗研究中,发现有48.75%的患者合并有膜部瘤[2]。
张玉顺等报告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者高达86%[3]。
由此可见,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膜部瘤临床常见,为使广大临床医师加深对室间隔缺损与膜部瘤关系的认识,本文就其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分型及介入治疗的特殊性等作一概述。
1 概念1.1 室间隔膜部瘤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状突出的一种畸形,目前已证实与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自然闭合过程有关,又称真性膜部瘤[4]。
该畸形由Laennec于1826年首次描述,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室间隔膜部间隔来源较为复杂,或有时膜部间隔虽已融合但部分组织比较薄弱,出生后,该部长期受左室高压血流冲击,可发生瘤样扩张并向右室膨出,进而形成膜部瘤。
也有人认为在出生后由于膜部室间隔自然闭合过程延缓,其薄弱部分在左室高压下形成膜部瘤和穿孔。
室间隔膜部瘤在解剖上邻近三尖瓣隔瓣与前瓣交界处,瘤囊由向右室膨出的室间隔膜部组织形成,呈乳白色,与瓣膜及腱索无粘连,较宽,直径约10 mm,膨出高度4~10 mm,破孔常位于瘤顶部,一般为1个破口,亦有2个或多个破口者。
1.2 室间隔缺损伴发的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伴发的膜部瘤又称为“假性膜部瘤”,其主要由三尖瓣隔瓣缘和腱索粘连及纤维组织围成,系三尖瓣隔瓣缘和腱索在室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血液长期高压冲击下发生粘连所致,室间隔缺损上方隔瓣形成膜部瘤壁,隔瓣游离缘的粘连腱索与室间隔缺损部分纤维组织围成膜部瘤破孔(出口),而膜部室间隔缺损则被认为是入口。
膜部瘤的形成可以有效阻滞血液的左向右分流,使一个较大量的血液分流变为较小量的血液分流,残留单个、两个或多个小孔,有的甚至可完全关闭室间隔缺损,少数特别巨大的膜部瘤可引起右心室流出道梗阻。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防治(全文)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防治(全文)近年来,随着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
室间隔缺损(VSD)是临床常见先心病,在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心律失常并发症的防治始终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讲就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简要阐述。
一、发生率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确切发生率尚不十分清楚。
2007年,Carminati等报道了欧洲23个医学中心、430例VSD介入治疗注册研究结果,共19例并发心律失常,占4.4%,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3例(2例室速、1例房颤)、心脏传导阻滞16例。
Butera等报告国外VSD介入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为1%~5%。
杨荣等报道的Ⅲ度AVB 发生率为1.75%。
本中心报告的Ⅲ度AVB发生率为1.24%(6/483)。
最近,笔者总结了全国12个中心10610例VSD介入治疗资料,共有63例患者发生Ⅲ度AVB,总发生率为0.59%。
二、发生原因(一)VSD的解剖因素(1)VSD与心脏传导系统关系密切,故在VSD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易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2)VSD的大小:既往研究发现,缺损直径≥8mm的VSD直视下修补术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8mm的VSD高。
(3)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有研究发现,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3mm者。
(二)介入手术操作相关因素(1)导管、导丝刺激心房壁可引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或心房颤动,刺激心室壁可引发室性早搏及室速,严重者可发生心室颤动。
(2)建立动静脉导丝轨道:①在VSD左室面放置导丝及导管过程中,导丝或导管刺激左室壁可引起室速等;若损伤His束或束支可引起AVB 或束支传导阻滞。
②经股静脉向体外牵拉轨道导丝时,可对VSD下缘造成挤压,损伤传导系统,导致AVB发生。
③选择输送鞘管直径过大,或输送鞘管递送方法不当,可造成VSD周围组织损伤而发生心律失常。
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摘要)
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摘要)丁育增;闫吉正;刘新宏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22)
【作者】丁育增;闫吉正;刘新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外科治疗 [J], 韦武利;王奇;何兆忠;向敏峰
2.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J], 童一帆;颜友良;李顺辉;李秀丽;刘丽赟
3.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6例 [J], 阿尔泰;巴特尔;何方;赵敏;刘捷
4.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的外科治疗 [J], 何兆忠; 王奇; 韦武利; 向敏峰
5.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 [J], 赵琦峰;王胜利;胡型锑;杨美高;黄宪平;赵曙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分析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分析摘要目的为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147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结果 147例患者男,68例,占46%,女,79例。
占54%。
年龄:3-55岁。
平均年龄:12.45±0.99。
其中56例封堵术后出现新的心律失常,28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2例出现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交界区逸搏心律, 6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出现早博。
1例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外科取出封堵伞并行外科修补术。
结论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介入封堵封堵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是由于胚胎早期心室间隔发育不全造成的,使左右心室间隔形成异常交通,是常见的心脏畸形之一[1]。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逐渐受到心血管同行和患者的青睐[2]。
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已经成为有适应症患者的一种可以替代外科手术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但是国外封堵治疗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的发生率偏高,不但可发生在术后早期,也有发生在术后3年。
Amplatzer 封堵器的临床试用资料显示,介入治疗的3.8%需要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3]。
由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未能获得美国FDA批准临床推广应用。
而国产封堵器在结构上和性能上与进口封堵器不同,应用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完整的临床资料较少,对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mVSD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作者:童一帆颜友良李顺辉李秀丽刘丽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08期[摘要] 目的分析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对其围术期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真性膜部瘤组术后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假性膜部瘤组明显增加(P[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真性膜部瘤;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044-03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发病率较高[1],随着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TCVSD)技术的不断开展和日益成熟,VSD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2]。
但是此种技术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5月本院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227例VS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TCVSD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V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3],其中女性129例,男性98例;年龄3~20岁,平均(7.5±4.1)岁;体重15~70 kg,平均(18.2±3.5) kg。
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膜周部VSD 227例,其中膜部瘤样缺损67例,非膜部瘤样缺损160例,将其分为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
1.2 方法VSD手术操作:患者在麻醉下(≤10岁或不配合的患儿选用静脉复合麻醉,>10岁者选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从股动脉逆行送入猪尾导管至左心室,造影角度选择左前斜45°,联合头位15°~20°,对VSD部位的大小、形态等均可保证视野清楚,然后建立从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VSD-左心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股动脉的输送轨道,选用上海记忆公司及深圳先健公司生产的封堵器、输送鞘,在影像学方法监测下释放封堵器。
采用心脏造影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和释放后的效果,若位置和效果均良好,则释放堵闭器。
术中首次静脉给予肝素100 U/kg,1 h后每小时追加25 U/kg。
术中常规给予地塞米松5~10 mg静脉推注。
术后安全返回重症监护室,持续48 h监测心电、呼吸及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术后每日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服用6个月;地塞米松5~10 mg,1次/d静脉注入,连用3 d;静脉应用抗生素3 d。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1~7 d作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术中全程及术后24 h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术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后,每天描记1次心电图,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位置。
患者分别在术后1、3、6及12个月接受随访及心电图、TTE、胸部X 线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2 结果227例患者中95%的患者术中发生一过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均在停止导管操作后恢复。
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33例,其中交界区心律12例,交界区逸搏5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3 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3个月随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比较[n(%)]发生传导阻滞者给予激素、维生素C、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后,除1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未恢复,其余患者均于3~10 d内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术后3个月及3个月均为窦性心律。
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示间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长RR间期为9.6 s,给予激素、维生素C、异丙肾上腺素及果糖等治疗1周后,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示间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长RR间期为3.5 s,建议患儿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儿家属拒绝,6个月电话随访患儿无不适。
3 讨论膜周部VSD介入治疗已广泛开展,相关国内报道显示,国内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介入治疗VSD的近期疗效已经得到证实[4-5],但是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能出现传导阻滞等并发症,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膜周部VSD后下缘即是房室束及其分支通过之处,Milo等[6]认为房室束可距缺损边缘仅2~4 mm,左、右束支甚至可以包裹在缺损边缘的残余纤维组织内,在手术封堵二尖瓣缺损的操作中,在介入封堵VSD的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导管在寻找缺损时或导丝导管通过缺损部位时,有可能导致左右束支受到刺激而发生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以上情况时,应停止导管操作,待阻滞自然恢复后再次轻柔操作[6];在封堵器释放后心脏通路容易被压迫而导致心律失常,特别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相对最高[7-8]。
相关研究显示,VSD治疗后出现各类型传导阻滞等的原因有:①VSD最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瓣间隔8 mm,封堵器直径>10 mm;③穿刺成功后动脉静脉轨道建立时间>60 min及术中pH值总之,膜周部VSD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术后并发心律失常较为常见,以传导阻滞更为突出,尤其是在真性膜部瘤缺损中,可能与其特定的解剖结构有关,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恢复,其远期疗效及并发心律失常的情况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1] 代政学,关英敏,崔旭辉,等.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心室间隔缺损对比研究[J].心脏杂志,2005,17(2):175-177.[2] 张玉顺,李寰,代政学,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2005,20(1):14-16.[3] Thanopoulos BD,Tsaousis GS,Karanasios E,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the Amplatzer asymmetric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 preliminary experience in children[J].Heart,2003,89(8):918-922.[4]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5] 张玉顺,代政学,贾国良,等.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疗效的初步评价[J].心脏杂志,2002, 14(7):518-520.[6] Milo S,Ho SY,Wilkinson JL,et al.Surgical anatomy and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tissues of hearts with 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80,79(2):244-245.[7] 张玉顺,李寰,刘建平,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35-38.[8] 朱鲜阳,刘玉昊,候传举,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7):633-636.[9] 孙宪军,高伟,周爱卿,等.PVSD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0):767-771.[10] Masura J,Gao W,Gavora P,et al.Percutaneous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the eccentric Amplatzer device:multicenter follow-up study[J].Pediatr Cardiol,2005,26(3):216-219.[11] Vaslangiacomo E,Schmid ER,Schupbach RW,et al.Early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s after cardiac operation in children[J].Ann Thorac Surg,2002,74(3):792-796.[12] 曹克将.先天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5(4):244.[13] 金梅,韩玲,丁文虹,等.先天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579例病例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6,15(3):135.[14] Base JL,Kalra GS,Arora R,et al.Initial human experience with the Ampalzter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occluder device[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3,58(2):238-245.[15] Holzer R,Hijazi ZM.Interventional approach to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Curr Opin Cardiol,2004,19(2):84-90.(收稿日期:2014-01-22 本文编辑: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