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摔琴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
外, 还有方正好义 、 贫贱不移的萧长夫 , 高风亮 节、 宁死
不屈的邝露等 。明清长篇小说 中的琴人多是些高行懿 德的贤达之人 , 如《 三国演义》 中的司马徽和诸葛亮 、 《 东 周列国志》 中的邹忌 、 《 封神演义》 中的姬伯等 。一些女 性琴人也不例外 , 《 林兰香 》 中蓄有古琴的燕梦卿就是一
不易得 , 而知音亦难也。 ” 南宋夏琏《 临流抚琴图》 、 元王
蒙的《 溪山高逸图》 等名画俱表达了琴音难觅的悲慨 。 对知音的期待是历代弹琴者最为迫切的心灵饥渴 , 这也决定了知音之间必定倾力相助的原因和必然 。 《 前 定录・ 杜思温》 篇讲一个喜欢弹琴的年轻人, 深夜临水弹 琴时得到一个老鬼的嘉许 。出于知音之谊 , 老鬼冒险冲
伯 牙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伯 牙 妓
五条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琴的命
名如“ 岳山 、 龙池 、 凤沼 、 雁足 、 天柱” 等,
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 日 : “ 善哉 , 峨 峨 兮若
泰山 ! ” 志在流 水 . 钟予 期 日 : “ 善哉 , 洋洋兮
若江 河 ! ” 伯 牙所 念 , 钟 子 期 必得 之 子 期
一
自 传 统 乐 器, 蕴 含 着 丰 富的 生 命
智慧和艺术精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几乎家喻户晓 , “ 高山” “ 流水 ” 不仅是古琴 曲的名称 , 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人教课
标本六年级上册收入此篇, 引文如下 :
伯 牙绝 弦
年 十二个 月 , 中间一个徽代 表闰月 。
志向的首选乐器。
这里就有一个 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子期死了 ,
知音—钟俞之交
知音相传俞伯牙背靠高山,面向流水弹琴,一位樵夫随口吟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个能对这神秘莫测的旋律如此熟捻的樵夫便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病逝,伯牙毅然摔琴,从此世上少了一位名师,多了“知音”一词。
这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说,早已深深地印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人们时而抚心叹息,时而细细咀嚼,向往着钟俞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崇高友谊。
在世人纷纷为这个纯洁神圣的故事动容时,林非在他的《话说知音》中义正言辞地提出了反鸡汤论——伯牙完全可以凭借他高超的技艺继续熏陶出更多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的。
而且,轻易放弃习得的技艺,未免损失太大。
诚然,这个故事的理想主义让今人不经意间将它归为鸡汤文。
但是,它两千多年的存在价值,早已超越了歌颂友谊。
先秦主张的以礼乐治国安邦,将音乐上升为一种政治工具,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作用,但未免太禁锢人性。
而音乐真正回归艺术本身,主要得益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那个胜者为王的时代早已不需要秦汉刻板的礼乐制。
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这音乐从政治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时期。
彼时的音乐有了灵性,不再唯唯诺诺,这才有了高山的恢宏,流水的磅礴。
所以,无论真实与否,这个故事本身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着实没有诟病的必要。
至于,“知音”本身,作者认为是越多越好的,其实不然。
伯牙鼓琴的道路极其艰辛,他坐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面对一汪汹涌无边的大海,他坐在雄奇峻峭的悬崖上,面前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狂风暴雨将琴面侵蚀得坑坑洼洼,烈日严寒将他的手摧残得粗糙皴裂,终于,他的琴音得以与狂沙共舞,与波涛共鸣,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三千丈白练哗哗地水响和林间偶尔传来的虎啸猿啼。
钟子期的出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孤芳自赏的寂寞,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内心,让他怎能不老泪纵横?鲁迅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照此推论,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得钟子期一个知音已经是人生之大幸,怎能再期待越来越多的知音?况且,知音本是可遇不可求,即使再熏陶也不过是个会鉴赏的专家,不可谓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
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
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
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
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
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
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
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
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
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10文学C 倪渊茹篇二: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内容摘要] 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
高山流水的典故:琴音好弹,知音难觅_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高山流水的典故:琴音好弹,知音难觅_名人故事
高山流水的典故:琴音好弹,知音难觅
【出处】列御寇《列子汤问》。
【释义】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着名的琴师。
又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选自.作文网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于是,两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挚友,并约好明年中秋十五在此相约赏中秋。
没想到第二年中秋钟子期却死了。
俞伯牙到他的坟前去祭奠,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后,便将琴摔碎了,发誓从此以后不再抚琴。
精心整理
【成长心语】
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原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
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
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着的,为知己而活。
知己,能彼此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他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就是说瓠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跃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冯梦龙知音故事缺失补证
性霸主,但晋、楚实力最强,是第一梯队的争霸 者;齐、秦实力次之,是第二梯队的争霸者。
战争频繁,受害最深的是小国人民。宋国位于 今河南省商丘一带,郑国位于今河南省新郑一带, 其位置皆处于东西、南北之要冲,不但在军事上具 有重要战略价值,在经济上也是会通之地。楚国的 扩张无法绕开中原腹心之地宋国和郑国 ,争夺宋、 郑二国成了晋楚争霸的关键。晋文公之后,宋国一 共经历了 91次战争,其中54次与晋楚争霸直接相 关,占战争总数的59%;郑国一共经历了 133次战 争,其中92次与晋楚争霸直接相关,占战争总数 的69%。⑤宋、郑二国,一会儿投靠晋国而与楚国 为敌, 一会儿投靠楚国而与晋国为敌, 两不讨好, 苦不堪言。对此,《左传》有很多记载。《左传• 襄公九年》载郑国公子鲱哀叹:“天祸郑国,使介 居二大国之间。”《左传•襄公十九年》载郑国子家 说:“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 若弗图,无所逃命。”《左传•文公三年》记鲁国的 季武子说:“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 焉”;庄叔说:“小国受命于大国……抑小国之乐, 大国之惠也。”《左传•宣公十四年》记孟献子说: “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 旅百;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 加货,谋其不免也。”道出了小国的心声。
当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向往回到天 下一统, 面对自然灾害, 一国诸侯有难, 他国相互 帮助、救济,共享太平。周成王时的太史史佚说 过:“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 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⑥史佚之 言,说明共济思想在春秋时已经形成传统。许多诸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
高山流水之知音历史故事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了,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要比这个要长一些,它的记载是: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冬声里,弥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
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
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2、豫让吞碳春秋时,晋国人豫让投奔智伯后,受到重视和尊重。
后来智伯被庄襄子杀死,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报答智伯”。
意思是志士要为欣赏自己的人献出生命,美女要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
他将替智伯报仇。
于是他躲进山里,改变自己的形貌,又用吞火炭的方式弄坏自己的声带,不让别人听出自己的声音。
经过伪装后,他找机会接近了庄襄子,不料被庄襄子察觉。
豫让看报仇无望,便自杀了。
《战国策》2、季札挂剑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径徐国时去拜见徐君。
两人闲谈时,徐君将季札所佩的宝剑把玩许久。
季札很明白徐君想要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必须带上佩剑,因而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经过徐国,想把宝剑赠给徐君,遗憾的是此时徐君已死,季札便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
但徐君的继承人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你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目前的树上,方才离郑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3、管鲍之谊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感叹说:“我年少时穷困,曾经同鲍叔合伙做生意,总是多分钱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是因为我贫困。
伯牙鼓琴知音的理解
伯牙鼓琴知音的理解
表示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
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扩展资料:
原文节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8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音乐家、古琴演奏家。
他和钟子期是知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友,两人常一同演奏古琴。
他们会合的地方是在攸县初城,因此他们把初城称为“知音城”。
俞伯牙是一个音乐家,钟子期是一个地方官员。
两人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念,所以他们交情深厚,并且成为了知音。
他们常常一同演奏古琴,即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也会定期相聚。
战国时期的中国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俞伯牙和钟子期经常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聚。
一次,俞伯牙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攸县,去了陈留。
多年后,百废待兴,俞伯牙终于回到了攸县。
心中充满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期望,他立即去了初城,希望能和钟子期再次相聚。
当俞伯牙来到初城时,却发现城市完全变了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四处寻找钟子期的踪迹,但却没有找到他。
俞伯牙心灰意冷,深感伤心和失望。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想起了他和钟子期共同演奏古琴的美好时光。
他想用美妙的琴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琴在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他尝试弹奏,但发现琴声沉闷、音调不准,非常难以听受。
于是,俞伯牙摔琴摔在了地上,泪如雨下,大声痛哭起来。
他的邻居听到了哭声,纷纷前来询问。
俞伯牙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和钟子期的友谊。
人们被俞伯牙的悲伤深深打动,他们纷纷为他解忧。
其中一个人告诉俞伯牙,自己有一架古琴,早就厌倦了弹奏。
俞伯牙对这个人表示感激,并请他把琴借给自己。
准备好琴后,俞伯牙紧闭门户,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琴音被风吹进初城的废墟中,如黄鹤大鸣,震动了整个城市。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钟子期突然从废墟中出现,在俞伯牙的演奏下,两人再次相聚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求。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人们相互交往难免会遇到误解和疏离。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伯牙的琴师,他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而他的知音好友则是名叫钟子期的瑶池宫乐师。
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识于瑶池宫,二人志趣相投,情投意合,成为知音好友。
伯牙和钟子期常常一起琴酒相伴,畅谈音乐人生。
他们深信音乐是心灵的交流,是超越言语的情感表达。
他们的琴音相和,意趣相投,深受彼此的赏识与喜爱。
然而,有一天,钟子期突然去世了,伯牙非常悲痛,他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失去了知音好友,也失去了灵感。
伯牙因为思念钟子期,便离开了瑶池宫,开始四处游历,想要寻找新的知音。
他来到了齐国的陈留城,希望在那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陈留城,伯牙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子期。
子期是钟子期的儿子,他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对伯牙的琴艺十分钦佩。
伯牙和子期成为了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弹琴论道,畅谈音乐人生。
然而,伯牙却发现子期对音乐的理解和钟子期有所不同,他觉得子期的琴艺还不够纯熟,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伯牙开始觉得失望,他觉得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
一天,伯牙和子期一起登上了一座高山,俯瞰着陈留城。
伯牙情不自禁地拿起琴来弹奏,他的琴音悠扬动听,如泣如诉。
而子期却没有表现出对伯牙琴音的欣赏,他只是默默地听着,没有任何反应。
伯牙感到非常失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伯牙的琴弦断裂了,琴身也摔得支离破碎。
子期见状,忙上前去帮忙,他拾起了琴身和琴弦,放在一起,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拨弄起来。
伯牙听到了这个声音,他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个声音竟然和钟子期的琴音如出一辙,如同钟子期的精神附体一般。
伯牙终于明白了,他找到了新的知音,这个知音就是钟子期的儿子子期。
虽然子期的琴艺还不够纯熟,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却是深刻的,他继承了父亲钟子期的音乐天赋和情感。
伯牙为自己的狭隘和固执感到羞愧,他明白了知音不一定要琴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三一文库()〔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
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
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
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
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
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
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
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
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
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10文学C倪渊茹*篇二: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内容摘要]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常见问题
•?
IT”S EASY
• 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 正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有 了心灵相通的知音,觉得知音难求, 精神交往不复存在,于是摔琴感谢真 正听懂他的琴曲的知音人钟子期,让 摔碎的琴伴随着知音人在地下长眠。
人 琴 俱 亡
《 世 说 新 语 》
王子猷(you)、子敬俱病笃, 王子猷(you)、子敬俱病笃,而 (you) 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 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 良久。月余亦卒。 良久。月余亦卒。
这一段文字,描写了林黛玉偶听《 这一段文字,描写了林黛玉偶听《牡 丹亭》 丹亭》曲词时产生的审美感受。 汤显祖提供的这一表达信息被林黛玉 准确地接受和破解了,达到了“ 准确地接受和破解了,达到了“心有 灵犀一点通”的审美体验, 灵犀一点通”的审美体验,算是真正 地遇到了知音。 地遇到了知音。
问题一 • 俞伯牙为什么会摔琴谢知音
问题四
• 本文吸引人的原因
•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 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 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的中华文化底蕴。 的中华文化底蕴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李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
白
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与翻译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小学议论文 从“伯牙鼓琴谢知音”引发的感想-精品
从“伯牙鼓琴谢知音”引发的感想听到古筝如高山流水的声音,我的心情激荡着,想起了那个众所皆知的故事:《伯牙摔琴,子期知音》。
古往今来,如伯牙那样感慨世间险恶,知音稀少的人数不胜数。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过:”知音世所稀” 的感叹;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也写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其他古人也留下:”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诚然,在尔虞我诈的旧社会,古人由于受到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寻觅真正的知音确实有些困难。
然而,知己变成了身边不可缺少的灵魂。
但是从“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方面我看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表明他忠于友情的可贵精神。
但从另一个角度,我看出了伯牙不善于交往、视野狭窄,自以为清高的一面。
他把知己与挚友看成极个别的人,把友谊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并认为,除了钟子期就再无知音而言了吗?难道舍此一人,就一生无友可交了吗?其实生活或者网络中,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只因为他们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不懂得去与身边的人交流,不懂得去感受生活。
生活中,我也深有感触。
一次,在学习这篇《伯牙绝弦》时,老师让我们去讨论“知音”这个话题。
而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却在教室里独自地坐着,面对着四面空荡的墙,而自己却渗入了沉思……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当老师知道后,去了解了情况,才得知那位同学觉得身边没有一个能谈得上知己和挚友的同学,而感到郁闷。
因此,老师借此在课堂上为我们强调了:“其实人之间的交往范围是广阔了,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的同道之人并不为稀。
不过这取决于人对知己良朋的理解与标准而已。
而那位同学,你可能觉得身边的同学对你冷漠,不会去理解你、体谅你,但你也要知道,知己要从身边中挖掘,更要去观察事物,要使自己的视野扩宽,不能限制到一个制度,这会压抑你的……”那个同学脸红了,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好像也懂得了什么……从那以后,我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知己,在广阔的视野中寻觅。
而且也学会用深远的目光去审视,用更明悟的思想去理解,才会发现,生活充满阳光,志趣相投,品行相近的知己良朋并不缺乏。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赏析
原文: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白话释义:俞伯牙从长江坐船回家,见两岸景色壮观,抚琴抒怀。
悠扬的琴声,引来了樵夫钟子期。
俞伯牙始则认为夜静更深的悬崖下,是不会有知音的。
但他听了钟子期畅谈乐理后,认定是遇到了真正的知音。
两人抵掌促膝,侃侃而谈,并结为弟兄。
风顺天清,将开船前行。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约明年中秋节,再到此地相会,遂依依不舍离别。
一年后,中秋佳节来临,俞伯牙践约重游旧地,但不见钟子期前来迎接,一路寻访而去,才知他已病故。
俞伯牙来到坟前,抚琴致哀,乡人鼓掌大笑,俞伯牙更增失去知音的痛苦,愤而摔琴。
赏析:小说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由陌路相逢到结为知交的故事,抨击了“势利交怀势利心”、“于今交道奸如鬼”的世态人情,提出了交友的原则:相知。
小说赞扬的主人公俞伯牙,虽是封建文人,但那种“知音说与知音听,不与知音不与谈”的思想,固然带有士大夫阶级自命清高、鄙视劳动者的某种成分,但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腹心相照”,“声气相求”的友谊观,值得称道。
它是我们民族的优良美德之一。
小说描写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在相互映照中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
作品叙述两人结识相交的过程层次分明,非常生动。
俞伯牙先是“大笑”,对钟子期的“才情”表示怀疑。
当钟子期出言不俗,凛然批驳他“出言谬矣”后,他“回嗔作喜”,问他弹的曲名。
钟回答后,他“大惊,推琴而起,连呼‘失敬’”等等。
人物的鲜明性格,在这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中凸现。
“琴”,是小说的主要道具。
两人由“琴”而相交,俞伯牙摔“琴”而骤起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知音者,知己也!与你心灵共鸣的人.有时候陌生人会成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不认识你,而又懂得你,而成为真正的知己也是很难得的.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或那为数不多的知己!
知音是每个人都梦寐渴求的,但现实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知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在的人很难将真实的自己敞开给别人看,每个人都以自我为出发点关心别人的人越来越少.2现代人的交际圈比较功利,朋友很多但知已很少更不要奢谈知音了.3中国上下五千年只产生了那几个知音的故事因此一个人终其一生没有一个知音是正常的现象.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和那为数不多的仨俩知己.
就是懂我的人.有时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能猜透我的心思.
个人对知音的理解就是:两个不同的人,在对很多事情和问题的看法上,都有着相同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知音”!
诚信
中国的古代,朋友之间的相交和相处,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便是前面所说到的“信”。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在谈到他的最高社会理想时,只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信”字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到治国平天下之道有关“兵”、“食”、“信”这三件事的时候,子贡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他把朋友之间的“信”,看得比吃饭穿衣乃至生命还要重要。
可见诚信是友谊的桥梁
没有诚信便没有友谊
论点2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交换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舍己为人”、“推己及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美好信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淡薄了起来;代之而起的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崇拜。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除了少数远离世俗的思想精英,仍然奉行着先贤们美好的道德构想,并以实际行动演绎着朋友之间的至爱深情而外;更多的人则是游移在道德理想和利欲现实之间,或者口头上经常标榜着守信尚义,但在行动上却往往表现为对利欲的屈从;或者要求子女和他人无一例外地都应成为道德的模范,而自己却总是在利欲的大潮中随波逐流。
从此,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起来。
始终以至诚至信相待的朋友日渐稀少,更多的人则是以经济利益作为联结朋友的基础和纽带。
还有许多人将“朋友”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
与階梯,甚至有些人还打着“朋友”的幌子,大行欺蒙诈骗的伎俩,以达到钻营谋利之目的。
在大学校园中·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真正的友谊而不是虚伪的人际网
物质固然重要真正的友谊却更加难得
论点3
我们必须要站在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朋友和朋友之间的诚信这一命题。
大学生结交朋友,应当讲究认真和理性,切忌轻率和盲目。
我们崇尚诚信,但应避免轻信。
正确的做法是:“信其所当信,而疑其所应疑。
”
总结
诚实就是待人真诚,守信就是对事负责,“人无信不立”。
大学的朋友,也许只是路旁一株普通的小草,无法如鲜花般灿烂迷人:也许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平常之人,无法如伟人般惊天动地举世瞩目……大学的朋友,可以如此普通、平常、默默无闻,但朋友之间绝不可以丢掉诚
信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要让诚信与你同行。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