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_2.6系统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图-信号流图-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图-信号流图-传递函数
(1)单位脉冲 (2)单位阶跃 (3)单位斜坡 (4)单位加速度 (5)指数函数 (6)正弦函数 (7)余弦函数
f (t)
(t)
1(t )
t t2 2
e at
sin t cos t
F (s)
1
1s 1 s2 1 s3
1 (s a)
(s2 2) s (s2 2)
2.2 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 拉普拉斯反变换:部分分式展开法
时域 差分方程
解析式模型
状态方程
复域
传递函数 结构图-信号流图
图模型
频域 频率特性
数学模型是一个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在不同的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引言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号(例如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 号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k 1 v n1
s
l 1 n2
(Ti s 1)

(T
2 j
s2

2Tj
s

1)
i 1
j 1
适用于 频域分

3.2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K:增益
K*=根轨迹增益
K与K*的关系:
两者关系
m
zj
K K*
j 1 n
pi
i 1
3.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因子的乘积,每个基本因子就称为典型环节。常见 的几种形式有:
Y (s)
R(s)
Y (s)

第二章 传递函数-梅逊公式

第二章  传递函数-梅逊公式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传递函数与系统动态结构图
2.3.1 传递函数的定义
设系统的标准微分方程为
an
dnc(t) dt n
a n1
dn1c(t) dt n 1
……
a1
dc(t) dt
a0c(t)
bm
dmr(t) dt m
bm1
d m 1r ( t ) dt m1
……
b1
dr(t) dt

上图所示的是
G(s)
(s
(s 1)(s 2) 3)(s 2 2s
2)
的零、极点分布图。
2.2 传递函数

比例环节(无惯性环节): c(t)=kr(t)

传递函数:G(S)=C(S)/R(S)=k
c(t)

阶跃响应:R(S)=1/S
r(t)

C(S)=kR(S)=k/S C(t)=k
0
方框图: R(S) k/s C(S)
3


积分调节器:
C
在A点列方程可得:
函 数
Ur(t)
R
i2
i1
A
Uc(t) i2=i1, i1=Uc(t)/R Uc(t)=1/C∫i2(t)dt=1/(RC)∫Uc(t)dt
设RC=T(积分时间常数),则有:Uc(t)=1/T∫Uc(t)dt
拉氏变换后为:Uc(S)=1/(TS)Uc(S)
5)传递函数具有正、负号(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变化方向)。
6)传递函数的单位是输出量的单位与输入量的单位之比。
m
(s z j )
7)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G(s)
Kg
j1 n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梅森公式-信号流图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梅森公式-信号流图课件

ABCD
然后,通过分析梅森公式 的各项系数,确定系统的 极点和零点。
最后,将梅森公式的分析 结果转换为信号流图,进 一步明确系统各变量之间 的传递关系。
梅森公式在信号流图中的应用实例
假设一个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 frac{s^2 + 2s + 5}{s^2 + 3s + 2})
在信号流图中,将极点和零点表示为相 应的节点,并根据梅森公式的各项系数 确定各节点之间的传递关系。
02
信号流图基础
信号流图定义与构成
信号流图定义
信号流图是一种用于描述线性动 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方法 ,通过节点和支路表示系统中的 信号传递和转换过程。
信号流图构成
信号流图由节点和支路组成,节 点表示系统的动态方程,支路表 示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
确定系统动态方程
根据系统描述,列出系统的动态方程。
2
梅森公式与信号流图在描述和分析线性时不变系 统时具有互补性,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3
信号流图能够直观地表示系统各变量之间的传递 关系,而梅森公式则提供了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分 析手段。
如何使用梅森公式进行信号流图分析
首先,将系统的传递函数 转换为梅森公式的形式。
根据极点和零点的位置, 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频率 响应特性等。
在未来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控制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 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利用梅森公式和信号流图进一步探索复杂系统的分析 和设计方法,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结合这些技术对控制系统 进行智能化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基本步骤: (1)由系统原理图画出系统方框图或直接确定 系统中各个基本部件(元件) (2)列写各方框图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微分方程, 要注意前后连接的两个元件中,后级元件对前级 元件的负载效应 (3)消去中间变量
11
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举例4:
速度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12
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m
d x(t ) dt 2
2
F (t ) F1 (t ) F2 (t )
dx(t ) F (t ) f Kx(t ) dt
式中 F1(t)是阻尼器的阻尼力, F2(t)是弹簧反力
9
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比较: R-L-C电路运动方程与 M-S-D机械系统 运动方程
LC
d 2 uC (t ) dt 2
1
本章内容:
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数学模型
时域模型
频域模型
方框图和信号流图
状态空间模型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 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模型
静态数学模型 动态数学模型
分析法
建模方法
实验法
3
本章要求:
1、了解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4、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5、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6、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7、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8、掌握从不同途径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4
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主要着重研究描述线性、定常、集总参量控制 系统的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自动控制理论第2版(夏德钤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

自动控制理论第2版(夏德钤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

自动控制理论第2版(夏德钤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夏德钤的《自动控制理论第2版》比拟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经典控制理论的根本内容。

以下是为大家的自动控制理论第2版(夏德钤著),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自动控制理论(原理)”教学学时大致有三种,48学时、64学时和80学时。

自动控制理论(原理)涉及专业比拟多,教学内容以经典控制理论为主,控制对象依据专业而不同。

本书主要适用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局部内容(例如控制对象方面的例题)稍加修改,也可以适应其他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等。

本教材是与上述的教学学时和专业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80学时及以上的还需要略微补充一点内容),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学教材。

在编写《自动控制理论》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根底理论知识,参加拉普拉斯变换内容,从第3章开始,参加MATLAB仿真的内容。

通过细化根轨迹和频率特性绘图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绘制,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在注重应用的前提下,精选教学内容和配套习题,在文字表达方面力求清晰、准确,教材内容适度。

本教材的所有编者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也有很强的自动控制和电气控制的实践经历,我们力求将这些经历融入本教材中。

本书第1章由赵浩老师编写,第2章和第6章由朱宁老师编写,第3章由童佳老师编写,第4章由丁立军编写,第5章由高慧敏老师编写,第7章由林立老师编写。

陈叠峰和任美华两位同学编写了局部的MATLAB章节。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紧迫,教材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我们有更大的进步。

[1] 编者xx年8月第1章自动控制的根本知识1.1自动控制的开展历史和根本概念1.2自动控制的根本控制方式1.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习题1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数学模型的根本概念2.2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2.3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2.4传递函数2.5控制系统的动态构造图、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习题2第3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系统分析的根本假设条件和分析指标3.2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3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4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3.5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3.6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3.7用MATLAB辅助分析控制系统时域性能习题3第4章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4.1根轨迹的根本概念4.2绘制根轨迹的规那么和方法4.3广义根轨迹4.4控制系统根轨迹的性能分析4.5用MATLAB绘制根轨迹习题4第5章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5.1频率特性的根本概念5.2对数频率特性及其绘制5.3幅相频率特性及其绘制5.4稳定判据5.5稳定裕度5.6系统的开、闭环频率特性与阶跃响应的关系5.7MATLAB在频率法中的应用习题5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6.1控制系统校正的根本概念6.2根本控制规律和常用校正装置6.3频率校正方法6.4反应校正6.5复合控制方法6.6Simulink在控制系统仿真中的应用习题6第7章离散控制系统7.1离散控制系统根本概念7.2信号的采样与复现7.3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7.4离散系统分析7.5应用MATLAB进展离散系统分析习题7参考文献1.2.3.。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as
X ( s)
2.3.3
拉氏变换的性质
6.初值定理
t 0
lim x(t ) lim sXt ) lim sX ( s )
t s 0
2.3.3
拉氏变换的性质
t
8.时间比例尺改变的象函数
L[ x( )] aX (as) a
9.tx(t)的象函数
2.3.1 拉氏变换定义
定义 拉氏变换可理解为广义单边傅立叶变 换。傅氏变换建立了时域和频域间的联系, 而拉氏变换建立了时域和复频域间的联系。
2.3.1 拉氏变换定义
对于函数x(t),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1)当t<0时,x(t)=0; 当t>0时,x(t)在每个有限区间上是分段连续的。 (2) ,其中 为正数,即x(t)为指数级的;则 可定义x(t)的拉氏变换X(s):
dt
1 1 1 2 s j s j
s 2 2 s
2.3.2

简单函数的拉氏变换
n
4.幂函数 t 1(t)的拉氏变换
( ) x
0 a 1
e dx, (n 1) n(n) n! u s

x
令u st , 则t
L[tx(t )] dX ( s ) ds
2.3.3
10.
t
拉氏变换的性质
x (t )
的拉氏变换
xt L t

X s ds
s
2.3.3
拉氏变换的性质
11.周期函数的象函数
设函数x(t)是以T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即x(t+T)=x(t),则
Lxt 1 1 e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本第二章-2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44页

本第二章-2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44页

k2 k1 k2
y
f
输入位移 x i ( t )
输出位移 x o ( t )
在A点力平衡:
k 2 ( x i x o ) c 2 ( x i x o ) c 1 ( x o x )
在B点力平衡:
A
k1xc1(xox)
B
c1xk1xc1xo
x
消去中间变量 难
输入 f ( t ) 输出 y 2 ( t )
式中,n≥m; an、bm均为系统结构参数所决定的定 常数 。(n,m=0、1、2、3…)
机械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往在是用非线 性微分方程来表示的,而非线性的微分方 程式无一般解法;为研究分析问题的方便, 常根据实际工程问题的情况将其进行线性 化处埋,改非线性微分方程式为某参考点 附近的增量线性微分方程式。
① 牛顿第二定律:
Fmamddt22xmddvt
②胡克定律 : F kx F k
③阻尼定律: F cx F c
在机械系统中,线性粘性阻尼是最常用 的一种阻尼模型。阻尼力F的大小与运动质 点的速度的大小成正比,方向相反,c为粘 性阻尼系数,其数值须由振动试验确定。
④转动惯量定理:转动惯量和质量一样,是 回转物体保持其匀速圆周运动或静止的特 性,用字母J表示。转动惯量,分析实际情 况中的作用相当于牛顿运动平动分析中的 质量的作用,都是一般不轻易变的量。 转动惯量定理: MJJddt22 Jddt 其中, M是扭转力矩(扭矩也叫转矩) J是转动惯量, β是角加速度

F(s)
s s2 2
n! s n1 n!
s a n1
1
s as b
s
s as b
1
ss as b

27481 控制工程基础(江苏自考大纲)

27481 控制工程基础(江苏自考大纲)

高纲1182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7481控制工程基础南京理工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段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骨干课程之一。

控制工程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航空航天系统、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管理决策系统、生产控制系统、机械控制系统、国防武器系统等等,是人们开发、利用信息传递以支持组织自动化生产,开发自动控制设备,是一门能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社会组织的变革、推进了社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组织自身素质与竞争能力的科学。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这支利剑必须切实瞄准各行各业的业务需求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任务就是利用自动控制的理论及思想,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及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锻炼他们进行系统开发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以讲解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及提高系统性能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应用数学、力学、电子工程学等知识,不断深入理解控制工程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一门科学。

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通过具体的机械及电子控制系统的专门学习,在树立清晰的系统意识的基础上,掌握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与系统设计的各种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而且提高自身的开发能力,成为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驾驭现代化控制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如下要求:1.以机械运动作为主要控制对象,重点掌握数学模型及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熟练掌握典型系统(特别是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2.重点掌握线性系统的性能指标的定义及意义,以及相应的求取思想和基本方法;3.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和常用的判定方法,能熟练应用基本的判定方法判别系统的稳定性;4.熟练掌握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响应;4.熟练掌握控制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及模型简化的基本手段;5.掌握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概念,深刻理解传递函数性质及物理意义;6.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的方法;7.对基本的校正装置的作用有所了解。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和梅森公式.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和梅森公式.
闭环系统有关传函的一些基本概念
11:29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一 信号流图的组成和绘制
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简化过程 仍较复杂,且易出错。
信号流图:对系统的结构和信号(变量)传
递过程的数学关系的图解描述。
优点:用梅森公式可以直接写出系统的传递函 数,无需对信号流图进行化简和变换。
11:29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G1 R G2 C
11:29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解:由结构图绘制出信号流图。
x2 R(s) 1 x1 1 1 1 x6
基本组成: 由节点、支路组成
x
G
y
x
G
y
节点:节点表示信号。输入节点表示输入信号,输出 节点表示输出信号。
支路:连接节点之间的线段为支路。支路上箭头方向 表示信号传送方向。传递函数标在支路上箭头的旁边, 称支路增益。
11:29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x5
f
x1
a
x2
b x3
c
x4
d
有关术语
e
输入节点:源节点。只有输出支路。 输出节点:阱节点。只有输入支路。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相 当于结构图中的信号比较点和引出点。它上面的信 号是所有输入支路引进信号的叠加。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P 3 = G1G2G7
11:29
Δ=1-(L1+L2+L3+L4)+L1L2

G1= G1G2G3G4G5 G2= G1G6G4G5 G3= G1G2G7
Δ1=1 Δ2=1 Δ3=1-L1
1 N Gk Δ k 代入 G kΣ Δ 1
得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为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1 s
k s 1 s r 1 1 as e s
e at
1 t n 1e at (n 1)!
k
1 r t r!
u(t-a):在 t=a 处 开始的单位阶跃
1 sa 1 sa 1 ( s a)n
sin t
s2 2
cost
s s2 2
§ 2-3 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st st e n n 1 st n n e n 1 e n 1 t dt t | nt dt t e dt L t 0 0 0 0 s s s s s n n 1 n 2 21 n! 0 L t n 1 s s s ss s


0
x(t )e st dt
x(t ) e at 1(t )
X ( s ) L x(t ) e at
0
象函数为:


0
x(t )e dt e at 1(t )e st dt
st 0

e 1 e st dt |tt 0 a s sa
§ 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将已知输入信号代入微分方程中,求解微 根据实例可知:系统微分方程由输出量各阶导 分方程即可求得系统输的出响应。 数和输入量各阶导数以及系统的一些参数构成。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r(t) c(t) 微分方程 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 :
nc(t) n-1c(t) d dc(t) d a0 n +a1 n-1 +· · · +an-1 dt +anc(t) dt dt m-1r(t) mr(t) dr(t) d d +bm-1 = b0 dtm +b1 dtm-1 +· · · +bmr(t) dt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赵四化)章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赵四化)章 (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3 直流电动机系统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建立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在他励直流电动机系统中有机械运动及电磁 运动, 二者之间还存在耦合。 根据几种关系建立的输 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为
机械运动:
J d f M
dt
(2-7)
电磁运动:
u
Ea
La
dIa dt
图中, A点为工作点, y0=f(x0)。 x、 y在 工作点附近做小范围增量变化, 即当x=x0+Δx 时, 有 y=y0+Δy。 则函数y=f(x)在工作点附近可以展开成泰勒 级数:
y
f
(x0 )
f
(x0)x
1 2!
f
(x0 )x2
(2-13)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Δx很小时, 可以忽略上式的高次项 , 则式(2-13)可以改写为
Ra Ia
(2-8)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电之间的耦合关系:
Ea=CeΩ
(2-9)
M=CmIa
(2-10)
其中, Ce为电动机电势常数; Cm为电动机力矩常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消去中间变量,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消去中间变量Ea、 Ia和M, 得
La CeCm
d 2
dt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G(s) Uo(s) 1 Ui (s) Ts 1
(2-23)
这一关系可以用图2-6所示的方框图表示, 输入信号经过G(s)动态传递到输出, 故称G(s)为RC电路 的传递函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6 RC电路方框图

(第04讲) 第二章 方框图与梅逊公式

(第04讲) 第二章 方框图与梅逊公式

3
(3)引出点(分支点、测量点)Branch Point 表示信号测量或引出的位置
R(s)
G1 (s)
P(s) G2 (s)
C(s)
P(s)
图2-20 引出点示意图
注意: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 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
06-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4
2.5.2 方块图的简化——等效变换
为了由系统的方块图方便地写出它的传递函数,通常需要 对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必须遵守一个原则, 即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在控制系统中, 任何复杂系统主要由各个环节的方块经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 基本形式连接而成。三种基本形式的等效法则一定要掌握。 (1)串联连接
06-7-20 控制系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9
B( s ) H ( s ) X o ( s ) E ( s ) X i ( s ) B( s ) X i ( s ) H ( s ) X o ( s ) X o (s) G(s) E (s) G(s) [ X i (s) H (s) X o (s)]
X o ( s) G( s) X i (s) 1 G( s) H ( s)
对于具有负反馈环节的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子是 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分母是1加上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 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同理,对于具有正反馈环节的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分 子是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分母是1减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 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17
R1 Ur (s)
1
C2 s
1 R2 1 C2 s
2
-
1 R1
1 C1s
Uc (s)
简化提示: •引出点A后移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梅森公式信号流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梅森公式信号流图

Uo(s)
-1
Ui ( s )
1/R1
IC(s)
1/C1s
1/R2
1/C2s
I2(s)
Uo ( s ) Uo ( s )
U(s)
-1
-1
例3 已知系统信号流图,求传递函数。
L1 G 2 H 2 解:三个回路:
-H1 R G1 G2 G3 C -H2 G4
L 2 G 1G 2 H 2
L 3 G 2G 3 H1
信号流图的绘制
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 1) 用小圆圈标出传递的信号,得到节点。 2) 用线段表示结构图中的方框,用传递函数代表支路增益。
注意信号流图的节点只表示变量的相加。
R(s) C(s) R(s) G(s) C(s)
(节点)
G ( s)
(节点) (支路)
D ( s) R(s) E(s) G ( s) (- ) 1 V(s)G (s) 2 H ( s)
ab c d + e d (1 – b g) C(s) = R(s) 1 – a f – b g – ch– e h g f + af c h
信号流图
• 信号流图是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一种信号传递网络。 信号流图的基本性质: 1) 节点标志系统的变量,节点标志的变量是所有流向该节点信 号的代数和,用“O”表示; 2) 信号在支路上沿箭头单向传递; 3) 支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流经支路时,被乘以支路增益而变 成另一信号; 4) 对一个给定系统,信号流图不是唯一的。 x6 信号流图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x5 x1 • 源节点(输入节点): x3 x7 I(s) x4 x2 o在源节点上,只有信号输出 1/R1 1+R1C1s R2 支路而没有信号输入的支路, 它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 -1 •阱节点(输出节点): 在阱节点上,只有信号输入的支路而没有信号输出的支路,它 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

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
同一物理系统有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而不同类型的系统 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相似系统: 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的不同物理系统称为相似系统。例2-1
与例2-3为力--电荷相似系统。
1/15/2020
自动控制理论
思考题:给出双RC电路的微分方程
i1 ui
R1 ic
C1
R2 i2 u C2
1
C
i1dt R1(i1 i2 ) 0
R1
ui
i2
R2
uO
R2i2 uO
进行拉氏变换
1/15/2020
R1I1 (s) (R1 R2 )I2 (s) Ui (s)
(1 Cs

R1 )I1 (s)

R1I 2 (s)

0
R2 I2 (s) UO (s)
自动控制理论
dt
L[ d 2 f (t) ] s2 F (s) sf (0) f (0) dt 2
L
d
nf dt
(t
n
)


snF (s)
n k 1
s nk
f
(k 1) (0)
⑶积分定理:(设初值为零)
L[
f
(t)dt]

F (s) s
1/15/2020
L[ f (t)(dt)n自]动控F制s(理ns)论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数学模型基础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1/15/2020
自动控制理论
2.1 数学模型基础
1.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和形式表示并描述系统中各

02 数学模型 - 10梅逊公式

02 数学模型 - 10梅逊公式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10讲梅逊公式王燕舞梅逊(Mason)公式◆梅逊(Mason)公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J. Maso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借助于梅逊公式,不经任何结构变换,便可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L i :所有回路(n 条)的回路增益之和。

•∑L i L j :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路(n 2条)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 i L j L k :所有三三互不接触回路(n 3条)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P k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第k 条前向通路的增益。

•Δk :在Δ中,将与第k 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除去后所余下的部分的Δ ,称为余子式。

•m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所有前向通路的条数。

∆∆=∑=m k kk P s G 1)(+-+-=∆∑∑∑321111n kj i n j i n i L L L L L L ◆梅逊公式的表达式为:•G(s):待求的总传递函数。

•Δ称为特征式,◆梅逊公式的证明:参见:1.Samuel J. Mason, “Feedback theory-Some properties ofsignal flow graphs,” Proc. IRE, vol. 41, no. 9, pp. 1144-1 156, Sept. 1953.2.Samuel J. Mason, “Feedback theory-Further properties ofsignal flow graphs,” Proc. IRE, vol. 44, no. 7, pp. 920-926, July 1956.3.W.K. Chen, “Applied Graph Theory, Graphs and ElectricalNetworks,”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976.4.陈景明, “S.J. Mason讯号流图增益公式的另一个证明,”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no. 4, pp. 137-146, 1979.G 3H 2G 2G 1G 4H 1CR G 5G 6H 4H 3-H 2G 2G 3-H 4G41G 6G 5-H 3CB E F G x 3H IR A 1G 1-H 11结构图信号流图求图示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2章_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_2.6系统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第2章_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_2.6系统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支路
混合节点
输入节点(源点):只有输出的节点,表示系统的 输入变量。 输出节点(阱点、汇点) :只有输入的节点,表示 系统的输出变量。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表示系统的 中间变量。如果从混合节点引出一条具有单位增益 的支路,则可以将混合节点变为输出节点,即成为 系统的输出变量。
支路
前向通路P1的特征式的余因子为: 1 1 将上述结果代入梅逊公式,计算该系统的传递 函数,化简后为:
1 1 P Pk k P 1 k k 1 = R1 R2C2C2 s 2 ( R1C 1 R2C2 R1C 2 ) s 1
【例3】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说明:与教材P.45例2-21比较,去掉了G8、G9和-H3 等三个环节。)
信号流图 的特征式 系统的闭环传递 函数(也称为系 统总增益)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Δ的计算公式: 1 La Lb Lc Ld Le L f L 其中: a b ,c d ,e , f
a a
L 为所有不同回路的传递函数(增益)之和。
b c
L L 为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的传递函数(增益)
信号流图起源于梅逊(S. J. Mason)利用图 示法来描述一个或一组线性代数方程式,是由节点 和支路组成的一种信号传递网络。 节点:表示信号或变量,其值等于所有进入该节点 的信号之和。节点用小圆圈“ο”表示。 支路:连接两个节点的定向线段,用支路增益(即 传递函数)表示方程式中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支 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在支路上沿箭头单向传递。
【例2】基于系统的信号流图,采用梅逊公式计算上例 系统的传递函数。
系统输入信号Ui(s)与输出信号Uo(s)之间只有一条 前向通路P1,即k=1,而且其传递函数(增益)为:

第2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第2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T (t) KTia (t)
ei (t)
Raia (t)
La
dia (t) dt
em (t)
em (t)
Ke
do (t)
dt
T (t) D do (t) J d 2o (t)
dt
dt 2
基尔霍夫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La J
d 3o (t)
2.3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拉氏变换可理解为广义单边傅立叶变换。傅 氏变换建立了时域和频域间的联系,而拉氏变换 建立了时域和复频域间的联系。 拉氏变换的优点: 1)求解简化; 2)把微分、积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 3)将复杂函数转化为简单的初等函数; 4)将卷积转化为乘法运算。
预备知识
*傅立叶变换简介
系统不允许出现大的偏差,因此,这种线性化方法
对于闭环控制系统具有实际意义。
增量方程的数学含义就是将参考坐标的原 点移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作点上,对于实际 系统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究系统运动的起 始点,这时,系统所有的初始条件均为零。
对多变量系统,如:y f (x1, x2 ) ,同样可 采用泰勒级数展开获得线性化的增量方程。
2)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 泰勒级数展开法
函数 y f (x) 在其平衡点 (x0,y0 ) 附近的泰勒
级数展开式为:
y
f (x)
f (xo )
df (x) dx
x x0
(x x0 )
1 d 2 f (x) 2! dx2
(
x
x0
)2
1 3!
d
3 f (x) dx3
(x x0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条前向通道:
abcdef abdef abcf P 1 G1G2G3G4G5 P2 G1G6G4G5 P3 G1G2G7
四个回路:
de bcf L1 G 4 H1 L2 G2G7 H 2
bdef L3 G6G4G5 H 2 bcdef L4 G2G3G4G5 H 2
课后练习:P.75:2-26
Ui(s)
Uo(s)
对比:传递方块图的信号线与信号流图的信号节点 的对应关系
2.6.3 梅逊公式
从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的系统传递函数可以 采用梅逊公式来计算得到。 梅逊公式的数学理论基础是求解线性联立代 数方程组的克莱姆法则。
梅逊(增益)公式:
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 前向通路总数
k
( s)
P
L1 R1 C1s 1 1 L2 R2 C2 s 1 1 L3 R2 C1s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为:
1 ( L1 L2 L3 ) L1 L2 1 1 1 1 1 1 1 1 1 R1 C1s R2 C2 s R2 C1s R1C1s R2C2 s
支路
混合节点
输入节点(源点):只有输出的节点,表示系统的 输入变量。 输出节点(阱点、汇点) :只有输入的节点,表示 系统的输出变量。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表示系统的 中间变量。如果从混合节点引出一条具有单位增益 的支路,则可以将混合节点变为输出节点,即成为 系统的输出变量。
支路
混合节点
通路:沿支路箭头方向穿过各相连支路的路径。 前向通路:传递信号时,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 通路上,通过任何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通路,称为前向 通路。前向通路上各支路增益的乘积,称为前向通路 总增益,一般用 Pk 表示。
回路:起点与终点重合,而且通过任何节点不多于 一次的闭合通路,称为回路。回路中所有支路增益的 乘积称为回路增益,一般用 La 表示。
信号流图 的特征式 系统的闭环传递 函数(也称为系 统总增益)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Δ的计算公式: 1 La Lb Lc Ld Le L f L 其中: a b ,c d ,e , f
a a
L 为所有不同回路的传递函数(增益)之和。
b c
L L 为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的传递函数(增益)
【例2】基于系统的信号流图,采用梅逊公式计算上例 系统的传递函数。
系统输入信号Ui(s)与输出信号Uo(s)之间只有一条 前向通路P1,即k=1,而且其传递函数(增益)为:
1 1 1 1 P 1 R1 C1s R2 C2 s
系统内部有三个不同的回路,其传递函数(增益) 分别为: 1 1
பைடு நூலகம்
信号流图起源于梅逊(S. J. Mason)利用图 示法来描述一个或一组线性代数方程式,是由节点 和支路组成的一种信号传递网络。 节点:表示信号或变量,其值等于所有进入该节点 的信号之和。节点用小圆圈“ο”表示。 支路:连接两个节点的定向线段,用支路增益(即 传递函数)表示方程式中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支 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在支路上沿箭头单向传递。
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任何公共节点时,彼此 称为不接触回路。
2.6.2 信号流图的绘制
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
由系统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的步骤与绘制方块 图的步骤类似。 由系统方块图绘制信号流图
【例1】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i1 (t )
1 R1
[ui (t ) u A (t )]
1 u A (t ) [i1 (t ) i2 (t )]dt C1
1 i2 (t ) [u A (t ) uo (t )] R2
uo (t) 1 C2
i (t )dt
2
取Ui(s)、I1(s)、UA(s)、I2(s)、Uo (s) 作为信号流图 的节点,其中Ui(s)、Uo(s)分别为输入及输出节点。
k 1 k
N

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 第 k 条前向通路的串 联传递函数之积(也 称为第 k 条前向通路 增益) 第 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 (也称为余子式),即在信号 流图的特征式Δ中,去掉与第 k 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所有回路 的传递函数(也称为增益), 即将其设为零,特征式Δ余下 的部分就是余因子Δk。
b ,c
乘积之和。
f
d ,e , f
L L L 为每三个互不接触回路的传递函数(增益) 乘积之和。
d e
以此类推,一直计算到没有互不接触的回路为止。
第 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 Δk 的计算:在上述信号 流图的特征式Δ中,将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 传递函数(增益)代以零值,余下的Δ即为Δk。
《控制工程基础》
第2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2.6 系统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2.6.1 信号流图及其术语
信号流图是表示控制系统的另外一种图形, 与传递函数方块图有类似之处。 可以将系统的传递函数方块图转化为系统的 信号流图,并采用梅逊(Mason)公式计算系统的 传递函数。
将传递函数方块图转化为信号流图:
前向通路P1的特征式的余因子为: 1 1 将上述结果代入梅逊公式,计算该系统的传递 函数,化简后为:
1 1 P Pk k P 1 k k 1 = R1 R2C2C2 s 2 ( R1C 1 R2C2 R1C 2 ) s 1
【例3】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说明:与教材P.45例2-21比较,去掉了G8、G9和-H3 等三个环节。)
I1 ( s ) 1 R1 [U i ( s ) U A ( s )]
U A ( s)
1 [ I1 ( s ) I 2 ( s )] C1S
1 I 2 ( s ) [U A ( s ) U o ( s )] R2
U o (s) 1 C2 s I 2 (s)
按上述方程绘制出各部分的信号流图,再综合后 即得到系统的信号流图。
A)I ( s )
1
1 R1
[U i ( s ) U A ( s )]
1 B) U A ( s) [ I1 ( s ) I 2 ( s )] C1S
1 C)I 2 ( s) R [U A ( s) U o ( s)] 2
D) U o (s)
1 C2 s
I 2 (s)
对比: 传递方块图与信号流图
特征式及余因子为:
1 ( L1 L2 L3 L4 ) L1L2 1 1 2 1 3 1 L1
P 1 1 P (P 1 P2 2 P33 ) 1 k k k G1G2G3G4G5 G1G6G4G5 G1G2G7 (1 G4 H1) 1 G4 H1 G2G7 H 2 G6G4G5 H 2 G2G3G4G5 H 2 G4 H1G2G7 H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