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古代诗歌四首》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沧海,即。

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

字。

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读“题目解说”,回答:“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王湾,代诗人。

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解释下列词语: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钱塘湖”,即。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白居易,字,晚年又叫。

代诗人。

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3.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学习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品味文中精彩的句子°2. 想象并能描述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诵读,加深对诗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诵读课文,能默写课文°(2)识记相关文学常识°(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2.教材助读(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3)《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结在一起°这种令人荡气回肠的哀伤倾注笔端,用心血苦吟,写出了许多《天净沙秋思》这种凄婉的曲子°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在他乡的游子的哀愁°3. 自学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 zhì()水何dàn dàn()xiāo sè()luò阳( ) 枯téng()天yá()(2)文学常识填空°①《观沧海》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时期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他和,并称“三曹”°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作者为唐代诗人°③天净沙秋思》是一首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 ,“秋思”是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 °(3)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句是()A.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A. 江春/入/旧年B.我/寄愁心/与明月C.百草/丰茂D.断肠人/在天涯(5)朗读四首诗,疏通文意°4.我的疑惑【展示互导】(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第二课时【质疑互究】1.预设问题(一)研读《观沧海》(1)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看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2)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二)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作者为何“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研读《次北固山下》(1)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诗中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赏析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赏析《天净沙秋思》(1)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以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2)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生成问题【检测互评】1.下面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壮阔°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季节,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D.《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春思贾至①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初中写诗歌教案

初中写诗歌教案

初中写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意象、情感、节奏。

2. 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

3. 诗歌创作技巧: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基本特点讲解:介绍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

3.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教授如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诗歌创作指导:教授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6. 诗歌创作实践: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7.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8.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阅读诗歌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用于教学和鉴赏实践。

2. 诗歌鉴赏指导资料:辅助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的灵感。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作品和相关资料。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教案的设计要围绕诗歌的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目标包括: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
握诗歌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为了达
成这些目标,教案需要细致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教案设计示例。

假设本次课程选取的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开篇可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春天景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引入诗歌主题做好
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诗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诗歌朗读
教师首先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邀请学生尝试朗读,注意指导
正确的语音语调。

三、内容解析
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表达诗
人情感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四、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何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鼓励学生分
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五、创作实践
布置一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或对某个主题情感的短诗。

这不
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
中相互启发。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一.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瞭望liào 餍yàn 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 gū屏障p íng气魄pò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扮演bàn 气概gài 荡涤dàng dí灌溉gài 磅礴páng bó羡慕xiàn简陋lòu 铆mǎo 偌大ruò惬意qiè戛然jiá蓦地mò哼唱hēng 摇曳yè潸然shān 浸淫j ìn yín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词语坦然:心地平静。

瞭望:远远地望。

纵容:本意指对错误言行放纵、容忍。

本文指自由而宽容。

餍:吃饱、满足。

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

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气魄: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精神。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体魄:体格和精力。

屏障:像屏风一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比喻规模、声势壮阔。

气概:面临重大问题时显示的精神状态。

荡涤:洗涤,也作涤荡。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角逐:武力较量,引申为竞争、竞赛。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火候:(烧火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比喻最佳时机。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缠绵:婉转动人。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4.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 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学习诗歌教案

学习诗歌教案

学习诗歌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欣赏诗歌,提高他们的诗歌写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意义,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不同形式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等;3.学会识读和欣赏各类诗歌作品;4.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5.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不同形式的诗歌;3.诗歌的鉴赏方法;4.诗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或朗读一首经典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诗歌的定义和特点,例如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形式等。

3.介绍不同形式的诗歌(15分钟)分小组让学生自主查找不同形式的诗歌,并向全班做简短的介绍,如抒情诗、叙事诗、写景诗等。

4.诗歌的鉴赏方法(20分钟)讲解学生如何识读和欣赏一首诗歌。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和结构等方面,并进行实例分析。

5.欣赏名家诗歌作品(20分钟)播放或朗读一些名家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体会其中的美和力量。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诗歌创作实践(30分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主题,让他们自由创作一首诗歌。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7.互动讨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并进行互动讨论和点评。

教师在其中给予正面鼓励和建设性的指导。

8.总结和反思(10分钟)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进行反思和评估。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作品;3.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4.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品质量,评价教学成果。

五、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活动或诗歌朗诵会;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或创作团队;3.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并开展相关的读书分享活动。

小小诗人小学一年级诗歌教案

小小诗人小学一年级诗歌教案

小小诗人小学一年级诗歌教案一、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学生能够欣赏简单的儿童诗歌并加以朗读。

3.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创作简单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能够欣赏和朗读简单的儿童诗歌。

3.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创作简单的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板书:诗歌的特点:简短、富有节奏、富有想象力。

诗歌的形式:四言、五言。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一幅图画或者一首简短的儿童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向他们展示诗歌的美丽和神奇。

Step 2:引入新课(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让学生了解到诗歌通常非常简短,富有节奏感,同时也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亲自朗读几首简单的儿童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Step 3:欣赏诗歌(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优秀的儿童诗歌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欣赏。

然后,教师可以选择几首简单的儿童诗,朗读给学生听,引导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4:朗读练习(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儿童诗歌,并进行朗读练习。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比赛,朗读出最动听的诗歌。

Step 5:模仿创作(25分钟)教师告诉学生他们也可以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模仿已学的儿童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教师给予一些简单的提示,例如以季节、动物、家人等为主题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创作,并向全班朗读自己的诗歌。

Step 6: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篇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歌,并在下节课向全班分享。

六、板书设计:诗歌的特点:简短、富有节奏、富有想象力。

诗歌的形式:四言、五言。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欣赏和朗读简单的儿童诗歌。

通过创作诗歌,学生也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诗歌鉴赏复习学技巧,提高诗歌鉴赏答题能力
本学案重在针对月考试题中所涉及到的题型进行补偿性练习
月考原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订正: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与静)
→采用虚写以虚景写实情以乐景写哀情以表面衬内心(虚与实)
→时间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到近从上到下由物及人史到现实(描写顺序)
●议论:
情理结合富有哲理因事成理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以他人自况借他人抒已志;寓情于事借古讽今;虚景实情)
典型题练: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问:请赏析本诗的手法
答案: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订正: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典型题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订正:
三、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订正:
初见嵩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

2.熟练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诗。

3.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境,了解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观沧海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描写。

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

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与夸张进行虚写,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达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特色赏析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作者将对大海的实景描写与丰富的想象相结合,借大海的壮阔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巩固练习1.诗中描写岛上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描写风起波涌,表现大海的壮阔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通过夸张想象,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交代观海地点,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若”字表明是虚写,说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3 短诗五首(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

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写作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初中诗歌写法教案模板

初中诗歌写法教案模板

初中诗歌写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定义、特点、形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知识介绍2. 诗歌的写作技巧讲解3. 诗歌写作实践4. 诗歌作品欣赏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基本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诗歌的定义、特点、形式等,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诗歌写作技巧讲解:a. 选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的选用,力求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b. 注重节奏和韵律:讲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知识,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运用到这些技巧。

c. 发挥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d. 表达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真挚的情感融入诗歌中。

4. 诗歌写作实践: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5. 诗歌作品欣赏与分析:选取几首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习优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诗歌写作技巧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诗歌作品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堂写作中的诗歌作品,从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 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通过提问或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诗歌素材库:提供各类诗歌素材,方便学生在写作时进行参考。

2. 诗歌写作指导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诗歌写作方法和技巧。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诗歌作品和写作素材。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诗歌写作实践中。

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

4 古代诗歌四首◎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优秀诗歌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和景物描写,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点)◎审美创造:学习欣赏古诗,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第1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俗话说,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来学习几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并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学习《观沧海》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乐府诗体裁◎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ɡzhì)丰茂.(mào)萧瑟.(sè)读出节奏:按照“二二”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文体知识乐府诗本指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曲等,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

◎背景链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当时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初中生诗歌教案

初中生诗歌教案

初中生诗歌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意象等。

2. 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知识:节奏、韵律、意象等。

2. 诗歌的鉴赏方法:听觉、视觉、情感等。

3. 诗歌创作实践:自由诗、抒情诗、叙事诗等。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

2. 诗歌的鉴赏方法。

3. 诗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1. 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知识的运用。

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些优美的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情感等途径,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诗歌创作实践(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诗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喜悦。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欣赏一首诗歌,写一首小诗等。

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参与诗歌创作实践的积极性和创作水平。

以上教案旨在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古代诗歌教案

古代诗歌教案

古代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不同朝代的代表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创作古体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写古体诗,通过创作来体验古代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头像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古代诗人有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古代诗歌的好奇心。

2.讲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适当陈述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汉赋、魏晋乐府、唐诗和宋词等四个时期的代表性诗歌形式和作品。

3.欣赏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20分钟)选取数首不同时期的古代诗歌,根据诗歌的题材、意境等特点,进行分析讲解。

比如,选取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行解读。

并导入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内涵。

4.让学生亲自动手写古体诗(20分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已学过的古代诗歌,或是对某个主题进行创作古体诗。

教导学生古体诗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让学生体验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表达方式,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元素,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古体诗进行展示和分享。

通过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6.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歌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在学生创作古体诗之后,可以根据学生诗歌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打分。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听课笔记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古代诗人,阅读该诗人的代表作品,并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对该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体现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诗歌课文教案

初中诗歌课文教案

初中诗歌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春晓》。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春晓》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古代诗歌基本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春晓》。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4. 诗歌欣赏(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春天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春晓》。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春天的诗歌。

3.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其他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3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3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学习
目标
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学生听朗诵,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诵,必要时老师泛读。)
教学
反思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4、《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6、《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7、《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8、《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
第二层次(四、五句)
四、艺术特色
1、言简意赅——简约与深细相依。
2、多方映衬——静景与动景相映。
3、情景交融——景色与情思相融。
五、强化训练营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作者
课时
两课时
设计
兼馨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了解诗歌常识。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检查生字词,掌握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情况。
对于诗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掌握。
二、共同探究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七年级上册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4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学习《观沧海》【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填空)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给加点字注音碣.石(jié)澹.澹(dàn)萧瑟.(sè)竦峙.(zhì)丰茂.(mào)3.把握词语临:到达、登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内容探究】(一)整体感知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答案: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答案: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第三层(9-12):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第四层(13-14):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答案:“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二)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答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答案: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致云雀》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4 致云雀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脉络,掌握本诗的结构特点。

2.把握诗中云雀的形象,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及表达技巧。

3.结合写作背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诗歌意蕴。

难点: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这首诗是182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外散步是听到云雀的叫声有感而作。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

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二)作者简介:雪莱全名为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是英国卓越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拜伦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英国诗坛的两颗巨星。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1822年7月8日逝世。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7节):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学案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品读
1、王维追求着诗画交融的艺术境界。

写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运用了绘画上强烈对比的设色法: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一取其行,一取其声;“漠漠”的水田,“阴阴”的夏木,描绘出一片广漠明净的淡彩,一片葱郁深沉的浓绿,使背景更显空蒙迷茫。

这种强烈的色调对比,构成视觉上色彩浓淡的差异,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夏日的绿荫与绿荫之外的水田之间那种鲜明的分界,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2.这首诗通过对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特点(参考)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写诗填词何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

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

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

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

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

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

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

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

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

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

很多古代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

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望去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

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吞噬。

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理,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

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

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

)出道题:“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

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

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

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

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

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

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

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

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
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

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

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

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

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

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

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

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离人泪”等。

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上了自己深深的感情。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


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

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

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

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


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

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