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要有波澜(教案)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展示多个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多变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到客观事件因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容易出现波澜。
)二、课堂分析1、品味波澜之美(让学生感受写事波澜起伏的优美,激发课堂兴趣)(1)让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中外作品中叙事波澜起伏的片断。
(2)列举课文中一些写事起波澜的例子。
A、《鸿门宴》——节奏张弛有度B、《变色龙》——情节跌宕起伏C、《我的叔叔于勒》——结局出人意料(3)品味这些例子中的波澜之美:张弛之美、意外之美、跌宕之美2、探讨波澜之美(就具体事例探讨写出波澜的方法)(1)世事无常,写点偶然事活的河流滚滚向前,那些偶然的事,是河面上泛起的浪花。
偶然的事或者点缀着人生,或者改变着人生。
莫泊桑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偶然的事蕴含着生活的某种必然。
(《一片纸》)一个善良的小人物因偶然的一句话而罹难,又因一个偶然的发现,使他重见阳光。
偶然小事,揭示了那个特定年代的荒唐。
(2)对立统一,写点反差事生活中的人有特定的身份和常规的处事方式,而这常规之事写入文章往往难出新。
比如,写官员勤政为民,写老师蜡炬成灰,都很俗套。
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写写大人物的小故事,写写小人物的大作为,从反差中看出人物的品性。
(《阿麻的故事》)阿麻的形象是丑的,甚至还是作者曾“恨之入骨”的,但他的事迹却是让人赞叹的。
叙事要有波澜(教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了解兴波澜的技法,学会一波三折地叙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就是这样写的:“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148字)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篇小小说,全文148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次曲折:巴布远猎非洲,不幸身亡;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不料运回的是狮尸;她又去电,回电后才知巴布在狮腹内。
小说虽短,却一波三折,具有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在回与回之间巧妙利用情节张驰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众的心弦,使之欲罢不能。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
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象流水帐,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
因此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而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人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教学设计】写事要有点波澜_语文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创设,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山之妙在于峰回路转,水之妙在于风起波生,那么文章之妙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姿——本课学习写出事件的波澜。
二、品味波澜之美情景法,读赏结合,品味《尴尬瞬间》的波澜之美。
“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
摔跟头又被嘲笑,“恨恨”之情萌生。
转而受到关切则刚将“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
爱厌交替,转化自然;峰起岭伏,扣人心弦。
明确:1、什么是波澜?2、写事为什么要兴波澜?1.事件的波澜就是事件的曲折变化。
2.A.客观原因:客观现实的“多面”与“多变”。
B、读者的阅读心理: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若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设计意图】本文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景演绎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梳理总结是为了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多多储备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探讨波澜之法【合作探究】根据学过的课文、看过的作品,举例说说某部作品用了什么兴波澜的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介绍】……【教师指导】1、方法荟萃:(1)悬念法(2)抑扬法(3)误会法(4)巧合法2、我们应用兴波澜的方法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情节既要出人意料,又应在情理之中。
2、方法使用要服务主旨,或反映某种现实。
高一语文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1
福建省长乐市第七中学陈建鑫【写作目标】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
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
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及要点)。
二、兴风作浪之原因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
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⑵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写作叙事要有波澜教案
写作叙事要有波澜教案《写作叙事要有波澜》我呀,特别喜欢听故事,也特别爱写故事。
可是我发现,有的故事就像白开水,平平淡淡,一点意思都没有。
就好像一直走在一条笔直的大路上,周围啥新鲜玩意儿都没有,那多无聊呀。
而那些特别吸引人的故事呢,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冲上去,一会儿又猛冲下来,刺激得很呢。
这就是有波澜的叙事啦。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明给我们讲他周末的经历。
他说:“我早上起来,吃了早饭,然后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吃午饭,下午看了会儿书,晚上就睡觉了。
”哎呀,他一说完,我们好多同学都忍不住打哈欠了。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你满心期待打开一个宝盒,结果里面啥都没有,就一块普通的石头,多让人失望呀。
可是后来呢,小红讲了她的故事。
她说:“我那天早上起来,发现我的小宠物仓鼠不见了。
我可着急了,到处找啊找,床底下、柜子里,甚至连鞋子里面我都找了,就是没有。
我都快急哭了,心想它是不是跑出去再也不回来了。
我正伤心着呢,突然听到衣柜里有动静。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衣柜,嘿,这家伙在我的一件毛衣里面睡着了,还把毛衣咬出了好几个洞。
你们说,气不气人?不过找到它我可高兴坏了。
”哇,小红讲完这个故事,我们都听得入神了。
这就是叙事有波澜呀。
本来仓鼠不见了,这是一个让人担心的事情,就像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我们的心也跟着悬起来了。
然后又在衣柜里找到它,就像乌云散去,阳光又出来了。
还有一次,我们写作文比赛。
题目是《我的一天》。
好多同学都写得很平常,像什么早上几点起床,去学校上课,老师讲了啥,中午吃啥,下午又干啥。
可是小李同学的作文就不一样。
他写:“我早上起来,本以为是平平无奇的一天。
我像往常一样去坐公交车上学。
刚上车,我就发现我的公交卡不见了。
我翻遍了书包的每个角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司机叔叔都有点不耐烦了,说没卡就得投币。
我一摸口袋,完了,一分钱都没有。
这时候,我后面一个大姐姐说:‘小朋友,我帮你付吧。
’我特别感激她,心想今天可遇到好人了。
写事要有点波澜 教案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教案标题: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标:1. 了解写事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2. 掌握写事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有趣、生动、富有波澜的写事文。
教学内容:1. 写事文的定义和特点;2. 写事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3. 写事文中的描写技巧;4. 如何使写事文更生动有趣。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篇有趣的写事文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个有趣的事情,引起学生对写事文的兴趣,并让学生了解写事文的定义和特点。
Step 2: 讲解写事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10分钟)向学生讲解写事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并解释每个部分应该包含的内容。
同时,介绍写事文的写作要求,如真实性、客观性和生动性等。
Step 3: 分析写事文中的描写技巧(15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些写事文中常用的描写技巧,如形象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并解释这些描写技巧如何使写事文更加生动有趣。
Step 4: 撰写写事文的实践活动(20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有趣事件,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撰写一篇有波澜的写事文。
鼓励学生在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技巧,使文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Step 5: 分享和评价(10分钟)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事文,并进行互评。
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彼此改进写作。
Step 6: 总结和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写事文要有波澜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资源:1. 有趣的写事文样本;2. 描写技巧的示例;3. 学生撰写写事文的纸张。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生撰写的写事文的质量和是否有波澜;3. 学生对写事文的结构、要求和描写技巧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事文样本,让他们阅读并分析其中的结构和描写技巧;2. 给学生布置写事文写作任务,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新的描写技巧;3. 组织学生进行写事文的朗读比赛,评选出最有波澜的作品。
作文课教案 写出事件的波澜
作文课教案写出事件的波澜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使用适当的文章结构和词汇描写各种事件的波澜。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本次课的话题:“波澜”。
波澜通常用来形容事件或情况发生时的激动和紧张程度。
2. 教师展示几个有关事件波澜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参与讨论: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事件有什么波澜?为什么?第二步:讲解(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事件描写的基本要素,如事件引起的激动、人们的情绪变化、行动的紧张程度等。
2. 教师示范一篇有关事件波澜的描述,突出事件的发展和紧张程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示范文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式。
3.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词汇和短语,如“引起关注的”、“激动的”、“突然发生的”、“紧张的气氛”等,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描述语言。
第三步:练习(15分钟)1.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起激动或紧张的事件,并写下数段文字来描述事件的波澜。
2. 学生们相互分享并讨论自己的写作,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逐组点评,鼓励学生使用更加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描写事件的波澜。
第四步:展示(10分钟)1. 教师邀请两到三个小组来分享他们写的描述,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其文笔和描写效果。
2. 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强调写作时注意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以及提供更多细节来描写事件的波澜。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思考,为将来的写作积累素材。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们被要求撰写关于他们所经历或目睹的一个有波澜的事件,并用150-200个词来描述。
2. 学生们需要注意文中词汇、句式的使用,以及细节的描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练习和展示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描述事件波澜的基本要素。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文章分享,学生们能够分享彼此的写作经验并互相启发,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改进自己的写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单城中学董宝全一、教学目标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二、教学设想1、自主合作,讲练结合。
2、多媒体辅助三、教学重难点运用技法写出事件的波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清朝纪晓岚给一位同僚的老母亲题诗祝寿,劈头就是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
”此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色。
纪晓岚不慌不忙,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大伙听了转惊为喜。
不料纪晓岚接着又冒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
”大家的脸色煞时都吓白了。
就在众人忐忑不安之际,纪晓岚说出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至亲。
”刹那间,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同学们想想,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呢?(学生讨论作答)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如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无趣,寡淡如白开水。
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就叫做波澜。
我们写记叙文就需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板书课题:叙事要有点波澜)(二)讲授新课1、学生举出四大名著中兴波助澜的情节。
(导学案)2、赏析《项链》《变色龙》中波澜起伏。
3、介绍本课主要内容:波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4、详解兴波澜生变化的六大技法。
(1)情节突转法出示《成绩》幻灯片。
学生猜想下步情节。
(导学案)介绍情节突转法。
(板书:情节突转法)(2)设置悬念法介绍情节突转法。
(板书:设置悬念法)出示《只借一美元》幻灯片。
学生讨论回答文中几次设悬,解悬了吗?(导学案)(3)铺陈误会法出示《接新生》幻灯片。
学生讨论回答这件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导学案)详解误会。
(板书:铺陈误会法)(4)抑扬交错法通过对贾宝玉的分析,阐释抑扬交错法。
(板书:抑扬交错法)出示《求职始末》幻灯片。
学生回答几次抑,几次扬?(导学案)(5)情感起伏法以林黛玉葬花前后的情感变化为例介绍情节突转法。
(板书:情感起伏法)(6)伏笔照应法出示《最后一刻》幻灯片。
叙事要有波澜(教案)
叙事要有波澜(教案)不好的学生,经过努力考了第一名。
一个平凡的人,在意外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②疑点迭起法:指在情节展开中,通过制造疑点,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紧张感,从而推动情节发展的一种构思方法。
它一般包含三个部分:“疑点的提出”、“疑点的扩大”和“疑点的解决”。
即先在情节中引起读者的疑惑,然后逐渐扩大疑点的范围,最后通过解决疑点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例:一个人失踪了,留下了一封神秘的信。
一个家庭发生了意外,但真相却被隐藏了起来。
③时间跳跃法:指在情节展开中,通过时间的跳跃,使情节更加曲折多变,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它一般包含两个部分:“时间的跳跃”和“情节的转折”。
即先通过时间的跳跃,使情节发生了转折,然后再通过情节的转折,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例:故事从主人公的青年时代开始,然后跳到了他的中年时期,最后又回到了他的晚年时期。
三、课堂练请根据以下情节,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写一篇情节曲折多姿的文章。
情节:一位富商的儿子,因为过于放纵,成为了一个花花公子,每天都在玩乐中度过。
父亲为了让他认识到生活的珍贵,决定让他到偏远山区去体验艰苦生活。
在山区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农家女子,两人相爱了。
但是,当他回到城市后,他又重新沉浸在了玩乐中,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回到山区找到那个女子。
但是,当他到达山区时,才发现女子已经离开了那里,他开始了漫长而寻找女子的旅程。
一位富商的儿子,因为过于放纵,成为了一个花花公子,每天都在玩乐中度过。
父亲为了让他认识到生活的珍贵,决定让他到偏远山区去体验艰苦生活。
在山区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农家女子,两人相爱了。
但是,当他回到城市后,他又重新沉浸在了玩乐中,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回到山区找到那个女子。
但是,当他到达山区时,才发现女子已经离开了那里,他开始了漫长而寻找女子的旅程。
《“走出困境”——叙事要有波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二轮专题中考作文指导
《“走出困境”——叙事要有波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轮专题中考作文指导走出“困境”——叙事要有波澜一、困境调查与归纳展示(2分钟)得知我要到咱们九(4)班来上一堂作文指导课,我也很想了解同学们在叙事作文中有哪些困惑,就请你们钱老师做了一个采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视频。
【课件播放视频】从刚才的采访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同学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一是记事情节过于简单、平淡,缺少波澜;二是细节不够充分,缺少情感,主题不够突出。
】下面我们就在这堂课上一起来探讨一下,希望能找到一些“走出困境”的办法。
二、范文引领(15分钟)【方式:小组合作】我们的课文其实就是最好的范文。
大家一定还记得七年级学过的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它具有完整清晰的事件结构,在细节描写、中心表达方面也有较为突出的示范作用,对解决我们以上两个问题有很好的启发性。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能将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呢?(一)陷入困境1.首先我们来看,作者在爬悬崖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大家已经独立自主完成了梳理,现在我们小组内进行简短的交流(1分钟),请组内1位同学来跟大家交流成果。
【其他组是否有补充?】【板书:体弱—山高—落单—天黑】小结:正是随着困难一个个叠加,最终文中的“我”陷入了一个怎样的困境?(预设:一个孤立无援、进退维谷的困境),变成了巨大的危机。
【板书:危机】同时主人公什么心理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预设:紧张、恐惧)作者从陷入困境开始,将困难一步步叠加上升,最后达到高潮。
困境难度的加大实际就是危机的爆发,这就是困难升级法,使情节有了波折。
2.为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在这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情景再现?【预设:心理描写、环境烘托、动作描写、动用听觉、视觉等各感官】(二)走出困境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来写脱离困境的过程的?【板书:父亲的安抚、指引;自己的行动;信心的递增】我们发现,顺着台阶下来,作者的困境得以解决,他的恐惧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困境上升;紧张恐惧心理释放;困境解决;】危机天黑___ 父亲的安抚、指引;落单山高___ ______自己的行动;体弱____________ 信心的递增陷入困境____________ 得到启示在这个过程中,情节又有了新的波折。
叙事要有点波澜PPT学习教案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 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 药水。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 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 但还是没有起来:“自己擦药吧。
第23页/共25页
实战训练:
根据以下情景,串编故事,故事要波澜起伏并且
合理。
第一组 情景一:月亮
子 第二组 情景一: 河边 第三组 情景一: 夜晚 第四组 情景一: 街口
树林 情景二:木屋 两张凳
一双鞋子 情景二: 沙滩 脚印 影子 情景二: 小巷 声音 灯光 情景二: 家 母亲
第24页/共25页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 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 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 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 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 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 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 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第22页/共25页
叙事要有点波澜
会计学
1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第1页/共25页
1.波澜:文章的起伏变化。
2.(1)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 复杂性决定的。
(2)“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曲折 起伏,则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悬念、抑扬、意外、巧合、误会、张弛 、突转等
第2页/共25页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 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 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 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 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
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一波三折、回环曲折之美及其效果。
2、学习、尝试用悬念、抑扬、意外等方法叙事。
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有一则小故事:相传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纪大才子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在作文中,我们把这种叙事的起伏变化,叫做什么?(事件的波澜),展示波澜的概念(所谓“波澜”,就是指写事不单调,不平铺直叙,有曲折,有变化,有起伏)。
今天我就要学习“叙事要有点波澜”。
二、过程(一)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在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个人其貌不扬,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却热心公益活动。
台风袭来,房倒树折,停电断水,人人都讨厌台风,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
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来台风,断电,家里点了蜡烛。
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妈妈说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兴。
在这里,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
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
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叙事要有波澜12教师版
记叙文写作技法-----如何把记叙文写得波澜起伏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
”清代袁枚也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落崖惊风,时而小桥流水,引得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喜或屏息凝神,或蹙眉动容。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1)看例文①,想一想这篇文章中有没有波澜,如果有,请找出来。
猎狮伊莉薇娜的弟弟弗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弗莱特” 。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 弗莱特”。
【提问】文章有几个波澜?全文掀起三个波澜:①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
(顺笔)巴布不幸身亡。
(逆笔)——第一个波澜;②伊莉薇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顺笔)去得到一个“狮尸” 。
(逆笔)——第二个波澜;③伊莉薇娜再索夫尸。
(顺笔)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
”——第三个波澜。
猎狮—身死—索尸—狮尸—再索尸—在狮腹【小结】一家美国杂志以三千美元的悬赏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故事,这篇征文脱颖而出,名列榜首。
它实际上叙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巴布猎狮,身死狮腹。
但作者叙述一波三折,不可预知的后事,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这篇小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誉为美国最佳微型小说之一。
(2)那么,怎样才能在叙事的文章中写出事件的波澜?【明确】第一: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第二: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一、扣人心弦——悬念法悬念法,是指在文章开头或文章中,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读者急切地想往下读的兴趣,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的一种技巧。
人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把这一心理激发出来。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学写故事——叙事有波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学写故事——叙事有波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学写故事——叙事有波澜》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故事写作中叙事有波澜的重要性。
2、了解什么是叙事的波澜。
3、学习叙事有波澜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学习叙事有波澜的写作技巧,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位朝廷大官的妈妈过生日,请来了才子纪晓岚。
生日宴会进行到一半,这位大官要纪晓岚给母亲作一首祝寿诗。
纪晓岚思考了片刻,吟出了第一句诗:“这个老娘不是人。
"这位朝廷大官可是气坏了。
谁知纪晓岚不慌不忙,继续做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说老寿星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纪晓岚又接着做出了第三句诗:“生个儿子却作贼。
"这个大官的脸上,顿时变了色。
哪知道纪晓岚从容地做出了最后一句诗:“偷得蟠桃献娘亲。
”意思是儿子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偷来蟠桃,给妈妈祝寿。
这虽然是偷,但却是尽显了一番孝心啊。
听了纪晓岚的最后一句诗,在场的每一个人,没有不称赞的。
老寿星高兴得都合不拢嘴了呢!2.老师如果把这个故事改成这样:有一位朝廷大官的妈妈过生日,请来了才子纪晓岚。
吃饭的时候,这位大官就要纪晓岚给母亲说几句祝寿词,纪晓岚说:“祝老寿星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提问:同学们,改动后的故事,你还喜欢听吗?相信你一定在摇头。
请你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听前一个故事;而改动后的故事,你却提不起兴趣呢?——原因就在于前一个故事波澜跌宕,情节曲折。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方可引人入胜。
很多人写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起伏回环,这样的故事缺乏点情趣,少了点波澜,吸引力不够。
我们在日常写作中,怎样让原本平淡的情节变得曲折有致、有起有伏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兴起波澜的方法。
二、什么是“叙事的波澜"1.何为故事?我们也来说文解字:故=古+文,用文字写“古时”的事。
部编优质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叙事要有波澜》
注意事项: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结:写事兴波澜
故事亮起来
故事跌宕起伏,可以引起读者兴 趣,但一定要适度、自然,合情合理, 不要故弄玄虚,故作惊人之笔。
作业布置:
1、预习《变色龙》一文,找出文 中情节突变的地方,完成导学案。
作文讲评之
叙事要有波澜
学习目标
1、体会叙事中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兴波澜、生变化一些方法。
年度目标情况
1、买一套180平方的大房子 2、换辆宝马X6 3、开一家自己的店 4、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5、银行存款超过9位数 6、考一个飞行驾照 7、去西沙群岛钓一次鱼 8、改掉吹牛的习惯
已完成 已完成 已完成
2、以早读我忘带语文书,语文老 师要给我惩罚为情境,用情节突转法进 行片段描写。
已完成 已完成 已完成 已完成 未完成
波澜起伏
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方法一:情节突转法
事情向前发展,和我们想象 的不一样。
情节突转表现为:
1、事情的突然转变 如:喜事变悲事 2、人物处境的变化 如:顺境变逆境
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人们所预料的 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
慈善家
他有钱,他心软 听见穷人哭声就心酸—— 随伸手,入口袋, 慢慢掏出一条手帕 轻轻把眼角的泪擦掉。
方法二:巧合兴波法
无巧不成书,由于偶然巧合, 才构成了动人的故事。
放学
今天放学,我拖着矛盾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
爸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中午一般不回家。偏偏, 我今天出来,钥匙忘在家了。
“这么办?”我摸着口袋里昨天买书后仅剩的一块零 钱,欲哭无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写作指导——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了解兴波澜的技法,学会一波三折地叙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就是这样写的:“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148字)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篇小小说,全文148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次曲折:巴布远猎非洲,不幸身亡;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不料运回的是狮尸;她又去电,回电后才知巴布在狮腹内。
小说虽短,却一波三折,具有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在回与回之间巧妙利用情节张驰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众的心弦,使之欲罢不能。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
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象流水帐,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
因此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而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人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①情节突转法:指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
它—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
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塑造了老画家贝尔门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他是具有一个博大胸怀,情感真挚,为挽救他人生命毅然牺牲自己的人。
但作者并未正面叙述贝尔门的故事,而是采用陪衬的手法,以琼西的病作为小说的明线。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由于作者善于“尺水兴波”,才使得内容跌宕起伏。
一开篇就将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万念俱灰的琼西推到读者面前,医生的断言与苏的悲伤,使读者关注着琼西的命运。
琼西想随最后一片落叶飘去的固执使情节出现波折。
恶劣的天气,琼西的执拗使人对琼西的生存不再抱有希望,而此时小说的情节陡然一转:经过漫长一夜风雨的吹打居然还有一片藤叶挂在砖墙边的藤枝上,这使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医生觉得有了五成的希望,琼西一天天好起来,读者也如释重负。
不料结尾奇峰突起,再次在读者心灵上引起撞击:贝尔门先生患肺炎去世了,更令读者感到意外的是墙上那片藤叶竟是假的,是贝尔门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那个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杰作。
细细回味,方觉早是意料之外,但实际在情理之中。
②设置悬念法: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立事件的完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次较为完整的表现(如何为的散文《第二次考试》)。
此类悬念,不但是一种叙事方法,也是一种构思方法。
因此,这类悬念从设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长度。
就一篇作文来说,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
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第三种: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使文章意味无穷。
例: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③铺陈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
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
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
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
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
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
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④巧合法: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梦寐以求的于勒,竟在船上不期而遇,吓得菲利普夫妇惊慌失措,这就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
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
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
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
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
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
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
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⑤抑扬交错法: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
“交错”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如《无人喝彩》(2005年江苏高考佳作),全文写了“我”参加1000米赛跑的过程。
这个材料极其寻常,但作者却将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感人,中心突出。
文章先写“我”因赶鸭子上架站在起跑线上而不安和害怕,这是抑;奋力一冲超过一群强有力的对手,跑在第一个,这又是扬;累了,成了最后一个,无人喝彩,心灵麻木,这又是抑;最后,“我”感动于自己坚持了下来,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又是扬。
在两抑两扬之间,文章巧妙扣合了话题“凤头、猪肚、豹尾”中的“凤头”和“豹尾”。
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这种欲扬先抑的方法,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们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走完了阅读历程。
三、例文钥匙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
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
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
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
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
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
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
她白白净净,很文雅。
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
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
“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
”我不想让她为难。
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