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痰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祛痰剂简介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痰病的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样,“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医方集解》)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痰病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因此,本章祛痰剂相应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

治疗痰病,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

《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因此,治痰剂中每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张介宾曾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祛痰剂中又常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诚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应用祛痰剂时,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

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白术、茯苓及陈皮、枳实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方剂学第十七章-祛痰剂

方剂学第十七章-祛痰剂
由于二陈汤所治是水湿所生之痰,所以这两 个药在治痰当中是主要的药,既能燥湿,又能行 气,一个向上,一个向下,陈皮理气是向上而散, 半夏行气是向下而行,半夏还能散结,水湿聚而 成痰。
理解—方解
茯苓,通过渗利水湿,减轻生痰之源,已成 之痰需要化,未成之痰需要去,未成之痰就是湿, 祛湿等同于祛痰,这里所以选了茯苓、甘草,主 要是通过益气。
理解—方解

二陈汤去掉甘草,与胆星、黄芩、栝
楼、杏仁等配伍,就由燥湿化痰变成了清
化热痰。

栝楼仁还能润肠

黄芩清肺热,清气分热

理解—方解
枳实、杏仁,降气润肺,黄稠的粘痰 通过润才能出来。产生咳嗽是痰阻于内, 肺气不畅,痰随气逆,要止咳,必然要顺 气,通过降气才能止咳。有痰,除痰是第 一的,降气是第二的,除痰降气才能治有
温胆汤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与现在讲 义上所的温胆汤不同,讲义上介绍的温胆 汤多一个茯苓,生姜的用量小,还多枣子, 就是姜枣为引,五片姜,加个枣,而《备 急千金要方》上的方子没有茯苓,生姜是 作为主药,而且用量特大,其他的药都是 二两、三两、一两,惟独生姜用的是四两, 所以温胆汤在后世提出来好多的解释,各 持己见。不管加不加茯苓,温胆汤完全说 它寒的也不差。
理解
枳实主要是通过它下气、破坚积、宽中, 合起来就能更好地除痰。
这个方子的特点就在于枳实和竹茹这两 味药。
生姜量的大小,由胃偏寒或胃不偏寒 来决定,但它能止呕,这是必用的。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
主治:痰热证。 主症:咳嗽、痰黄,粘稠难咯。 兼症:胸痛、眩晕、惊痫等。 常用药物:瓜篓、胆南星、贝母等。
因为茯苓不仅渗湿利水,它具有先升后降的 特点,还可以补益心脾之气,与其他的利水药不 同,它有益气的作用,通过益气的作用,通过益 气增强运化水湿的作用。

方剂学课件之祛痰剂

方剂学课件之祛痰剂

2021/3/28
37
【方解】
君: 瓜蒌20 清热化痰,理气宽胸
臣: 半夏12 化痰除痞 黄连6 清热除痞
辛开苦降 清热涤痰
与瓜蒌相配,其清热化痰,理气开痞作用更著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2021/3/28
38
类方鉴别
相同 不 主治证 同 点见 证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清热化痰,治疗痰热为患
痰热壅肺
2021/3/28
49
【方解】
君: 干姜15 温肺化饮,且可温运脾阳以化湿
臣: 细辛5 辛散,温肺化饮,助干姜散凝聚之饮
茯苓20 甘淡,健脾渗湿, 化既聚之痰,杜生痰之源
佐: 五味子5 酸涩, ①敛肺气而止咳嗽
②与干姜、细辛配伍,有散有收, 使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使: 甘草15 调和诸药
【功用】温肺化饮
2021/3/28
50
第五节 化痰熄风
治风化痰剂,适用于内风挟痰证。 内风挟痰证,治宜熄风化痰,根据痰的性质而选 用不同的化痰药。
①配伍平肝熄风药
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2021/3/28
51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自腻,脉弦滑等。
2021/3/28
52
【方解】
2021/3/28
28
【附方】
1. 导痰汤(《济生方》) 药味组成:半夏 天南星 枳实 橘红 茯苓 甘草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2. 涤痰汤(《证治准绳》) 药味组成:南星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石菖蒲 人参 竹茹 甘草
2021/3/28
29
茯苓丸
《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

方剂学之祛痰剂

方剂学之祛痰剂

【方解】
君:
瓜蒌20
清热化痰,理气宽胸
臣:
半夏12
化痰除痞
黄连6
清热除痞
辛开苦降 清热涤痰
与瓜蒌相配,其清热化痰,理气开痞作用更著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相同
主治证 不 同 点
见证
类方鉴别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清热化痰,治疗痰热为患
痰热壅肺
痰热结于心下
咳痰色黄
胸脘痞闷、痛
相同点
主治


用药

功用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芩、黄连、 黑山栀、甘草,治肺火壅遏之“火中”。方中芩、连、山栀苦寒清热泻火,胆星清热化痰息风。故可治 痰火壅肺之类中风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歪斜偏废之候。
类方鉴别
贝母瓜蒌散与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皆能润肺止咳,治疗燥证。 贝母瓜蒌散主治燥痰之咳嗽,病位在肺,但以痰咳为主,故重在清润祛痰,润燥与化痰两相兼顾,令痰 浊化而燥咳止。 而后两方重在清润宣散,均为温燥而设。桑杏汤适用于温燥外袭,肺燥津伤之轻证,其宣散之力大而清 润化痰之力小; 清燥救肺汤以清肺燥与养气阴的药物组成,重在养阴润肺,故适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重证。
【主治】痰热咳嗽证 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医方集解•除痰之剂》云:“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 顺其气也。”
【方解】
君: 臣:
胆南星15 瓜蒌仁10 黄 芩10
清热化痰,善治实痰、痰火 长于清肺化痰 善能清泻肺火
泻肺火,化痰热
佐:
枳 实10
行气化痰,消痞除满

方剂学课件 17祛痰剂

方剂学课件 17祛痰剂
佐:枳实—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枳实配橘红:“顺其气”,则火降痰消。
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 杏仁—降利肺气以止咳 姜汁—化痰降逆,解半夏、南星之毒。 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 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则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2、临证加减: · 若肺热较盛者,加生石膏,知母 · 若痰多黄稠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
以半夏配橘红为主,既可燥湿化痰,又能理 二 气和中,功专燥湿痰,而无润燥及解表的作 陈 用,为治痰湿证的总方。凡湿痰而致的咳嗽 汤 痰多,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头目眩晕,心
悸等证,均可用之。
两方均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具有理 气燥湿,化痰止咳之效,用治痰多咳嗽等证。
由二陈汤加苏叶、枳壳等组成,既可化痰止 杏 咳,又可散寒解表,轻宣凉燥,为治凉燥证 苏 的代表方。凡外感风寒,痰湿内阻的咳嗽, 散 或秋令外感燥邪,而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
第三节 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B类)
燥痰阻塞 肺失清肃 燥 痰 阻 肺
燥热津伤
咳嗽,痰少而粘 咯痰不爽,上气喘促
咽喉干燥,舌红 苔白而干,脉数
君:贝母 —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臣:瓜蒌 — 清肺化痰,润燥止咳 佐:天花粉 — 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茯苓 —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橘红 — 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桔梗 — 宣利肺气,止咳化痰
口干唇燥之凉燥证,均可用之。
附方:导痰汤(《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
组成: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 生姜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涎壅盛,胸膈
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 唾粘稠,舌苔厚腻,脉滑。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新型祛痰剂的研究与开发
1 2
高效低毒祛痰剂
研究具有高效祛痰作用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如针 对特定靶点的新型祛痰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并提 高疗效。
多靶点祛痰剂
研发作用于多个靶点的祛痰剂,以应对多种原因 引起的咳嗽和痰液积聚,提高治疗效果。
3
纳米技术祛痰剂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祛痰剂,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 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05
CATALOGUE
祛痰剂的不良反应与防范
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胃肠道反应
祛痰剂可能引起恶心、呕吐、 腹泻等症状。
皮肤过敏反应
如皮疹、瘙痒、红肿等。
神经系统反应
头痛、头晕、失眠等。
肝肾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 造成损害。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药物成分与个体差异
祛痰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个体不适或过 敏反应。
疗效。
临床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祛痰剂在呼 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剂学祛痰剂的研究成果
祛痰方剂的发掘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发掘出一批具有祛痰作用的方剂 ,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
祛痰剂的药效评价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对祛痰剂的药效进行评价,证实了其在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祛痰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初步探讨了祛痰剂的作用机制,如促进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炎症 等。
04
CATALOGUE
祛痰剂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支气管炎
祛痰剂可缓解支气管炎患者的 咳嗽、咳痰症状,改善呼吸道
通畅度。

《方剂学》之祛痰剂 课件

《方剂学》之祛痰剂 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解]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最新方剂学课件-17祛痰剂

最新方剂学课件-17祛痰剂
茯苓(6g) 炙甘草(3g) 生姜(三至七片)
功用:燥湿化痰,养血滋阴。 主治:肺肾阴虚,水泛为痰,兼阴血不足证。咳嗽呕恶,
喘逆多痰,痰带咸味,或口干舌燥,自觉口咸,舌 质红,苔水滑或薄白而腻,脉沉滑或沉缓。
二陈汤—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导痰汤—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鉴
涤痰汤—涤痰开窍 别
小半夏汤—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一、适应证
适用于湿痰病证。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 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 滑或腻,脉缓或弦滑等。
二、组方用药特点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 南星、白前等为主组成,根据湿痰的特点及其兼挟配伍 组方。
(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A类)
赤茯苓(3g) 生姜(十片)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
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黏稠, 舌苔厚腻,脉滑。
附方:涤痰汤(《奇效良方》) 组成:南星 半夏(各6.5g) 枳实(6g) 茯苓(6g)
橘红(4.5g) 石菖蒲 人参(各3g)竹茹(2g) 甘草(1.5g) 生姜(五片)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改善睡眠,抗抑郁,抗衰老, 调脂、抗炎、调节免疫平衡,扩张冠脉,改善循环,调节胃肠平 滑肌等作用。
名医方论
“气郁生涎,涎痰内沃,而心胆不宁,故怔忡惊悸不已 焉。半夏化涎涤饮,橘红利气除涎,茯神安神渗湿,竹茹清热 解郁,枳实破泄气以降下,生草缓中州以和胃,生姜散郁豁涎 也。水煎温服,使郁气行,则涎饮自化,而心胆得宁,惊悸怔 忡无不平矣。此解郁化涎之剂,为气郁涎饮、惊悸怔忡之方。”
配伍特点:
化痰与理气并用, 气顺则痰消; 清胆与和胃兼顾, 热清而胃不伤。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

,,
气急呕恶
痰热之证----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2020/5/24
配伍意义:
• 胆南星----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 君
• 瓜蒌仁--清热化痰,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 半夏----化痰散结

• 黄芩----清降火热
• 杏仁----降利肺气 以宣上

• 橘红----理气化痰以畅中
• 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2020/5/24
配伍意义:
• 干 姜----〈1〉温肺散寒化饮 君

〈2〉温运脾阳化湿
• 细 辛----温肺散寒,助干姜散饮 臣
• 茯 苓----甘淡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

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 佐
• 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

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
• 甘 草----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
2020/5/24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
• 白术一健脾燥湿
• 茯苓-健脾利湿
•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 甘草-和中调药
•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

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佐 使
2020/5/24
定痫丸
• 功用: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 主治:风痰蕴热之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目睛
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甚则手 足抽搐,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亦可用于 癫狂。
• 礞石----攻专下气坠痰,兼可平肝镇惊


• 大黄----泻热通便,开痰火下行之路 臣
• 黄芩----清肺泻火,消除痰火之源 佐
• 沉香----降逆下气,使气下痰消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

第十七单元祛痰剂(一)概述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痰病的范围很广,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及痰核、瘰疬等。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要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之不同。

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过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二)燥湿化痰剂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用法】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意义】本证多由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气机阻滞所致。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以辛温性燥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而止呕。

橘红为臣,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两药取陈久者良,既增燥湿化痰之力,又无过燥之弊,方名“二陈”堪寓深意。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生姜降逆化饮,并解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合半夏散中寓收,防燥散而伤正,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茯苓一两半【用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本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

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方以辛温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臣以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两药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

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佐:枳实 行气化痰,开痞散结 陈皮 使气行则痰消,气顺则火降 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
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姜汁为丸---以助化痰开结
清热化痰 理气止咳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痰热咳嗽之常用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炎、 气管、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痰热互结于肺者,以咳 嗽,痰稠色黄,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桔梗──宣利肺气,祛痰止咳
润肺清热 理气化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主治证病机]
脾失健运 湿聚为饮 脾阳不足
寒饮犯肺 肺失宣肃
咳痰量多 清稀色白 胸闷不舒生
脉弦滑
[治法] 温肺化饮。
[方药配伍]
温肺散寒以化饮 君: 干姜 温运脾阳以化湿(治生饮之源)
脉 弦 滑
[治法] 理气化痰,利胆和胃。
[方药配伍]
君:半夏---燥湿化痰 和胃降逆止呕 化痰和胃
臣:竹茹---清热化痰 止呕除烦 和胃止呕除烦
佐:枳实 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陈皮 并利胆解郁
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化痰和胃,制半夏之毒
大枣---合生姜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1)根据痰饮性质论治 湿痰——燥湿化痰 热痰——清热化痰 风痰——化痰熄风
燥痰——润燥化痰 寒痰——温化寒痰
(2)治生痰之源
如:外感六淫生痰:宣肺散邪 脾虚失运,湿聚为痰:健脾祛湿
肾虚水泛为痰:温肾行水 火热炼液为痰:清热泻火 阴虚火旺生痰:滋阴降火 饮食积滞生痰:消食导滞
(3)治痰常须理气
“ 见 痰 休 治 痰 ”
如肺热重,加石膏、鱼腥草清肺解毒;气急喘促者,加 桑白皮清肺止咳平喘,或合麻杏甘石汤;如兼感风热,加 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

方剂学-2019中医分阶段-祛痰剂

方剂学-2019中医分阶段-祛痰剂

祛痰剂概述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意义】乌梅敛肺,与半夏、橘红相伍,使散中有收,祛痰而不伤正。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药物】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证候】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易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湿痰证证候辨识湿痰证:呕恶,眩晕,舌苔白腻,脉滑※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二陈汤※虚烦不眠,胆怯易惊,脉弦滑 ---温胆汤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医方考》)【组成药物】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萎仁茯苓胆南星半夏姜汁【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证候】热痰咳嗽。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小陷胸汤(《伤寒论》)【组成药物】黄连半夏瓜蒌实【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证候】痰热互结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热痰证证候辨识热痰证: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胸膈痞满,气急呕恶 ---清气化痰丸※胸脘痞闷,按之则痛 ---小陷胸汤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组成药物】贝母瓜萎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证候】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组成药物】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寒饮咳嗽。

咳嗽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组成药物】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证候】痰壅气逆食滞证。

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中医方剂学第7讲 祛痰剂

中医方剂学第7讲   祛痰剂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证分析:
脾湿生痰 肝风挟痰,上扰清空——眩晕,头痛
痰阻气机——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肝风内动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解
君:半夏——燥湿化痰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止眩 臣:白术——健脾燥湿 佐:茯苓——渗湿健脾 橘红——理气化痰 佐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甘草——和中调药
生姜——化痰和胃,解半夏毒。煎加生姜,因其可以降逆
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量 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不伤正。
乌梅——敛肺,合半夏散中寓收,祛痰不伤正
甘草——调和诸药
燥湿化痰· 二陈汤
六陈: 《珍珠囊药性赋》云: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陈久者,温中而无燥热之患, 行气而无峻峭之虞,中州之圣剂 半夏、陈皮,陈久则少燥散之性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特点:
本方即二陈汤去乌梅加白术、天麻、大枣而成
证治要点: 眩晕,呕恶,舌苔白腻 使用注意: 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之眩晕,不宜用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随证加减: 眩晕重者,加僵蚕、胆南星;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 呕吐甚者,加代赭石、旋复花; 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 湿痰偏盛,苔白滑,加泽泻、桂枝
燥痰证:
痰稠而粘,咯之不爽, 咽喉干燥, 甚至呛咳,声音嘶哑
分述· 润燥化痰
配伍用药:
润燥化痰药为主, 配伍理气宣肺药;清热养阴药

燥湿化痰剂

清热化痰剂
润燥化痰剂 温化寒痰剂
治风化痰剂
分述· 温化寒痰
寒痰证: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苔黄腻,脉滑数。
3,加减法: 可加——枳实 心胸闷痛,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 咳嗽痰黄稠难咯,减半夏量,加——胆南星,
杏仁,贝母
方名 同
小陷胸汤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治痰热互结之咳嗽黄痰证
异 功效 病证 病位 主证
散结消痞 小结胸证 心下(胃脘) 心痞闷为突出
方。
第二节,清热化痰 适用于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1)
[组成] 胆南星,瓜蒌仁,黄芩,枳实,

橘红,茯苓,杏仁,制半夏
[功用] 清[方解] 君:胆南星——清热化痰 瓜蒌仁——清肺化痰,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臣:黄芩——清肺泻火 制半夏——燥湿化痰散结 佐: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 茯苓——健脾渗湿 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
4,使用注意:阴虚阳亢,气血不足者不宜 用。
定痫丸(3)
[组成] 明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

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

僵蚕,真琥珀,陈皮,远志,

丹参,麦冬,辰砂,
[功用] 涤痰熄风,开窍安神
[主治] 风痰蕴热之痫病。
本方为治疗风痰蕴热痫病发作的常用方。
[重点,难点] 1,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
眠、惊悸、呕吐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3,配伍特点: 不寒不燥, 理气化痰以和胃, 胃气和降舒胆郁。
4,加减法:
心内烦热,加——黄连,山栀,豆豉
口燥舌干,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
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 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枇杷叶,旋覆花 眩晕,加——天麻,钩藤 癫痫抽搐,加——胆星,钩藤,全蝎。

方剂学-各论(祛痰剂)

方剂学-各论(祛痰剂)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二十五分。
温胆汤
• 随证加减: 心热烦甚者,加黄连、栀子、豆豉以清热除烦;
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以重镇定惊; 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 呕; 眩晕者,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癫痫抽搐者,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息风止痉。
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 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 使用注意: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二十五分。
第四节 温化寒痰
• 适用病症:适用于寒痰证。多由阳虚生寒, 水湿不运,寒与痰浊凝滞所致。症见咳吐白 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畏寒肢冷,舌苔 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 代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二十五分。
苓甘五味姜辛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 (5g) 五味子半升(5g)
• 功用:温肺化饮。
•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 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剂学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二十五分。
祛痰剂
•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 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 属八法中“消法”。
• 分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 化痰熄风。
• 应用安神剂注意事项: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 燥湿的不同;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有咳血倾 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 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腻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病久不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细目一概述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祛痰剂主要适用于痰病。

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之痰是专指有形之痰;而广义之痰是泛指诸多符合痰的病证表现与病理变化,病变部位比较广泛,如《医方集解》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痰病见有咳嗽,气喘,呕吐,中风,头晕目眩,头痛,胸痹,癫狂,痫,瘰疬等症,均可使用祛痰剂治疗。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应辨清病变属性,热痰宜清,寒痰宜温,风痰宜息等。

(2)辨治痰病,治痰必治脾,治脾以绝生痰之源。

(3)治痰药多伤津,治痰应当兼顾阴津,以免化痰伤津。

(4)治热宜清,但治痰必用温,必须酌情配伍温药,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细目二燥湿化痰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速记:陈夏领草莓酱。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所致。

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以辛温性燥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橘红为臣,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其意有二:一是等量合用,相辅相成,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并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半夏、橘红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白茯苓健脾渗湿;生姜监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少佐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

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枚
方歌: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速记:二陈温胆只入大枣。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易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

治当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臣以甘而微寒之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又臣以辛苦温之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辛苦微寒之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一温一凉,理气化痰。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亦为佐药。

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温凉兼进,不寒不燥,共奏理气化痰,
清胆和胃之效。

湿痰证证候辨识
湿痰证:呕恶,眩晕,舌苔白腻,脉滑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二陈汤
※虚烦不眠,胆怯易惊,脉弦滑——温胆汤
细目三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萎仁茯苓各一两胆南星半夏各一两半姜汁
方歌: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精痰热瘳。

速记:陈皮杏仁伴黄瓜实难服。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咳嗽气喘,咳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细目四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瓜蒌一钱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
方歌:贝母瓜蒌臣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咳难出,润肺化痰此方珍。

速记:陈母拎蒌接花粉。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细目五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咳嗽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细目六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
方歌: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速记:白天大早二陈来。

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所致。

治当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两者配伍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共为君药。

李东垣《脾胃论》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白术健脾燥湿,杜绝生痰之源,助半夏、天麻祛湿化痰,降逆止眩;茯苓渗湿健脾,助白术益气健脾利湿,使脾主运化水湿,善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助天麻理肝气,平肝逆,止风动,为佐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毒性,共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以化痰息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效。

本方是在二陈汤燥湿化痰的基础上,加入健脾燥湿之白术、平肝息风之天麻而组成。

例题解析
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用是
A.化痰息风
B.温肺化饮
C.利水消痰
D.燥湿化痰
E.润肺化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用是温肺化饮。

患者咳嗽,痰稠而黏,咯痰不爽,咽喉干燥,治疗应首选
A.止嗽散
B.杏苏散
C.二陈汤
D.贝母瓜蒌散
E.麦门冬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为燥痰咳嗽,应选贝母瓜蒌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