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学案
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了解文化的形式与人们的文化活动、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梳理1、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2、文化是什么?(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产品。
文化既包括、、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注1:文化现象区别于经济和政治现象。
(2)文化的特征:①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注2:文化现象区别于纯自然现象。
②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现象。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注3: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三、课堂探究:同学甲:文化就是知识,人们常说这个人有文化就是指的他很有知识,如果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书,那么他一定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同学乙:文化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各种摄影作品、建筑、文艺节目等虽然不是书本知识,但也应属于文化的内容。
同学丙:我觉得精神上的东西才称得上是文化。
你同意他们三个人中谁的观点?为什么?请你说说你对文化的理解四、构建知识网络五、课堂习题巩固1、下列属于文化的是()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④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⑤千年古树⑥园林雕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一、新课标要求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聊”文化——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讲授新课: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1、合作探究:(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
(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1.1-体味文化
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一、体味文化
2、文化是什么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大众的
民族的科学的文化。
特点
三个面向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表现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 教育、艺术、科学。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实质 ——社会精神力量
①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 * ②文化对国家、民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注意:文化的转化性:
文化的双重性:
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具有阻碍或推动作用
1、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广义的文化就是文明 B、《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是狭 义的文化 C、《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 就是 文明 D、《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是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阅历不等于文化
“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在这个 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 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 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语言来规范表述它的意 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 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 ——美国学者· 罗威(A.L.Lowell)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 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 不知道——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
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与技术、语言与文字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一、体味文化
2、文化是什么
1-1-1体味文化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的享有者。③从物质载体和精神文化的关系看,文化 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
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物质载体。离开了物质载体,文化既不能产生,也不能传 承和发展。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
“服饰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等。这说明
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④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存
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
知识目标 有的现象。 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 响。
人 教 版 政 治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必修③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实在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那么文 化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1)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 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 育的程度。①从外延看,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体会文化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进入文化生活的学习。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就如钱钟书说过的一段话“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那究竟什么是文化,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框的学习,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讲授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讲的学习知识是文化,还有呢?课本上呈现的歌舞艺术也是文化,还有如今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
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1.1体味文化
美国版: 正当汤姆喜出望外之时,美国各大州的知名律师纷纷来到汤 姆的家中,千方百计地鼓动汤姆到法院告这家公司,讨要巨额的精神赔偿费, 并自告奋勇地充当汤姆的律师。
德国版: 正当肖恩喜出望外之时,他的父母却坚决反对自己的儿子进 入这家公司。他们的理由不容置疑的:这家公司的工作质量如此差劲,进入 这家公司对儿子的将来毫无益处。 中国版: 正当向东喜出望外之时,向东的父母来到公司,一看到公司老 板便跪了下来,眼含热泪说,多亏你救了我的儿子,我们家世世代代感谢你 的大恩大德! 也许有人会问:太阳是一样的太阳,月亮是一样的月亮,大海是一样的大 海,天空是一样的天空,开始是一样的开始,为什么后来结局就不一样了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长期积淀的文化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心态就不一样; 心态不一样,习惯就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性格就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做 法就不一样;做法不一样,结局就不一样。 看来,文化就是力量,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是潜移默化支配一个人的力 量,是潜移默化支配一个集团的力量,是潜移默化支配一个民族的力量,是 潜移默化支配一个国家的力量。 (摘自《中外企业文化》杂志)
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 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 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 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 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能力提升,迁移运用。 (一)单选题。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与 答案对照。看谁做得又好又快)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 山。据此回答: 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 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1[1].1体味文化
归纳2 归纳2:文化也是人的一种
素养,流露于举手投足之间。 素养,流露于举手投足之间。
各抒己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 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离不开物质活动, 归纳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
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 是相对于经济、 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 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及其产品。
精神现象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一种精神 相对于政治、 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 (1)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 来源于人类 于人类实践 (2)来源于人类实践 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 素养 3、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4、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物质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1.1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背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 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背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 非常亲近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 非常亲近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 人 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解读文 化……
文化并不仅仅是印在书本 上的知识, 上的知识,电影中的画面 和故事、各种摄影作品、 和故事、各种摄影作品、 建筑、 建筑、文艺节目等虽然不 是书本知识, 是书本知识,但也应该属 于文化的内容。 于文化的内容。
1.1.1 体味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 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部分——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1)动态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2)静态角度看: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
一 探究 组
提升
二 践行 组
文 化 一 般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是什么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为什么
中 国 文 化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怎么看
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选择 :当代文化生活
怎么办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我们所指文化的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 1、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 2、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 教育的程度。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 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 区 文 化
网 络 文 化
一 探究 组
提升
二 践行 组
这几幅图片有何不 同?这说明了什么?
回归
三 组
3、不同的地域、不同的 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 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 各自特有的色彩
斗牛文化 好 莱 坞 文 化
穆斯林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发展:文化无时不在 2.范围:文化无处不在 3.比较:文化各具特色
思想政治③必修1.1《体味文化》PPT课件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一、导入新课
钱钟书说过:“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 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 真正内涵,的确是一言难尽。本课就此提出问题, 来探究究竟什么是“文化”?
二、新课讲授
(一)文化“万花筒”
四、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 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 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 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 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 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谁 更 有 文 化
4.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 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 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 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 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 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 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 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 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 成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 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 活、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 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 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 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民都有机会欣赏 高水平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
1.1体味文化
③任何民族物质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
④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框题小结
文化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普遍性) “万花筒” (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多样性)
体 味 文 化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性) 什么是 文化的内涵 文化 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的 力量 文化对社会发展 产生深刻的影响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③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问:同样关于月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2)从文化与人们的个体关系看—文化素养不 是天生的,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 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 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⒈文化具有普遍性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空间角度)
家庭文化
社区文化
班级文化
校园文化
2.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音乐 舞蹈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小品
影视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用筷子吃
用刀叉吃
用手抓着吃
一、文化万花筒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1.文化具有普遍性
二、文化是什么? 1.含义 (1)本质上讲:是相对于经济、政治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范围上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
形态性质的部分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的部分
学案11:1.1 体味文化
体味文化【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分析理解文化的力量。
2.通过对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
3.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体味文化1.文化的内涵(1)从本质上看:(2)从范围上看:温馨提示:文化≠文明,但近似文明,我们所讲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温馨提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3.文化的形式(1)从静态看: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看: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预习自测】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是什么?【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1.泰山日出、泰山石刻都是文化现象。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3.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活动一华夏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士人君子孜孜不倦的修身功夫息息相关。
2014年8月2日,百家讲坛名嘴蒙曼教授作客扬州讲坛,主讲“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修养”。
请思考:(1)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教学设计10:1.1体味文化
体味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文化的内涵。
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②、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文化的社会作用6、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7、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如果现在提到经济会想到什么?物质财富创造;提到政治生活?人大、政府职能;(经济是讲什么的?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以及在这四个环节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是讲什么?怎样对国家、公众事务进行管理,国家管理必然存在阶级性)那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先从感性的角度体味感受“文化”。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展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问:这些是不是文化?这些文化有什么共同点?给视觉、听觉带来冲击,精神上的美的感受。
严格来说这些表演都属于艺术,艺术是文化吧?能否说文化就是艺术?文化还包括其他东西。
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是否所有文化都能给人美的感受?文化的外延更广。
请同学们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找得越多越好(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课室有无文化?哪个学科你们觉得最有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网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学案9:1.1 体味文化
体味文化一、【使用说明、方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的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在预习的同时熟记基础知识。
2、小组合作交流导学案,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课堂准备展示、点评。
二、【学习目标】1、明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重点难点】1、重点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文化的内涵。
预学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 ,,即文化具有普遍性(3)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二、文化是什么⑴文化的内涵①含义:②内容: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从文化的产生看:②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看:③从文化的载体看:⑶文化的外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静态)产品:。
(动态)活动:。
⑷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2、文化对国家、民族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补充】(理解区别即可)1、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
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一、1体味文化
广义: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
文
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化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我们《文化生活》里讲的“文化”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三个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大众的 民族的 科学的
区分文化与文明
哪些是文化现象? ①
③ ②
⑤ ④
⑦ ⑥
2、文化是什么
①文化的基本内涵: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包括
意识形态 部分
非意识形态 部分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②文化的特点:
1)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 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 出来的
质手段
A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精神活动
C、上述“伟大精神”不属于文化的范围
D、只有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 才能形成各种文化现象
4、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A、文化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特有 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
2、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 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 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 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 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课堂小结
1、文化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文化特色-各区域特点不同。
1-1体味文化
—— 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
A.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 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 识教育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 莳得和享用文化。
人是文化的创造 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C.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 日常言行中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在这个世 界上,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了。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 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表述它的意 义,却正像把空气抓住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 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外,简直是无所不在。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 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 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 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 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 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不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 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莴的小贩手里接 过找来的零钱? 独处时,他,如何不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 觃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斱,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 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 姚国华:《文化立国》(《人民日报》内参版)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丌是自然而然 地实现的,而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
有人说,瓦特的蒸汽机奠定了近代工 业革命的基础,那是与希腊文化没有关系 的工匠发明。可他不知道,瓦特决非普通 的工匠,他从小受到数学和科学的训练; 他改进蒸汽机是在格拉斯哥大学的实验室 完成的,而且获得著名科学家布莱克教授 关键的理论指导;他以马力为功率单位表明他有自己厚实的理论功 底;他还是当时伯明翰的科学家、工程师、工业家、医生、诗人、 神学家聚会的常客,后来还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1.1体味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学习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来自于。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5、很多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第一课1.1.1体味文化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____,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____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____,越来越成为____竞争的____。
我国应该如何对待文化建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____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____、不竭的____和强大的____。
高中政治:1.1.1 体味文化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思想政治必修3 《文化生活》【教材整体结构】第一单元是什么: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第二单元为什么: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三单元怎么看: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第四单元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教材分析】《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等,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等。
为什么要开这个模块?第一,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二,文化竞争的需要: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维护文化安全;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第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应该学会选择。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定位】本单元为教材的第一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学生阅读提供基础性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自学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指引。
【知识结构】新课程标准分为二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单元知识点】本单元主要介绍“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上述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进的、健康 2〉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 的文化是个人 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 成长的催化剂 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
马克思主义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 战士,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 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 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她必将成为 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 神力量. 先进的、健康 的文化是促进 社会的发展
——钱钟书
“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 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语 言来规范表述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 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 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
——美国学者· 罗威(A.L.Lowell)
透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
欣赏艺术品
文物、艺术品、书籍、 光盘、互联网中承载着 大量的历史和现实中的 文化,除此以外,还衍 生出了文化产业、文化 产品。
参观历史文物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考你: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西双版纳植物王国 2)黄山自然风光 3)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三)文化的力量
1、形式多样: a、思想、理论、道德、教育、科学、文 学等属于文化;(静态) b、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 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1)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宫商 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李太白《静夜思》 不知引来多少华夏游子回望乡关,报效祖国。
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穆斯林文化
斗牛文化
想想看:我们 海盐有什么文 好 莱 化特色?
坞 文 化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一 、 文 化 “ 万 花 筒 ”
(1)文化形式:
(2)文化现象: (3)文化特色:
——文化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从刚才 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呢?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 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家庭环境: 父亲学文史,于丹三岁练 魏碑,四岁学《论语》,六岁 看《红楼梦》,学习多本经典 名著。 学 历: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 学博士。
家庭文化
社区文化
班级文化
武术文化
动漫文化
音乐文化
舞蹈文化
社区 文化
网络文化
杂技文化
服 饰 文 化
知识结构
发展:文化无时不在
比较:文化各具特色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万花筒”范围:文化无处不在(丰富多彩) 特 点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作用:社会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阕《广陵散》琴曲,一腔《正气歌》豪情,一段《梁祝》倾诉, 一片《离骚》忧思——诗辞歌赋,丝竹管弦,所有这些意味深长的 文化符码,传递着一个东方民族的侠骨柔情和勇敢担当。正是这铁 骨铮铮的方块汉字,筑起了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正是这“巍巍乎 高山,荡荡兮流水”的鼓声琴音,在无数江河子嗣的内心引起了巨 大的回响和波澜。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1)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和发展文化 (2)来源于人类实践
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饮 食 文 化
建 筑 文 化
旅 游 文 化
(《吾国与吾民》)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 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 之子。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 在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 于休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 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 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 战场上的胆小鬼。 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看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充满了 种族的活力,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 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 著居民的传统。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 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 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 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台湾学者·龙应台
•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 笑,他的整体气质。 • 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 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 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 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 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 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 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 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 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 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 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 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34567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 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夸美纽斯 知识不等于文化
“远看象个逃难的,近看象个要饭的,再看是个 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学历不等于文化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你懂什么?”。 阅历不等于文化
阅读以下材料: 1〉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指出:加强和改 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的中国特色 反动的、腐朽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 的、没落的文 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化会把人们引 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向歧途 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