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推荐】精选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3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 族姓氏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 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 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
4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 贵族通婚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 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 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这是为什么?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 受欢迎。
“胡”“汉”观念逐渐 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 减少。
衣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 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 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 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 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 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 朝时盛行。
拓跋
2大.4同3)9年,北魏统一黄 珪
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 瓦解后北方的分 裂局面,北方出 现了民族融合的 趋势。
3 迁都洛 阳
北魏孝文帝即 位后,立志用文治 移风易俗。他力排 众议,494年迁都洛 阳,把百余万包括 鲜卑族在内的北方 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孝文帝改革
人物简 介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 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 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 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 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自主学习】1.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
年,与东晋展开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此次战役后,很快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386年,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3.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迁都以后,接着又推行出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3.评价北魏孝文帝。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当堂达标】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2.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的课本剧,请你判断一下,他们学习的内容是()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4.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5.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交融的是( )A、把土地分给农民B、迁都洛阳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8.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最基本原因是()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影响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胜败原 前秦 因分析
东晋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 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
地位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形势图
从地图上来看,前秦和东晋两 个政权对峙。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 志,欲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383年, 苻坚率80余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 东晋,统一中国。双方对峙于安徽 寿阳的淝水,东晋虽然在实力上弱 于前秦,但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与指 挥下,积极应战,最终取得胜利。 苻坚败退北方,前秦统治瓦解,北 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陶俑
洛阳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 大致可分为文吏俑、武士俑、铠马 骑俑、骑马鼓吹俑群等种类。北魏 陶俑生动自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 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 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特征 的刻画更为注重。上图中的三位陶 俑,都着汉族的服饰,这表明北魏 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地域上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生活上
用具等
政治上 文化上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交融,有利于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1. 在孝文帝改革后,中原地区流行着许多坐具(见下图),深受 中原人民的喜爱;而北魏贵族也喜好汉人服装。这主要说明 ( A )
A. 民族交往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12. 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 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 族,尽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
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 在( C )
A. 废分封,行县制 C. 废旧俗,兴汉化
④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A.④
D. ①②③
5. 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 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 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
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
施是( A )
淝水之战
胜败分析
以少胜多 的著 评价:是中国古代又一次④__________ 名战役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建立 和统一
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 魏 439 统一:⑤__________ 年,北魏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改革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 交融加强 广大的北方地区 目的:为了加强对⑥_____________ 的 治理 洛阳 迁都⑦__________ 汉化 推行⑧__________ 措施:说汉语, 内容 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民族 作用:促进了⑨__________ 交融,也增
A. 迁都洛阳 B. 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人教版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 拓 跋 元 贺 赖 贺 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丘墓陵 穆 独 孤 刘 请回答:
步六狐 陆 贺 楼 楼 2、本诏书提出了哪项具体的改革措施?
图说历史
组图一:
仔细观察三组图片,思考孝文帝改革的 作用?
组图二: 组图三:
扬场
两名汉族士大夫正 在食用烧烤食品
农耕
魏碑
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 小市、四通市,总称“洛 阳三市”。市内设有专门 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 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 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 也都经商。
洛阳
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论从史出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 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 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 的官职。‛ )
语言
服饰
《孝文帝出行图》。 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 峨冠博带,宽衣大袖, 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 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 度。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民族融合成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为趋势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拓展延伸 请你谈一谈你理解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 的过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 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民族交融的表现
• (1)经济习俗方面:①内迁各族向汉族学 习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②汉族向北 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接受他们的食 物、服装、用具。 • (2)政治方面:十六国政权采用汉族统治 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 (3)文化方面:①内迁各族使用汉语; • ②西北民族乐器、歌舞手汉族人民喜爱。 • (4)民族心理:“胡” “汉” 观念淡薄, 隔阂偏见减少。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
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 ,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 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 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 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 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 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随堂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 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 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 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3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革 影响: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
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进程。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风 天笼 天 阴 敕
敕 吹 苍盖 似 山 勒
勒 草 苍四 穹 下 川
歌 》
低 见
野野 庐 茫
牛茫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课件含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1)_东__晋__
淝水之战 大败前秦
北魏
特点:(2)_以__少___胜__多__
政治 和北
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3)__鲜__卑___族建
方民
立了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族大 交融
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
依存
课前学案
目的:吸收(4)__汉___族先进文化,巩
【答案】A
课后练案
达标检测,学习提升
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C )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
⑤揭竿而起
⑥斩木为兵
A.①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课后练案
2.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历史上某次著名的以少胜 多的战役时,运用了形势示意图(见右图),这次战
争是( D )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随堂训练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为顺应历史
潮流,孝文帝主动采取改革措施。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 族先进文化和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494年,孝文帝实 行汉化政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说汉语,一律改穿汉服, 用汉姓,提供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礼。孝文帝 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速了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北方各民族交融的进程。
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
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C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内容教材P86~P89,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3.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北魏孝文帝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
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归纳导入:他是北魏孝文帝。
他为了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大力改革。
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我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窦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
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一位。
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
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
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
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
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探究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趋势【活动一】阅读教材,并观察教材P89页的两幅图片。
【小组讨论】1.这些文字和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2.这说明了什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大趋势?【归纳】说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历史的趋势。
部编版(人教)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 汉 语
【汉化措施二】
孝文帝改革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穿汉服
【汉化措施三】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孝文帝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族姓
改汉姓
【自主学史】
要求:在课本88页快速找出对应的汉化措施
ˇ
胡人汉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语
乐器、歌舞 文化交流交往
民族大交融
民族心理
《湘妃竹》
《百鸟朝凤》
《十面埋伏》
《奔驰在草原上》
【总结深思】
提示:参考课本89页黑体字部分并思考
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 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 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 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
1、魏主是谁?
北魏孝文帝
2、材料中是魏主的哪一项汉化措施?
改汉姓
3、这项措施反映了魏主的改革目的是什么?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北魏统治
【图文学史】
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鲜 卑(bei)族拓跋(tuo ba ) 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 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 面。
要求:请同学们大声阅读屏幕上语句,同时记一记、写一写红色词语!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族拓跋部发源地:阴山的嘎仙洞
游牧、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
中华民族融合高潮时期
北 朝
三
国
魏 蜀 晋 吴 东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淝水之战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2.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3.根据课本简述淝水之战的影响。
4.学生讨论: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总结:A.从前秦方面看:(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学生讨论: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从以少胜多的特点来看,淝水之战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
相关链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①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②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知识点练习第九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 )A、匈奴B、鲜卑C、羯D、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
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呢(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图中,方框中的两个朝代分别是( )A、南朝、北朝B、明、北魏C、吴、北魏D、吴、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在( )A、四世纪初B、四世纪末C、五世纪初D、五世纪末【答案】:【解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 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经过:苻坚征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南下,企图灭亡东晋,东 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前秦大败,苻坚负伤逃回北 方。 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
【问题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探究(1)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顺应 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促进 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2)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 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改革给这一历史进程作了总结。 (3)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其手段强调同化。但由于改革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 的客观历史趋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1
2
3
4
5
6
7
一、选择题 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
关闭
D
答案
1
2
3
4
5
6
7
2.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
关闭
B
答案
1
2
3
4
5
6
7
3.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等民族大交融发展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 A.商鞅 B.张骞 C.北魏孝文帝 D.班超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复习巩固第七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公元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到( )A、平城B、咸阳C、洛阳D、建康【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孝文帝为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将都城迁至( )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业【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
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A、先秦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史书最有可能记载淝水之战的是( )A、《史记》B、《三国志》C、《晋书》D、《汉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我国古代某位皇帝下旨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这位皇帝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孝文帝【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图表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的是( )A、孝文帝改汉姓为元B、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C、鲜卑族是游牧民族D、汉族改鲜卑姓【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③官员及家厲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②迁都长安④改用汉族姓氏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 政治制度 主专制制度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迁都洛阳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北方 汉化措施 民族大交融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 姻 用汉制
1、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 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 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D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前秦政权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割据状态。
以少胜多
影响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释疑解惑
拥有80余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八万兵力 的东晋,你认为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军心涣散; (2)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3)东晋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 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 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 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 惯同匈奴相似。
4世纪后期,鲜卑 族拓跋部建立 北魏 , 439 年统一北方,结 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 裂割据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堂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堂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当堂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当堂达标—《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单项选择题(共6题,共86分)1.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 )A.前秦与东晋B.前秦与西晋C.北齐与东晋D.北周与西晋2。
淝水之战后,哪一政权统治迅速瓦解( )A.前秦B.北魏C.成汉D.南燕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
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
它是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匈奴B.鲜卑C.羯D.羌4。
据史书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5.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4分)1.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第(1)问通过关键词“魏主”“鲜卑语”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 革用汉语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有利于民族融合。第(3)问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事 件的能力,首先明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 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点明观点,阐明理由。
再见
2019/11/9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1)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如:北魏孝文帝改 革既有局限性的一面,使鲜卑族丢掉了自己的特点,又有进步性的一面,促进了民 族融合。
(2)要把历史事件置于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分析,看事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 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尝试解答:(1)北魏孝文帝。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 的控制。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等。 (2)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3)不同意。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 方民族大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 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 肯定。
民族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读课本,找出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出现的时间和表现。
1.时间: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现: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交融的含义。
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文明吸收,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进步历史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交融的情况!自学互研环节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环节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内容
教材P86~P89,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目标
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3.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北魏孝文帝
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
归纳导入:他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了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大力改革.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我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窦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一位.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
革措施.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探究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趋势
【活动一】阅读教材,并观察教材P89页的两幅图片.
【小组讨论】
1.这些文字和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说明了什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大趋势?
【归纳】说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历史的趋势.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活动二】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看后请回答: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有没有遇到阻力,又是怎样解决的?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1)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迁都遇到的阻力: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讨论一下,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旧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一:平城是保守贵族的老巢,他们长期经营,是他们的利益所在.答案二:保守的鲜卑贵族反对改革,迁都洛阳,远离平城会削弱他们的地位,完全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牺牲品.答案三:洛阳和平城相比,气候炎热,水土不同,保守派贵族不喜欢.答案四:鲜卑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蔑视其他民族,对中原汉族和汉族先进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排斥.答案五:迁都条件不成熟.答案六:……
3.孝文帝迁都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孝文帝的儿子,在到达洛阳后,不喜欢洛阳炎热的气候,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495年,一位年满28岁的鲜卑族官员用汉语向孝文帝上奏他微服私访时的见闻,由于他说话风趣,孝文帝哈哈大笑,一高兴,给了这个官员很多奖励.
【小组讨论】看了以上故事,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师生归纳】
(1)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2)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
(3)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等.
探究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迁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
2.孝文帝改革起了什么作用呢?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经过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发展.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
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北朝的演变.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以史为镜,评历史人物.
在今天的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实现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跋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大家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跋民族的罪人.
请双方准备好辩词,分别进行辩论发言.
【师生归纳】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值得肯定.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探究四:学以致用
1.请你谈一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点拨】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2.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孝文帝宣布定都洛阳,达到了迁都的目的.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不喜欢洛阳炎热的气候,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
这两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点拨】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必须坚持不懈,不惜代价,克服重重阻力,才会成功.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北魏孝文帝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大胆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