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武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造就地产富豪的根基,对房价的影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市场。

中国未来若干年的城市化速度,决定了房地产业拐点的位置。

城市化增长开始停滞之时,就是房地产行业由盛到衰的开始。

网上关于中国城市化率的资料很不完整。

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和武力的《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等资料整理出了1949年至2009年的全国城市化率详细数据。

现发布在茗香茶楼,供大家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在2000年出现了跳跃发展,由1999年的30.89%跃升为2000年的36.22%。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户籍管理出现了明显松动,最注意的一条是:“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各地对“已居住一定年限”一般规定为一年以上,所以这就应该是导致一年后的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暴增5.33个百分点的源头吧。

之后,中国城市化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增加一个百分点。

2010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首部《宏观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预计在2011-2016年之间)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这一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09%,城市化率则在47.93%-53.37%之间,此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增长逐步放缓。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明细表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2010年预计50 1979年19.992009年46.59 1978年17.922008年45.68 1977年17.552007年44.94 1976年17.442006年43.90 1975年17.342005年42.991974年17.162004年41.76 1973年17.202003年40.53 1972年17.132002年39.09 1971年17.262001年37.66 1970年17.382000年36.221969年17.501999年30.89 1968年17.621998年30.40 1967年17.741997年29.92 1966年17.861996年29.37 1965年17.981995年29.04 1964年18.371994年28.62 1963年16.841993年28.14 1962年17.331992年27.63 1961年19.291991年26.37 1960年19.751990年26.41 1959年18.411989年26.21 1958年16.25 1988年25.81 1957年15.39 1987年25.32 1956年14.62 1986年24.52 1955年13.48 1985年23.71 1954年13.69 1984年23.01 1953年13.31 1983年21.62 1952年12.46 1982年21.13 1951年11.78 1981年20.16 1950年11.18 1980年19.39 1949年10.64本资料由阳光城堡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将人口、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详细分析。

二、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2.城镇化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国家在城乡间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化水平较低。

2.第二阶段(1978-1993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3.第三阶段(1994-2010年):城市化发展更加迅速,中小城市快速崛起,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4.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发展更加宜居。

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1.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完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

3.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居住条件等问题亟待解决。

4.城市化影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破坏加剧、资源消耗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4.改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权益保障水平。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城镇化进程数据统计表、城市规划地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和21世纪的新型城市化。

早期的城市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城市存在。

古代的中国城市通常是在商业和政治中心建立的。

例如,商业中心的城市有长安、洛阳和杭州等,而政治中心的城市则有北京、南京和西安等。

但是在中国的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仅仅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

在20世纪初,中国各地城市数量开始增加。

中国最著名的第一批城市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它们成为了中国内地和海外商业贸易的重要门户。

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9年的6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医疗、教育、科技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开启了城市化的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群的产生,如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这些城市群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极。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不平衡、城市拓展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截至2019年,中国拥有169个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成为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新型城市化目前,新型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平衡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创新和绿色发展为核心。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许多新型城市化发展计划和政策,如“人口城市化”,包括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民生品质和城市管理能力,以及绿色化城市建设等。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和设计、公平和包容性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更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建立灵活和创新的城市设计和发展方式;公平和包容性则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需要将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保持一致。

2024年城市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2024年城市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城市房价高涨, 影响居民生活 和城市发展。
城市交通拥堵 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城市运行
效率。
城市环境污染 问题突出,影 响居民健康和
生活质量。
Part Three
城市人口数量持续 增长,成为全球人 口增长的主要驱动 力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高,城市人口占比 逐年上升
城市人口增长呈现 多元化趋势,不同 地区和国家的城市 化模式和特点各异
2024年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城市化主体形态 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速, 推动经济增长
城市化促进产业 升级和结构优化
城市化提高居民 生活水平,扩大 内需
城市化对资源环 境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 过快,导致城 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体系
压力加大。
Part Four
城市化的推进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遇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将不断完善,为城市居民提 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将促进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和创新能力
城市化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间竞争加剧, 人才、资本等资 源流动更加频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改 善城市环境质量
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满足市民基本需求
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建设,提 高居民生活品质
Part Five
绿色生态:注重城市可持续发 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智慧科技:运用先进技术提升 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服务
文化创意:培育城市文化特色,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交通出行:推广电动汽车,建 设充电设施,减少尾气排放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论文报告的标题:1.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概览: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2.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机制、效果与问题3. 城乡差异与社会不平等: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4. 土地资源与城市化: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博弈5. 中国城市化经验的对外借鉴:可行性、局限与适用条件二、论文报告的内容:1.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概览: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率和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本文从历史变迁和现状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问题。

2.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机制、效果与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是政府主导的。

政府在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城市化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城市化难以平衡地区发展等。

本文将从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机制、政策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层面来分析和探讨这一问题。

3. 城乡差异与社会不平等: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差异和社会不平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何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化对城乡差异和社会不平衡的影响、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分析。

其中包括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农村城市差距以及注重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

4. 土地资源与城市化: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城市化是一种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重构过程,也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

采取正确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博弈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分析土地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历程。

1953年:中央首次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城市规
划的法律地位。

1994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合理规模控制大城市人
口增长,加快县域城市发展。

2000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
出实现新型城镇化。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06-2020年)》,
提出促进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协调。

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社会阶段。

2014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座谈会,提出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9年: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召开,提出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高质量城市化。

2020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年表,展示了从建国初期至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政策文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将继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同时,城市化也成为催生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仅为17.92%,而到了2021年,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0.6%。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能够扩大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城市化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二、创新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创新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创新力量被释放出来,使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城市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基础建设,还需要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人才。

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了城市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1980年代以来,深圳率先探索改革开放,逐渐成为创新型城市。

不断创新和发展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能。

深圳发展成为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

三、面临的挑战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要推进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灵活高效的城市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同时,必须注重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调推进。

结语: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进程,更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发展。

在各种挑战之下,创新和创造力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城市化后发的国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行政区的建制制度(即行政区划制度)的产生,仅有8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

如何划分和确定中国过去50年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根据目前的工作,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分法。

该观点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将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进一步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

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

[1](2)三等分。

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50年的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平稳发展的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1958年至1977年是解放后中国城市化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2000年,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1949年以来,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1958-1978)是城市化的倒退和停滞期;第三阶段(1979-1998)是快速城市化时期。

[3] 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6)是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1957-1978)是一个调整和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1978-2000年)是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时期。

[4](3)四分法。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动荡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萧条阶段;第四阶段(1977-1996年)为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其中城市规划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背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

到1978年,全国城市人口还不到1亿,城镇化率仅为17.9%。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随着外资的涌入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率急剧提升。

到2019年,全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8.4亿,城镇化率超过了60%。

城市化率的提升,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从上到下制定,以满足国家的宏观经济需要为主。

城市规划整体上以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功能划分为核心,将城市规划作为宏观管理手段,但是城市规划的功能却相对单一,局限性明显。

2.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市场经济时期,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自主创新。

市场机制的推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城市规划也由此而产生了更多的形式。

城市规划从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把握城市经济转型时的机遇,依据城市特质制定多样化的规划。

3.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相对于以往,现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城市规划阶段性地探索一些特殊的建设形式,如旅游业、文化遗产的维护、老旧建筑的改造、地方特色的挖掘等,地域文化的发挥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点内容。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在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生态环保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环保手段,将生态考虑进城市建设的始终,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将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改造措施,并将其作为日后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以达到生态和可持续城市的实现。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发展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现状,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一、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率在不断增长,从1978年的18.9%提高到了2017年的58.52%。

这个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同时,中国的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快,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这些城市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人口流动与房地产市场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

在中国,农民工和来自农村的居民占据了城市人口的相当一部分。

这就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同时,不少城市也面临着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一些城市房价涨幅过快,并引发了一些投机行为。

因此,管理好人口流动和控制好房地产市场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高速公路和城市地铁的建设。

但是,在一些新城市或者城市周边地区,由于过度追求速度和效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这给城市带来了不少问题。

因此,建设符合实际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对策要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需要更好的管理人口流动,例如提供农民工和农村居民更多的社保和保障,以便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

其次,中国政府需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控制投机行为,避免房价泡沫。

此外,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例如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等。

总之,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步步推进中,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建设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一.历史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得以先行试水。

在这个时期,许多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开始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引领者。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中小城市从此开始发展。

同时,还实施了许多改革政策,如“城市边缘”政策、土地制度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990年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规模、城市建设、城市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开始借鉴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形象。

同时,土地出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现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的新阶段。

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时期,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传统市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城市更新,同时,许多新兴城市也在不断地进行城市扩张和城市建设,这使得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长。

尽管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一系列难题。

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更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城市化发展也涉及到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城市贫民、移民等都是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民生服务设施,才能让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到进一步缩小。

三.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关注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而且将更加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经济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建设宜居城市。

基于诺瑟姆曲线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诺瑟姆曲线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1)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所面临的“红利”。 这一阶段城市发展自身蕴含着巨大的“红利”,在 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的“红利”主要来 源于城市聚集效应和产业升级。
①城市的聚集效应主要包括:产业聚集和人 才聚集。
产业聚集。由于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吸引企业 投资,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在城市聚集,他们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其成 本随着彼此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进而形成规模经 济,提高效益。增加城市经济反过来又促进了城 市的发展。
此外,解决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不在 于城市化,它不是实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根 本途径。盲目地以城市化为途径来解决此类问
万方数据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题,只是表面功夫,根本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反而 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应注意农村自身的建设。 2.建 议
(1)关于应对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方面的建议。一 是改善人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 要;二是增加创新方面的投资;三是政府应控制 银行建立良好的投资机制,增强企业的发展能 力,促进企业的发育与成长;四是建立更加强有 力的区域与社区经济基础。
(1)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红利现象。 ①产业聚集与人才聚集。据统计,2001年我 国已有城市662座,城市面积约为81.3万km2, 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5%,但城市容纳了约 30%~40%的全国人口,创造了约60%~70%的 GDP。集中了约90%以上的科技力量和高等院 校。我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产业聚集和人才聚 集,又将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加速城市的发 展。 ②产业结构高移。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 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1: 48.2:23.7变为1989年的25:43:32,再变为 2001年的15:51:3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以下是中国发展历程的一些关键阶段: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改革。

这一改革开放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发展。

中国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引入市场机制、外资吸引、农村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举措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的对外开放(1978年至今)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之一。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这种对外开放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80年代至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进程。

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实施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并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中国的科技创新(1990年代至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资,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并推进了一系列科技政策。

中国在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电子商务和5G通信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科技创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实现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过程。

通过持续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城市化和科技创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技术大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国经济论文作者:本站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6-9-23 20:04:00 发布人:admin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1949|54167| 5765|10.61950|55196| 6169|11.21951|56300| 6632|11.81952|57482| 7163|12.51953|58796| 7826|13.31954|60266| 8249|13.71955|61465| 8285|13.51956|62828| 9185|14.61957|64653| 9949|15.41958|65994|10721|16.21959|67207|12371|18.41960|66207|13073|19.71961|65859|12707|19.31962|67295|11659|17.31963|69172|11646|16.81964|70499|12950|18.41965|72538|13045|18.01966|74542|13313|17.91967|76368|13548|17.71968|78534|13838|17.61969|80671|14117|17.51970|82992|14424|17.41971|85229|14711|17.31972|87177|14935|17.11973|89211|15345|17.21974|90859|15595|17.21975|92420|16030|17.31976|93717|16341|17.41977|94974|16669|17.61978|96259|17245|17.9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5]从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国城镇因迁移和市镇区划变动(即农转非)增长的人口估计约为6300多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10万,仅占同期城镇新增人口总数的48.57%。

[6] 其中5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人口迁移;而60和7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则主要来自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城市化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发展镇的数量和规模就成为1978年以前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即农民通过建立和发展镇来实现自己的城市化。

实际上,由于大城市土地资源的昂贵和其他问题,小城市化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但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下,由于农业剩余非常有限和国家农村商品生产和集市贸易的萎缩,镇的人口增长很慢。

据统计,1953年全国镇人口为3372万人,1957年则降为3047万人,1965年增长为3793万人,1970年为4576万人,1978年为5316万人,1978年仅比1953年增加57.65%,[7] 低于全国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同时,镇的数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

1954年全国共有建制镇5400个,1957年则减少为3596个,[8] 1963年进一步减少到2877个镇,到1978年,全国镇数降至2850个[9] 。

由此可见,在1978年以前,“镇”并没有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基地。

(二)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

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象大多数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样,1949-1978年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城市化滞后和城乡壁垒,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只想讲几句作为遗产的积极作用。

第一,就当时来看,这种城市化滞后,一方面维持了高积累下的工业体系早日建成;另一方面是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过度城市化”(高失业率、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和城市贫民窟)。

第三,作为1978年以后改革发展的起点条件,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都起到了“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作用。

近30年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来自供给需求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而城乡壁垒又迫使农村优秀人材不得不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和走上以小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城市化道路。

从而避免了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所造成的严重问题。

二、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一)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

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10] 大中小城镇建设投资的扩张,已经成为90年代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二)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

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

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50个。

[11]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结果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

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

[12]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

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

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