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之中国现代史通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2.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经济上:
1.伟大的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思想上:
1.
2.
3.科技、文化和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继续贯彻“双百”方针;“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
阶段特征: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政治上:
民主与法制建设:
重要史实: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政治上:
经济上: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1956-1976)
1、思想:
2.文化:
3.极“左”思潮泛滥。“
4、科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后)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

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舣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知识整合一、政治1.民主法治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总结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总结中国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和挑战。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面临了一个个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有的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

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事件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与英国爆发了冲突,结果中国战败,签署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还要支付巨额赔款。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化的开始,同时也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以反对巴黎和约中中国利益的损害为出发点,迅速演变为一场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激烈抗议。

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者、科学家和文化精英。

4.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5. 南京大屠杀(1937-1938年)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黑暗和最残忍的一页。

据估计,日本侵略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对南京城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强奸,造成了数十万中国人的死亡。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严重打击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并作出重要贡献
⑤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经济:
1、恢复经济的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2、一化三改
①1953年中共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经济:
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2、1973周恩来调整和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

(必修二50页)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 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
1、文艺:“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
84页) (必修三
A.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 B.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 C.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2、教育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必修三88
中国现代史(1949—今):新中国的历史
分期: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今)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总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 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政 权 1953—1956一化三改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
1、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科技:1964原子弹;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教育:到196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包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革命斗争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主要包括封建社会的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变革等问题。

1. 封建社会的危机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封建制度的落后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使得社会无法进行积极的变革。

而且,封建社会内部的严重不平等也让广大人民群众陷入困境。

2. 西方列强的侵略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相继侵略中国,掠夺资源,打开中国市场。

这使得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的侵犯,国家面临分裂和灭亡的威胁。

3. 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认识到自身的困境,开始反抗外族的侵略。

一系列的起义和抗争活动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朝晚期的变革1. 康乾盛世与士人政治康乾时期,清朝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仍然无法挽救社会的困境。

士人政治的存在使得改革的实施受到严重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的变革。

2. 外族侵略与国门开放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国门开放政策,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和交往。

3. 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民发起了一系列的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太平洋租第屯田移民、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起义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2. 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在高三历史学习中,通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历史内容。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学习中的通史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

1. 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是通史的基础内容之一。

从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开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

2. 文化与科技进步通史中也包含了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内容。

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如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等,了解各个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 世界历史事件与战争通史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世界历史事件和战争。

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战、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战争,能够加深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动因和影响的理解。

4. 中国古代历史通史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容。

从三皇五帝到秦汉、隋唐、宋代,再到明清时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起伏兴衰、社会政治制度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5. 世界古代文明在通史中,了解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同样重要。

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通过对这些文明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6. 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通史中的内容还包括了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运动。

如工人运动、共产主义思潮、民族独立战争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为自由与民主而奋斗的过程。

7. 当代世界格局通史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是当代世界格局。

了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经济联系、国际组织等,对把握当今国际关系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世界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通过系统地学习通史,同学们可以对历史知识点有更清晰的了解,提升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的价值在于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实以及展望未来,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深入学习通史,为自己的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回顾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回顾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回顾高中历史的归纳: 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回顾中国现代史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要部分,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回顾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晚清时期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接触并开启了不平等条约时期。

2.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对清朝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起义,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3. 中法战争(1884-1885年):法国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实力,并获得了更多在华利益。

二、近代变革的重要事件1.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但最终失败。

2. 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3. 五四运动(1919年):作为对巴黎和约签署结果的抗议,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新文化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开端。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本在北京附近的卢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2. 重庆谈判(1945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为期43天的谈判,旨在寻求结束内战、实现临时和平,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3.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征后取得了胜利,并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四、中国的改革开放1.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

2.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和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高考整理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高考整理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高考整理中国现代史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之一。

了解中国现代史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备考高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

它的发生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民主共和的历史转折。

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各类革命活动从全国各地蔓延。

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了清政府垮台,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

这场运动在知识分子中引发了巨大的反思和探索,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呼吁废除封建思想和制度,提倡民主、科学和个人自由。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如杂志、报纸、演讲等,传播新思想,引导社会进步。

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爆发于1919年的重要思想与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以反对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为主题,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五四运动最初是由北京的学生发起的,后来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和知识青年的支持。

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五四运动通过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表达了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呼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一次重要合作。

它的发生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经历了三次合作。

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的目标是统一全国,打击北洋政府。

北伐战争在1926年爆发,由宋庆龄、汪精卫等人领导。

它通过多次战役,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进一步胜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二战期间与日本进行的一场战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1、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主要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阶段。

其中古代文明主要指的是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等;中世纪主要指的是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等;近代历史主要指的是欧洲殖民、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等;现代历史主要指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发展等。

2、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包括夏商周、战国、秦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黄河文明的诞生、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危机、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分裂与南北文化的融合、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等。

3、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历史事件主要涉及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政治变革和社会革命等。

4、世界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主要包括玛雅文明、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希腊罗马文化等。

这些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5、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主要包括诗、书、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其中的经学、儒学、道教、佛教等思想体系,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包括了科技、工艺、医学等方面的丰富传统。

6、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包括了人类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机器工业社会等社会形态的演变,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革新与进步。

7、人类思想史人类思想史主要包括了各种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了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文学等方面。

这些思想体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人类的文明成果人类的文明成果包括了人类的思想、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这些成果表现出了人类智慧的光辉,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探索和不懈追求。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高中历史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总结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1. 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制度分为夏、商、周三代和之后的五代十国、宋、明、清。

其中,周朝封建制度最为严密,它以天子为中心,建立了封建拓土制度、封建治国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规定了诸侯王、卿士、士农工商的根本义务和身份。

2.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成就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成就丰富多彩。

在文学方面,唐代诗歌和宋词文学为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史1. 起义和辛亥革命1911年发生了辛亥革命,逐步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权,实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提倡改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革新。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爱国青年示威运动,主张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

4.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之一,它于1921年诞生于上海,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5.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抵抗,最终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三、世界现代史1.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历史格局,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同时也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2. 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指1945年至199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等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对抗和斗争。

这一时期期间,世界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世界各地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经济危机。

3. 全球化和信息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全球化的结果是各国经济高度依存,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交流和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四、其他历史知识1. 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是20世纪前半期世界上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潮,它们主张争取各自民族的权益,大力强化国家权力。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1.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一)政治改革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2)为刘少奇平反和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修订宪法规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二十多年努力 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 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完善政治协 商制度(16字)。 (4)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和扩大基层民主。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5、地位:是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6、台湾统一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同根同源、共同愿望;(2).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3).汪辜会谈、积极推动;(4).和平统一、八项方针
(5).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6)、原因: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高 度统一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
(7)、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 企业改革。
2、改革开放: (1)、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 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 外开放。
(2)、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本质的区别: 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需要。

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高考通史复习之三: 中国现代史现代史分期必修三毛泽东思想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探索)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先民主主义革命,再社会主义革命。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解放战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重心转移到城市人民民主专政(发展)新中国(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特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始走上中特道路十二大:提出中特社会主义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特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一国两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建国初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民主法制被践踏曲折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完善民主法治的逐步健全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理论港澳回归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对外关系建国初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外交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日建交新时期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过渡时期——恢复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共八大出现严重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八字方针文革时期——严重挫折国民经济的劫难周恩来邓小平新时期——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小专题农村问题古代:近代:1949—19561956—19661978以后思想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巨变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巨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生物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曲折发展文艺的春天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现代史精讲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现代史精讲

专题03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阶段划分: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二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

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四从1976年10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阶段特征】【史实概览】政治:①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949 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立。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经济:1.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2.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

高三第二轮复习导学案(主题型)★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确立)。

]2.经济建设: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49—52年)。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53—57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一化三改造。

3.外交方面:建国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下的三大方针政策及成果,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及其成果。

4.思想文化: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双百方针的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教育方针的提出以及教育措施]二、探索、曲折(1956—1976)1.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对民主的破坏;新中国电影业。

2.政治(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文化:“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文化、教育的凋零。

三、新时期(1976-21世纪初)]1.经济:(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时尚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2.政治(1)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进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在国家和社会生活方面已经基本有法可依。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版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发展- 农业革命的意义2.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美洲文明-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政治制度3. 古代帝国与王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与影响-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兴衰- 汉朝的统一与扩张-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 封建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城市复兴与商业革命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基本教义-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 伊斯兰文明对世界的影响3. 东亚的统一与变革-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元朝的统一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与影响- 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与结果- 欧洲思想文化的变革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起源、特点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工人运动的兴起3. 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运动-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国家建设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过程与结果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与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四、当代历史1.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特点-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挑战-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3. 社会变革与文化多元化- 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与挑战- 教育、医疗的进步与普及4.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国际地位-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与合作结语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对古代至当代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历史现代史知识点高三

历史现代史知识点高三

历史现代史知识点高三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历史现代史知识点是他们备战高考的重要一环。

下面,本文将从现代史的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帮助高三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历史现代史知识点。

一、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为动荡的,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

同学们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关键政策。

二、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指19世纪末至今的一段时间,涉及到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

其中包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重要事件。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各大洲的历史背景,了解各国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国际组织的作用。

三、历史人物与思想在现代史中,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他们对于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马克思、列宁等共产主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为世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变革;还有孙中山、毛泽东等中国伟大的领袖,他们为中国的独立和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并分析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文化与艺术现代史不仅仅是政治和战争的历史,还有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运动和艺术潮流,例如文艺复兴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印象派绘画等。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和艺术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历史与现实关联历史与现实是密切相关的,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

高三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思考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是否可以用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他们也需要关注当下的历史事件和热点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历史现代史知识点,高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同时也能够对于现实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
全面建设时期(1957——196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波三折(1956—1957“探索”、1958—1960“挫折”、1960—1965“调整”),科技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967年1月,王洪文等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
1969年,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971年10月,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1972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建交联合声 明。
“文革”后两年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是“左” 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和危害最大的时期。政治上,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文革”后期,我国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思想文化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3: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
过渡时期(1949——1956)
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 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பைடு நூலகம்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徘徊时期(1976——1978)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其他类型的报刊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续表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续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 ,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