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隐公元年
国学宝典《春秋·左传》:隐公元年
国学宝典《春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
郑波克段与焉2
重点记忆 ※左傳是十三經之一---内容宏富,文辞典雅, 左傳是十三經之一--记事详明,议论精辟,扬善抑恶,褒贬分明,忠 于史实。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记述纷繁复杂的战争 及政治事件,又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生动鲜 明。尤其是外交辞令,曲回有致,委婉动听,刚 柔得宜。
十三经: 易经》 诗经》 十三经:《易经》 《诗经》 《尚书》 《仪 尚书》 礼》 《周礼》 《左传》 《公羊传》 《穀 周礼》 左传》 公羊传》 梁传》 尔雅》 礼记》 孝经》 梁传》 《尔雅》 《礼记》 《孝经》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焉:疑问代词,做状语时指处所,询问方法 时表示“哪里就” 时表示“哪里就”,“怎么可以”,“如何 怎么可以” 竟”等意。 ※对:回答。有卑对尊的色彩。(词语:应对 徐如,对答如流。)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强调式。“之”为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强调式。“ 助词。等于说:如何有过够?/哪里有个够?/ 助词。等于说:如何有过够?/哪里有个够?/ 有什么满足?等。厌:满足。“讨厌” 有什么满足?等。厌:满足。“讨厌”、 “厌倦”是引申义。 厌倦”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是双宾语结构。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 等于说:“给他安置一个合适的地方” 等于说:“给他安置一个合适的地方”。 ※毙:伤、病而倒。引申为:失败,垮台。杜 预注:毙,踣也。踣,倒。 ※鄙:边邑。后引申为见识浅,如:鄙人。又 引申为品格低下,即卑鄙。 ※贰:两属,即不忠。成语:三心二意/忠贞不 贰:两属,即不忠。成语:三心二意/ 二,引申为背叛,违命,离心离德等,如; 贰臣。
《左传》的注本及流传 左传》 自西汉起即有人对《左传》 自西汉起即有人对《左传》作注,东汉以 后对《左传》 后对《左传》作注的人更是接踵相继。晋杜 预将《左传》分年编附于《春秋》 预将《左传》分年编附于《春秋》之后用以 解释《春秋》 解释《春秋》,同时加进自己的注解,称作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对《春秋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对《 左传》和杜预的《 左传》和杜预的《注》同时作了新的注解, 合称《春秋左传正义》,后人收入《 合称《春秋左传正义》,后人收入《十三经 注疏》。清人的注本主要有洪亮吉《 注疏》。清人的注本主要有洪亮吉《春秋左 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 有今人的注译本主要有杨伯峻《 有今人的注译本主要有杨伯峻《春秋左传 注》、沈玉成的《左传译文》等。 、沈玉成的《左传译文》
《左传》经典30句及译文
《左传》经典30句及译文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
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传·昭公十一年》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
(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左传·阳公五年》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
《左传·闵公二年》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
(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
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左传·闵公元年》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批评:金圣叹)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通篇,要分认其前半是一样音节,后半是一样音节。
前半,狱在庄公,姜氏只是率性偏爱妇人,叔段只是娇养失教子弟。
后半,功在颍考叔,庄公只是恶人到贯满后,却有自悔改过之时。
(金圣叹)——————————初[1],“初”字起,后仍至“初”字结。
郑武公娶于申[2],曰武姜[3]。
生庄公及共叔段[4]。
庄公寤生[5],惊姜氏[6],故名曰“寤生”,遂恶之[7]。
一“遂”字,写恶得无理。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8],公弗许。
妇人率性,往往遂成家国之祸,如此类甚多。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9]。
公曰:“制,岩邑也[10],虢叔死焉[11],佗邑唯命[12]。
”一路写庄公俱是毒声。
其辞,音节甚短。
请京[13],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4]”。
谁与作此名,定是庄公自作之,盖故若尊宠之,以生其骄心。
庄公处心积虑杀其弟,此日便早定计。
祭仲曰[15]:“都,城过百雉[16],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7];中,省“都”字。
五之一;省“国”字。
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18],非制也[19],君将不堪[20]。
”一梦中人。
公曰:“姜氏欲之[21],焉辟害[22]?”子称母姜氏,是含毒声。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23]?不如早为之所[24],无使滋蔓[25]。
蔓,句。
难图也[26]。
蔓,句。
草,句。
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梦中。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含毒如此,人自不觉。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7]。
不敢便收,故且贰也。
只须禁之,便止。
公子吕曰[2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9]?欲与大叔,臣请事之;曲折。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30]。
”又一梦中人。
公曰:“无庸[31],将自及[32]。
”曰“自毙”,曰“自及”含毒如此,人自不觉。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33]。
盖庄公听之。
子封曰:“可矣。
厚[34],句。
将得众。
”梦中。
判断句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 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用判断句的形 式表达了因果 关系复句的内 容,主语说明 事情的结果, 谓语说明产生 的原因。翻译 时应加上“是因 为”。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或作国)之本也,威行 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陈涉世家) 子瑜者,亮兄谨也。 (赤壁之战)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
之参乘樊哙也。”
(史记·项羽本纪)
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成公四年)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 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雅量)
① “为”连接两个名词性 成分;
② “为”不是表示任何 具
体或抽象的动作; ③ “为”连接两项,其 中
一项是对另一项的解 释、说明。
是-代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代汉语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中的“是”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神灭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
为-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君王为人不忍。
——担任 ——成为 ——策划 ——做
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原文】元年①,春,王正月②。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③。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④?谓文王也⑤。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⑥?王正月也⑦。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⑧。
【注释】①元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②王正(zheng 争)月:周文王历正月。
周正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
③君:这里指鲁隐公。
隐公名息姑,鲁惠公之子,在位十一年。
周公八世孙。
隐,是溢号。
鲁国是侯爵,因为本书是以臣子的身份来叙述的,所以称公。
徐彦疏:“若左氏之义,不间天子诸侯皆得称元年。
若公羊之义,唯天子乃得称元年,诸侯不得称元年。
此鲁隐公,诸侯也。
而得称元年者,春秋托王于鲁,以隐公为受命之王,故得称元年矣。
”④孰谓:即谓孰。
说的是什么久。
⑤文王:即周文王。
姓姬名昌。
周武王的父亲。
武王起兵伐封,灭殷,建立周王朝。
⑥曷:疑问代词。
何,什么,为什么。
⑦王正月:何休注:“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料月也。
”王正月,即王的正月。
⑧大一统:重新统一的事业。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译文】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鲁隐公开始摄政的第一年。
“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
“王”指的是谁?指的是周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因为是周文王制定的正月。
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是“王正月”呢?这是表示重视周王朝统一的大业。
【原文】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①。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②,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③。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④,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⑤,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⑥。
【注释】①公:指鲁隐公。
隐公名息姑,鲁惠公继室声子之子。
因其弟桓公年幼,立他为太子即位,在位十一年。
平:治理。
何休注:“平,治也。
”反:同“返”。
桓:即鲁桓公。
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叙述句之双宾语句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叙述句。
如: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今天先学双宾语句。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因为离动词近,现代汉语叫它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
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离动词远,现代汉语叫它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或事。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如:给他一本书、拿给他一百元、问他两个问题、叫他老张。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比现代汉语复杂。
首先,跟现代汉语一样,含有“取予、询问、称说”等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赐”、“与”、“授”、“予”、“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
如:①《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活我,吾与女璧。
”(与,动词,给。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卫庄公说:救活我,我给你玉璧。
)③《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④《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紾,zhěn,扭折。
任国有个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仪和吃饭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娶妻和仪礼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那个人说:“按照礼仪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仪却可以吃饱,那还一定要礼仪吗?按照亲迎礼,就娶不到老婆,不按照,就会娶到老婆,那还一定要遵守亲迎礼吗?”屋庐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孟子。
孟子说:“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吃的重要。
郑伯克段于鄢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
5.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 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秋”是名词.)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 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 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谓之京城大(tà 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 为京城太叔。
大:《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焉。” 太: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 (2) 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 太,大也。《广雅》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 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您将打算怎么办?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 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無庸:不用,指用不着除之。 庸,用。 自及:自己赶上,即自取灭亡。 貳:指以前两属的地方。 廪延: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 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 直扩展到廪延。
不义:指不义的事情。 自毙:自己摔跟头。
毙:扑倒,倒下去。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 才有“死”义。 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姑:姑且。 之:代词,指共叔段自毙的事。
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 等着瞧吧。
国学经典《左传》名言精选
【导语】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著作的代表。
下⾯是分享的国学经典《左传》名⾔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左传》名⾔精选 1、政以治民,邢以正邪。
既⽆德政,⼜⽆威刑,是以及邪。
(《左传·隐公⼗⼀年》) 【译⽂】政治是⽤来治理变形的,⽽刑法是⽤来匡正邪恶的。
既没有德政,也没有威刑,因此才会产⽣邪恶。
2、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左传·昭公五年》) 【译⽂】当权者不应⽆故奖赏对⾃⼰有恩惠的⼈,不能⽆故惩罚与⾃⼰有私怨的⼈。
3、天道远,⼈道迩,⾮所及也。
(《左传·昭公⼗⼋年》) 【译⽂】天(⾃然界)道远,⼈道近,两者并⾮必然相关的。
(郑国星占家裨灶预⾔郑国将发⽣⼤⽕,⼈们劝⼦产按裨灶的话,⽤⽟器禳祭来避免⽕灾,⼦产以此话应对。
显⽰出⼦产清醒的意识,进步的思想。
) 4、民⽣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年》) 【译⽂】百姓的⽣计在于勤劳,只要勤劳⽣活就不会困乏。
5、⿁神⾮⼈实亲,维德是依。
(《左传·僖公五年》) 【译⽂】⿁神不是亲近哪个特定的⼈,⽽是亲近有德之⼈。
(古时虽有祭祀,但古⼈并不⾮全然迷信⿁神,⽽是将它与⼈事密切联系起来。
更强调⼈⾃⾝德⾏的重要。
) 6、多⾏不义必⾃毙。
《左传·隐公元年》 【译⽂】多⼲坏事,⼀定会⾃取灭亡。
7、⼈谁⽆过?过⽽能改,善莫⼤焉。
《左传·宣公⼆年》 【译⽂】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能够改正,那就没有⽐这再好的了。
8、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左传·襄公⼗年》) 【译⽂】众⼈的愤怒不可以触犯。
个⼈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9、《书》⽈:“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患。
《左传·襄公⼗⼀年》 【译⽂】《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10、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
春秋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左傳》隱西元年【傳】惠西元妃孟子。
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
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經】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傳】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書爵。
曰儀父,貴之也。
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
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薑,生莊公及共叔段。
莊公寤生,驚薑氏,故曰寤生,遂惡之。
愛共叔段,欲立之。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公曰:「制,巖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公曰:「薑氏欲之,焉避害?」對曰:「薑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
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
」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於鄢,公伐諸鄢。
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
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薑氏於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穀封人,聞之。
有獻於公,公賜之食。
食舍肉,公問之。
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左传-隐公·隐公元年
隐公·隐公元年隐公元年(左丘明)【经】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大学语文——第二课左传
文章 段落 段意 结构 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 序幕 1 争夺君位之战。 开端 1 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 2-3 高潮 4
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廷。
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
结局 4-5 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 姜氏安置于城颍。 尾声 6-7 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从文中具体找出表现他们性格特点的句子, 并简要分析。
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 性格特点
姜氏
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
不自量力、妄自尊大、 儿、弟 共叔段 弟、大叔 有勇无谋 庄公
儿、兄长、 老谋深算、薄情寡义 国君
对故事发展与高潮中三个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进行一 个简单的总结。 明确: ①姜氏作为两人母亲,却伙同自己喜欢的二儿子巧设 奸计,阴谋内外夹击,推翻大儿子的政权。(由此可 见姜氏的狡诈阴毒。) ②共叔段以弟攻兄,以臣犯君。(通过其犯上兵败 的经历,可见其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 ③庄公面对母亲与弟弟正在犯的错误,没有从母子 之情与手足情谊出发,给予及时的劝阻,而是采取 放纵的态度,并巧设缓兵之计,一步步将两个人引 入设计好的圈套,借用国君的身份打击二人。(可 见庄公的老谋深算,薄情寡义。)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轻率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庄公真 的后悔了吗?
庄公决不会为自己报复母亲的行为过于冷酷良心 不安,感到后悔。这场骨肉相残的斗争以庄公的 胜利而告终,但庄公并没有因此而稍释其恨。 从他流放母亲时发下的“不及黄泉,无相见”的恶 毒誓言可知。 吴楚材、吴调侯对庄公的“黄泉之誓”下的批语 是:
认为是郑伯之过 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 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 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 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 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 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导之以逆而反诛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讨其叛,庄公之用 心亦险矣。”
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曰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3期)《左传》疑难考辨一则赵 修(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提 要《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是一著名片段,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大叔完聚”的“完聚”,由于杜预和服虔注解有所不同,后世学者或主杜说,或信服解,争论不休,无有定论。
文章在否定众说的基础上,利用大量语言材料作证,认为“完聚缮”实乃三个动词同义连用,为整治义。
关键词左传完聚缮同义连用整治《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是一著名片段A,被《古文观止》及多家《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选入,影响极大。
其中“大叔完聚”的“完聚”,杜预注:“完城郭,聚人民。
”唐孔颖达疏:“服虔以‘聚’为‘聚禾粟’也。
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
‘完城’者,谓‘聚人’而完之,非欲守城也。
”现代各种辞书及众多学者也曾作过解释,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修葺城郭,积聚粮食。
《辞源》(2009年版):“完聚:①修缮城郭,积聚粮食。
”《大词典》、杨伯峻(1990:13)、沈玉成(1981:2)、李梦生(1998:3、7)、陈克炯(2004:301)释义同此。
(2)修葺城郭,聚集百姓。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完,修葺,指修城。
聚,指聚集百姓。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王守谦(1990:6、7)、杨荣祥(2003)释义同此。
此外,还有“抟聚其民”“修治城郭,集结兵力”“缮治城郭,收集粮草”“修治城* 本文为湖北民族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RZ1900003086)的阶段性成果。
A以下直接引文未标书名者,均出自《左传》。
·116·汉字汉语研究邑”“准备粮草”等解释A。
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不管是哪种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杜预或服虔注解的影响,其实二人的观点恐难以成立。
1.从语境看,不可能也不需要修城墙、聚粮食和百姓将“完”释为修葺城郭,“聚”释为聚集人民或禾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认为它们后面省略了宾语,二是认为它们在句中自带了宾语。
左传译注(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传】惠公(名弗湟)元(首,此处为第一夫人,原配)妃孟(排行,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子(姓,宋国君主姓氏)。
孟子卒,继室(续娶)以声(谥号)子,生隐公。
宋武公(名司空,武公18年生仲子,即公元前748年)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嫁,女人谓嫁曰归)于我。
生桓公(名允)而惠公薨,是以隐公(名息姑)立(立桓公为君)而奉(尊)之。
译文:鲁惠公姬弗湟的原配嫡夫人是宋国的长女,后称为孟子。
孟子去世以后,鲁惠公续娶了孟子的姪娣,后称为声子,因声子为妾,依照鲁国礼制,并未立为夫人。
声子生下了后来的鲁隐公—姬息姑。
宋武公子司空生了一个二女儿,出生的时候在她的手上有“为鲁夫人”的字样,因此后来就嫁给了鲁惠公,并且生下了后来的鲁桓公—姬允。
鲁惠公去世以后,息姑便尊奉允为君主。
【经】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强调这个正月是周历的正月)正月。
不书即位,摄(代理国君)也。
译文: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的正月。
《春秋》当中没有写公即位,是因为鲁隐公是辅助桓公代理国政。
三月,公及邾(国名,曹姓,鲁之属国)仪父(字)盟于蔑(姑蔑,鲁地,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四十五里处),邾子(爵名)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译文:三月,鲁隐公和邾国曹克在姑蔑进行盟誓。
由于邾国不是周天子册封的,因此《春秋》当中没有写爵位。
称表字“仪父”,是表示尊重。
鲁隐公代理国政希望和邾国交好,因此在姑蔑举行会盟。
夏四月,费伯(鲁大夫,费亭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旧治西南)帅师城郎(地名,位于鱼台县旧治东北十里)。
不书,非公命也。
译文:夏季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
《春秋》当中未写,是因为此项行动没有得到鲁隐公的任命。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译文]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要自取灭亡。
[出典] 《左传隐公元年》注:1、【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解释】: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3、【近义词】: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自食其果4、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
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
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
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便出于此。
5、日本列岛地震火山活跃频繁,地域狭窄,资源匮乏,生存方式单调、民族恐怖心理严重,心胸狭窄。
大陆中国地广物繁,经济富庶,生存环境稳定回旋余地大,日本岛民的偏颇心理妄想霸占中国。
几千年来日本骚扰祸害中国,掠夺欺辱中国成性。
二战日本战败投降,遭受日本欺凌的中国人,幻想用良心宽容对待日本,换来的是绝不认罪,日本分裂吞占中国至今贼心不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上帝欲让其亡,必欲其狂!。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表示否定。
几个固定结构
3.既而……
不久……
副词性结构,由副词“既”和连词
“而”凝成,表示某事过后又发生一件与
之相关的事情。
4. …… 若之何(若何)? …… 怎么办?
动词性结构,用于询问句句尾,表示
“……该怎么办?”
“郑伯克段于鄢”之含义
《左传·隐公元年》: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 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 也。”
郑伯克段于鄢之含义郑伯克段于鄢之含义左传左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关于互文关于互文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几个固定结构
1.唯(惟)……是(之)…… 只……
宾语提前的固定结构,表……之有?
有何(有什么)……
宾语提前的固定结构,用疑问的形式
关于互文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 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唐贾公彦《仪礼疏》
关于好兆头的古文
关于好兆头的古文
好兆头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预示着吉利和好运。
以下是古文中关于好兆头的一些描述和描写:
1. 《左传》:“其兆或改,或失,或乱,或札。
及其中人,无
不有过,非曷然!”这句话出自《左传·隐公元年》中,意味着
当好兆头出现改变、消失、混乱、中断时,人们会陷入困境或面临不幸。
反之,如果好兆头出现稳定不变,人们就会获得好运。
2. 《庄子》:“狐死兆见,吉祥。
”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
狐狸被认为是吉祥的兆头,其死亡的出现被视作好兆头,并象征着吉祥。
3. 《礼记·曲礼上》:“阴气盛则长杀,阳气盛则长决,庶事终
则复盛,躁则凋折,逊则长入,隆则乘上。
”这段话提到了一
种对好兆头的描述,当事物的阴阳气盛时,会出现各种吉利的现象,如歌舞嬉戏的兴盛、庄稼的繁茂等。
4. 《淮南子》:“天见吉祥即,重子不为晚。
”这句话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意思是当天空出现好兆头的时候,及时重视
并行动,不要等到事情变晚,来不及获得好运。
这些古文中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好兆头的观念和意义,认为好兆头的出现预示着吉祥、福祉和好运的到来,需要给予重视并及时行动,以获得更多的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公·隐公元年隐公元年(左丘明)【经】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缓,且子氏未薨,故名。
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八月,纪人伐夷。
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
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
公立而求成焉。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
公弗临,故不书。
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
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
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
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
请师于邾。
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
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不书,非公命也。
新作南门。
不书,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众父卒。
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译文作者:佚名鲁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
孟子去世后,续娶个姬妾叫做声子,生了隐公。
宋武公生女公子仲子。
仲子生下来就有字在手掌上,字是“鲁夫人”。
意思是她将做鲁国的正室夫人。
所以仲子嫁给我国,生了桓公。
不久惠公逝世,因此隐公摄政,却奉戴桓公为鲁君。
元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由于他只是代理国政。
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
由于邾仪父还没有受周朝正式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
隐公代行国政而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夏季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
《春秋》没有记载,因为不是奉隐公的命令。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降生时是脚先出头后出的,这是难产,使姜氏很惊讶,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且很讨厌他。
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肯答应。
等到庄公继位为郑国国君,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
其他地方都可以听命。
”姜氏又改请求封京城,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就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
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会忍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得到满足?不如及早作安排,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得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
您暂且等着吧!”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
”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
”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扩大到廪延地方。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
势力一大,将会争得民心。
”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而会崩溃。
”太叔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
”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
京城的人反对太叔。
太叔逃到鄢地。
庄公又赶到鄢地进攻他。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国。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
”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来的意思。
不说“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困难。
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不久以后又后悔起来。
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不久以后又后悔起来。
郑庄公听了颍考叔的意见。
庄公进了隧道,赋说:“在大隧中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大隧外,多么舒畅啊。
”于是作为母子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大影响到庄公。
《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给你的同类。
’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秋季,七月,周平王派遣宰咺来赠送鲁惠公和仲子的吊丧礼品。
惠公已经下葬,这是迟了,而仲子还没有死,所以《春秋》直接写了宰咺的名字。
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下葬,诸侯都来参加葬礼;诸侯五个月后下葬,同盟的诸侯参加葬礼;大夫三个月后下葬,官位相同的来参加葬礼;士一个月以后下葬,亲戚参加葬礼。
向死者赠送东西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预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于礼。
八月,纪国人讨伐夷国。
夷国没有前来报告鲁国,所以《春秋》不加记载。
发现蜚盘虫。
没有造成灾害,《春秋》也不加记载。
鲁惠公的晚年,在黄地打败了宋国。
鲁隐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讲和。
九月,和宋人在宿地结盟,两国开始友好起来。
冬季,十月十四日,改葬鲁惠公。
隐公不敢以丧主的身份到场哭泣,所以《春秋》不加记载。
惠公死的时候,正好遇上和宋国打仗,太子又年幼,葬礼不完备,所以改葬。
卫桓公来鲁国参加葬礼,没有见到隐公,《春秋》也不加记载。
郑国共叔段叛乱,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
卫国人替他进攻郑国,占领了廪延。
郑国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南部边境,同时又请求邾国出兵。
邾子派人私下和公子豫商量,公子豫请求出兵援救,隐公不允许,公子豫就自己走了,和邾国、郑国在翼地会盟。
《春秋》不加记载,因为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
新建南门,《春秋》不加记载,也由于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
十二月,祭伯来,并不是奉了周王的命令。
众父去世,隐公没有参加以衣衾加于死者之身的小敛,所以《春秋》不记载死亡的日子。
参考资料:杨伯峻《白话左传》& 沈玉成《左传译文》分享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