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层面看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甄嬛传》对语音隐喻的阐释
《甄嬛传》对语音隐喻的阐释作者:何旻泽屈荣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学。
《甄嬛传》中的人名、人物语言内容的语音隐喻内涵丰富,使得该剧风格独特、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造出无限的遐想。
关键词:隐喻;语音隐喻;《甄嬛传》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91-022013年上半年最火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甄嬛传》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剧中多采用隐喻等手段来增强台词的渲染力,尤其是语音隐喻,如音同形异义异类语音双关、暗语黑话、双关和语音仿拟等。
语音隐喻现象在这部剧的台词中运用极其广泛,这样使得该剧风格独特、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造出无限的遐想。
本文主要以《甄嬛传》为例,采用隐喻学理论,对语音隐喻的定义、《甄嬛传》中人名语音隐喻、《甄嬛传》中诗文引用中的语音隐喻、《甄嬛传》中暗语、押韵表达、民族文化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甄嬛传》中语音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提供认知理据。
一、隐喻与语音隐喻的关系近年来,隐喻一直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隐喻被运用在各种理论当中。
认知语言学的代表Lakoff和Johnson:“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
”[1]表明隐喻的焦点根本不在语言,而在人利用一个概念领域去说明另一个概念领域,或者说是概念领域之间的映现,即一种语域可以系统的用另一种语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
它是一种认知活动,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说隐喻绝对是日常语言中的中心问题,跨领域的映现这一原则也适用于诗歌语言。
隐喻是以认知主体和背景为基础,表达出两种不同事体的本体和喻体,它们在互动矛盾的认知过程中,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从而得出其中所要表达的隐喻意义。
例如:Teachers are gardeners.(老师是园丁。
论语音隐喻
第15卷 第6期红河学院学报Vol.15 No.62017年12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Dec.2017论语音隐喻赵 勇(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与语音有关的词语和结构修辞格以及象征与隐喻的关系,发现“跨域喻指”隐喻理论解释与语音有关的词语修辞格理据性不足,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像似性,跨域也没有创造意义上的像似性,跨域只是建立在语音相似或相同的基础之上,可称之为语音转喻。
跨域喻指可以解释与语音有关的结构修辞格,因为它们基于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的像似性。
因此,语音修辞的语音隐喻之说,缺乏全面性和充分性的解释,而用像似性和象征性解释语音修辞更具理据性、全面性和充分性。
关键词:语音修辞;隐喻;语音隐喻;语音转喻;像似性;象征性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7)06-0069-04收稿日期:2017-06-22作者简介:赵勇 (1969-),男,陕西蓝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一 前言Ivan Fonagy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一文中首次提出语音隐喻,主要研究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像似性问题。
[1]19李弘指出Ivan提出的语音隐喻只是涉及语音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像似性问题,主张按照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概念从语音层面来分析“跨域喻指”的“语音”隐喻现象,并分析了英语和汉语中语音隐喻的六类表现形式。
[2]70-74随后,国内诸多学者都沿用李弘的观点用“跨域喻说”来解释与语音有关的各种修辞现象。
[3-5]笔者在语音修辞的界面研究中发现,跨域喻指可以有理据地解释与语音有关的结构修辞格,但解释与语音有关的词语修辞格理据性不足。
因此,用语音隐喻来解释语音修辞尚未具备全面性,把语音双关、语音仿拟、语音借代都归入语音隐喻范畴有过于概括化之嫌。
本文从分析与语音有关的修辞入手,以此为基础分析跨域喻说之法用于语音修辞的龃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作者:王雪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06期摘要自1999年“语音隐喻”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以来,尚未有国内外学者对其做过全面系统的论述。
本文以“两域映射”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对俄语广告语中的语音隐喻现象进行初步探索,分析其生成机制,以期得到更多学者对语音隐喻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语音隐喻“两域映射”理论俄语广告语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人类的语言最开始是通过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普遍认知的工具。
目前对于隐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法和语义层面,相对而言,在语音层面,即语音隐喻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1999年,匈牙利学者Ivan Fonagy首次提出了“语音隐喻”这一术语,并从语音及其所表达意义之间象似性这一角度对语音隐喻展开研究,但并未对语音隐喻作出明确的界定。
在国内最早对语音隐喻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研究的学者是李宏教授他结合Ivan Fonagy的“语音隐喻”观点,从语音修辞的视角出发对汉英语言中语音隐喻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尽管李教授的研究在语音隐喻的分类方面出现了重复现象,但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了对隐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两域映射理论”。
自此之后,语言学界掀起了一股“隐喻热”,中外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对隐喻的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范畴扩展到认知领域当中。
“两域映射理论”为语音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基于国内外学者目前并未对语音隐喻做出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以中俄广告语中的语音隐喻为例,利用“两域映射理论”对语音隐喻的生成机制进行尝试性解读。
1“两域映射”理论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 指出,隐喻并不单单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于我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认知方式,他们为隐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跳出了传统的修辞学的框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隐喻形成的机制以及运作方式上。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论文导读::网络流行语。
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
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
喻体:一枝花本体:我。
喻体:浮云本体:生活中的一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转喻,喻体,本体,认知工具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体现为互联网文化;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与大量隐喻与转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1. “人生就像是一个”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
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
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
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隐喻和转喻开始成为认知语言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近些年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不断进步,使得隐喻和转喻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为是一种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绝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
它们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是以“邻近性”为基础,通常发生在同一域内。
本文根据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对汉语中的水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有哪些?2.水的概念是如何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3.汉语中水隐喻背后的体验和文化影响有哪些?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论文发现水可以转喻为“自然”,同时也可以隐喻到许多抽象的认知域。
在阐述水隐喻时选取了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点作为切入点,分别从水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水的功能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的形成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对论文中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试析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
试析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作者:王小飞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8期内容摘要: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
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关键词:隐喻语音隐喻谐音歇后语一、引言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诙谐、形象的特点。
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有很多,他们大多是从歇后语的来源、结构、语法、功能、修辞作用及其所蕴藏的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但很少有人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单独而具体的阐述。
本文尝试以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出发,在总结归纳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分析,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二、理论概述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指出,隐喻是我们谈论或思考抽象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即“conceptual domain (A) is conceptual domain (B)”,也就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影射(map)。
概念域之间的认知影射是隐喻的核心成分。
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影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
在Lakoff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隐喻理论进行研究。
Ivan Fonagy (1999)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主要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
新闻标题中的语音隐喻及功能
意志和决心。
日 的“ 报》 廖辉 : ‘ ’ 名 ” “ ” , 表明 了竞技项 目, 一 举 成 ,举 字 既
又道 出了比赛 的结果 , 可谓构思 巧妙 , 一箭双雕 。 3 .音似 。音似 是利 用词 语 的语 音 相似 性 , 择 对应 词 选 语, 使标题语 言形成表里 鲜 明的对 比, 分利 用读 者联 想力 充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 研业务费专项 资金 资助 (uprdb eFna et e a hFnso t etl n e i Spoe y h udm n l s r ud rh Cn a U i r- t t aR e c f e r v s
t s ( L 0 C 0 i ) D 1 CA ) e
2 1 5月 0 1年 第3 0卷第 5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a o i ni n o eeo E ua o or l f l gi gC l g f d ct n n Heo a l i
Ma 01 y2 1
Vo. 0 No 5 13 .
di1.9 9ji n 10 — 86 2 1 .5 02 o:0 3 6/. s.0 1 7 3 .0 10 .5 s
中图分类号 : 22 2 G 1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 5— 16— 2 10 —7 3 ( 0 1 0 0 3 0
作为新闻报道的 眼睛 , 闻标题 是否 能 吸引读者 , 常 新 通 在于标题是否具有吸引读 者眼 球的 标新立 异之 处。巧用语 音隐喻制作新 闻标 题 , 是增 强标题 魅力 、 正 吸引读者 的有效 方法。在新闻标题 中 , 语音隐喻 的运用是很 常见 的。本文 以 汉语和英语新 闻标题 为例 , 探讨建立 于语音相似 基础之上 的
语音隐喻探析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 5 期
V .5 N . d 2 o2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 l f hncu o aUde yH a 8 n oh n曲) oma 0 ashnN r l r 商t( 皿 I e dScds o C m v l a c
一
、
《 语音隐喻初探》一文 中,主张根据 Lko 等认知语育学家的观点解释语音隐喻。 aef
目前学术界对隐喻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应从唯实的角度对隐喻进行定义。可以认为隐喻是在 彼类 事物 的 暗示之 下感知 、体验 、想象 、理解 、谈 论此类 事物 的心理行 为 、语言行 为和 文化 行为 。从 隐喻 的 实质看 ,隐喻直接表现为一定的语言修饰 , 但是却暗示着深层的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从隐喻的过程看,它 是一 种重 要 的认知手 段 和思维过 程 ,表现 为两类 事物 之 间的联 系。人类 的认 知力 就是植 根于 这种 通过 隐喻将 两个 事物 联 系起来 的能 力 中。 在思维的过程中,当我们简单生硬地将两个分属不同经验范畴的事物放在一起,……所发生的最重要的 事……就是我们的思维立刻努力把他们联系起来。理解力是一个联系事物的感官 ,它的工作方式就是建立联 系。而且它可以用两个任意的事物以无数不同的方式联系起来。 ( i a s 96 i a s Rc r ,13 )Rc r 在谈 到隐喻的分 hd hd 类时,提 出一类隐喻的两个部分一 要旨 (eo Tnr )与载体 ( t l V e 蛐c )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似性。甚至有学者认 为从 某个 特 点的角 度看 ,任何 事物都 可 以与另一 事物相似 。从语 音 的层面 看 ,在 每种 语言 中 ,存 在着 大量 的 同音异义字 ( ,这就为语音隐喻提供了语言基础,为 以语音相似为基础而构建的隐喻思维 以及解读语音 词)
《甄嬛传》对语音隐喻的阐释
《 甄嫒传》 对语音隐喻的阐释
何 曼 泽 .屈 荣 英
( 辽 宁师 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辽 宁 大连摘Biblioteka 1 1 6 0 2 9 )
要: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兴起 , 越来越 多的人采用这种新 的研 究方法来研究语言学。 《 甄娠传》 中的人 名、 人物语言
被 运 用 在 各 种 理 论 当 中 。认 知 语 言 学 的代 表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 “ 隐喻在 日常生活 中无处不在 , 不仅在语言 中, 而且
在我们思维和行动 中都是 这样 。” n 羡明隐喻 的焦 点根本不
在语 言 , 而在人 利用 一个概念领域去说 明另一个 概念领域 , 或者说是概念领域之 间的映现 ,即一种语域可 以系统的用
指借助其能指的相似或相 同的语音成分所进 行的相互 联想, 它是一种从语音层面进行 的概念系统 中的跨域 映射。但是 按照 L a k o f对 隐 喻 的 定 义来 研 究 语 音 隐喻 ,似 乎 I v a n
、
隐 喻与 语 音 隐喻 的关 系
近年来 , 隐喻一直成为众多学者讨论 的热点话题 , 隐喻
内容 的语 音 隐喻 内涵丰 富 , 使 得 该剧 风 格 独 特 、 寓意深刻, 给 读 者 留下 了深 刻 的 印 象 , 创 造 出无 限 的遐 想 。
关 键 词 : 隐喻 ; 语 音 隐喻 ; 《 甄 娠传 》 中图 分 类 号 : H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4 ) 1 0 — 0 1 9 1 — 0 2
语 言。隐喻是 以认 知主体和背景为基 础 , 表达 出两种不 同事 体 的本体和喻体 , 它们在互动矛盾 的认知过程 中 , 主体 再结
试析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
歇 后 语 是 汉 语 中所 特 有 的 语 言 现 象 ,而 谐 音 歇 后 语 又 是 其 中
一
种 独 特 形 式 。歇 后 语 前 半 部 分
的喻体是始 发域 ,后 一部分 的本
体 是 目标 域 ,对 歇 后 语 的理 解 离 开 了 任 何 一 方 都 会 有 困难 。 而 在 谐 音 歇 后 语 中 ,本 体 只 要 根 据 音
试析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
回 王 小 飞
内容 摘 要 :语 音 隐喻 这 一术 语 是 国 外 学者 F o n a g y  ̄1 9 9 9 年 提 出的 ,但 他 对 这 一 现 象 的 论 述 主 要 限 于 语 舌 ( 或 发音方式) 和 所 表 意 义 之 间象 似 关 系 。 本 文 所 说 的语 音 隐 喻 基 于 李 弘 教 授 的观 点 ,依 靠 L a k o f f 等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的 隐 喻理 论 , 从语 音 层 面探 讨 汉 语 歇 后 语 中 “ 跨 域 喻 指 ” 的 隐 喻 现 象 , 以找 到 对 谐 音 歇 后 语 新 的理 解 机
式 相 近 ,书 写 形 式 和 意 义 不 同 的
以对双关歇 后语 的跨域 映射要再
结 合语境进行联想 。
把语音 隐喻看作 是从语 音层 面来 论述 “ 跨域喻指 ”的隐喻现象 。
三 、谐 音 歇 后 语
【 2 】 串起来 的螃蟹一横 行不 了 啦。 “ 横 行 ”指 ( 螃 蟹 ) 横 着 爬 ,实 际上 这 里是将 “ 横 着爬 ” 作为喻体 ,跨域 喻说本 体 的 “ 蛮
但很少有人对谐 音歇 后语进行 单独而具体 的阐述 。本文 尝试 以隐喻理 论为基础 ,
试析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
试析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作者:王小飞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8期内容摘要: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
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关键词:隐喻语音隐喻谐音歇后语一、引言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诙谐、形象的特点。
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有很多,他们大多是从歇后语的来源、结构、语法、功能、修辞作用及其所蕴藏的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但很少有人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单独而具体的阐述。
本文尝试以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出发,在总结归纳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分析,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二、理论概述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指出,隐喻是我们谈论或思考抽象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即“conceptual domain (A) is conceptual domain (B)”,也就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影射(map)。
概念域之间的认知影射是隐喻的核心成分。
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影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
在Lakoff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隐喻理论进行研究。
Ivan Fonagy (1999)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主要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在分析隐喻属性时,我们发现网络词汇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引申性,能够在不同语境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联系;而在转喻属性方面,网络词汇则展现出稳定的概念转移和隐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隐喻和转喻属性受到用户个体认知特征和社会语境的共同影响。
理论探讨部分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深入探讨了网络词汇隐喻和转喻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
研究结论指出,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展望中,我们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深化对网络词汇的认知研究,拓展研究范围,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词汇、隐喻属性、转喻属性、案例分析、影响因素、理论探讨、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是一个日益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在网络上产生的词汇也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的特点和属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包括丰富的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传播和表达作用,而且在网络语言中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功能。
对于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运用和演变规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涌现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不同于传统语言中的词汇,网络词汇往往更富有创意和趣味性。
这些词汇能够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有效地传达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
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网络语言的内涵,还可以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网络词汇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增长,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隐喻是人类语言交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做类比,来传达出一种隐含的意义。
语音隐喻指的是通过语音形式来进行隐喻表达的情况。
在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中,语音隐喻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语音形式上的巧合,与语音本身的结构和规律无关。
近年来随着“两域映射”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兴起,人们对于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两域映射”理论是指人类语言和其他知觉域的关系,即一种认知模式,通过将一个领域的经验、感觉和行为与另一个领域的经验、感觉和行为相结合,来表达出一种新的含义。
这种映射关系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它们都是基于一种认知的共通性和类比能力。
在语音隐喻的生成中,“两域映射”理论认为,有许多语音特征和声音特点与人类感知和行为中的某些特征和特点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
高低音调变化和物体的高低位置感知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高音调对应着物体的高位置,低音调对应着物体的低位置。
类似地,音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声音的强度与物体的力度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映射关系。
通过这种映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语音的特征来表达出一些隐含的意义。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高低音调变化来表达出一些情感色彩,如高音调表示喜悦、兴奋,低音调表示沮丧、悲伤。
这种通过音调和情感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声音的音色和语音中的感知和行为也存在着映射关系。
高音调和尖锐的声音往往让人感到刺耳和紧张,而低音调和柔和的声音则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这种音色和感知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我们在语音表达中可以通过音色的选择来传达出一些隐含的含义。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的生成机制可以解读为一种基于感知和行为的类比过程。
通过将语音特征与人类感知和行为中的特征相结合,来表达出一种隐含的意义。
这种基于映射关系的语音隐喻生成机制,使得我们可以在语言交流中更加灵活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语音隐喻是指在语音交流中,通过词语的暗示、借指、象征等手法,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和比较,以产生意义的一种修辞语言现象。
在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中,可以运用“两域映射”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
“两域映射”理论指的是将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看作两个不同域,之间存在映射关系。
语音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与非语言系统之间存在多种映射关系,包括声音和意义、音调和情感、语音特征和感觉特征等。
在语音隐喻生成机制中,可以通过两个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语音隐喻的产生。
声音和意义之间的映射是语音隐喻生成的基础。
不同的语音特征,如音高、音量、语速等,往往与不同的情感和语义相对应。
声音高亢、音调起伏较大可以表示兴奋、悲伤等情感状态。
当说话人用这些具有情感特征的声音表达某个观点或情感时,听者可以通过声音和情感之间的映射,理解说话人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这种声音和意义之间的映射,为语音隐喻的生成提供了基础。
语音特征和感觉特征之间的映射也可以用于语音隐喻的生成。
语音特征包括音高、音量、音速等,而感觉特征包括颜色、形状、温度等。
通过将语音特征映射到感觉特征上,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语音隐喻。
说话人用高音调表示某个概念时,听者可以将高音调与“高”联系起来,联想到高大、高尚等含义。
通过运用“两域映射”理论的视角解读语音隐喻生成机制,可以发现语音与意义、情感、感觉等之间存在着多种映射关系。
这种映射关系为语音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在语音交流中,人们通过语音特征、音调等方式产生并理解各种隐喻,从而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意义表达。
深入研究语音隐喻生成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音交流中的意义生成和传递。
应用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认知概论
2017.11隐喻又称简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隐喻即用一种物体表现另一种物体,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容使描绘更加清晰。
隐喻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因而对认知有重要意义。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隐喻的用途愈加多元,隐喻不仅应用在文学诗歌领域,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领域都有一定价值。
本文基于应用语言学理论探究隐喻的特征,分析其内涵、模式特点及应用途径,加深对这一手法的理论研究。
隐喻作为修辞手法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为人所关注,亚里士多德将隐喻定义为“一种可以替换的概念”,认为通过隐喻能获得新的认知。
他通过多种方法研究隐喻,将隐喻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分析,使之与社会文化以及社会认知密切结合,以此形成了前期较为科学合理的隐喻研究。
后世对隐喻的研究往往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尤其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时以单一的逻辑思维作为研究方法,这使隐喻研究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大部分语言学家从认知和语言两方面研究隐喻,并将语言运用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此形成了以应用语言学为基础的隐喻研究。
应用语言学主要从实际运用出发,在符合语言框架的前提下考虑句法、词义、交际目的、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隐喻,将研究重心从系统逐渐转向具体语用,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形式。
语言学家卡梅伦认为应建立多方位的研究体系,他将隐喻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个层次为理论层次,主要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第二个层次为处理层次,描述隐喻在实际运用中的处理状况;第三个层次为神经学层次,主要研究隐喻在神经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重要意义。
一、隐喻的模式特点1.阶段模式阶段模式是研究隐喻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形式逻辑为主,通过间接比喻表现语言特征。
该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对文字的认知和理解,其中最基本的是环境,只有先了解表面意思才能对隐喻进行深刻的剖析;第二阶段就是深刻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需要挖掘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从语音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谐音双关歇后语
从语音隐喻角度试析汉语中的谐音双关歇后语尹化玲【摘要】汉语中的歇后语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它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性,而且贴近生活、诙谐而形象.谐音双关歇后语是歇后语的一种,且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从认知语言学语音隐喻的角度对歇后语中的谐音双关歇后语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理解谐音双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1【总页数】2页(P103-104)【关键词】隐喻;语音隐喻;歇后语;谐音双关歇后语【作者】尹化玲【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汉语中的歇后语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诙谐而形象的一种语句。
它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性,而且贴近生活、感情真实。
之前对歇后语的研究有很多,他们大多是从歇后语的来源、结构、语法、功能、修辞作用和歇后语所蕴藏的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
我们知道歇后语包括喻义歇后语和谐音双关歇后语。
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有人对谐音双关歇后语进行单独而具体的阐述。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语音隐喻的角度对歇后语中的谐音双关歇后语进行分析,以找到理解谐音双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语音隐喻是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它是从语言层面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的一种隐喻。
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看作是我们谈论或思考抽象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
隐喻可以被理解为“conceptual domain(A)is conceptual domain(B)”,也就是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影射。
概念域之间的认知影射是隐喻理论的核心成分[1]。
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影射(map)到另一个概念域上,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
对隐喻的理解涉及五种因素: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和语境。
汉语广告语中的谐音隐喻
汉语广告语中的谐音隐喻引言语言始源于语音, 因此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 就必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 不可小视。
了解和掌握语音隐喻不仅有利于丰富语言表达、加深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而且对于开拓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大有裨益(李弘2005) 。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Ivan F o nagy于1999年首次提出的, 他主要是从语音(或发音方式) 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对其进行论述的。
在他的论文“ Why Iconicity ” (1999) 中, 总结出三条原则。
李弘(2005)认为,F o nagy所说的“语音隐喻”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指对象之间象似性的问题, 即能指与所指之间象似性的问题。
( 李弘2005) 她主张, 严格按照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的定义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她对语音隐喻作了初步的分类:1) 音同形异义异类隐喻(HomonymMetaphor)。
其中又包括音同形异义异(homophone) 、音异形同义(homograph) 、完全音同形同义异(perfecthomonym);2) 歇后语和诗文对联;3) 基于完全音同形同义异的语音双关(如禁忌语);4) 语音仿拟(Parody);5)押韵表达;6)黑话、暗语;7)民俗文化中的语音隐喻(如委婉语)。
1、汉语谐音隐喻汉语经常运用语音的相似性来构建语音隐喻。
谐音是利用汉语字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这一特殊语音条件, 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特殊语用策略或修辞手段。
谐音涉及同音词或近音词, 因而谐音可大致分为两类: 同音谐音和近音谐音。
谐音隐喻是运用谐音手段来进行“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作为表义文字, 汉语中字词的音、义、形之间有着特殊的配合关系。
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可以组合成400多个音节, 加上四声的区分, 汉语的音节总数也不过1200 多个。
有限的语音形式需要承载丰富的语义内容, 这就使得汉语的词汇中出现大量音同或音近的字词。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
“两域映射”理论视阈下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
“两域映射”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拉卡弗特提出的一种方法论,用于解释语言中的隐喻。
在此理论视阈下,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通过将不同领域之间的概念进行映射而实现的。
具体来说,就是将一个领域中的概念通过相似或类比的方式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中,从而达到理解或表达的目的。
在语音隐喻生成机制方面,也可以运用“两域映射”理论来解释。
例如,在一段话中出现“他的声音像一把锐利的刀子”,这里就运用了一个语音隐喻,即将“声音”这一概念映射到了“刀子”这个领域中,进行了一种类比的比喻。
这样一来,听者就可以从锐利的刀锋形象中联想到“声音”有尖锐、刺耳等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句话。
此外,语音隐喻生成机制也经常涉及到音位的使用和变化。
例如,在英语中,“k”和“g”的区别在语言的发音上就是气流是否被阻隔的区别。
将这一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中,可以想象成一个门或障栅的打开或关闭,因此“k”可以被类比为“关闭”、“拒绝”等含义,“g”则可以被类比为“打开”、“通过”等含义。
这样就可以利用音位的变化来实现语音的隐喻功能。
综上所述,“两域映射”理论可以被运用到语音隐喻生成机制中,通过将一个领域中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中来实现语音隐喻的表达和理解。
这也为我们理解语言的多层次和多维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l _ l 7 No . 4 Aug . 2 01 5
t
语言学研 p 日 嗣于 H , 1 究J 】
D O I : 1 0 . 1 4 1 6 8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5 7 2 . 2 0 1 5 . 0 4 . 1 3
从 语 音 层 面 看 跨 域 喻 指 的 隐 喻 现 象
其中理查兹richards提出了隐喻研究中著名的互相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指出隐喻是人类omnipresentprinciplelanguage此后布莱克black将此理论发展成为专门解释隐喻意义产生的互动理论纪80年代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发表了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conceptsystem理论这一理论将隐喻纳入了思维和认知的研究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不仅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用某一领域的认知经验去解释和感悟另一领域事物的认知活动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考察和诠释隐喻认知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 凤 贤
( 辽 东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辽 宁 丹 东 1 1 8 0 0 3 )
摘 要 :从 语 音层 面来 看 ,几 乎 所 有 语 言 中 都 存在 着 大 量 的 同 音 异 义 字 ( 词) ,这 就 为 以谐 音 双 关 为 主 要 形 式 的 语 音
隐 喻 的产 生提 供 了语 音条 件 。所 谓 语 音 隐 喻是 指 不 同 的 所 指 通 过 其 能 指 所 具 有 的 相 同或 相 似 的 语 音 成 分 在 语 音 层 面 上 所 进
理论 ,这 一理 论将 隐喻纳 入 了思维 和认 知 的研究 领 域 。从认 知语 言 学角度 来 看 ,隐喻 不仅是 语 言运 用
( 2 )发 音 器 官 的运 动 与身 体 姿 势 保 持 一 致 的
原则。
中的一种 极具 创造 性 的修 辞手 段 , 也 是 一 种用 某 一
领域 的认 知经 验 去解 释和感 悟 另一 领域 事物 的认 知 活动 ,概 念 隐喻理 论 为我们 在更 广 阔 的领 域 中考察 和诠 释 隐喻认 知 功能提 供 了理论 基 础 。然 而 , 目前 对 隐喻认 知功 能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语义 和语 法两个
一
、
语音 隐喻 的提 出
虽然 隐喻 研究具 有 两千 多年 的历 史 ,然而 语音 隐喻 却 是 一 个 崭 新 的 话 题 。1 9 9 9年 ,I v a n F 6 n a g y
发 表 了题 为 Wh y I c o n i c i t y一 文 ,文 中他 第 一次提 到
第1 7卷 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辽 东学院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E a s t e r n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修 辞 手段 。然 而 ,现代 隐喻 的研 究 已大大 超 出了修
种 重要 的 隐喻认 知方 式 。本 文将 在 国 内外 学者研
究 的基础 上 ,运用认 知 语言 学理论 从语 音层 面来探
辞 学 范畴 ,越来 越 多 的学者 开始从 不 同角 度探 索隐 喻 的 本 质 、 功 能 及 工 作 机 制 。 其 中 , 理 查 兹 ( R i c h a r d s )提 出 了 隐 喻 研 究 中著 名 的 “ 互 相 作 用
人类语 言 中充 满 了 隐 喻 ,隐 喻研 究 源 远 流 长 。
作为 语言 系统 的最 基本 层 面理应存 在 隐喻 现象 ,也
就是 说 ,语 音 隐 喻 ( P h o n e t i c Me t a p h o r ) 也 必 然 是
一
以亚 里斯 多德 为代 表 的传统 隐喻 理论将 隐喻归 属于 语 言 修辞 范畴 ,认 为 隐喻 只是一 种用来 修 饰话语 的
行的概念 系统 中的跨域 映射 。本 文从 隐喻认知 角度探讨语音层面所存在的跨域喻指 的隐喻现 象。
关 键 词 : 隐喻 ;语 音 隐喻 ; 能指 ;所 指 中图 分 类 号 :H 0 1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8 5 7 2( 2 0 1 5 )0 4— 0 0 6 4— 0 6
( 3 ) 不 同程 度 的紧 张 、延 时 、言 语 速 度 反 映 出不 同种类 情感 的原 则 。 在 F 6 n a g y看来 ,人 的发 音器 官 会 因所 表达 情 感 的不 同而 变化 。例 如 ,在表 达生 气 、愤怒 、藐 视
或憎 恨 等消极 情 感 时 ,发 音器 官 会 处 于 紧 张 状态 , 并 导致 咽喉 肌 肉收缩 ,传 递 的是一 种不 友好 或敌 对 的情 绪 ;在 表达 悲伤 或痛 苦等 情感 时 ,舌头 会 自动 向后 使 劲 ;在表 达高 兴或 温柔 情感 时 ,舌 头会 向前
理 论 ”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 o r y ) ,指 出 隐喻是 人类 “ 语
言 无所 不在 的原 理 ” ( t h e o mn i p r e s e n t p r i n ci p l e l a n —
讨 跨 域喻 指 的隐喻 现象 。
g u a g e ) 。此后 ,布 莱 克 ( B l a c k ) 将 此 理 论 发 展 成 为专 门解 释 隐 喻 意 义产 生 的 互 动 理论 。2 0世 纪8 0年代 ,莱考 夫 ( L a k o f)和 约翰 逊 ( J o h n s o n )
了 “ 语 音 隐喻 ” (p h o n e t i c me t a p h o r )这 一 语 言学 术 语 ,并 根 据 语 音 的发 音 方 式 和 所 表 达 意 义 之 间存在 的相 似性 提 出 了有 关语 音 隐喻 的三个 原则 : ( 1 )有 意 识 表 达 某 种 情 感 与特 定 的 发 音 方 式
对 应原 则 。
发表 了他们合著的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 e t -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一 书 ,书 中 明确 提 出 了 “ 隐 喻 概念 体 系 ” ( Me t a p h o r i c a l C o n c e p t S y s t e m) L 3 J 的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