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思考
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企业招工“双难题”的思考
1 大 学生“ 就 业难” 的原 因
1 . 1 高 校方面 的影响 因素 ( 1 ) 高 校 扩 招 带 来 的 毕 业 生数
量 激增 。自从 1 9 9 9年之 后 . 随着全
目标 和 调整 心 态 . 难 免会 走 一 些 弯
路。 1 . 2 大学 生 的个人 因素
( 1 ) 职业价 值取 向和就 业观 念 。
当前 普 通 高 等 院 校 专 业 结 构
和市场 需求 结构不 完全 一致 市场 需要 的 , 高 校 培 养 不 出来 : 高 校 培
配 很 多 高校 的专业 设置 专业 趋 同
现象 严 重 . 哪 个 专 业好 就 业 就 一 窝 蜂 似 的开设 这 些 专 业 . 等 到 市场 饱
单 位 抢 着 要 .而 那 些 E t 常 表 现 散
达到 6 9 9万 人 .比 2 0 1 2年 增加 l 9
万人 再 加 上往 届 已经毕 业没 有就
教学方式 、 教 学 过程 等 不 以 市场 为
导 向进行 改革 有些 课 程教学 仍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业 的人 员 . 今 年 高校 毕 业 生就 业 压
析, 结合 笔者 单位 工作 的 实际 , 探 讨分 析 出现 矛盾 的 多种 因素 , 并提 出 了解 决 大学 生“ 就 业难 ” 和 企 业“ 招 工难 ” 的对 策 。
关键 词 : 校 企 合作 ; 就 业难 ; 招 工 难
中图分 类号 : G 4 2 0 1 3年 我 国 普 通 高 校 毕 业 生
文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6 5 - 2 2 7 2 . 2 0 1 3 . 0 8 . 0 5 1
市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思考
市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思考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市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政府和企业,也牵动着广大劳动者和求职者的心。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和思考,探究市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市招工难的原因1.经济结构转型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岗位减少,而高技能、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
这导致了劳动力供需矛盾的激化,招工难的情况逐渐出现。
2.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在用工上更加趋向于从多工人到少工人、从人工到机械化的变革。
这使得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有限,导致招工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3.教育与就业的脱节教育系统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方面,教育机构未能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需求相契合,导致毕业生技能和就业能力与市场要求不符;另一方面,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4.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另一些地区则供不应求。
这使得工人和企业之间的匹配度降低,市招工难问题进一步加剧。
二、就业难的原因1.缺乏就业机会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企业普遍减少了对新员工的招聘计划,就业机会减少。
尤其是一些传统产业的衰退,使得求职者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2.技能不匹配求职者所具备的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
虽然求职者普遍具备一定程度的教育背景,但他们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使得用人单位难以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合适人才,同时也增加了求职者的求职挑战。
3.年龄和性别歧视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年龄和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年轻人面对着缺乏工作经验的难题,而中老年人则面临公司对他们成长准备和适应能力的疑虑。
另外,部分行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歧视也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
三、应对市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的对策1.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向高科技、新能源等领域转型升级。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思考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思考【摘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来,内地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增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
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引发的“就业难”与“招工难”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永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当前我市“两难”并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地方政府、企业如何处理“两难”问题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希望对各地破解“两难”问题有所借鉴。
【关键词】企业劳动者招工难就业难社会保障规范用工今年7月,我们组织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采取走访企业和劳动者、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介绍等方式进行进行了用工调查。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两类,一类是本地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而没有就业的人员,组织填写“劳动者就业调查问卷”,另一类是本地缺工严重的用人单位(包括当地的中央、省属企业),组织填写“企业用工需求调查问卷”。
为保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市本级、县(区)调查的企业不少于50家、当地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拟外出务工人员分别不少于100人。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需求持续增长,企业生产性用工进一步得到满足,用工缺口趋于缩小,就业形势稳定。
我市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我市总人口598.27万人,共有劳动年龄人口391.85万人(其中男17岁至60岁214.0万人,女17岁至55岁177.8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30万人,本地劳动年龄人口261.85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5万人,高中以上在校学生15万人,其他人员230万人。
全市农林牧渔从业人员170.63万人,其他在非农行业从业人员91.22万人,主要有采矿业30.3万人,批发零售业20.71万人, 建筑业18.43万人,住宿餐饮业9.17万人,制造业8.26万人。
全市共有耕地面积492.45万亩,农林牧渔从业人员170.6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人均占有耕地2.88亩。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如按一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农村将有富余劳动力120万人待转移就业;除去已统计的兼顾农业与非农30万人外,约有90万富余劳动力。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社会问题的背景】(1)2010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大大低于近几年4.6%的控制指标。
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就业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
(2)就业是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分析,就业上半年表现好于预期,犹如是“叹号”,而下半年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延续好形势还是“问号”。
就业主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
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11.1%,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岗位大量增加。
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企业用人需求共增加14.6万人。
但下半年,据预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这可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
从过去的经验看,经济放缓,不仅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会缩减,已就业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失业。
就业虽已恢复至危机冲击前水平,但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问题带来变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就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的新兴产业会促使就业增长,但不会那么快,而在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则已在发生,经测算涉及20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
此外,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很不稳定。
我国今年屡遭自然灾害,从西南旱灾到玉树震灾,到现在南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灾区面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从更长一个时间段来看,就业压力也很大。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总量是240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增加。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所以,就业还远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3)我国人口数量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16亿的峰值,劳动力总量的变动趋势也类似。
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
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应对措施-精品文档
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应对措施-精品文档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应对措施一、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现状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学数量呈现持续增多的状况,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仅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与2013年相比,人数超过28万。
截至到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近75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不可能仅靠文凭就能找到一份最佳的工作了,而应该具备综合能力,所以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上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1]。
此外,全国各地经济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企业的用工需求量较大,然而由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虽然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但大学生跳槽的情况频繁发生,从而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并制约了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一)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高校采取了扩招政策,学生人数不断攀高,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为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2.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存在不均衡现象,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纷纷涌入,就业压力加大,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没太大的吸引力,供求不均衡。
3.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将考取公务员和全额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主要目标,进入企业工作的意识淡薄。
4.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很多企业采取了裁员措施,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得不到解决。
(二)导致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原因1.国有企业和实力较强的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条件比较好,倍受大学生等诸多求职者的青睐,然而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体条件不足,工作环境和工资待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营利能力得不到改善,对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形成供求不均衡状况。
“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招⼯难”和“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2019-07-21近年来,两⼤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从⼴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多数地区的招⼯难、民⼯荒;⼆是就业难,特别是⼤学⽣就业难。
在很多企业感到招⼯难的同时,很多⼤学⽣却从⼀进校门就开始为找⼯作⽽烦恼。
两个不同⽂化层次的⼈群所遭遇的相⽭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对市场经济转轨我们应做哪些调整,应寻找⼀条怎样的出路。
⼀、“招⼯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历史和现状“民⼯荒”这个名词已经问世好⼏年了。
2003年下半年,由于珠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短缺,“民⼯荒”便⾸次出现在众⼈⾯前。
从2004年开始,“招⼯难”就不只是珠三⾓特有的现象,⽽是长三⾓⼀带劳动密集型企业⾯临的共同问题。
然⽽,这么多年过去了,“招⼯难”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从暂时的缺⼯变成了长期的趋势。
在“招⼯难”成为⼤家关注焦点的同时,另⼀边⼤学⽣就业难的情况却愈加严重。
据资料显⽰,1999年开始,我国⾼等教育院校进⾏扩招,当年招⽣⼈数达154万,较1998年增加46万⼈。
⾄2009年,我国⾼校应届毕业⽣⼈数突破600万⼤关。
2009年⾼校毕业⽣就业率为87%,有近80万应届毕业⽣未就业。
2011年我国的⾼校应届毕业⽣⼈数将再次刷新纪录,达到660多万⼈,“⼗⼆五”时期应届毕业⽣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
从以上数字分析,在社会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学毕业⽣就业形势⽇益严峻。
即使中国经济突破⾦融危机阴影⾛向繁荣,但按照我国⽬前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其中⽩领岗位250万个左右的发展速度,依旧不能满⾜新增毕业⽣和正在待业的⼤学⽣的就业需求。
⼆、“招⼯难”与“就业难”并存原因探究1.直接原因(1)农民⼯⼯资过低,企业⽤⼯不规范,侵犯⼯⼈权益。
⼤量的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到城市,是因为农民⼯在城市劳动可以获得⽐在农村劳动更⾼的收⼊。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
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
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
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
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
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分析
目录一、用工荒、就业难并存的表面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经济环境变化,用工需求加大 (1)(二)国家政策和开发战略的改变 (1)(三)农民工主体结构上的转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就业意愿与岗位要求存在落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深层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城乡就业结构矛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城市内部存在的新二元结构 (6)(四)企业产业结构的低端化 (6)三、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途径 (7)(一)根据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7)(二)规范劳动力市场,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8)(三)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 (9)参考文献: (10)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分析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表面原因,进而得出产业结构不舍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部存在的“新二元”结构及人力资本不足是两者并存的内在原因。
文章认为,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对策:一要调整产业结构;二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三要加大资本投资;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产业结构;二元结构;人力资本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产生用工荒现象。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12年春节后用工荒现象再次发生,表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普通工人,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缺乏熟练工人。
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中国社会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突出表现为我国的总体就业弹性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年份GDP增长率都在8%以上。
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GDP的增长幅度也有8.7%,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社会是比较罕见的。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
浅析企业招工\个人就业两难局面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机制。
一、人力资源现状:招工难就业也难据了解,近年来,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人才资源特别是一些紧缺专业人才,如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却难以寻觅到满意人选,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也相当严重。
尤其是高层次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出现了离职率居高不下的状况。
上述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源腱康有序发展的瓶颈,且由此引发的种种怪状,发人深思。
一方面大量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抱怨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呼声不断;一方面大量岗位招不到人,企业也头疼不已。
二、原因分析: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工单位抱怨。
招工难”的同时,。
就业难”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造成劳动力供需矛盾怪圈原因何在?是求职者挑肥拣瘦且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企业和求职者个人都负有~定的责任。
一是近些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以至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而人力资源的供应量也日益增加,就业的压力也相应加剧,所以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二是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履行的主要职责是否明确等都是影响企业招工的前提条件。
三、解决方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口李啸就业门槛,人力资源面瓶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两难困局的产生就是社会要求提高的表现和反映。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政府、教育部门、企业、求职者个人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从宏观上看,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为他们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配套改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就业以及户籍制度、身份界限等的配套改革。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日趋庞大化,但是“就业难”与“招人难”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有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并没有及时跟进。
因此,大学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与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
2.缺乏实践经验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经验要求日趋苛刻,因此,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会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失去招聘机会。
3.毕业生自身素质不足毕业生在面对职场时,需要具备很多的实战技能和先进的职业素养,如果自身素质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就会让求职者在招聘中处于劣势。
用人单位“招人难”的原因1.缺乏合适的人才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缺乏合适的人才。
由于薪资、福利、工作内容等各方面原因,找到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成为用人单位的难题。
2.招人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用人单位要招聘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等资源,但是往往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3.企业的用工成本很高除了长期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外,企业还需要为员工提供岗前培训、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
因此,企业在用工成本上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破解悖论的方法1.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合作,优化人才培养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建立更为亲密的合作关系,就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
2.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机构应该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置于教学的重心,帮助学生拥有实战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具体操作流程、文化内涵以及期望达成的目标,学生能够获得关键信息,从而提高综合实力,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浅析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基于佛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调查
浅析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基于佛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调查近年来,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已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佛山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也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影响。
本文基于佛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实地调研,分析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一、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的原因1.人口结构变化:佛山市的人口已经超过700万,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青壮年到城市就业的减少,劳动力供应不足。
2.就业岗位多元化: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吸引了很多农村劳动力就业,但是随着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产业的崛起,这些岗位更具吸引力,制造业的招工难度也相应增加。
3.薪资待遇问题:随着佛山市的经济发展,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消费水平也相应升高,有些企业的薪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从而导致招工难度加大。
4.职业培训不足: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但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职业培训并不足够,使得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更加稀缺。
二、招工难和找工难的影响1.劳动力成本上涨:为了吸引劳动力,在市场上竞争,企业只能提高薪资水平,导致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涨。
2.订单难以满足:由于缺少足够的劳动力,企业无法及时完成订单,给企业带来损失。
3.技术工人短缺:由于技术工人的短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升级上受到阻碍,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4.企业招工成本增加:由于招工难度加大,企业不得不加大招聘成本,包括发布广告、招聘人员等,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应对招工难和找工难1.开展职业培训:企业应与政府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力提供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
2.优化薪资水平: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及时了解员工的态度、期望和薪资水平,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薪资水平。
3.提供良好的员工福利:除了薪资水平外,企业应提供可行的员工福利和福利制度,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保障员工的生活质量。
4.通过网络招聘和员工推荐来招聘人才,企业可将业务推广到网上,提高知名度,增加招聘成功率。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引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招人难”,出现大规模用工缺口。
这似乎构成了一种悖论,即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这种悖论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原因分析1. 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一方面,大学生在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往往不匹配。
此外,过多的理论学习和缺乏实践经验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存在着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就业观念,对待就业持消极态度。
他们追求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就业地点、工资待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而一些基层用工岗位,尤其是外地艰苦条件下的工作,往往被大学生们所忽视。
3. 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常常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无法获取到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未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他们。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难以有效地匹配,从而加剧了“就业难”和“招人难”。
4. 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合理传统的招聘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不利于解决“招人难”问题。
用人单位普遍采用的招聘渠道主要是传统的校园招聘,对于大规模的用工需求显然是不足够的。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应聘者的薪资、职位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歧视,也会导致匹配困难。
破解策略1.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训练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巧。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推行在校实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调整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思考
;肇i‘争螽。
辨:雾,露黪墨秽∥。
;∥I。
瓣*露黪瓣§,}努。
拼浅谈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玉难并存的思考张喜玉;∥。
弛=≈0■近年来,在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企业招工难现象也开始普遍出现。
自浙江、广东企业率先遭遇招:I=难以来,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出现招工难。
在湖北,估计全省企业常年缺工约40万人。
并且,不论是就业难现象,还是招工难现象,均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商贸服务、酒店宾馆、建筑、部分加工制造、社会服务业等。
这两种现象的并存,表明招工难并非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结果,而就业难亦非劳动力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真正的原因在于,打工者对于打工收人的预期远远高于企业所愿支付的工资水平。
据湖北凋查,企业支付的年工资在l万元以下者,招工比较闻难,而年丁资在1万元至1.2万元者,所要求的专业技能也不高,用工尚有保障。
而农民工之所以对年工资不足万元的工作岗位普遍不感兴趣,是因为农民心中也有一本帐。
若以月工资800元计,扣除每月最低生活费300元,则月收入不足500元.从而全年收入不足6千元。
若在家里务农,则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一般在3千元至4千元。
由此,外出打t一年只比居家务农多收入2千多元,加上打工生活的艰辛,农民当然不愿接受工资不足万元的工作。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务农的人均年收入将持续增长,这一事实意味着农民外出打j_[的收入预期会相应有一个更大幅度的提高。
而当不断提高的收入预期难以实现时,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就会增加。
这里,寄望于企业不顾自己的利润率而满足农民的收入预期是不现实的,反之,只有当农民工为企业创造较高的利润率时,才能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较高收入预期。
因此,只有使农民具备实现自己收人预期的工作能力、劳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就业难现象。
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已广泛展开的农民1二技能培训,已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工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久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仅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获得有限的工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具备自学、自修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企业却在抱怨劳动力短缺,除了沿海地区之外,很多内地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缺工情况仍然存在,甚至加剧。
虽然各个企业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上给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仍为招不到理想的劳动者而烦恼,有的虽然招到了毕业生,但是却留不住。
很多大学生频繁跳槽,出现“闪辞”现象。
这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看似相悖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并存的就业形势?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双重困境的现象出发,梳理和探析出这一矛盾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化解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到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再到电视类求职节目的兴起以及火爆的人才市场,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感受到了快速发展的经济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和挑战。
逐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我们对高校毕业生的观念逐渐改变,“天之骄子”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毕业即失业”也是反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真实写照。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纵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看来外因主要有: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
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造成了逐年攀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此相应,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和整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不再等国家分配,而是需要与社会进行双向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转变为“不努力,毕业即失业”,就业成为最关心的话题。
就业环境和条件分布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就业环境与条件分布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以苏州农民工群体为例摘要:“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两大焦点:一方面求职者难以觅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
“求职难”与“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同时存在。
既有“招工难”,何存“就业难”?一般意义上,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不应该出现,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继续,是何原因?又如何破解,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原因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力度不断深化,许多企业出现了“招聘员工难”的问题,致使这些企业不能按期运营或开足马力生产。
而另一方面,“求职就业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待转移就业。
一边是“招工难”凸显着劳动力的“匮乏”,一边却是“就业难”似乎在告诉世人中国劳动力的“过剩”,这种“悖论现象”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起来矛盾,其实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折射出了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种特有的相互矛盾现象,反映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1。
因此,科学地分析“招工难”与“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地进行,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以苏州农民工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在苏州市各大人才市场随机抽取500位农民工群体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同时联系了20家企业进行详细访谈,了解企业的缺工困境,根据调研结果对“招工难”和“就业难”存在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提出缓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针对性对策。
一、“招工难”和“就业难”现状分析1、招工难:企业的无奈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
面对目前企业缺工困境,我们特意联系了20 几家企业,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招工难”并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熟练高级技工和技师,企业最不缺的是下不上苦力,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
招工难与就业难引发的思考
招工难与就业难引发的思考1、招工难与就业难引发的思索工人是企业进展的动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进展的根本,没有工人企业就不存在;就业是国民收入重要来源,不就业没有工作,人们的生活难以维持,由此必定会引发社会动乱,影响国家的安定与团结,因此“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就尤为重要了。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饭碗”是天大的事。
就业领域里的“风吹草动”,无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受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大批的农民工因工厂的倒闭而失去工作,从而引发了农民工返乡热潮,农民工大批的返乡,也导致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经济的复苏,很多工厂新接订单持续增加,用工需求相应大量增加,到目前一些地方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这是其外表现象,更多的还有其深沉次的缘由。
其一,“招工难”源2、于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从事农业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进展提速,就业机会也明显增加。
假如扣除相对较低的生活本钱,实际收入与在沿海地区打工相差并不大。
于是许多农民工返乡后便选择了在家乡就近就业和创业。
其二,“招工难”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不少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农民工“用脚投票”,主动离开。
这些地区的很多企业工人工资十几年不变,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状况比较普遍。
此外,农民工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都无法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待遇。
特殊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如今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对就业环境3、、工资待遇和进展空间有新要求,对自身权益越来越重视,敢于对条件差的企业说“不”。
其三,“招工难”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企业用工信息与农民工外出务工愿望之间传递渠道不畅,导致招工单位和农民工的供需高峰期对接不上。
其四,“招工难”也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急缺大量娴熟工和技术工,但是多数农民工缺乏相应技能,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
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
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
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
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
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在当今高等教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这不仅带来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也随之增长,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招聘难题。
这一双重困境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造成企业招聘困难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的原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招聘体系的不完善、高校教育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高校招生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对职位期望过高以及高校职业指导服务的不足等。
建议采取的对策包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学校教育、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控制高校招生规模、引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观念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1、招聘难题与就业困境的共存现象1.1、当前企业面临的“招聘难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招聘难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就业市场中,中小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往往缺乏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同时又急需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岗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物价上涨,加之大学就业理念的影响和中小企业薪资待遇的限制,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这成为了中小企业招聘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就业困境”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
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难题的主要群体,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和供求不平衡。
这最终导致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分析企业招聘困境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成因2.1、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思考作者:李安军来源:《商情》2011年第29期【摘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来,内地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增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
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引发的“就业难”与“招工难”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永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当前我市“两难”并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地方政府、企业如何处理“两难”问题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希望对各地破解“两难”问题有所借鉴。
【关键词】企业劳动者招工难就业难社会保障规范用工今年7月,我们组织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采取走访企业和劳动者、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介绍等方式进行进行了用工调查。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两类,一类是本地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而没有就业的人员,组织填写“劳动者就业调查问卷”,另一类是本地缺工严重的用人单位(包括当地的中央、省属企业),组织填写“企业用工需求调查问卷”。
为保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市本级、县(区)调查的企业不少于50家、当地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拟外出务工人员分别不少于100人。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需求持续增长,企业生产性用工进一步得到满足,用工缺口趋于缩小,就业形势稳定。
我市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我市总人口598.27万人,共有劳动年龄人口391.85万人(其中男17岁至60岁214.0万人,女17岁至55岁177.8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30万人,本地劳动年龄人口261.85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5万人,高中以上在校学生15万人,其他人员230万人。
全市农林牧渔从业人员170.63万人,其他在非农行业从业人员91.22万人,主要有采矿业30.3万人,批发零售业20.71万人, 建筑业18.43万人,住宿餐饮业9.17万人,制造业8.26万人。
全市共有耕地面积492.45万亩,农林牧渔从业人员170.6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人均占有耕地2.88亩。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如按一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农村将有富余劳动力120万人待转移就业;除去已统计的兼顾农业与非农30万人外,约有90万富余劳动力。
截止2011年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948人,登记失业人员80116人,就业困难人员16916人(含已经安置到公益性岗位上的“4050”人员、残疾人、退伍军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等)。
本地企业用工基本情况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市登记在册的企业共有5964家,企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加工、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建筑等行业。
这次缺工调查,各县区上报缺工企业513家,动态性缺工49780人,其中普工39500人、技工9200人。
另据市职业介绍中心统计,上半年全市主动前来办理招工登记的各类企业共有156家,共需招工31000人,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实现招工8900人,还需招工22000人。
从用工需求来看,70%的招聘岗位集中在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85%的企业对熟练工、技术工的需求量较大。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招用的员工,92%以上是企业落户地的农民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一般都是初中文化居多,劳动技能相对单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导致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使用员工逐渐从普工向技工过渡,技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有经验的熟练工人供不应求,还有一些企业对员工的性别、年龄要求较高,导致招工难。
从员工年龄结构上来看,70后相对吃苦耐劳,对工作不是很挑剔;而80后、90后员工成长环境较好,吃不了苦且没有生活负担,喜欢清闲且收入高的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求较高,有的宁愿待业也不到一般的企业上班,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因择业观念、所学专业、工作经验等原因,处于选择性失业状态,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企业缺工问题与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增多、订单足,用工量大。
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县区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增多,集中投产,引发用工紧张。
祁阳县今年第一季度动员各乡镇组织5500名务工人员进工业园,企业实际增加用工2700人。
蓝山、宁远、道县、新田四县加工贸易走廊和冷水滩区工业园所属企业,约200多家企业缺工2.8万人。
二是园区企业因订单充足,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急需招纳大量员工,预计近期用工紧张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是新投产企业工资福利不高,吸引力不强。
一是工资待遇低。
因大多数企业属新开工投产,尚无利润,员工工资较低。
大部分企业给员工开出的底薪为700元/月左右,换算为工时价,平均为3.4元/小时,正常加班2小时,按5元/小时计算加班费,额外加班6元/小时。
企业员工平均工资为1500元/月(含加班费)。
底薪工时价与最低工资标准4.2元/小时比较,差0.8元/小时。
平均工资与本地零工比较,本地零工工资已达80至120元/天,平均在2500元/月左右,相差约1000元/月,距离太大。
二是企业用工不规范。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多为招商引资企业,这些企业落户以后享受政府提供的系列优惠政策,一些企业甚至把不参加社会保险也当成了优惠政策,存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只是选择对企业有利、缴费率低的工伤保险进行参保;部分企业工作时间长。
工资不高,福利待遇不好,导致员工流动性大。
三是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不全,就近就业优势还不明显。
我市大部分工业园区地理位置配相对比较偏,没有城市公交车,交通不便,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建设相对滞后,就近就业的员工照顾家庭的意愿仍然难以实现。
一些企业的员工宿舍和食堂都是在厂外租用的,既给员工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些园区的企业,招工都比较困难,即使招到了,员工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
四是招工与求职信息渠道不畅,资源未充分利用。
尽管全市人社部门全力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但由于未建立健全、系统的求职招工平台体系,人力资源信息的搜集、甄别、发布缺乏全面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企业与务工人员对本地人力资源市场仍然缺乏了解。
导致一方面转移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难以找到满意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难以招足满意的员工。
一方面社会多有闲散劳动力,另一方面企业生产资料闲置,形成较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问题的对策分析为帮助企业走出当前的招工困境,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为企业用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及时发布各类用工信息,有序引导富余劳动力就业。
充分发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永州电视台、永州日报设立的“人力资源信息专栏”优势,结合永州人力资源网、永州人才网、市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等信息网络,加强市类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及时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
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供求平台,提供更多的供求机会。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求职的就业指导,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市企业就业。
二是加强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对当地劳动力技能情况和企业所需工种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着眼于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以培育产业工人为导向,对富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在几年内使农民工基本上都能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在具体操作上,建议整合就业培训资金,统筹安排、科学使用。
鼓励企业开展自行培训、委托培训、协议培训,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
积极开展校企协作,通过在培训机构学理论,到用工企业学操作的模式,使学员学习期满就可以直接上岗。
三是出台积极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劳动者在本地就业。
永州外出务工人员100余万,其中,不少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打工能人”,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财富。
建议大力宣传永州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工业园区建设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配套出台一系列回乡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打工能人返乡创业,带动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就业。
四是加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留住员工创造条件。
政府要加强工业园区内水电路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公共交通便捷、水电畅通、通信自如;引导文化娱乐设施向园区集中,丰富工人业余生活;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支持力度,积极与企业合作,兴建一批员工村,对来永工作的专家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廉租房,在园区内兴建医院、商场、学校、幼儿园等,方便园区员工就医、购物、子女入学,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为企业留住员工创造良好条件。
但是从调查的劳动者利益需求来看,如何吸引员工、招到员工、留住员工,光有政府的政策,企业本身做得不好,劳动者照样说“不”。
因为政府创造的条件再好,也不如企业自身做得好。
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企业用工政府不能包办代替。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主用,遵循市场化运作和人性化管理的模式。
一是企业要规范用工行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来吸引员工。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勇于承担法律赋予的义务,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积极为劳动者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费。
调查中发现,新田县某鞋业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缺工500多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在与员工座谈前,该公司负责人还特别要求我们不要向员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蓝山县某电线公司现有员工240人却(满员时近400人)只为20多个管理员缴纳了养老保险,某服装公司现有员工180人(缺工170人左右),只与部分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只参加了工伤保险。
由此看来,转移企业的劳动用工还是很不规范的,有的企业只顾着降低成本、追求商业利润,想方设法逃避应该为员工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也不断加强。
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社会保险费实现跨省转移、农村养老保险逐步铺开,广大劳动者对自己在企业务工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是否享受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以及加班费等权益越来越重视。
在选择企业就业时,除了关心企业的员工工资高不高以外,还关心自己在那个企业工作是不是经常加班,是不是可以享受社会保险。
因此,转移到内地的企业,如果还是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话,势必吸引不了劳动者的眼球,导致无人或很少人问津,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劳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