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几点思考
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有效推进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思考
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有效推进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的思考[摘要]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研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有效性,是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地方高校推进新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地方高校有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从而提升新专业建设质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新专业一、目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确立科学的理念为先导。
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只关心课程科目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确定等问题,较少关注课程的理念,对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于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还很不够,致使通识课程的设置随意, “想开则开,说停就停”。
通识课程的随意设置,造成通识教育课程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课程稳定性、连贯性不够,高质量课程不多等问题,最终导致通识课程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二)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设置的课程结构失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为主导。
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关注较多,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重视不够。
结果导致开设的通识课程覆盖面窄、内容单一、结构失衡。
这种缺乏规划和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相关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达成教育目标。
(三)课程设置模式僵化,设置的课程体系缺乏个性各地方、各高校均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其自身的实际、资源优势与特色以及地方特色。
然而,从目前国内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难看出,许多地方高校通识课程名称虽然各异,其设置的学分及比例也不尽相同,但它们设置的课程模式几乎相同:都是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且设置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几乎都是由“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构成,设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也几乎都是按学科将之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类课程。
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策略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策略探析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并未完整而有效建立起来的状况,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应树立明确而完整的通识教育目标,整体规划和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行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立强有力的通识教育实施机制,从而整体地推进通识教育。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策略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树立准确而完整的通识教育目标目前,由于受专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并未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和认同,学校管理层未予大力支持和保障,通识教育进展比较缓慢。
大多数地方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只是停留在专业以外开设更多的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一点知识面和兴趣的层次上,缺乏明确的通识教育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通识教育难以体现大学教育的品位和层次。
因此,树立明确、清晰和完整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地方本科院校顺利推行和实施通识教育的前提。
一般来说,通识教育作为大学一种共同的、核心、综合的非工具性、非职业性的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愫,从而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有人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理渗透,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第二层次,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第三层次,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以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与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相比,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更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
l cl rm t nadam n t tepo tn ui r l nn n a u lm n n -oeep0 e os ci n ah r o a po oo d iir i r i ,n o pa igadg d a i e et gcl g r el cnt t nadt ce i g i n sav mo o fm n r l mp i j s u r o e
对 地 方普 通 本 科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若 干 关 键 问题 的思 考
苏 金 福
( 中共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纪律 检 查 委员 会 , 建 福 州 3 0 0 ) 福 5 0 2
[ 摘要 ] 从 通识教育的原 本意 义和地方普通 高校 实际 出发 , 论 了地方普通 本科 高校通 识教 育的推动 力量、 讨 实施 路径 、 核
心课 程 建 设 、 资 队伍 建 设 、 师 配套 改 革 等 五 个 关 键 问题 , 出 了理 念 推 动 与 行 政 推 动 相 结 合 、 一 规 划 与Βιβλιοθήκη 分 步 实施 相 结 合 、 提 统
学校 立项建设为主与教 师 自主开设相 结合 、 本校培养 与院校 间共享相 结合 、 推行通识教育与教 育教 学其 他改革相结合 的思
Ab t a t o sd r g t e o g n lme n n f e ea d c t n a d b s d o h e lst ain i o a n eg a u t n v ri e sr c :C n i e n h r i a a i g o n r e u a i n a e n t e ra i t n lc lu d r r d ae u i e st s i i g l o u o i a d c l g s t i p p rd s u s s f e k y a p c s i mp e n ig g n rle u ain: r i g f re ,i  ̄me t g c a n l。C r n ol e 。hs a e i se v e s e t n i lme t e ea d c t e c i n o d i n o c s mp v ni h n e n O e
关于我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1
瞿 林 关
( 江 苏 商 贸职 业 学 院 基 础 部 , 江苏 南通
摘 要 :本 文 分 析 了通 识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 对 通 识 课 程 设 置作思考 。 即确 立 通 专结 合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 探 索通 识 教 育 的 课程设置模式、 提 高教 师 胜 任通 识 教 育教 学的 能 力 。
一
、
化 的 社会 。采 用 “ 通 识教育” 的模 式 。 学 生 会 具 有 开 阔 的视 野 、 全球化的眼光 。 特 别 注重 能 力 的 培 养 , 比如学习能力 , 思 维 能 力, 实 践 的 能力 。 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陈校长还说 , 在 南 京 大学主要瞄准三个 大的领域 。 一个是 人文 。 一个是社 科 , 一 个 是 自然科 学 。 这 三 大 领域 实 际上 是 构 成 人 类 自身 的 体 系 。 如 果 个 人 既具 有 人 文 的知 识 和 素 养 , 又 具 有 社 科 方 面 的知 识 , 还 对 自然科 学有 所 理 解 . 那么今后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 , 都 是 非 常重要的。 根据 我 院实 际 ,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 可确立“ 通专结合 ” 的 人 才培 养 目标 :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 面向 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 务第一线 的 , 既会 “ 做事 ” 又会 “ 做人 ” , 具 有 健 全人 格 的高 素 质 技 术 应 用 型 人 才 。该 培 养 目标 为 通 专 结 合 课 程 体 系 的 建设 、人 才 培 养 途 径 的 探 索 和 具 体 教 育 教 学 方 式 的 改革 确 立 了根 本 依 据 和 方 向 。 根 据 人才 培养 目标 , 设 计 人 才 培养 方案 。 对 学 生 的学 习 进 行 整 体 规 划 。 学 校 拟 形 成 由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类 、 身 心 健 康类 、 审 美与人文类 、 就业与创业类 、 通 用 技 能 类 等 构 成 的 系列 通 识 课 程 是 比较 合 理 的 。 另 外 , 可 加 上 其 他类 。 关 注 学 生 特 殊 的爱 好 兴 趣 。 在 教 学 计划 中 , 设置通识课 程和专业课程两大体系 , 均 包括必修课 、 限 制 选 修 课 和 任 意 选 修 课 三 个 模 块 。在 学 时 、 学 分分配上 , 各系科可略有差别 。 2 . 探 索通 识 教 育 的 课 程 设 置 模 式 。课 堂 教 学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主渠 道 。 在课堂教学 中, 学 生 既要 用 大 部 分 学 时 学 习 必要 的 专业知识与技能 。 又 要 较 系统 地 学 习 文 学 、 公文写作 、 数学 、 法 律、 哲学 、 政治等通识 知识 , 学会做人 的道理 , 了解社会 责任 , 培养完整人格 , 促进全面发展 。 美 国《 自由社 会 中 的 通识 教 育 》 建议 学 生 必须 修 读 的通 识
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摘要: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欠缺深度、通识教育课程缺少规划、通识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
搞好高校通识教育,需要加强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规划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以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求学理念。
关键词:通识教育;问题;思考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通过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得到均衡发展,并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道德与个人修养,是每所高校所担负的基本教育使命。
高校中通识教育必不可少,其重要性毋庸赘言。
但是,通过对某些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在通识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一、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缺乏深度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无疑是实践通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针对“什么是通识教育?”课题组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
结果显示,问卷调查中,多数人都能选择最能体现通识教育内涵的选项,即认为通识教育是“人文和科学教育融合,拓宽视野、启发心智,通过整合的知识,完善人格”;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有一些人则对什么是通识教育说不清楚。
但是在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对通识教育存在如下认识偏差,一是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开设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二是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三是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
从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上,可以看出,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欠缺深度,对通识教育应该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来认识并作为必需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足够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才在通识教育实践中怎样实施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环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通识教育课程缺少规划由于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缺乏统一思想,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各行其是,没有全盘考虑与统筹安排,缺乏核心课程,专业化程度高,对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不清。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作者:曲海舟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1期一、通识教育课程(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以美国高等学校实行选修制为起因,以“七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博雅艺术为主要学科。
此后,美国哈佛大学新增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经过多年实践,其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日臻完盖。
在我国,通识教育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方式出现,是针对大学过分专业化而提出的,是对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通识教育目的而设置的课程的总和,通常指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
正式课程分为包括政治道德、写作、计算机、体育与保健等的基础技能类课程及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完善学生人格建构、平衡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的核心课程;非正式课程则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校园文化、校风校训、校园环境等内容。
李曼丽等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全校性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和军事课程等;另一部分为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语言、艺术和技能7个领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和宏阔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通识性。
“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通识教育内在价值的实现,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华为专业 能力 ; 有些课 程 内容 过 于专 业 , 达 无法 到大众化 的通识 目标 ; 些课 程 内容 比较 陈 旧 , 有
6—0 l [ 收稿 日期 ] 2 1 0 0—0
17 , 湖南岳 阳人 , 湖南商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 育心理学. 教 [ 者 简 介 ] 李波 (9 4一) 女, 作 58
的现状及对策
没有反映科 学 技 术 的最 新 发 展 动态 , 有 反 映 没
的思 考
边缘 学科 、 科学前 沿知 识 与科研 的最新 成果 , 没 有 反映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对 学 科 知 识 的 最 新 需
( ) 一 明确 课 程 目标 定 位 , 强对 课 程地 位 增
与作用 的认 识
各地 方 高校要提 高认 识 , 变思 想 , 转 明确通 求, 无法 满 足学 生 成 长 的需 求 。在课 程 教 学 方 法上 , 任课 教 师 往往 采 用 陈 旧 的灌 输 式 教学 方 识 教育选 修课 的性质 定位 和 功能作 用 。把 通识 法, 使通识 教 育选 修 课 堂 丧 失 了其 应 有 的 吸 引 教 育选修 课纳 入地方 高校 发展 战 略和 教学 规划 力 。在 教材 方 面 , 于通 识 教 育 选修 课 具 有 较 之 中 , 改变对通 识教 育选 修 课认 识 不足 、 由 彻底 重 强 的时效性 , 师 必 须及 时更 新 教 学 内容 。而 视不 够 的状况 , 教 提高关 注 度 和重视 度 , 根 据通 并 设 通识 教 育 选 修 课 因具 有 “ 际 整 合 ” “ 学 识 教育选 修 课 的 自身 特点 , 立 专 项建 设 基 金 科 或 跨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通识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能力。
本文将就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和意义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了解各种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能够促进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提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要全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的课程。
2. 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包括讲座、研讨、阅读、实践、参观等多种形式,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通识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科学合理,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5. 教师队伍要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要优化,既要有专业背景和学术造诣,也要有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通 识教 育 理念 自 2 0 世纪 9 O 年代 引 入 我 国高校 以来 , 引起 了高等 教育 理论 界 的关 注 。随着 对通 识教 育 的研究 逐
渐深入 , 其意义与重要性越来越被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所
认 识 。通 识教 育成 为我 国高校 人才 培养模 式 改革 过程 中 的
热 门话题 。一些 高水 平 的大学 近年 来 积极 推行 通 识 教育 , 并在 通识 教育 理论 与实践 中取 得 了一些 成绩 。 我 国地 方本 科主要为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 的高级应用型
地 方本科 高校专 业教 育 与通识 教 育 的平衡 , 并就 地 方本 科 通识 教 育课 程体 系的 构成 、 课 程教 学管理 、 教 学 方 法改 革等 问题
进 行 了研 究。
关键 词 : 地 方本科 ; 通 识 2 . 3
四、 制订 完善 的毕 业 实 习计 划
核是闭卷考试形式 , 考题 、 答案和考试 日期统一由 口腔 医 学院决定 , 考卷直接寄到各个 医学院。理论考试不及格的
直接 补考 。 临床 技 能考 核是 学 院根据 制定 临床 技 能考 核项 目和 评分 制度 , 实 习医 院的 口腔 临 床实 习大 纲 要求 和 培训 项 目, 研 究 出考 核方 法 , 各 科 室成 立 3 人 组成 的考核 小 组 ,
对 每一 个 学生 逐 一进 行 临床 技 能 考核 ,独 立评 分 , 3 人 的 平均 分作 为 该生 的临床技 能 考核 成绩 。 考核 不及 格 者延 长 实习时间后再考核。实习结束返校后 , 所有实 习基地 医院 实 习生 将参 加 临床技 能 考核 , 以便 于 掌握 学 生在 各 教学 医 院实 习状 况 ,考 核结 果 作 为对 教 学 医 院 进 行评 估 依 据 之 学 校将 各 实 习医 院实 习生 的考 核成 绩 进 行汇 总 整理 ,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 !$ , !""# *’5( !) C9>9B:5 &’D 678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谭永春
(蚌埠学院 教育系, 安徽 蚌埠 % !88"8" )
摘要: 随着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各大学纷纷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设置理念, 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程实际设置 课程, 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 建立科学、 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 方 法, 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素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键词: 大学; 通识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C6!8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F""7 E 8!F$ ( !""# ) !$ E "" 8) E "8 % % 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 科、 跨文化 的课程, 又 由于课 程教学 形式 比较 单 一, 层次少, 深度不够, 缺乏总体设计, 因而不利于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习效果。 第五,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着知识化倾向。 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大学课程的价值, 缺乏 对知识、 能力、 素质要求的总体 设计和措施保障, 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认为设置什么方面 的课程, 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 以知识体 系的选择代替课程体系的设计, 造成了知识量太 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 无法建立起使学生终身受 益的、 广阔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方式、 研究性学习, 不利于各种能力的 系统训练。我国 大学虽然开展通识教育, 但实际上未有通识教育 之实。造成这种局面, 主观原因主要是: 教育的功 利主义的影响, 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及重要性认识 模糊; 客观原因主要有: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 念, 其实践性操作比较困难。 二、 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建议 (一) 树立正确的课程设置理念 大学实施通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让学 生通 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 ( 自然科 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的学习, 弥补或 减少因 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在知识、 能力、 思维和方法等方 面的局限性。因此, 实施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在 课 程体系中增加几门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 更重要 的是要从思想上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 认识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
学生热衷于选修和 自身就业密切相关 的实用型课程 ,
如经济管理、 第二外语 、 社交礼仪等 ; 而政治学 、 哲学、 文学 名著鉴赏等选修课却不太受欢迎, 而且出勤率也较低。大 学生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上的价值取向明显反映出学习的 功利性, 违背了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初衷 , 不利于学生综
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 , 国 16 90年的大学 与美 90~17
地 方 本科 院 校 实 施 通 识 教 育 的 现状分析 与改进策略
罗三桂
( 州大 学 教 务 处 ,广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 0 6
摘 要: 以地 方本科 院校 为视 角对 通识教 育进 行探 讨 , 望 引起人 们 对地 方本科 院校 实施 通识 期
教 育予 以更 多的 关注与研 究。文章在 分析 地 方本 科 院校 实施 通 识教 育现 状 的 基础 上 , 明晰通 识 从
联教育理论与管理模式的结果。改革开放使得我们逐步
而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经济收入又与科研成果息息相关 , 因
收 稿 日期 : 1—5 3 2 0 0 —0 0 作 者 简 介 : j 挂 ( 9 6) 男 , 西 古 安 人 , 州 大 学 研 究 员 , 育 学 博 士 , 事 高等 教 育 管理 研 究 罗 三 16 一 , 江 广 教 从
科 院 校 实 施 通 识 教 育提 出改 进 策 略 , 、
关键词 : 方本科 院校 ;通识教 育 ;管理 机 构 ; 程 体 系 ; 师 水平 地 课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2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3 4 2 1 ) 8 0 6 —4 17 —9 X( 0 0 0 —0 10
教育有些“ 不合时宜” 。
关于我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对通识课程设置作思考,即确立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提高教师胜任通识教育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标模式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在西方,19世纪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一、通识教育的重要性1.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可把通识教育分解成人文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等。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途径。
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实现,而且需要课程体系实现。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的人才。
3.通识教育是弥补偏科学生知识匮乏的不足的重要方式。
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思路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思路一、问题分析1.1 缺乏定位与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课程时常常缺乏定位和特色,无法清晰地了解学校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缺少对学生所需能力的深入分析和认识,导致课程设置难以符合学生需求,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技能。
1.2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建时往往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容易造成课程设置过度,却难以把握学生需求和职业发展前景,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存在较大的脱节。
1.3 缺乏教学数据支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课程过程中缺乏教学数据的支撑,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更正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二、构建思路2.1 制定课程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课程时应先制定学校的课程定位,并明确学校的教学特色,从而确定学生所需能力和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定位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以逐步形成符合学生需求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课程设置。
2.2 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重视专业建设,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运用的方法和资料等,同时需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
2.3 采用教学数据支撑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课程时应采用教学数据支撑的理念,建立教学数据支撑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借此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为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课程时需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影响,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通过明确地学校定位、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和采用教学数据支撑,可以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课程的高质量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思索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思索本文作者:刘立宾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通识教育的蕴涵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翼星教授从中国传统术语着手,指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博学"与"会通",即"拓宽基础,沟通文理"。
其中拓宽基础是创造高深研究、培养卓越人才的条件;沟通文理是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键。
"博"与"专"或者说"宽"与"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博而不专,会失之于浅;相反,则会失之于陋。
沟通文理旨在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提升的两翼,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2]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树立正确、合理的通识教育目标定位,是我们有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关键。
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整体素质。
它强调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整合,培养人的思维及敏锐的洞察力,强调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重视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培养。
它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完整的人,这种人具备如下几种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切判断的能力,有效沟通思想的能力,辩识普遍性价值的认识能力等。
[3]舒志定博士认为探讨通识教育的内在结构,应到人的生存系统中去挖掘,他把人类的生存看作是一种多层级的系统:表层是物质生产层面,是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无知生产劳动,是人的劳动能力和技能的体现;中层是精神观念层,是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明证;深层是人类生存的性质,它决定着人自我发展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
在此基础上,他把通识教育的内在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确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其二,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观念;其三,把人的主体性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并依此确立了通识教育的三个目标:通识教育的基础目标,即信仰目标;通识教育的中层目标,即确立人之主体性的价值目标;通识教育的最深层目标,即主体能力的现实化。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 关注 人 的全 面 发 展 已成 为 现 代 高 等 教 育 核 心 主义 的课 程 相对 较 少 , 程 开设 具 有 一 定 的 任意 性 , 课 理 念 的 背景 下 , 识教 育 的重 要 性 已被广 泛 认 可 , 通 以 甚 至 出现 了为 迎 合 学 生兴 趣 而 开 设 的娱 乐 化快 餐 课 北 京 大 学 、 旦 大 学 、 山大 学 等 为代 表 的一 批 国 内 程 , 如 , 容与 化妆 , 复 中 例 美 宠物 保健 等 课程 。课 程 内容方
求。
程教 学效 果 , 同时也 需要 一定 的物质 资 源 与人 力 资 源 投入 。在 我 国高校 规模 不断 扩大 的背 景下 , 资 源 限 受
( ) 三 通识课 程 资 源结构 有待优 化
通识 教育 的“ ” 通 并非 什 么知识 都懂 一点 , 是 指 制 , “ 课 ” 而 像 两 等很 多 通 识 类课 程都 采 取 大 班 授课 , 使
( ) 识课 程 资源 开发 主体 单一 四 通
专 业课 程 目标有 所不 同 , 通识课 程 的 目标 定 位 不是 对
专业 知 识 的补 充 , 不 是进 行 直 接 的 职业 技 能 训 练 , 更
就 通识 教育课 程 资源 开发 主体 而 言 , 学校 、 系 、 应该 定位 于培 养学 生的创 造性 与 自主性 而 成 为 “ 院 完整
源管理。
第 3期
任初 明 : 地方 高校通识教 育课程 资源建设 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
17 1
“ 两课 ” 英语 、 、 计算 机 、 数学 物理 化学基 础课 等 公共 必 修课 程共 6 9学分 , 占通 识课 程 总学分 的 8 . % ; 校 52 而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问题一:课程设置雷同,缺乏特色
某些院校通识选修课程设置雷同、内容模糊,难以体现各学院的特色。
导致学生缺乏
选择的舞台,难以为个体化提供服务。
应该通过各学院的协作,提供多种不同内容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倾向选择课程。
问题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某些学院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
对此,学校
应该建立一个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教学管理规范,推行教师培训和课程评估制度,
加强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问题三:学生参与度低
某些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程的参与度较低,缺少了补充和扩展专业知识的作用。
因此,
学校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策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各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建立特色课程体系,推出多样化的通识选修课程。
通过构建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结合,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
对策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对策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开展校园交流和学术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辟线上线下互动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总之,在地方本科院校全校性通识选修课的实践中,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管
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树立课程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课程改革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陈旧: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这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也无法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和建议:1.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重与时代接轨,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研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调查与分析
本 科 院 校 。 因此 , 方 本 科 院 校 包 含 两 方 面 地
、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和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概 念
界 定
的含 义 : 是 大 学 是 适 应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一 需 要 而 产 生 的 , 为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根 是 本 利 益 服务 的 ; 是 大 学 管 理 权 归 地 方 政 府 , 二 大 学 以地 方财 政 拨 款 或 自筹 资 金 作 为 办 学 资 金 的 主 要 来 源 。 因 此 , 方 本 科 院 校 的 任 务 地 是 培养 面 向地 方 的应 用 型 高 级 人 才 。 由于 其
关键 词 :地 方本科 院校 ; 业教 育 ; 专 通识教 育 ; 课程 设 置 中图分 类号 :G 4 .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6 5 2 1 ) 5— 34— 4 6 84 00— 1X(0 1 0 0 5 0
在科技飞速发展 、 信息激增的当下 , 我国地 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上的单一
受 通识 教 育 的影 响 。
高 校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是 高 校 培 养 人 才 的 基本方向 , 专业 、 程 的 设 置 及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课
完全 的 自由教育 , 识教育 并 不排斥 专业 教育 , 通 更强 调与 专业 教育 的互补 性 。如果 说专 业教 育 旨在 培养 学生在 某 一知识 领域 的专 业技 能和 谋 生手 段 , 么通 识 教育则 要通 过知识 的基础性 、 那
优 秀 师资 力 量 相 对 缺 乏 等 特 点 。 面 向地 方 本 科 院 校 的通识 教 育 课 程 应 该 在 适 应 这 些 特 点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纲要: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课存在着教课管理制度不健全、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网络资源建设等对策。
重点词:通识选修课;问题;对策通识教育是一种重申“做人〞的教育,重申人的全面展开,培育人的独立思虑能力和综合能力。
最近几年来通识教育逐渐遇到重视,各大高校纷繁设置通识选修课,有的大学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
一、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课存在的问题(1〕教课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的通识选修课教课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所以不行防备地会出现“因人设课〞、“因无人而撤课〞的现象,且在通识选修课申报开设的过程中,低职称的教师申报课程多、高职称的申报课程少。
好多教师是因为课时缺乏才经过开设通识选修课来补足。
这样,在实质的教课过程中,好多教师就存在搪塞上课的现象。
〔2〕课程资源缺乏从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课师资队伍来看,因为缺乏特意从事通识选修课教课的教师,每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不可以够知足学生的选课需求,致使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不高。
有的课程选修人数超出200人,影响了通识选修课的教课成效。
可见,怎样开设质量高、数目充分的通识选修课,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学生缺乏上课的踊跃性在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教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听课的热忱,缺乏上课的踊跃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通识选修课的教课成效。
这主假如因为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度不够,多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对拓展知识的盼望,致使学习成效不好。
(4〕教课质量监察系统不完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通识选修课的教课质量监控体制还不完美,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第一,教课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课的监控力度不够,因为通识选修课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夜晚,督导组人员随机听课、教学管理人员到讲堂进行检查巡视的次数特别少。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讲堂纪律要求不严。
因为选修通识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一样学院的各个专业,致使教课管理难度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 0 1 )
【 摘 要 】 通识 教 育 着眼 于培 养 全 面发展 的人 , 而 当前 通 识 教 育 中 , 存 在 着 课 程 目标 定 位 不 明 确 、 思 想 认 识 不
到住 、 课 程 质 量不 高 , 开设 不 平衡 、 师 资力 量 薄弱 、 课 程 研 究 不足 等 问题 。针 对上 述 问题 , 积 极 推 进 通 识 教 育
而 选修 相关 的课 程 。 其 次是某 些课 程 质量 不高 . 难 以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兴 趣 。另 一 方 面 , 教 师认 识 不到 位 。
通 识 教 育是 指 面 向 不 同学 科 背 景 学 生 开展 的 . 使 每个 受 过 高 等教 育 的 学 生 , 不 仅 具 有 科 学 文 化 知
眼界 , 增长见 识 . 了解 所 学 专 业 以 外 的知 识 。 但 是 在 实
考 资料不 健 全 ; 在 教学 管理 制度 上 , 缺 乏 相 应 的 制 度 措施 , 如 开课 条件 、 上课 要求 、 考 核办 法等 。
( 二 ) 课程 质 量普遍 不 高 , 开 设 不 平 衡
安 徽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o n a I Co l l e a e o f Po l i c e Of f i c e r s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几点思考
许 松
( 上海政法 学院, 上海
“ 知识 ” 这 一 层 面上 , 对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的 培 养 目标 和
用 型人 才 ” 的人 才培养 定 位 , 通 识 教 育 的 目的 即 为 促
进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 不 仅 为 其 学 习 其 他 相 关 科 目 打 好基础 , 增强 学生 的人 文 素养 和科 学 素养 , 还 要 为 学 生 适 应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的社 会 ,构 建 良好 的 适 应 平 台 , 总之 是培 养完 整 意义 上 的人 。
由于专 业 教 师 对 文化 素 质 教 育课 程 不 擅长 , 即
便 是 以本 专 业 内容 为 基 础 开 设 的 课 程 , 也 会 感 到 无
所 适 从 ;其 次 是 承 担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课 程 对 教 师 的 专 业 成 长 促 进 不 大 。教 师 往 往 从 自身 知 识 结 构 的 完 善 的 角度开 设课 程 。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课 程 比较 容 易 开 设 。 学生 容易 接受 , 所 以 开 设 的课 程 门 数 较 多 , 学 生 选 修 的人 数也 较多 。 而科 学素质 教 育课程 较难 开设 , 外 专 业学 生 尤其 是文 科类 学 生接 受 起来 有 一 定 困难 . 所 以 开 设 的 课 程 门数 较 少 , 学 生选 修 的人数 相对 较少 。 同时, 有 的 教 师 只 是 为 了完 成 教 学 工 作 量 , 因 而 教 师
改革, 期 待逐 步 建立起 具 有 可操作 性 的通 识教 育体 系 , 并且 能 为其他 院校 提供 必要 的参 考 。
【 关键 词 】 本 科 院校 ; 通识教 育 ; 课程 建设 【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 0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6 71 — 5 1 0 1 ( 2 0 1 3 ) 0 5 — 0 1 1 1 一 o 3
识 , 同 时还 有表 达和 思考 的能力 , 把 学 生 培 养 成 和 谐
主 要 表 现 为 没 有 形 成 统 一 的 认 识 ,通 识 教 育 课 的 特 点不 明显 , 定位不 准 确 , 将 素 质 教 育 课 程 看 成 是 人 文 知 识 、社 会 知 识 的 教 育 ,或 单 一 经 典 文 化 的 普 及 教
要 包括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 英语 、 体育 、 计 算机 、 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等 .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程 模 块 分 为 通 识 教 育 必 修课 程 和通 识教 育 选修 课程 两 部分 。通 识教 育必
修 课 程 与专 业 教 育课 程 已经 纳 入课 程 建 设 的 范 畴 , 课 程 的 建 设 已 经 达 到 合 格 标 准 。相 比 之 下 ,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程 的 建 设 还 存 在 较 大 的 差 距 。 设 立 该 课 程 的 目的 是 培 养 学 生 复 合 交 叉 的 知 识 结 构 , 让 学 生 开 阔
发 展 的 人 。 国 内 教 育 界 常 常 表 述 为 提 高 全 体 大 学 生 的 人文 精 神 、 科 学 素养 和 实 践 能力 , 增 强创 新 意 识 , 促进 人 的全 面发 展 。针 对地 方 高校培 养 “ 复合 型 、 应
育 , 或 是 各个 学 科 的 “ 概览” 、 “ 浅说 ” 等 , 多 数 停 留 在
制 , 基本 的教 学文 件如 教学 大纲 、 教材 、 教 学课 件 、 参
、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建 设 的 现 状
一
般 而 言 ,我 国 大 学 的 本 科 课 程 体 系 主 要 分 三
部分构成 : 公 共 基 础课 、 专 业 必 修课 、 专 业 选 修课 。
其 中, “ 公 共基 础课 ” 部 分应 属 于 “ 通 识 教育课 程 ” , 主
一
培养 方式 方 法没 有进 行认 真 的研究 。 最后 , 管 理 不 到
位 。 由于对 通识 教育 选修 课程 认识 上 的不 到位 。 导 致
管 理 上 的 问 题 较 多 。通 识 教 育 的 课 程 缺 乏 统 一 的 管 理 和 准 入 机 制 。任 课 教 师 所 开 设 的课 程 完 全 根 据 自 己 的 研 究 方 向或 者 是 兴 趣 爱 好 开 设 ,课 程 设 置 的 随 意 性 和 盲 目性 较 大 , 导致各 类课 程覆 盖 面不均 匀 , 缺 少 有 机 的 组 合 和 联 系 。 通 识 教 育 的课 程 的 开 设 应 有 学 校 教 学 管 理 部 门 统 筹 管 理 .形 成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体 系。 同时在课 程建 设 上 , 由 于 缺 少 激 励 和 经 费 保 障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