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合集下载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作者:张修勋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3期摘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而素质教育的思想在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已有所体现。

尽管他的理论中还有些瑕疵,但我们还是应当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 孔子办学思想教学理论素质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兴办私学的先驱。

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办学思想春秋以后,由“学在官府”而走向“学下庶人”的文化下移时代,即孔子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孔子在他“而立”之年开始创办私学。

(一)办学作用。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由仆。

子曰:‘庶矣哉!’冉由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即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庶—富—教”的发展道路,即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化活动。

有人认为,治理国家只要依靠政令、刑律就万事大吉了,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能够做到“有耻且格”。

因此,教育教化比政令、刑律更重要,更有效。

春秋末年,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苛政酷刑和武力征讨,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官学荒废、文教不兴,此时提出并强调教育的作用,抬高教育的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育人目的。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即人的本性是接近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之产生了差异。

孔子提出“为政在人”、“举贤才”的主张,子夏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来准确概括孔子的教育目的,尽管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不小,但将学习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则是毋庸置疑的。

做官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加强学习的人,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应该授予一定的官职。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

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中国教育史——习题

中国教育史——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
(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中国教育史习题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
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和“
”的教育场所,它们
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
“习”是指行为习惯。
(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
差别的“爱。
(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
二、判断题
(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序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

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教育史第二章试题

教育史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B.乐C.数D.易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 B.仁C.孝D.德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10.被封为“亚圣”的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A.仁、义、孝、礼 B.信、爱、敬、惧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A.孟子 B.荀子C.孔子D.老子16.第一个提出“化性起伪”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7.荀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A.大丈夫B.仕人C.鸿儒D.大儒18.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的()A.《诗》B.《书》C.《易》D.《春秋》19.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A.荀子B.墨子C.庄子D.孟子2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提出的。

教育史答案

教育史答案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孔子的“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2、“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学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3、(鸿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使学术和教育中心转移到了(私学)5、韩愈的师道观主要体现(《师说》)一文中。

6、北宋三次兴学的重点是兴办(学校)7、王守仁从“心学”出发,主张的学习观是(“学以去其昏蔽”)8、元代首创的地方基层教育机构是(阴阳学)9、清代阮元创办的代表性书院是(诂经精舍和学海堂)10、洋务派的教育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政变)时期12、蔡元培主张大学的办学方针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14、大力倡导和兴办职业教育的中国近代教育家是(黄炎培)15、杨贤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16、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不外是_____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___四种。

17、明清科举常科只有_______八股文_一科,考试为三级,即_____乡试、会试、殿试。

18、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___社学____________,蒙学的教师一般称___社师19、魏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观点是___师夷长技以制夷。

20、中国官方主持的留学活动开始于1872年,派往国是_____美国。

__________ 。

21、“因材施教”的提法源出于__王安石_(宋代人物)。

22、《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__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颜之推___________写的_____《颜氏家训》__________ 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24、抗大的校训是____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2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_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

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

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

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

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

(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

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

中国教育史 自考

中国教育史  自考

一,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2,乡三物:所谓“乡三物”,语出《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六经: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4,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是指教育不要分对象种类,不仅贵族子弟有受教育权,贫民子弟也可以。

这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5,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太学始设于汉代。

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

6,帖经: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7,《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梁周兴嗣所撰,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主要供儿童识字,同时也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8,《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9,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星子县北(今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

南唐开元年间,在白鹿洞见书院,称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庠。

宋仁宗五年,改成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10,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其特点是: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不能丝毫阐发己意;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11,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内容大纲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条件,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思考题:1.试述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2.试述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该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2.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启发式原则2.教学相长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试述墨子的教育思想5.试述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汉代的文教政策,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第二节汉代的教育1.汉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教育制度3.汉代的选士制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阳嘉新政2.试述汉代的文教政策3.试析汉代选士制度的利弊得失4.简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特征,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九品中正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的特点3.试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第四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2.理解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3.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宋代的教育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第二节辽金的教育第三节元代的教育第四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宋代“三次兴学”2.胡瑗“苏湖教法”3.朱子读书法4.简述宋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化5.试述书院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7.试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七章明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明代教育的演变。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答: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如下一些方面:(1)教育作用:(2)有教无类:(3)教育目标:(4)教育内容:(5)道德教育原则方法:(6)教学原则方法:(就以上几点需要展开论述)。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1 唐代监属六学及旁系二馆的名称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2简述意大利快乐之家的特点3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4简述《汉堡协定》产生及其历史作用进入60年代中期,德国又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

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汉》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

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

《汉》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5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6简要分析美国独立以后教育的改革7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8《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9什么是传统教育理论10简述平行教育理论的影响行教育理论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注总体和系统的平衡式教育理论,着力于层次平行线概念的分区式教育系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

中国教育史考点剖析

中国教育史考点剖析

一、填空题1、孔子的“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2、“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学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3、(洪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使学术和教育中心转移到了(私学)5、韩愈的师道观主要体现(《师说》)一文中。

6、北宋三次兴学的重点是兴办(学校)7、王守仁从“心学”出发,主张的学习观是(“学以去其昏蔽”)8、元代首创的地方基层教育机构是(阴阳学)9、清代阮元创办的代表性书院是(诂经精舍和学海堂)10、洋务派的教育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政变)时期12、蔡元培主张大学的办学方针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14、大力倡导和兴办职业教育的中国近代教育家是(黄炎培)15、杨贤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16、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不外是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四种17、明清科举常科只有____八股文___一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18、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_社学,蒙学的教师一般称社师19、魏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观点是______师夷长技以制夷____ 。

20、中国官方主持的留学活动开始于1872 年,派往国是___美国_。

21、“因材施教”的提法源出于_____朱熹 _____(宋代人物)。

22、《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颜之推__写的__《颜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24、抗大的校训是____团结、紧张、严肃、活泼___ 。

2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南京晓庄学校和山海工学团。

26、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__《教育史ABC》__和__《新教育大纲》27、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孔子德育思想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仁爱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仁”,表现在“礼”。

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他用“仁”“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他的道德思想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是核心,“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他所认定的真理的最高要求,也是他承认的真理的本身。

孔子按其自己认定的真理,通过一定程度上重人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建立了“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恭敬、智勇、宽惠、正直、知耻、周而不化、三戒、九思等道德规范,把人们不断培养成为君子——道德修养达到高峰的人。

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作者:孙新文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9期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主要是从孔子开创私学,全面的教育内容和独特的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的阐述,来评价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孔子私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术界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近百年来国人在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因而其思想为世人所熟知。

虽然对于其教育方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也不少,但是对于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贡献的论述并不是非常全面。

因而本文基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为视角,就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阐述一下自己的管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开创私学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为了培养统治人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教育。

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便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

夏、商、西周时期,由于采取世卿世禄制,学校教育只是面向贵族敞开,也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一般的平民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兼并四起,许多贵族沦为平民,他们渴望接受教育,但其教育机构已不存在,这就为私学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孔子在此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创办私学,打破了周朝奴隶贵族“学在官府”的格局。

孔子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是针对周王朝的有教有类提出的,并与之相对立。

周王朝官学的有教有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族类”,即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别,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是指此而言的。

二是指种类、群类,包括贫富、贵贱、社会地位的差异。

孔子的“有教无类”冲破了这两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孔子的弟子绝大多数都是“贫且贱”的下层人民。

例如,“为母请粟”的子华,“学稼为圃”的樊迟,亲自帮助母亲织布的曾参,贱人之子的仲弓,“忘在草泽,摄敝衣冠”的原宪,鲁之鄙家子弟子张,过着箪食瓢饮生活的颜渊,还有做为私商的子贡。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孔子在教育对策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宗旨上主张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倡导“文、行、忠、信”,在教学态度上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标签:孔子;教育思想;特点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思想,开始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宣扬传统的道德理念。

孔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其以德为上的政治思想,还有平等、善学、善思的教育思想。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成为我们今天发展人才实力、实现科教兴国人才梦的重要体现。

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在教育对策上主张有教无类在西周时期的奴隶社会,按照人的尊卑、贵贱、贤愚严格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因此也形成了“礼不下庶人”的社会风气。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需要给予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足以显示惊人的魄力和远见的能力,勇于冲破封建礼制的束缚来谋求教育的大众化和平等化机制。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指出只要是到了十五岁以上行过束修礼了,那就没有理由不去教诲他。

这恰恰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主张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一方面,这是教育从贵族的特权而向广大平民转变,使得教育对象广泛化,同时在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宣扬仁政、爱人的思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有教无类的思想这是教育对象公平化的重要体现。

孔子广收门徒,打破传统的对人的三六九等的划分,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教育的平等,使教育对象有专门化向平等化转变,这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在教育宗旨上主张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是比较多的,在孔子的教育宗旨上,同样也主张培养“内圣”之才,即君子。

对“内圣”之才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和治国策略的培养。

使其拥有一颗仁政爱民之心,从而实现“外王”的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孔子的教育宗旨上不是引导那些学习优秀的人去做官,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而是倡导学与仕的良好关系。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学说被广泛地受到尊敬。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实践自古今中。

首先,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德为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行。

他以文礼乐礼文礼言行、德厚礼润礼德礼智慧、仁义礼正礼约礼德操守为主要核心,把教育中有关智育和德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孔子提倡“恭敬”、“谦虚”,其中的“恭敬”包括孝顺父母及尊重老师,而“谦虚”包括学习情绪强烈而得性平和,有耐心不妄自菲薄。

孔子也强调学习注重实践,把实践思考融合在一起,否则一切讲说一然而无收获。

再次,孔子强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调节学生,而不是强迫去遵守,杜绝暴力和极端。

他认为,教育应当以正气、善意、慎重、肯定、耐心为基础,在学生中树立一种肯定的、健康的学习意识与氛围。

最后,孔子认为,要有一种比古书更美的东西,即诚实守信的人格。

面对在未来日益改变的社会,只有建立良好的品质才能有所发挥,而这种品质是来自于良好教育并且是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进的。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不仅对中国古代而言有一定的启发,也给后代的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观让中国的教育更加的强调德育教育智育的共同,培养人们的身心灵,为中国文明的努力奠定了基础。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从事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他对中国的古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中国现今教育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学思并重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有启迪。

本文旨在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影响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一)打破古代教育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常规,创办了私学,四处讲学,弟子有三千多人。

春秋以前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平民没有资格接受教育。

孔子开办私学后,提倡“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使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这在教育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保存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的教育传统,吸取选择了有用的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始了一些新学科,他用“文、行、忠、信”和经过调整后重新编撰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

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古代文化,还充实了教育内容。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一)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一部分通过言传,而更多的是身教,孔子从小勤奋好学,终身都在学习,使他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话题:休闲阅读音乐知识文化名人传统文化孔子文学摘要: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学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许多命题领域。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其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影响一、文学与文学的本质1、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行为或作品。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在中国古代,《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之一。

至于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

在我国先秦时期,很多都是由诗歌发明民俗文化状况。

诗具有特殊的语言和形象魅力。

在春秋时代,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广泛地文化范畴,但它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

当然,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

2、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诗、乐、舞”三位一体。

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诗”理解为文学艺术。

“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正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辩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

审美意识形态一方面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但另一方面又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从功能上看,文学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方式上看,文学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从其性质上看,文学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目的上看,文学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2)文学的话语问题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一种话语。

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作者:孙新文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主要是从孔子开创私学,全面的教育内容和独特的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的阐述,来评价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孔子私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术界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近百年来国人在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因而其思想为世人所熟知。

虽然对于其教育方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也不少,但是对于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贡献的论述并不是非常全面。

因而本文基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为视角,就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阐述一下自己的管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为了培养统治人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教育。

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便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

夏、商、西周时期,由于采取世卿世禄制,学校教育只是面向贵族敞开,也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一般的平民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兼并四起,许多贵族沦为平民,他们渴望接受教育,但其教育机构已不存在,这就为私学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孔子在此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创办私学,打破了周朝奴隶贵族“学在官府”的格局。

孔子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是针对周王朝的有教有类提出的,并与之相对立。

周王朝官学的有教有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族类”,即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别,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是指此而言的。

二是指种类、群类,包括贫富、贵贱、社会地位的差异。

孔子的“有教无类”冲破了这两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孔子的弟子绝大多数都是“贫且贱”的下层人民。

例如,“为母请粟”的子华,“学稼为圃”的樊迟,亲自帮助母亲织布的曾参,贱人之子的仲弓,“忘在草泽,摄敝衣冠”的原宪,鲁之鄙家子弟子张,过着箪食瓢饮生活的颜渊,还有做为私商的子贡。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1]也就是说凡是象征性的交一点学费的学生,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这正体现了孔子教育的平等观。

正因为如此,孔子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据史册记载,后来竟发展到“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可谓盛极一时。

孔子私学的兴办打破了周朝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将文化下移于庶人,孔子的这些弟子或再传弟子由“贫且贱”的自由民,通过接受教育成了“时代的精英”。

有的成为了帝师、有的成了诸侯的卿、相、大夫,彻底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政治格局。

也为以后平民走向政治高层开辟了一条途径。

微孔子,何来后世汉高、明祖之英雄?何来汉初布衣将相之局面?谈到孔子的教育,教育内容是我们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谈一下孔子的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归纳一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因而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

所谓的道德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首先教给学生的并不是文化知识和谋生的技能,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而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这句话就是说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如何去处理父母、兄弟、朋友的关系。

孔子德育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信”,即诚信,讲信用。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这些都说明了信用对个人的重要性。

孔子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昰“义”。

所谓义就是道,也就是合理的方式。

子曰:“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6]可见义之重要性。

孔子德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子曰:“躬自后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我们现代有许多人在这一点上做的远远不如孔子,他们对自己要求过于放纵,而对别人则求全责备。

如果他们看到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育标准是不是会感到自惭形秽哪?孔子德育中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在孔子对人的重视。

子曰:“君子不器。

”[10]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器物,也就是说人不是一种工具。

这与我们现在的人才职能化、专门化、机械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廄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1]可见孔子对人的重视,其人本主义思想昭然若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由于鄙人智力孤陋只能略举以上几点。

正是由于孔子的德育思想在孔子的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贯彻与实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而也就成了我国传统美德形成的源头之一。

现在我们接下来谈一下孔子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就是所谓的智育。

谈到孔子文化知识的传授就不得不提孔子教学的教材,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诗》即《诗经》,在上古时代已存在,由于篇目过多,内容繁芜,孔子选其中精华篇目,重新编辑,共组成305篇,也就是以后流传的《诗经》。

《诗经》主要用来表达古人的情感和愿望。

对于《诗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书》即《尚书》,是上古时代的政治文献汇编。

由于所选史料太芜杂,孔子便以朝代为顺序重新编辑,加以删减,整理成书,即流传至今的《尚书》。

对于《尚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殷周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赞扬圣人之言,同时对现实的反思,树立学生的改造现实理想。

《礼》即三代之《礼》,但主要是“周礼”,春秋末期,兼并战争频繁,礼崩乐坏,孔子主张礼的“损益因革”,他是第一个主张以仁学理论改良周礼的人,在礼的形式中给以新内容,孔子把改良过的礼,作为立国立人的根本大道。

他认为重视礼教,对于《礼》的学习,学生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易》即《易经》,又称《周易》。

是上古时代的一部占卜的书。

但是它还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和重要的历史史料,并为之作《系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12]对于《易经》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论辩能力。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鲁春秋》和参阅其他国春秋整理而成的。

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其实《春秋》就属于一部时事政治,孔子在作《春秋》时,经常和学生谈论《春秋》的内容,讨论历史事件,品评某些人物《论语》《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孔子的《春秋》“举得失以表黜渉,徵存亡以标劝诫;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13]《春秋》中品评人物的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乐》即《乐经》,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教材。

但已经散佚,故本文不在进行论述。

战国时开始尊“六书”为“六经”,后因《乐》佚失,汉后便以“五经”为教材,成为历代读书人必修之教材。

虽说“五经”不是孔子所做,但却由于其所整理,而保存至今。

“五经”后衍生出“十三经”,“十三经”衍生出后世之文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源自“十三经”,因“十三经”又源自“五经”而“五经”又赖孔子的整理与传播而流传至今。

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可谓大矣。

孔子教育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主要指一些做人处事的行为规范。

射,即射箭。

御,即驾车。

书,即刻字。

古代无纸笔,以刀刻字,刻在版牍上,载之以言。

同现在写字一样是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训练。

数即算术,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

其实他们那时的射、御、书、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驾驶、计算机、外语,主要在于日常应用。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们教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把他们培养成既懂文化知识,又懂一些日常应用的基本技能的全面人才。

孔子的这种教育观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似乎有些相似。

孔子的这种教育观在他那个时代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后来他的这种教育观并没有继承下来,后世的教育仅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懂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果后世的儒生只知道读书,对其他事可谓一无所知,最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的书生。

孔子私学的开创,震撼了当时的教育界。

孔子全方位的教育内容,独特的教育方法,颠覆了教育传统,改写了中国的教育史。

后世的教学内容,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不管是汉唐还是明清都是以孔子修订的五经为主要课程。

后世的平民教育,不管是私塾还是书院,都肇端于孔子私学的开创。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而且对其精华进行了发扬光大。

数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虽不能说都源于此,但大部分都发端于孔子。

注释[1][2][3][4][5][6]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59、8、42、96、80、336.[7][8][9][10][1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4、248、152、380、384.[12]班固.汉书:卷八十八[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3]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史传第十六[M].四部丛刊景明嘉靖刊本.(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