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一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本专题主要是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相关地理事物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强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识记;运用示意图理解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基础学问填充]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圈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③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下表: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②褶皱。
a.形成:剧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b .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常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常形成谷地。
c.褶皱与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推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常形成块状山地、悬崖和谷地。
(4)在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解读
第二讲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文基考点】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点解读】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组成元素:O(50%)、Si(25%)、Al、Fe等。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形成矿产。
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4.岩石:地壳中的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
按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5.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6.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7.岩石的成因和分类(1)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常见的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化石。
按成因煤属于沉积岩。
(3)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质成板岩。
8.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即三大类岩石的循环转化。
如在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在高压作用下页岩→板岩。
9.岩石、矿物与矿产的关系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有用矿物的富集形成矿产;矿产存在于岩石之中;有的岩石本身就是矿产。
二、地表形态的变化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成分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地质作用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上界――穿过大气(被削弱)-到达地表-地表反射、吸收-转化为热能和化学能-大气升温2.削弱作用:(1)反射云层和尘埃为反射面,云层愈厚,反射越强。
(2)散射空气分子和小尘埃改变光为多个方向,蓝光易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
日出前、日落后天还亮是散射的原因。
(3)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最强,吸收最弱。
3.保温作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热量向外辐射,其中大气逆辐射又把一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的过低。
地表均温15ºC。
削弱作用使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保温作用使夜间温度不至于过低。
有云的白天不热(反射作用),有云的晚上不冷(保温)4.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使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等压面向上凸出为高压,向下为低压。
水平方向高压大于低压,垂直方向越往下气压越高。
5.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引起地表冷热不均,产生高低压之后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后形成风。
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
近地面风受地面摩擦力影响。
6.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7.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极地高压带(热力)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8.风带: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北)-西南风中纬西风(南)-西北风极地东风(北)-东北风极地东风(南)-东南风9.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冬季,60º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上,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蒙古高压),同时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神低压、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2)夏季:30ºN附近,副热带高压带上,亚欧大陆上形成亚州低压(印度低压),同时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0.季风:(1)东南季风:(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分析
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__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气态:天然气固态:石英液态:石油、天然汞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火成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如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②沉积岩⎩⎪⎨⎪⎧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③变质岩⎩⎪⎨⎪⎧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温馨提示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2.岩石的转化(1)参与循环的地壳物质名称:①岩浆;②岩浆岩;③变质岩。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A为冷却凝固;B为外力作用;C为变质作用;D为高温熔化作用。
温馨提示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壳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三、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地的结果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
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 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 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1)D (2)C
目录
[拓展提升]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
目录
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典例试做] 例1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C.地壳下部 为( ) B.地壳上部 D.地幔
)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目录
解析:(1)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 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 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
)
A.珊瑚石——④
C.玄武岩——③
B.大理岩——②
D.花岗岩——⑤
解析:(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示中沉积岩这一已
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 岩浆岩,⑤为风化物,①为沉积物。相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 H、G为风化、侵蚀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2)珊瑚石
目录
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判定
目录
[名师押题]
3.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
(1)~(2)题。
(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
知识点解读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和形成原因1、图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 :太阳辐射 A1:太阳辐射 A2:(大气)吸收B :地面辐射 B1:地面辐射 B2:(大气)吸收 C1:大气逆辐射 C2:大气辐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分析某地白天气温的高低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蓝紫光易被散射)。
思考:A.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B.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温室效应):⑴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⑵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强;故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全球变暖思考: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B.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C.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D.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E.高处不胜寒----因为地面辐射到达的少3.全球的热量平衡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4.气温的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值。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四讲大气运动与气候考纲要求1.地壳运动循环。
2.地表形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9.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透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2.机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
(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规律与技巧:(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考点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高考地理考纲揭秘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纲原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考情分析与预测样题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1.C 2.B 3.D【详解详析】1.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2.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CLICK TO ADD TITLE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主要内容
01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 大气运动 水循环 大洋环流 岩石圈物质循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学习目标的检测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主体和核心
自然地理 必修Ⅰ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3
4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宏观层面: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
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组成。
微观层面: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生物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该主题共有七条标准: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 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流的形成动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常见天气系统(局地尺度)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锋面和锋
课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典型气候主要特征 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典型气候的大体分布位置, 依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说明气候成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2015水平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训练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练习之二 1.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矿物是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在地质条件下形成单质或化合物)●常见的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 是自然界最多的矿物。
1.2岩石三大成因类型:1.岩浆岩因岩浆活动形成。
(上升冷却凝固——分喷出活动与侵入活动)1)喷出岩如 岩、流纹岩 ②侵入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
●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 1.质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1)A. B. C. D.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3)图中数字的含义,① ② ③④ 。
3.2.2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能),它表现为 、岩浆活动、 作用、地震等。
总趋势是地表趋向高低起伏。
2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使地表趋向和缓。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可能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总体讲地质作用以 作用为主导、 2.3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和巨大构造地貌 1①大陆与大陆碰撞挤压带:褶皱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大陆与大洋碰撞挤压(俯冲)带:海沟、山脉或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科迪勒拉山系) 东非裂谷带、红海、大西洋 2●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包括 和 两种基本类型1)褶皱是岩层碰撞和水平挤压形成的波状弯曲。
分为 和 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①断裂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常形成陡崖、沟谷、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但地层不稳常会出现滑坡、崩塌;不宜修隧道、筑坝修水库等工程。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讲课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 2.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①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___软__流__层_____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 物质循环。 ②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__放__射__性__物__质__的衰变。
料”和“籽料”之分。据此回答(1)~(2)题。
(1)“山料”产于山上的岩体中。“山料”黄龙玉属于( C )Fra bibliotek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2)形成“黄龙玉”的岩石,其特征是( D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具有片理构造
D.结晶颗粒较大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及用途 1.三大类岩石
沉积岩固―结―成→岩砾 砂岩 岩常含有化石,具有层理结构 页岩
已生成岩石石页灰岩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大板理岩岩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类型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岩是喷出 岩,②岩是沉积岩,③岩是变质岩,④岩是侵入岩。长白山 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A 项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③类岩石为变质岩, ①②④三类岩石变成③类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D 项 正确。
栏目 导引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作用
01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02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03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04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05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06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07
A
B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02
01
03
04
05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01
水循环和洋流
02
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复习要点
海陆间大循环
①
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夏威夷 高压
亚速尔高压
亚洲 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低压
5.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 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 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成因: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风带风向
气压带 和风带 极地高 气压带 (2个) 北半 南半 球 球 成因 热力 原因
气压带
特征 冷高 压 气流 属性(影响 气候)
下沉
冷干
极地东 东北 东南 风带(2 风 风 个)
副极地 低气压 带 (2 个)
冷干
动力 原因
冷低 压
上升
温湿
中纬西风 带(2个) 副热带高 气压带(2 个) 低纬信风 带(2个) 赤道低气 压带(1个)
蚀,形成山地
(3)丙 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三、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 1.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
(1)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上升或下沉的垂
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 水平运动。实例有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和
谷地之间、寒暖流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2)气压差异:在垂直方向上是近地面气压高于 高空气压;在水平方向上,一般近地面气温高的 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3)判断等压面弯曲及影响因素:近地面等压面向 高凸——高压区——空气下沉导致——说明近地面 温度低;高空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空气上 升导致——说明近地面温度高。
日期 日最 低气 温 最高 气温 天气 风力 15日 23°C 16日 23°C 17日 24°C 18日 25°C 19日 26°C 20日 27°C 21日 28°C 22日 28°C 23日 28°C 24日 25°C
第二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点盘查】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2、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3、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5、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6、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7、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8、理解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9、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知识梳理】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物质的循环过程图_____岩(侵入岩、喷入岩)内力作用_____岩(砾岩、砂岩、页岩)外力作用_____岩(大理岩、板岩)内力作用2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褶皱:褶皱的分类:背斜(岩层中心_____,两翼_____)、向斜(岩层中心_____,两翼_____)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外力侵蚀,称为地形倒置。
背斜是储油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断层:断层的概念:岩体发生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和低地:_____平原、_____谷地。
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和高地:_____、_____、_____3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对地形的塑造:河流_____地貌(河谷的演变)河流_____地貌(冲积平原的形成)风力对地形的塑造:沙丘、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冰川对地形的塑造:冰蚀地貌(冰斗、角峰)4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图理解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成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5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对短波辐射的吸收较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放出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能被大气吸收。
大气将一部分热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对大气起到了保温作用。
6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表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B
(2014安徽卷)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图Ⅱ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维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3题。
图3
5.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ﻫA.甲B.乙C.丙D.丁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虚线内乙地位于蒙古国境内,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沙源丰富,与其他三地相比,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强劲,更容易发生沙尘暴,故选B。
答案:B
6.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答案:B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ﻫA.气温分布B.降水分布C.地势起伏D.洋流分布
解析:图示反映全球风速和方向随纬度的变化。选项中与风速、风向变化密切相关的洋流分布,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低纬度地区主要为东风,洋流向西流;②地风向随季节发生变化,所以形成季风洋流;中纬度地区为西风,形成西风漂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答案:D
5.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ﻫ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极地东风D.北赤道暖流
解析:北太平洋地域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受其影响,从高压流向低压,影响着气旋④的移动路径;而极地东风位于高纬度地区,北赤道暖流位于赤道附近,且对大气的运动影响最小,故选B。
答案:B
(2014江苏卷)图3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5-6题。
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
解析:乙地位于600N附近,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应为冷锋。
答案:C
(2014四川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ﻫA.1日17时30分B.1日21时30分ﻫC.2日1时30分D.2日9时30分
答案:B
(2014福建卷)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ﻫA.①B.②C.③D.④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本题图表阅读的关键是要找到①②③④各地1月和7月的对应点。图示①地纬度约为60°N,7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0m/s,1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为5-10m/s;②地纬度约为20°N,7月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0-15m/s;③地约为5°N,7月风向为东风,风速为10m/s,1月风速0m/s;④地约为50°N,7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5-20m/s,1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所以通过比较②地的风向和风速变化最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B.气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低,天气转晴
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该锋线位于低气压中心西侧,形成的是冷锋系统,M地位于冷锋锋线钱,所以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时气温较低、风力增强、天气转阴,可能出现降水,气压升高,故答案选C。
答案:C
(2014山东卷)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8-9题。
解析:国际标准时间是0时区的区时,即伦敦时间。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伦敦在北京西边,区时计算中按“东+西-”的办法,两地时区相差8个小时,所以国际标准时间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时间是1日17时30分,A对。
解析: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影响范围广,是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低,导致亚热带位置偏南。选项D正确。
答案:D
(2014年北京卷)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图2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读图,回答第3题。
3.甲、乙、丙分别是ﻫA.贵阳、西安、长春B.昆明、海口、哈尔滨ﻫC.兰州、上海、沈阳D.南宁、武汉、石家庄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4、Q1、Q3、Q2B.Q3、Q4、Q2、Q1
C.Q3、Q1、Q2、Q4D.Q2、Q3、Q1、Q4ﻫ解析:由于长江的流水堆积作用,在凸岸形成沙山,后又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相间地形。选项B正确。
27.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
解析:因受北部秦岭山脉和西部横断山脉的影响,我国亚热带范围变化西南部分分布较小,选B正确。
答案:B
28.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ﻫ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答案:D
(2014北京卷)图3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第4、5题。
4.气旋ﻫ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ﻫ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解析:①位于大西洋,不会影响南亚地区;②从西南向东北移动;③是自西向东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而④发源于太平洋低纬度地区,属于太平洋热带洋面,故选D。
8、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ﻫ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甲地高空气压低乙地,故近地面气压高于乙地,近地面空气从甲流向乙,即从南向北;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风向偏转为西南风。
答案:B
9、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作者:
———————————————————————————————— 日期:
ﻩ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14安徽卷)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27-2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