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一个小时的故事》的主题解读
《一小时的故事》叙事视角分析
■刘晓榕 /山国 女 性 主 义 文 学的先驱,《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她短篇 小说中 的 精 品。本 文 主 要 从 叙 事 学 角 度出发,对小说的叙事视角进行分析和 探讨。 关键词:叙事视角 女性主义
《一小时的故事》是 19世纪美国女 性作家 凯 特 · 肖 邦 的 代 表 作。 这 篇 短 篇小说主 要 讲 述 了 马 拉 德 夫 人 从 得 知 丈夫丧生,到看到丈夫突然返家,在 惊 愕之中 猝 死 的 故 事。 虽 然 故 事 仅 发 生 在一小时之内,但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之 下,却有着严肃的主题。作者向读者揭 示了男权 社 会 下 女 性 自 我 意 识 的 觉 醒 和对自 由 的 渴 望。小 说 的 成 功 之 处 不 仅仅在于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还有其 巧妙地 的 叙 事 技 巧 的 运 用。 本 文 主 要 借助申 丹 在 《叙 述 学 与 小 说 文 体 学 研 究》中对叙事视角的分类,对小说 进 行 探讨和分析。
64
来,全身累得就像散了架,这种体 力 上 的劳累似乎进入了她的灵魂”同时在此 处为后文的“讽刺”意味埋下伏笔。
从第五 段 开 始,出 现 了 视 角 转 换, 叙述者从全知视角转为人物有限视角, 即马拉 德 夫 人 的 视 角。这 种 视 角 的 本 质特征与全知视角不同,故事内人物的 视角代 替 了 故 事 外 叙 述 者 的 视 角。 读 者可以直 接 通 过 人 物 的 感 知 来 进 入 故 事世界。读 者 能 够 真 切 地 体 会 到 了 马 拉德夫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快感。“洋溢 着初春活力轻轻摇曳”的树梢,“充满阵 雨的芳香”的空气,屋檐下数不清的“叽 叽喳喳”的麻雀,一大串代表自由 的意 象的出现,暗示了马拉德夫人心中自我 意识的 渐 渐 觉 醒。同 时 视 角 转 换 后 所 展现的画 面 与 前 文 马 拉 德 夫 人 悲 痛 的 外部表现形成极大的反差,产具有明显 的讽刺 意 味。 第 六 段 到 第 八 段 作 者 马 拉德夫人 的 房 间 为 载 体 开 始 了 马 拉 德 夫人自我意识觉醒前的铺垫和准备,叙 述者视角继续转发,改为选择性全知视 角。叙述 视 角 再 次 集 中 到 马 拉 德 夫 人 身上,特别是从第八段中“这会儿 她 两 眼只是呆滞地凝望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从她的眼中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是暂 时停止了理智的思考”,通过对马 拉 德 夫人外在表现的一种客观描述,以外化 的手法揭 示 马 拉 德 夫 人 愈 见 明 显 的 内 心活动,“目光呆滞”,和“暂时停止了理 智的思考”,为下段中以人物内视 角叙 述的心理过程的矛盾冲突作了铺垫。
《一小时的故事》的三重反讽意涵
《一小时的故事》的三重反讽意涵摘要:在凯特·肖邦的小说里,到处布满了女权主义的痕迹,布满了女性对自由的呼声。
在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里,作者正是运用反讽手法,在貌似正常的心理分析之中,表达了美国女性对婚姻和个性独立的态度。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三重反讽凯特·肖邦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是19世纪末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
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一位棉花商奥斯卡·肖邦,两人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
在这里,肖邦的朋友鼓励她写作,四十岁的肖邦便写出了第一本小说《故障》(at fault ,1890),她的短篇小说也开始出现在《世纪》(century)和《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随后的长篇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1899)被称为美国女性小说的扛鼎之作。
生活在19世纪的肖邦一直试图用直白的语言去描写女性的性爱,她的大量描写性与爱的小说使美国上流社会的读者感到过于刻薄而被刺痛,她的书也曾被从书架上取下,她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了会员资格。
而《一小时的故事》恰恰又是这种“过于刻薄”的容易刺痛人的作品,它是肖邦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该小说被评论家认为是挑战女性传统道德的小说,其内容是描述一位家庭主妇突然闻听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在一小时内突发的思绪变化。
在作家尽情地展现出女性内心深处的渴望、披露出她对婚姻的真实感受之后,最后又以极其戏剧化的方式收场。
《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在翻译并学习莫泊桑的小说过程中,采取了莫泊桑小说的套路表现19世纪的美国女性的一个实例,肖邦坚持认为:“这是生活,不是小说。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认为其作品中存在女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也有女性自身的真实性情的披露与张扬,是19世纪女性渴望自由的社会现象的合理表现。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人性考量、哲学思辨与伦理观察的电视剧,它揭示了人在面临压力与危险时的本性和行为选择。
下面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这个剧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为了生存还是为了道德”这一主题切入。
在电视剧中,不同的人物在危险时做出了不同的行为选择。
例如,一些人因为自己或他人的生存而选择了折磨或杀害他人;而另一些人则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尽管这意味着他们自身有可能面临死亡。
这种行为选择是人类道德心理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引发了关于权利和义务、正义和幸福之间的辩论。
剧中的人物行为选择提醒了我们:在面临道德与生存的两难抉择时,应该遵循共同的人类原则,即尊重和保护人类生命和尊严。
其次,我们可以思考“自由意志和责任”的问题。
在剧中,一些人物因遵循自己的意志而导致后果不良。
例如,女主角Hannah在尝试离开监狱时,因为自己的独立行动而导致另外的人失去了性命。
这引发了我们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即自由意志是否需要承担特定的责任。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由意志是被视为一个道德考虑因素。
选择自己的行动会使我们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涉及到我们行为产生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我们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以确保我们的行为不会伤害他人并符合道德要求。
最后,我们可以从剧中的“认同”和“同情”的角度出发。
在剧中,不同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情感共鸣和同情,这揭示了人类团结、互相帮助与支持的心理需求。
在危机时刻这种需求更为显著,并于结局呈现。
认同和同情是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之间的共情和关心,它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
总结来说,《一小时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类本性和道德行为的选择,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危机时刻做出正确的行动,以及道德和人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他人的需要,并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同时在选择行动时要慎之又慎,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才能发展蓬勃的人类文明。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著名的电视电影,由英国导演罗伯特·本杰明执导,由希拉里·弗洛伊德、莎拉·彼得斯及詹姆斯·卡利斯等等领衔出演。
该片讲述了一个捍卫正义的英国警官和一个令人激动的犯罪故事。
本片极富伦理道德性内涵,特别是在罗伯特·本杰明的精心构思下,主角警官约瑟夫·菲尔德的行为举止成为故事的中心。
作为一位警官,菲尔德具有严格的道德准则,坚持“公平,公正,恪守法律”的原则,他勇敢捍卫正义,无畏无惧,不计得失。
片中菲尔德的行为,所散发的伦理品格,不仅体现了一位真正的英雄;同时也体现出一位“能够服从正义,并有勇气说出真相”的正义使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能看清本质,尊重“正义”观念,屈节保重,勇敢面对挑战。
这正反映了人们关于正义至上的伦理道德,也是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另一方面,片中展示出施以重罚的价值观,无论是菲尔德持续追捕亡命之徒到最终抓获他也不轻易简化审判程序,让法律束缚其猖獗的言行;又或是尊重职责的对面最终宣布“据法办人”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制度观念的强烈核心价值。
在这部电影中,菲尔德镜头下向外界传递出了“被迫犯罪者不胜任服从被控,正义一定要胜过罪恶”的伦理原则,他的公正、勇敢把犯罪团伙迫使下滑,表达了一位英雄的勇气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人性及道德的写照。
《一小时的故事》以一部电影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循规蹈矩,讲求正义;强调言行一致,勇敢面对挑战”的伦理道德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浅析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高岚 渭南师范学院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17年校级教改项目(JG201728)。
摘 要: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其寓意却是深远,在凯特•肖邦细腻真实的叙述中,女主人公玛拉德夫人在听闻丈夫的意外死讯后,其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到觉醒的过程真实而震撼跃然纸上。
小说主题厚重,写作手法多样,表现形式新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彩短篇小说。
本文拟从小说这些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女权;反讽;自由;禁锢作者简介:高岚,女,汉族,1979年生,硕士,讲师,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24-01凯特•肖邦(1851-1904)是美国著名女作家。
她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在十九世纪末,肖邦试图直白地描写女性在与男性、儿童的关系及她们本身性欲中的感受和情绪。
而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认为是冒犯了上流社会的读者。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被大力提倡并深受读者喜爱。
《一小时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简单却令人过目难忘的故事:由于玛拉德太太有心脏病,每个人基本上都会小心翼翼地地对待她。
当她的姐姐和朋友发现玛拉德先生在一次事故中丧生时,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婉转地告诉玛拉德夫人她的丈夫已经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马尔拉德太太放声大哭了出来,然后走进自己房间并锁上了门。
在她内心里,她似乎被一些想法吓到了,最后她逐渐意识到丈夫的死其实意味着她今后自由了,她第一次感到自由。
她开始变得期待未来的日子而不再是害怕。
当玛拉德夫人内心经历这种顿悟的转变时,玛拉德先生却突然开门进来了,玛拉德太太见到这一幕时竟倒地猝死。
小说虽然短小但其寓意却是深远,在凯特•肖邦细腻真实的叙述中,女主人公玛拉德夫人在听闻丈夫的意外死讯后,其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到觉醒的过程真实而震撼地跃然纸上。
从多视角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从多视角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作者:黄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通过多视角来分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女性觉醒”和“生态原则”作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相互联系,深化对社会中父权制度的批判。
另外从俄苏形式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各种文学要素的,如何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进行解读的。
以及从语言的表达、情景的构建及叙事的手法这几方面简析反讽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俄苏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一个小时的故事》不同于其他的短篇小说,仅仅千字的短文讲述了马兰德夫人在一个小时里由生到死发生的戏剧性故事。
马兰德夫人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是她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她的丈夫死于一场铁路事故中。
马兰德夫人的姐姐约瑟芬和马兰德先生的朋友里查兹怕她承受不了这个坏消息,尽可能小心翼翼的叙述马兰德先生遇难的事情。
他们以为这个消息会使马兰德夫人的身体垮下来,但讽刺的是,马兰德夫人没有过度的伤心,在他们面前异常平静。
就在她以为可以摆脱一切,追求自由和独立时,马兰德先生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家中,约瑟芬看到他尖叫不已,而理查兹则把他挡在门口,以免被马兰德夫人看见,但是马兰德夫人还是看到了,当马兰德夫人看到丈夫回来,心脏病突发,死去了。
作者在结尾中巧妙地处理,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一、生态女性主义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如此短小而精悍的故事竟然能引起截然不同的诠释,文章的张力可见一斑。
整个文章主要体现了女性主义,揭示了在父权社会下,女性通过自己的觉醒意识寻求自由与独立。
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在女性本身的自我原因,也体现在自然环境下给女性带来一种召唤,大自然给无数女性带来灵感,并且通过自然更好的诠释了觉醒的意识。
《一个小时的故事》双重主题阐释
《一个小时的故事》双重主题阐释《一个小时的故事》双重主题阐释-大学语文论文《一丧小时的敀事》双重主题阐释田园(兰州亝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凯特?肖邦的小说《一丧小时的敀事》是美国文学丨女性文学的经典乀作,讲述了一丧女人在得知自己丈夫死讯以后的情感反应和心路历程,一丧渴求自由的灵魂在经历了短暂的狂喜乀后被现实击垮而走上死亜的悲剧。
本文拟从小说人物在三丧时空空间的外在表现和心理冲突,从象征和反讽的角度来阐释这篇小说所阐释的双重主题:女性主丿的觉醒不失落;婚姻束缚不单身自由的得失。
, 兲键词 ,凯特?肖邦;女性主丿;《一丧小时的敀事》;婚姻;自由,丨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12-02 凯特?肖邦,1851~1904,美国女权主丿作家的先驱乀一。
生于美国圣路易斯,成长于女权运动关起的时代,因为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对于女性的兲注信息,所以其本身对于女性独立自由地位不思想的追求深刻反映在她的作品丨。
凯特?肖邦深受来自家庨和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她四岁时父亲去世,此后有其母亲和曾祖母抚养长大,1970年时近20岁的肖邦嫁给一丧棉花商奥斯卡?肖邦。
短暂的12年婚姻后,丈夫又离世,此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开始创作。
幼年並父,丨年並夫这样惨痛的经历对于肖邦所产生的精神和思想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缺失丨造就的心性丨也正培养了她对于独立自由的不断渴求。
《一丧小时的敀事》讲述一丧女人在闻讯丈夫死去,在巨大伤心乀后艰难转入获得新生自由喜悦的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然而在丈夫意外归来后,内心无法承受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巨大冲击落差而致心脏病猝死的敀事。
敀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情节,甚至没有饱满丩富的人物形象。
全篇重点就集丨在主人公玛尔德得知丈夫死亜乀后一系列外在表象和真实的心理流动过程,这丧过程的収生经历着三丧时空的转变。
一、空间转变的象征意丿:客厅—卧室—客厅承载敀事収生的空间主要是在马拉德家的客厅。
从空间隐喻认知视角看《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
从空间隐喻认知视角看《 一小时的故事》 的主题
于志学
( 北 大学 河 外 国语 学 院 ,河北 保定 0 1言学把 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 象和丰富语言的手段 ; 而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普
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它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 中。在《 一小时的故事》 主题 阐释过程 中, 空间隐喻模 式对于读者的认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 为一种意象图式隐喻 , 空间隐喻提供 了一种轮廓性 的结构 , 帮助 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意象。可以说 ,一小时的故事》 《 的空间结构设计极为巧妙 , 它与主人公的心理状 态相互渗透, 读者可以从情节发展过程 中不 同的空间隐喻模 式中体会揣摩作者的意 图, 分析理解作者设置
第3 1卷 第 2 期
21 0 0年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 h egU i rt ( o。 i o r l f i n nv sy S c e) n oC f ei S
V0. 1No2 1 3 . F b2 1 e. 00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0735陈三元自由幻想的破灭论一小时的故事空间场景的象征意蕴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1416lanchuncognitiveapproachspatialmetaphorschineseforeignlanguageteachingresearchpressbeijing房间束缚蓝天自由前门禁锢自由之门树梢歌声鸟生命活力和自由楼梯通往自由之路房门突破口窗户希望一小时的故事中空间隐喻图式96
空 问形式 的 隐喻 意义 。
关键词 :空间隐喻 ; 认知 ;一小时的故事》 主题 阐释 《 ;
中图分 类 号 :16 I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9 (0 0 0 — 0 5 0 17 — 5 6 2 1 )2 0 9 — 2
解读《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自由”主题
解读《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自由”主题作者:刘杨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自由对于女主人公重要性,体现那个时代中女性在婚姻束缚下的卑微与麻木。
本文通过小说的情节解读,探讨女主人公对于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束缚;死亡;自由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74-01一、引言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在《一小时的故事》故事中,通过女主人公情感转折的深入刻画加之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揭示了父权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心理的压抑与扭曲,以及这类向往自由的女性为了摆脱束缚所做出的挣扎与尝试.二、为现实所伤凯特·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如何展现玛兰德夫人的心理变化是情节最出彩的部分。
玛兰德夫人在听到丈夫死亡的消息时绝望地倒在姐姐怀里哭泣着。
表面上玛兰德夫人的表现的确是合情合理。
事实上却远不至此。
当她渐渐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悲伤时,才慢慢地缓过神来,走向自己的房里。
然而作者写道:“这种疲惫,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正侵入她的灵魂。
”这句话正是全文的一个转折,作者开始由人物的外部行为转入对其内在心灵的挖掘。
如:“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了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
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
窗下面的街道上,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
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唱个不停。
”玛兰德夫人的潜意识领域开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凯特·肖邦把这种情感变化集中在窗外事物的描写上。
在她的笔下,人物不可见的感情是通过她对事物的感觉来传达的。
树梢的兴奋、芬芳的雨的气息、小贩的叫卖声、远处的歌声、麻雀的叽喳声,这是一幅生命的赞美图。
暗示着此刻玛兰德夫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欢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她,眼前的事物也明亮了起来。
《一小时的故事》的视角、话语与空间叙事
《 一小时的故事》 的视角 、 话语 与空间叙事
吴 宏 宇
( 四川 理 工学 院外 语 学 院 , 四川 白贡 6 3 0 ) 4 0 0
摘 要 : 为 十 九世 纪 女 性 主 义作 家 的 先 驱 。 特 ・ 作 凯 肖邦 在 她
离拉 大 , 到 了欲 扬 先 抑 的效 果 。 起 同时 , 限全 知 视 角 的运 用 , 有 减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2 1 ) 9 O 一 2 17 — 1 (0 0 一 l7 O l 1 1
少 了 叙 述 的 繁 琐 , 快 了 叙 述 的速 度 , 到 了 节 约 叙 述 时 间 、 加 起 避 免 偏 离 主 题 的 作 用 。 小 说 情 节 的发 展 和 高 潮 部 分 , 当 马拉 德 在 即 太 太 上楼 进 入 自己 的 房 间 并 关 上房 门之 后 ,作 者 就 开始 将 叙 述
光 来 看 , 不是 在 沉 思 , 是 暂 时 停止 了理 智 的 思 考 。什 么 东西 她 而
美 国小 说 家 凯 特 ・ 肖邦 被 评 论 界 视 为 十 九 世 纪 女 性 主 义 作 家的先驱。 特 ・ 凯 肖邦 起 初 以撰 写 儿 童 故 事和 乡土 风 情 文 学 作 品
在 文 坛 崭 露 头 角 。 在 19 她 8 0年 出 版 的 第 一部 长 篇 小 说 《 障 》 故 就 是 ~ 部 关 于 美 国路 易 斯 安 那 州 克 利 奥 尔 人 生 活 的作 品 。 特 ・ 凯 肖
主 人 公 对 丈 夫 的 公 然 反抗 而遭 到 了 当 时 评 论 界 的猛 烈 批 评 , 甚
至 直 接 断送 了凯 特 ・ 肖邦 的 文 学 前程 。 不过 , 大 的 作 品 总 是 经 伟 得 起 时 间 的检 验 。 特 ・ 凯 肖邦 作 品 中 鲜 明 的女 性 意 识 在 二 十 世 纪
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
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作者:郭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4期摘要:凯特·肖邦的名篇《一个小时的故事》刻画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本文以女主人公情感变化及心路历程为线索全面解读了这篇小说,体现女性真正想要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获得自由。
从研究外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中,对中国的文学文化产生一些借鉴。
我国乃至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众生平等,女性也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关键词:女权主义;自由;束缚;觉醒;幻灭[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017-01一、故事背景及简介凯特·肖邦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尤其以描写美国妇女对精神自由、情感独立的追求而闻名。
她的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优美细腻,故事结构虽然简单但观察力和想象力却极其敏锐。
“现代的批评家称她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先锋’,‘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荣的一席’”(阚,176)。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萧邦大胆宣扬女权主义的作品之一,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
“《一个小时的故事》精炼地概述了在一个静寂的钟头里马拉德夫人对一偶发事件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路程,但作者揭示的却是这一妇女形象所经历的婚姻束缚给她带来的情感折磨,以及自由为这位得到解放的妇女带来的瞬息欢乐”(胡,33)。
该作品完成于19世纪中晚期,正值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期。
虽然在一些“新女性”的努力下,女性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然而,在当时那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要取得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女性在男性眼里仍然只是附属品,她们追求平等、追求独立人格的意识和行为在传统的社会制度下是反传统、不符合道德规范的。
二、自由前的束缚这位一直被称为“马拉德夫人”的女人,我们只能从她姐姐着急时呼喊出的话,知道她的名字叫做“路易斯”。
在那个社会,已婚女子只能被冠以丈夫的姓名,以XX夫人来代替,在别人心中,甚至在她自己心中,她只是“马拉德夫人”,是那位“马拉德”先生的附属品。
《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及其社会背景
《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及其社会背景【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女性主人公在故事中面临自我认知的挑战,同时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随着女性自由意识的崛起和独立意识的呈现,女性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抗。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给当代女性带来了启示。
女性意识在文学中的表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思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束缚。
【关键词】《一个小时的故事》、女性意识、女性主人公、自我认知、家庭地位、社会地位、自由意识、独立意识、传统观念、反抗、社会背景、当代女性、启示、文学表现。
1. 引言1.1 介绍《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小时的故事》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凯特·张伯伦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路易莎一小时内的内心变化。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路易莎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内,路易莎从对婚姻和自己的囚禁感到厌恶,到最终体验到一种解放和自由的感觉。
故事中渲染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被束缚和贫困的状况,以及她们对自我认知和尊严的追求。
小说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和压迫。
通过路易莎的经历,读者能够体会到女性自由意识的崛起、独立意识的呈现,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抗。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处境和内心挣扎,也给当代女性带来了启示,引发了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探讨。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声音。
《一个小时的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呈现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于女性角色的深度塑造和生动刻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是一部由马克·里夫斯执导,约翰·康纳利、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等人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名家庭主妇玛格丽特在汽车内遭到攻击的故事。
在伦理学的视角下,这部电影涉及了许多关于道德、正义和人性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伦理学问题的思考。
影片中的暴力事件引发了观众对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玛格丽特在电影中遭到了攻击,并被囚禁在汽车后备箱中。
这引发了关于暴力行为和人对他人的尊重的讨论。
在伦理学中,暴力行为被视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对他人的尊重则是伦理学道德的基础之一。
观众在观看这一场景时,不禁会思考涉及到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伦理道德问题,甚至可能会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对暴力行为的态度。
影片中的人性问题也引发了观众对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在影片中,玛格丽特在遭受攻击后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她不放弃寻求帮助,并最终成功得到了救援。
这引发了有关人性善良和坚强的讨论。
在伦理学中,人性被认为是善良的,人们对于正义和正当的事业都有着追求和坚守的品质。
观众在看到这一情节时,可能会思考,面对困难和逆境时,自己是否也能像玛格丽特一样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和品质的思考。
从伦理学的视角下分析《一小时的故事》,这部电影涉及了许多与道德、正义和人性相关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伦理学道德的思考。
这也使得电影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深度,使得观众不仅仅只是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伦理学道德的启发和思考。
希望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关道德、正义和人性的启示,引发自己对于伦理学道德的思考,进而将这些思考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一个更加有道德、正义和善良的人。
从通感隐喻看小说的意义建构及主题分析——以《一小时的故事》为例
考 察 发现 : 某 种感 官 上 即
的感 觉来 隐 喻 生活 、 想 、 思 感情 等 或抽 象 或具 体 的事 物 。这 是 从 某
一
“ie mo n” ,b t ” bu r met中 “ie 属于 味 觉 感官 域 中 的 心理 表征 , 涵 【 tr 包 +
隐喻基 本 语 义内 部之 间 的冲 突 .即通 感 隐 喻的 字面 意 义在 逻辑 上 的冲 突 。其二 是通 感隐 喻 的基本 语 义与 语境 的冲 突 。小说 《 一小 时 的故 事》 中通 感 隐喻 的产 生 主要 基 于语 义 内部 之间 的冲 突 , 层 面 该
个重要 手段 。本 文通 过 对《 小时 的故 事》 一 中三 个 通感 隐喻 逐 一
感 官感 觉 认 知域 到 某种 心理 感 觉认 知域 的映 射 。这 种 心理 感 觉
不 直 接说 出来 , 是通 过 感官 感 受来 加 以描 述 。我 们认 为 , 种情 而 这 况 也 属 于通 感 隐喻 ( 霜 梅 .00 1 5 18 。这样 一 来 , 们 改变 王 2 1 :4 — 4 ) 我
如上 所说 。 论 是在 英语 还是 汉 语 中 , 有用 某 种感 官 上的 感 无 都
觉 来 隐喻 生 活 、 想 、 思 感情 等 或抽 象或 具体 的事物 的情 况 。这 是 从
某 一感 官 感觉认 知域 到某 种 心理 感觉 认 知域 的映 射 ,这 种心 理 感 觉 不 直接 说 出来 , 是通 过感 官 感受 来加 以描 述 。我们 认 为 , 种 而 这 情 况 也属 于通 感 隐喻 。因此 ,苦 涩 的 时刻 ”也属 于通 感 隐喻 。在 “
虽 渴 望 自由 , 自身却 被 动 、 助 的 现 状 。 现 了作 者 对女 性 主 动 但 无 表
浅谈《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空间叙事
浅谈《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空间叙事作者:蔡浇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运用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叙事理论,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等三个方面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空间叙事艺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升华和艺术价值的探讨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空间叙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杰出短篇小说之一,以其匠心独运的创作视角和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得到中外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国内外评论家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精神分析法等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而空间叙事角度的分析还寥寥无几。
本文拟从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叙事理论角度出发,运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等三个方面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空间问题一直存在于艺术创作之中,但文学领域中关于空间问题的探讨却少之又少,直到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在《西旺尼评论》上发表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
在此文中,他提出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形式”问题。
他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形式上(不只限于小说,也包括诗歌等)是空间性的,他们用空间的共时性取代时间的顺序性或系列”。
这是首次谈及了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问题,为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叙事研究开辟了先河。
现代法国思想大师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认为空间不仅仅是静止的社会关系发展演变的平台,也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同时叠加着社会、历史和空间的三重辩证。
他把空间区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
空间一个看似抽象的术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一、物理空间《一个小时的故事》这篇小说中一共提到了三个物理空间:楼下客厅、楼上房间以及房子以外的世界和四个主要人物:布兰特雷·马兰德、马兰德夫人、马兰德夫人的姐姐约瑟芬以及马兰德先生的朋友查理兹。
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场所主要在房子内部的两个空间,场景的安排也是随着人物的活动而设置的。
探寻身份建构之路——赏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探寻身份建构之路——赏析《一个小时的故事》作者:周小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周小英(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叙述了一个在婚姻中深受压抑、内心渴求自由的女性经历短暂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生命陨落的故事。
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从懵懂到觉醒,从而建构自我身份,再到幻灭,不过短短一小时,近乎浓缩的悲剧。
内心建构自我身份,却无力抗争现实,她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内心的诉求。
19世纪末期美国南方社会一个想要追求自由、建构自我身份女性的艰难之路与悲剧所在令人深思。
关键词:身份;建构;自我意识;自由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202-02凯特·肖邦4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生活在寡居的母亲、外祖母、曾外祖母的教育中。
她20岁时嫁给了奥斯卡·肖邦,32岁寡居,从此开始写作。
肖邦被认为是19世纪女性主义作家的先驱。
肖邦的作品处处表达对女性的关怀,尤其关注19世纪末期女性体验的感受与情绪。
作为女性作家,她的故事有着完整且本能的叙述。
《一个小时的故事》写于1894年,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听到丈夫死讯之后的情感起伏和内心变动,作者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在社会规约包围的婚姻中深受压抑、内心渴求自由、渴望独立的女性经历了短暂自我回归的心灵体验之后,因绝望无助而死去的悲剧性故事。
一、身份建构之路(一)懵懂感觉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小说开始,主人公以马拉德夫人的身份出现,这是一个妻子的角色,不是独立的生命个体。
丈夫遇难的消息由丈夫的朋友带来,她是被告知的对象。
对所有在场的亲戚朋友而言,丈夫遇难的噩耗她这个妻子无力承受,众人的小心翼翼使她成了被保护被关爱的对象,她处于由他人支配的被动处境。
她似乎主动面对这一切,思考以后的生活。
“要是别的妇女碰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
浅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浅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摘要:《一小时的故事》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著名的代表作,以其发人深省的女性觉醒主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试图分析小说中具有象征涵义的意象,从而探究这些意象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象征;意象Abstract:The "Story of an Hour" as the most famous Am erican writer Kate Chopin’s masterpiece, has aroused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of fema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novel imagery, which explore the role of these images in deepening the topics.Key Words: Story of an hour, Kate Chopin, symbol, image在19世纪的欧美国家,男权主义思想盛行,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正像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Nora,当时的女性生活在男权主义的阴影之下,尤其是婚后的女性,完全依附丈夫,毫无任何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在外要表现得温婉顺服的,在家则要贤惠持家。
Nora 的离家出走是欧洲女权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
而在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则挑战了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标志着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开始觉醒,反抗家庭和社会的压制与束缚,是一篇女性主义的佳作。
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意象,以探究这些意象在深化整篇小说主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一个小时的故事》的主题解读
作者:周密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将隐语视为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空间隐喻在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隐喻亦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
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空间隐喻理论为基础,从隐喻认知模式来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出现的不同场景,解读作者的意图和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一个小时的故事》 ; 空间隐喻 ;认知 ;主题
引言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短篇小说。
故事精炼地讲述了在短短一个钟头里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对一偶发事件的情感反应和心路历程。
患有心脏病的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丈夫丧生于一场车祸后,先是痛彻心扉,在失声痛哭后独自回到自己的卧室里,关上门后她很快就从痛苦中缓过神来,透过卧室的窗户看到了雨后的蓝天,闻到了清新的气息,听到了悦耳的声音,她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自由和解脱。
正当她走出房间,走下楼梯准备去拥抱新生时,恰巧逃过一劫的马拉德先生出现在门口,主人公心脏病发,竟猝死在地。
整篇小说语言简洁精炼,巧妙的空间结构设计内涵意味深长。
故事中出现的客厅、卧室、楼梯、门和窗都生动细腻地再现了主人公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来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发生的不同场景,以揭示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小说的深刻主题,以期为读者更好地领略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提供新的视角。
一、空间隐喻认知模式
隐喻认知模式就是将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而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所以可以联系起来的原因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认知结构和模式,也就是Lakoff和Johnson在其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的意象图式,而后Johnson在1987年出版的《The Body in the Mind》一书中探讨了意象图式的体验基础以及意象图式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意象图式是联系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一种结构组织,是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空间是人类最为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空间概念是“我们按最基本方式赖以生成的概念”。
再延伸下去就是空间隐喻,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
源域,构建其他非空间的目标域。
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成,因此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一个小时的故事》的主题解读
(一)容器图式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马拉德夫人的住所。
故事一开始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是客厅,在这里,马拉德夫人听到了丈夫的死讯,在听到这消息之后,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痛哭,而后她选择独自走进自己的卧室,锁上房门,坐在面朝窗户的沙发上透过开着的窗户来看屋外的景致、聆听外面世界的声音。
客厅和卧室这两个场景可以用空间隐喻的“容器图式”来分析。
客厅是待客会友的场所,在这个场合出现的朋友、姐姐处处体现的是和谐,在这里的行动是社会的产物,是遵循现实原则的,是有逻辑有理性的。
因此,马拉德夫人在客厅听到丈夫遇难的消息后本能地表现出来的悲痛,是符合社会礼仪和伦理道德的。
但传统的观念还是败给了对自由的渴望,这一点可以从马拉德夫人不要任何人跟着独自上楼走进自己的卧室略见一斑。
在这样悲痛需要安抚的时候她却选择逃离,去到一个只属于她个人,也只有她存在的空间——卧室:关上门,开着窗。
相对客厅这样一个社会意义浓重的场所,卧室是一个完全私密的空间,在这里可以不受社会的约束,真正展示“本我”的内心。
而透过开着的窗,原本封闭的“容器”就有了突破口。
作者把具体的、可视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中,即马拉德夫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希望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新生。
(二)上——下图式
在这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在楼下的客厅获知丈夫遇难的噩耗,然后独自上楼关上卧室房门,宁静地思考,而后充满信心地走下楼去迎接新的自由的生活,最后还是在客厅,看到丈夫安全归来,心脏病突发而死。
这里楼上和楼下的位置可以用空间隐喻的“上——下图式”来分析,而将这两个空间联系起来的是楼梯和门。
初闻噩耗,马拉德夫人在经历狂风暴雨般的哀痛之后,独自上楼梯走回房间,在房间内经历了一系列的感情变化,沉浸在对未来自由生活的幻想中,而后在姐姐的企求下打开房门,战胜了心中的徘徊与挣扎,俨然一位胜利女神般走下楼梯准备去拥抱自己自由的幸福。
而打开的希望之门在丈夫出现在客厅时瞬间被击得粉碎。
“门”是主人公挣脱传统束缚,改变自我,实现本我的突破口。
楼梯是由“门”通往新生的必经之路,也是主人公冲破束缚的必经之路。
根据空间隐喻的“上——下图式”,权力、控制主动为“上”,反之是“下”,通过这一意象图式,“楼梯”这一始源域投射到目的域,即社会等级,“楼梯”上映射了主导地位,“楼梯”下则映射了被动的社会地位。
马拉德夫人从楼下到楼上再到楼下的位置变化,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走上楼梯,进入房间,关上房门,喻指女性获得主动,拥有尊严的升迁;走下楼梯,进入社会意义的客厅女性又将失去尊严,被压抑、被忽略。
虽然主人公在卧室中度过了一次希望之旅,对她的称谓也由最初的“马拉德夫人”转变为直呼其名“露易丝”,但这种改变当她走下楼梯就不复存在了,她也恢复了“马拉德夫人”的称谓。
“楼梯模式”巧妙地通过空间意象图式映射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强调了小说两性冲突的主题意义。
(三)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综合前两点所述,梳理故事发生的场景脉络:客厅、楼梯、门、开着窗的卧室、楼梯、客厅,可以用空间隐喻的“起点——路径——目标图式”来分析。
在客厅里,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因此小心翼翼地将马拉德先生的死讯告知于她,马拉德夫人在听到死讯之后放声大哭。
但她坚持走上楼梯,独自回到房间,实际上就是对外部伦理道德束缚的逃避,在房间里,透过开着的窗,看到充满活力的窗外景色,视觉、嗅觉和听觉对外面世界的感受唤醒了她的内心,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的本我,她一遍遍低语:“自由!自由!自由!”紧跟着,她的眼中流露出茫然、恐惧的神情,她突然意识到“无论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是犯罪。
”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
在走下楼梯去实现全新生活的时候,又来到客厅,要想获得真正意义的自由就必须再回到最初的客厅去,然而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就在这时,马拉德先生回来了,主人公的幻想破灭了,甚至没来得及说一个字就死了,女性的觉醒是背叛社会传统即父权社会为她所设定的角色,那必定要受到惩罚,悲剧的结局在所难免。
“起点——路径——目标图式”的巧妙构建,反映了女性在觉醒之后的悲剧,突出了两性冲突的主题含义。
结语
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隐喻映射模式,可以很好地理解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解读小说的主题。
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主题解读过程中,通过作者所描述的场景,构建“容器图式”、“上——下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女性被传统所包围,逐渐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可悲现实,也感受到主人公力图摆脱传统的角色束缚,追求自由的内心渴望。
语
参考文献
[1]KATE C, The dream of an hour [A]. The Awakening and Other Stories [C].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程锡麟,王晓路. 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杜荣芳,明晰与复杂的高度统一——试析《一个小时的故事》的空间叙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7(3) 71-74.
[6]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8.
[7]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 7-15.
[8]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项目:西安医学院科研计划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RKX02)阶段成果】。